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总结)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内环境和稳态: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维持体内酶活性的最佳状态。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必要前提。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过程(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体液调节: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能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组织、细胞称为靶组织、靶细胞。
远距离分泌、旁分泌调节、自分泌(低等动物)。
3自身调节:(局部)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关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也有密切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它们自身以及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调节,使机体内环境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保持稳定。
细胞膜物质转运:1被动转运: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的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称为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题都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水分子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
2)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点位梯度跨国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动物生理实验总结范文

⽣理学实验总结实验⼀反射弧的分析⼀.⽬的:证明任何⼀个反射,只有当该反射的反射弧存在且完整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观察脊髓反射的基本特征——反射的固定联系、反射的分解和反射的协调。
观察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传导的基本特性——反射的潜伏期,兴奋综合扩散、后放及抑制活动等。
⼆.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产⽣的具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其中任何⼀个环节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均不能实现.三.⽅法内容:1.⽤蛙针破坏脑和脊髓的连接使其成为脊蛙。
2.屈肌和伸肌反射:以盛有0.5%硫酸的⼩烧杯,将蛙后肢侵⼊硫酸中,可见到屈肌反射,⽽未刺激的后肢则伸肌反射。
3.搔扒反射:以盛有0.5%硫酸的⼩⽚滤纸贴与蛙的腹侧部,可见其同侧后肢抬起,向受刺激部位搔扒。
4. 在正常情况下⽤1%的硫酸浸泡后肢。
出现屈肌反射。
5. 剥去后肢的⽪肤后再⽤1%的硫酸刺激不会产⽣屈肌反射。
因为感受器被破坏。
6. 另⼀条后肢找出坐⾻神经(其中包含传出神经和传⼊神经)再⽤1%的硫酸刺激不会产⽣屈肌反射。
原因没有传⼊和传出神经。
7. ⽤蛙针破坏脊髓,再⽤1%的硫酸刺激前肢不会产⽣任何反射。
原因为⽆脊髓中枢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的有适应意义的反应过程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5个部分构成。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
反射弧的任何环节发⽣障碍或受到破坏,这⼀反射活动就将发⽣紊乱或不能出现。
实验⼀(2)阈强度的测定实验⽬的:掌握阈强度的测定⽅法,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实验⽅法:制备坐⾻神经腓肠肌标本。
观察项⽬:分析:什么是阈强度?与兴奋性有何关系?阈强度:在实际测量时,把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固定,测量能使组织发⽣兴奋地最⼩刺激强度。
动物课后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动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生物学课程中,我们对动物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学习,我们对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动物课后学习内容的总结报告。
二、动物分类与形态结构1. 动物分类动物界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门类,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和遗传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动物分为多个门。
常见的动物门有:无脊椎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
2. 动物形态结构动物形态结构主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外部形态是指动物的外部特征,如体型、颜色、形状等;内部结构则包括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三、动物生理功能1. 消化系统动物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消化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为动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2. 呼吸系统动物呼吸系统主要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
其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3. 循环系统动物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其主要功能是将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废物运输到全身各部位,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4. 泌尿系统动物泌尿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
其主要功能是排出代谢废物,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5. 生殖系统动物生殖系统主要包括生殖器官和生殖腺。
其主要功能是繁殖后代,维持物种的延续。
四、动物行为与学习1.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活动。
动物行为可分为本能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行为,如觅食、筑巢、迁徙等;后天学习行为则是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行为,如攻击、防御、求偶等。
动物生理学课程总结(农业类学校)大学生你懂的:总结?

