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含答案)

2.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含答案)
2.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含答案)

第3讲?力的合成与分解

考纲下载:1?矢量和标量(I) 2?力的合成与分解(n)

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夯基提能

1 ?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 合力与分力

(1) 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2) 相互关系:等效替代关系。

3?力的合成

(1) 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 合成法则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②三角形定则。

4. 力的分解

(1) 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2) 分解法则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②三角形定则。

(3) 分解方法

①效果分解法;②正交分解法。

5. 矢量和标量

(1) 矢量

①特点: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②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⑵标量

①特点: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②运算法则:算术法则。

巩固小练

1. 判断正误

(1) 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X )

(2) 合力及其分力可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X )

(3)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V)

(4) 在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都要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V)

(5) 按效果分解是力分解的一种方法。(V)

(6)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间一定构成封闭的三角形。(V)

(7)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X )

[合力与分力]

2. [多选]关于合力与分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

B. 合力与分力的性质相同

C. 合力与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D .合力与分力的性质不影响作用效果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新课导入3分钟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你能说 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 别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 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 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 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 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 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 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培养学生猜 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 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归纳总结

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要点归纳 一、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某一个力单独作用时的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为那几个力的,那几个力为这一个力的. 2.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的过程. 4.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的过程,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 2.矢量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的首尾顺次连结起来,第一个矢量的首到第二个矢量的尾的为合矢量. 3.力的分解的两种方法 1)力的效果分解法 ①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②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③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相似等

)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 ①正交分解方法:把一个力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特别是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把物体受到的各力都分解到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分别求出每个方向上力的代数和. ②利用正交分解法解题的步骤 首先:正确选择直角坐标系,通常选择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其次:正交分解各力,即分别将各力投影在坐标轴上,然后求各力在 x 轴和y 轴上的分力的合力F x 和F y :F x =F 1x +F 2x +F 3x +…,F y =F 1y +F 2y +F 3y +… 再次:求合力的大小F =F x 2+F y 2 ,确定合力的方向与x 轴夹角为 θ=arctan F y F x . 4.将一个力分解的几种情况: ①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有唯一解 ②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有唯一解 ③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大小(两分力不平行):当F1+F2F 时有两组解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 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2006年4月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 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 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 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 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 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 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 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问题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属具 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镁在空气中燃烧: 铁在氧气中燃烧: 锌和稀硫酸反应: 铁和稀盐酸反应: 问题二:所有的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吗?在什么条 件下能与氧气反应?能体现出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方面 差异吗? 从镁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铁丝必须在纯氧中才 能燃烧;铝、铁、铜等在空气中可能被腐蚀,而金、铂 等长期保存不变质来体会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问题三: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吗?你能从金属 与酸反应的有关事实中体会出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吗? 从能不能制氢气,制氢气时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体 会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比较归纳:复习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人教版化学九下《金属的化学性质》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下《金属的化学性质》word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白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说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定,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说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差不多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初步学会运用观看、实验等方法猎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猎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适应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展学习化学的爱好。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摸索、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味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把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欢乐。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定。 教学方法 问题情形→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预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伙儿观看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观看]

