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

中学英语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

“中英中学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

教学模式中的“模式”这一概念是由模型转化而来。“模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dulus,其基本意义是指尺度、样本和标准。教学模式特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涉及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由此也决定了模式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国外教育理论专家D.Andrews和F.Goodson(1980)曾指出,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组综合性成分,这些成分能用来规定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中的各种活动和功能的序列。因此利用某一种模式,人们可以将教学活动或过程化解为某些关键要素或成分,并借助其简化、微缩的方式研究与探讨有关现象。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周淑清(2004)综合各家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对教学模式作了一个比较综合的界定:所谓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种能使学习得以产生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将课堂教学诸要素用科学的方法组成较稳固的教学程序,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形式的交互活动,以促使学习的真正产生。

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教师在不同课堂以及对待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五个要素:一是教学理论或思想, 即指导教学活动的理论或思想;二是教学目标,即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三是教学程序,即完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四是师生组合, 即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方式、方法、关系及相互作用;五是教学评价。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 教学模式的形成基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归纳式,即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并逐步归纳出来的;另一途径是演绎式,是指专家学者们根据一定的认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 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程序和结构, 运用于教学实践, 并通过教学实践加以验证而形成的教学模式。例如新行为主义者根据“刺激—反应”原理构想的程序教学模式,人文主义者根据人类观和学习观构想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理论方面的功能。教学模式能以简化的形式表达一种教学思想或理

论, 便于教师掌握和运用。二是实践方面的功能。教学模式可以提供达到教学目标的条件和程序的指导;可以帮助预期教学结果;可以使教学成为一个系统;可以改进教学过程、方法和结果。对教学模式的学习、运用和构建有助于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二、创新之处

英国是一个教育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教育强调面向个体,强调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但因为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现式学习”,缺少教学目标,缺少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这使得他们的课堂效率往往偏低,学生在基础知识的习得上比较滞后,也缺少相应的训练与巩固,影响教学质量。

针对《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国内的外语教学中各种课堂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比如任务型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虽然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已经改变,并试图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任务、互动等形式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国内的外语教学中最突出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所有的任务设计都是围绕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互动也是在老师的预设之中,目标的设定主要与应试挂钩。这样的教学模式得到的评价是消极的,因为它忽视了个体、个性、平等,也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带来的直接危害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两国外语课堂模式(尤其是普通中学外语课堂)的比较研究几乎为空白,而国内对中英教育的比较研究相对集中于教育体系、培养目标、文化背景、教学方法等方面,而研究目的更多地侧重于学习英国教育先进的部分,对传统的中式教育指责较多。其次,“课堂模式”的研究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教师角色”研究,而当前国内外把“教师角色”与“课堂模式”结合起来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研究将不仅着眼于对最主要、最矛盾的两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彼此的长处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尝试把“教师角色”与“课堂模式”结合起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外语教师最适合在课堂上充当什么角色,从而找到合适的课堂模式。

另外,虽然国内外语教学现在已经开始“脱模”研究,但我们认为,对于很多缺少教学经验或者还没有学会如何创建高效课堂的语言教师来说,了解一些先进成熟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我们了解了各种“教学模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也才有资格谈“脱模”。

三、研究现状

国外系统地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Philip Jackson于1968年出版《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 一书,影响巨大。

在国外外语教育领域,对外语教学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课堂教学模式是PPP模

式(Presentation, Practice & Production)。但是在20世纪末期PPP模式却受到很多批判。Willis (1994) 列出了PPP模式的六条罪状,Scrivener (1994) 列出了八条罪状指责PPP模式缺乏理论上的根据,并认为它是主观臆想出来的“直线学习模式”。同时新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出现。

Pit Corder和Willis提出任务基础学习法模式(Task-based Learning)。Pit Corder (1986) 认为人们学习语言要有学习的原因,要有接触这门语言的机会;Willis (1994) 认为课堂上在学生接触语言、安排任务、报告完成任务的情况之后,还需要第四个环节,即听示范者流畅地表达完成同样任务的情况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法模式(Discovery Techniques) 风靡一时。Lewis (1993) 认为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在大脑中保存得最牢,在教学中应该从“盲目的学习”转移到“主动的探索”,他提出了三步语言学习法OHE模式:观察语言(Observation)、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假设(Hypothesis-formation) 以及检验假设是否正确的试验(Experiment)。McCarthy和Carter (1995) 提出了3I过程:读对话的学生得到的是语言的展示(Illustration),之后学生参加讨论(Interaction),讨论后归

