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第三讲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通过观察和模仿帮助组员形成和确立新 的行为方式。 的行为方式。 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 (2)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 组员在小组中不仅可以观察到他人各种各样的 行为,还可以看到这些行为的后果。 行为,还可以看到这些行为的后果。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 (3)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 的尊严和能动性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的尊严和能动性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小组过程中, 在小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是以自己过去的经 验为基础,有选择地接受和回馈信息, 验为基础,有选择地接受和回馈信息,即他们 会依据自己的认知, 会依据自己的认知,对接受到的信息及时地做 出非常个性化的处理。 出非常个性化的处理。
一、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一)需要理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即对 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人的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 自然需要和 人的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 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和 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 需要。 需要。 对小组工作影响比较大的需要理论, 对小组工作影响比较大的需要理论,主要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的 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的人际需要 理论。 理论。
立感情联系和关系的需要。 立感情联系和关系的需要。 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自己的能力 和潜能的发挥与完善的需要。 和潜能的发挥与完善的需要。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和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 和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 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 (1)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 支配需要、 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包容需要是指与人接触 交往、 是指与人接触、 包容需要是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或者团 体等方面的需要。 体等方面的需要。 支配需要是指控制别人或者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是指控制别人或者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支配需要是指控制别人或者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感情需要是指爱别人或者被别人爱的需要。 感情需要是指爱别人或者被别人爱的需要。 是指爱别人或者被别人爱的需要 (2)需要的满足情况与方式具有相对的继承性和 连续性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第三章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任何一种工作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小组工作也不例外。
在小组工作发展过程中,小组工作的学者深受相关的社会科学的影响,借用了来自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发展出了小组工作的理论。
本章将系统介绍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借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本节将介绍这些与小组工作有关的理论。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组工作的助人机制、小组的过程和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小组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技巧。
对小组工作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理论,其中包括:需要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镜中自我理论和交流分析理论。
一需要理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人的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社会需要包括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等。
物质需要是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精神的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在享受这些精神产品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对小组工作比较有影响的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5个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
它是人所有的需要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表现为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小组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模式
互动模式 主要代表人物是是William Schwartz。 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2、场域理论
3、行为理论 4、社会认知理论
小组工作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是要在小组成员中、小组之 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
小组工作的目标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小组工作的特点 假设个人的满足来自于他们的社会归属和互 相依存,小组工作的焦点在于小组内部和外 部系统的各种关系上。 小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也是一个互助系统, 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强调团体过程的经验是成员成长的主要媒介。 小组程序由小组决定,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 并存,小组成员有权决定自己小组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重点是协助团体建立有目的的沟 通模式,强调透过彼此的互动交流来促进成 员的成长与改变。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模式
社会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
基本概念: 1、案主的问题源于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这类冲突则根源于儿童期未满足的需要或创 伤性经验。 3、因此导致当事人用自卫而非面对和解决问题 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小组工作概念假设: 1、小组是以个人,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 认为小组的问题是因小组早期经验中未解决 的冲突导致的。 2、小组在很多方面会重现家庭的情形。 3、小组中的互动反映了个人的心理结构和小组 成员的自卫方式。 4、社工在小组中处于中心地位,成为被认同的 目标,他会利用这个角色影响小组成员的行 为、态度和价值观。 5、小组的实践能够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和解 决问题。
小组工作目标 1、社区归属和社会整合是其最终目标。 2、 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和提高小组 成员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3、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二是提升小组成员的 社会能力。 4、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三是促进小组成员领 袖能力的培养,使有能力也有意识去实现有 益于社会和他们本身的社会变迁。
刘梦《小组工作》(第2版)辅导书-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圣才出品】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1.小组工作重要的相关理论的启示。
