小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小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小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汇编

学习-----好资料 更多精品文档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产生有不可估量的用途和效果,在课程改革后,对于教学上的影响不小。《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中小学实施科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重视科学 技术教育 “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科学技术教育是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贯彻江泽民同志“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的具体行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按照中小学生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教育的内容。”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为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培养未来能够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增强他们的科学技术意识,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此次课程改革将原来的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强调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的重要性。开设《科学》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正是落实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具体行动。 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才的竞争必须重视科学教育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成为当前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由于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不仅是新的生产力的源泉,而且已经成为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源泉。电子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使人们远隔千山万水,可以迅速获得各种信息;可视电话不仅可以听声,还可以互见其人;航天飞机可以飞出地球,登上月球,实现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医治许多疑难病症,延长人类的寿命;等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未来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广大教育科研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探索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发展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事业。 当前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教育不断提供各类人才,科学技术要靠教育培养大批人才去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靠人去推动,只有教育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重视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 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才的激烈竞争的形势,我们把科学技术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通过教学主渠道及其他有效途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为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关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教育专家们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述深刻,阐释清晰。因而,本文主要是结合本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实践,第一,谈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第二,就实现课程目标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专业素质教学新课程 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我们知道,课程目标对于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当我们把《课标》精神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结合起来思考时,就会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整个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具体目标来完成,所以,语文课程目标是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的。《基础教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在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改的实施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课改的关键。有人说教师是演员,也有人说教师是导演,不论怎样去解说,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师、学生、教材、生活这个多边活动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教师只是尽职尽责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收视效果。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应该是语文老师应扮演的角色。通过两年的课改实践,我有下面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而只是引导者,学生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主要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积极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扩展,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去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使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深入的发展下去。 二、语文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 1、做好“导”的角色和“指路人”的角色 如何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在字词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中,传统教学有独创之处,这一点我们不但不能丢弃,还应发扬广大,以灵活多样的新颖的形式来充实它。因为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得一部分,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那种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的支离破碎,以所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为目的,采取填、灌的方式更是不可取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从而形成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导”和“指路人”的角色。 2、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钥匙的角色。 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 怎样才能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呢?一是培养学生自由的阅读,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读物之外,不管科技、历史、社会等都可以读。二是做好阅读指导,如怎么选书,怎样看书等教师都要认真指导。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3、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我们要加强文学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在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心得体会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学习心得体会 阳城镇中心小学低年级语文组 在20XX年2月27日,我们阳城镇中心小学低年级语文组组织了全组教师学习了崔峦老师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使全组教师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全组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

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一味地读,一味地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计划教学内容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 计划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探索出一条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新路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思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陈静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阜阳市第六中学刘昌龙 近几年来,我们语文教研组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理念,并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贯 彻到教学实践、备考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读写素养。让学生喜 欢阅读掌握阅读,喜欢写作掌握写作。 一、谈谈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育观念、教 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 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 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 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 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 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 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 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 在中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 办学形式。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 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 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 具体体现在 1、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 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 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 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 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课程改革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和重中之重。上学年我校在起始年级启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过一学年的积极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本学期,我校要继续在上级行政、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并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扎实开展各项课改实验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水平。 工作思路: 一、加强学习培训,扎实开展研讨活动。 我们要继续重视课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要用新课程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课改实践活动。 本学期的活动分二个层面进行: (一)新课程实验年级教师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 实验班老师上岗前都要接受‘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培训,并做到“耳到、手到、眼到、口到”,即听好课,做好笔记,学习有关课改材料,做好实验研究的课题准备。我校计划于期初阶段开展全校性的学习研讨活动、为期八周。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后为集中学习时间,整个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学习(3周)。教导处向全校教师转达《决定》和《纲要》的精神,使教师对课改精神及学习内容有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分散学习(4周)。组织教师学习《决定》、《纲要》、学习《课程标准》观看新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录像带。全校教师分组学习讨论,联系实际谈学习,谈心得体会。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究、交流制度,每两周组织一次课改实验的专题教研活动,相互交流做法,推广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与思考(2周)。每位教师写学习心得体会,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交流。教导处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要继续做到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两周一次研讨活动。分管校长、教导要始终参加实验教师的活动,要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决不放任,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切实解决实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每次活动都有所得,要及时推介实验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 (二)全体教师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业务学习活动要突出新课程的学习、研究、实施。形式要多样,要集中精力重点研究课改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每次活动前要进行详实的安排布置,要确保人员到位、内容实在、时间保证。每一位教师要在积极认真参加局及学校组织的有关学习、培训、研讨活动外,更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并注意做好学习记载,以确立新课程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要求承担课改任务的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全面实施新课程。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仍然会扮演主要角色,所以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校长室、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问题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然后结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 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何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感叹的惊奇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原本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籍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性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但是,在初中语文