纳(Induction) 所发现的规则。

Jim Scrivener (1994) 也强烈反对PPP模式,他提出了ARC模式(Authentic use of language; Restricted use of language; Clarification and focus),即真实地使用语言、有限制的使用语言和明释语言。他认为课堂上可以把三者任意组合,如CRA, RCA, CRCRCR等等。

Rossner (1991)和Harmer (1996) 提出ESA模式(Engage, Study, Activate),即参与、学习、调动模式。他们认为,如果学生不参与或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们提倡课堂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

此外,按照组织形式的不同,Coleman (1987) 将国外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类:课堂讲授模式(Plenary Approaches)、相互交流模式(Interactive Approaches)、折衷模式(Compromise Approaches)。

Lucinda Branaman and Jeanne Rennie (1998) 总结了美国四种主要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模式(FLES, for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ograms)。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小学,每周安排3-5节课,每节课持续20-50分钟,使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发展听说读写的技能。

探索模式(FLEX, for foreign language exploratory programs)。这种模式旨在使学生在对某种语言和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而不是着重培养其语言能力。课时安排为每周1-2节课,每节课20-30分钟。

沉浸模式(language immersion programs)。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部分或全部用外语来学习,因而可以分为完全沉浸和部分沉浸两种。

双向沉浸模式(two-way immersion)。把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和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编在同一个班内(通常各占一半),以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活动,两种语言各占一半的时间。

另外,美国外语教学大量运用视听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广泛运用影视音像、国际互联网的资源。

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紧跟国外潮流。束定芳、王惠东(2004) 认为,现代外语课堂教学由传统的PPP模式等向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等转变;课堂教学功能由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向培养学生兴趣、提供真实的语言素材和语言交际活动、重点操练某些重要语言形式转变。

对于中英的教育比较,国内学者研究很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是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研究者一致认为我国课堂与英国课堂差异较大,英国课堂中师生互动多,学生问题多。

宋立泽(2003)认为英国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为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参与,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强调听说技能的培养,以语言材料输入开始,经过操练模仿,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英国外语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任务型教学、学生为中心、注重语言的功能性和完整性以及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英国外语课堂教学常采用差异教学策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班级分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促进个体的最大潜能的发挥。

陆晓艳(2009)通过英国的实际教学案例比较了中英两国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差异,她认为英国的教学真正做到了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比较多,而且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活动的组织看着较为混乱,实则井然有序。并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是我国新课改以来一直在追求的教学方式,应当加以借鉴。

周彬(2010)认为中国学校的课堂是面向全班授课,注重双基训练;英国学校的课堂是面向个体进行教学,强调人的发展。两个不同的教学传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反映了各自的教育思路。

沈蕾(2011)指出英国的外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交际教学法”,强调外语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根本宗旨,语言学习要满足现实世界各种交际情境的需要,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合理并灵活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交际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则起组织和帮助作用。英国外语教学班的人数一般控制在二十人以下,小班外语教学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指导,每个学生也有较多的练习机会。课堂教学活动强调合作性,经常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桌椅摆放采用马蹄型或圆桌型。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听说法、直观教学法、介绍语言情境、加强课上练习等方法组织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交际的过程中学习外语,这对于提高学生第二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交际教学法的核心。

杜小红(2013)认为英国外语课堂教学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语言规则,进而让他们总结规律、发现异同。教学模式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但缺乏系统语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学生的语法知识可能会薄弱且缺乏系统性。学生在语言输出时也容易出现语法错误,不能运用复杂或学术性的语句或结构进行高层次语言能力的表达。

苏俊峰(2016)认为中国教师的课堂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大都紧紧围绕课本内容,教学严谨、系统、完整,学生被要求安静听讲并记课堂笔记。英国的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动起来。

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而教师角色就是其对应教学模式精髓的体现。因此“课堂模式”的研究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教师角色”研究,对具体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和检验一个教学模式是否适合其教学环境。

虽然当前国内外关于“教师角色”与“课堂模式”这两块的研究均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1、目前对影响国内课堂教学效率的讨论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源自于西方的经典理论和创新,缺乏针对“本土化”影响因素的研究;2、国内现有研究较多采用描写研究而非实证研究,说明研究缺乏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3、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针对课堂本身进行研究,缺乏对相关研究总体趋势的实证研究。4、关于教师角色的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对于语言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的描述性研究, 实证性

