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毕业设计703钢球锥轮式无级变速器设计说明书

机械毕业设计703钢球锥轮式无级变速器设计说明书
机械毕业设计703钢球锥轮式无级变速器设计说明书

毕业设计说明书题目:钢球机械无级变速器结构设计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4年5月10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 (1)

1.1机械无级变速的发展概况 (1)

1.2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及应用 (1)

1.3国内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研究现状 (2)

1.4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及要求 (3)

第二章无级变速器总体方案 (4)

2.1 钢球长锥式型无级变速器 (4)

2.2 钢球外锥式无级变速器 (5)

2.3 两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6)

第三章主要零件的计算与设计 (7)

3.1 钢球与主、从动锥轮的计算与设计 (7)

3.2 加压盘的计算与设计 (9)

3.3 调速齿轮上变速曲线槽的计算与设计 (11)

3.4 输入、输出轴的计算与设计 (12)

3.5 输入、输出轴上轴承的计算与设计 (13)

3.6 输入、输出轴上端盖的计算与设计 (13)

3.7 调速机构的计算与设计 (13)

3.8 无级变速器的装配 (14)

第四章主要零件的校核 (15)

4.1 输入、输出轴的校核 (15)

4.2 轴承的校核 (17)

总结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翻译译文及原文

钢球锥轮式无级变速器的设计

摘要:机械无级变速器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艺要求,工艺开发和机械化的一般驱动器提高了设备的机械性能和自动化。本文描述的机械摩擦无级变速器,设计计算的方法,材料和润滑等的知识的基本结构,以及作为该无级变速器设计的理论基础。

这种设计是通过改变球的半径来实现球锥轮无级变速器的输出轴速度的连续变化用作中间球锥形轮驱动部件,工作。本文分析了主,从动轮,球和外工程和在传输过程中的传力之间的关系;实际CVT球锥轮设计公式的详细推导;和选择用于计算具体的设计参数的设计;绘制的零件图计算出的CVT球锥轮装配图和主传动组件,此传输技术的结构和要求的其它方面表现更清晰。

该无级变速器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性能上的优势,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可作为大规模生产的无级变速器。其主要特点是:1、调速范围宽; 2、良好的恒功率特性; 3、可以上升,减速,正,反转。

4、光滑,耐冲击性强;

5、输出功率较大;

6、寿命长;

7、速简单,可靠;

8、维护方便。

关键词:无级变速器、摩擦式、钢球锥轮式、设计

Ball wheel cone design CVT

Abstract:Mechanic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to adapt to changing process requirements ,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the general drive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equipment. Mechanical friction CVT described herein , design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 materials and lubrication of the basic structure of knowledge , as well as the CVT design theories.

This design is continuously varied by changing the radius of the sphere to achieve the goals cone round CVT output shaft speed of the ball as an intermediate conical wheel drive parts, work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iving and driven wheels , balls and external works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uring transmission between ; detailed derivation of the actual CVT ball cone wheel design formulas ; and selection of design parameter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pecific design ; drawn parts diagram calculated CVT ball cone wheel assembly drawing and the main transmission components , other aspect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and requirements clearer.

The CVT has a good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advantages , has a strong practical value , can be used as mass production CVT. Its main features are: wide speed range ; 2 good constant power characteristics ; 3 can rise , deceleration, positive and reverse . 4 .. smooth, high impact resistance ; larger 5 output power ; 6 , long life ; 7-speed is simple, reliable ; 8 , easy maintenance .

Keywords: CVT、Friction、Ball Cone Wheel、Design

第一章引言

1.1机械无级变速的发展概况

机械无级变速器是一个由变速传动机构、调速机构以及加压装置或输出机构三部分组成的一种传动装置,其主要功能特点是:在恒定的输入速度,输出轴速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续变化,从而满足该机器或生产系统所需要操作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的条件要求。

它配合减速器传动时具有显著作用,可进一步扩大变速范围与输出转矩,以提高产物的产率,满足产品改造,节约能源,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整个系统的各方面的需要。因此CVT已经成为各个工业部门的公共传输部件,并且已被广泛使用。

机械无级变速器最初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但是当时受材质与工艺的条件限制,发展十分缓慢。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方面是与冶炼,热处理,精密加工及数控机床和牵引传动理论和油的产生和发展,解决CVT的研发和生产的限制因素;另一方面,随着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提高性能所需的机械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CVT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机械无级变速器获得了快速而广泛的发展。主要开发和生产的国家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和俄罗斯等。产品有摩擦式、链式、带式及脉动式四大类约30多种不同的结构类型。输入功率一般为N=(0.09-30)千瓦,个别类型可达到N=(150-175)KW ,输入转速一般是n1=(750、1500、3000)转/分;输出转速可以是正,反转,增速或者减速,最小速率可以降低到零。 80年代以来,机械无级变速趋势是向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用于汽车高速,高效,高扭矩的CVT进行研发。

1.2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及应用

机械无级变速器是一种传动装置,其功能主要特点是:在恒定的输入速度下,输出轴速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来实现,以满足各种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应用要求的机器或生产系统;其主要结构特征是:需要由可变速传动机构,调速机构和加压装置或输

出装置由三个部分组成。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适用范围广,有在驱动功率保持不变时,由于工作阻力的变化,需要调整驱动转矩的速度以产生适当的驱动力矩者(例如,化工行业中的搅拌机械,即需要随着搅拌物料的粘度、阻力增大而能相应减慢搅拌速度);还有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所需的速度者(如起重运输机械要求随物料及运行区段的变化而能相应改变或提升

运行速度,食品机械中的烤干机或制药机械要求随着温度变化而调节转移速度);有为了获得恒定的运行速度或张力需要调节速度者(如需要切割导线截面切割加工时保持恒定的速度,电气机械络筒机需要保持一个恒定的卷绕速度,纺织机械,轻工机械浆纱机膜机都必须调整速度,以保证恒张力等);有在整个系统中为适应各种条件,需要协调各种工况、工位、工序或单元的不同要求,并具有自动速度控制者(如生产各种半自动或自动操作或流水线操作);有为了改变所要求的速度去探索最佳效果者(如试验机械或者离心机需要调速,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有为了节能减排而需进行调速者(如风机,水泵等);此外,根据各种规律的或不规律的变化,进行自动调整速度或实现自动或程序控制等。

总之,采用无级变速器,特别是配合减速传动时,进一步扩大其转速范围和输出转矩,能够更好地适应于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变换的最佳性能所需的各种条件,可以看出对产品的需求,节约能源,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整个系统的所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因此,CVT已经成为传输的基本常见的形式,在纺织,轻工,食品,包装,化工,机床,电机,材料处理采矿和冶金,工程,农业,国防和测试等各类机械使用。