(二)受体
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物质(递 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 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包括激动 剂和颉颃剂。
节后纤维递 质 绝大部分是
去甲肾上腺素
绝大部分是乙酰胆碱
二、植物神经的功能
器官系统 循环 呼吸 消化 代谢 交感神经 心跳加强加快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使胃肠活动减弱 促进糖元分解 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 副交感神经 心跳减慢减弱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使胃肠活动加强 促进胰岛素分泌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脊休克表现:骨骼肌肌紧张减低甚至消失, 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尿粪 潴留(躯体和内脏反射消失)。 脊休克产生的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 高位中枢的调节。
(二)脊髓反射
1.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 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的类型: 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烟碱受体(N受体)
N受体又分为N1型、N2型 分布: ①N1受体(神经元型N受体):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 突触后膜 ②N2受体(肌肉型N受体):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终板膜 效应:烟碱样作用 导致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奋
N受体的阻断剂:筒箭毒碱
N1 受体的阻断剂:六烃季铵 N2 受体的阻断剂:十烃季铵
*反射弧包括感 受器、传入神 经、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 应器五个组成 部分。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受器 (一)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 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高中生物动物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动物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生物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及其相关机制。
对于高中生物学学习而言,掌握一些基础的动物生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高中生物动物生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细胞呼吸1. 细胞呼吸的定义和意义细胞呼吸是指生物体内细胞利用有机物质释放出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内能量的一种生理过程。
它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活活动所必需的,也是能量供应的来源。
2. 细胞呼吸的过程细胞呼吸包括三个阶段: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其中,糖酵解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或乙醛,三羧酸循环将乙酰辅酶A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氧化磷酸化将产生的还原能逐步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
3. 细胞呼吸的能量产物细胞呼吸最终的能量产物是ATP,它是细胞进行各种能量消耗活动的主要来源。
二、神经传导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树突、轴突和细胞体。
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传递和处理神经冲动。
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指神经元内部电位的突然改变,产生从一端向另一端传导的电信号。
传导过程包括兴奋阈值、脱极化、复极化和绝对不应期等。
3. 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它可以兴奋或抑制神经元,对神经传导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呼吸系统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由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新鲜的氧气。
2. 肺的呼吸过程肺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
外呼吸发生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排出到肺泡中。
内呼吸是指氧气进入体细胞,二氧化碳从体细胞排出。
3. 呼吸系统调节呼吸主要由呼吸中枢和肺通气反射来控制。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它受到体内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变化而产生信号,调节呼吸深浅和频率。
四、循环系统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和养分,维持体内物质的代谢平衡。
动物生理学考点总结

选择题:
下列哪项是动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A. 糖类
B. 脂肪(正确答案)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动物体内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A. 细胞核
B. 线粒体(正确答案)
C. 叶绿体
D. 内质网
下列哪种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
A. 胰高血糖素
B. 胰岛素(正确答案)
C. 肾上腺素
D. 甲状腺激素
在神经-肌接头处,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 乙酰胆碱(正确答案)
B. 去甲肾上腺素
C. 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动物体内调节钙、磷代谢的主要激素是?
A. 甲状旁腺激素(正确答案)
B. 胰岛素
C. 生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下列哪项不是动物体内酸碱平衡的主要调节机制?
A. 血液的缓冲作用
B. 肺的呼吸作用
C. 肾的排泄作用
D. 肝的解毒作用(正确答案)
在动物体内,下列哪种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功能?