研究很少。5、前人研究多半涉及教师扮演某种角色的必要性和意义,对理想角色和现实角色之间的角色差距关注较少,对于教师本人角色扮演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优秀教师实现其角色规范的具体途径,即角色行为和角色技巧关注很少。对教师如何进行角色学习和角色培训缺乏研究。6、大部分研究仅对外语教师的应然角色加以描述或提出假设,不足以解释外语教师教学行为背后复杂的深层原因。因此,更进一步的研究必然呼唤深度访谈这样的质性研究来挖掘外语教师潜在的隐性的认识和观念。

四、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信息加工理论是在70 年代之后,人们运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大量计算机模拟研究而建立起的学习理论。其主要代表有加涅(Gagne)、西蒙(Simon)、奈瑟(Neisser)等。信息加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一种简单联结,因为刺激是由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以一些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加工的,了解学习也就在于指出这些不同的加工过程是如何起作用的。学习者不断接受到各种刺激,被组织进各种不同形式的神经活动中,其中有些被贮存在记忆中,在作出各种反应时,这些记忆中的内容也可以直接转换成外显的行为。信息加工学习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重视个人的认知过程。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注意刺激(感觉系统);(2)刺激编码(工作记忆);(3)信息的贮存与提取(长时记忆)。如果说信息加工理论把认知过程看作是以系列(serially)和序列(sequentially)的方式进行的话,联结主义则认为认知过程是以平行(parallel)的机制或神经网络的形式进行的。该理论认为,人脑是由数量巨大的简单处理器(即神经元)构成的,这些神经元相互交织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在处理信息时,不是单个的神经元单独起作用,而是网络中多个神经元互相合作、同时启动。

联结主义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大脑”的观念,即由大量的简单处理器(称作单元或节点)组成,节点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它们同时启动对信息进行处理。联结主义网络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输入层、内隐层和输出层。输入层接受输入的表征,输出层提供输出应有的表征,而内隐层则存储网络所学习到的知识表征。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联结主义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了。例如,通过对选择性注意、编码、储存和提取等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学习的内部过程,这是行为主义和传统的认知学派所不能比拟的。

2、人本主义学习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6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的重要学派。它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侧面如行为表现、认知过程、情绪障碍等割裂开来加以分析,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由此掀起了心理学领域内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代表着未来心理学发展的新走向。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G. R. Rogers)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罗杰斯反对行为主义对学习实质的看法,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因为具有不同经验的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他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personal involvement)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self-initiated),即便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pervasive),也就是说,它会使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因为学习者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罗杰斯学习理论的特点在于他试图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以便培养出完整的人。他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3、建构主义学习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是继认知主义之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重要变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引起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提出“学科结构论”,并主张“发现教学”;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中介作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提倡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最大的贡献在于强调了人的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这对我们全面地认识学习的性质和学习的过程有着重要启示。

五、研究目标

通过对中英两国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和教师课堂角色的调查与分析,比较两国在外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异同,探索出何种课堂模式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外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不同环节最合适的角色是什么,一方面帮助教师开拓视野,提升教科研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与审辨式思维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六、研究内容

1、中英两国中学外语课堂主要教学模式的异同比较及成因分析

2、中英两国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中值得彼此借鉴的方面

3、中英两国外语课堂教师角色比较

4、课标要求的教师角色与课堂实际上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师自以为的与学生眼中的)调查分析

5、教师角色转变的若干建议

6、通过转变教师角色进而完善课堂模式的策略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中国知网”等渠道进行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中英两国外语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2、课堂观察法:通过对本校以及校外外语课堂的观察了解目前国内外语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条件允许,希望能去英国听课;第二选择是观看英国老师的外语课教学视频。

3、问卷调查法:选取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各一所,通过分别对老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哪一些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受欢迎并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哪些教学模式需要改进以及改进的方向;了解教师与学生分别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以及教师在课堂的不同环节最适合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4、访谈法:也是选取两所不同学校,针对课堂模式与教师角色两大主题,第一种访谈针对本校的师生,第二种访谈针对所观察课堂的师生进行,了解何种课堂模式和教师角色更受大家欢迎并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5、比较法:通过对两种或多种不同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找出更适合我们外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定位。

