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几个自由概念及限度 整理

教育中的几个自由概念及限度  整理
教育中的几个自由概念及限度  整理

教育中的几个自由概念及限度

教育中的自由是有前提的。教育过程不是使个人拥有“绝对自由”的权力,而是引导个人树立一种自由自主的意识,产生追求并创设自由的、平等的、民主的社会的愿望和权力。

一、学术自由及其限度

1、学术自由的思想渊源及定义

学术自由的思想历史悠久,我国的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有教无类”,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在欧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早在公元前250年就提出“学者必须有权力探索一个论点到它可能引向的任何地方”。

西方:史上一般认为学术自由的基础是中世纪欧洲大学奠定的,是科学事业、教育实践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基本自由。应该说学术自由思想的出现,是欧洲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兴起的理性主义的自然结果,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理性主义的前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正确使用自己的理性,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理性的能力,理性就必须是自由的。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为哲学之自由”思想。当时所谓的“为哲学之自由”就是学者的研究和理论,除了自己的良心和责任之外,免于一切外在权威的自由。

1694年,以“为哲学之自由”为基本原则建立了哈勒大学。这所大学不仅是德国的而且是欧洲的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是欧洲“自由思想之堡垒”,在当时汇集了全欧洲最有才华的学者。1711年,以为教授指出了哈勒大学与当时的大学的区别。他问道”大学的任务是什么“,然后解释说”就是把人们引向只会。也就是说引向分辨真理与谬误的能力。但是对于大学的研究有任何限制的话,这一任务就不可能实现。

1806年,以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为基础,建立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创始者和管理者们确立的学术自由的原则,逐渐被人们视为举办大学的基本原则。

我国:我国现代学术自由思想是与大学制度一起从西方引进的。只要有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学术自由就是一个问题,这一点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现代大学的建立,是以作为北京大学前身的京师大学堂为开端的。蔡元培执掌北大期间,提出并实践了学术自由的思想。

学术自由的含义:

汉语中“学术”一词在意义上与德国Wissenschafe接近, Wissenschafe

指的是一种系统的只是,除了实证的或经验的科学之外,凡哲学、道德、艺术以及事关价值等方面的只是也皆囊括在其中。

学术自由一次是源于西方大学传统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出现在1849年的法来克福宪法中。

学术自由就其历史含义来说,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大学的自由(大学自治)、学者个人学术研究的自由、大学教师的教学自由和大学学生学习的自由。这四个方面的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欧洲,大学自治比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的历史更为悠久。中世纪大学有较高程度的自治,但是那时的教师没有多大程度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和教师的学术自由,并非完全一致。学者个人的学术研究的自由,最符合这里“学术自由”的字表意思。所谓研究的自由,是学者个人或者研究小组在选择研究的对象,确定研究目的,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过程,以及研究过程实施过程中,不受与研究无关的贵姓、人员和机构的约束。学术研究的自由业应该包括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自由。学术自由最早是针对大学教学提出来的。

波兰尼主要在“权力”的意义上界定学术自由,认为学术自由在于选择自己研究的问题权力,不受外界控制从事研究的权力以及按照自己的意见教授自己的课题的权力。

爱因斯坦将学术自由理解为权力与义务的统一体,他说:“我所理解的学术自由是,一个人又探索真理和发表和讲授他认为正确的东西的权力,这种权力也包含着一种义务,有个人不应当隐瞒他已认识到是真确东西的任何一部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给出了定义,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或公众压力的不合理干预,而进行讲授、学习、探求知识和研究的自由。

孟禄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学术自由是指在具有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学并证明真理的自由,或探求真理而不受政治、官僚或宗教权力干扰的自由。

《大美百科全书》则理解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不受不合理干扰和限制的权力,包括讲学自由、出版自由及宗教自由。

2、学术自由的保障

为什么要保障学术自由?

人们会不假思索的说是“为了发现真理”,这确实是保障学术自由的一个强有力的理由,事实上这是学术自由的传统的辩护理由。密尔对学术自由进行了最完整的传统型的辩护。

密尔:“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所力图密闭的意见是一个谬误的意见;假如我们确信,要密闭它也确实是一个罪恶。”如果假设某种思想确实是错误的,是不是就可以把它压抑到“寂静无声的地步呢”?在米尔看来,这样做所带来的损失与压抑一个正确的思想所带来的损失“差不多同样大”,我们的损失将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

密尔的论辩是功利主义的,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密尔的论辩就不是十分有力的。

于伟老师:在这里我想要说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争论很激烈的问题,比如说克隆人的问题,它能不能研究,我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这类问题,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学术自由程度最开放的国家之一,那么即使是在美国,美国总统国会还有些组织,对像克隆人研究这样的项目他也要采取措施限制,就是为什么要限制,不限制行不行,我们要关注一些这样的问题,它很现实。其实人类的历史大概是一副自由发展的历史,大概在500年前,人体解剖都是不允许的,所以人们对于人的血液、血管、血型研究很少很有限,所以有的时候看自由,你需要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思想、言论包括出版这样一个自由的发展历史,可能你会有很多感悟。