1.3国内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研究现状

国内机械无级变速器基本上是围绕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工业生产和现代自动化流水线的快速发展,为各类机械无级变速器的专业厂家需求显著增加启动建设和规模化生产,一些大学已经开展了研究工作在外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从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研发,生产,以情报信息的各个方面在国内同行业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机械领域的发展。

目前,国内生产的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大多是模仿国外产品,主要产品类型:

(1)摩擦式无级变速器:

1、行星锥盘式(DISCO型);

2、行星环锥式(RX型);

3、锥盘环盘式(干式、湿式);

4、多盘式(Bier型)等。

(2)齿链式无级变速器:

1、滑片链式;

2、滚柱链式;

3、链式卷绕式。

(3)带式无级变速器:

1、普通V带;

2、宽V带;

(4)脉动式无级变速器:

1、三相并列连杆式;

2、四相并开连杆式。

其中行星锥无级变速器高度灵活的光盘,结构和工艺相对简单,可靠,综合性能好,尤其是需要适应各种生产线,使用最广泛,产量最大,其年度账目机械50%超过无级变速器的总输出。输入功率为广大的CVT产品(0.18-7.5)千瓦,少数种类可以达到(22

?30)千瓦左右。经过前一阶段通过实践,掌握本领域近几年,国内发展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生产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是

(1)基础上的“恒功率行星摩擦式无级变速机”和“非物理心轴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的创新和发展的原盘无级变速行星锥原有产品的创新和改进,后者的传动比由5个增至6至20个或更多,输出扭矩也增加了一倍多,等优良性能,还有一系列的产品。

(2)与CVT无级变速器汽车的研究和开发是一种高科技产品,目前已开通了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经过测试,现在准备进行工业化生产;其中依靠关键部件“金属条”还将自己生产的进口。此外,新的汽车也被用在CVT和复合带进行讨论。

(3)开发新类型的创新的(汽车和通用)无级变速器近年来取得了创新性的无级变速器,其中无级变速器的特性主要是①无摩擦式传动,大多要链接脉动无级变速器的驱动器或采取的主链驱动; ②实现高功率,恒功率或速度要求; ③力求结构简单,紧凑,并获得优异的性能。这个计划,已经多年研究试验,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见效。

上述情况可以解释,从过去国内的发展无级变速器模拟阶段和生产进入创新阶段,由低功耗的发展,大功率,高科技发展的总体技术方向,所以在未来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一代机械无级变速器的优异性能。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自80年代以来,许多出现由交流电机调速方式进行。它作为一种先进的变速器,驱动器控制器及其获得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迅速发展和应用衍生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的主要优点是速度快,性能好,规模大,效率高,良好的自我控制,很宽的功率范围。近年来,一种新型开关磁阻电机(Switched Reluctance Drive - SRD)的出现,以进一步提高性能;然而,缺点在于,它们都小于电机的额定速度,只在低转速的效率比低并且足够稳定,从过载性能较差等的恒定转矩特性。

上述功率调速相比,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特性主要是:机械性能与恒功率,转速稳定,可靠,传动效率高,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而且种类很多,范围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前景。

1.4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及要求

毕业设计内容:钢球机械无级变速器结构的设计:选择钢球外锥式机械无级变速器,对其进行机构设计与;对关键部件进行强度校核和寿命校核。

设计要求:输入功率P=11kw,输入转速n=1500rpm.调速范围R=5;结构设计时应使制造成本尽可能低;安装拆卸要方便;外观要匀称,美观;调速要灵活,调速过程中不能出现卡死现象,能实现动态无级调速;关键部件满足强度和寿命要求;画零件图和装配图。

第二章无级变速器总体方案

2.1 钢球长锥式无级变速器

图2-1 钢球长推式无级变速器结构简图

1. 钢球长锥式(RC型)无级变速器

如上图2-1所示,为一种早期生产的钢球长推锥式无级变速器结构简图,是利用钢环的弹性楔紧作用自动加压而无需加压装置。由于采用两轴线平行的长锥替代了两对分离轮,并且通过移动钢环来进行变速,所以结构特别简单。但由于长锥的锥度较小,故变速范围受限制。

RC型变速器属升、降速型,其机械特性如下图所示。技术参数为:传动比 i

21= n

2

/n

1

=2~0.5,变速比R= 4,输入功率P=(0.1~2.2)kw ,输入转速 n

1

=1500 r/min ,传动效率η<85% 。一般用于机床和纺织机械等.

如图2-2是RC型变速器的机械特性:

图2-2 机械特性曲线

2.2 钢球外锥式无级变速器

钢球外锥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如图2-3所示。动力由轴1输入,通过自动加压装置2,带动主动轮3同速转动,经一组(3~8个)钢球4利用摩擦力驱动外环7和从动锥轮9;再经锥轮轮9、自动加压装置10驱动输出轴11,最后将动力输出。传动钢球的支承轴8的两端嵌装在壳体两端盖12和l3的径间弧形导槽内,并穿过调速蜗轮5的曲线槽;调速时,通过蜗杆6使蜗轮5转动。由于曲线槽(相当于一个控制凸轮)的作用,使钢球轴心线的倾斜角发生变化,导致钢球与两锥轮的工作半径改变,输出轴的转速便得到调节。其动力范围为:nR=9,Imax=1/Imin,P≤11KW,ε≤4% ,η=0.80~0.92 ,应用甚广。

图2-3 钢球外锥式无级变速器的结构

1、11-输入、输出轴;

2、10-加压装置;

3、9-主、从动锥轮;4-传动钢球;5-调速涡轮

6-调速蜗杆;7-外环;8-传动钢球轴;12、13-端盖

从动调速齿轮5的端面分布一组曲线槽,曲线槽数目与钢球数相同。曲线槽可用阿基米德螺旋线,也可用圆弧。当转动主动齿轮6使从动齿轮5转动时,从动齿轮的曲线槽迫使传动钢球轴8绕钢球4的轴心线摆动,传动轮3以及从动轮9与钢球4的接触径发生变化,实现无级调速。如图2-4为其特性曲线:

图 2-4 无级调速的特性曲线

2.3 两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钢球长锥式(RC型)无级变速器结构很简单,且使用参数更符合我们此次设计的要求,但由于在调速过程中,怎样使钢环移动有很大的难度,需要精密的装置,显得不合理。而钢球外锥式无级变速器的结构也比较简单,原理清晰,Kopp-B型无极变速器有余下特点:(1)输入轴与输出轴同轴线,结构紧凑并对称,便于制造,输入输出端可以互换。(2)具有传动效率高、滑动率下以及恒功率输出特性;(3)变速范围大(4)有自动加压装置(5)能在运转过程中调速;(6)目前最大传动功率为11kW;因此各项参数也比较符合设计要求,故选择此结构的变速器为最终设计的结构。

