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的分类和命名

白云岩的分类和命名

三、白云岩的分类和命名

总的是按白云岩的成因分为:

1)原生白云岩类一般指准同生(或同生)的交代白云岩(交代证据不明显)及原生沉淀的白云岩。这类白云岩一般是潮坪蒸发泵形成的,往往具有干裂、鸟眼、膏盐假晶、藻席或低矮叠层石、纹层等构造;团粒灰岩或残余团粒白云岩与微细晶白云岩的纹层交替;于裂充填物选择性云化;常伴有垂直虫孔,潮汐沟扁平砾屑石灰岩;生物稀少(除蓝绿藻外)等特征。常具微细晶结构、成层稳定、经常和膏盐共生。

2)次生白云岩类即石灰岩经过成岩后生期白云石化形成的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成岩白云岩是碳酸钙沉积物在其成岩过程中,经过咸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或海水淡水混合的白云石化作用以及淡水淋滤海相沉积物的调整白云石化作用等所形成的白云岩。后生白云岩是深部埋藏的石灰岩中的残余海水、或与地表渗透来的淡水混合的地下水,以及可能有岩浆残余水等,经过地层静压力的压榨作用或构造运动的挤压作用,沿地层层间裂隙或构造裂隙及断裂附近排泄,引起石灰岩的局部白云石化。这类白云岩中晶粒较祖,常呈凸透镜状、似层状或不规则的斑块状。沿一定层位分布者称地层白云

岩;有的后生白云岩呈脉状产出常沿断层分布,称构造白云岩。交代白云岩经常与石灰岩系列共生,常含各种正常海相生物化石。进一步划分亚类,一般是按白云石化程度(即白云石含量多少)及石灰岩的原生结构破坏程度。

其它还有准同生交代及沉淀的叠层石白云岩(有保存完好的生物构造,未见交代迹象);机械成因的内碎屑白云岩。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命名 1.微生物的分类单位 传统的微生物分类是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有的在科属之间分族,或在属下分亚属。 (1)种(species)种是微生物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微生物进化的特定阶段。种代表一群在形态上、生理特性和组成成分上彼此十分相似或彼此性状差异微小的个体。同 种的生物体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在生态特征、生理特性方面发生了一些极微小的差异。但是他们总的特性还是一致的。 (2)变种(varieties或缩写成var) 变种即同一菌种之间有一定差异的一群个体。凡一个微生物的某种特性出现了明显改变,与“典型种”所描述的某一特性不同,而其余特性义完全符合,若这一变异特性又是较稳定的,则这种变异了的菌种称变种。例如有一种芽孢杆菌,除了在酪氨酸培养基上产生黑色素这一特性不同于典型的枯草芽孢杆菌(上bacillus sub-tilis)外,其余特性完全符合。那么这种芽孢杆菌,即称为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Bacillus sub-tilis uar.niger)。 (3)小种或亚种(subspecies) 微生物学中把实验室所获得的变异型称为小种或亚种。例如大肠杆菌(E.coli)野生型的一个品系“K12”,“K12”是不需要某种氨基酸的,通过实验室人工诱变?可以从Kl!中获得必需某种氨基酸的营养缺陷型,这种缺陷型菌种称为Kt 2的亚种或(营养)小种。 (4)型(types) “型”常被用于变种以下的细分类。在同一种的若干细菌中,他们之间有许多特性难以区分,要区分他们仅反映在某种特殊的形状上。如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可分为不同血清型。对噬菌体或细菌素敏感性的不同,可分成多种噬菌体型或细菌素型。 (5)菌株或品系(strains) 是指不同来源的相同种(或型)。因此,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每一个微生物纯粹培养都可以称为一个菌株和品系。为方便起见,菌株常用数字、地名或符号来表示。例如生产蛋白酶的是枯草杆菌1398,而生产淀粉酶的是枯草杆菌7628。 (6)群(group) 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一个种变成另外一个种,期间要产生一--系列的过渡类型?所以自然界中有些微生物种类的特征介于两种微生物之间.彼此之间难以严格区分开来,这两种微生物和介于它们之间的种类统称为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生物圈内的生物种类繁多,科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遗传及生态等特征,将生物分门别类。这种分门别类的工作,叫做分类,包括物种命名、检索表制作等。 生物的命名 自古以来,人们给予各种生物适当的称呼,例如台湾二叶松、绿竹、孟加拉国虎等,如此在交谈或讨论时就方便很多。这些名称叫做俗名。 由于地区或语言的不同,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俗名,或不同生物有同一俗名,两者皆造成不便。俗名有时也会使人发生误解,例如章鱼、鳄鱼,会使人误以为它们属于鱼类(图10-1)。因此,生物学家为求生物名称的统一,便制定命名法规来为各阶层的生物命名。 在十八世纪时,瑞典人林奈创制了物种的二名法,用拉丁化的文字为物种命名,此即物种的学名。一个物种的学名由一属名和该物种的某一特有形容词组成;属名为名词,第一字母必须大写;后一字用来形容这种生物,则用小写。 图 10-1 章鱼和鳄鱼 例如台湾猕猴的学名是Macaca cyclopis;Macaca为属名,其意为猴子,cyclopis是圆脸的意思,用来形容这种猴子。又如现代人的学名为Homo sapiens,Homo为属名,意指人,sapiens是形容有智慧的意思。 种类相近的生物常常属名相同,但第二个字形容词就不一样。例如犬、狼是种类相近的动物,它们的学名,第一个字相同,都是Canis,第二个字就不一样。梅、桃和李的学名,第一个字相同,都是Prunus,第二个字就不一样。 分类阶层 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系统,共有七个阶层,最高的阶层为界,其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种为分类上最低的阶层。阶层愈高,包含的生物种类愈多;较低的阶层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彼此的构造特征却愈相似。今以犬、人、梅、水稻等为例,说明这种分类阶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班级小组姓名 第1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2.能力目标 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周围的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的环境给予关怀。 (2)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 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讨论生物的俗名活动 (1)材料准备:准备好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的图片,比如:马铃薯、西红柿、甘薯、月季等。 (2)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对图片上生物的叫法,并了解其他国家对这些生物的叫法。从而让学生清楚俗名存在的弊端。 (3)总结生物俗名的缺点:由于世界上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同一生物的俗名也各不相同,这样造成生物名称的混乱和交流研究