答: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借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比较深厚,其主要包括系统理论、需要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镜中自我理论和交流分析理论等。
(1)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对小组工作的指导作用主要有:①小组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源于小组中的组员间的互动;②小组力量会对小组成员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③在遇到冲突时,小组会努力争取维持自己的整体性;④小组既要与外部环境建立关系,又要关注内部的功能性;⑤为了达成平衡,维持生存,小组不断处在一个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之中;⑥小组具有一个发展性的生命周期。
(2)需要理论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有以下几点:①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人的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的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
用需要的观点去看待人的发展和人的问题,就能够保证小组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小组沿着不断增进成员的改变和成长的方向前进。
②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社会功能”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赋权”来人的社会角色的适当扮演以及个人对社会小组的参与,并将其作为个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加以界定,强调只有这样一些基本需要被满足,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③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
小组工作就是借助小组中的人际互动来改善实现目标的,因此,掌握这些人际交往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悉心洞察小组中的互动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更好地达到助人自助。
(3)小组动力学理论小组动力学对小组工作的启示主要有:①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小组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个物理学所讲的场。
当组员进入小组时,就进入了一个由自身和不同的力量和变量组成的心理场中。
个人的行为会受到这些力量和变量组成的心理场的影响。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小组动力
知识和理解需求(need to know) 此需求又称为认知需求,旨在探讨、分析了解 事情的真相(也就是当遇到不理解的人、事、
物,有希望理解的需求),例如:充满好奇心、 了解和求知的冲动 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 此需求又称情意需求,指的是追求对称、系统 美感的经验,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求,使人更 富情趣、生动,例如:希望居住在环境幽雅的 住宅,幽雅舒适的生活。
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三个 阶段。
需要理论
3.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
系。
小组动力学
1.小组动力学的内容
勒温(1890—1947),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 拓朴心理学的创始 人,实验社会心理 学的先驱,格式塔 心理学的后期代表 人,传播学的奠基 人之一。
沟通形态
三种交流的形态:
互补型是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 是一种为人们所预期的反应。 交叉型也叫交错性交流,是指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 有得到预期的反应。 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交流 方式。
人生的基本态度
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
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放弃自我,顺从他人。特别需要被爱 抚和承认。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这种态度 通常源于幼年,幼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没有随 着长大成熟而改变。
场域理论的诞生: 勒温参加了一战争。战场却远非人们的想象, 血与火的气氛,惨不忍睹的事实,都会深深震 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许多事物的性质在战场上 都全然改观了,一切价值在战争中都具有了完 全不同的意义。有感于此,勒温于1917年写就 了一篇论文──《战场景象》,勒温的心理学 由此诞生了。
第三章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二、需要理论 三、小组动力学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五、镜中自我理论 六、交流分析理论
一、系统理论
帕森斯:小组在发挥功能时,就是由几个互相依存的成 员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为了实现目标,维持平衡,小 组要完成四个主要的功能性任务:
(2)替代强化 人们的行为只须通过观察别人的该种行为是否受到赞赏 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 (3)认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看作一个过程,且这个过程可分为注 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 五个部分。他强调如果没有认知能力的支持,观察学习 是不可能出现的。 (4)交互决定论 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 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诸多因素之间连续的、 互惠的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1890—1947)
三、小组动力学理论
2.小组动力学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在小组工作 中,只有注重营造小组的民主气氛,才能够为小组带来 积极的动力,并使小组产生功效。 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小组工作中 所建立的小组,是典型的人为小组,其凝聚力必须以小 组的活动为中介。
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式
成员特性 人格特质、价值观、生活态度、 对小组的预期、个人能力、专 长、生理、性别、经验教育等
成员的改变 人际关系、问题处理、自我了解、 知识技能获得、情绪调节、价值 态度的改变、心理防卫的疏解
运作过程 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的人格特质、能力
小组情境 工作方面:物理环境、小组性质 人际方面:成员的熟悉程度、凝 聚力等 小组的发展 凝聚力的变化、冲突和困境 的解决、生产能力的提高、 达成小组目标
第三讲___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2.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是一个通过互动 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2)小组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 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 和评价,并进而促使他们建立起更正确的自我 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 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所打上的 烙印。
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
和性的需要。
安全需要主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
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他人建
立感情联系和关系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自己的能力
和潜能的发挥与完善的需要。
(二)小组的动力模型 1.艾丽思(Ellis)和费希尔(Fisher)的小组动力模型 输入因素:
个人方面:人格特质、态 度、信息等。 小组结构:目标、规模、 资源等
输出结果:
成员满意度、问题 解决、新生活技巧 的形成、小组凝聚 力提高等。
过程因素:
小组程序、沟通模 式、凝聚力、工作 与参与等。
2.杨极东的小组动力模型
(3)基本人际取向
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与否,
舒茨提出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 ②被动包容型 ③主动支配型 ④被动支配型 ⑤主动感情型 ⑥被动感情型
(4)关于“相容”
①互换的相容 它是指两个人在六种人际取向上所表达和希望的行 为总和相等。 总和差别越大,具体不相容也就越严重。
(二)小组动力学理论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小组动力
输出结果: 1.成员满意度 2.问题解决 3.新生活技巧的形成 小组凝聚力提高
过程因素: 1.小组程序 2.沟通模式 3.凝聚力 4.工作与参与
返回
杨极东的小组动力基本 模型 .