第三章 主要零件的计算与设计

3.1 钢球与主、从动锥轮的计算与设计

确定传动件的主要尺寸

1、选材:钢球、锥轮、外环及加压盘均用GCr15,表面硬度HRC61,摩擦系数μ=0.04,许用应力,属于点接触,查文献[2]表2-5知传动件[σ]=2200~2500MPa ,压力元件[σ]=4400~5000MPa 。

2、预选参数:锥轮锥顶半角α=45,传动钢球个数为Z=6,加压钢球数m=8,锥轮与钢

球1C =q

1

d D =1.5,f K =1.25,η=0.8。

图3-1 钢球外锥式机械无级变速器设计简图

3、运动参数的计算 各尺寸对应图3-1标注尺寸

由调速范围R=5,R=i max /i min ,而i max =1/i min ,所以i min =5

1

,i max =5 。 钢球支撑轴承的极限转角:

(减速方向)

(增速方向)905.205

1

arctan -45arctani -905

.205arctan 45arctani -min

2max 1====-==αθαθ

5

2001000510001000min min 2max max 2=?==?=i n i n

4、计算确定传动钢球的直径d q 1907.03

45cos 45

cos 2cos cos cos 1=+=+=

C αατ

由1907.0cos =τ查文献[2]表2-3,得9918.01

-=)(αβ,代入公式

()3

min

12

11

f 1

i n cos 2][361524

Z C P K C d H q μαησαβ+≥ ()32

45

1500604.0)45cos 3(8.01125.15.1105.2~2.29918.0361524÷??+??????=

6397.10~3629.9=cm

表3-1 按传递功率

P 1选取钢球直径d q 的参考值 mm

根据表3-1中的数据,圆整取mm 6.101d q = 锥轮直径4.1526.1015.1d q 11=?==C D mm 圆取整mm 1551=D 则 5255906

.16

.101155

d q 11===D C 演算接触应力j σ

3min

12

111j )

cos 2(368816i Zn C P K d C f q μαηαβσ+=

2cm /kgf 15.23109=

在许用接触应力范围之内,故可用。

5、计算尺寸

钢球中心圆直径3D q 13d )cos (α+=C D

16.1045cos 5255906.1?+=

)( cm 685.22= 钢球侧隙?

q d Z

C ]1sin )cos [(1-+=?π

α

16.10]130sin )45cos 5255906.1[(?-?+= cm 182.1= 外环内径r D

cm D D D q r 845.323=+= 外环轴向弧半径R

q d )8.0~7.0(=R 取 R=7.5cm 锥轮工作圆之间的轴向距离B

cm 1842.745sin 16.10sin d q =?==αB

3.2 加压盘的计算与设计

图3-2 钢球V 型槽式加压装置

1、钢球式自动加压装置如图3-2,它由加压盘,加压钢球,保持架,调整垫圈,碟形弹簧和摩擦轮与加压盘相对端面上各有的几条均匀分布的V 型槽。每个槽内有一个钢球,中间以保持架保持钢球的相对位置。摩擦轮与加压盘之间还有预压蝶形弹簧并衬以调整垫圈。改变调整垫圈的厚度,即可调整弹簧的变形量及预压力。

2、加压装置的主要参数确定 加压盘作用直径p d

mm cm D d p 5.7775.75.01=== 其中1D 为锥轮直径。 加压盘V 形槽倾角λ

'''118276)45sin 75.75

.1504.0arctan(sin arctan =??==αλp d fD 取'306 =λ

其中α为锥轮锥顶半角,f 为锥轮与钢球的摩擦系数。

加压钢球按经验公式取 cm d d q qy 69.16

1

==

所以轴向压紧力kgf d C i n P k Q q

f a 352.357201sin 1091.11min 117

max =?=μα

η

法向压紧力kgf m Q Q a p 45.44921cos max

==

λ

185.2043713743

2

==p

p Z H r Q K σ 故接触强度不足

改用腰鼓形滚子8个,取滚子轴向截面圆弧半径cm r 81=,横向中间截面半径

cm r 8.02=。 曲率系数 8182.08

.088

.08cos 2121=+-=+-=

r r r r τ 由文献[2]表2-3,按8182.0cos =τ,得786.0)(1=-αβ 带入3

22

1)11(853

r r Q K p Z H +=

αβ

σ

=23397.958kgf/cm 2

工作应力在许用范围内,故可用。

3.3 调速齿轮上变速曲线槽的计算与设计

图3-3 调速涡轮的槽型曲线

如图3-3,整个调速过程通常在涡轮转角 100~80=ψ的范围内完成,多数取

90=ψ。槽型曲线可以为阿基米德螺旋线,也可以用圆弧代替。此方案选用圆弧代替,

变速槽中心线必须通过A,B,C 三点,他们的级坐标(以O 点为级点)分别为:

A : 5max ==i i , 0=A ?

mm l D R A 88.85905.20sin 80842.2265.0sin 5.0max 3=-?=-=θ

B: 1=i , 9.60905

15

1max max =?+=+=

??i i B mm D R B 421.1135.03==

C: 5

1

min =

=i i , 90==??c mm l D R c 07.143905.20sin 80842.2265.0sin 5.0max 3=?+?=+=θ

定出A 、B 、C 三点,然后采用画图做出弧形槽,槽宽为12mm 。

3.4 输入、输出轴的计算与设计

为了防止当轴部分或周向相对运动轴部件除了游泳或空转的要求,必须在轴向和周向定位的,以确保其精确的工作位置,从而使该程序使用定位轴肩,套筒上的轴向力,轴圈,轴承端盖和螺母来保证。

1、初步确定轴的最小轴径

先按公式初步估算轴的最小直径。选取轴的材料为45号钢,调制处理。选取

1120=A ,于是得出: mm n p A d 769.211500

1111233

0min === 输出轴的最小直径为与锥轮连接处,考虑到此处锥轮与轴是过渡配合,且锥轮工作

直径为155mm ,为了保证锥轮与轴配合有良好的对中性,采用锥轮标准的推荐直径为40mm 。

图3-4 输入、输出轴各轴段分布图

2、根据轴向定位的要求确定轴的各段直径和长度

如图3-4,I 轴段安装锥轮和加压盘保持架,保证和轴配合的毂孔长度,取

mm d I 42=,mm L I 70=;II 段轴安装加压盘的一侧以及轴承,加压盘用花键移动实现对锥轮加压,取花键10911507426d a f ??? GB/T1144-87,轴承同时受到径向力和轴向力作用,初步选择滚动轴承加上退刀槽,取mm d 50II =,mm L 30II =;III 轴段对轴II 和轴IV 上的轴承内圈起到定位作用,取mm d 60III =,mm L 24III =;IV 轴段做为轴承座安装滚动轴承,因为受轴向力大使用角接触球轴承,取mm d 55IV =,mm L 17IV =;V 轴段根据轴承端盖的装拆和便于对轴承添加润滑剂的要求,采用迷宫式密封,根据标准取

mm d 50V =,mm L 30V =;轴VI 段安装V 带,采用推荐直径mm d 45VI =,50VI =L 。以上初步确定了各轴段直径与长度,因为主、从动锥轮一致,轴上零件分布也一样,同时为了节约成本和工艺,选择主、从动轴完全一致。