进一步的辩护——美国法学家德沃金认为,不能仅仅将学术的自由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偶然性和投机性”上,必须对学术自由的辩护与更深层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他以自己的伦理个人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为伦理基础,为学术自由提出一种道德辩护。

于伟老师:对,就像是我刚才举得例子是一样的,克隆人的事情,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包括人体试验等。

德沃金就认为在学术自由的背后,有一种道德规范。

德沃金认为,对于学术自由的践踏,不仅是对学者的侮辱和伤害,而且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危险,因为他消弱了独立性文化,并使这种文化所保护的理想失去价值。地理性文化正是伦理个人主义的基本内容。在德沃金看来,“伦理个人主义是深藏于政治自由主义的机构和态度背后的启示。它支撑着蕴含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中有关自由信念的核心。

在伦理个人主义中,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和学者有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首先是示范式的,即他们必须去发现他们认为重要而真实的东西,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不限于符合他们所教授的学生的最佳利益。这是一种对于真理的纯粹的责任,而根据伦理个人主义的理想模式,这种责任是一种职业责任可达到的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伦理责任。

于伟老师:就我了解到的,美国比欧洲国家还要自由,美国比英国还要自由,我们知道保守主义在英国还是比较流行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到美国办接受证比较容易,到英国就很难,比如奥运会,中国去的人很多,能够留在英国的人很少,它很保守的。例如美国的大学校园,它好的方面都不限制,我大概是十二年前我特意看了美国关于宿舍的管理,我2000年还在学生处的时候,就注意看他们的学生宿舍的现象,它规定的非常细,第一条就是不许吸烟,非常非常的细,并且只有那么几条,而且要求非常的严格,这是我引向非常深刻的一点;第二个,比

如说贴小广告,你不能把广告贴到垃圾箱上,它一定给你指定区域,一旦你违反了,就会给你采取措施的,不违反就可以贴,它要管就会管到底,不管就给你绝对的自由;第三个关于学生社团,就是学生组织,它规定几类组织是不允许成立的,比如说宣扬种族主义,宣扬法西斯主义,那个时候还没有提恐怖主义,就是宣扬这样的组织,无论如何不允许成立,否则三个人以上就可以成立一个组织,你可以看到它这个是有要求的,你看着杂乱无章,实际上是有着严格要求的,比如说对于吸毒就有着严格规定的。

3、学术自由的限制

学术自由的限度总的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规范,即来自由学术活动自身的要求,包括技术规范和学者自身的道德规范对学术研究的限制,可以称为内在的限度:另一类是来自于学术活动作为一种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活动的要求,之得是国家、社会及大学为了维护人类其他积极价值而对学术自由做出的限制,可以成为“外在的限度”。这两种限度相互结合,使得学术自由成为一种基于责任、道德或者社会条件技术上的学术权利,促使学术自由在保持高度自治的同时,承担应有的社会义务,使学者们能够更好的应用学术自由的原则来促进知识的进步,为人类谋取福祉。

于伟老师:学术自由的限制,叫边界可能会更好一些,更通顺,就是在什么框架里可以谈学术自由,如果越过这个边界就不是学术自由了,我想你说的可能是这个意思。

(1)概念的限制

学术活动是一种符合特定规范的活动,所以,“学术”概念蕴含了对学术自由的技术限制。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项学术活动,必须遵守“学术”概念蕴含的技术规范,不能以学术自由的含义,违反这些规范。

“学术”可以理解为,按照学术规范探究自然和社会问题,以期达到对这些问题的真实认识。

(2)学术道德

在学术研究中,学者除了需要遵守一般的社会道德之外,还需要承担一些特殊的道德责任。学者需要忠诚于她的学科,需要有献身于科学的精神。还要求他坚持科学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忠于事实,在研究中尽量避免个人偏见,不能出于个人情感好职业前途利益的考虑,影响研究结果的陈述和发表,也不能利用职位上的方便,为自己获取金钱、荣誉方面的利益,或者宣传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

(3)学术自由在与人类其他积极价值的竞争中受到的限制

于伟老师:这里我给你补充几句,一个是我建议大家看一看美国心理学会关于道德的规范要求,咱们已经有翻译成中文了,也有英文版,我建议大家看一下,

因为教育学跟心理学关系是很密切的,它制定的非常详细。还有我们参加论文答辩会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同学讲,就是要遵守基本的伦理道德,尤其是在质的研究中。

我补充一点,去年刚出的一本博士论文,它的上面对学术自由的限制从三个视角来谈:

第一,宏观视角,理论形态是学术自由的限度。

第二,中观视角,大学制度是学术自由的限度。

第三,微观视角,学术规范为学术自由提供限度。

二、教学自由及限度

于伟老师:现在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很自由了,可以随意的讲了,可能五六十年代,有的时代,尤其文革期间,自由非常少,比如说现在已经有变化了,有时候教育部不得不提要求了。

1、教学自由的内容和保护教学自由的理由

教师的教学自由是他们的研究结果在学生中间的传播,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常常被认为是学术自由的一部分。

教学自由包括教师选择教什么及教学内容和怎么教,及教学方法的自由,也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自由和在一定限度内惩戒学生的自由。“教什么”涉及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是教师的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自由在教学活动中的延伸。