的许多困难。 二、生物的学名 (1)学名创立的必要性:由于俗名存在的弊端,所以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生物名称。 (2)学名的创立: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3)双名法的组成:属名+种名,(用斜体拉丁文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就象人的姓名一样,属名相当于人的姓,种名相当于人的名。 (4)学名的优点:统一了动植物的名称,便于交流,有利于学术发展。三、生物的分类 1.尝试分类 观察课本P112页的图14-4,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 可从生物的形态特征、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1)从结构形态方面:动物、植物、微生物 (2)从生存环境方面:水中的、地面上的、空中的、土壤里的 (3)与人类的关系:可食用的、可药用的、可观赏的、可使人致病的2.科学分类 为了方便研究和鉴别生物,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分析,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亲缘关系将他们做了更细致的划分。目前采用的生物分类系统包括七个等级:最高的单位是界,其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单位的级别越高包含的种就越多。 (1)生物分类的单位有哪些?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为课本上是从大到小排列的,此处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 (2)什么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3)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这句话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理解? 在植物园或公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植物的标牌,标牌上写着植物的名称,请仔细想一想,除了植物的名称,上面一般还写了分类单位中的哪一个等级?

变质岩

变质岩 1.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压力和原岩的化学成分。() 2.变质岩的成分完全取决于原岩的成分。() 3.变质岩中可以保留变质原岩的结构和构造。() 4.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都是交代作用引起的。() 5.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组分发生迁移主要是通过溶液来实现的。() 6.岩石在定向压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塑性变形。() 7.岩石在定向压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变形。() 8.不同的原岩形成不同的变质岩。() 9.变质程度相等的变质岩属于等物理系列的岩石。() 10.等化学系列的岩石都处于同一变质相中。() 11.区域变质岩是温度、压力和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分布于局部地区。()12.不同的变质相可有相同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 13.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和原岩化学成分密切相关。所以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不具有多样性。() 14.变质作用是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进行的。() 15.岩石变质后仍可保留原岩的构造特征。() 16.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均向压力的增加往反形成比较大、体积较小的矿物。() 17.变质岩中的一组矿物称为变质岩的矿物共生组合。() 18.变斑晶往往同变晶基质同时或稍晚形成。() 19.退变质作用是一种复变质作用。() 20.粒间流体压力能影响变质作用的温度。() 21.变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矿物自形程度一般不高,自形程度反映变质结晶的先后顺序。() 22.变质相是指多种原岩成分与变质矿物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23.若干变质相可归并为不同的变质相系。() 24.温度的变化可决定变质作用的方向。() 25.红柱石、刚玉、滑石都属特征变质矿物。() 26.等变线是变质程度带间的界限。() 27.变质岩中的新生矿物、原生矿物在一定变质条件下都是稳定存在的,因而可称为稳定矿物。()28.变质岩石根据原岩成分及变质相进行分类的。() 29.变质级的高低是划分变质作用强度的依据。() 30.变质岩的原岩也可能是早期形成的变质岩。() 31.动力变质作用只能引起岩石结构、构造的改变。() 32.碎裂结构是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 33.糜棱岩与碎裂岩的主要差别在于糜棱岩中的破碎颗粒极细小,外貌致密、坚硬。() 34.碎斑为原岩矿物经动力变质作用残留下来的,故碎斑结构是一种残余结构。() 35.花岗碎裂岩与碎裂花岗岩的主要区别是其形成时的应力性质的不同。() 36.接触变质晕反映了热变质程度的依次变化特征,与侵入岩体的大小和产状有关,而与成分无关。()37.接触变质晕反映了热变质程度的依次变化特征。() 38.接触变质岩是与侵入岩体产状和分布有关的一类变质岩。() 39.接触变质带的发育宽度与围岩性质有关。()