3.5 输入、输出轴上轴承的计算与设计

轴承是标准件,只需要根据参数选择合适的轴承就可以了,主、从动轴II段上因为轴承受到轴向力和径向力的作用,因此选择深沟球轴承6010GB/T276-94;轴IV段轴承为限制轴向右的轴向移动,所以选择角接触球轴承7011GB/T292-94;两个轴承的基本额定动载荷都大于10KN,因此角接触球轴承采用正装可满足使用要求。

3.6输入、输出轴上端盖的计算与设计

端盖的宽度有变速器外形和轴承的结构来决定的,使其适合拆装和便于对轴承添加润滑脂,且左右两个端盖相同。

3.7 调速机构的计算与设计

调速操纵机构的作用:根据工作要求以手动或自动控制方式,改变滚动体(或脉动无级变速器的杆件)间的尺寸比例关系,来实现无级调速。同时通过速度表表盘上的指针直接指出任一调速位置时的输出速度(或传动比)。

根据变速器中传动机构和滚动体形状的不同,对应的调速机构也不同,但基本原理都是将其中某一个滚动体沿另一个(或几个)滚动体母线移动的方式来进行调速。

一般滚动体均是以直线或圆弧为母线的旋转体;因此,调速时使滚动体沿另一滚动体表面做相对运动的方式,只有直线移动和旋转(摆动)两种方式。这样可将调速机构分为下列两大类:

(1)通过使滚动体移动来改变工作半径的;

主要用于两滚轮的母线均为直线的情况,且两轮的回转轴线平行或相交时,移动和方向是两轮的接触线方向。

(2)通过使滚轮轴线的偏转来改变工作半径的;

主要用于滚轮的母线为圆弧的情况

钢球外锥式无级变速器是采用第二种调速类型,通过涡轮-凸轮组合机构,经涡轮转动再经槽凸轮而使钢球心轴绕其圆心转动,以实现钢球主、从动侧工作半径的改变。

调速涡轮在设计上应保证避免与其他零件发生干涉,同时采用单头蜗杆,以增加自锁性,避免自动变速而失稳。

根据整体设计,蜗杆传动的基本尺寸及参数匹配如表3-2、表3-3、表3-4:

3.8 无级变速器的装配

1、变速器的装配

1)必须彻底的清洗所有的零件,并且用压缩空气吹干或者擦干净;

2)安装前,各轴承和键槽必须涂上齿轮油或者机械油;

3)装入轴承前,应使用铜棒在轴承四周均匀敲入;避免用手锤直接敲击轴承,防止轴承损伤;

4)在安装轴承端盖之前,壳体上的轴承孔与螺孔应涂上密封胶防止漏油;

5)每个紧固螺栓应该按规定锁紧;

2、变速器在装配中的调整

1)锥轮端面与涡轮之间的间隙,一般应为0.10-0.35mm;

2)轴的轴向间隙一般取0.10-0.40mm,可通过轴承盖内垫片的增减来调整;

3)检查调速情况和蜗杆传动的啮合情况,各档涡轮应该具备较好的自锁性,齿的啮合痕迹应该大于全齿工作面积的三分之一;

第四章 主要零件的校核

本章主要是根据传动要求对无级变速器做一个整体的校核。钢球的强度校核在设计过程中已经符合要求,变速器的承载能力主要受加压装置及钢球与主、从动锥轮之间的接触强度的限制,同时在制造与安装过程中应保证一组钢球的直径的一致性。轴承采用标准件,由于蜗杆是用于调速,其轴承主要起支撑作用,受力时间短,故再此不做校核,对轴上轴承进行强度与寿命计算。

4.1 轴的校核

1)判断危险截面

截面B ,IV ,V 只受扭矩的作用,虽然键槽、轴肩及过渡配合所引起的应力集中均将消弱轴的疲劳强度,但由于轴的最小直径是按扭转强度较为宽裕地确定的,所以截面B 、IV ,V 均无需校核。

从应力集中对轴的疲劳强度的影响来看,截面IV 和V 处过盈配合引起的应力集中最严重;从受载的情况来看,截面C 上受力最大。截面VI 和VII 显然更不必校核。键槽的应力集中系数比过盈配合的小,因而该轴只需校核截面C 左右两侧即可。

2)截面C 左侧 抗弯截面系数 12500501.01.03=?==d W N ·mm 抗扭矩截面系数 25000502.02.03=?==d W T N ·mm 截面C 左侧的弯矩M 为 39274=M N ·mm 截面C 左侧的扭矩3T 为 450000T 3= N ·mm 截面上的弯矩应力为 75.7s ca = MPa 14.312500

39274

W M 5.1s b ===

=σ 截面上的扭转切应力 MPa 1825000

450000

W T T 33===

τ 轴的材料为45号钢,调质处理,由轴常用材料性能表查得:

MPa 155MPa 275MPa 6401-1-B ===τσσ,,

截面上由于退刀槽而形成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σα及τα按文献[6]中查取。因

04.050

2

d r ==

6.150

80d D ==,经插值后可查得k 又由文献[6]可得轴的材料的敏性系数为85.082.0q ==τσq , 故有应力集中系数 82.11-282.01)1(1=?+=-+=)(σσσαq k

)1(1-+=ττταq k =1+0.82=?

)(1-31.1 1.26 由文献[6]得尺寸系数67.0E =σ;扭转尺寸系数82.0E =τ。 轴按磨削加工,由文献[6]得表面质量系数92.0==τββσ 轴未经表面强化处理,即1q =β,按文献[6]得综合系数为 80.2192

.01

67.082.111K =-+=-+=

σσσσβE k 62.1192

.01

82.026.111

=-+=

-+

=

τ

τ

τβτE k K 又由文献[6]得材料特性系数 1.0=σψ~0.2,取1.0=σψ 05.0=τψ~0.1,取05.0=τψ 于是,计算安全系数Sca 值,按公式则得 92.3001.014.38.2275

1=?+?=+=

-m K s σψσσσασσ

57.109

01.0962.1155

1=?+?=+=

-m K s τψτσταττ

3.1451

.1092.3057.1092.302

2

2

2

=+?=

+=τ

σ

τσs

s

s s s ca s=1.5

故可知其安全。

3)截面C 右侧同理可得75.7S ca = 5.1s =

故该轴在截面IV 右侧的强度也足够的。本题因无大的瞬时过载及严重的应力循环不对称性,故可略去静强度校核。因此,轴的设计校核结束。

4.2 轴承的校核

输入、输出轴采用相同的设计,在此只要校核输出轴的轴承是否满足工程需要。

1)求两轴承受到的径向载荷1r F 和2r F

将轴系部件受到的空间力系分解为铅垂面和水平面两个力系。其中:1t F 为通过另外加转矩而平移到指向轴线;ac F 亦应通过另加弯矩而平移到作用于轴线上。有受力分析可知:

871107

5.778886678886107

2671-=?-?=?

