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认识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

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 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准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

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特征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让学生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基本练习:深化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学生往里面倒水的形状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二)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我的说课流程是: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 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 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 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长方 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 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 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 作者。”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 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趣揭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_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长方体的认识_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户县显落村小学 刘娟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单薄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结合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单薄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

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用什么样的方法发现的,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1、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2、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3、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究知识间的联系。 4、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长方体的认识》试讲稿

长方体的认识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请看!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指生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对,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看!!这些长方体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喜欢得长方体? 好,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请看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老师给你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 (2)在操作中注意观察,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 好,开始行动吧! 二、汇报交流,学习新知 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做出了一个漂亮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哇!这么漂亮啊!哪个小组想拿着你们做得,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指生说。 1.研究长方体的面 这组同学发现的可真多,他说到长方体上有很多面,哪是长方体的面啊?谁能给大家找一找?对,像这种平平的滑滑的就叫做长方体的面。 我们来摸一摸,那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啊?哪个同学来给大家数一数?这位同学采用了标号的方法。谁又不同的数法?注意到了吗? (演示)前后、上下、左右。这种数法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真棒!咱们再用这种方法数一数。 哪个小组还发现了面的哪些特征?指生说。 哦,这组同学发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 你们组是怎么知道相对的面一样大的?通过比较发现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特征啊? 你们组举手,有问题吗?哦?你们组的长方体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真的吗?快拿上来给大家看看。还真是这样啊!这种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2.研究长方体的棱 哪个小组还想上来汇报?有情这组。你们还指出长方体有棱?对,这组同学知道的真多!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棱。 同学们都来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指生说。有12条棱。 那你是怎么数的?上前边来数一数。哦,横着有4条,竖着有4条,还有斜着的4条。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演示)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3组,每组相互平行的有4条。 下面同学们再看一看,量一量这些棱的长度。 指生说。你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研究长方体的顶点 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发现?指生说。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质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几何教学的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采用“感知——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在学习方式上,我设计以“操作活动”贯穿于学习始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分析讨论,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诱发新知 在复习部分,我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图形。然后提问:“屏幕上都有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长方形有什么特征?”让学生通过复习,唤起回忆。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由6个(3色)长方形构成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看看能围成一个什么形体?学生操作后我再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由6个长方形构成的组合图形(3色),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从而揭示长方体的概念。 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由面到体的过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二)操作演示,探索新知 在操作演示和探索新知部分,我是分这样几个步骤来进行的: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3.归纳并记忆长方体的特征。4.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5.认识长、宽、高。 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方式,感知长方体的特征,建立长方体的概念。在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又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比如: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长方体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烂熟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详尽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用。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佳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例外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详尽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盛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

长方体的认识表格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课时安排 1 总课时 教材解读: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学习目标A类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B类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C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 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简单的计算 预习 作业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个体个体学习清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目标A\ 5 分钟】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

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 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 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 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 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第二板块——合作探究【目标 B \ 15 分钟】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鹿泉区大河镇曲寨小学封江彦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加以说明,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教材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含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三个内容。本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⒈学生学科知识的储备情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及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升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教学的重点就是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所以我采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放大后的本单元的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中物体的形状跟平面图形一样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从图中的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同时告诉学生这两个图形的各部分不在一个平面上,它们都是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我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线、点和学习面线点的基本特征,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认识长、宽、高和从不同角度观察,初步学会绘画长方体。 我今天主要说说第一课时,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说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18页到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等)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从生活入手,通过研究长方体各部分特征,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说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就知识水平而言,学生已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对简单几何体已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长方体。就认知特点而言,五年级的学生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所以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交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说教学目标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情和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空间观念。 3.利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特别是棱长特征的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上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形状,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 生活中长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人教版数学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强化认识并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下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3.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二、说教法 根据几何知识的教学特点、本节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发现法: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些实物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 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三、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根据课程标准,采用直观演示、观察发现等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之前,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用品(柜子、礼品盒等),询问学生:“屏幕上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在学生积极回答之后(长方体/正方体),板书今天的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二)探究新知 我将从5个知识点来进行新知的教学: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首先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闭上眼睛摸一摸,想一想: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让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发现,然后我将拿出长方体,边摸边讲解:什么叫面、棱、顶点。这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手摸长方体,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我将出示学习提纲:请用手中的学具数一数,并想一想“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自主研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角的认识》精品优秀说课稿

《角的认识》精品优秀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角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长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包括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为本单元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做准备,还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1、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在线段的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通过比较、判断、概括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基于上述设想,故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在低提级已经视频认识了线段。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重点放在射线知识的构建上。知识不能靠传递,只能靠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的构建。新知的构建必须有效的联系旧知,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用一根绳子,引出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教学射线相对比较抽象,没有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演示,此时,我用学生常玩的激光灯,先投射到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与灯泡之间此时是一条什么线?接着慢慢将亮点移到了窗户上,投射到窗外,这时射出的光线还是一条线段吗?发挥学生想象,那个亮点已经无限的处延长了,学生通过看亮点移动,想象可以射的很远很远,从而发现射线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再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线,画射线,加深对射线的理解,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学习直线直接从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体会直线的特点,由于有了射线做基础,学生对学习直线自然轻松了许多。 二、质疑讨论,深化理解。 “学习了三种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质疑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权和独立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自己解决,教师选取有价值的问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课)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执教者:浚县善堂镇沙西中心校王凤霞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生命课堂四字六步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物体。 学习过程: 一、督预示标: 1、引入语: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立体图形,首先我们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按照对同学们的预习要求,我来了解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预习了谁举手,谁来代表你们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说说进度、方法和效果、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提示语: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主动预习课文的习惯,学会标注,尝试完成本节的练习和习题,一定要让自己的学习走在老师的前面,并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梳理 自学提纲: 1 .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3.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三、小组答疑 各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解决自学提纲中的所有问题和在自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疑惑,并推选小组成员准备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巡视、参与,指导活动开展。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提问和挑战。 2、归纳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五、联系拓展 1、填空 (1)、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9 厘米、3 厘米、2.5 厘米。请同学说出这个长方体上面的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左边的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多少?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

《认识角》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接下来我就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为学生带来了礼物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红领巾,问学生红领巾上有几个角?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有三个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两个角。再出示钟表、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以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

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为: 五、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接触过的物体图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2、仿照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分类法,请大家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作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使用时间:2013年3月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媒体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学生看课件回答。.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