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械设计基础讲课提纲工业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件教学提纲

第三章 传动零件设计计算
3、齿轮传动设计 参照教材
设计时应选择正确的设计准则,计算出减速器各齿轮的参数,主要为:模数、齿 数、齿轮宽度、传动中心距,并计算出各齿轮的主要尺寸。计算中应注意以下问 题:
1、选择电动机的类型:Y系列三相笼型异步电机,额定电压交流380V,
全封闭,自扇冷式
2、选择电动机功率
工作机所需功率:
Pw
FV
w
KW
所需电动机功率:
Pd
Pw
KW
:电动机至工作机之间传动装置之间的总效率
带齿轮 轴 2 承 联轴器
选择电动机额定功率:
Ped(1~1.3)Pd
第二章 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1)视图 这类零件图一般用两个视图表示。(主+侧) 简化:侧视图只画轴孔和键槽。
2)标注尺寸 a) 径向尺寸:以轴的中心线为基准标出。 ★ 注:齿根圆在图纸上不标出。 b)齿宽方向的尺寸:以端面为基准标出。 ★ 注:自由尺寸应圆整(如轮缘厚度、轮毂、开孔尺寸等)。 有关齿轮零件工作图的尺寸标注,参见手册。
第四章 减速器装配图设计
1、装配图草图设计第一阶段
绘制齿轮轮廓,确定箱体内壁线位置,轴承座外边缘位置
L= +c1+c2+(5~10)
2、 装配图草图设计第二阶段
轴的结构设计 选择轴承和联轴器型号
1)初估轴径,确定各段直径
安装轴承段:选出轴承(确定尺寸d*D*B、润滑密封方式,定出△3, 画出轴承轮廓、定出轴承端盖尺寸,为设计密封圈处轴长作准备)
★ 轴的所有表面都要加工。表面粗糙度可查表选择。 3)标注尺寸公差 凡有配合处的直径按装配图的配合性质标出尺寸的偏差。 键槽的尺寸偏差及标注方法可查有关手册。 4)形位公差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工业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学时数:78(72+6) 学分数:执笔者:龚建春编写日期:2005年10月一、课程的性质、教育目标及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明确机械设计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机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及与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关系;2、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特点、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初步掌握简单机构的设计方法;3、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应用场合、常用材料、有关标准和工艺要求;4、掌握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基本设计理论、设计要求、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初步具备机械设计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培养学生具有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特性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具有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设计手册对一般参数的通用零件和简单传动装置进行设计;4、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分析机械零件失效的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等。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3、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及零件(部件)的基本概念;4、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新)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新)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 课程代码:MECH101- 学分:3-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 教学时长:48学时(2学分)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知识:-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掌握机械设计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能够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计算- 具备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分析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 机械设计中的安全和可靠性考虑2. 材料选择和性能评估- 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和评估方法3. 零部件设计- 零部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状设计4. 摩擦、磨损和润滑- 摩擦和磨损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润滑剂的选择和应用5. 传动系统设计- 齿轮传动和带传动的设计原理- 传动系统的计算和优化方法6.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结构的受力分析和优化7. 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创新设计案例分析和评估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原理- 实践操作:进行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和计算实践-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机械设计问题-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机械零部件设计项目教材- 主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作者:李明- 参考书:《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作者:王刚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比30%)-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考核(占比30%)- 期末项目:机械零部件设计项目评估(占比40%)其他注意事项-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力学和材料力学基础-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和课程项目。
《机械设计基础》 教案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大纲一、前言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对象二、课程简介2.1 课程内容概述2.2 课程重点与难点2.3 课程学习方法指导三、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3.1 教学目标3.2 教学内容3.2.1 机械设计的定义与分类3.2.2 机械设计的要求与原则3.2.3 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3.2.4 机械设计的主要内容3.3 教学活动安排3.4 教学评价四、第二章:机械零件的材料与失效分析4.1 教学目标4.2 教学内容4.2.1 机械零件常用材料的特点与应用4.2.2 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与原因4.2.3 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原则4.2.4 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方法4.3 教学活动安排4.4 教学评价五、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5.2.1 机械零件的应力与应变分析5.2.2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5.2.3 机械零件的安全系数与许用应力5.2.4 典型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案例5.3 教学活动安排5.4 教学评价(后续章节待补充)六、第四章:机械零件的设计与选型6.1 教学目标6.2 教学内容6.2.1 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理论6.2.2 机械零件设计的方法与步骤6.2.3 机械零件的选型原则与方法6.2.4 典型机械零件的设计与选型案例6.3 教学活动安排6.4 教学评价七、第五章: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7.1 教学目标7.2 教学内容7.2.1 