6、实验法:大胆假设我们可以把中英两种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在实验中反复验证,找到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成绩,又能有利于学生提升外语学习能力的双赢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角色,则通过调查分析与推理,假想最合理的教师角色怎样,再通过验证从而提出教师角色改变的若干建议。

八、研究步骤

第一步,确定选题,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与重点。

第二步,收集两国外语教学课例,研究课例,了解两国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差异。

第三步,通过问卷、访谈、比较等方法分析并研究差异造成的主要原因,寻找并大胆假设合理的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与教师角色定位。

第四步,在课堂教学中试验先前假设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与教师定位,发现问题,找到改进方法,提出可以对中英外语教学都有利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策略以及教师角色改变的建议。

九、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1.Aiko N. Affect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C].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0.

2.Coleman H. 1987. Teaching spectacles and learning festivals [J]. ELT Journal, 1987, 41(2):

22-26.

3. D.Andrews&F.Goodson(1980)

4.Ehrman M. E., Dornyei Z. 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Classroom [M].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 INC, 1998.

5.Fraser B. J. Classroom Environment [M]. London: Croom Helm, 198

6.

6.Hall J. K. Differential Teacher Education to Student Uttera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in the IRF [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1998, 9: 287-311. 7.Hall J. K., Walsh 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2, 22: 186-203.

8.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Guangzhou: Longman International

Group Limited, 1983.

9.Harmer, J. 1991. How to TEFL. Longman. — 1996. Is PPP Dead? Modern English Teacher 2,

5.

10.Gardner D, Miller L.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1.Lewis, M. 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Hove, England.

12.Lucinda Branaman and Jeanne Rennie. Many Ways to Learn: Elementary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 Models [A]. In K-12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 National Library of Education &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14-15.

13.McCarthy, M. and Carter, R. (1995). ‘Spoken Grammar: what is it and how can we teach it?’

ELT Journal 49: 3.

14.Pit Corder, 1986. “Talking shop: Pit Corder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ELT Journal 40 (3): 185-190.

15.Scarcella R. C., Oxford R. L. The Tapestry of Language Learning [M]. Boston: Heinle&Heinle,

1992.

16.Scrivener, J. 1994. PPP and After. The Teacher Trainer 8, 1.

17.Wubbels T., Levy J. Do You Know What You Look Lik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Education

[C].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93.

18. Willis, J. 1994.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s Alternative to PPP. The Teacher Trainer 8,

19. 戴炜栋,刘春燕.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婵变[J].外国语,2004(4).

20. 杜小红. 英国“以能力为本位”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13. (159).

21.华维芳.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外语研究,2001,3:76-79.

22.陆晓艳. 在英国听物理课[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9(8).

23.沈蕾. 小组活动: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 (119).

24.苏俊峰. 中国课堂教学和英国课堂教学的比较与思考[J]. 课堂教学法探讨,2016(6)

25.宋立泽. 英国基础教育状况观察与思考[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 (52).

26.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27.王艳.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J].外语界,2007,4:37-43.

28.周彬. 中英课堂教学模式的跨文化比较[J]. 国际视野,2010 (10)

初中英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0200523120130)

初中英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阅读示范提高学 生写作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得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 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更强调交际性,英语写作的最 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 题。 但在我们日常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态度 却并不积极。提到写作学生就充满了焦虑和恐慌。传统英语 写作教学往往是教师给出题目或写作范围,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其特点是教师强调的是语言运用的准确 性,重视的是学生的写作结果。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主要耗 费在词汇和语法等细节上,至于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篇 章结构组织、分析能力和措辞用句等写作能力的培养往往被 教师所忽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话教学是培养学生的 听说能力,阅读教学便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至于写作能力的培养仅仅是通过一堂作文讲座课或练习课,蜻蜓点水式的一掠而过。学生的写作往往是闭门造车,写作时词句的运用、文章的形成不会像行云流水般自然。因此,学生一写作便有种所学不能致用的感觉。觉得用英语写作非常困难。由 此可见,学生的写作障碍源于没有形成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缺乏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相 应的教学策略。新目标英语又缺乏这样的阅读文章。因此, 收集各种话题广泛,体裁多样,表达形式活泼的阅读文章,这 为英语写作的教与学提供了优秀的范文材料。因此,在阅读课

教学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教学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一、什么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 说明这个课题应该实行研究,自己有条件实行研究,准备如何展开研 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 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是再 次论证研究课题的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 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 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 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能够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 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实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 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实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 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 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 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能够看出今 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 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实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准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问题的提出 ①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②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③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 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实行了那些研究? ④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 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 有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 什么贡献? ⑤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 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 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关键词的界定。 (3)研究设计

