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问题,大量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

一、学者的观点与政府措施

理论界有关粮食安全的观点,当前主要有两种:其一,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这些学者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产量调整,并且即使在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征用农田的情况下,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能够避免粮食短缺;其二,我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在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后,这一观点在中国理论界里开始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大量的减少,而农民为追求现金收入增加所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退耕还林政策都占用了大量的粮田,而我国的土地的生产率已达到极限,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我国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等,这些措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当的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从历史和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其潜在危险却不容忽视。

(一)粮食产量稳定。自1995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大部分年份一直稳定在4500亿公斤以上,只有2003年为4300亿公斤,人均大约为330公斤。即使以2003年的产量和目前的人口来看粮食安全问题,和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相差70公斤,比例仅为17%;和人均385公斤的标准计算相差55公斤,比例仅为12%,而2003年的谷物进口量仅为208万吨,仅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的4.8%,仍未超过5%的临界线,并且我国的人均日营养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热量2600大卡、蛋白质72克、脂肪72克)。该情况表明,在我国粮食生产处于低谷时,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并不突出,仍然能够基本自给,而无需大量依赖进口。

(二)耕地面积能够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我国的耕地面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出现了减少的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统计资料上来看,并未达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甚至还有一定量的增加,如1979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5亿亩,2003年却达18亿亩,和人们的预期有一定的差别。另外,我国的非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很大,大约有20亿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坡,10亿亩可开发的沙荒地。

(三)科技及资源利用效率潜力较大。我国每年取得大约的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推广率只有35%左右,大规模推广的不到20%,农业科技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5%,若采用覆土深施等技术,可使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田灌溉一般为大水漫灌方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我国复种指数的理论值可达198%,1996年复种指数为159.7%,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提高复种指数5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7500万亩耕地面积。

另外,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率处于低水平增长,并且在2020年以后人口数量有可能出现绝对减少,所以我国在未来在不出现政策失误的情况下不会产生粮食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在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未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条件仍未得到改善等,粮食安全问题就有可能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粮食政策的评价

我国先后出台的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产量,以达到粮食安全目标的重要政策主要有两项,其一是粮食保护价政策,其二是粮食直补政策。这两项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粮农的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从经济角度分析,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一)粮食种植面积并未增加。当前,我国农民收入仍然较低,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而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低于经济作物,农民为提高收入,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是其必然的选择;但是农民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同时,一般要保证家庭的粮食自给且有一定的盈余,来抵御种植经济作物所带来的相对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保护价政策和直补政策对粮农进行了一定的补贴,由于补贴金额和经济作物的收益相比的较大的差额,所以农民并不会因这两项政策的出台而大量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二)政策成本较大,降低了政策效益。1998年出台的粮食保护价政策,是为了保护粮农的收益,但是由于客观上造成了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其利用该地位进行压级压价收购,或拒绝收购,严重地损害了粮农利益,粮农因此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而且,粮食企业因收购了大量的粮食,且难以顺价销售,仓储费用大量增加,政策成本也因此增加。粮食直补政策是将补贴资金直接补入农户,由于农户数量巨大,所以粮食种植面积核对,资金入户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政策执行成本急剧增加在所难免;有些地方政府为减少政策执行成本,直接按人均分,或按户均耕地面积均分,使粮食补贴未真正补贴粮食生产,且额度较小(每亩10元左右),也就难以增加粮食生产积极性。

四、当前应采取的措施

虽然我国从根本上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是粮食生产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存在着一定的潜在的粮食安全危机,只有根据我国现阶段农民数量多,人均收入低,农业生产条件恶化,耕地面积减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

(一)改善粮食生产条件。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只有具备足够的耕地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必须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提高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提高农田灌溉面积比例,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保证,并要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同时,保证灌溉设施得到保护和有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作物产量持续提高。