教学中,我发现出现了许多的教学问题,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新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要,不仅搭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而且也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启蒙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面前应该做些什么,对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从语文教学现状来讲,我们的教学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就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上。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的渗透力度不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导学生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虽然我们经常倡导作文要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作者:来源:时间:2004-5-28 11:05:47 阅读次【大中小】 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利.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组织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新课改的以后,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使全体教师能领会新课程思想,迅速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使新课程培训上一个新台阶,我校通过远程培训,网上观看新课改的录像讲座,我们进一步走入了新课程,从中获取了许多课改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课堂革命静悄悄 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读后感 四年级组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从一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学生开始,在学校领导倡导下认真的学习名校的好的课改经验,课改方法以及课改模式,虚心的向其他前辈和在课改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老师请教和学习,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大胆的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在自己进行课改期间,我有过不适应,有过担心,有过失败,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有了收获的喜悦,有了今天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逐步成熟和成长,看了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和自己的困惑。 一、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处在过去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 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尝试着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做了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和让位,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二、活动学习和目标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以及和学生的接触,结合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发现通过活动来学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而且小学语文新大纲也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做好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充分地“操练”起来。同时把利于语文学习的其他活动方式“拿来”,让学生唱唱、跳跳、演演、比比、画画、尝尝、嗅嗅、摸摸、做做等,使其在喜闻乐见,爱做中学习语文。另一方面把其他类型的活动加以演变以适合辅助语文学。 三、在探索和反思中逐步成长 有人曾说:“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反思三年成名师。”在刚开始课堂教学改革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每堂课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使这些问题出现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渐渐的学会了反思。在每上完一节课侯反思自己在课堂设计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等等。从反思课堂教学慢慢的发展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案备写,反思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以及对教具和多媒体的合理充分的使用等等,并且把这些问题都写到自己的教后记中,以便及时的翻阅和提醒自己。就这样自己在课改中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断的尝试,在尝试中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 四、自己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 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 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 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 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 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 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 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 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 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 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 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 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 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李华 仅就有文字记载部分而言,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间,科学教育在整个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分量、科学课程开设的形式、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与教法的选择都经历过无数次重大的改革与变动,而且至今还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为了更好地认识当前正在发生着的这场改革的性质与意义,更清醒地思考与评价当前改革的各项举措,本文将对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和既往所发生的历次重大改革做一简要的回顾与分析。希望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今天的小学科学课程编制和实施人员吸取前人的经验,同时避免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 一、中国小学科学教学久远的历史 研究表明(刘默耕,1998),中国有文字记载的自然科学课程始于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当时,自然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并被列于语文和数学之首。纵观中国古代的科学教青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政府对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视在秦始皇时期达到了顶峰,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却受到冷落,并由此一蹶不振,直到1903年在“废科举,兴学校”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教育才重新受到重视,并使“废读经,学《格致》”之风盛行起来。这里所说的“格致”就是当时科学课的名称。 自1903年以后〈除了袁世凯称帝的三个月〉尽管中国历经了各种国内外战争和运动,科学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仍几经危难最终被保留下来。然而,随着不同时期不同政府对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同,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权重、课程设置的具体形式以及课程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等方面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多次变动。(这些将在本文第二大部分加以详细介绍。) 除了科学内容在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地位,作为久远的中国科学教育史的另外一个重要侧面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教材。1903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值得记住的年代,因为在此之前的中国科学教育尚未受到西方文化和教育哲学的影响。而自从1903年以后,中国的科学教育才真正走上现代科学教育(即以哥白尼以来的近代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道路。此前,中国的自然科学在学校里从未被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多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发生规律以及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经验积累,科学教学都是以识字课和常识课的形式出现的。与此相适应地,古代的科学教材也是以识字课本和专门的常识课本两种形式出现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课本包括:先秦时期的《诗经》、西汉元帝时史游所编的《急救篇》、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千字文》、在旧中国盛行了几百年以至家家户户、老幼皆知的《三字经》,以及专门用于向儿童传授综合性常识的《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这些影响深远的教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间接地记载了其时中国社会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1903年以来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沿革 (一)课程设置的演变 1903年,对于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这一年,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西方民主教育的思想和制度传人中国,科学课(当时称“格致”)从此成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围绕着小学低年级学段要不要单独设置科学课,课程名称的确定以及科学课内容和教法的选择,在过去的近百年间,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们却走过了一条蜿蜒曲折,有时甚至是看似循环往复、扑朔迷离的探索之路。中国老一辈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专家刘默耕先生在他所著《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一书中所列的自然教学事记表就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现摘编如下。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 完全科初等小学设修身、历史、地理、格致等课程。 简易科小学将后三门合为“史地格致科”。 高等小学设修身、中国历史、地理、格致。 1910年(宣统二年),初等小学不再分完全科与简易科,历史地理格致全部并入文学课本内讲授,高等小学不变。此后,“格致”科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博物”。袁世凯称帝时取消了格致科,改为尊孔读经。 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自然》之名由此在过去的大部分年代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当时的政府文件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常识》由此成为由“社会”与“自然”综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的名称。 1928年,《小学暂行条例》规定设历史、地理、卫生、自然、三民主义等课程。1929年,中国第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问世。该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部分卫生内容合并为《社会》科,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 1932年,高小历史、地理、自然、卫生各科又单设,初小仍是一门综合的《常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前夕。 1949-1950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地区初小有《常识》,部分地区初小没有《常识》(这些地区的初小因而也就没有科学课程),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自然课是每周三课时(每课时50分钟)。 1951年,全国初小都取消了《常识》。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自然课仍是每周三课时。

