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水保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

祁忠惠 1 袁新兴2

(礼县水土保持局,甘肃礼县742200)

[关键词]:水土保持;持续发展;问题思考;甘肃礼县

[摘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完全依赖于水、土这一根本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目前,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的一大“公害”,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礼县是一个国列贫困县,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有效开展水土保持,不仅是保障农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礼县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礼县是一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滑坡泥石流集中爆发区之一,不仅形式多样,类型复杂,而且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危害强。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制约着礼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礼县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对礼县水土保持现状深刻剖析和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礼县实际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对策,进而促进礼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礼县水土保持现状

1.1 礼县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礼县地处甘肃东南部,位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总面积4299.92km2,境内山大沟深,土薄石多,地形地貌复杂。据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3037.92 km2,占总面积的70.7%,平均年侵蚀模数3975t/km2,年侵蚀总量达1700多万t,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之一,面积广,危害大。

1.1.1土壤肥力减退,农业生产受制于天。全县共有坡耕地面积82813.33 hm2,坡度一般在15°以上,最大的在45°左右,这些耕地每遇大雨暴雨,便发生强烈的水土流失,形成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破坏地力、损失耕地,减少土壤。据测算,

坡耕地每年损失土壤5万t,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降低。粮食生产广种薄收,一遇干旱几乎颗粒无收,山区群众“靠天吃饭”。

1.1.2 灌区水库淤积,西汉水河床逐年抬高。礼县红河水库、苗河水库灌溉着1333.33 多hm2良田,对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水库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大量的泥沙淤积水库,蓄水能力大大减弱,渠道淤泥阻塞,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并且每到夏季,暴雨相连,泥沙俱下倾于西汉水,冲毁河堤、淹殁良田,逐使西汉水河床逐年抬高。刘家沟流域的下游环绕礼县城,由于长期泥沙淤积,河床现已高出礼县城中心地带18.8m,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县城5万多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1.3 滑坡泥石流频发,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全县4630条泥石流沟,发生灾害性较大的就有20多次。其中,1959年刘家沟流域及其5个乡泥石流泛滥,共有244人伤亡,4万多亩田被冲毁,冲埋各种牲畜598头(只),粮食129万g,毁坏房屋2310多间,水磨12座,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1984年7月,刘家沟泥石流决堤冲入县城,伤亡多人,300多间房屋被毁,道路通讯中断,各种财产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江口乡的茨坝村,过去曾是背依青山,面迎汉水,一派生机勃勃景象,1959年8月,景林沟泥石流泛滥,昔日的风貌荡然无存,变成了现在的一片乱石河滩。

1.1.4 生态环境恶化,干旱现象异常频繁。由于境内林草覆盖率小,地表蓄水能力不断降低,小区气候失调,造成全县十年九旱现象。1997年是礼县连续七年干旱中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年四季干旱相连,降雨较正常年景下降49%,月极端最高气温达35.5°,持续一个多月。在高温干旱袭击下,全县88.2%的农作物受灾,因灾减产粮食7489.31万g,17

2.51万株经济果树被晒死,258条小河断流,764条小溪,2342个山泉干涸,14.76万人,5.2659万头大家畜饮水发生了困难,县内因干旱出现了水荒,多年来的连续干旱,给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2 礼县水土保持取得的成效

礼县自1989年被列入长江上游重点治理区后,历届县委、县政府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三苦精神和四实作风,开展了系统有序的治理,谱写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辉煌篇章。二十年来,全县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5 km2。其中坡改梯19566.67hm2,水保林35200hm2,经济林20586.67 hm2,种草20886.67 hm2,封禁40060 hm2,

保土耕作26100 hm2,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766座,新修田间公路559条,1357.21㎡。通过二十年长治工程建设,使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1.2.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治理,县境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初步减少60-80%,土壤侵蚀降低1-2个等级,全县径流模数由治理前的17.66万m/ km2下降到现在的10.88万m3/ km2,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3975t/ km2下降到了2096t/ km2,减沙效益达72.35%。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保土蓄水能力大大增强。