2021年教育教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教育教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编写既可以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提升质量,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研究的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生存技能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那么,中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课教学活动就担负着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重任。在计算机专业中,photoshop作为一门专业课,是目前最为出名的平面设计软件,在图像、图形、文字、视频、等各方面都有涉及,其很强的实用性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 在多年从事该平面设计软件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始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希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使用photoshop进行平面设计这个技能,作为就业生存的一技之长。 (二)研究的意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情境中展开教学活动,尤其

适用于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活动,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photoshop课程的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是有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业photoshop课程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截止到xx年11月,使用关键字“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百度网页搜索中可以检索到大约1,570,000个相关记录,但大多数研究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理论深度不够。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

小学英语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英语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的奠基石。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足够的词汇累积,语言根本没有办法输出。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 Wilkins)也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 n be conveyed.” 可见,词汇是多么的重要。要让孩子掌握好一门外来语言,就必须使他们掌握足够的词汇量。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作。当然,作为我们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事实总是并不十分尽如人意。尤其在单词的拼背方面,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听写单词犹为恐惧。而每次听写,学生的错误率很高。每次测试,写单词板块的失分比例总是最大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六年级结束时能听、说、读、写大约431个单词和短语;55组句子和38个单句。学生能否有效记忆单词,将直接影响到四会单词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成为无源之水。自然教学法的创导人特雷西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当前,大多数小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记忆不感兴趣,不能摆脱“死记硬背”的模式,没有形成自己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策略。现行牛津小学英语,词汇量较大,从三年级起,要求学生掌握的“四会”单词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靠机械地背字母顺序来记忆单词,费时多,效果差。教材中虽然每个单元都设有Listen and repeat这个栏目,但直到六年级才基本把国际音标和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介绍完毕,且对音标教学只要求渗透。音标教学的相对滞后,使得小学生掌握单词比较困难。 小学生学英语,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目的、动机往往不是很明确,部分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去学,只对课堂上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游戏感兴趣,而对单词和短语的读写规则、发音要领及用法未能充分认识,不善于学习和总结单词的拼读和拼写规律。单词的掌握成为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研究目标 1. 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开题报告.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课题

一、研究背景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2006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达了由中央教科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后,中央教科所在全国遴选课题实验区。2007年4月,合肥市教育局组成课题组积极向中央教科所申报“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2007年4月13日,该课题经中央教科所“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为了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结合我校教师教育实际,2007年11月,我校整合研究力量,组成有研究能力的课题组,积极向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申报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很快得到了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课题组批准立项,这是上级领导对我校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市、区课题组对我校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使我们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切实搞好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本次课程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探索并最终构建适合我校实际、有效促进教师专业

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目标 (一)全面提高我校教师专业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在我校催生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再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成为学习型学校。 四、研究内容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标是什么?有效教 学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反思如何进 行?如何重建有效教学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被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在课题研究中要深入研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具重要的环节,作业向来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办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具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索潜能,甚至有不少时候作业流于形式。所以,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以后,因此经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制造性的考虑、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反思如今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考虑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究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要紧立脚我校课堂观看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考虑进行研究,经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看实施效果,并且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究和考虑。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经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索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制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考虑历史”的能力,力求经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别断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办法:咨询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优化等办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刻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时期:预备时期(2018年7月——2018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对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时期:课题实施时期(2018年9月至2018年1月)。经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看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咨询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 依照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2018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时期:总结提升时期(2018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考虑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别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并且应形成: 1.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_范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

XX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XX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题目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portia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透过似真似幻的舞台和匠心独具的故事,莎翁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典型。尤其是塑造了众多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出场的女性人物有一百多人,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中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是各不相同。而《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更是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笔下别具风采的女性形象。众多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都非常贴近生活,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在这一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美丽、善良、机智、自信、富有才华和胆识,正体现了莎士比亚从男性的视觉自发塑造的理想中的新女性。作为新女性的鲍西亚,具有一定的判逆性格,不甘于被命运摆弄做逆来顺受的“家庭天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鲍西亚绝非真正具有女性的自我意识,而是甘于向父权社会妥协的不完美的新女性。本课题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的分析,让读者