-?=

D

F F F ac re V N

8015871888612=-=-=V r re v r F F F N

23603769107

67107671=?==

te H r F F N 14092360376912=-=-=H r te H r F F F N

25152

12

r1v 1=+=H r r F F F N 81352

22

22=+=H r v r r F F F N

2)求两轴承的计算轴上力1a F 和2a F

对于6010C 型轴承,按文献[6],轴承派生轴向力r eF F =d ,其中,e 为判断系数,其值由

C F a

的大小来确定,但是现在轴承轴向力a F 未知,故先初取e=0.4,因此可估算 10064.011==r d F F N 32544.022==r d F F N

121403254888621=+=+=d ae a F F F N 100612==d a F F N

又得:

607.001=C F a 0503.00

2=C F

a 查文献[6]确定422.01=e ,401.02=e ,N F a 121401=,N F a 10062=。

毕业设计机械类外文翻译

缸体机械加工工艺设计 发动机缸体是发动机零件中结构较为复杂的箱体零件,其精度要求高,加工工艺复杂,并且加工加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整个机构的性能,因此,它成为各个发动机生产厂家所关注的重点零件之一。 1.发动机缸体的工艺特点 缸体为一整体铸造结构,其上部有4个缸套安装孔;缸体的水平隔板将缸体分成上下两部分;缸体的前端面从到后排列有三个同轴线的凸轮轴安装孔和惰轮轴孔。 缸体的工艺特点是:结构、形状复杂;加工的平面和孔比较多;壁厚不均,刚度低;加工精度要求高,属于典型的箱体类加工零件。缸体的主要加工表面有顶面、主轴承侧面、缸孔、主轴承孔及凸轮轴孔等,它们的加工精度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装配精度和工作性能,主要依靠设备进度、工夹具的可靠性和加工工艺的合理性来保证。 2. 发动机缸体工艺方案设计原则和依据 设计工艺方案应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充分考虑生产周期、成本和环境保护;根据本企业能力,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不断提高企业工艺水平。发动机缸体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加工设备选型原则加工设备选型采用刚柔结合的原则,加工设备以卧式加工中心为主,少量采用立式加工中心,关键工序—曲轴孔、缸孔、平衡轴孔加工采用高精度高速卧式加工中心,非关键工序—上下前后四个平面的粗铣采用高效并有一定调整范围的专用机床加工; (2)集中工序原则关键工序—曲轴孔、缸孔、平衡轴孔的精加工缸盖结合面的精铣,采用在集中在一道工序一次装夹完成全部加工内容方案,以确保产品精度满足缸体关键品质的工艺性能和有关技术要求。 根据汽车发动机缸体的工艺特点和生产任务要求,发动机缸体机械加工自动生产线由卧式加工中心CWK500和CWK500D加工中心、专用铣/镗床、立式加工中心matec-30L等设备组成。 (1)顶底面及瓦盖止口面粗铣组合机床本机床为双面卧式专用铣床,采用移动工作台带动工件,机床采用进口西门子S7-200PLC系统控制,机床设独立电控柜,切削过程自动化完成,有自动和调整两种状态; (2)高速卧式加工中心CWK500 该加工中心可实现最大流量的湿加工,但由于设备自动排屑处理系统是通过位于托盘下的内置宽式排屑器而完成,该加工中心可以进行干加工;机床主轴转速6000r/min,快速进给速度38m/min; (3)前后端面粗铣组合机床机床采用液压传动;控制系统采用进口西门子S7-200PLC系统控制,机床具有一定的柔性; (4)采用机床TXK1500 本机床有立式加工中心改造而成形,具备立式加工中心的特点及性能,该机床具有高精度、高强度、高耐磨度、高稳定性、高配置等优点; (5)高速立式加工中心matec-30L 该加工中心主轴最高转速9000 r/min。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公司SINUMERIK840D控制系统 (6)高速卧式加工中心CWK500D 主轴最高转速15000 r/min。 3. 发动机缸体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 发动机缸体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尺寸较大,是薄壁零件,有若干精度要

机械手毕业设计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项目的技术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取苗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取苗装置的研究现状 1.2.2国内取苗装置的研究现状 1.3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穴盘苗自动移栽机机械手整机方案设计 2.1 穴盘苗自动移栽机机械手工作原理和结构分析2.2 利用UG建立样机模型 第三章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取苗装置的结构设计 3.1 取苗机构的基本构成 基本结构 (1)机械手 (2)穴盘定位平台 (3)驱动系统 (4)控制系统 PLC程序 (5)底座 3.2 取苗机构的工作原理 第四章穴盘苗自动移栽机送苗装置的设计要求分析1穴盘育苗及穴盘的选择 2送苗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 3送苗机构的控制系统 第五章取苗装置的实验研究 1.取苗装置影响因素分析 2影响取苗成功率的因素 3取苗装置手臂角度的实验分析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1 全文总结 2研究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绪论 1.1项目的技术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设施农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温室蔬菜、花卉及棉花生产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人民的菜篮子,改善人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穴盘苗移栽是近年才兴起的种植新技术,它具有缩短生育期,提早成熟,提高棉花单产,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过去几年温室大棚育出成品苗向大田移栽,全部是靠人工移栽。穴盘苗自动移栽技术是温室蔬菜或花卉生产实现工厂化和自动化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种植方式。目前,国内穴盘苗移栽的取苗、喂苗环节主要靠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从而制约了蔬菜生产的发展。因此,研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可靠的中小型穴盘苗自动移栽机迫在眉睫,而移栽机械手是温室穴盘苗移栽自动化的关键部分,能够完成“穴盘定位—自动送苗—钵苗抓取—钵苗投放”这一系列连续动作,其性能直接影响移栽机的移栽质量。穴盘苗移栽机械手的研究对实现实现温室穴盘苗移栽生产过程自动化、减轻穴盘苗移栽作业的劳动强度、提高作物移栽质量,推进我国温室农业作物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进程,特别是我国“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1.2 取苗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穴盘苗移栽机取苗装置的技术较成熟,而且大部分机型开始投入使用,尤其是应用于花卉、蔬菜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的大面积移栽,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且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只是样机的试制,尚没有成型的机型投入生产应用。 1.2.1国外取苗装置研究现状 20 世纪初期部分国家开始出现移栽机具。三十年代出现移栽装置或移栽器代替人工取苗。五十年代移栽的生产技术研究,研制出了不同结构的半自动移栽机。八十年代,半自动移栽机已在欧美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广泛被使用,培育穴盘苗、移栽作物等,实现了制造机械、播种机械、移栽机等各种机械配套使用。到90年代,有关部门加强从育苗到栽植整个系统的研究,使育苗和栽植有机地结合,研制出多种全自动移栽机,如日本90年代初将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列为农业机械急需开发的项目,日本农机研究所联合三家农机公司,于1993年至1995年期间开发出了三种型号的全自动移栽机(图1-1~1-3),可移栽穴盘苗或纸钵苗,主要