1.2.2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流域内基本建成了以薪炭林、用材林和地埂经济林为主的绿色防护工程,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6%提高到现在的25.1%。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土地利用趋于合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大增强。近年来,在连续遭受百年不遇大旱的情况下,治理区的农作物仍获丰收,显示出较强的蓄水抗旱效果。

1.2.3 粮食产量逐年稳定增加

水土保持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的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据测算,粮食亩产由治理前的127 kg提高到264kg,人均产粮由248kg提高到412kg,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群众温饱得到了基本解决。

1.2.4 群众经济收入稳步增长

在不同类型区按区域特点,以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积极培育水保产业,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林果基地,为治理区群众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来源,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00元增加到现在1378元,经济林果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

2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2.1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格局基本形成

礼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到重要位置,依据水土保持“一法一例一办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配套法规、规定和办法,划分了水土保持“三区”(重点保持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成立了预防监督组织机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督管护网络,基本形成了以落实“三权、两费、一方案、三同时”制度为核心的执法监督工作体系。据统计,近年全县共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54起,

办理《水土保持方案许可证》137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8家,收缴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286万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资金614.56万元,建设了一批恢复治理工程。使监督执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有效遏制了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2 水土保持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礼县充分利用当地山区资源优势,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水土保持产业基地,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的转化。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实施“三地并用、五路兴林”的方略,全县累计栽植经济林21760 hm2,初步建成了西汉水上游13333.33 hm2苹果林带和下游6666.67 hm2的花椒林带,以及西南部2000 hm2的核桃基地,培育了区域性支柱产业,全县平均年产各类果2408.88万t,收入1204.44万元。经济林果已成为礼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为礼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2.3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全面建立

礼县设有滑坡泥石流预警二级站,下设城关镇刘家沟、石桥镇大山沟两个滑坡泥石流预警点。同时在各乡镇、村组分别建立了群测群防组织,将全县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的泥石流灾害点,全部列为群测群防重点区,制定了应急躲避方案,增强了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使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下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共成功预报3.2万m3滑坡一处,避免148人伤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41.75万元,并及时处理滑坡泥石流险情11处,保护了6694人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385万元。

2.4 小流域综合治理整体成效明显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资源,通过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走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理、管护、开发、利用四位一体,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流域治理的路子。全县有71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625 km2,并相继通过了达标验收。礼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县,同时,冰凌沟、四方沟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2.5 形成一整套成功的治理经验

在多年的治理工作中,礼县积累和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即“十环连动”战略。

一是宣传发动。全县把大抓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保意识作为搞好工作的前提,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文艺演出、专栏标语、出动宣传车辆及各种会议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大办水保的强烈意识。

二是行政推动。礼县各级党政组织始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大事大议、大事大办、常抓不懈,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新举措。特别在每年夏季坡改梯建设中,县、乡、村三级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网络和领导体系,推行“四集中”、“五统一”的工作方略,开展整乡联村大会战,进行连片规模治理,有力推动了水土保持的深入开展。

三是政策调动。多年来,礼县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了政治、经济双向激励措施。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创造性和治理积极性。

四是示范带动。抓点示范,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是礼县水土保持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多年来,不同程度的抓出了一批品位高、质量好、规模大的精品工程,起到了极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效益驱动。经过多年的治理,治理区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流域内大多数的群众得到了稳定脱贫,不少农户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水土保持给礼县山区的广大群众带来了利益、实惠和希望。事实教育了群众,增强了群众投入治理的自觉性。

六是机制启动。县上把水土保持工作引入了竞争机制。制定了“大干大支持,小干不支持,不干要追究政治、经济责任”的择优扶持原则。对“四荒”资源实行拍卖、承包、租赁,并允许继承和转让。鼓励企事业单位和能人大户,对“四荒”资源进行开发治理,加快了治理步伐。