输入 输入 输入 人际整合 领导 沟通 解决问题 成员成长 小组发展 凝聚力 问题解决了
成员特质 工作任务 环境条件
回馈
返回
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式
.
成员特性 人格特质、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小 组的预期、个人能力、专长、生理、 性别、经验教育等 成员的改变 人际关系、问题处理、自我了解、知识 技能获得、情绪调节、价值态度的改变、 心理防卫的疏解
运作过程 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的人格特质、能力
小组情境 工作方面:物理环境、小组性质 人际方面:成员的熟悉程度、凝聚力等
返回
多变项的小组动力因素 模型
.
成员特性
输 入 因 素 ︵ 小 组 结 构 ︶
成员的改变 小组运作过程因素 小组的进展 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评估与反思 能力、领导的角色 功能、方式、技巧 机构的发展
输 出 因 素 ︵ 小 组 结 果 ︶
小组特性
领导者
机构
返回
• “我好-你不好”型。 我好-你不好” 我好 • 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长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 通常会转向这种态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开始反抗。 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而十分孤立。 • “我好-你也好”型。 我好-你也好” •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 • 波恩认为前面三种态度常常依赖于情感,容易引发心理不适。 这种态度则依赖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动的保证。如果一个人 总是被置于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人的价值的环境中, 就容易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态度。由于现实生活的重重 限制,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形成这种健康的态度。但是,一个 充分解放了个人的成人意识的人,接受这种“我好-你也好” 态度的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小组工作理论与动力分析
成员向度
领导者向度
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动机、期望……
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人格特质……
小组处理向度
小组性质 小组理论模型 小组结构和活动设计
中介因素
小组过程向度
小组阶段发展向度
角色地位 语言、非语言行为 自我披露 回馈
规范 凝聚力 气氛 形态
主题改变 行为改变 互动关系改变
后效因素
小组结果
行为改变 在哪改变 测量和评估 改变的时间
02
添加标题
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04
21
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01
需要是有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添加标题
02
只有先实现了低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
添加标题
22
(二)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包容需要是指与人交往、归属的需要; 支配需要是指控制别人或被人控制的需要。 感情需要是指爱和被爱的需要。 人际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8
四、小组动力学
场域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 B=f(P.E) 个人的行为由个人的内在(P)与个人所存在的社会情景(E)所决定 小组是一个动态的场域空间,在这个动态的场域中,小组中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小组自身的动力环境等与个人自身的个体要素共同影响成员的行为与改变,所以要创造一个有力的环境。
19
11
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12
社会支持网络与小组工作
13
步骤一:
在下图中每个栏目里写下你所拥有的资源和关系图
小组动力知识讲义 3-1.
