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参考范文

歌剧创作也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纷繁杂陈,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就拿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腐败、丑恶现象来说吧,究其原因,都是价值观的混乱所造成的。前一时期提出要抵制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的问题,《人民日报》文章提出的十大恶俗阻碍文艺健康发展现象以及网络歌曲出现的恶俗之风也都深刻地反映了这个问题。“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保证。”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歌剧创作当然也责无旁贷。

在创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要你的作品宣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心实意歌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话,那么,它们也就比较容易受到大众的欢迎,产生广泛的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顾我们创作过的歌剧《芳草心》、《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和《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也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歌剧《芳草心》是根据评弹和话剧《真情假意》改编而成的。《芳草心》中的人物主要是芳芳,以及她的双胞胎姐姐媛媛和一个在一次事故中受了伤的工程师于刚。故事在芳芳、媛媛对待于刚负伤前后的关系中展开。我们先是取“十步之泽,必有芳草”的寓意把《真情假意》的剧名改成《芳草心》并进而提炼出主题歌《小草》,借以颂扬芳芳——一个平凡的幼儿园保育员所具有的美好而崇高的心灵。《芳草心》演出后,主题歌《小草》不胫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音乐剧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歌。战斗英雄史光柱、残疾青年张海迪、数学家陈景润都把自己比作小草,连大指挥家李德伦在病重住院期间也一直吟唱着《小草》。更听说北方某部的一位团长,在带着参谋巡视部队时被风沙围困,没吃没喝的,团长坚持不住了,临终前,参谋问团长需要为他做什么事。这位团长说你再给我唱一《小草》吧,听着参谋唱的《小草》,团长离开了人世。听到这些事,让我们感到特别欣慰,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创作给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芳草心》获得了文化部1984年现代题材戏剧观摩演出大奖和音乐创作一等奖,全国60多个艺术团体争相上演,还登上了天安门庆祝建国35周年的国庆彩车。

我们在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时,正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人说“在这种时候来写这样的作品是要倒霉的”,但是我们主创人员并没有动摇,用饱满的政治热情,用3天写出一场戏的速度完成了全剧的创作。《党的女儿))表现了在白色恐怖下,普通共产党员田玉梅、桂英以及采药老人七叔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和信念。《党的女儿》演出后,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表扬。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艺界的专家学者纷纷称赞该剧:“是一曲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是我们民族歌剧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党》剧荣获了“文华”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并登上了天安门庆祝建国50周年的国庆彩车。至今已演出500多场,创造了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演出之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在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创作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时,社会上正盛行“红色经典”改编热,有人把许多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和电影,如《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等再次搬上荧屏,但是出于急功近利的商业目的,大量娱乐因素的渗透,人为地编造离奇情节,使“红色经典”变成“戏说”经典,使作品由原来单一的“红色”变成“杂色”,甚至于“桃色”,与观众原来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相去甚远。这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引起许多观众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评。我们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对《野》剧原著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框架,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特别是要坚守住《野》剧所传递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内涵。我们认为,这一精神内涵也正是我们军旅戏剧永恒的主题,对于今天的时代,今天的观众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无论怎样改编,对于此剧的这一精神内涵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我们一方面增加了危急关头杨晓冬不顾个人安危,只身来到关敬陶家商定起义计划,在得知母亲被捕后又毫不动摇地从党的事业出发坚持原定计划的戏,用以体现杨晓冬的作用,表现他的英雄主义气概;另一方面,在金环牺牲、杨母跳楼等重要戏剧部位,我们又充分发挥歌剧艺术的优长,安排了《胜利时再闻花儿香》,《不能尽孝愧对娘》、《娘在那片云彩里》等唱段,调动音乐和舞台的一切表现手段加以重点烘托和渲染,唱响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野》剧小说和电影原著作者李英儒之子李家平看完演出后,激动地来信说:“万没想到,这台歌剧如此地忠实原著,又如此地富有新意,作为小说原著作者的子女,我对父亲的这部作品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观看歌剧后,感到格外惊讶,格外欣喜。古城还是那座古城,却又不完全是那座古城,歌剧站在新时代的基点上诠释原著,回顾往昔,更具历史纵深感。这部歌剧反映出部队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为了今天,不忘历史;为了将来,不忘历史!当年,父亲曾多次表示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为了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两代部队文艺工作者之所以思想契合,一脉相承,我想,原因就在于他们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父亲离开我们已经l8年了,他要是活到今天,能够亲眼看一看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该有多好。”《野》剧演出后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华”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最近,我刚刚收到四川师范大学送来的一本小册子。自2008年至今,他们在学校公选课程中外歌剧赏析》、美育课((音乐知识与欣赏》以及音乐学院的《音乐欣赏》课中,已有近万名学生欣赏了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该剧的音乐及内容激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于是,他们从近万名同学的观后感中选出了一部分感言,结集成册。这些感言非常真实,非常感人!他们还在编者的话中写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学生们期待着中国的有良心的艺术家们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的像《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样的能够鼓舞人、教育人的好歌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