毕业设计论文-四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机械手设计说明书

摘要 在当今大规模制造业中,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普遍重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工业机器人作为自动化生产线上的重要成员,逐渐被企业所认同并采用。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的水平,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承担着焊接、喷涂、搬运以及堆垛等重复性并且劳动强度极大的工作,工作方式一般采取示教再现的方式。 本文将设计一台四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用于给冲压设备运送物料。首先,本文将设计机器人的底座、大臂、小臂和机械手的结构,然后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驱动方式,搭建机器人的结构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设计该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卡和伺服放大器的选择、反馈方式和反馈元件的选择、端子板电路的设计以及控制软件的设计,重点加强控制软件的可靠性和机器人运行过程的安全性,最终实现的目标包括:关节的伺服控制和制动问题、实时监测机器人的各个关节的运动情况、机器人的示教编程和在线修改程序、设置参考点和回参考点。 关键词:机器人,示教编程,伺服,制动

ABSTRACT In the modern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terprises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automation degree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guarantee the product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utomation production line, industrial robots are gradually approved and adopted by enterprises. The technique level and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industrial robots reflect the national level of the industrial automation to some extent, currently, industrial robots mainly undertake the jops of welding, spraying, transporting and stowing etc. , which are usually done repeatedly and take high work strength, and most of these robots work in playback way. In this paper I will design an industrial robot with four DOFs, which is used to carry material for a punch. First I will design the structure of the base, the big arm, the small arm and the end manipulator of the robot, then choose proper drive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building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of the robot. On this foundation, I will design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robot, including choosing DAQ card, servo control, feedback method and designing electric circuit of the terminal card and control software. Great attention will be paid 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trol software and the robot safety during running. The aims to realize finally include: servocontrol and brake of the joint, monitoring the movement of each joint in realtime, playback programming and modifying the program online, setting reference point and returning to reference point. KEY WORDS: robot, playback, servocontrol, brake

气动机械手的毕业设计说明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气动机械手的设计 系部:机电工程系 专业:数控技术 班级: : 学号:

目录 摘要 (3) 第一章前言 1.1机械手概述 (4) 1.2机械手的组成和分类 (4) 1.2.1机械手的组成.......................................4 1.2.2机械手的分类.......................................6 第二章机械手的设计方案 2.1机械手的坐标型式与自由度.............................. 8 2.2机械手的手部结构方案设计.............................. 8 2.3机械手的手腕结构方案设计.............................. 9 2.4机械手的手臂结构方案设计...............................9 2.5机械手的驱动方案设计...................................9 2.6机械手的控制方案设计...................................9 2.7机械手的主要参数.......................................9 2.8机械手的技术参数列表...................................9 第三章手部结构设计 3.1夹持式手部结构.........................................11 3.1.1手指的形状和分类.................................11 3.1.2设计时考虑的几个问题.............................14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说明书(轴校核部分)

A型齿轮泵设计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X6132milling machine feed system, lifting platform and platform design Student SunMingxing Supervisor Yan Zugen Specialty X6132 milling machine feed system, lifting platform and platform design School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2012年6月9日

A型齿轮泵设计 1 绪论 1.1机床的用途及性能 X6132、X6132A型万能升降台铣床属于通用机床。主要适用于机械工厂中加工车间、工具车间和维修车间的成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 这种铣床可用圆柱铣刀、圆盘铣刀、角度铣刀、成型铣刀和端面铣刀加工各种 平面、斜面、沟槽等。如果配以万能铣头、圆工作台、分度头等铣床附件,还可以 扩大机床的加工范围。 X6132、X6132A型铣床的工作台可向左、右各回转45 o当工作台转动一定角度,采用分度头时,可以加工各种螺旋面。 X6132型机床三向进给丝杠为梯形丝杠,X6132A型机床三向进给丝杠为滚珠丝杠。 X6132/1、X6132A/1型数显万能升降台铣床是在X6132、X6132A型万能升降台铣 床的基础上,在纵向、横向增加两个坐标的数字显示装置的一种变型铣床,该铣床 具有普通万能升降台铣床的全部性能外,借助于数字显示装置还能作到加工和测量 同时进行,实现动态位移数字显示,既保证了工件加工质量,又减轻了工人劳动强 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配上万能铣头还可以进行镗孔加工。 图1-1 X6132卧式铣床整机外形图

机械类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机械类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外文原文 Options for micro-holemaking As in the macroscale-machining world, holemaking is one of the most— if not the most—frequently performed operations for micromachining. Many options exist for how those holes are created. Each has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depending on the required hole diameter and depth, workpiece material and equipment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covers holemaking with through-coolant drills and those without coolant holes, plunge milling, microdrilling using sinker EDMs and laser drilling. Helpful Holes Getting coolant to the drill tip while the tool is cutting helps reduce the amount of heat at the tool/workpiece interface and evacuate chips regardless of hole diameter. But through-coolant capability is especially helpful when deep-hole microdrilling because the tools are delicate and prone to failure when experiencing recutting of chips, chip packing and too much exposure to carbide’s worst enemy—heat. When applying flood coolant, the drill itself blocks access to the cutting action. “Somewhere about 3 to 5 diam eters deep, the coolant has trouble getting down to the tip,” said Jeff Davis, vice president of engineering for Harvey Tool Co., Rowley, Mass. “It becomes wise to use a coolant-fed drill at that point.” In addition, flood coolant can cause more harm than good when microholemaking. “The pressure from the flood coolant can sometimes snap fragile drills as they enter the part,” Davis said. The toolmaker offers a line of through-coolant drills with diameters from 0.039" to 0.125" that are able to produce holes up to 12 diameters deep, as well as microdrills without coolant holes from 0.002" to 0.020". Having through-coolant capacity isn’t enough, though. Coolant needs to flow at a rate that enables it to clear the chips out of the hole. Davis recommends, at a minimum, 600 to 800 psi of coolant pressure. “It works much better if you have higher pressure than that,” he added. To prevent those tiny coolant holes from becoming clogged with debris, Davis also recommends a 5μm or finer coolant filter. Another recommendation is to machine a pilot, or guide, hole to prevent the tool from wandering on top of the workpiece and aid in producing a straight hole. When applying a pilot drill, it’s important to select one with an included angle on its point that’s equal t o or larger than the included angle on the through-coolant drill that follows.