“如何教”涉及教学方法。广义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传授教学内容的方法、也包括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时间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控制。选择广义的教学方法的自由也是教师教学自由的一部分。

德沃金基于伦理个人主义对学术自由提供的辩护,就非常适合于教学自由。对于实现伦理个人主义来说,如果给予教师教学自由,公共教育系统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不仅可以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提供示范,而且,教师的教学自由会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

除此之外,教学自由有很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教育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教师需要一定程度的专业自治。

教师的教学自由,特别是大学教师的教学自由,在一些国家受到法律的认可。日本的教育家将教学自由看成是一种“职业自由”或者“教授自由”,它不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享受的一系列权力,而且还指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一种自主思想或行为状态,同时也是他们自觉应用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状态或结果。

2、教学自由的限度

与学术自由一样,教学自由的限度也可以或分为两类:教学自由的内在限度来自于教学活动自身的要求,即教学自由不能阻碍教学目的的达成;

教学自由的外在限度来自于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需求,即教学自由不能有害于其他的社会自由。

三、学习自由及其限度

1、学习自由的概念

学习自由从主体上来说就是学生享有的自由,是人类的自由精神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

洪堡卡莱,学习自由是指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具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提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的自由。比如说我们现在上课,大家坐在同一个会议室里,跟老师平起平坐,就一个问题你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何老师进行探讨。

蒙台梭利认为,学习自由就是儿童的活动和发展自由。

杜威则认为学习自由就是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和别人允许的范围之内去主动探索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的自由。

罗素将学习自由划分为三种类型:学与不学的自由、学什么的自由、学生观点的自由

2、学习自由的限度

与学术自由和教学自由相比,学习自由的受重视程度显然不能和之前两者相比拟。从宏观方面来看,他要受到政府、学制、教学大纲等外在条件的职业,在微观层面上还要受到学校和教育者的约束。但是正如罗素所说的,“儿童必须或多或少的听命于他们的长者,而不能使他们自己成为自己利益的保护人。在教育中权威在某种程度上是无可避免的,施教者必须找到按自由精神来行使权威的途径。”

通过对教育中若干自由概念的辨析,我们认为,教育中的种种约束性行为,难以从根本上超越,因此必须承认现存约束的合理性。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前提和环境,自由也是,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这种环境是他的基础同时也是他的约束,而且是必要的约束。没有这种具有约束性的前提,自由也就不会产生,也无法存在,自由不是凭空而出的。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只能去谋求一定范围内,程度上的自由,而非抽象的,大而空的自由,因为自由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体现。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自由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内涵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个性自由发展至思想言论及人身自由,而教育自由的含义也在发展后总,经历了理性自由、人身自由、心灵自由这几个大致的过程。

参考文献《教育哲学导论》于伟教授

《自由与教育》马凤岐

《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谢俊

第一章 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比较教育学的意义 一、比较教育学的概念 各国比较教育学家的概念: 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 美国比较教育教育学家康德尔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 日本比较教育学家冲原丰 苏联比较教育研究者索科洛娃 (一)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学实践。 (二)研究对象 1.领域:教育的各个领域,研究重点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本体; 2.时间:当代教育,由借鉴的目的所决定,与纵向研究的教育史的区别在于, 比较教育是其横向研究; 3.空间:世界各国,过去以国家为单位,现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民教育制度的 研究。 以特定时空范围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使得比较教育学有别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以上为研究的广度,该学科还存在研究的深度的问题,不仅要研究教育经验,还要研究教育规律和本质,以体现其理论价值。 (三)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比较法(详见第二节) (四)学科的基本性质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中间科学之争) 研究对象: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 研究任务:总结教育经验,解释教育规律,探索教育发展趋势; 研究目的:改进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 概念: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 理论科学(理论):寻找教育发展的规律; 应用科学(实践):为教育改革做借鉴。 (五)比较教育学科领域的分化 根据全世界各地的研究报告,比较教育学科已分化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四个领域。 比较研究分为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内部分析和文化内部分析。比较教育学指各国教学和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教育内部和文化内部分析,如比较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地区甚至

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为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需要用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引领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改变不良的家庭育人环境。 为此,整理以下十大理念。 ——顾晓鸣 1、学会向孩子学习 2、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3、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4、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5、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6、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家长 7、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 8、关注家长生命成长,改善家长自身素质 9、学会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基石 10、亲子教育要向亲职教育转变 1、学会向孩子学习 信息时代的今天,地球已变成村了,孩子每天都与世界 亲密的接触着,信息与潮流刺激的事孩子们的神经,影响的 是孩子们的思维,改变的是孩子们的行为尽管他们的超前, 让父母们看不惯,想不通,接受不了,带他们毕竟是一种带 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潮流,堵不住压不服,唯有疏导是上上策,