七是龙头拉动。在不同类型区分别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流域一品的产业基地,如永兴成立的果业开发公司,把苹果保鲜贮藏,营运经销相结合,促进了苹果产业的深层次开发。寺沟流域的白金村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股份合作制模式,使面粉加工、饲料加工等小型企业得到较快发展,龙头企业起到了促销、增值和带动生产的作用。

八是市场牵动。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大抓市场建设,拓宽流通渠道,让市场牵动龙头企业,带动商品基地,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

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一条龙生产体系。

九是部门联动。在小流域治理中,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的原则,将项目部门联合起来,整合资金,共同治理,合力开发,形成了部门联合办水保的新格局。

十是服务助动。在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水保部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无论从规划设计、施工指导、质量把关、工程验收、科技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优质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科学有效开展。

3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3.1法制意识淡薄,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依然存在

礼县自开展水土保持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但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乡镇、一些部门和一些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意识仍然不强,法制观念较为淡薄,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一边治理,一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大面积的无证开采、陡坡开荒、铲草皮、挖草根、乱砍滥伐等人为的破坏依然存在;矿产资源开发、开办砖瓦场、石灰窑、以及修路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相对滞后,随意乱倒弃土弃渣,造成人为新的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累计开荒1300 hm2,扩耕15%。

3.2 治理步伐缓慢,水土流失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虽然通过多年的治理,水土流失有所控制,但目前全县仍然有1459.57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还未治理,且大部分属于土石山区,条件恶劣,治理难度较大,水土保持治理的步伐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防洪减灾的要求。目前水土流失的治理面积仅占流失面积的48.05%,占总面积的33.94%。

3.3 追求经济效益,加剧了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不能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没有处理好治理与开发,预防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农业上,由于过分强调粮食的自给自足,许多边远山区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大量砍伐森林树木作为薪柴和毁林开荒,导致森林资源的极大浪费。在造林工作中,人们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用防护功能较弱的经济林代替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造成水保功能的减弱。在水土保持产业的运行过程中,盲目把水土保持完全推入市场,致使水保工作与持续发展难以协调一致。

3.4投资机制薄弱,严重制约了水土保持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原有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己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水土保持是一项国补民办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大、见效慢。国家的投入有限,地方政府又没有投入治理资金的能力,并且在两工制度取消的情况下,群众自觉投入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治理步伐。据测算,治理每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需投入资金60万元以上,而国家投入的资金为每平方公里10万元左右,治理资金投入远远不足。礼县又是甘肃省重点扶贫县区,财政困难,集体经济匮乏,治理水土流失的大量任务,只能靠群众投劳来完成,对于部分投资大的拦挡坝、防洪堤以及沟道治理工程没有能力实施,制约了水土保持的发展。

4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4.1 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为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治理的积极性,要把宣传发动,提高全民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作为搞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宣传舆论工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大力宣传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水土保持工作向高科技、高效益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振兴区域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营造人人思干,人人参与,开拓奋进,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强化全民的水保意识。

4.2争取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和资金的更大支持

水土保持的发展,一靠政府,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群众。水土保持工作属于公益型行业,相对而言,所需的投入较多,见效也较慢,因而,必然会出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国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几个直接事关水土保持兴衰的重点环节上,从较高层次给予贫困山区以切实支持,为其顺利开展治理工作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国家应从公益型行业的特点出发,保障并逐渐增加水土保持经费,在新型治理和开发工程的启动环节上予以大力支持,改变常规的经费资助办法,把资金投向与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4.3 拓宽思路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综合治理

4.3.1采取拍卖、承包、股份合作进行治理

在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可采用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综合治理,

把土地使用权更彻底地交给农民。劳动者有了权属上的稳定性,调动了劳动者治理开发小流域的积极性,他们就更愿意在这片土地上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劳力,从而取得最大效益。通过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可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由各村级水保基金社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小流域治理开发,形成资金流动发展机制。同时,鼓励群众积极向小流域投资、投劳,一方面使流域得到较好的治理,同时对于礼县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解决了水土保持任务大,投劳少的矛盾,对礼县水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3.2 充分体现群众投入治理的主导地位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国家、组织、个人治理实行扶持政策,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明晰治理产权,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相结合,规模治理开发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允许和提倡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强化竞争等激励机制,扶持自我发展。

