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内篇》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

《抱朴子内篇》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

神仙道

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作者是晋代葛洪。书成于公元三百一十七年。

简介。《隋书·经籍志》道家著录《内篇》二十一卷。

列入《新编诸子集成》中。为目前注释最详备的通行本。

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名医。其祖先是葛天氏。从祖是道士葛玄。祖父葛系是吴大鸿胪。父亲葛悌曾任晋邵陵太守。葛洪十三岁丧父。生活贫寒。但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常步行到外地借书看。他自己砍柴卖柴。用来买纸笔。晚上家里点不起油灯。就用柴火照明。读写抄录。他有时为了借书或请教问题。不惜跋山涉水达数千里。可谓精神可嘉。葛洪博览经史百家。多达万卷。以鸿学知名。二十几岁他立志要成一家之言。

参与广州刺史稽含的军事行动。稽含遇害后。葛洪在南方呆了多年。后来返回家乡。司马睿当丞相时。任用他为掾。并根据他平守石冰起义的功绩。赐爵关内侯。后历任州主簿。司徒掾。咨议参军等职。他听说交?止出丹。在咸和八年上书晋成帝求为句漏县令。到广州被刺史邓岳挽留。他就住在罗浮山炼金丹。在山久居。优游闲适。著述不已。后来他忽然有一天去信给邓岳。表示要出远门去寻师。等邓岳赶去告别时。葛洪已经端坐而逝。《晋书·葛洪传》盛赞他:“博闻深洽。

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 .。

内容简介。《内篇》共有二十卷。每卷的大致内容如下:《畅玄卷第一》论宇宙本体“玄”。

倡导玄道;《论仙卷第二》论证神实有。驳斥所谓俗人因亲眼见不到而不信神仙;《对俗倦第三》以动物长寿为例。论证神仙不假;《金丹卷第四》述金丹神功妙用及制造方法;《至理卷第五》论形神相离。讲述服药。行气。禁咒诸法。倡导弃世求仙;《微旨卷第六》驳斥不信神仙的所谓各种“浅见”。讲述九丹金液。宝精爱■诸法;《塞难卷第七》论成仙有命;《释滞卷第八》说孔子等圣人不学仙。

不等于无仙。佐时和轻举可兼修;《道意卷第九》论道为宇宙本体。其本无名;《明本卷第十》论道本儒末;《仙药卷第十一》述丹砂。金银。芝玉。草药;《辨问卷第十二》论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极言卷第十三》劝人积功学仙;《勤求卷第十四》劝人求真学师。勤修炼;《杂应卷第十五》阐述辟谷。服药。吞气。隐沦。变化。

导引。召神。乘■。存思。符?箸术;《黄白卷第十六》讲述黄白术;《登涉卷第十七》讲述入山远游中诸术;《地真卷第十八》论述金丹与守真一;《遐览卷第十九》介绍道经书目;《社惑卷第二十》讲述如何辨别真假仙。

至刚而又至柔。亦方亦圆。忽有忽无。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飘渺无际而又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东西。且宇宙的形成。事物的变化。都是“玄”造成的。它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操纵者。这个超自然的神秘主义的宇宙本体“玄”。构成了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玄”相联系的。《内篇》还提出“道”与“一”这两个概念。“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道”也是无所不在。

无所不包的。“道”又起于“一”。与“一”密不可分。“一”的作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所以。“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甚至他把神仙之道。概括为“玄道”或“玄一之道”。在阐述“玄”之性能以后。葛洪指出:世俗声色享乐只会损人寿命。世间的荣华富贵也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只有“玄之所在”。才会“其乐无穷”。故人们要想永享自由自在。快乐惬意的神仙式的生活。就必须修玄道。

“得之者贵。不待黄钺之威。体之者富。不须难得之货。”而且得了玄道。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徊徉于人间天上。无忧无虑。怡然自得。* 修得“玄道”呢?《内篇》认为要靠思守一。这样将道教哲学的本体论与具体的修炼方法结合起来。“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

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并将抽象的“一”人格化为神。居在体内。这样。“守一”就是“思见身中诸神”。或意守三丹田。成为一种仙道长生的内修方法。

后来上清派汲取这种方法并加以发展。使之成为该派最主要的修炼方法。葛洪还将守一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守真一。就是存思真神。遵行口诀。守真一的作用在于守形却恶。“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玄一”与“真一”相通同效。而且“守玄一”还可以得到分形术和内视法。天地神灵都可以接见。山川河岳之神可以驱使。甚是神妙。二是关于成仙长生的具体方法。神仙道教的主要目的是成仙长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