3、微生物分类与命名

第三章微生物的分类(1.0~1.5学时) [内容提要]细菌的分类以种为基本单位,它的命名遵循“双名法“,用拉丁文。什么是细菌的分类鉴定参照的标准,长期以来主要是根据其表型,目前则多考虑其种系发生关系,从基因水平进行分类,主要采取测定DNA碱基(G+C)mol%值、核酸分子杂交及16S rRNA 寡核苷酸编目等方法,尤其以后者最为常用。分类的方法除用传统的双歧检索条目法外,目前普遍采用数值分类方法。《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及《伯吉氏细菌鉴定手册》建立了细菌分类的公认体系。“国际系统细菌学杂志”反映分类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表型特征建立了一套动物致病菌检测程序,商品化的快速鉴定系统已应用于常规细菌学鉴定。 细菌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广泛存在,而且不断进化和发展,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人类出于认识自然的需要,对包括细菌在内的各种生物进行了分类和命名,并已形成了既定的体系和公认的准则。将所有生物按其亲缘关系的亲疏和性状的相似程度,逐级归并划分为各种等阶的类群,建立起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以及有时在种下再分型(Type)的分类等阶。在中间型过多而上述等阶不够用时,可曾设各级亚类,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和亚型等。 对整个生物的划分,有五界和六界划分两种观点,前者是将整个生物划分成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而后者是将动物界中的原生动物另立一界,即原生生物界。 第一节细菌的分类地位 细菌归属原核生物(Procaryote)界。在原核生物中,细菌(Bacteria,又称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细菌(Archaea)是性质有别的两大类。古细菌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进化类别,其成员产甲烷、极端耐盐、高度嗜热,细胞壁组成与细菌不同。这些极端微生物被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早期产物,因此称之为古细菌。 细菌作为另一个系统进化类别的原核生物,它包括对动物和人具有致病作用的衣原体、立克次体、霉形体、螺旋体、放线菌等,此外还涉及蓝细菌、紫色光合细菌等(图7-1)。 细菌的分类单元有纲、目、科、属、种,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单元是种,其次是属。科及其以上的划分在细菌学不太完善,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属的划分会有变动。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命名规则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细菌分类学 细菌分类学(taxonomy)是指对细菌进行分类、命名与鉴定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在全面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它们的种类,探索其起源、演化以及与其他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提出能反映自然发展的分类系统,并将细菌加以分门别类。它包括三个方面:分类(class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和鉴定(identification)。 一、基本概念 1.细菌分类是根据每种细菌各自的特征,并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门别 类,以不同等级编排成系统。分类有两种:①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依据的表型特征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classical classification)和数值分类法(numerical classification);②用化学分析和核酸分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或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fication)。 2.细菌命名在分类基础上,给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使之在生产实践、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相互交流成为可能。按照细菌命名的法规,能保证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以同样方式给予细菌命名。 3.细菌鉴定将未知细菌按分类原则放入系统中某一适当位置和已知细菌比较其相似性,用对比分析方法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若与已知细菌相同即采用已知菌的名称,不同者则按命名原则确定一个新名称。 二、分类等级