4.3.3依托旅游开发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水土保持要结合旅游经济开发区建设,注重搭车上效益。要把综合治理同绿化、美化旅游线路和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工程措施尽量建设一些有观瞻价值的工程建筑物。在生物措施的配置上,同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美化结合起来,荒山绿化和道路植树尽量栽植一些与旅游内容相协调,具有当地特色、经济价值较高的乡土树种。这些措施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既有效地烘托了旅游景区和景点的观赏价值,又形成了水土保持小流域各具特色的绿化模式。如赤土山园林建设上,要进一步修建亭台楼阁,栽植常绿树种,配植果树花草,全力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高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4.4 积极全面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

小流域治理不仅有蓄水固土保肥、改善土壤结构,拦蓄泥沙、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能够改进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发展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长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实践证明,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规模治理,才能发挥整体效益和综合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规模治理,符合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小流域治理上,科学规划是基础,加大投资是关键。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实施的原则,生物、工程,农耕措施一次性规划,一次性配置,全方位综合治理。其次要改革投资经营机制。以国家投资治理为主,并坚持各投其资,各负其责的原则,

整合项目资金,多部门联合治理。第三,提高小流域治理的水平。要加强质量意识和创优意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监督管理,提高国家补助标准。第四,实施规模治理综合配套。在小流域治理上,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林造林、宜田修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整流域规划,整流域治理,整流域开发,整流域推进的方略。第五,创建精品样板工程。通过治理,将小流域建成水土保持的典型,产业开发的样板,使小流域治理工程成为“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改善一方生态”的脱贫致富工程。

4.5 大力培育与水土保持相关的产业基地。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进一步把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千方百计培育符合当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优势的产业,建立逐如苹果、花椒、核桃等林果产业基地,并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生态建设。要依靠政府政策引导,通过市场运作,建立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的纽带,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4.6 创新机制争取多元化水土流失治理投入

一是要在坚持国家、地方和群众共同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必须积极开拓利用外资渠道弥补国家投入资金的不足,并且要引进县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通过建立内资与外资、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有效解决群众投劳和工程建后管护问题。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水保新形势,深化水保改革,结合实际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与管理制度,切实把水土保持工程群众投劳纳入村级“一事一议”的范畴,把工程建后管护作为水土保持工程的前期立项审批和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推进水土保持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保障水土流失治理者的合法权益。

4.7 正确处理好群众减负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新时期随着群众的“减负”和税费改革工作的实施,“两工”逐渐被取消,对于水土保持这样一个“国补民办”的社会性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活化劳动严重不足;村社筹资兴办公益事业更加困难;以往水保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正确处理“减负”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力度,

构筑舆论平台。通过对《水土保持法》等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进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自觉性,为兴办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二是坚持治理、开发、保护三位一体,构筑效益平台。既突出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更要注重其经济效益,以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生产用地的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构筑环境平台。通过对生产用地的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减少群众的投劳投资。四是加强水土保持管理,构筑机制平台。要做好水土保持公示制和投工投劳承诺制的落实,调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极积性,充分确立广大群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人翁的地位。

4.8 加大监督力度依法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实践证明,搞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是促进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发展,尤其是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倚天长剑。要更有效的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一方面要加大《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人们珍惜水土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水土保持,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惩治不法分子。第三方面要切实贯彻落实开发建设项目与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坚决做到凡是没有经水保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予审批可研报告,规划和国土部门不予办理征地用地手续,环保部门不予审批环评报告。同时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素质,提高办案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为全县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廷辅著《水土保持的发展与展望》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年[2]中国水保学会编《水土保持持续发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年

[3]王礼先主编《水土保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年

[4]石观海王勇蒲福荣著《陇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思路》,中国水土保持,2001年第9期