《小组工作》任务讲义教学内容及进程一、小组的动力的理论基础(一)小组动力学理论1、美国,勒温,1929年在关于“社会空间实验”的论文中,首次使用“小组动力学”的概念;2、核心:小组内聚力;3、基本观点:小组凝聚力、小组压力、小组目标与成员个体动机、小组结构、次小组、小组冲突;4、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他活动的范围,个人间的行为相互依赖,小组凝聚力是小组存在的基础;5、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小组经验满足组员需求、小组凝聚力的营造(二)社会学习理论1、人的行为、思想、感情反应方式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影响;2、交互决定论: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3、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强化(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4、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组员间通过观察与被观察来学习;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避免惩罚;组员的行为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考察在团体激励中目标设置的作用(三)相互作用分析理论1、基本内容:结构分析(人格)、交往分析、游戏分析(交往中的心理游戏)、脚本分析(潜意识中的生活脚本);2、应用:三种自我状态、四种人生态度与人际交往;3、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认识组员在互动中所体现的人格特点;提供了一个了解行为与团体过程的分析方法论;生活脚本启示工作者关注组员早年生活状态二、小组动力分析(一)小组动力的含义1、小组动力是指影响小组发展过程的各种心理及行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2、潘正德认为小组动力是: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小组中的被察觉到的或未被察觉到的所有心理的和行为的内容;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工具;用来说明小组行为的一套基本知识,用来解释小组内各类行为的转化、演变和相互影响;一套正在兴起的适用性的专业技术(二)小组动力的来源1、静态因素(1)机构的性质、服务对象及理念、物质资源决定了在此机构中的小组工作的性质;机构通过对工作者的影响对小组过程产生间接影响;(2)小组特性:类型、目标、主题、规模、安排等;(3)小组领导者:能力及技能状况,直接影响小组运作和效果;(4)组员特性:年龄、性别、人格、社会背景2、动态因素:小组发展阶段任务及特点、小组沟通与冲突、小组领导、小组评估(三)小组动力的基本模式-埃利斯和费希尔1、输入因素(1)指所有能帮助建构小组的因素、条件及资源;(2)小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财力、设备)与无形资源(活力、精力、好意);(3)小组规模大小;(4)清晰的小组目标是小组成功的重要条件2、过程因素(1)指小组动力过程中哪些实际活动会对小组产生影响;(2)沟通是整个小组过程的核心;沟通能催化小组个人特质并决定他们是否会受到影响;(3)积极参与对小组的影响;(4)小组的决定可以从好的批评或建设性的批判中受益;(5)好的小组工作者应懂得如何运用良性的小组规范来带领小组3、输出结果(1)指小组运作的产物和达到的成果;(2)有形的成果:书面报告、备忘录等文件;(3)无形的成果:人际关系的形成、个人新生活技巧的获得、小组凝聚力的提升、组员满意度、小组决定品质的提升三、小组动力理论应用(一)快闪活动简介新近在国际流行开的一种嬉皮行为,快闪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闪”在闽南语中的意思是躲开、让开。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小组动力分析
小组动力学就是描述小组过程中各种因素和力量的
相关关系的理论. 小组动力一词是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从事一 系列小组行为研究后,于1944年在一篇社会心理学的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论文中提出的. 小组动力研究在二战后的十年中得到发展,主要是勒 温等人于1947年在美国创建了国家训练室等. 60年代以后,小组动力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现象,小 组方法也应用于各个领域.
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
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与发展模式的小组工 作; 对人格的分析,可以帮助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 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地与人沟通 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早年生活,帮助组员 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及个人能力不能充分 发挥与早年束缚的关系. 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 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自我觉察,改变生活态度.
方面: 静态:机构\小组特性\领导者个人特点\小组成员 动态:小组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气氛和凝聚力\成 员的参与\沟通模式\冲突和冲突的解决模式\小组的 成文和不成文的规范\小组的决策过程\问题解决过 程等.
小组的动力模型
1\艾丽思和费希的小组动力系统:三个变项(输
入因素45页\过程因素\输出因素)交替循环,互 相影响,推动小组的进程 2\杨极东的小组动力模型:45页 3\徐西森的小组动力模型:46页 4\台湾陈若璋\李瑞玲的动力模型:47页
第三课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黄耀明
课程目的与重点
了解小组工作重要的相关理论
了解小组动力的含义与作用 了解小组的主要动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
相互作用形成小组的动力过程.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波恩认为,在我们的人格结构中,并存着父母意识、成人意识和儿童意识。波恩把它叫做3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为内化而来的,是一大堆装在脑子里的个人早年获得的印象深刻的外部经验,包括“必须”和“应该”。父母自我状态是“教导”的、“权威”的。当一个人表现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他人、责骂、训斥及其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有什么启示?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有什么启示?