机械手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综合实践报告 专业电气自动化 班级电气自动化三班

目录 1 机械手的基本介绍 (1) 1.1 机械手的基本结构组成 (1) 1.1.1 气动手爪 (1) 1.1.2 伸缩气缸 (1) 1.1.3 回转气缸及垫板 (2) 1.1.4 提升气缸 (2) 1.2 直线运动传动组件 (2) 1.3 气动控制回路 (3) 2 传感器部分 (5) 2.1 传感器简介 (5) 2.2 磁性开关 (5) 2.3 光电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 (5) 3 伺服电机应用 (7) 3.1 伺服系统 (7) 3.2 交流伺服系统的位置控制模式 (8) 3.3 接线 (10) 3.4 伺服驱动器的参数设置与调整 (10) 3.4.1 参数设置方式操作说明 (11) 3.4.2 面板操作说明: (11) 3.4.3 部分参数说明 (11) 3.5 最大速度(MAX_SPEED)和启动/停止速度(SS_SPEED)12 3.6 移动包络 (13) 4 PLC程序编写 (15) 4.1 PLC的选型和I/O接线 (15) 4.2 伺服电机驱动器参数设置 (15) 4.3 编写和调试PLC控制程序 (16) 4.4 初态检查复位子程序和回原点子程序 (19) 4.5 急停处理子程序 (20) 个人收获 (23)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5) 致谢 (28)

1 机械手的基本介绍 1.1 机械手的基本结构组成 1.1.1 气动手爪 用于在各个工作站物料台上抓取/放下工件。由一个二位五通双向电控阀控制。见图 1-1 图 1-1 气动手爪 1.1.2 伸缩气缸 用于驱动手臂伸出缩回。由一个二位五通单向电控阀控制。见图 1-2 图 1-2 伸缩气缸

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河北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说明书作者:薛松学号:060387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题目:发动机吊装、码盘系统设计 指导者:陈子顺高级工程师 评阅者: 2010年6月2日

目次 1引言 (1) 1.1 概述 (1)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 1.3.1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1) 1.3.2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1) 1.3.3 本课题的具体内容要求 (2) 1.3.4 工作要求 (2) 1.3.5 最终成果 (2) 2 设计工作流程 (2) 2.1 总体设计 (2) 2.1.1 最大起重量确定 (2) 2.1.2 起升高度的选择 (2) 2.1.3 电动葫芦的选型 (3) 2.1.4 起重机构跨距的确定 (3) 2.1.5 行走机构的传动 (3) 2.1.6 动力的输入 (3) 2.1.7 安全装置的设计 (3) 2.2 起重机构主梁的设计 (4) 2.2.1 主梁及架体钢结构的设计 (4) 2.2.2 力学性能的分析 (4) 2.2.3 载荷计算 (4) 2.3 控制电路的设计 (4) 2.4 设计的整体思路 (5) 3 构件的设计选型 (6) 3.1 已知构件尺寸的确定 (6) 3.2 电动葫芦选型 (6) 3.3 电动葫芦轨道梁设计 (7) 3.3.1 小车摆放方案的确定 (7) 3.3.2 电动葫芦轨道梁整体结构尺寸的初定 (9) 3.3.3 电动葫芦轨道梁的轨道材料选型 (10) 3.4 大车轨道梁设计 (10)

3.4.1 大车轨道梁整体结构尺寸的初定 (10) 3.4.2 大车轨道梁的立柱材料尺寸选型 (10) 4 构件的力学性能分析 (11) 4.1 电动葫芦轨道梁的强度、刚度、动载荷稳定性校核 (11) 4.1.1 电动葫芦轨道梁受力分析 (11) 4.1.2 电动葫芦轨道梁强度校核 (13) 4.1.3 电动葫芦轨道梁刚度校核 (13) 4.2 大车轨道梁的强度、刚度、动载荷稳定性校核 (14) 4.2.1 大车轨道梁受力分析 (14) 4.2.2 大车轨道梁强度校核 (16) 4.2.3 大车轨道梁刚度校核 (16) 4.3 立柱尺寸的确定与稳定性分析 (17) 4.3.1 立柱的选材与尺寸确定 (17) 4.3.2 立柱的压杆稳定性校核 (17) 4.3.3 立柱承受动载荷的稳定性校核 (18) 4.4 大车的行走机构设计 (19) 4.4.1 电动机的选型 (19) 4.4.2 大车轨道轮的选型 (20) 4.4.3 减速器的选型 (21) 4.4.4 传动齿轮的设计与校核 (21) 4.4.5 轴校核 (24) 4.4.6 轴承的选型 (24) 5 系统的电路控制设计 (24) 6 基于TRIZ 理论的电动葫芦轨道梁的优化方案设计 (25) 6.1 TRIZ理论简述 (26) 6.2 TRIZ理论的应用 (26) 6.3 由发明原理进行设计方案的确定 (27) 结论 (28) 参考文献 (30) 致谢 (31)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附录一英文科技文献翻译 英文原文: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laser surface textured parallel thrust bearing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s by laser surface texturing (LST) of parallel-thrust bearings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est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good correlation is found over the releva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 compari- 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unidirectional and bi-directional partial-LST bearings with that of a baseline, untextured bearing is presented showing the bene?ts of LST in terms of increased clearance and reduced friction. KEY WORDS: ?uid ?lm bearings, slider bearings, surface texturing 1. Introduction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yields linear (Couette) velocity distribution with zero pressure gradients between smooth parallel surfaces under steady-state sliding. This results in an unstable hydrodynamic ?lm that would collapse under any external force acting normal to the surfaces. However, experience shows that stable lubricating ?lms can develop between parallel sliding surfaces, generally because of some mechanism that relaxes one or more of the assumptions of the classical theory. A stable ?uid ?lm with su?cient load-carrying capacity in parallel sliding surfaces can be obtained, for example, with macro or micro surface structure of di?erent types. These include waviness [1] and protruding microasperities [2–4]. A good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subject can be found in Ref. [5]. More recently, laser surface texturing (LST) [6–8], as well as inlet roughening by longitudinal or transverse grooves [9] were suggested to provide load capacity in parallel sliding. The inlet roughness concept of Tonder [9] is based on ??e?ective clearance‘‘ reduction in the sliding direction and in this respect it is identical to the par- tial-LST concept described in ref. [10] for generating hydrostatic e?ect in high-pressure mechanical seals. Very recently Wang et al. [11]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a doubling of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surface- texture design by reactive ion etching of SiC