[5]熊国琪熊红萍著《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研究,2000年第3期[6]舒乔生谢立亚著《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

年第4期

[7]王正秋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0年第1期

[8]王禹生朱良宗著《水土保持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水土保持SWCC,1998年第3期

[9]陈明著《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中国水土保持SWCC,1998年第2期

[10]齐实余晓新著《山区综合治理开发与持续发展》,世界林业研究,1997年第3期

[作者简介]祁忠惠(1966—),男,甘肃礼县人,礼县水土保持局局长,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袁新兴(1966—),男,甘肃礼县人,礼县水土保持局工程师。

甘肃省委党校

研究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研究生班级:二OO二级在职研究生班

研究生姓名:潘东海

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

研究方向:水利经济

导师姓名:朱宁教授

论文工作起止时间: 2004年11月—2005年5月

内容提要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完全依赖于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或称为持续农业)则完全依赖于水、土这一根本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水土保持则是对水土资源持续利用而采取的预防保护和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的一大“公害”,我国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陇南是我国西部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的一个地区,同时也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集中爆发区之一,不仅形式多样,类型复杂,而且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危害强。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制约着陇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陇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旨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原理,在对陇南市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论证以及对现状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探讨研究该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符合陇南实际的水土保持发展思路和对策,实现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陇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目录

一、水土保持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1)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

(二)水土保持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2)

(三)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4)

二、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5)

(一)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5)

(二)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6)

三、陇南市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11)

(一)陇南市基本概况与水土保持现状 (11)

(二)陇南市水土保持取得的成效 (13)

(三)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4)

四、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陇南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17)

(一)牢固树立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17)

(二)牢固树立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思想 (18)

(三)牢固树立依靠科技兴水保的观念 (19)

(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20)

(五)牢固树立正确的水土保持政绩观 (20)

五、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21)

(一)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21)

(二) 争取国家对陇南水土保持政策和资金的更大支持 (21)

(三)转变观念,采取多种投资机制 (22)

(四)以流域为单元,集中资金进行规模治理、综合治理、典型示范·23

(五)正确处理好治理区群众“减负”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4

(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完善预警预报体系 (25)

参考文献 (27)

后记 (29)

参考文献

1、郭廷辅著《水土保持的发展与展望》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年

2、中国水保学会编《水土保持持续发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年

3、辛树帜蒋德麟主编《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

4、王礼先主编《水土保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年

5、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

6、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

7、石观海王勇蒲福荣著《陇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思路》,中国水土保持,2001年第9期

8、熊国琪熊红萍著《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研究,2000年第3期

9、舒乔生谢立亚著《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年第4期

10、王正秋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0年第1期

11、刘绍之著《西藏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水土保持SWCC,2000年第2期

12、刘树新赵卫泽著《谈知识经济与水土保持产业化》,黑河科技,2000年第1期

13、杨运祥熊柱桃著《水土保持与西部大开发》,《四川水利》,2000年第3期

14、王禹生朱良宗著《水土保持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水土保持

SWCC,1998年第3期

15、滕朝霞著《水土保持在济南市持续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中国水土保持SWCC,1998年第1期

16、陈明著《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中国水土保持SWCC,1998年第2期

17、李树生著《水土保持产业化》,吉林水利,2000年第4期

18、黎锁平著《水土保持经济学的性质及研究内容探讨》,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第5期

19、齐实余晓新著《山区综合治理开发与持续发展》,世界林业研究,1997年第3期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to some extent, depends completely on that of th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which, particular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or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otally relies on natural resources like water and soil that can be exploited properly and can be used continually.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s taking measures to protect water and soil for the continued use. Th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has become one of the public harms in the world. China is the worst country in th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in the world, and it has become the first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China. Longnan city is one of the worst district in th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in the west of China, mean while, it is one of the Chinese four areas where slope-slide and mud-rock flow usually with different kinds and varieties, Large in area and causing serious damages. The serious loss of the water and soil limits the continued advanc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in Longnan city. Thereby it is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to Longnan city to control the losses of water and soil, to make proper use of the resources, to keep the eco-system ensur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by means of un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ntinued advance, study the effective ways of the continued advance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Longnan city, promote the thought and the strategy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developing that adapt to the Longnan’s practice, and realizes the continued advance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So it stimulate the sustainable strategy of the Longnan’s economy and society to work completely.