3.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有什么启示?
4.小组的主要动力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小组的动力过程?
课后小结:
小组工作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课次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学习了解小组动力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小组工作的意义,明确小组工作动力的含义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影响,掌握小组运作过程中动力的来源、种类,以更好地带领小组。
第二节小组动力涵义
一、小组动力的定义
(一)什么是小组的动力
小组动力是描述小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参与小组生命发展的各种复杂力量及其交互作用和交互方式,这个过程包括小组的形成、启动、发展、成熟、落幕、结束、跟进等所有过程。
(二)小组的主要动力来源
综合所有的观点,我们认为,影响小组动力的因素应该包括静态和动态的两方面的内容。
二、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行为刺激:组员的行为可以由学习的三种方法之一加以解释。经典的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与刺激物密切相关。例如,在工作者或者其它组员发言时,都有个组员都转过来跟其他人讲话时,工作者都会进行批评该组员。经历了几次之后,一旦该组员转身还没有开始与他人讲话,工作者都会不由自主地批评该组员。
第三讲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
Parsons: 和谐和平衡 Bales:对抗和紧张 在处理工具性问题时,组员要发表(征 求)意见,获得信息,或提出检验,在 处理情感问题时,组员表达同意或反对, 紧张或缓解紧张,团结或对立。通过互 动,组员学习处理沟通、评估、控制、 决策、减压和整合的问题。
系统理论(Homans)
小组有一个外在的系统,还有一个内在 的系统。外在的系统代表了小组处理因 小组与其社会外在环境之间产生的适应 性问题的方式,内在的系统包括小组活 动方式以及小组规范等。内在系统与外 在系统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内部、外部环 境对小组的期望和要求而不同。 Homans 认为,小组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系统,变 化和不断斗争是小组的主要特点。
观察单个的小组成员是怎样在小组互动 中追求报酬奖励的 提高积极的后果,减少消极的后果 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朋辈文化 认知过程对人们在小组中行为互产生影 响,组员对得失的看法深受认知过程的 影响(如期望和意向)。
小组动力学
小组动力学是解释小组内各类行为的转 化、演变和相互影响的一套理论和知识, 它主要是探讨小组结构,小组与组员之 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应用学科。 小组的动力是指在小组中发生的被察觉 和未被察觉的各种现象, 由于这些现象的 存在,产生了各种动力,动力之间相互作 用使得小组的运作维持下去。
社会交换理论
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制约 社会交换的结果都依据人们在某个特定的社会 互动中所拥有的社会权利(影响力)和社会依 赖性 小组中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方式能够 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因为在人类 的关系中, 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 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
在小组中的运用
小组动力学的分析框架
输入:包括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动 机、投入程度等),小组因素(规模、 组合方式、聚会时间、地点、性质。目 标和资源等)。 过程:小组程序、沟通模式,凝聚力, 小组的领导,工作过程和参与程度。 输出:问题解决的程度,组员满意度, 小组的发展,组员的成长,评估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符号互动论 1.查尔斯· 霍顿·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1)个人与社会是一体化的.个人是通过“初 级群体”来学习社会、走向社会的。 (2)自我感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是通过个 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人际沟通与交往而实 现的。“社会自我” 是一种“镜中自 我” ,就是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 自己,也即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他人的 意识中的。
四、互动论与小组工作
• 互动论主要研究了社会过程,这对于了解个人与 其环境的互动有着显著的意义。个人在与环境的 互动中也在不断地改变,也影响了社会结构,带 来了社会关系的变迁。 • 互动论提供了一个了解行为与小组过程的分析方 法论。它使小组工作者了解个人行为是与他人互 动的结果。个人在不同的小组中同时担任成员的 角色,除此之外个人还有着不同的参照群体 。 • 互动中的主要概念是自我。自我是在小组中产生、 变化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的理解。
