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论

_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论
_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论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引论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些言词并非都是虑美,都是有其充分理由的。笔者在些无意于争论李清照究竟应称“名家”还是“大家”,但称好为一流的女词人并不过分。那么李清照究竟是怎样在词史上占一度之地,而且有那样崇高的地位呢?一个文学家于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看他(她)的作品。文学不是思辨的科学,而是形象思维的“人学”,所发它最根本反映的还是人类的自身情感,心理的历程与变迁,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家教信仰等。因此,评价文学作品是否人类精神产品中的精华,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作品对社会精神或人类情感的反映深度;其次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再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开创或完善。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作品(主要是词)。她的词作可发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女性情感世界的完全展示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前代词作者,多是些“雌男儿”模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故清人田同之于《西圃词说·诗之辨》中说唐宋词中有一奇特现象,即“男子而作周音”。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娱之用,专写妓女娇揉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即如“大得声称于世”⑴的柳永词,也时有“辞语尘下”;⑵的弱点。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以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⑶我们可见的易安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孩们“下面相逢,低头看顾”,⑷而作者虽则“和羞走”,却又“倚门回首”,假装“把青梅嗅”,更何况还“袜划金钗溜”,好一个“风魔相”。也难怪后人评说“清照乃名门闺秀,少有诗名,亦不致不穿鞋而着袜行瞳;含羞迎笑,倚门回道,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不类清照之为人。”⑸并以此据列此词为存疑之作。实际上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慧一些名门闺秀只知“学针凿,刀剪缝”的生活;同时又再现了她敢于传达自己的一首回忆少女生活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而来。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变化

目录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异同 (1)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 (2) 二、李清照南渡后的词风 (3) 三、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共同特点 (4) 总结语 (5) 参考文献 (5)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异同 [摘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宋代文人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式样,使他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代的词,人们就会想到一位杰出地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她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人的正宗,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的词,是她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她的资质聪明,博学多能,生活洒脱。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南渡后,李清照用词诉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 关键词;李清照词南渡 文学作品反映着时代的特征。李清照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李清照的词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次所少有的贞刚之气。这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使其词别出与一般意义的婉约词而独标一格。李清照的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理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在一起,既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又具有凄壮悲怆的格调,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 李清照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她演绎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的传奇故事。俗话说:任何一个故事都不是开天辟地的,它和周围的一切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李清照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著名才女,与她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三岁就能将歌吟熟因谙在心;四五岁就能读书认字,念念有词;六七岁就博览诸子百家唐诗宋韵。就这样,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她的名字成为聪颖智慧的代名词。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不愧为一代才女,而其气质清新秀丽,活波乐观,又成为大家闺秀的风流典范。读她的作品也可以看出她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家境殷实,有着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诚也极为重要。众所周知,宋代的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然而十八岁的才女遇到了赵明诚,两人彼此欣赏。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萧》)也正是爱情真实表现。 南渡以前,李清照过的是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映了她对远离的丈夫的思念。写得很精致,特别是那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实在是很细致入微而又不乏情感。 在李清照前期的词中,还表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我报路长接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中大鹏高飞的宏伟志向,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跨海浪、渡银河、归帝宫、住三山的非凡壮举,都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一个女词人,有如此豪迈气概,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转变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转变 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甚至很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与之相比也比不上她。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举家南渡为界形成鲜明对照。南渡以前,李清照过的是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富足而又美满。而南渡后,李清照举家南渡,而丈夫也在乱世中去死,生活的各种不顺,使她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痛苦而又辛劳。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也必然使她的词的风格也跟着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从词的内容来看,前期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通过对鸥鹭的描写,将自己当时愉快的心情明显表现出来,并把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生动活泼,富有生机。而后期李清照多描写自己长期流亡漂泊生活的感受,同时这一时期的词也流露着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即自己的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通过对晚风、淡酒、雁、黄花等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凄凉冷清的景象,咏叹了个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内心苦