后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省委党校两年紧张有绪的学习中,我已完成了研究生学业。两年党校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非浅,感触颇多。在这所大熔炉里,不仅使我锤炼了坚强的意志,打造了高尚的品德,感悟了生活的真谛,定位了人生的坐标,增长了极大的才智,输灌了无限的知识。而且是我人生的里程碑,生活的起跑线,知识的转折点。党校是真理的殿堂,是知识的海洋,是交友的桥梁。在两年的党校学习生活中,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和深深的倦恋。面对庄重而神圣的校园,能够随时感受到校领导和班主任李振佑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时刻领略到讲师、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和为人师表的胸怀;时时身感到同学们团结互助,同帮共进的友爱和兄妹般的亲情。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党校和领导为我们提供了检验和展示所学知识的平台;感谢两年来给我传道授业解惑的各位恩师;感谢志同道合,并肩学习,帮助我携手共进的同窗好友;感谢关心支持我完成学业的单位同事和亲人好友;同时,特别要感谢精心指导我完成论文写作的朱宁导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甘农大林学院院长、教授蒋志荣先生给了不少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漫漫人生,道路修远,在我今后人生的旅途中,将铭志省委党校这所培育和谛造了诸多精英的母校,并时刻激励我扬帆奋进、勤奋耕耘、拼搏人生、铸造辉煌。

最后,我真诚祝愿省委党校越办越好,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祝愿全校教职员工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工作顺利;祝愿党校各届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积极工作,奋发图强,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1年浅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

浅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如何实现和谐,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①。下面就针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做以下分析。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谐发展自然规律 当年阿姆斯特朗在登陆月球时,回头望了望地球,他说他不知地球原来这么的美丽动人。地球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短短的只出现了几千年,却几乎摧毁了她的美貌。地球,是美的,但在人类文明日渐蓬勃发展的同时,她渐渐凋零了。人与自然太微妙了,曾经不知道大自然的强大,当我看过电影《正负2度C》的时候,我惊呆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竟然是这么的不堪一击,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②。我们人类又能阻止得了这一切的发生吗?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保护、预防、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地球,改善大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演化一直是自然过程。在人产生并且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人类活动开始干预自然,自然过程中加入了人为因素,并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主的实体;既受控于自然,也在改造着自然。 1.1自然对人的影响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③,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战。 1.2人对自然的影响 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同时又给自然以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

自然辩证法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路井中学2016级生物学案: 教师寄语:自觉,自律,自强,自立 编写:梁晓银年级审核: 班组:期数:24 学生姓名: 5.2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某种污染产生的生物效应。 2、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4、认同可持续发展理论。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4、可持续发展理论。 自主学习 ------问题发现单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a. b. c. d. e. f. g.生物多样性等 2、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具有_____性,需要全人类的与 ______。 全球______变化、___ __短缺、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 __ __ 破坏、_ _ _、 ___ 的荒漠化、海洋______ 和生物多样性_____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 4、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 暖致使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_________等。

5、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臭氧层的破坏导致 地球上的_________辐射增强,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以及由这些生物 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的多样化程度。 2.层次: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多样性和多样性。 3.价值 (1)直接价值: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燃料和建材等。 (2)间接价值:对、稳态的调节功能。 (3)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的。 4.意义 (2)对生物进化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1)人类对资源的和不合理利用。 5.破坏原因(2)。 (3)外来物种入侵。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2)保护: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四、人类可持续发展