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7.2.2 牛顿运动定律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7.2.3 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与受力分析7.2.4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参数计算与分析7.3 教学活动安排7.4 教学评价八、第六章:机械系统的运动控制8.1 教学目标8.2 教学内容8.2.1 机械系统运动控制的基本概念8.2.2 机械系统的运动控制方法与策略8.2.3 常用运动控制元件及其应用8.2.4 机械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3 教学活动安排8.4 教学评价九、第七章: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工程9.1 教学目标9.2 教学内容9.2.1 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与指标9.2.2 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方法与步骤9.2.3 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原则与方法9.2.4 机械系统可靠性工程的应用案例9.3 教学活动安排9.4 教学评价十、第八章:机械系统的设计实践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10.2 教学内容10.2.1 机械系统设计实践的基本流程10.2.2 机械系统设计创新的思路与方法10.2.3 机械系统设计实践与创新案例分析10.2.4 机械系统设计实践与创新的评价指标10.3 教学活动安排10.4 教学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重点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问题驱动、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024版年度《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大纲

2024/2/2
6
02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
2024/2/2
7
功能原理
实现预期功能
机械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产品能够 实现预期的功能,满足使用需求。
能量转换与传递
机械系统通常涉及能量的转换与传递, 如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或将力从一
个部件传递到另一个部件。
运动与力的传递
机械设计中需要考虑运动与力的传递, 确保各部件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运动
载荷大小和性质
轻载荷可选用球轴承,重载荷应选用滚子轴承或滑动轴承。
2024/2/2
转速
高转速应选用球轴承或高精度滚子轴承,低转速可选用 滑动轴承。
刚性要求
对轴承刚性要求高的场合,应选用滚子轴承或滑动轴承。
调心性能
对轴的挠曲变形或轴承座孔不同心时,应选用调心性能 好的轴承。
23
轴系结构设计方法
2024/2/2
2024/2/2
13
零件结构设计原则
满足使用要求
保证零件在预定工作条件下正常工作,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工艺性良好
便于零件的制造和加工,降低生产成本。
经济性合理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零件的制造成本。
美观大方
零件外形应美观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2024/2/2
14
零件强度与刚度计算
2024/2/2
28
销连接设计
销的类型选择
销的尺寸确定
销连接的强度校核
销孔的加工要求
根据使用环境和负载要求, 选择合适的销类型,如圆柱
销、圆锥销等。
根据连接件的尺寸和负载要 求,确定合适的销的直径和
长度。
为保证销连接的可靠性,需 要对销连接的强度进行校核, 包括剪切强度和挤压强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
具体内容包括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难点: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齿轮模型、蜗轮模型、链条和皮带等;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汽车的传动系统,让学生了解机械传动在实际中的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3. 例题讲解:分析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一组齿轮传动的传动比;5.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齿轮模型的组装和传动比的实验;7.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齿轮传动和一道蜗轮传动的计算题目;8.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机械传动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六、板书设计齿轮传动:基本原理:齿轮的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齿轮的形状和啮合方式;传动比:齿轮的齿数比。
蜗轮传动:基本原理:蜗轮的蜗杆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蜗轮的形状和蜗杆的形状;传动比:蜗轮的齿数比。
链传动:基本原理:链条的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链条的方式和链条的强度;传动比:链轮的齿数比。
皮带传动:基本原理:皮带的摩擦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皮带的材质和皮带的宽度;传动比: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数比。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组齿轮传动的传动比。
答案:传动比 = 从动轮齿数 / 主动轮齿数;2. 题目二:计算一组蜗轮传动的传动比。
答案:传动比 = 从动轮齿数 / 主动轮齿数;3. 题目三:计算一组链传动的传动比。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综合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方法和选用原则。
2、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3、掌握常用轴系零部件(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4、了解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3、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2、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四)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2、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五)机械的效率和自锁1、机械的效率计算。
2、机械的自锁条件。
(六)机械的平衡1、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和实验。
2、平面机构的平衡。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1、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2、机械零件的强度。
3、机械零件的耐磨性。
4、机械制造常用材料及其选择。
5、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八)连接1、螺纹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应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与分析,并获取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机械零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计算原理;3. 熟悉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能够进行零件三维建模和装配设计;4. 能够分析和评估机械设计的性能和可靠性;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1)机械设计的概念与分类(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机械零件的功能、特性和要求2. 机械零件的设计(1)标准零件的选择与使用(3)轴类零件的设计与计算(4)轴承的选择与安装(5)齿轮传动的设计与计算3. 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1)CAD软件的基本操作(2)三维建模与装配设计(3)有限元分析与性能评估4.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1)实际机械设计案例的讲解和分析(2)学生个人或小组设计项目实践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理论讲授、实例演示、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实践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参考书目:(2)《机械设计与制图》(3)《机械CAD设计与计算》(4)《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六、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