而我们的多数父母由于忙于生计,无暇学习,难怪与我们的 孩子会称自己的父母是“外星人”,听不懂孩子的语言。另 外孩子们的创造性,想象力,行动力,新的思维方式及一些 人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的,也就是做父 母的要放下架子善于与孩子共同成长。 2、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把孩子看作一个单独的个体,不可把自己的需求或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一切包办代替,更不可以非打即骂,应该充分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常言道: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绝不可以强迫马儿喝水,除非马儿有口渴的需要。 3、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教育它是一切教育基础之基 础。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家庭教育:一项有说服力的调查:北京一项按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好、中、差划分进行的调查,调查对象:680名初中、小学生的家庭,调查内容:在校表现与家庭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家庭教育水平很好的,其孩子在校表现优等生的占95%,基本没有后进生;而教育水平不当的家庭,其孩子在校为后进生的却高达85%,几乎没有优等生;而教育水平一般的家庭,其孩子在校为中等的占2/3,并有15%左右为后进生。这项调查还给我们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把不当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健康情绪教育 喜、怒、哀、乐等情绪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心理现象。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只就是把情绪视为认识与行为过程中的附属产物,对健康情绪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认识不足。个人既要为社会做贡献,也要过一个有幸福感、愉悦感的生活。损人利己固然不可能有持久的幸福感,但一个生活得很痛苦的人,纵然为社会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其人生也就是有缺陷的。情绪具有动力功能,它能够激发一个好的行为,也能促生一个破坏行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健康情绪有益身体健康,消极情绪容易导致生理疾病。当代心理学十分重视对情绪的研究。 健康情绪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容忽视的就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情绪教育的重要性。不少人认为,喜、怒、哀、乐,天生就会,不学而能,实无教育之必要;情绪取决于当事人所遭遇的事件,好事自然令人开心,倒霉事谁也高兴不起来。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使得学生的情绪生活缺乏教育的有效干预,学生的情绪发展缺乏教育者的有效指引。 (一)健康情绪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健康情绪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主要就是,使学生的情绪变化做到目标适宜,方式适当,反应适度,并以积极情绪为主。情绪教育不就是要设法消除、压抑学生的情绪,而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合理宣泄情绪,有效调控情绪,保持愉悦的情绪主旋律。

健康的情绪生活要符合以下两点要求: 1.特定情境中的情绪正常 情绪总就是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此时的情绪,不管就是高兴还就是愤怒,只要符合下面三个条件,都就是正常的。 (1)情绪与刺激事件同质。即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导致其愉快情绪,阻碍个体需要满足的刺激导致其哀怒情绪,而不就是相反。 (2)情绪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相称。情绪的强弱程度与刺激的强烈程度相对应,而不就是情绪过敏或体验肤浅。 (3)情绪的持续时间与刺激作用的时间相宜。当刺激消失后,情绪会随之平息,而不会长久被其影响。 2.心境以愉悦为主导背景 一个人难免有不高兴的时候,愤怒、忧伤与失望等情绪固然会使人不快,有时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一个人在大多数的时候应当就是愉悦的,满意的,有幸福体验的。 (二)健康情绪教育的操作要点 在对学生进行情绪教育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 过分压抑情绪就是有害的。它不仅造成生理健康问题,而且不良情绪的累积会造成情绪泄洪,出现连当事者都难以理解的冲动行为。当然,宣泄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如倾诉、运动等。 2.教会学生正确表达情绪 养成表达情绪的习惯,掌握正确表达情绪的技能。积极表达关爱、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中国妇女报》2005年2月19日的一篇文章报道,题目是《幼儿身心发展亮红灯》,天津市医药学专家协会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天津市3到6岁儿童进行抽烟调查发现:近一半儿童存在身心发展欠缺。调查设置了动作、认知能力、情感和意志 成为家长很容易,只要孩子一出生,我们便自然成为家长了。然而,要做个称职的好家长却很不容易,做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就更难。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石。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幼儿教养态度 家长要有以下几种教养态度: (一)“沉下去”的态度 幼儿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有能力的人的基础教育,绝不是进名牌学校的升学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把眼光超前地放到了将来的考试竞争上,即使是进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在家长眼里也绝不会等闲视之。幼儿园希望进来的孩子更聪明,于是有的幼儿园的入学登记就演变成了一种选拔,此时似乎就有了优劣之分;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冒”出来,要盖过其他孩子。这两种态度的指导思想,都是把孩子往上“拎”,而不是往下“沉”。比较而言,“沉”下去的教育把握了教育的实质,眼

光长远地培养孩子的素养,而不是从小就把他们往“考试机器”的道路上赶。对儿童的培养,往往沉得越深,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越大。 (二)坚持的态度 所谓的坚持,是指态度的一贯性。许多家长不是没有理念,而是看到孩子出现的倾向较难以改变时,他们就放弃了矫正的努力。带孩子是一项很重要,也很难的工作,坚持是必需的。有些家长兴致来了就和孩子亲热一番,没有时间就远离孩子。这样的方式,不但于情感培养不利,而且会影响孩子诸多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的习惯决定他的一生,好习惯是孩子终生的财富,我们岂可不要?而这笔财富就在家长的坚持中得到—坚持科学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方法。 (三)开放的态度 儿童的成长有开放的内在要求。但许多家长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比如,对幼儿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倾向为按部就班,甚至对孩子的限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这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只有一个,放手不起。其实相反,科学的开放最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家长的思想观念积极开放,孩子就心胸开阔,有助于今后的眼光远大、思维活跃;家长在学习上的开放,有助于各学科知识的交融,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有益于孩子的学习效能;家长在人际交往上的开放,有益于孩子的落落大方,具有社会人的品质…… (四)快乐的态度 快乐是儿童最需要的财富。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快乐起来。从深层次来说,快乐是一种品质。