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 《中国园林》2009.2 摘要:“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不仅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园林绿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其建设应从改善城市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退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建立完善的园林绿地环境防护体系;目标在于探索自然的合理利用方式,从而改善生态与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类型可分为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财几类。 关键词:和谐发展;节约型园林;可持续发展;自然 Resource-Efficient Landscape Greening Accelerating Human’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ith Nature Abstract: Constructing resource-efficient landscape greening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construction, but also a series of system projects en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greening career. It should protect favorable natural environment based on improving the overall urban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degrad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n establishes a perfect landscape greening system. The goal is exploring the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so as to improve th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ave resources and energy, promot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types of constru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land-efficient, soil-efficient, energy-efficient, water-efficient and finance-efficient. 一提节约,人们就会想到少花钱,其实这是对节约的片面理解。同样地,一提“节约型园林”,人们就会想到要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节约水电,要减少对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甚至要少建园林绿地。有人认为“建设节约型园林”就是提倡因陋就简地建设园林绿地,反对搞园林绿化精品,将会导致行业整体水平的下降;还有人认为园林绿化行业刚刚繁荣起来,现阶段不宜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甚至有人认为园林绿地怎么建都不为过,不存在浪费的问题。凡此种种,表明人们对“节约型园林”的认识存在着诸多误区。 要正确理解“节约性园林”的含义,就必须将它与“节约型社会”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由此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到,建设“节约型园林”不仅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确保园林绿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一、“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方面,对本土资源的无限制掠夺,以及一些原材料、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短缺,使得资源的承载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并迅速向农村蔓延。据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1929—)的数据,中国境内80%的河川已不适合鱼类生存。他甚至预言:即使中国能安然度过危机,也与大灾难只有一线之隔。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时地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建设部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号召,旨在扭转当前的园林绿化建设方向,促进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约型园林”的三个目标 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也为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资源和能源的紧缺,却是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要确保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园林绿化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摘要: 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 正文: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一方面,人类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班级:道路桥梁1003班姓名:张淑文 2010年12月21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

最新近年来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资料

大学生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00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1)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祖国复兴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4)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年轻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447)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把这作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大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304) 第三,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 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 ,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使人与自然越来越不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

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治理起来相当困难,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了很多,处理的难度就更加艰巨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接受是走在世界前的,并且在行动上是超前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了中国根据本国的社会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好处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通过利用社会主义的良好制度下,调节不适合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落后体制。还有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做到发展科学技术而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方向,把握好科学技术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些,无不显示生态在我场“三大效益”中占有重大的份量,自然也期待广大职工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题记朋友们,我是否可以冒昧地问您一句:您有道德吗?当然,我相信大家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废话,怎会没有!是呀,谁没有“道德”呢!不过,我在这里所指的,并不是一般的伦理道德(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往往仅涉及一定社会空间内人与人关系的规范和评价),而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道德。所谓生态伦理道德,就是规范人类对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自然界其它实体和过程的态度与行为的思想道德观念。可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树立生态伦理道德呢?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刀耕火种”的时代以来,人类开始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19~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速增长,社会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可是,人类的思想意识从“图腾崇拜”向“人为中心”延伸,否定了人对大自然唇齿相依的依赖关系,认为人是驾驭和主宰自然的主人,而自然则是被征服和被统治的对象。也正是在这种谬误的伦理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盲目地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毁坏植被,过度放牧,滥杀动物,以致人类共同的家园——自然生态环境千疮百孔,维系人类生存的四大系统——耕地、牧场、森林和海洋生物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居环境日渐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激化,人类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频频发生。以中国为例,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和沙尘天气,仅**年春,就有多次大规模的沙尘暴