4. 设计实践项目: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个机械设计项目,包括设计方案、设计报告和实物展示。
七、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期的周数和课时安排,制定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实施计划,确保课程内容的全面覆盖,并留出一定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
八、其他注意事项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CAD软件操作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 教案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大纲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标1.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1.3 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应用1.4 机械设计的主要参数和指标第二章:机械零件的材料与工艺2.1 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2.2 材料的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2.3 材料的加工工艺2.4 零件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3.1 力学基础3.2 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3.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3.4 安全系数和许用应力第四章:轴承和传动装置4.1 轴承的类型和选用4.2 轴承的寿命和计算4.3 传动装置的类型和选用4.4 传动比和传动效率的计算第五章:机械密封与紧固件5.1 机械密封的类型和选用5.2 机械密封的设计和计算5.3 紧固件的类型和选用5.4 紧固件的设计和计算第六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弹性元件6.1 联轴器的类型和选用6.2 联轴器的计算和校核6.3 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和选用6.4 弹性元件的类型和应用第七章:齿轮传动和蜗轮传动7.1 齿轮的类型和参数7.2 齿轮传动的计算和强度校核7.3 蜗轮传动的计算和强度校核7.4 齿轮和蜗轮的制造和安装要求第八章:带传动和链传动8.1 带传动的类型和选用8.2 带传动的计算和张力校核8.3 链传动的类型和选用8.4 链传动的计算和强度校核第九章: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9.1 液压传动的原理和系统组成9.2 液压元件的选用和计算9.3 气压传动的原理和系统组成9.4 气压元件的选用和计算第十章:弹簧和缓冲器10.1 弹簧的类型和参数10.2 弹簧的设计和计算10.3 缓冲器的工作原理和选用10.4 弹簧和缓冲器的应用和安装第十一章:减速器和变速器11.1 减速器的工作原理和类型11.2 减速器的设计和计算11.3 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和类型11.4 变速器的设计和计算第十二章:轴和联轴器的设计12.1 轴的设计和计算12.2 轴的材料选择和加工12.3 联轴器的设计和选用12.4 联轴器的制造和安装第十三章:机架和支撑结构设计13.1 机架的作用和设计原则13.2 机架的材料选择和加工13.3 支撑结构的设计和计算13.4 支撑结构的制造和安装第十四章: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14.1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基础14.2 机器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法14.3 机器的动态响应和振动分析14.4 机器的减振和隔振措施第十五章:机械设计的实验和方法15.1 机械设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15.2 机械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15.3 机械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15.4 机械设计实验结果的应用和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标,以及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工业机械设计教学大纲

工业机械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工业机械设计领域的专业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能够进行工业机械的设计和改进,并具备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流程-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机械设计的各种标准和规范2. 机械元件设计- 机械元件的选型和计算- 基本机械元件的设计和优化- 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3. 机械系统设计- 机械系统的整体设计- 机械系统的布局和选型- 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优化4.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 机械设计的CAD工具和软件应用- 机械设计的仿真技术和方法- 数字化设计在工业机械中的应用案例5. 工业机械的强度与可靠性分析- 工业机械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工业机械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估- 工业机械的寿命预测和改进6. 工业机械的工艺与制造- 工业机械的工艺流程设计- 工业机械的制造工艺和技术- 工业机械的装配和调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能力。
教师将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实践操作、实验报告、设计任务和综合评价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全面评估,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提升。
五、参考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王明著- 《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设计原理》赵明等著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为学期课程,共分为16个教学周。
具体教学进度如下:- 第1周: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第2周:机械元件设计- 第3周:机械系统设计- 第4周:数字化设计与仿真- 第5周:工业机械的强度与可靠性分析- 第6周:工业机械的工艺与制造- 第7周:复习与考试七、课程实践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思维,本课程将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
2024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辅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
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 学生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
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
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 给予解答和指导,确保设计过程顺利进行。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以便互相学习和交流。
根据机械零件的特殊要求,选 择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
陶瓷等。
复合材料
根据机械零件的综合性能要求, 选择复合材料,如金属基复合
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等。
材料选择原则
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工艺性能 良好、经济性合理和环境友好。