A. 红细胞
B. 白细胞中的浆细胞(正确答案)
C. 血小板
D. 神经细胞
下列哪项是动物体内水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
A. 心脏
B. 肾脏(正确答案)
C. 肝脏
D. 脾脏
在动物体内,下列哪种物质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
A. 糖类
B. 磷脂(正确答案)
C. 核酸
D. 蛋白质。
动物生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动物生理学》学习心得常德澧县:王瑛凤2013年5月份,我加入了适岗培训的队伍,开始了网上学习动物生理学知识,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动物生理学是大学时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作为非生物专业的我们来说,确实很陌生,对学习这门课程感到困惑不解,对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更是感到茫然。
带着诸多的不解,我怀着疑惑的心理努力学习着这门课程序。
跃然目前学的知识还是比较少,但是对于认识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奥秘,我会尽量去吸收。
一、动物生理学知识收获第一,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2、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
膜两侧[K+]浓度差是促使K+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不断扩散,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是K+继续扩散的阻力,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为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
关于这个知识点我看了多遍才弄明白。
第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物质,如O2、CO2等气体分子,通过细胞膜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的过程。
总之,动物生理学可以从机体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来研究其生命活动,举例说明它们对阐明生理学的意义机体调节方式以及机体功能的反馈调节。
二、建立学习的信心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动物生理学这门学科有着自己的难度和和特点。
需要学习者对之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
树立坚定的信心是学好这门课程的第一步,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半途而废。
三、制定好学习计划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是成功的一半。
就是要自己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做出合理的分配。
尤其是我们边上班边学习,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大目标责任确定后,要将目标划分为更细小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不断朝着目标迈进。
动物生理学总结(二)2024

动物生理学总结(二)引言概述: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有机体如何通过各种生理过程维持生命和适应环境的学科。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生理学的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理机制和适应能力。
正文:一、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1. 呼吸器官的结构:如鼻腔、喉咙、气管和肺部等。
2. 气体交换过程:通过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3. 呼吸的调控:由呼吸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调节。
4. 不同动物的呼吸适应:如水生动物的鳃和肺、空气呼吸动物的气囊等。
5. 呼吸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哮喘、肺炎等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二、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1. 心血管器官的结构: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2.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
3. 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4. 血压调节与维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
5. 循环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预防和治疗。
三、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1. 消化器官的结构: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2.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3.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通过肠壁上的微绒毛进行吸收。
4. 消化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实现。
5. 消化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消化不良、胃溃疡等的治疗和饮食调理。
四、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1. 泌尿器官的结构: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2. 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
3. 水盐平衡的调节:通过肾脏调节体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
4. 毒物排泄:通过尿液排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
5. 泌尿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肾炎、尿路感染等的预防和治疗。
五、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等。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重点总结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重点总结动物生理学里的神经系统可是个超有趣又很重要的部分呢!咱来好好总结总结它的重点。
一、神经元。
神经元就像是神经系统里的小明星。
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这些组成部分。
胞体就像它的小总部,里面有细胞核还有各种细胞器,这是神经元活动的中心啦。
树突就像是小手臂,能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而轴突呢,那就是长长的腿,可以把神经元产生的信号传出去,有些轴突外面还包着髓鞘,就像给它穿上了一层小铠甲,这层铠甲能让信号传导得更快,就像小超人穿上了加速靴。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这部分可太好玩了。
神经冲动传导就像是一场小小的信息接力赛。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内外有电位差,膜内是负电位,膜外是正电位,这就叫静息电位。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的时候,这个电位就会发生变化,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改变了,钠离子就像一群小调皮鬼,快速地涌进膜内,使得膜内电位变成正的,膜外变成负的,这就形成了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就像一个小信号弹,会沿着轴突一路传导下去,而且这个传导是不衰减的哦,就像信号弹的光芒不会越来越弱。
三、突触传递。
突触这个地方就像是神经元之间的小驿站。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的时候,突触小泡里的神经递质就像一个个小包裹,会被释放到突触间隙里。
这些神经递质就像是小信使,在突触间隙里游啊游,然后跑到突触后膜上,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这样就把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了。
不过这个传递可不像神经冲动传导那么简单直接,它是有方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就像快递只能从发货地送到收货地一样。
而且不同的神经递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会让突触后膜兴奋,有的则会让它抑制。