(T.Parsons)的社会化 理论
(1)口腔依赖期: 0~1岁 (2)爱的情感依赖期: 1~3岁 (3)恋母情结期: 3~5岁 (4)潜伏期 : 5岁~青春期 (5)青春期 (6)成人时期 (7)老年时期
第二节 生态学观点 一、自然的居住地(核心概念) 二、生态体系(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包括 有机体与环境 ) 三、连续性(有机体能发挥超越时限的功能) 和多样性(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 四、互动与交流 ( 用来描述沟通的模式 , 互 动 interaction 是 两 者 之 间 的 行 动 , 交 流 transaction是超出两者以上的行动。)
第四节 场论与小组动力学
•
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运作与结果, 即“小组动力”。小组动力是指某社会小 组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持小组功能 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 小组动力学是一门探讨小组结构及小组成 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是 勒温(Kurt Lewin)的场论。
•
一、场 论
•
由勒温初创,它的基本假设是: 人类行为是个人与其环境的函数。 个人的内在包括遗传、能力、人格、健 康、信仰、价值等。
(3)四个基本观点 第一,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二,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 动。 第三,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 第四,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 织、结构与制度。
(4)对社会生活图景的描述 人们生活在“有意义的客体的世界之中,意 义是在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 既然人们倾向于从其客体具有的意义出发来 进行活动,那么小组的客体世界就是活动 组织的真实含义。 这一条件给小组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的源 泉
3.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
(1)三个理论前提:
• 个人对于事物采取什么样行动,是根据他对 事物所赋予的意义; • 这个定义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得到的; • 这个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解释过程不 断加以修正的。
(2)七项基本原则 第一,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 第二,思想的能力是由社会互动所塑造形成。 第三,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习得了意义 与象征符号,从而得以运用人类独特的思想能力。 第四,意义与象征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得以产生人类行 动与互动。 第五,在行动与互动中,人们能够依据其对情境的诠 释为基础,而修正或改变意义与象征符号。 第六,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上述的修正与更改,部分 是因为具有与自我互动的能力,能检验他们可能的 行动过程、评估其相对利弊得失,然后加以选择。 最后,交织的行动与互动模式,构成了小组与社会。
2. 游戏阶段:个人同时承担几个社会角色, 并把他们组成一个整体。 3. 概化阶段:个人按照“概化的他人” 行 动。(“给予一个人以自我的统一性的有 组织的杜区或社会群体可以称作‘概化的 他人’”。 )
米德认为,“客我” 来自于角色扮演,但 却未能告诉我们“主我”从何而来。 最近诺伯特· 威利(Nobert Wiley)的研 究告诉我们,我们的“主我”来自于“客我” 和“我们”(we)。 根据米德的互动理论,小组对于个人的自 我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2.米 德 基本假定: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 展。 自我观念是人主观意识的核心,它是在与他人的互 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自我包括主我(I)和客我 (me)。 • 客我:人们对他人反应与定义的被动知觉,是内 化了的他人的观点、“概化的他人” 和小组的规 范的总和,是一种内化的社会价值,它在个人的 个性中代表社会,以得到大家的认同。 • 主我是指活动着的行动者在考虑当前的需求与计 划时,对情境的一种直接的知觉与行为反应,它 是自发的、创造性的、冲动的,它让我成为惟一, 是个人创造社会进步的根源。
• 人们行为的自发与未预料的方面,是群体 或社区成员态度变化与革新的主要依据。 • 一个人的态度受其他群体的影响比自己所 属群体的影响更大。 • 人们不会同所属群体其他成员的态度与期 望自动地保持一致,而会保持一定的批判 态度,并力图有所改变。
•
自我观念发展的三阶段说:
1. 玩耍阶段:个人简单地“扮演”其他一些 人的社会角色。