席卷某并南下波及某等地;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历史罕见洪灾,造成沿岸居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洪水过处一片荒凉……可见,自觉的运用生态伦理道德来规范我们人类的态度与行为,其意义是深远的!可遗憾的是,“生态伦理”仅仅成为少数专家学者的“口头禅”,没有得到人类广泛的认同与确立。长期以来,生态伦理只是在各种法规政策和行为规范中得以不健全的发展。然而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法规政策、行为规范仍然显得那么软弱无力,不少与生态伦理相悖、专挖法律法规空子的案例频频在各种媒体上曝光。近年来,日本捕杀鲸鱼的活动日益猖獗,面对舆论的谴责,他们诡称之为“科学考察捕鲸活动”!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世界没有立法禁止吗?当然不是,肇事者不是受利益驱动就是为了每一天能在餐桌上排设一碟味道鲜美的鲸肉,他们的生态伦理泯灭了,把一已之欲凌驾在生态和谐之上了!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一幕幕活生生的现实:割松脂的人用割脂刀环割着树干,采割面几乎遍布整个树身,刻痕深达心材,树体汩汩的流出“血淋淋”的汁液;开荒者用工具垦挖着公路坎上坡度大于25°的造林地,地里没有一株活苗,只有绿油油的、茁壮的玉米,雨季来了,公路上溢满了泥石流,过往行人长吁短叹,而我们的人还在心安理得的向开荒人收缴“过价”(地租);山上伐木工人端执的油锯狂吼着,天然林一片一片的倒下,而采伐迹地三年、五年长不出半根苗……如此可悲,如此可叹!我们的人常常这样“一次性”的使用自然资源、透支未来资源,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道德弃之脑后。人是从大自然中分化出来的,它有自然的属性,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可能脱离大自然。马克思说过:人的肉、血和头脑是属于自然界的,是同自然界紧密相连的。人类为了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nature.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problem which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answ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rincipl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es and it could more scientific, system, comprehensive,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demand for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development and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n natu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damag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The appearance of energ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using natural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furth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ow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自然辩证法论文_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阿斯旺大坝为例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上课地点: 完成时间:2014年 4 月15 日

摘要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巨型水库大坝的建立,在发电、防洪、航运方面取得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使我们更加关注大型水坝建立的综合评估问题,以及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我们在剧烈改造自然前,怎样对其进行更全面的技术综合评估,从而更早地采取配套的措施,使自然达到一种更为和谐的状态。本文以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为例,用自然辩证法了解它的正、负面影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的进行深度思考,讨论了技术综合分析的问题。

目录 一、引言 (1) 二、兴建阿斯旺大坝的设想与取得的效益 (2) 1. 设想 (2) 2. 效益 (2) 三、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2) 四、阿斯旺大坝的人与自然问题 (3) 五、结论与建议 (5) 六、总结 (6) 参考文献 (6)

一、引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这种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这一阶段以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为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阶段呈现出人对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复归。或许,这就是曾经让人晕乎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吧。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手段,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其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谋福利。但是现代科技在发展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却违背了人类发展它的初衷,究其原因,除了科技自身属性和人类知识局限性导致科技负面效应的不可避免之外,其深层原因在于人们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关系,而近代以来的现代性两大特征,即工具理性和主体性又诱发了科技负面效应,并使其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得以凸现和普遍化。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息息相关。现实生活中小到日常用品,大到汽车飞船,各行各业无不彰显着科学技术的魅力。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也愈益凸显,从而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渐渐尖锐起来。因此,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财富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痛苦、灾难和挑战。三峡水电站大坝带来航运,抗洪,发电等正面效用后,会不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怎样平衡与评估它的负面影响,我们来以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为例进行分析。 阿斯旺水坝(英文:Aswan Dam),位于埃及开罗以南900公里的尼罗河畔,高111米,长3830米的大坝,将尼罗河拦腰截断,形成水域面积5120平方公里。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集防洪、灌溉、航运、发电为一体,阻止了很多巨大的洪灾。可是这个大坝建成之后不久,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就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它的评价。10年前,埃及总统穆巴拉丸在—次科学大会上,对参加会议的各国科学家们说:“兄弟们,姐妹们,从现在到2000年,埃及将不得不面临一些重大的挑战,你们一定要帮助我们取得胜利。这些挑战,也就是现在和将来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严重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阿斯旺大坝所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阿斯旺水坝的负面影响的程度。 本文将针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问题,以阿斯旺水坝为例子,用自然辩证法展开分析与讨论,希望我们可以和自然共同发展,和谐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