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测量监测方案

建筑物测量监测方案
建筑物测量监测方案

施工期间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监测

1.工程概况

xx站改扩建站房工程位于现有xx站站场范围,其中地下进站大厅为地下一层,基坑开挖深度10m左右,基坑采用Φ1200-1300mm灌注桩进行支护,间距为1300-1400mm,基坑外侧采用Φ550mm旋喷桩作为止水帷幕。内侧设置钢筋混凝土环梁两道及立柱进行支撑。出站通道以及行包房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0m,采用钻孔灌注桩和水泥搅拌桩作为支护和止水帷幕,基坑内支撑拟采用钢管支撑。

水文及工程地质:根据工程地质资料,站址地区地层xx站区勘探深度范围内低层可以划分为第四系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上部海相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以黄褐色为主,局部含姜石及铁锈斑纹。地下水埋深一般0.6~2.5m,变化幅度多年的平均值为0.8m。

周围环境:根据现场踏堪,地下进站大厅基坑北侧为正在施工的地下枢纽工程和拟新建地上北站房,基坑南侧为切改的临时过渡铁路线路以及既有南站房。在地下进出站通道、行包地道基坑开挖时,不但对基坑自身的情况进行监测,同时也要对上述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监测。

基坑东西两侧则为无柱雨蓬施工范围,地域开阔,且无柱雨蓬基础开挖较浅,基本对建筑物影响较小。地下管线无准确资料,具备详细资料后,再组织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考虑。

2.监测方案

2.1监测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9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2监测项目和内容

本次监测可分为基坑工程本体监测和周边建筑物监测,监测项目有:

(1)基坑水平位移和沉降;

(2)混凝土支撑内环轴力、钢管支撑轴力的内力测试;

(3)地下管线及周围建筑物、股道的变形、沉降和位移观测;

2.3监测点布置及测试方法

2.3.1基坑水平位移及沉降

在地下进站大厅、地下通道基础施工期间,应对深基坑进行重点监测。根据要求,沿基坑在围护桩顶每隔15m~20m布设一个点,在基坑影响范围外布设2-3个控制点。

观测方法:采用全站仪,按自由测站法对埋设于桩顶的标志进行观测,每次观测所得的各点坐标值与初始值比较,所得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本观测周期内的值。

观测频率:按设计要求进行监测。

2.3.2混凝土支撑内环轴力、钢管支撑轴力的内力测试;

根据要求,选在混凝土内环、钢管支撑受力较大部位设置内力应变计。

观测方法:采用频率仪定期对安装的内力应变计进行测试记录。

观测频率:按设计要求进行监测。

2.3.3地下管线及周围建筑物、股道的变形、沉降和位移观测;

根据现场及周边建筑物的情况,在基坑周边需保护的建筑物、线路、地下管线沿基坑方向的地面布设沉降观测点,在基坑影响范围外布设基准点,尤其靠近基本站台临时线路处的地下进站大厅和地下通道基坑,对正在使用的正线股道的变形情况严格监测。

观测方法:建筑物、线路及基坑周边地面沉降使用水准仪采用几何水准观测法;地下管线的观测使用全站仪采用自由站法进行观测。

观测频率:按设计要求进行监测。

2.4监测项目的警戒值和应急措施

本工程监测中,每一测试项目都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事先确定相应的警戒值,以判定是否超出允许的范围,判断工程施工是否安全可靠,是否需调

整施工步序和优化原设计方案。一般情况下,每个警戒值均由两部分控制,即总允许变化量和单位时间内允许的变化量。

2.4.1警戒值确定原则

(1)满足实际计算要求,不可超出设计值;

(2)满足测试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

(3)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4)满足现行的相关规范、规程要求;

(5)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2.4.2警戒值的确定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该工程监测项目提出了以下警戒值:(1)基坑围护结构测斜:最大位移取30mm,警戒值为25mm,每天发展不超过5mm。

(2)地面沉降:最大位移量20 mm,警戒值为15mm,每天发展不超过3mm。

(3)铁路线路变形位移:由铁路主管部门提供警戒值。

2.4.3应急措施

当监测项目超过警戒值时,必须迅速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对支护方案进行修改,呆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一般应急措施有:

(1)迅速原位回填,保证警戒值不再增大;

(2)修改方案,进行加固。

2.5提交成果

建立日报制度,汇报当天监测的本次变化量、累计变化量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立周报制度,每周总结本周监测情况;

当监测达到报警值时,立即报警;

监测工作结束,提交《施工基坑监测成果报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