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综合知识 教案-word文档

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综合知识 教案-word文档
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综合知识 教案-word文档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知识教案

【目标细化】(一)要把握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其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二: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三)要掌握理解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四)要善于总结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 1 页

(2)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附:分类表解】

奴隶社会的改革第一单元梭伦改革雅典城邦的兴起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封建性质的改革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的改革)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少

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

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挽救危

机、自我完善的改革)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的后果

确立或尝试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明治维新

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维新运动的兴起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的过程: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5.改革的结束: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6.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7.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第 3 页

8.评价改革的标准: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评价的方法指导,要坚持如下标准: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9.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方法指导: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10.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原因:

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②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10.结合政治课“新鲜事物”的特点,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学法指导】——重大改革知识点拨

(一)把握发展历程,形成整体结构

强国之路的古代: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从改革到革命的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从革命到改革的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新时期改革

走向民主政治的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0世纪两种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苏等国家的改革

(二)把握考点方向,学习有的放矢

考点1: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

【考查方向】通过改革的性质、目的和作用来理解梭伦改革。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没有很好地满足,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经典题解】例1.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文中的“他们”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外邦人 D.奴隶

【解析】梭伦改革的目的是要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消除社会危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其改革采取中庸妥协的办法,一方面要满足平民的部分要求,遏制贵族特权;一方面又不愿过份削弱旧贵族。材料中的“他们”指代前半句中的“人民”(即平民),给与人民足够的权力是指解放奴隶,使他们获得公民权。故答案为B。

例2.在财产等级制度下的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

A、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义务少

B、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

C、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少

D、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

【解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梭伦改革的措施之一“确立财产等级制”的目的是打破贵族世袭特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参政议政开辟道路。办法是财产等级制度规定“财产越多,享受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就越多”(财产的多寡与其拥有的

第 5 页

权力和义务成正比)。所以答案应为C.

考点2:关于民族融合

【考查方向】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特点;理解民族融合的实质。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经典题例】例3.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目的和影响的理解。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下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了巩固统治,北方少数民族被内地汉族先进文化所吸引,主动学习汉族文化,进行改革,核心措施是颁行“均田制”,这样,是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文化过度到农耕文化,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故答案为B。

考点3: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考查方向】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性质;透过变法措施分析变法的积极作用;理解变法的结果及其原因。王安石变法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富国之法在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方面有一定成效;强兵之法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原有军事编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取士之法促进了考试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于确立择优录用的原则有积极意义。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经典题例】例4.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积贫的局面,这表现在

①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②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开辟了许多荒地④国库充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王安石变法是高考的常青树。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的考查是最能考查学生历史科水平的。本题是排列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能力;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均输法等措施都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教材56面“可供政府20年的财政收

入”“中外府库无不充衍”,方田均税法有利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南方水田,北方淤田),农田水利发有利于兴修水利。故答案为D。

考点4:宗教改革的实质

【考查方向】从改革的性质和作用去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经典题例】5、下列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

B、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C、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D、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阿里改革背景的把握能力。中世纪的欧洲,王权衰落,封建割据严重,

天主教实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欧洲的神权统治地位.所以答案为A。

【经典题例】例6.马丁·路德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为欧洲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下列对其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①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②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③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④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马丁路德改革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学生要重点复习。解答“影响类”题目的方法可以划分角度:对德意志……对欧洲……对天主教会……对人民(新兴资产阶级)……等角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下,德国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如1524年的闵采尔农民起义,所以①是正确的;根据课文可知②是马丁路德改革的主张而不是其影响,故而可以排除含②的项。所以答案为C。

考点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特点

【考查方向】通过改革的性质出发认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从改革的结果分析其改革的失败。由于英法殖民者用枪炮打开了埃及的大门,穆罕默德阿里的经济改革一开始就具有对外开放的特点。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开放又是非常有限的。它是在保存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有近代色彩,但其性质是封建性的。它涉及内容全面,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此虽有较大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经典题例】例7.穆罕默德·阿里在改革中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根本目的是A.推动埃及的近代化 B.抵御外来侵略

C.巩固统治,建立庞大帝国 D.改善国内的文化教育

【解析】改革的目的和影响是改革类专题考查的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阿里改革背景的把握能力。阿里改革的政治背景是外族(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法国、英国先后入侵)入侵,内有马木路克的统治,埃及社会矛盾激化,民族意识的形成;19世纪初默罕默德阿里上台后,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他利用欧洲工业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工业,引进西方工业技术设备和人才,重点发展军事工业。根本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答案C。

例8.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影响有①结束了分裂割据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④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阿里改革影响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里改革的政治影响有①②③,而其改革的局限性是没有触动埃及封建专制体制和对外扩张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故答案为B。

考点6:戊戌变法的特点

【考查方向】从方式、宗旨、内容三方面去深刻体会戊戌变法的特征。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经典题例】例9.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

第 7 页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答案】D

例10.就戊戌变法运动性质而言,下列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所以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它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所以它又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同时,光绪帝企图借助维新变法的机会,把实权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来,所以戊戌变法本身还是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故而答案为D。(三)学法八字方针:夯实、提高、拓展、瞄准

1.掌握史实,夯实基础:了解和熟悉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基本史实,以扎实打好这方面的基础。2.比较分析,提高能力: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全面归纳著名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共性和个性。

3.学科渗透,拓展思维: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知识来分析改革和变法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4.关注时政,瞄准目标:理解古代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