盘点教育学概念-定义

盘点教育学概念 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 4.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5.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6.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9.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1.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12.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13.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14.学科课程标准即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

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

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 孩子是父母的,也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受到的第一阶段的教育,父母既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关注子女的终身教师。社会在发展,家庭在变化,我们为人之父母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地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与需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无疑是让一代新人健康成长的合理途径。这里向家长推荐朱永新先生的《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和李永胜先生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两篇文章,希望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合作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朱永新 一、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他们或许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我们去反思。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3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父母3个月能学会吗?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应。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扬子晚报》的记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父母们惯有的家长概念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家长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须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二、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个性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我,发展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目标恰当,能够扬长避短,协助学生认识情绪,提高情商,学会表达情绪,善于调控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强化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律,优化个性品质。 2、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发育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接纳身心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掌握住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端正性别角色意识,自觉遵从性伦理和性道德,与异性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防范性骚扰,排解青春期烦恼,对性有科学的态度,对爱情有初步认识。 3、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讲究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心态,克服学习困难,优化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能,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获得成长与发展。 4、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适应学校环境,增强生活适应;乐与他人交往,掌握为通技巧,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克服交往障碍,培养诚实守信、友善乐群的健康人格。生活方式健康,合理支配闲暇,运动娱乐并举,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意义,确立生活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压力,正确对待挫折等。 5、生涯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面向未来的发展抉择,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自主抉择能力,明确升学和就业的人生意义,掌握择业技巧,学会承担责任,作好就业升学准备。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摘要] 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在互联网部的延伸,由于发表言论的载体是网络,这就决定了其具有广泛性、便捷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征,同时与现实言论自由相比较,网络言论自由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即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促使政府更加开放、透明提高了公民的意识。但是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网络言论自由如果不加以规制就有可能会与隐私权、名誉权及权等人格权相冲突。而目前我国的立法对网络言论的规制不够完善,因此借鉴国外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经验,规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网络言论自由;价值;人格权;法律规制 [Abstract] Network freedom of speech is the extens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 within, because speech is the carrier of the network, which determines that it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ity, convenience, interactivity, anonymity,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reality of freedom of speech in comparison,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 has a more important value, namely,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forces make government more open, transparent to improve the citizen's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But any freedom is limited, network freedom of speech if not regulate it may and the right of privacy, right of reputation and the right of name, right of personality conflict. At present, China's legislation on Internet speech is not perfect, so the experience of regulation free speech law foreign experience, standardize our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freedom of network speech; Value; right of personality; legal regulation

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

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之课程 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强调创设丰富的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水平开展各项活动;强调游戏是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为此,幼儿园主要通过以下活动来实施课程。 科学探索活动:在烹饪、玩沙、玩水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分类和寻找因果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以及创造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所得,在幼儿预测结果时提出质疑以引起幼儿的思考。 大型运动类活动:在室内外活动区中发展幼儿的投掷、跳、跑、攀爬等运动技能,使幼儿真实感受身体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协调运动的,以加深幼儿对运动的理解。 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区,幼儿可以涂鸦、撕纸或剪纸,可以用颜料涂画或用黏土造型。通过艺术创作,幼儿可以提高手部控制能力,这种技能有利于前书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艺术活动还有利于帮助幼儿感受有关质地和结构、形体和色彩等物体特征,使幼儿获得有关数学学习的经验。 戏剧游戏:幼儿通过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尝试理解、控制自己的世界,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释放生活中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幼儿也可以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来尝试适应外部世界。 积木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自主决定使用何种大小、形状的材料,计划和安排建构过程,关注建构技能的应用。他们可以与同伴一起通过测量、计算来解决问题,体验分享或合作的快乐。 阅读活动:当幼儿用语言来表达感受、分享观点和传达喜欢或害怕等情绪时,他们开始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当幼儿听音乐或欣赏诗歌时,他们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桌面玩具:小积木、字画谜、配对卡片、堆叠盒、螺钉和钉模板、穿珠等桌面玩具能帮助幼儿学习分类、排序、合并以及一一对应,这些都是幼儿前数学学习的重要经验。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作者:石中英 摘要:概念分析在教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从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构建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提高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质量的需要。日常用法分析、定义分析、词源分析、隐喻分析、跨文化分析和条件分析是教育概念分析中主要的六种类型,每一种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基础和路径。要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必须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也可以作为一项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第二,教育学研究中六种概念分析的类型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第三,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既不可过于简单,也不可过于繁琐;第四,教育学研究中概念分析的目的既是认识论的,也是实践论的,它们涉及到人们对待概念分析的态度、方式和目的。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概念分析;分析教育哲学 概念,既是思想的工具,又是思想的材料,还是思想的结果。说它是思想的工具,是因为人类的思想根本上离不开概念。不单是抽象的思维离不开概念,就是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抑或是直觉的思维,离开了概念恐怕也会成为一种漫无边际的意识之施,根本辨不清主题、分不清方向。说它是思想的材料,是因为概念是命题的意义单元,命题是理论的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研究领域中,概念本身经常成为理解、思考或拷问的对象,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不同研究范式都要着力定义、分析或讨论的对象。说它是思想的结果,是因为概念的提出、概念内涵的解释与重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思想活动的结晶,体现着思想者的智慧,反映着思想者对某一问题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倾向性。因此,概念分析,既是人类思想过程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人类思想过程的一部分,并对建立在概念之上的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概念分析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之一。有关概念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因此构成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论领域。本文主要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来讨论概念分析的相关问题,希望对于推进我国的教育学研究有所裨益,也希望对于加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概念分析的研究有所启发。