闷,同时,通过比兴的手法,流露出她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仇恨,含蓄而又悠长。 其次,从词的语言来看,前期李清照的语言清新自然,清丽明快,偶尔有闲愁点缀。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劲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用“红”、“青”等鲜艳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初夏风光美景图,在轻快的节拍中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她愿意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作为一个女词人,在这首词中抒发了爱情的无限向往,想要早日找到自己的归宿。而后期李清照的语言则以压抑低沉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先比沉重了许多。如《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用“千千”、“潇潇”这一系列的叠词来加强语气,表达自己为挽留丈夫心的坚决,而“湿”、“断”、“孤”这一系列的字眼则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担忧与伤心,可谓是字字发自内府,十分令人动容。 南渡之后,使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词风的改变也使她更加善于抒发自己的感情,所写的词也更加耐人寻味,诗人回味无穷。词的艺术成就也更上一层楼。 尽管李清照前后时期的词内容与语言上都有很大的转变,但不论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的词风总以婉约深微见长,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感情抒发上都具有强烈奔放的特点,尤其是她后期的词;她的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的一生的经历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她要求精铸历练,格调要高雅,典重。把一生的经历付诸在词作上,她的人生晚年,与词作为伴,留予世人词作不是很多,但价值不浅。 (一)意境之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写展现出来的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意境是诗词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李清照在探讨词意境的特殊性质时,根据《论词》中对词提出的审美要求:“词作品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的结构,给人以整体完美的审美感受。须用得贴切自然。还说词的风格不纤巧,要沉着、典雅。”所以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实践了她的主张,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首《声声慢》真是写尽了李清照内心的痛苦,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情感。开头三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晚年冷清,孤寂的生活状态,给全文定下了一个愁惨而凄厉的基调。就意象来说词人把这种心境置于“乍暖还寒”的深秋时节,尤显无比凄苦的情感。雁过使人“伤心”,亦渲染出悲秋之意。“晚风”进一步抒写“冷清”等意象。只好用酒来排遣身心的寒意望向天空,看