03 机械零件设计基础
轴承与轴的设计
轴承类型与选择
了解各种轴承类型、特点及应用 场景,掌握轴承选择方法。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 生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进行课程设计答辩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就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 计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答辩,以便进一步检验学生的设 计能力和水平。
课程设计总结与反思
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对课程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包括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步骤等方面的总结, 以便在今后的设计中加以借鉴和应用。
学生未来学习方向建议
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理论 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相关的 理论知识,掌握更加扎实的设计基础。
关注机械设计前沿技术 建议学生关注机械设计领域的最新技 术和发展趋势,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
态度。
拓展现代设计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 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提高设计 能力和水平。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概述1.1机械设计的定义及其重要性;1.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材料与机械设计2.1常见工程材料的特性和选择;2.2材料的强度和刚度;2.3材料的可靠性和寿命;3.基本结构设计3.1机械零件的连接与固定;3.2机械零件的运动;3.3机械零件的传动与传动比计算;4.机械设计方法4.1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4.2机械设计的相关软件及其应用;4.3机械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5.机械设计标准及规范5.1国内外机械设计标准介绍;5.2设计计算和技术文档的编制;6.机械设计案例分析6.1常见机械设计案例的分析与讨论;6.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计案例的实践;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基本的机械设计任务,并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设计和分析。
3.病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的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机械设计中的难点和疑惑。
四、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课程项目:学生完成一份机械设计方案,并进行报告和答辩。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1.张三.《机械设计基础》.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2.李四.《机械设计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24年。
参考书目:1.王五.《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2.赵六.《机械设计基础案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机械设计概述第二周:材料与机械设计第三周:基本结构设计第四周:机械设计方法第五周:机械设计标准及规范第六周:机械设计案例分析第七周:复习与总结第八周:期末考试以上为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资源,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和优化。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说课稿最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02
03
04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主动探索。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 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 设计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
率。
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 竞赛,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识点全面覆盖
树立良好的工程意识, 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 作风。
课程内容与结构
常用机构: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凸轮 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
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安排。
通用零件:包括螺纹连接、带传动、 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轴、 轴承、联轴器和离合器等。
课程结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 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点与技能点梳理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包括机械设计的定义、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基础知识,以及常用的 机械设计方法和技巧。
机械零件设计
包括各种常见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选用原 则等,如齿轮、轴承、联轴器等。
机构设计
介绍机构的组成、分类、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等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常 见机构的设计方法和应用实例。
该教材涵盖了机械设计基础的所有核心知识点,包括机械 零件设计、机构设计、机械传动设计等内容,有助于学生 全面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材在介绍机械设计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大量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教材采用大量的图表、示意图和照片等辅助说明,使得抽 象复杂的机械设计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方便学生自学 和理解。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024版机械设计基础课件ppt大纲

联轴器选用原则
根据所连接两轴的相对位置、载荷大小及性质、工作环境等因素选 择合适类型的联轴器。
离合器选用原则
根据工作机的类型、工作要求、操纵方式等因素选择合适类型的离合 器。同时,应考虑离合器的接合平稳、分离迅速和彻底等性能要求。
03
应力集中现象
阐述应力集中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对构件强度的影响。
预防措施
提出避免或减少应力集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如合理布置 载荷、优化截面形状等。
强度校核与安全系数
介绍强度校核的方法及安全系数的选取原则,确保机械设 计的安全性。
07
精度设计与优化方法
尺寸链原理及计算方法
尺寸链基本概念 阐述尺寸链的定义、组成及分类,说明其在机械设计中的 重要性。
机械设计分类及应用领域
分类
机械设计可分为新型设计、继承设计和变型设计三种类 型。新型设计是指应用成熟的科学技术或经过实验证明 是可行的新技术,设计过去没有过的新型机械;继承设 计是根据使用经验和技术发展对已有的机械进行设计更 新,以提高其性能、降低制造成本或减少运行费用;变 型设计是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对已有的机械作部分的修改 或增删而发展出不同于标准型的变型产品。
和稳定性。
刀具材料与选用
介绍常见刀具材料及其性能,以及 根据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刀具类型 和规格。
量具使用与保养
介绍常用量具如卡尺、千分尺、百 分表等的使用方法、读数技巧和保 养注意事项。
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技术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介绍智能制造的概念、技术体系和发展趋势, 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机械 制造中的应用。