工业机械手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随着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水平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逐步从汽车拓展到其它领域。在各种类型的机器人中,模拟人体手臂而构成的关节型机器人,具有结构紧凑、所占空间小、运动空间大等优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机器人之一。尤其由柔性关节组成的柔性仿生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及康复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和需求越来越突出。 本文将设计一台四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用于给冲压设备运送物料。首先,本文将设计机器人的底座、大臂、小臂和机械手的结构,然后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驱动方式,搭建机器人的结构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设计该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卡和伺服放大器的选择、反馈方式和反馈元件的选择、端子板电路的设计以及控制软件的设计,重点加强控制软件的可靠性和机器人运行过程的安全性,最终实现的目标包括:关节的伺服控制和制动问题、实时监测机器人的各个关节的运动情况、机器人的示教编程和在线修改程序、设置参考点和回参考点。 关键词:机器人,示教编程,伺服,制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sensor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tro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level, the application of robots gradually expanded from cars to other fields. In all types of robots, the articulated robot arm simulation human form,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mpact structure, small occupied space, large moving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robots. Especially flexible biomimetic robot composed of flexible joint in the field of service robot and rehabilitation robot application and demand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I will design an industrial robot with four DOFs, which is used to carry material for a punch. First I will design the structure of the base, the big arm, the small arm and the end manipulator of the robot, then choose proper drive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building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of the robot. On this foundation, I will design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robot, including choosing DAQ card, servo control, feedback method and designing electric circuit of the terminal card and control software. Great attention will be paid 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trol software and the robot safety during running. The aims to realize finally include: servocontrol and brake of the joint, monitoring the movement of each joint in realtime, playback programming and modifying the program online, setting reference point and returning to reference point. KEY WORDS: robot, playback, servocontrol, brake

机械手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

Equation Chapter 1 Section 1(1.1)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题目抓件液压机械手设计 姓名Design of hydraulic manipulator for grasping 谢百松学号20051103006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肖新棉职称副教授 中国·武汉 二○○九年五月

分类号密级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抓件液压机械手设计 Design of hydraulic manipulator for grasping 学生姓名:谢百松 学生学号:20051103006 学生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肖新棉副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二○○九年五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2) 1.总体方案设计 (2) 2.手部设计 (3) 2.1 确定手部结构 (4) 2.2 手部受力分析 (4) 2.3 手部夹紧力的计算 (5) 2.4 手抓夹持误差分析与计算 (6) 2.5 手部夹紧缸的设计计算 (6) 2.5.1 夹紧缸主要尺寸的计算 (6) 2.5.2 缸体结构及验算 (7) 2.5.3 缸筒两端部的计算 (8) 2.5.4 缸筒加工工艺要求 (10) 2.5.5 活塞与活塞杆的设计计算 (10) 3.臂部设计 (12) 3.1 臂部设计基本要求 (12) 3.2 臂部结构的确定 (12) 3.3 臂部设计计算 (12) 3.3.1 水平伸缩缸的设计计算 (12) 3.3.2 升降缸的设计计算 (14) 3.3.3 手臂回转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15) 4.液压系统设计 (16) 4.1 系统参数的计算 (16) 4.1.1 确定系统工作压力 (16) 4.1.2 各个液压缸流量的计算 (16) 4.2设计液压系统图 (17) 4.3 选择液压元件 (19) 4.3.1泵和电机的选择 (19) 4.3.2 选择液压控制阀和辅助元件 (19) 4.4根据动作要求编制电磁铁动作顺序表 (20) 5.控制系统设计 (21) 5.1 确定输入、输出点数,画出接口端子分配图 (21) 5.2 画出梯形图 (21) 5.3 按梯形图编写指令语句 (23) 6. 总结 (24)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6)

汽车制动系统(机械、车辆工程毕业论文英文文献及翻译)

Automobile Brake System汽车制动系统 The braking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stem in cars. If the brakes fail, the result can be disastrous. Brakes are actually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which convert the kinetic energy (momentum) of the vehicle into thermal energy (heat).When stepping on the brakes, the driver commands a stopping force ten times as powerful as the force that puts the car in motion. The braking system can exert thousands of pounds of pressure on each of the four brakes. Two complete independent braking systems are used on the car. They are the service brake and the parking brake. The service brake acts to slow, stop, or hold the vehicle during normal driving. They are foot-operated by the driver depressing and releasing the brake pedal.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brake is to hold the vehicle stationary while it is unattended. The parking brake is mechanically operated by when a separate parking brake foot pedal or hand lever is set. The brak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basic components: the “master cylinder” which is located under the hood, and is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brake pedal, converts driver foot’s mechanical pressure into hydraulic pressure. Steel “brake lines” and flexible “brake hoses” connect the master cylinder to the “slave cylinders” located at each wheel. Brake fluid, specially designed to work in extreme conditions, fills the system. “Shoes” and “pads” are pushed by the slave cylinders to contact the “drums” and “rotors” thus causing drag, which (hopefully) slows the c ar. The typical brake system consists of disk brakes in front and either disk or drum brakes in the rear connected by a system of tubes and hoses that link the brake at each wheel to the master cylinder (Figure). Basically, all car brakes are friction brakes. When the driver applies the brake, the control device forces brake shoes, or pads, against the rotating brake drum or disks at wheel. Friction between the shoes or pads and the drums or disks then slows or stops the wheel so that the car is braked.

机械手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气动机械手的设计 设计人: 指导教师: 所属院系: 专业班级: 2014年11月10日

第1章前言 1.1工业机械手概述 工业机器人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它对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工的劳动,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既有人对环境状态的快速反应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有机器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精确度高、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它是工业以及非产业界的重要生产和服务性设各,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机械手是模仿着人手的部分动作,按给定程序、轨迹和要求实现自动抓取、搬运或操作的自动机械装置。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机械手被称为“工业机械手”。生产中应用机械手可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可以减轻劳动强度、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安全生产;尤其在高温、高压、低温、低压、粉尘、易爆、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等恶劣的环境中,它代替人进行正常的工作,意义更为重大。因此,在机械加工、冲压、铸、锻、焊接、热处理、电镀、喷漆、装配以及轻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引用.机械手的结构形式开始比较简单,专用性较强,仅为某台机床的上下料装置,是附属于该机床的专用机械手。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制成了能够独立的按程序控制实现重复操作,适用范围比较广的“程序控制通用机械手”,简称通用机械手。由于通用机械手能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