家庭教育理念 、方式

一位老师用20年的从教经验换来对年轻父母的20条忠告 1、上帝是公平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对孩子小时候付出的越多、教育的越理性、越科学,孩子大的时候你付出的就会越小,你将越省心,越有成就感。 2、“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一条真理。对孩子的教育要有科学的计划、正确的指导、理性的措施,父母要做好表率。孩子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将带有你们的影子,因为孩子小时候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 3、父母不要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否则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毁掉你的事业。不要为了自己的休息娱乐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否则孩子长大后你将无快乐可言,你将拥有更多的愁苦、恼怒和无奈。 4、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孩子年幼无知,动手打父母、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娘时,我们千万不要高兴,更不能认为孩子长本事了,这时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要尊敬老人。否则,孩子会认为打人是赢得家长高兴的方式,是自己获得价值感的途径,这样是非观念就混乱了,长大后他就很可能动手打你了,诸如此类,我们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5、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过时,更不能无缘无故地把自己的不愉快倾泻到孩子身上。否则你的暴力倾向会在孩子身上发扬光大。(注意:这里强调的不要“动不动”,但并非是不能打,关键要把握住什么时候打?打得目的是什么?如何打?对于有些极端的错误,不用极端的举措,孩子容易忘记。必要的惩戒是必须的。有些出了很大问题的孩子,家长还在强调“我从小就没动过他一指头”,显然是犯了纵容的错误。) 6、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不要随意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孩子越小,你的话越有可信度,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把你的话奉为圭臬(gu īniè标尺、准则的意思),否则你的孩子将失去自信和活力,将会失去应对未来挫折的勇气,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7、千万不要过分一味地迁就孩子,溺爱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小时候我对他好,他长大后就会对我好,这是极大错误。因为你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会形成这样的观念: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将缺乏感恩之心。长大后,一旦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你的痛苦就开始了。 8、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坐得住的习惯。不要带着孩子不停地乱串,否则孩子上学后将面临困难。因为学习首先要坐得住。 9、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第一,三岁以前,这是孩子语言、思维、行为方式、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第二,小学一、二年级,这是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自我意识养成的关键期。第三,青春期。这个时段,孩子的变化十分巨大,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在这一时段变得让你无措手足,他(她)可能会做出很多傻事,甚至变坏。 10、年轻夫妻不要动不动吵架,至少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能打架,否则,家庭这个安全的港湾将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而这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心

“自媒体时代”公民言论自由法律保障与限制问题探究

关键词:自媒体;公民言论;法律保障与限制 一、自媒体时代公民言论自由现状分析 二、自媒体公民言论自由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自媒体使新闻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传播成为可能,对促进公民更加广泛的参政议政,社会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如同一个硬币有两面,自媒体言论的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造福社会,促进公平,另外一方面则可能成为社会秩序混乱最难控制的原因。笔者认为,产生这些后果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2.公民追求普遍关注的心理状态导致了新闻华而不实。自媒体的运用,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传播者,人们普遍有追求大众关注的心态,而某些言论正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心态,创造华而不实的言论以吸引人的关注,甚至以虚造的言论抨击别人以达到点击率访问率的提升,而这些言论,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人们盲目跟风的现象,使自媒体言论更加广泛化、无限制、无底线的传播。 3.政府和法律对自媒体言论的监督和控制力有限。自媒体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电视、报纸之类的大众传媒来讲,更具私人化色彩,而这也致使了政府对其相关言论的监督和控制力度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之很多公民于自媒体发表言论的完全依据主管意愿,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政府对言论自由的保障和限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其边界。至于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虽然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但是毕竟不能也不可能事无巨细的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自媒体言论自由的保障与限制问题解决探究 通过对我国“自媒体时代”公民言论自由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不难看出,自媒体言论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它可以造福社会,拓展公民参与时事政治的渠道,使得公民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进而发表个人意见,甚至投上自己宝贵的一票为促进社会公平、建设民主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反之,利用不当,它便成为投机倒把的武器,成为不法分子的工具,使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使信息和准确性收到质疑,成为社会秩序混乱甚至社会言论“一边倒”最难控制和把握的方面。因此,对于自媒体时代公民言论自由法律保障与限制问题的探究特别是对于保障和限制之间合理的边界的研讨就尤为重要。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结合自媒体时代言论自由的新特点,加之司法救济,完善自媒体言论的监管。政府可以从自媒体注册实名制开始促进监管。实名制度有利于更快更准确的追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为不法言论传播者的威慑作用。立法机关探索自媒体言论自由保障与限制的合理边界,广泛了解大众意见,完善立法,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和质量,对于恶意渲染社会