了解鲍西亚思想上、性格上的先进性与局限性,对现代女性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研究意义 莎士比亚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创作出《威尼斯商人》这部极具讽刺性的喜剧。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女性的感情与理智平分秋色,女性是以与男性平等的形象出现的。这在鲍西亚这一角色身上表现最为突出。鲍西亚美丽温柔、忠贞不渝、善良可爱、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她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不仅在自主选择丈夫方面,而且在与夏洛克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鲍西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带给人们启迪和借鉴。鲍西亚在金钱和爱情的杠杆上,选择了爱情。在她的内心深处爱情价更高,是金钱、物质所无法取代的。她对于爱情忠贞不渝和执着,值得现代生活中个别只追求物质享受的女人去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人不应该由于自己的优越条件而歧视别人,更要学会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在法庭上,讲义气、才智非凡的鲍西亚女扮男装以法律博士的身份出场,使剧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使夏洛克一步步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她的计策。她成功的妙计足以显示出其学问深厚,机智敏锐,有胆有识的特点,这种女性形象也是我们所认同和赞赏的。《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人物形象具有生动鲜明,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等特点。本文通过对《威尼斯商人》

教研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指导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批准号: 学术顾问:XXX XXX 课题承担人:XXX 所在单位:XXX中学 2012年8月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时间:2012年8月10日上午9时地点:XXX中学会议室参与人员:校长XXX、副校长XXX、教务主任XXX及XXX中学语文教研组老师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 (一)、课题的提出 2009年,语文新课改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新课程理念如雨后春笋,遍布语文教学百花园,语文课堂从此尝试力改一言堂、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广大语文教师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社会舆论责难声中进入更新一层的学习、实践、总结。于不断深刻的反思中丰富着新课程改革之理念,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专家因此脱颖而出,他们以炽热的激情诠释着语文教学的理论、实践,书写着语文教学的华美篇章。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广大语文工作者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有建树而具有实践性的成果仍不多,故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基于以上的认识,也鉴于目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情势,我们课题组同仁觉得有必要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效率之一系列途径,构建师生之间知识的良性互动模式,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而尤为重要之处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科学组织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实验假设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一)我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课题,是江西省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HD09-042)。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开发新型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省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学校率先建立局域网,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础条件:我校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上:我校建成了校园网络,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全校各年级都有教室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和电视机,上课教师可借用笔记本电脑。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

如何撰写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方案)

融通理论与实践,不熬教研鸡汤,不求理论深度,适切就是专业 如何撰写小课题开题报告 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自己提出的课题得到上级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

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课题开报告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其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方面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开题报告的结构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后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初中英语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

初中英语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对于课题研究,如同设计蓝图。有了好的,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给大家分享了初中英语小课题开题报告,欢迎参考! 题目: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和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英语为主导的外语教育已经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据一项研究显示,“听”占人们日常语言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由此可见,“听”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听力作为语言输入、信息输入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以及英语的实际运用中显得尤为重要。听力测试作为一种常见的英语考试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把握,考查学生对英语日常交流的理解能力。中学阶段,听力水平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英语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怎样运用有效的听力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是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二、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积累不足,对材料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知识储备量小,必备的语音知识缺乏,辨音能力差,词汇量小。 (二)英语听力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以听录音核对答案为主,学生对听力易产生厌倦与畏难情绪。 (三)听力训练时间不足。 三、本课题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通过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的案例进行研究,探

讨和发现可行的、有效的策略,让教师在听力教学中有的放矢,正确引导。 (二)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成绩,避免聋哑英语的出现,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听力水平在人们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读和写的基础。 二、根据陕西省高考新动态,高考英语将于201*年恢复考查英语听力。 三、由于近几年陕西省高考不考英语听力,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阅读、语法、词汇和写作方面,因此学生的听力能力相对较弱,亟待提高。 四、由于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都在非英语环境中进行的,如何通过有效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成为英语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新课标的提出,英语听力成为陕西省高考英语的“焦点”,英语听力课也逐渐成为许多教师所着力探讨的课题。“听”的过程是对接收到的声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快速做出反应的积极而又复杂的心理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更注重语法、词汇,阅读等方面,以致学生在听音的过程中常常有先翻译后理解的心译倾向,严重影响信息的输入,导致学生可能听到的是支离破碎的词或句子,从而影响对语言的综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的 “三五五”教学模式真正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可是就中学生课堂来说,提问意识弱、提问水平低、对老师的话不敢有任何的质疑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改变不了。尤其在中学物理课上,表现的很突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一系列新问题。其实新课程呼唤会问的学生、会质疑的学生,更呼唤有心于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教师。但是,在本人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当中,无论是“新课改”还是“传统教育”都只是涉及到了现代教育的皮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在物理课程中表现明显。 教师过多的提问压制了学生发问的欲望,阻碍了学生发问的机会。正是在老师的这种精心诱导下,学生慢慢散失了自己探究知识的动力,正是在老师的这种层层逼问中,学生逐渐失去了疑问的主动权。多元思维被一元思维所替代,致使学生没有发挥自己质疑能力的空间和动力。手段被目的化,教学成了一种过场,学生根本散失了自己的思想。 “三五五”教学模式下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质疑精神。只有敢于疑别人之不疑,不满