细菌的分类等级和其他生物相同,依次为界(kingdom)、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包括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分类等级拉丁字尾比较固定,表示方法如下:目-ales、亚目-ineae、科-aceae、亚科-oideaae、族-eae、亚族-inae。 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将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归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相近的属归为一科;依次类推。在两个等级之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和亚种等。群和组不是正式分类等级,是泛指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某个集体,任何等级都可借用。 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可再分成亚种(subspecies),亚种以下的分类等级为型(type),以区别某些特殊的特征。例如抗原结构不同而分的血清型(serotype);对噬菌体敏感性不同的噬菌体型(phagetype);对细菌素敏感性不同的细菌素型(bacteriocin-type),生化反应和某些生物学性状不同的生物型(biotype)。 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称为株(strain)。株的建立是从一次单独分离物的单个原始菌落传代的纯培养物,例如从10个肺结核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出的10株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模式菌(typical strain)或标准菌株(standard strain),它是该种菌株的参比菌株。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以模式菌为依据,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制作人:种少敏审核人:种少敏 知识目标 1、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说出正确命名的意义; 2、初步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3、知道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 能力目标 通过对集中常见动植物的分类,培养观察、对比、归类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命名和分类工作严肃性的认识,培养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课堂导入 1、红薯是常见的植物,它的块根是大家非常喜欢的食物。然而大家 知道它还有哪些名字吗? 2、你知道山药吗? 生物的种类及其繁多,有人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在500万—3000万种之间。目前已描述或者定名的物种数目,说法不一,有人说为140万种,有人说为170万种等。面对这样多得生物我们怎么识别它们呢? 课堂学习 一、请阅读5—6页林奈的生平、生物分类与“二名法”的提出相关内容,总结林奈的主要贡献。 二、生物的命名 1753年,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了生物。生物的学名有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代表该生物所在的属,第二部分为。属名和种名都必须使用拉丁文斜体,而且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三、生物的分类 1、【实验】第二页,区别几种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第一步:请根据叶的形态把植物(包括油松、圆柏、白皮松、侧柏)分成两类,通过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把动物(包括犬、狼、猕猴、黑猩猩)也分成两类。 第二步:比较油松、白皮松、圆柏、侧柏的叶有什么不同?比较四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 (1)通过尝试,你将生物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将生物分类有什么意义? 2、分类的等级和单位 四、现代生物分类的发展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显微镜发明以前 16世纪末: 中国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一书,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动物药类按虫、鳞、介、禽、兽、人的次序分类叙述;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17世纪末: 英国植物学家伊。雷对人们所知道的植物进行了属和种的描述,编著出版《植物研究的新方法》 18世纪中: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出版《自然系统》,采用人为分类的方法,将植物和动物分为纲、目、属、种四个分类阶元。 显微镜发明以后 19世纪中: 显微镜发明以后,用显微镜发现一大群单细胞微生物以后产生的。1866年由赫克尔倡议,把生物分成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界。所谓原生生物界,包括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单细胞真核生物如真菌、原生动物和低等藻类,单细胞群体生物如海绵。 电子显微镜发明和应用以后 20世纪中 1969年由惠特克(R.H.Whittaker)提出,并于1971年和1974年经马古里斯(L.Margulis)两次修订。惠特克把原核生物单独分界,又把真菌从植物界中独立出来。这样,自然界的生物被分成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五界。其中原生生物界的范围和概念已不同于三界说。惠特克的这一分类系统得到多数生物学家的首肯和好评。 总结: 显微镜发明以前,科学家们将生物分为。 显微镜发明以后,科学家赫可儿将生物分为。 电子显微镜发明和应用以后,科学家惠特克将生物分为 。 知识拓展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变质岩

1.三大岩关系 形成过程 A-火成岩——原岩—熔融—结晶 B-沉积岩——原岩—风化—搬运—沉积 C-变质岩——原岩—P、T、C—变质 特征———继承与改造 特征变质矿物的出现 2.变质作用、变质岩 变质作用:在地壳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先存的变质岩)在地壳一定深处,为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岩:原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或:指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因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3.变质作用因素(P、T、时间、流体) 温度:200 - 800℃,超高压可达1000 ℃;地热增温(正常情况25-30 ℃/ km) 压力:静压力、定向压力、粒间流利压力 流体成分:H2O、CO2等,在较高温压条件下, 具有较大的活性。 4.变质岩的研究方法与意义、任务 变质岩研究的意义:变质岩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自地壳深部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地壳深部的有关信息。其研究意义是: ①了解深部地壳的组成和早期地壳演化; ②恢复变质时期地壳的热力学演化历史; ③恢复原岩建造; ④指导找矿。 变质岩石学的任务: 对不同类型的变质岩进行全面、系统的岩石学研究 研究变质作用的发生及其演化过程 研究变质与变形的关系