一种叫做好气。一种叫做房中。所谓好气。是指有关体内元气新陈代谢的理论。主要是“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者。以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一。二。三至一百二十。然后用嘴慢慢吐出。要做到“入多出少”。在吸入和吐出时。都不能使自己的耳朵听到气出气的声音。故在练习的时候。应该用鸿毛附在鼻口之上。以检验气出入的时候鸿毛是否摇动。应以鸿毛不动为准。心数渐渐增多。到了能够数至一千而仍然能保其纳气的时倏。

就渐有“变得年轻些”的作用了。行气的时间。应当在每天的子夜到日中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天地“生■”之时;而不要在日中到夜半这段时间行气。因为这段时间是天地“死■”之时。“死■”之时行■是没有用的。行气者。也不能多吃。食物之气多了就难闭真气;

也不要发怒。因为发气发怒会使气乱。无益于行气。行气的好处是很多的。可以治百病防瘟疫。可以居水中行水上。可以免饥渴延寿命等;还可以放外气。产生巨大功力。以至灭火伏虎狼等。

《内篇》中很重视金丹。“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金丹大药是上品的神药。服用了便可长生成仙。为什么服了金丹能使人长生成仙呢?《内篇》加以解释:“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铄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铄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认为“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葛洪的这些解释。显然是牵强附会。

葛洪是从旧天师道。太平道等早期民间道派向后来的上清。灵宝等上层贵族化道派过渡的桥梁。其次。在中国科技史上。《内篇》对炼丹术和古化学作出了贡献。同时。对医学。药物学。养生学等的贡献也是十分卓越的。

思想内容。所谓「葛氏道流派」辨析甚麼是「葛氏道」?按小林正美的说法是:葛氏道始於三国吴的左慈。

左慈以後。是葛玄。郑隐。葛洪。葛望。葛巢甫等。代代以葛氏一族为中心继承的道流……到刘宋末。葛氏道似就消失了。 4小林正美所谓「道流」。就是中国研究者通常所谓「道派」。他说:六朝时代江南存在著天师道。葛氏道和上清派三大道流。这裏所说的道流。是指共同尊尚特定的道典。共同信仰特定的神格。共同实践特定仙术的人派别和这些人的思想系脉。

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从余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余亲事之。洒扫积久。乃於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诸口诀之不书者。而郑隐却最推崇《三皇内文》与《五岳真形图》。《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他是把「祭祀以祈福」这种宗教性活动划在「儒者」的职责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在「神道设教」的意义上。葛洪是毫不含糊的儒教中人。所以。我仍然认为:「葛洪既不是道教组织的成员。也不是道教思想的同情者」。而「後来的道教徒牵强附会地把葛洪引作同道先哲。不过是借重葛洪的博学能文以壮本教声势」。 9葛洪称郑隐「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

至於葛巢甫。他尊奉的应该是新灵宝经建构的新神格。他造构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原本已无从得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大致即是。此经假托为元始天尊授予太上大道君。其中主要尊奉的神格是五方五老。及其上位神「元始」。可见。左慈。葛玄。郑隐。葛洪。葛巢甫等人。并非「共同信仰特定的神格」。其三。上述诸位所实践的道术。也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左慈。葛玄。郑隐。葛洪等都努力实践长生成仙之术。

强调五篇真文作为符咒的威力。其威力可以归纳为四:一是人可以成神仙。二是可以使天的运行正常。三是可制治死者世界的鬼魔。四是在洪水之际免於淹死。 11显然葛巢甫对金丹术等技术实验性的长生成仙之术缺乏兴趣。技术实验性的长生成仙之术重在自力。是以

自身的努力为基础的。而五篇真文的符咒成仙之术则重在他力。以对外在神力的依傍为基础。两者趣向相反。左慈。葛玄。郑隐。葛洪等道术实践的目的基本上是个人性的。而葛巢甫道术实践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超乎自身个人范围。

涉及全社会。後来在五篇真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灵宝派经书。接受大乘佛教影响。更加提倡无量度人。贬称个人解脱之道为小乘。例如《道藏》太平部所收《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曰:「宗三洞玄经。谓之大乘之士。先度人。後度身。坐起卧息。常慈心一切。」同部所收《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称赤乌三年葛玄於劳盛山向一批道士开示他们未得天仙之由。是因他们:「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