四、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我们的感觉可是离不开神经系统的。
比如说我们的痛觉、触觉、温度觉这些。
感觉的产生首先要有感受器,感受器就像一个个小探测器,能感受外界的刺激。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就会把这个刺激转化成神经冲动,然后沿着感觉神经纤维往中枢神经系统传。
动物生理学总结

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和分解代谢。
2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
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动物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动物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动物生理学是指研究动物内部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的一门学科。
在动物生理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重点知识:1. 细胞功能和组织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细胞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结构。
生物体的外在特征和内部功能都与细胞密切相关。
例如,动物细胞的组成包括细胞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组成部分。
了解这些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结构对动物生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
2. 生物分子和代谢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是维持生命的关键。
了解生物分子和代谢有助于我们理解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
例如,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来源。
糖原是动物体内的一种能量贮存形式,能够在需要时迅速分解为葡萄糖。
3. 肌肉和运动控制肌肉是生物体内唯一能够主动收缩的组织。
人体内有三种肌肉:横纹肌、平滑肌、心肌。
运动控制是指大脑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发出控制信号。
了解肌肉和运动控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内的运动机制和体育运动。
4. 神经和神经系统神经细胞是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负责传输电信号,控制各种身体动作、记忆和推理过程。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了解神经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内的感觉和反应机制。
5. 激素和内分泌系统激素是在人体内分泌的一类化学物质。
内分泌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等。
激素是人体内调节生理机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了解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的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等方面的生理机制。
以上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动物体内的生理现象和解决动物生理学相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按章节顺序)-(冯波修定版)

家畜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第一章、绪论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方法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取出某种组织器官或组织、细胞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在体实验:在药物麻醉或破坏脑髓的条件下,暴露某部分器官,给予适当刺激,直接观察其活动(2)慢性实验方法:以清醒的,完整动物为实验对象,来观察各部分机能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在环境变化中的协调统一机制。
3、三个研究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
(2)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
(3)整体水平:研究各器官功能联系;整体与环境互作。
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范围,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5、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了解分类、特点)神经调节:迅速、准确。
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6、反射、反射弧、反馈调节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物质跨膜转运形式(掌握基本特征更好)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易化扩散:非脂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

一,绪论内环境(internal 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特称为机体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生命活动过程中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易化扩散: 水溶性或脂溶性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离子,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跨膜物质转运方式的比较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水和各种溶于其中的化学物质。
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有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2、血细胞及其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选择性通透;b、可塑性变形;c、渗透脆性;d、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特性。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
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现象。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免疫:识别、黏附、杀伤抗原、清除免疫复合物(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渗出性、趋化性、吞噬性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白细胞分类及功能名称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嗜酸性粒细胞抗过敏、抗寄生虫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3)血小板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聚集、收缩、释放、吸附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血凝、促进止血2、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3、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内源性,外源性)Ⅱ、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
动物生理学总结

建议动物生理学主要复习大纲,仅供参考,复习时还需结合书本。
一概述1、机体功能与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统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大部分体液约2/3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还有1/3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由于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生活在细胞外液这样一个稳定而特殊的环境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学现象称之为稳态。