研究变质作用的时代 变质岩的研究方法:地质学方法、实验变质岩石学方法、理论综合方法 5.变质岩流体来源 6.变质作用类型及定义 1.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的变质作用。 热接触变质作用:指围岩受岩浆高温的影响而发生的变质作用。温度是主要因素,压力次之,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重结晶和变质反应。典型的接触热变质岩称为角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如果变质因素除温度压力之外,还有大量来自岩浆的挥发组分参与,就会使接触带附近的侵入岩和围岩发生明显的交代作用,从而形成变质岩。 2.动力变质作用:指岩石受定向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破碎、变形、重结晶的变质作用。其特点是低温、高应变速率、重结晶不强烈,往往与断裂带有关。 碎裂变质:在地壳的浅部,岩石呈脆性,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会被压碎或磨碎,产生碎裂变质,有代表性的岩石是构造角砾岩。 韧性变形:在地壳中、深部,温度和压力较高,岩石具塑性,在断裂带中的岩石一般不发生明显的破裂,而是以强烈韧性剪切变形或塑性流动为主,有代表性的岩石是糜棱岩。其特征是细粒化,并具有明显的定向构造。 3.气液变质作用:有化学活动性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 *常发生于一些热液矿床或矿脉周围以及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前者称围岩蚀变,后者称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除流体外,温度、组分的化学势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交代作用和变质反应是其主要的变质方式。 4.区域变质作用:指在大范围内,由于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产生的变质作用。 浅变带:温度和静压力不大,以定向压力为主,板理发育,主要形成板岩、千枚岩。 中变带:压力较大,温度也较高,常形成各种结晶片岩。 深变带:静压力较大,温度高,重结晶显著,形成各种片麻岩和混合岩。 5.混合岩化作用:从变质岩经深熔而形成混合岩的过程称为混合岩化。亦称超变质作用。 7.变质作用机制(变质结晶、变形、变质分异),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等 1. 变质结晶 变质结晶作用:岩石在变质条件下的结晶作用。主要机制包括: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 1. 内容 1.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亚种以下的分类名词有变种、型、菌株 2.命名: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都依属与种而命名,由两个拉丁字或希腊字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组成。属名在前,规定用拉丁字名词表示词首字母要大写,由微生物的构造、形状、或由著名的科学家名字而来,用以描述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种名在后,用拉丁形容词表示,词首字母小写,为微生物的色素、形状、来源、病名或著名的科学家姓名等,用以描述微生物的次要特征。 2. 练习 一、填空题 1.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自上而下可依次分成7级: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界,门,纲,目,科,属,种 3. 测验 一、简答 1.微生物分类学担负着那三项具体任务? 4. 案例 5. 资源下载 课程讲义资源(Word文档)、教学课件资源(PPT)、视频录像资源(视频录像)。 6. 扩展学习 使用教材: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沈萍、范秀容、李广武编,《微生物学实验》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Prescott LM, Harley JP, and Klein DA. Microbiology (5th e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2. 4. 闵航(2005):微生物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参考期刊: 微生物学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 微生物学通报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 参考网址: 中国微生物信息网络hppt://159.226.80.1/chinese.html 中国微生物资源信息共享https://www.360docs.net/doc/989945367.html,/sdinfo 中国微生物信息网络https://www.360docs.net/doc/989945367.html,/

2019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5单元 第14章 第1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学案 苏科版

2019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5单元第14章第1节生物的 命名和分类学案苏科版 年级:七年级学科:生物分课时:1 总课时:18时间: 课题:生物的命名和分类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说出生物学名的重要性和双名法的表达方式 2.说出生物分类的目的、分类系统的七个等级及其关系 3.说出可被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学习重难点 1.生物的科学分类方法和等级 2.确定科学分类所依据的主要特征 学习过程: 一.自学 自学课本P110--116,自主完成基础检测 基础检测 1.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叫_________,由于国家、名族,语言、习惯各不相同, 所以俗名也千差万别。生物俗名虽然_____________,但因为各种原因,引起 很多困难。 2.瑞典博物学家_________确立了一种生物命名法-------_________,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学名有______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________,第二部分是______。都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 3.双名法使每个物种___________全世界通用的科学名称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一种科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法。 4.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_____________,把它们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等级。其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等。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________。 5.动物分成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动物;一类是_________动物。脊椎动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无脊椎动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分类等级从小到大,生物种类越来越少,共同特征越来越多,亲缘关系越来越近