高中物理知识讲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典型例题】 类型一、求合力的取值范围 例1、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列几组力的合力不可能为零的是( ) A.5 N,7 N,8 N B.5 N,2 N,3 N C.1 N,5 N,10 N D.10 N,10 N,10 N 【答案】C 【解析】分析A?B?C?D各组力中,前两力合力范围分别是:2 N≤F合≤12 N,第三力在其范围之内:3 N≤F合≤7 N,第三力在其合力范围之内;4 N≤F合≤6 N,第三力不在其合力范围之内;0≤F合≤20 N,第三力在其合力范围之内,故只有C中第三力不在前两力合力范围之内,C中的三力合力不可能为零. 【点评】共点的三个力的合力大小范围分析方法是:这三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最大值等于这三个力大小之和;若这三个力中某一个力处在另外两个力的合力范围中,则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小值是零. 举一反三 【变式】一个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它们的大小分别为F1=7 N、F2=8 N、F3=9 N.求它们的合力的取值范围?【答案】0≤F≤24 N 类型二、求合力的大小与方向 例2、如图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作用,每个拉力都是20 N,夹角是6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解析】本题给出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夹角为60°,所以可以通过作图和计算两种方法计算合力的大小. 解法1(作图法):取5 mm长线段表示5 N,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甲所示,量得对角线长为35 mm.合力F大小为35 N,合力的方向沿F1、F2夹角的平分线. 解法2(计算法):由于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用计算法求得合力F,如图乙所示,【点评】力的合成方法有“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解法各有千秋.“作图法”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但不够精确,误差大;“计算法”是先作图,再解三角形,似乎比较麻烦,但计算结果更准确. 【高清课程:力的合成与分解例2】 例3、如左图在正六边形顶点A分别施以F1~F55个共点力,其中F3=10N,A点所受合力为;如图,在A 点依次施以1N~6N,共6个共点力.且相邻两力之间夹角为600,则A点所合力为。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 学时重点 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 学时难点 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活动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有什么优良性能? 【讲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 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 【讨论】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办法吗?【回答】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 【设问】那么, 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活动2【活动】温故知新归纳总结评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应? 【回答】金属铁和镁

【投影】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提问】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应,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应条件上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回答】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表面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应,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应,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 【板书】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投影】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 教师启发引导 【回答】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解释】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应 【提问】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 【回答】用火烧 【提问】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 【讲述】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若金属表面发黑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无变化,则为真金。 【分析与讨论】1.比较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应时的难易程度有 何不同呢?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应,且反应现象越剧烈。 【总结】我们知道了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镁铝、铁铜、金的活动性依次减弱 【投影】联系生活,铁制品易生锈,铝制品却不易生锈

命题的四种形式

1.3.2命题的四种形式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几乎处处都涉及到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论证。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既是对学生初中学习过的命题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后面研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用逻辑用语来阐明数学知识的需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交流的需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它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用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说明四种命题形式的客观存在,使学生体会研究四种命题形式的必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明白四种命题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用逻辑语言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掌握“正难则反”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互为逆否的命题同真同假的重要规律。 教学难点 在命题的四种形式中,判断其中两个命题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批评家“狭路相逢”,这位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一边高傲地往前走,一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的尴尬的局面,歌德只是笑容可掬,谦恭的闪在一旁,一边有礼貌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没趣。 提问 你能分析此故事中歌德与批评家的言语表达吗? (两人的言语表达都运用了逻辑用语) 教师口述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南京市西善桥中学何乐群) 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2).初步掌握常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Mg Fe Zn Cu ) (3).置换反应的定义 一、课前预习 1.完成家庭小实验 学生准备:把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先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和黄金饰品(自 备)挂在家中(干燥的空气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到下表中。 提示:重点观察各金属表面的金属光泽是否有变化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Mg Al Fe Cu Au 2. 铝的抗腐性能良好。为什么呢? 3.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写出铁、镁、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置换反应:。 二、自主体验 活动: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 1.在一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条,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 察现象,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粒、铁丝和铜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 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3.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下表中。 稀盐酸稀硫酸 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情况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想想四支试管控制的条件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盐酸与稀硫酸的现象一样吗? 小结与交流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探究也可以得出: __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强,它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弱,它不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关于金属与酸溶液反应,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置换反应。 3.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我学会了控制变量,即: 三、自我检测 1、我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是() A.金的熔点高 B.金的硬度大 C.金的密度大 D.金不活泼,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四种命题典型例题