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
§3-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
结构、作用、优点、缺点及应用
分类
按凸轮形状分
按从动件的型式分
按从动件运动分
按保持接触方式分
§3-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凸轮机构设计的基本任务
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等速运动、简谐运动、正弦加速度运动)
名词术语:
基圆、基圆半径、推程、推程运动角、远休止角、回程、回程运动角、近休止角、升程、运动规律
机构的组成
§1-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的定义、作用
机构示意图
表达方法:
运动副表示(转动副、移动副、平面高副等)
构件的表示(原动件、机架、其他构件)
机构运动简图应满足的条件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步骤及示例
运动链的定义(开式链、闭式链等)
§1-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定义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示例
曲柄摇杆机构、特征及作用、示例
双曲柄机构、特征及作用、示例
双摇杆机构、特征及作用、示例
二、含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偏心曲柄滑块机构)及应用
导杆机构及应用
摇块和定块机构及应用
三、含二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
双滑块机构
两个移动副不相邻(正切机构)
两个移动副相邻,且其中一个移动副与机架相关联(正弦机构)
等速运动
推程、回程运动方程、运动线图、应用场合
刚性冲击
简谐运动
推程、回程运动方程、运动线图、应用场合
柔性冲击
正弦加速度(摆线)运动
推程、回程运动方程、运动线图、应用场合
作用:承前启后
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实践,培养同学们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装备的能力,为日后从事技术革新创造条件。
§0-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本章基本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
2)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性质、培养目标
第
平面机构的定义及示例
本章内容:
§1-1 运动副及其分类
§1-2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1-3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4 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1-1运动副及其分类
基本概念
构件、自由度、运动副(定义及示例、运动副元素、约束)
运动副的分类
按引入的约束数分类;按相对运动范围分类;按运动副元素分类
机构
构件的类型:机架、原(主)动件、从动件(输出构件)及示例
两个移动副相邻,且均不与机架相关联(滑块联轴器)
两个移动副相邻,且均与机架相关联(椭圆仪)
四、具有偏心轮的四杆机构
偏心轮机构的演化、特点及应用场合
五、四杆机构的扩展
§2-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本节介绍的主要内容:
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
急回特性
压力角和传动角
死点位置
一、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
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项
复合铰链(示例、定义、处理方法)局部自由度(来自例、定义及作用、识别、处理方法)
虚约束(示例、定义及作用、常见场合及其识别、处理方法)
*§1-4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速度瞬心及其求法
绝对瞬心和相对瞬心
瞬心数目
机构瞬心位置的确定
三心定律
速度瞬心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第1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第2章 平面连杆机构
第3章 凸轮机构
第4章 齿轮机构
第5章 轮系
第10章 连接
第11章 齿轮传动
第13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
第14章 轴
第16章 滚动轴承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桓主编.《机械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版).
2.濮良贵、纪名刚主编. 《机械设计》.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7版).
示例
本章基本要求:
1)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方法。
2)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基本概念:运动副、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
计算公式: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数:F=3n-(2PL+Ph)
3)掌握机构运动确定性条件
作业:
题1-8, 题1-9, 题1-10 (p19)
第
平面连杆机构、特点及应用实例
连杆机构的分类及命名
绪
§0-1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机械
机械、机器、机构的定义(机器、机构的基本特征)
机构的分类
典型机器分析
机器的分类
机器的基本组成
机器与机构的区别
零件和构件
主要研究内容: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
常用机构
通用零件
§0-2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一、按给定的行程速比系数K设计四杆机构(作图法)
曲柄摇杆机构
导杆机构
二、按预定连杆位置设计四杆机构(作图法)
给定连杆两组位置
给定连杆三组位置
三、给定两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四杆机构(解析法和实验法)
本章基本要求:
1.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机构;
2.重点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特性:
1)急回运动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
本章重点内容是介绍平面四杆机构。
本章内容:
§2-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
§2-2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2-3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2-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方式
一、铰链四杆机构
组成(机架、连架杆、连杆)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
《机械设计基础》讲课提纲
教学安排:
教学时数:56学时(实验6学时),3.5学分
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卷面考试、平时(作业、出勤率、实验)等方面进行考核。
课程设计环节:单独计分:2学分
教材: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5版)
主要内容:(考虑到为非机类专业,且教学时数较少,从教材中选讲如下章节)
2)压力角和传动角
3)死点位置
3.掌握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
4.掌握按连杆二组位置、三组位置、连架杆三组对应位置、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的原理与方法。
作业:
习题2-1、2-3、 2-4 (p38)
第
本章内容:
§3-1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
§3-2 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3-3 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曲柄存在的条件
二、急回特性
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介绍极位、摆角、急回运动、行程速度变化系数(或称行程速比系数)等概念
三、压力角和传动角
定义、度量
最小传动角γmin出现的位置
四、死点位置
定义、消除死点位置影响的措施、死点位置的应用
§2-3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主要任务
常见的给定设计条件
常用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