不信大经弘远之辞。不务斋介。不尊三洞法师。好乐小盛。故得地仙之道。」可见。左慈。葛玄。郑隐。葛洪。葛巢甫等人。并非「共同实践特定仙术」。所以。不能认为他们属於同一个道派。所谓有一个葛氏道流派的判断。不能成立。三。所谓「葛氏道教世家」辨析即使证明了葛氏道流派说不能成立。也还不等於证明「葛氏道教世家」说不能成立。因为道教世家的流派属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所以。进一步的辨析还是需要的。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辨析。

无军名。遂不为论。侯曰:「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乃自表乞转封於弟。书至上请报。汉朝欲成君高义。故特听焉。文辞不获已。受爵。即第为骠骑营立宅舍於博望里。於今基兆石础存焉。又分割租秩。以

供奉吏士。给如二君焉。骠骑殷勤止之而不从。骠骑曰:「此更烦役国人。何以为让?」乃托他行。遂南渡江。而家於句容。子弟躬耕。以典籍自娱。文累使奉迎骠骑。骠骑终不还。又令人守护博望宅舍。

以冀骠骑之反。至於累世无居之者。洪祖父学无不涉。究测精微。文艺之高。一时莫伦。有经国之才。仁吴。历宰海盐。临安。山阴三县。入为吏部待郎。御史中丞。庐陵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少傅。中书。大鸿胪。侍中。光禄勋。辅吴将军。封吴寿县侯。洪父以孝友闻。行为士表。方册所载。罔不穷览。仕吴五官郎。中正。建城。南昌二县令。中书郎。廷尉。平中护军。拜会稽太守。未辞而晋军顺流。西境不守。博简秉文经武之才。朝野之论。佥然推君。

於是转为五郡赴警。大都督给亲兵五千。总统征军。戍遏疆场。天之所坏。人不能支。故主钦若。九有同宾。君以故官。赴除郎中。稍迁至大中大夫。历位大中正。肥乡令。县户二万。举州最治。德化尤异。恩洽刑清。野有颂声。路无奸迹。不佃公田。越界如市。秋毫之赠。不入於门。纸笔之用。皆出於私财。刑厝而禁止。不言而化行。以疾去官。发诏见用为吴王郎中令。正色弼违。进可替不。举善弹枉。军国肃雍。迁邵陵太守。卒於官。又据陶弘景〈吴太极左官葛仙公之碑〉载:祖矩。

安平太守。黄门郎。从祖弥。豫章等五郡太守。父焉。字德儒。州主簿。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代载英哲。族冠吴史。据此可见。汉晋丹杨葛氏家族是一个标准的儒教世家。其王莽时代的先祖就是坚守儒教尽忠报国大义的高级士大夫。这位先祖的下一代葛浦庐。

葛文兄弟俩。既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又能表现孝悌礼让的美德。堪称儒教士大夫的典范。葛浦庐自下邳迁居丹杨以後。仍保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教传统。传到葛洪的祖父葛系。父亲葛悌。

都是孝悌忠信。高官显爵。这个家族总体上何曾有背弃儒教归依道教的异端倾向?刘屹近著《神格与地域》。内有「晋宋『奉道世家』研究」一节。考证颇详。该节「结语」中有谓:世家子弟个人的信仰选择。还具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他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祖父子孙相系。全家世代奉道。如王献之的儿子跟随高僧慧远出家为道敬法师。郗愔与郗昙兄弟虔诚奉道。而郗愔之子郗超却奉佛。著有《奉法要》。可见。道教信仰在东晋士族那裏首先是依个人志向。

也找不出可靠的证据。收集稗遗文献。可以找到几个葛洪徒弟的名字。一是滕昇。见於《神仙传?序》;二是海安君望世。见於《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第五」引《真一自然经》;三是黄野人。见於《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及《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一百八十九引《罗浮山记》。看来他们都不是葛洪的族人。《晋书?葛洪传》称葛洪晚年赴岭南时「将子侄俱行」。但这些子侄们大概不是跟著道士葛洪去学道。而是跟著勾漏令葛洪去谋世俗前程的。

所以葛洪不当官而到罗浮山炼丹以後。跟随他南来的一个侄儿葛望就去出任广州刺史的记室参军了。 14葛巢甫的道法与葛玄。葛洪迥然不同。他造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等新灵宝经。为灵宝派起到了奠基作用。富於独创性。显然不是由家族继承来的。葛玄。葛洪。葛巢甫等人的道教信仰。都不是家族内部传承的结果。这样也就进一

步印证了东吴两晋丹杨葛氏家族内部没有道教信仰的传统。所以。「葛氏道教世家」说和「葛氏道流派」说一样。都不能成立。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