• 生态学的观点对于小组社会工作而言,强调人与 人之间或人与群体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 系。 • 生态学观点的小组社会工作,简单地说是以成员、 工作者、小组与环境等四个方面来实施工作。 • 生态学观点假设人与环境为了在其居住地内增强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成员的成长,最小程度的整合 是必要的。 • 专业的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种可 以自我改变的文化。
小组本质上是一个动力性的有机体, 因此小组内部的各项条件或组成部分必须有连 续性、经常性的交互作用,小组运作过程越顺 畅,成员的期待越容易满足,组织的目标越容 易达成。
第五节 小组过程理论 小组过程是在小组生活当中,一切小组的交 互作用、发展和变迁的总和。 一、小组对个人的影响
小组的治疗因素 : (1)传播信息 (3)普遍性 (5)修正个人的早期经验 (7)模仿行为 (9)小组内聚力 (2)灌输希望 (4)利他主义 (6)练习社交技巧 (8)人际学习 (10)感情净化
2、小组动力学研究内容:
包含五大变项,及其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与 应用。 第一,成员特性 输入变项 第二,小组情境 第三,整合过程 输出变项 第四,成员的改变 第五,小组的发展
(1)小组中的个人行为因素 • 对成员的吸引力; • 成员的个别差异 成员的改变是小组运作后的一些输出变项, 亦即小组发展的结果 ,其整体目标是协助 成员获得良好的生活适应与生涯规划。
二、小组动力学
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活动的范围,个人的行为相 互依赖。凝聚力是小组存在的基础之一。 1、基本理论 : (1)小组凝聚力 • 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可有以下效果: • 责任性行为; • 成员的相互影响; • 价值的一致性; • 安全感的发展。
(2)小组压力与小组规范 “求同的压力” 是小组影响其成员个体的突 出表现。 (3)个人动机与小组目标 小组目标与成员的个人动机是密切相关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 动因,一种对小组成员施加影响的动力源 泉。
健全的小组生活要素
• 第一,可向小组成员提供平等的认同机会。 • 第二,提供归属于多数人的温暖感觉。 • 第三,有表现自我,维持自己在小组中独特 性的自由。
• 第四,有选择自己喜欢朋友的自由。但当不 能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又必须 接 纳对方时,应能负起接纳的责任。 • 最后,提供表现个性与独立学习的机会。
第三讲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
• • • • •
二、重难点 重点: 1、场论与小组动力学 2、小组过程理论 难点:交换主义与互动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生态学观点 交换主义与互动分析 场论与小组动力学 小组过程理论 小组工作的基础知识
(4)领导与小组功能 在小组动力学中,把领导作为一种功能的研 究涉及到它对小组获取目标的影响,以及 小组生产力的高低。 (5)小组的结构性 当一个小组在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安排上获得 一种稳定性时,那么它就拥有了结构。 • 三种因素影响小组结构的产生: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个体的动机与能力。 小组环境。
五、整体性(整个情境的总体 ) 六、适 应(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超越时间的 完整生活架构 ,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具有 抗拒、接纳、改变与交流的特性。) 七、能力与幸福(个人的能力和个人的幸福 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个人的幸福是一种成 功的适应状态。)
八、社会环境(以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人类 行为,家庭 , 社会网络 , 组织和邻里与社区 等生活模式是人际互动的生存空间。)
社会情境则包括他人的存在或缺席、个人 目标的阻力、社区态度等。
主要概念
1.生活空间 场论的基本结构,是我们所体验的主观环境。 所有的心理事件都是生活空间的变量。 2.此时此地 任何心理事件必然被现有生活空间的特质决定, 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时间产生间接影响 3.紧张体系 尚未被满足但已经升起的心理需求创造了一种 未解决的紧张体系。
第一节 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心理学观点 社会学理论
一、心理学观点 (1)人类早期的生活经验(童年经验)对以后 的人格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人的一生都具有不断成长与改变的能力 (3)人具有理性与意识表现的能力 (4)在同一时间内,人可能对同一个人或同一 状况,具有两种极端的情绪 (5)防卫、投射、升华等都是个体处理内在心 理与外在关系的方法
二、社会学理论 小组工作的第一种基本假定:
人类的各种需要是相互关联的,这种需要都是在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小组社会工 作假定人类不仅有被爱的需要,而且有爱人的能 力。个人都愿意克服外力与环境的困难而完成它。
小组社会工作的第二种基本假定 :
个人在其生命中必须通过健全合适的小组生活,才能 达到健全的发展。
(2)小组行为因素
“不同的刺激影响个体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法则。小组本身所具备 的特性影响成员的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