变质岩

片理构造 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矿物平行排列所成的面称为片里面,其形态既可以是曲面,也可以是平面。 根据矿物的组合和重结晶程度,片理构造可以分为以下5类: (1)板状构造:指岩石中由微小晶体定向排列所成的板状劈理构造。板理面平整而光滑,并微有丝绢光泽,沿着劈理可形成均匀薄板。 (2)千枚构造:由细小片状变晶矿物定向排列所成的构造。不易肉眼辨别矿物成分,常具丝绢光泽。 (3)片状构造:相当于狭义的片理构造。岩石主要由粒度较粗的柱状或片状矿物(如云母、绿泥石、滑石、石墨等)组成,他们平行排列,形成连续的片理构造。 (4)片麻构造:岩石主要由较粗的粒状矿物(如长石、石英)构成,但又有一定数量的柱状、片状矿物(如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在粒状矿物中定向排列且不均匀分布,形成连续条带状构造。 (5)条带状构造:变质岩中浅色粒状矿物(如长石、石英、方解石等)和暗色片状、柱状或粒状矿物(如角闪石、黑云母、磁铁矿等)定向交替排列所构成的构造。[ 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又称热力接触变质作用[1],是由于岩浆的活动散发出的热量和析出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引起的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岩浆体周围接触带的围岩中。根据变质作用过程中有无交代作用又可分为2个亚类:①热接触变质作用:以热力(高温)作用为主,原岩发生重结晶,而化学成分没有显著改变,没有明显的交代作用,如斑点板岩、角岩等;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除热力作用外,伴随有显著的交代作用,原岩的化学成分发生明显改变,如矽卡岩等。 【交代作用[1]】metasomatism ,metasomatosis。岩石变质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在接触交代作用过程中。 变质过程中,围岩与侵入体发生物质交换,带入某些新的化学组分,带出一些原有的化学组分,从而使岩石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在这一过程中岩石成分发生显著变化,新矿物大量产生。交代作用主要表现在接触交代作用过程中。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答案

一、填空: 1.微生物菌种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属名和种名加词构成。 2.来源于一个细胞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群体称菌株。 3.1969年将生物界分成了五界,分别是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4.细菌的分类单元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由上而下依次为_界、_门__、纲、目、科、属、种。 5.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为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生态特性。 6.形态学特征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主要原因为具有相对稳定性_和易观察。 7.分类学的内容包括_细菌分类_、放线菌分类和真菌分类_三部分,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是_《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8.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_形态特征_和_生理生化反应_,其中__形态特征_对鉴定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有决定性作用,而_生理生化反应_可作为判断亲缘关系的参考而且对以实用为目的的分类鉴定仍有重要价值。 9.核酸分子杂交_和_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__是目前通过直接比较基因组进行生物分类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10.1978年,Woese等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即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11.对微生物命定学名的表示方法分双名与三名两种。 12.在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研究中,1978年由R.H.whittake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三域学说。13.填写以下10个数据:(1) 对牛奶等进行巴氏消毒时常用 63 ℃的温度;(2)用液氮保藏微生物的温度为 -196 ℃;(3)通常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37 ℃:(4)用烘箱进行的干热灭菌温度一般为 150~170 ℃;(5)的代时一般为 17 min;(6)典型的酵母菌S.cerevisiae的代时一般为 120 min,其大小一般为~10 X ~21um 。(7)至今已记载的微生物约 20万种(1995);(8)我国卫生部门规定自来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 3个/L ;(9)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100个/ml 。 14.血清学反应是抗原和抗体之间发生的反应。 15.在鉴定菌种的一些现代方法中,有核酸分子杂交,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全基因组测定,数值分类等方法。 二、选择题: 1.同种菌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称为( C ) (A)种 (B)变种 (C)菌株 (D)群 2.试排出生物分类等级的正确顺序(D) (A)目→纲→界→门 (B)界→纲→目→门 (C)目→纲→门→界 (D)界→门→纲→目 三、判断题 1.目前种是生物分类中最小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 2.具有相同G+C含量的生物表明它们之间一定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四、名词解释 1.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2.新种: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如果与文献上记载的典型种的特征有明显差异,即为新种。 3.培养物: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培养基上培养的微生物称为培养物。