2、机体功能的调节(1)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是最主要的一种调节形式,它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体液调节机体内某种特定的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某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运送到特殊的靶组织、细胞,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对把组织细胞活动进行的调节。
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器官、细胞的功能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2)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也叫反射通路,由5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有时也称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产生机制: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
静息状态下,膜内的K+浓度远高于膜外,且此时膜对的K+通透性高,结果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不能通过膜而留在膜内。
故随着K+的移出,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当K+外移造成的电场力足以对抗K+继续外移时,膜内外不再有的K+净移动,此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
因此,静息电位是的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致。
动物生理学(执业兽医)知识点考点总结

动物生理学(执业兽医)知识点考点总结一、概述●机体功能与调节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即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是一种动态平衡。
●机体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概念: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
特点:迅速,准确,短暂,作用范围局限。
2.体液调节●概念:激素。
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自身调节●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也称跨膜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称为极化。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K+的平衡电位)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予。
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细胞膜两侧的膜电位会出现一次快速的、可扩布的、可逆的膜电位波动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
●阈电位:能够引起动作电位的最低膜电位临界值。
(即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之前,膜电位去极化所必需要达到的最低值)-触发开关3.细胞的兴奋性和兴奋●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阈值越低,兴奋性越高。
●兴奋性的周期:●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峰电位●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反应,负后电位的前部●超常期:对阈下刺激产生反应,负后电位的后部●低常期: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正后电位●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重点: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中枢指令(反馈)●运动神经传出(神经AP)●神经肌肉兴奋传递(肌肉AP)●兴奋收缩耦联(三联管,Ca2+)●将肌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长度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
实验报告总结动物学(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动物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能力,加深对动物学知识的理解,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动物学基本概念(1)动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动物界的进化历程2. 动物的主要类群(1)无脊椎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2)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3. 动物的形态、生理及生态(1)动物形态结构特点及分类依据(2)动物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3)动物生态习性及与环境的关系三、实验方法1. 观察法:通过显微镜、解剖镜等工具,观察动物的结构、组织、器官等形态学特征。
2. 实验法:在实验室内进行动物生理、生态等实验,如测量动物的生理指标、观察动物的行为等。
3. 比较法:对不同动物类群、不同器官、不同生理功能等进行比较,总结其异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动物学基本概念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动物界是生物界中最高级的类群,具有复杂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态习性。
动物界的进化历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经历了多个阶段。
2. 动物的主要类群(1)无脊椎动物:实验中观察了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了解了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态习性。
(2)脊椎动物:实验中观察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了解了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态习性。
3. 动物的形态、生理及生态(1)动物形态结构特点及分类依据:通过观察实验材料,我们发现动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类依据,如细胞结构、组织结构、器官结构等。
(2)动物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实验中测量了动物的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等,了解了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
(3)动物生态习性及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我们发现动物具有适应环境的习性,如捕食、繁殖、迁徙等。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动物的主要类群以及动物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受体: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化学信使(配体)的大分子,绝大多数受体都是蛋白质,且为多糖蛋白,少数为糖脂,有的受体则是由糖蛋白和糖脂组成的复合物。
2.激素: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3.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一类特殊化学物质,该物质能通过扩散,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完成信号传递功能。
4.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消化过程。
5.吸收:吸收是指消化管内的成分通过消化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6.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内的气体,由于血液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肺泡容量称肺泡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呼吸过程中,吸入新鲜空气的一部分停留在从鼻腔到终末细支气管这一段呼吸道内,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把这一段呼吸道称为解剖无效腔。
7.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给心室肌一个外加刺激,则使心室肌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8.动作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被动,称为动作电位。