到雁往南飞,想到自己也是背井离乡的来到南方,原来和它们也算是“旧时相识”。勾起自己沦落江南的愁思别绪中来。即抒写出了此时此刻的场景,又刻画了心理的素状,使词的意象与情趣契合在一起。“黄花”本是秋天最美的花,但此时已凋残不堪,其“憔悴损”的形象显然亦是晚年词人的写照。借物比喻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这么多个意象烘托词人这满腔的空虚寂寞之情无处寄托。“梧桐”、“细雨”本是秋天的意象,而缀以“点点滴滴”则涂抹上更悲凉的感情色彩。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达到了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李清照作品写出了词的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写出了每一个意象都是有生命,都离不开外界事物对它的熏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李清照词的意境的创造,以强烈的真挚感情,就自然的生命力量,创造了浑然一体的意境。而意向和情趣的契合的手法就是李清照所独有的特点,也是她卓越艺术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她用她所经历的人生起伏来感受情绪的产生,结合所发生的境界,在情绪与境界之间,用情绪与境界在她那浑然天成的笔触间不断的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使作品的升华到一种隽永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词之所以那么脍炙人口,是由于她善于体察捕捉外界景物特征及变化,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外界景物,使其词作品成为情景交织,下面我们就李清照词意境的情景交融作下讨论。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写词人少女、少妇的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写国破家亡之痛,风格凄楚。其词在表现形式或语言上都独具特色。本文抓住这一特点论述了其前后期的创作风格异同。[关键词]李清照前后期风格异同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词的主要内容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描写面较狭窄,但其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表现突出。 李清照的爱情之歌是纯洁而生动的,请看她的《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衬香胆,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的娇柔神态和恋爱心理。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得自由恋爱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大胆至极。她的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默写这两首词 2. 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积累作文素材 一、名句默写 (一)链接高考 1、(2015·四川) ___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2、(2015·浙江)守着窗儿,!,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3.(2014·江西,2013·北京、湖北,2012·浙江)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_! 4.(2013·山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 5.(2013·天津)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 6.(2011·江西)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7.(2010·湖北)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声声慢》) 8.(06天津10福建)满地黄花堆积,” (李清照《声声慢》 9.(2009·山东)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声声慢》) 10.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05重庆10上海) 11.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醉花阴》09安徽) 12.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醉花阴》08山东) 13.云中谁寄锦书来,,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 残玉簟秋》06山东07安徽) 1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05全国I) (二)情景式默写 1、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直抒胸臆,亦以景见情,以物拟人,委婉曲折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的诗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醉花阴》中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的佳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让李清照回忆起她和丈夫东篱对酒赏菊共度佳节的美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词人的离愁别恨;该诗句又暗含佳节思亲的情绪。这两句诗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让人回味无穷。 5、李清照的《声声慢》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内心世界的句子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突出的直抒胸臆的句子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之。 二、文本重读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两首词抒发的都是愁绪。《醉花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声声慢》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拓展:李清照写愁的名句——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2008年7月 第4期(总第166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 July,2008 No.4 【古代文学研究】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王令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摘要:李清照词前期清新爽朗、婉约隽秀,后期悲愤苍凉、沉郁凄怆,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整体上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敏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又有词的精巧和谐的形式;既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和深刻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富于美感的音律。 关键词:李清照;意境;音律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珈214珈2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人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作内容写愁的较多,前期生活悠闲舒适,多写闲愁;后期背井离乡,国破家亡,境遇悲惨,流露出对国土家园的怀念,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她的词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她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情致,提出词“别足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一、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 李清照的词被推为“婉约之宗”,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词中她选择的意境特别独到,具有立体感,景中含情,情现景中,她善于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染出来的,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同时,她学习柳永善于自描和叙事的长处,加以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不忘在物我交融中刻画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构造出她特有的意境。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①李清照赋予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以活的灵性,词人有时将它们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有时把花当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人。词人写到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收稿日期:2008—05—.21 作者简介:王令,女,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214词人把流水当知音,用柔情、多情、顺从的流水表现对爱的单一,对相思的痴念。在她的词作中,春花流水均有情,自然万物皆有意,陪伴愁苦灵气的词人,衬托出词人孤独无依的心理和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在《渔家傲》中,作者借仙境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情景交融的意境是那样的美,可是对李清照本人来说又是那样的无奈! 李清照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无论是清新明丽的、还是庄重典雅的,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词人在生活和社会中对美的执着追求,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创造了她独特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二、精巧和谐的形式和富有美感的音律 李清照的词不但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而且形式精巧和谐,富有文学的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指出:“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中不仅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而且在此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李清照喜欢在词里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是改换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言流畅,节奏轻快,既淋漓尽致地表达词人情感,又合乎词的格律,极富音乐美感。 万方数据

论李清照前后词风

浅论李清照前后词风 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一位女作家,但是她最擅长的还是词,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不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李清照人生历程的转换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心理历程,她所经历的不同时期使她产生了别具风格的词风和情感,故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关键词:易安体风格人生历程南渡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1155)山东济南人,有一代词宗之称,李清照独有那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更使其词别出一般,精妙婉约而别具一格,李清照的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里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在一起,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所少有的豪迈之气。词艺的“精妙”与“别是一家”的追求,更是她以为数不多的词篇登上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巅峰。她的词不仅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女人处于社会最底层,突然间,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不仅闯入了被男性长期垄断的文坛,并且登上与男性名家平起平坐的位置。无怪历代文人作家对此惊诧赞叹并刮目相待了。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易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于闺阁也。”①陈廷焯说:“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②谭玉生在《论易安词》绝句中说:“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他认为李清照的创作成就如同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李白一样,璀璨而显赫。李清照的词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约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一、前期的懵懂少女和多情的少妇生活 (一)春愁难释,感时伤春的少女 南渡前,济南才女李清照生活的十分惬意。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是苏东坡的学生,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博雅能文,温婉贤惠。受这样文学官宦家庭的熏陶,能够使她更细微的体验生活,不仅给了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育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需的艺术才能,使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李清照不像其他大家闺秀一样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果把李清照前期作品拿出来品,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主要有孤独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独特的喜爱之情更加体现出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只因她热爱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情趣从而使她对大自然产生了无尽的热爱,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内容提要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现在存词近50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 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 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美表达作者赞美高洁,具有唤起人们追求自然美的巨大作用。《如梦令》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早期作品,描写了日暮归舟所见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仅33个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泼,情深味浓,新奇可喜。开头“常记”二字,说明写的是往事的回忆。一个“常”字暗示这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不可磨灭难以忘怀,值得回味。而难以忘怀的情景,没有直接写出,而用“沉醉”到“不知归路”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快乐,并把笔墨集中在描写归路的情景上面。从“日暮”到“晚”时间又推移了,直到兴尽才归。在“沉醉”之中,小船竟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觉,这里荷花亭亭玉立,荷叶摇曳多姿,荷香沁人心脾。几声焦急的“争渡,争渡”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在美丽的荷塘里,人声、鸟声和水声交响起来。小船鸥鹭纷乱起来。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丽的享受。 这首词将事、景、情三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形象生动,显示了词的笔墨集中,善于剪裁的工夫,以及托情于事,寓情于景的创造才能,在词人眼里,整个世界都是那样的生气勃勃,也激起读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正是以对大自然的赞美,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的心理特征, 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词坛的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她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李词也为后世、为今人留下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前后发展衔接的知识女性形象,填补空白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 【关键词】李清照;艺术风格;情感;语言 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寂愁哀婉真挚朴素 所谓寂愁哀婉,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婉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识十足;周邦彦浑厚典雅,文人色彩浓厚;秦观细赋婉丽,而“格力失之弱”。与之相比,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一)、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词的主要内容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描写面较狭窄,但其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表现突出。 李清照的爱情之歌是纯洁而生动的,请看她的《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衬香胆,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的娇柔神态和恋爱心理。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得自由恋爱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大胆至极。她的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