小学语文课改经验文章

小学语文课改经验文章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 学中师生互动等,我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 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 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 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 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 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 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 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深钻课标,把握语文教学新理念。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 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 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 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 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 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 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要取得实效, 就必须去探索, 只有把教师良好的知识与心理素质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兴趣、心理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演讲,教学,学法 初中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作为初中一门主要课程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适应他们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需要。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必须改变原来的传统教法,适应新时代,面向新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素质。而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基本技能训练所达到的标准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幅度等几方面的总和。如果这几方面达到了综合发展,并且能实现教育者所期盼的目标,那么可以说课堂教学效果是高的, 反之则低。本文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谈谈几点体会。 1. 要有改革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帮助学生找到学好语文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要引导 学生理解并相信语文应走在新课程改革前面,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在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对于人生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的标准;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启发意识和民主意识。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新课堂。总之,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改变,以及新课标的要求而改变,不能一成不变。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充满创新的成分,在创新中改变,在改变中完善。 2. 课前小演讲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大部分学生能发言,但真正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全提高,加之初中阶段,是他的语言形成的好时期。于是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我对初一学生,要求在课前每人轮流讲一则故事或一则笑话。初二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警句。初三要求针对某一现象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通过三年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并且为了自己每堂课的讲演准备,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丰富了课内知识,同时在演讲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以致于全体学生每天都在盼望上堂 语文课,虽然这不是课堂内容,但给学生上好语文课增加了兴趣, 培养了课堂上的思维等。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情感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