9.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溶质的浓度,达到利尿的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10.胆盐的肠肝循环:小肠内94%以上的胆盐和胆汁酸被肠黏膜吸收经门静脉返回到肝,回到肝的胆盐经肝细胞改造后再随肝胆汁排入小肠,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单纯扩散也称自由扩散,可以通过一些脂溶性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
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基甘油(DAG)和钙离子。
动物生理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理知识点总结一、细胞功能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细胞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保护细胞内部环境。
细胞质含有各种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都有不同的功能,保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和活动。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功能。
2. 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物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细胞代谢需要能量的参与,通常通过三大代谢途径来提供。
即三磷酸腺苷(ATP)分解途径、糖异化途径和氧化磷酸化途径。
3. 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细胞分化是指细胞逐渐发育成各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而细胞增殖是指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进行繁殖。
这些过程是细胞功能的重要部分,对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神经系统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电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神经元的功能包括感知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和释放神经递质。
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元内外快速传播的电信号,它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基础。
神经冲动的传导依赖于离子通道的开闭,其中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闭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关键。
神经冲动的传导可以通过神经元轴突上的髓鞘进行加速。
3. 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刺激,然后通过神经元的传递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对机体进行调控。
神经系统调节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和体表感觉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心率、血管张力、呼吸等生理功能。
三、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激素内分泌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或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它们通过血液循环对机体进行调节。
内分泌激素的主要腺体包括垂体、甲状腺、胰岛素、性腺等。
内分泌激素的功能包括调节代谢、生长发育、水电解质平衡、生殖功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脂肪
4.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其机理
(1)吸收
(2)吸收机理: 1)被动转运;包括滤过,渗透、扩散和易化扩散等; 水分靠滤过、渗透吸收。脂类物质,如甘油一酯,脂肪酸等靠扩散或易化扩散吸收。 2)主动转运:需要耗能量。钠泵 3)胞饮作用
第六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机体热量的产生和散失及其调节 1)在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主要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方式散热; 2)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则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 2.家畜对高、低温的反应 1)习服 动物短期(通常数月)生活在超常环境温度(寒冷或炎热)中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2)风土驯化 随着季节性变化机体发生的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表现为被毛厚度和血管收缩性发生变化等,以增强机体对 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气候适应 经过几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动物的特性、生理、生化,随本身及当地的温度环境表现出良好 的生活能力,并且能够繁衍后代。
第九章 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分类、作用原理、分泌的调节 (1)概念: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信息分子,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对特定的靶器 官、靶细胞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2)分类: 根据化学本质,可将激素分为以下四类: 1)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 2)肽及蛋白质。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心肌激素、胃肠道激素、某些胎盘激 素等。 3)类固醇。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4)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等。 (3)作用机理
第二章 血液
1.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2.全身血液占体重的比例:6%~8% 3.血浆蛋白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营养功能; 3)形成胶体渗透压; 4)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5)缓冲作用; 6)免疫功能。 4.红细胞的功能及其脆性: 1)担当体内运载 O2 和 CO2 的工具; 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3)红细胞容易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 5.各白细胞的功能特点: 1)中性粒细胞:吞噬外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故有防御病菌和清除坏死组织的作用; 2)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起到限制、减轻速发性过敏反应的作用,具有特殊的杀伤作用 又有调节变态反应的 功能; 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不仅具有吞噬作用,还参与免疫作用; 5)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为血液凝固。 7.抗凝与促凝措施: 1)抗凝: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减低创面的温度;除去 Ca2+和纤维蛋白;加入抗凝剂(抗凝血酶Ⅲ、肝 素等)。 2)促凝:血液与糙面相接触;提高创口的温度;添加维生素 K。
5.动力定型 指一种由固定程序的条件作用建立的暂时联系系统,即条件反射系统。 6.神经元类型 1)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将神经元分为三种:①多极神经元;②双极神经元;③假单极神经元。 2)根据轴突的长短,根据轴突的长短,神经元可分为:①长轴突的大神经元;②短轴突的小神经元 3)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①感觉神经元,或称传入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或称传出神经元。③中间 神经元