足已有结论,不迷信权威的仲裁,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有创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探索——解决”强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研究的意义 在现有的对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中,往往侧重理论性的分析,操作性不强。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丰富教师教学的研究,促进该研究的全面化、深入化;具体研究不同类别的高中生的需求特点,为教育 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论对教师激励学生问题意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高中生质疑意识的发展和思想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创 新性人才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能不懈地探索答疑的能力。对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这些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了解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因教师授课情况、态度、时间等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反应特点。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离不开质疑,问题意识的提高可促进学习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 提问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在融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语文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 课题编号:GHKT20XX06 主持人:徐萍 主持人单位:汉滨区大竹园初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的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如正:《中学语文教学论》、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语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促进了语文课堂导入的良性发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对导入环节都是简单化处理,甚至认为导语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有的老师连这句简单的话语也省略了,走进课堂,就让学生翻开书开始上课。本应精彩的导入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失去了光彩。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

学语文课堂上,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开场,生动的开课,都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如何让语文教学导语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怎样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入语,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能够引人入胜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09月-20XX年11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2.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七年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及想法建议。 3.确立研究目标: ①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②语文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③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 ④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高中英语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高中英语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为大家分享了高中英语小课题的开题报告,欢迎参考!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全球化意识的增强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被重视。 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入校时,英语成绩就很差,英语基础尤为薄弱。当下的现状是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慢、缺乏阅读技巧,阅读能力不容乐观,再加上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85%的学生阅读能力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因而,作为英语教育教学者,对本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使阅读教学更有效,是当务之急。 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政治全球化还是xx提出

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我们国家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英语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目共睹。针对我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找出问题并探索和寻找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想。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和解读 1.英语阅读教学,即老师在课堂上提供与教材相关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英语教材中的选材进行阅读,运用阅读技能,获取信息和新知,正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态度,观点及寓意,分析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2.有效性,即从学生现在的英语阅读基础出发,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英语阅读的方法、习惯以及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学生课外阅读的英文资料的种类、来源。 2.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2020年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是现代诗歌作为特殊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化。以下是为大家的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希望大家能喜欢。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北大教授钱理群十分关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他曾说“引导孩子读诗,写诗,用诗来陶冶心灵,营造诗的家园,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带有根本性的。” 但是,现实中的中学语文教育却因多种原因过多地奉行着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致使原本激情四溢的中学生在应试制度挤压下、快餐文化冲击中,泯灭了尊贵的思想,钝化了丰富的心灵,丧失了审美和创新的多种语文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确立了“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是现代诗歌作为特殊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化。但跟古典诗词教学比,现代诗歌教学不但艰难,甚至已经到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最边缘。因此,在高中学段,研究现代诗歌教学意义重大。

恢复现代诗歌作品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所应具有的神圣地位;补充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丰富高中语文优秀现代诗歌作品思想内涵,细化选修课程系列1“诗歌与散文”的操作实践;引导广大青少年在阅读大量优秀现代诗歌作品过程中,学习掌握高效鉴赏现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最终能诗意地把握语言、感受生命、彻悟生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名称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二、界定解读 1、现代诗歌:主要指中外诗歌宝库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家名作和流传广影响大的名作。故所选诗歌,在地域上涵盖中外,时间上侧重现当代。 2、教学研究:在充分考虑现代诗歌文体特点基础上,侧重两方面研究:一是现代诗歌在语言、意象、手法及思想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二是引导学习掌握读诗、品诗、悟诗乃至尝试创作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设想 1、掌握方法: 以《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所选的《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鉴赏现代诗歌的方式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