四种命题·典型例题 能力素质 [ ] 分析条件及结论同时否定,位置不变. 答选D. 例2 设原命题为:“对顶角相等”,把它写成“若p则q”形式为________.它的逆命题为________,否命题为________,逆否命题为________.分析只要确定了“p”和“q”,则四种命题形式都好写了. 解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两个角相等;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若两个角不是对顶点,则这两个角不相等;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例3 “若P={x|x|<1},则0∈P”的等价命题是________. 分析等价命题可以是多个,我们这里是确定命题的逆否命题. ≠{x||x|<1}” 例4 分别写出命题“若x2+y2=0,则x、y全为0”的逆命题、否命题 和逆否命题. 分析根据命题的四种形式的结构确定. 解逆命题:若x、y全为0,则x2+y2=0; 否命题:若x2+y2≠0,则x,y不全为0; 逆否命题:若x、y不全为0,则x2+y2≠0. 说明:“x、y全为0”的否定不要写成“x、y全不为0”,应当是“x,y 不全为0”,这要特别小心. 例5 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xy=1,则x、y互为倒数”的逆命题; 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相等”的否命题; ③“若b≤-1,则方程x2-2bx+b2+b=0有实根”的逆否命题; [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分析应用相应知识分别验证. 解写出相应命题并判定真假 ①“若x,y互为倒数,则xy=1”为真命题; ②“不相似三角形周长不相等”为假命题; ③“若方程x2-2bx+b2+b=0没有实根,则b>-1”为真命题; 选C.

2020春粤教版化学九下6.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导学案

6.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课前预习】 1.许多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与、、、 等因素有关。 2.金属活动性的顺序是 。 金属活动性顺序反映了难易程度,是决定置换反应能否进行的重要依据。 ⑴金属与酸的反应,只有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 属与酸反应就越,产生氢气的速率就。 ⑵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排在金属能把排在从它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3.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①铁和稀盐酸:②镁和稀盐酸: ③锌和稀硫酸:④铝和稀硫酸: ⑤铁和硫酸铜:⑥铜和硝酸银: 4.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发明了冶金技术,利用与发生的置换反应 的原理来冶炼金属,并一直沿用至今。 【情境导入】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______,但它的大规模开采、利用仅仅是200多年前的事情。它以其特有的优良性能,导致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它的开采、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这其中除了开采技术问题外,还有什么原因?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四:金属活动性顺序 【归纳小结】金属活动顺序表 1.金属活动顺序表(请根据金属活动性依次写出元素符号): 2.规律: ⑴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______________ ⑵位于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__________ ⑶位于的金属能把位于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______________。 ■注意: 1.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中的氢(指氢元素)而不是氢气 2.强氧化性的酸如浓硫酸及硝酸与金属不是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而是产生水等 3.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反应时需注意是“前换后,盐可溶”。 4.钾、钙、钠等金属的活动性较强,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比较复杂,一般不用其直接置换比其不活泼的金属。 【巧学妙记】 1.谐音记忆: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镁条、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