第三章 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1)电生理特性:1)兴奋性;2)自律性 (2)机械特性:1)传导性;2)收缩性 2.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1)是指左或右心室每分钟泵出的血液量。 (2)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 3.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形成: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2)影响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 容量的关系; 4.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管径小于 100υm 的血管系统中的血液循环。 5.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存在于细胞间隙,绝大部分呈胶冻状,只有约 1%为可自由流动的液体, 因此 组织液不会因重力作用而流至身体的低垂部分。 6.淋巴液回流的意义: 1)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2)它能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3)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4)淋巴结的防御屏障作用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异物。 7.心血管活动的压力感受性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6.二氧化碳的结合与运输 也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 (1)物理溶解(5%) (2)化学结合: 1)碳酸氢盐(87%)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进入红细胞内的一部分二氧化碳能直接与血红蛋白的自由氨基结合,形成氨甲酰血红蛋白,并能很快解 离。 7.延髓呼吸中枢及其节律性活动
8.肺牵张反射及其意义 (1)概念: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二氏反射 (2)意义:使呼吸不致过长,促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它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着呼吸的频率和 深度。
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1.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 (2)因素: 1)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①滤过膜的通透性 ②有效滤过压
2)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以及排泄作用的因素 ①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②肾小球滤过率 2.尿生成的调节 (1)肾内自身调节 1)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具有对抗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 2)渗透性利尿:由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Eg.糖尿病多尿/甘露醇利 尿 (2)神经体液调节 1)肾交感神经 ①兴奋肾血管平滑肌α肾上腺受体,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②激活β-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进球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③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对 Na+/Cl-/H2O 的重吸收↑ 2)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调节: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抗利尿激素↑eg.大量失水(出汗,呕吐,腹泻) ②循环血量的改变↓,抗利尿激素↑eg。大失血 3)醛固酮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②血 K+与血 Na+水平 3.肾脏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的调节作用缓慢,但能完整地调节血液 pH 值,这是肾脏的重 要功能之一。机体产生的固定酸,氢 离子,它们可以通过肾小管泌氢作用自尿中排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 合管细胞都可以泌氢。肾小 管在排出酸性尿时,通过氢离子-钠离子交换,生成新的碳酸氢根离子,从而使在体液缓冲系统和呼吸系 统调节机制中损失的碳酸氢根离子得到补充。
9.二氧化碳过多、缺氧、酸碱度的改变对呼吸的影响(氧离曲线的影响因素) (1)血液中[H+]和 CO2 分压增加、均使氧离曲线右移,这表示血红蛋白与 O2 亲和力降低,有利于 O2 的释放。 (2)温度升高,也使氧离曲线 右移,这表示血红蛋白与 O2 亲和力降低; (3)当血液中 O2 分压下降时(缺氧时),红细胞内无氧酵解增加,可使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增加,也可使氧离曲线右移,促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1.物理性、化学性、微生物消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1)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 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的消化过程。 2)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由消化腺所分泌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 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的过程。 3)栖居于消化道内的正常微生物区系对食物的分解作用。 2.唾液、胃酸、胰液、胆汁的生理作用与胆汁分泌调节
8.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其计算: (1)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计算:
9.心动周期分期及各期的心室、心房压力与容积的变化: (1)有较长的全心舒张期,这对于保证静脉血回流和心室充盈,以及心肌有充分时间得到冠状循环的血 液供应,维护心脏机能极为重要; (2)心房和心室的依次收缩,基本上规定了血液由心房经心室到动脉再经静脉回心房的流动路线。 10.心肌动作电位(心肌的兴奋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1)特点: 1)去极化期:Na+快速内流 2)1 期(快速复极初期):K+ 外流 3)2 期(平台期):Ca2+内流和 K+ 外流 达到平衡 4)3 期(快速复极末期):K+ 外流 5)4 期(静息期):Ca2+ - Na+ 交换,Na+ - K+交换。 (2)意义:心室肌动作电位分为 5 期,即 0 期(除极),和 1234 期(复极)。0 期钠内流,1 期钾外流, 2 期钙内流。3 期钾外流,4 期依靠钠钾泵活动复原。 11.心肌自律性的概念与起搏点 (1)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叫做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 性。 (2)潜在起搏点:窦房节 P 细胞(异位起搏点—异位心律)。 12.心肌的传导性与房室延搁 (1)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2)房室延搁:保证房室先后收缩,有利于充盈、射血。 13.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1)不发生强直收缩; (2)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动物生理学(总结)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3.抑制:受刺激后,组织或机体活动减弱或变为相对静止,是与兴奋相反的生理现象。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是指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6.骨骼肌的类型:是附着在骨骼上的骨骼肌又称横纹肌,分为快肌和慢肌。 7.与收缩有关的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
第四章 呼吸
1.呼吸的概念意义 (1)概念: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生理意义: 1)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都以氧化代谢为其生命活动中的最终能源。因此,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氧 气,氧化营养物质获取能量; 2)同时又必须不断地把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吸气和呼气的产生 1)吸气的产生: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向前向外移动;膈肌收缩,膈向后移动。胸腔容积增大,肺被动牵 引而扩张,气体进入肺内。 2)呼气的产生:吸气肌舒张,膈和肋回位。肺失去牵引力,由于自身弹性和肺泡表面张力而回缩,气体 被压出肺外;用力呼气时呼气肌才参与。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胸内压 1)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是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