高考语文第8课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专题1

高考语文第8课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专题1 2020.03 1,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2,简述最近给你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并选择角度立意为文。 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3,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尘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C.“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风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诗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愁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楚动人。 C.全词富于想象,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 D.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4,下列词人按豪放派和婉约派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李煜②柳永③苏轼④秦观⑤李清照⑥辛弃疾⑦姜夔 A.①③⑥⑦/②④⑤ B.③④⑥⑦/①②⑤ C.③⑥⑦/①②④⑤ D.③⑥/①②④⑤⑦ 5,阅读李清照《渔家傲》一词,完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是说,在云天相接的空中,弥漫着一片晨雾,银河将要转向黎明,好像有无数的船只在河上飞驶。 B.“我报路长嗟日暮”是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词人想到人间道路漫长无涯,想到自己人生的桑榆晚景,内心十分悲凉。 C.“学诗漫有惊人句”由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化用而来。 D.“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语意,表示自己希望像大鹏那样高飞远举。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内容摘要]李清照钟爱于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花地开谢枯荣贯穿在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不同时期的花正代表着词人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着李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花的意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本文试通过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 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象”来自于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意象主义者认为意象是主观选择、加工和创造而融入了情义和美感的有意味的形象。将人的情思融入对意象地体察中,把它写成有知有觉有爱有恨的有情物,以形传神,从有限中传出无限。 中国的诗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历代许多文人地创作往往由“物”而引发某种深思或者情感体验。而其中的“花”更是文人骚客的至爱,娇美的花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思,同时更是个人情感与品性的一种寄托。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在这些男性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为女性词人,她所显露的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与男性诗人有着微妙的区别,她的“花”比男性文人写得更为细腻、真切。因为女性的观“花”与男性的赏“花”往往是两种不同的心境,由于这种不同的心境也就造成了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与众不同。这是一个把自我的情感体验深刻地融入于花的喜好之中的女子。从这些“花”中我们看到了李清照的空灵、忧愁与悲戚,在李词中“花”的意象被李清照用个人情感升华了,几乎超脱了花作为物的范畴。梅花、菊花、桂花、荷花、海棠等在《漱玉词》中已成为主人公心态的外化或生命状态的象征,烙上了词人心灵的轨迹。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型的官宦家庭,祖籍济南。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精通诗文,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多有交际,在文坛上颇有名望,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也是一位博读诗书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她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被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吟诗填词,交友聚会,无拘无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 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首词作表达的是少女伤春的情怀。惜花伤春常成为历代作家的一种思想寄托,也总是孕育着作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整首词描写的是女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