幼儿园现在流行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现在流行的教育理念 当宝宝到了两岁多的时候,妈妈们便开始查找各种资料,咨询周围朋友,试图找到一个认同的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让孩子步入社会。那么针对国外繁多的幼儿教育理念,很多人便无法适从,幼儿园现在流行的教育理念你又知道几个呢?华德福与瑞吉欧,还是蒙台梭利或是克莱辛,他们又都有哪些区别呢?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力求家长们看过文章便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的放矢。 先说说他们的相同之处。国外的教学理念都希望能帮助和激发儿童实现自己在智力、创造力和社会中人的所有潜力。并在教育过程中,儿童都被视为自身发展的创作者,他们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充满活力的,自我导向的,非常尊重儿童的选择。他们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家校联系,强调家长高质量陪伴与家园共育。 那么他们的理念是什么?还会有什么不同呢? 蒙特梭利(Montessori) 理论基础和教育信念来自于Maria Montessori。她是意大利历史上的首位女医师。而这位Montessori医师是建构主义支持者,非常强调儿童的智力开发。教师引导儿童学习,并且为儿童提供环境支持,使儿童处于一个乐于学习的环境中。儿童是不按年龄分组活动,而是混龄活动。蒙特梭利的秘密武器是一套完整的课程和教具。儿童通过感官操作这些教具而学习。外行人拿到这些教具,也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因为每一个教具,从形状、大小、甚至颜色,都是有其背后的理念来支持,需要通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来引导儿童学习。 优点: 1)体系完善,既有理论,又有一套完整的课程和教具,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 2)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3)儿童在“工作”中练习独立,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形成独立自主、专注而极具耐心的个人品质。 4)强调心智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 5)混龄编班为幼儿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不足: 1)感觉教育课程方面,蒙氏课程强调儿童安静游戏、培养独立专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儿童天性的释放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2)艺术教育课程方面,蒙氏课程更看重的是艺术的工具价值,而不是本体价值,不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创造力。 3)另外,它过分强调了真实性,反对儿童讲神话故事,忽视了想象的价值。 点评:是目前国内引进时间最长、知名度最高的教育体系。但因教师需要专业培训要求高,教学效果略有差异。真正上好蒙氏课,得其精髓者不多。 华德福(Waldorf) 理论依据和教育理念来自于Rudolf Steiner。他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主张按照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的成长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以便于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恰如其分地发展。艺术被整合到每一门课程中,会有谜语、民谣和神话的学习来提高想象力和多元文化学习。主课教师会一直跟随小朋友从幼儿阶段到高中的学习。学习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进行。 优点: 1)华德福课程没有统一的教育纲要,只给出大概的教学目标,强调依照儿童的本性对其施以教育。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儿童形成善良、感恩等美好品质,亲近自然、重视教育生命意义的教育方法,带着“爱”和“呵护”的意味,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发育和美好心灵的建设。2)在实际生活中,与其他课程相比,华德福课程更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不需要过多的环境设置,自然就是它的教室,反对心智训练的做法也某种程度减少了教师的任务。

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精心整理为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需要用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引领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改变不良的家庭育人环境。 为此,整理以下十大理念。 ——顾晓鸣 1 2 3 4 5 6 7 8 9 10 1 亲密的接触着,信息与潮流刺激的事孩子们的神经,影响的 是孩子们的思维,改变的是孩子们的行为尽管他们的超前, 让父母们看不惯,想不通,接受不了,带他们毕竟是一种带 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潮流,堵不住压不服,唯有疏导是上上策, 而我们的多数父母由于忙于生计,无暇学习,难怪与我们的

孩子会称自己的父母是“外星人”,听不懂孩子的语言。另 外孩子们的创造性,想象力,行动力,新的思维方式及一些 人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的,也就是做父 母的要放下架子善于与孩子共同成长。 2、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3、 %, %, 15 提高到一般水平,则后进生就会相应减少五倍左右;如果我们把一般的家庭教育再提高到较好水平的家庭教育,则优等生增加三倍左右。 4、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 孩子与我们大人之间有年龄、有收入、经历、身高、体重、学历的差距,有性别之分,唯独没有人格的差距。家长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一样。家

长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孩子也一样。家长希望别人对他们和蔼、友善,孩子也一样家长希望做的好的时候有人赞美,孩子也一样。家长希望在做的不好的时候有人谅解和鼓励孩子也一样家长希望在悲痛、烦恼、颓丧的时候有人给予支持、安慰,孩子也一样。只有做到平等才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心理、平等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可能有效地达到子女与父母双 5、 。6 代父母必须研究的课题。仅靠本能的爱,朴素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不对的,不够的。必须重视现代化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不断付诸实践。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7、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概念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健康概念的演进 (1)健康的生命观。 (2)健康的疾病观。 心理健康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 心理健康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健康,仅指正常心理下的心理状态和水平。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不仅包括正常心理,还包括异常心理状态,是所有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的统称。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WH0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健康心理,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爱、自信、且有自知自明。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并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受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有事业上的追求。 (二)国外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介绍: 在国外曾对心理健康标准作出了定义的学者有: 马斯洛和迈特尔曼;奥尔波特;斯考特;弗罗姆等。 (三)国内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介绍: 在我国曾对心理健康标准作出了定义的学者有: 黄坚厚;严和锓;王效道;王极盛;王希永;李百珍;黄珉珉;郑日昌;林崇德;樊富珉;沃建中等。 四、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目前研究者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可以归类如下: 1、统计学标准。