2020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14章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导学案(无答案)苏科版

第14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1节生物的命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的俗名。 2.了解生物的学名。 【活动方案】活动一、了解生物的俗名 人们在认识生物的历程中,对于已经知道的生物都要给与一定的名称,这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通常叫做。 1.同物异名 你认识右图1的植物吗?它 叫。你还知道它有哪些名称? 。 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它有哪些名称? 阅读课本p110页,了解它的名称。如在英语中称potato,西班牙语中称papa,德语中称kartoffeln。 你认识右图2的植物吗?它叫。 你还知道它有哪些名称?图1 图2 。 2.异物同名 在我们当地,有没有不同的生物叫同一个名称的? 认识右图的两种生物吗?这两种生物我们通常都叫它们,图3是一种植物叫,图4是一种动物叫,每年夏季麦子成熟的时候,它会飞到我们这儿,提醒人们收麦子,我们这儿还叫 它。 图3 图4 3.易误解的名 小组讨论判断:章鱼、鳄鱼、娃娃鱼、鲍鱼、鲸鱼,它们都是鱼吗? 填(“是”或“不是”),章鱼、鲍鱼是动物,鳄鱼是动物、娃娃鱼是动物、鲸鱼是动物。 4.小组讨论分析生物俗名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活动二、了解生物的学名 资料:科学家林奈的故事。 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后者为种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阅读上述资料,结合课本p111页,完成下列各题。 1.了解学名的创立: 由于俗名存在的弊端,所以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生物名称。生物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对创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很多命名法。但由于不太科学,没有广泛采用。直到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称为。它的组成包括两个部分, + ,用斜体字母表示,第一个字母要,就象人的姓名一样,相当于人的姓,相当于人的名。例如,Prunus mume (梅), Prunus persica(桃)。前面是后面是,仔细观察它们的学名,你会发现它们的相同,在分类学上说明它们比较相(填“近”或“远”)。 2.小组讨论分析生物学名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活动三、小组讨论,比较分析俗名和学名 1.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喜欢用学名,为什么? 2.一种生物的俗名是多种多样的,而学名确实统一的,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检测反馈】 1.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名称通常叫做。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以啤酒酵母为例,它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是: 界(Kindom):真菌界 门(Phyllum):真菌门 纲(Class):子囊菌纲 目(Order):内孢霉目 科(Family):内孢霉科 属(Genus):酵母属 种(Species):啤酒酵母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每一分类单位之后可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 种的概念 定义: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作为具体标本,它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新种:sp.nov.或nov. sp.,新被鉴定的种发表时应在其学名后标上sp.nov.的符号,新种发表前应将其模式菌株的培养物存放在一个永久性的保藏机构,并应允许人们从中取得。 1. 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①菌株(strain): 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因此,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 例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两个菌株: Escherichia coli B 和Escherichia coli K12 ★菌株的表示法: ★如果说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那末菌株实际上是应用的基本单位,因为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产酶上种类或代谢物产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别!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2 ②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 为种内的再分类。 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从1976年后,不在使用变种一词。通常把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变异型菌株,称之为亚种。 如:E.coli k12(野生型)是不需要特殊aa的,而实验室变异后,可从k12获得某aa的缺陷型,此即称为E.coli k12的亚种。 ③型(form):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例如:按抗原特征的差异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变质岩