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6力的合成与分解课后练习

6力的合成与分解课后练习 1.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世界第二斜拉索桥——上海南浦大桥,桥面高46 m ,主桥全长845 m ,引桥全长7 500 m ,引桥建得这样长的目的是( ) A .增大汽车上桥时的牵引力 B .减小汽车上桥时的牵引力 C .增大汽车的重力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 D .减小汽车的重力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 2.(多选)如图所示是李强同学设计的一个小实验,他将细绳的一端系在手指上,细绳的另一端系在直杆的A 端,杆的左端顶在掌心上,组成一个“三角支架”.在杆的A 端悬挂不同的重物,并保持静止.通过实验会感受到( ) A .细绳是被拉伸的,杆是被压缩的 B .杆对手掌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沿杆由 C 指向A C .细绳对手指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沿细绳由B 指向A D .所挂重物质量越大,细绳和杆对手的作用力也越大 3.(2020吉林市第二次调研考)如图所示,小球被轻绳系住静止在光滑斜面上。若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小球受到的重力G ,则G 的两个分力方向分别是图中的 A .1和4 B .3和4 C .2和4 D .3和2 4. (2019·济南外国语学校月考)舰载机保持牵引力F 大小不变在匀速航行的航母上降落时受到阻拦而静止,此时阻拦索夹角θ=120°,空气阻力和甲板阻力不计,则阻拦索承受的张力大小为( ) A .F 2 B .F C .3F D .2F 5. 小明想推动家里的衣橱,但使出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他便想了个妙招,如图所示,用A 、B 两块木板,搭成一个底角较小的人字形架,然后往中央一站,衣橱居然被推动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小明根本没有用力去推衣橱 B.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如何小明的力气也没那么大 C.这有可能,A板对衣橱的推力有可能大于小明的重力 D.这有可能,但A板对衣橱的推力不可能大于小明的重力 6.(2018?全国名校大联考)图示为春节悬挂灯笼的一种方 式,AB点等高,0为结点,轻绳AO,BO长度相等.绳子对O点的拉力分別为FA、FB.灯笼受到的重力为G,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 A与F B相等 B.F A与F B是一对平衡力 C. .F A与F B的合力大小与轻绳AO、BO间的夹角有关 D. F A与F B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7.(多选)两个共点力F1、F2大小不同,它们的合力大小为F,则() A.F1、F2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 B.F1、F2同时增加10 N,F也增加10 N C.F1增加10 N,F2减少10 N,F一定不变 D.若F1、F2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 8.(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F作用下加速往前运动.已知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F cos θ 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μmg C.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mg D.物体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mg-F sin θ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八章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 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 知识要点: 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间夹角关系,知道矢量概念。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会计算分力大小。 三. 学习中注意点: (一)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 1. 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另外几个力同时作用于这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原来的一个力就是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分力。 合力是几个力的等效力,是互换的,不是共存的。 2. 共点力: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几个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个点,这样的力叫共点力。 3. 力的合成: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进行力的替代,也就是对力进行化简,使力的作用效果明朗化。 现阶段只对共点(共面)力进行合成。

4. 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与分力满足关系是:以分力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以共点顶向另一顶点做对角线,即为合力。这种关系叫平行四边形定则。 5. 力的合成方法:几何作图法,计算法。 6. 多个力的合成先取两个力求合力,再与第三个力求合力,依次进行下去直到与最后一个分力求得的合力就是多个力的合力。 7. 力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凡矢量有大小有方向还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力的分解 1. 力的分解:由一个已知力求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 2. 力的分解中分力与合力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 分解一个力时,对分力没有限制,可有无数组分力。 4. 分解力的步骤 (1)根据力作用效果确定分力作用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完整的平行四边形。 (3)根据数学知识计算分力 5. 一个力分解为二个分力的几种情况 (1)已知合力及两分力方向,求分力大小,有唯一定解。 (2)已知合力及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求另一分力大小方向,有唯一定解。 (3)已知合力及一个分力方向,求另一分力,有无数组解,其中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微型课题 基于活动元的实验探究学习 二、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同时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本课题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三、学情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五单元、第七单元都涉及到金属的反应,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对铁、镁、铜与氧气的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及锌与硫酸的反应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对这些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也有了一定了解。这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以此为教学起点,通过分类研究、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2)知道置换反应,能对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 (3)能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自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与酸的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学以致用,体会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难点:能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六、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七、学法指导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基本流程:猜想与假设→分组实验→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八、课前准备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导学案人教版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导学案(第1课时) 我要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 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 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我在学!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写出镁条、铁钉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上述2个反应的特点是什么?这类反应叫做什么反应? 3、写出下列元素或物质的符号 锌铁锡铅汞铂金 硫酸铜硝酸银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演示实验1:将镁条、锌粒、铁丝、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将镁条放入稀盐酸中 ②将锌粒放入稀盐酸中 ③将铁丝放入稀盐酸中 ④将铜片放入稀盐酸中 根据这些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 写出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2:

现象 金属的活动性大小 ①将铁丝放入硫酸锌溶液中②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③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通过这两组实验,你能说说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吗?方法一、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及剧烈程度方法二、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及剧烈程度方法三、根据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认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1、默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①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 ②排在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 与酸 反应放出氢气③位置的金属可以把 的金属从他们的 中置换出 来 例题:“黄铜”即铜锌合金,古代称为“俞石”.由于外观酷似黄金,常被不法商贩冒充黄金出售.我们如何辨别其真伪,说说你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达标检测(独立完成) 我展示! 我能行!!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初步了解Mg、Al、Fe、Cu、Au的活泼性; 2.通过某些金属与酸的反应,初步了解Mg、Zn、Fe、Cu的活泼性; 3.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 【学习重难点】 通过实验认识金属的活泼性;置换反应的判断。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旧知回顾 ⑴金属一般有良好的性、性、性。 ⑵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金属是;硬度最高的金属是;熔点最高的金属是。 ⑶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熔点,强度和硬度,抗腐蚀性能。 2.情境激趣 “真金不怕火炼”的化学含义是?铁与金比呢? 3.揭题示标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Ⅰ.个人自学 1.阅读:P9(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建构: ⑴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 + O2—— Al + O2 —— Cu + O2—— Fe + O2 —— ⑵金属的活动性: Mg,Al Fe,Cu Au 3.即学即练 有一著名的收藏家收藏的清末铝制品至今保存十分完好,经历这么长的时间,该铝制艺术品不易锈蚀的重要原因() A 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 铝不易氧化 C 铝的氧化物易发生还原反应 D 铝易氧化,但铝表面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Ⅱ.个人(小组)疑问 Ⅲ.精讲补架(一) 常见金属中锌、铝都能在常温下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知识模块——(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Ⅰ.个人自学 1.阅读:P10活动与探究部分 【学生实验】镁、锌、铁、铜分别与盐酸、硫酸反应 2.建构: ⑴完成P10金属与酸反应的相关表格; ⑵通过实验比较Mg、Zn、Fe、Cu的活泼性:; ⑶置换反应定义:。 3.即学即练 一般情况下,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速度越快。为了探究金属Mg、Zn、Fe与酸反应的快慢,某研究 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①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浓度相同的盐酸溶液 ②分别加入足量的、大小相等的Mg、Zn、Fe立即把三个相同 的气球分别套在各试管口上。实验预测与分析: (1)写出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气球膨胀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填试管编号) (3)该实验表明,实验室一般用锌而不选用镁、铁制取氢气的主要原因是 _。 (4)步骤②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你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应该:________ Ⅱ.个人(小组)疑问 Ⅲ.精讲补架(二) 金属与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铝与酸的反应)、置换反应。 三.达标巩固(相对原子质量:Mg—24,Zn—65,Fe—56) 1、甲、乙两同学分别按图A和图B装置 做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他们的做法是: (1)将反应前的装置放在各自天平的左盘上,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如果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倦。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三、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四、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

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 2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情景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铁钉放时间长了会长出红色的铁锈,这又是铁与什么反应?产生了什么样的物质呢?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学习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习指导 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氧化物,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不同,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基础训练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一组是。 ①g②S③Fe④P⑤cu A.①和③ B.只有③c.③④⑤D.③和⑤ 下列金属中,最活泼的是 A.银 B.铜c.镁D.铝 把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③铁钉的质量增加④溶液的质量减轻 A.②③ 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 铁浸泡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有大量气体生成 B.溶液由蓝色变成黄色

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及答案汇编

θ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选择题 1. 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C .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2.一物体受绳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再 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加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 B. 减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 C. 只有匀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 D. 不管物体如何运动,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 4.在机场和海港,常用输送带运送旅客和行李、货物。如图2所示,a 为水平输送带,b 为倾斜输送带。当行李箱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下列几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 a 、b 两种情形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两个力作用 B . a 、b 两种情形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三个力作用 C .情形a 中的行李箱受到两个力作用,情形 b 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作用 D .情形a 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作用,情形 b 中的行李箱受到四个力作用 5. 如图3所示,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20N ,在向右运动的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向左的大小为15N 的拉力作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 A. 5 N ,向右 B. 5N ,向左 C. 35 N ,向右 D. 35 N ,向左 6. 如图4所示,在竖直光滑墙上用细线悬挂一重为G 的小球,悬线与竖直方向成角,将重力G 沿细线方向和垂直于墙的方向分解为和,则它们的大 小应为: ( ) A. B. a b 图2 F 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