2、社会规范标准。 3、主观经验标准。 4、生活适应标准。 5、心理成熟标准。 6、生理学标准。 在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 心理健康标准是多维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体。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心理健康是一个文化的、发展的概念。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结合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将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如下:(一)心理健康的总体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 3、意志品质健全。 4、行为协调且适龄。 5、人际关系和谐。 6、人格完整独立。 (二)心理健康的基础性标准 1、有充分的个体安全感 2、有恰如其分的愉快感 3、有与事实相符的满意感 4、有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5、相对和谐稳定的个性 6、有把握事物的基本能力 7、有积极稳定的环境接触 8、有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三)升华性心理健康标准

浅析:法律是通过限制自由来保障自由

浅析:法律是通过限制自由来保障自由 ——结合依法治国自由,百度百科中有三种解释,第一种就其字意来说,指的是自己做主,从约束中解放出来,是一种不受约束的状态。第二种是法律名词,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第三种是指哲学名词。 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按字意来理解自由,认为法律上说了每个人都有拥有自由的权利,那么我就是绝对自由的,我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没有人可以干预我的自由;或者认为限制人们的法律应该废除。早期的马克思也这么认为,在他早期的思想中,他认为自由是法的本质,法律应当表达自由,而限制自由的规则不是法,尽管这些规则有着法律的形式。 古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世上并无绝对的自由,自由是有相对性的,自由作为法的最高价值,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来使主体的行为不任意化。正像卢梭所说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我国依法治国中写到: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是为了实现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要建立的社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是一个每个人都自由和谐发展的社会。 法律所保障的自由是广义上的自由,而非某个人的自由。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且各人所要的自由标准内容也不尽相同,若无法律法规

限制,各人为追求自由,必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撞和矛盾,混乱和无秩序,其结果是每个人的自由都会受到相互阻止,谁也实现不了自由。就像没有规矩的考试,假如学生在考场可以不受限制的抄袭他人的试卷,那么必然造成那些勤奋学习的人心理不平衡,不公平感觉,同时也会造成那些勤奋学习的人也不再努力学习。同样道理,一国的公民如果人人的自由都毫无限制,那么可以说人人都没有自由,同时也会引发社会不公平的现象,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就像我们的道路没有红绿灯,那么来自四面八方的车辆谁也不让谁,必然造成车祸。 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恊调这些矛盾,统一大家对自由的认识,共同按众人统一的自由标准来生活,而无情的限制了不符合大众统一标准的自由,维护了共同遵守的自由标准,保证了每个人的有限自由。虽然法律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但是它换来的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自由,保障了社会的秩序,使社会整体处于一个相对自由而又互不影响的状态,如此一来就保障自由得以实现,也有助社会公平的实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依法治国是保障自由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执政者应该严格依法治理国家,每个公民也应严格遵守法律。同时我们的国家也应该严格监督政府的执政行为,政府可能滥用权力侵害社会成员的自由。在这一方面,我觉得马克思的消极不干预原则是值得考虑的。该原则认为:为保证社会成员的自由,政府应持大限度地不干预的态度,政府的消极不干预,正是自由的保证。只有在一个人行使自由危及到他人或社会时,政府才能对一个人实施限制,除此之外,不能对人的自由予以

(最新)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新理念

教育观念 1、教育思想——教育观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及其诸多要素的根本认识和看法。教育观念是指引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南,正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言,教育观念影响着教育行动、行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陶行知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 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而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美)华生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 2、教育的基本要素 学生、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环境、目的(目标) 关系图: 3、当代教育观念的发展变化 (1)个体发展的动因认识 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至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主体实践论——发展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六大理念

家庭教育的六大理念 导语: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许多经验可以给我们知识。但在家庭教育中,等父母有经验时,孩子已经长大,教育的机会已经错过。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其中,家庭教育的理念极为重要。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性 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 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xx 年,发生在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属于他在未成年时期(8岁)因移民而造成了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导致他在23岁时无故杀人。 人在幼年时,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如果做父母的能够了解这些道理,就不应该以

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这一案例告诉我们,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他们的弱小和被动决定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客观地讲,抚养人对被抚养者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孩子)是怎么来的?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一些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都是父母行为的反应或结果。譬如,自杀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分宠爱给孩子形成的错误判断——既然你如此爱我,现在,我的要求再不合理你也要答应我;否则,我就用死来回应你。孩子不知生命只有一次,逝不可复。这一错误是谁造成的?仍是父母。父母应该在孩子3—5岁时就找机会给孩子一次明确的态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对,我就不爱你!当然,这需要相关的知识与操作的技巧。 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第三,家庭抚养不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曾有一位父亲,自己勤奋努力地挣下了万贯家财,却突然发现长大了的儿子已经变得不可理喻,沉溺网络。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少年问题专家,说:“你帮我教育好我的儿子,我就给你10万元!”笔者当时曾撰文告诉这位父亲,你错了,教育孩子是你父亲不可推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