变质岩标本和薄片观察与鉴定 第一节变质岩分类 与化学分类和物理分类不同,岩相学分类是基于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相学特征把岩石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岩石类型有不同的基本名称。与火成岩和沉积岩的岩相学分类不同,在变质岩分类中,常可找到一些名称是基于岩石构造的,如片岩;而另一些则基于矿物成分,如榴辉岩,还有基于产地俗成约定的,如麻粒岩、大理岩。 变质岩岩相学分类方案有两类: 一类建立在矿物成分基础上称为矿物学分类,常限于结晶质的区域变质岩,用矿物含量在双三角形分类图解上的投影点位置得出岩石的基本名称,称为矿物学分类,由于矿物学分类基本名称采用片岩、片麻岩等结构名称,会出现岩石名称 与岩石构造不符合的问题。而结构分类中岩石的基本名称与结构构造等最显著的特征一致,容易掌握,便于野外工作。近十年来国外岩石学教科书均采用变质岩的结构分类,已成为变质岩岩相学分类的主流。 所有分类在命名岩石时都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①“以矿物名称+基本 名称命名岩石,基本名称前矿物以含量多少为序排列,含量高的矿物靠近基本名称”的原则; ②当岩石的变余结构构造非常发育,原岩十分清楚时,则以“变质××岩”命名之,其中“××岩”是原岩名称,如变质长石砂岩、变质玄武岩等。 教材中以变质作用类型先把变质岩分为几大类,再按成分细分,较为繁琐,且多有重叠,以下仅按结构把变质岩分为面理化和无面理至弱面理化两大类,进一步按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特征划分基本类型。 分类中保持了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基本名称的构造定义,也保持了大理岩、石英岩、蛇纹岩、榴辉岩等基本名称的矿物成分定义。一些岩石类型如片

岩、角岩中,列出了一些有特殊定义的亚类名称,如绿片岩、蓝片岩、钙硅酸盐角岩、钠长-绿帘角岩等。 变质岩岩相学简单分类 (据中国地质大学路凤香、桑隆康主编之《岩石学》)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13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复习目标】 1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学名在使用上的优点,知道学名的重要性。 4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能说出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 能说出“种”在分类阶层中的生物学意义。 6能说出可被当作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7能说出当今生物学家用分类的最重要依据,知道科学家将生物分门别类的依据。 8观察不同生物在分类单位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9能够举例说出查阅生物检索表的方法。 10举例说出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 11 列举我国保护珍惜生物的自然保护区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复习提纲】 1、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名称通常叫做俗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

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双名法使每个物种只有一个科学名称叫学命,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相混淆。是一种科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法,学句由两部分组成,用斜体的拉丁字,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部分是种名,表示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和产地,全部用小写。 2、根据已知的200多万种生物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不同,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主要有7个阶层,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美国科学家惠特克把生物分为五界,即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3、科学家根据动物脊椎骨的有无,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类群。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和结构的不同特征,可以把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主要类群。 4、鉴别生物种类的一个常用工具是生物检索表(它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类别,在分类的每个阶段,生物都按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区分。每个特征的确定,都将缩小一次它可能归属的物种范围。生物检索表有多种,本上使用的是二叉式检索表。 、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建立了一千多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王朗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动物),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植物银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第十二章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动力变质岩类 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称动力变质岩,又称构造岩或碎裂变质岩。 动力变质作用主要由应力作用引起,温度和溶液的影响较小。 由于岩石和矿物力学性质的差异,以及变形时的温、压条件,在应力作用下可发生脆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在地壳浅处,围压较小,温度较低,以脆性变形为主;随着深度增大,温度增高,围压增大,渐变为以塑性变形为主。Sibson认为由塑性变形形成的长英质糜棱岩其形成深度大于10km。 岩石和矿物的脆性变形主要为碎裂,且在应为不断作用下大颗粒碎成小颗粒并发生位移,原岩结构被破坏。 塑性变形主要通过矿物晶体内部的滑动、动态重结晶、高温蠕变和晶体颗粒之间的相对运动,有时伴有在应力条件下的化学方式进行的重结晶和重组合作用。 主要动力变质岩有: 构造角砾岩(断层角砾岩): 碎裂岩: 糜棱岩: 千枚糜棱岩(千糜岩): 假玄武玻璃: 第二节热接触变质岩 一.概述 热接触变质岩由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分布紧靠岩浆岩体的围岩中,主要是在岩浆体散发的热量和挥发份作用下,使围岩发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 目前认为热接触变质作用温度在300—800℃之间,有时可达1000℃;均向压力较小,在几巴至3千巴;地热梯度可达60℃/km以上。 热接触变质岩距岩体愈近,则温度愈高,热变质作用也愈强,所以常见变质程度不同的热变质岩石顺序出现,并围绕岩体作环带分布,称为接触变质晕。 接触变质晕的发育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1.岩体的规模大小; 2.岩体的侵入深度; 3.岩体的成分; 4.围岩成分、结构和产状; 5.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 二.热接触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一)热接触变质岩的分类 热接触变质岩分类可按原岩化学成分分成五大类(等化学系列岩石),再按变质相细分。 分类如表3—4所列。 (二)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