(二)加强科技投入,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体系。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良种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解决“农业科技棚架”;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保证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前提。我国目前人口数量为13亿,则需5.2亿吨粮食才能彻底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以现在人口数量的平长趋势来计算,2020年我国人口的数量将达到最高值16亿,若超过这一极限,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所以要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四)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答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现在粮食补贴政策效果低下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过多,大量的粮食资金补贴到更多的劳动力时,每个劳动力所得到的收入就微不足道,不足以提高其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取消各项制约农民进城的不合理制度,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粮食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 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粮食经济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经贸0708 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2008——2009——1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主要有自然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以及从国外进口有较大风险,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最后,本文讨论了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等。本文逻辑较严密,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较全面。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策中国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 有专家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长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武秋萍 粮食是经济的命脉,俗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对食物的需求之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因而粮食安全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2005年以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长,粮食供求形势明显改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2009年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产量再创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长0.4%,但是粮食单产因严重自然灾害下降。2009年全国粮食亩产324.8公斤,比上年下降1.6%,这是粮食单产近6年来首次下降,粮食生长期间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较重,而且旱灾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发生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对全国粮食单产影响较大。据民政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达2926万公顷,比08年增加1712万公顷,增长1倍多。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粮食单产皆下降10%以上。从主要粮食品种单产看,水稻单产持平略增,小麦和玉米

受严重春旱和伏旱影响,单产下降,玉米单产下降5%以上。09年国内玉米产量为1.63亿吨,减产了290万吨。受此影响,10年从2月初以来,玉米价格一直维持着稳步上扬的走势,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从2月初的1850元/吨左右单边上行,一度最高达到了1984元/吨,涨幅达到7%。尽管我国粮食从总量上目前尚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还存在结构性的短缺,我国一直是传统的小麦进口国,每年需进口大豆200亿斤,稻谷约300亿斤。介休全市收获面积4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25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少100公斤左右。小麦常年亩产200公斤,玉米常年亩产280公斤,单产水平偏低,总体形势不太乐观。 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制约性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人口不断增加、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向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 1、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占去大量的土地。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建设减少了耕地1亿多亩。我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字:粮食安全科技劳动力转移 摘要:粮食安全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我国不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且我国的粮食政策并未达到其预期目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科技投入、控制人口增长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 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问题,大量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一、学者的观点与政府措施 理论界有关粮食安全的观点,当前主要有两种:其一,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这些学者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产量调整,并且即使在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征用农田的情况下,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能够避免粮食短缺;其二,我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在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后,这一观点在中国理论界里开始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大量的减少,而农民为追求现金收入增加所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退耕还林政策都占用了大量的粮田,而我国的土地的生产率已达到极限,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不可避免

地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我国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等,这些措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当的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从历史和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其潜在危险却不容忽视。 (一)粮食产量稳定。自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大部分年份一直稳定在亿公斤以上,只有年为亿公斤,人均大约为公斤。即使以年的产量和目前的人口来看粮食安全问题,和人均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相差公斤,比例仅为;和人均公斤的标准计算相差公斤,比例仅为,而年的谷物进口量仅为万吨,仅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的,仍未超过的临界线,并且我国的人均日营养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热量大卡、蛋白质克、脂肪克)。该情况表明,在我国粮食生产处于低谷时,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并不突出,仍然能够基本自给,而无需大量依赖进口。 (二)耕地面积能够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我国的耕地面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出现了减少的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统计资料上来看,并未达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甚至还有一定量的增加,如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亿亩,年却达亿亩,和人们的预期有一定的差别。另外,我国的非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很大,大约有亿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坡,亿亩可开发的沙荒地。 (三)科技及资源利用效率潜力较大。我国每年取得大约的多项农业科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 全问题初探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摘要:粮食生产发展关系现代农业的推进,影响着农民增收和粮食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涉及整个农村的社会风貌,可以说粮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粮食问题,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基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和谐。同时,要想研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应该着眼于“三农”领域来考虑。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影响因素三农问题 粮食安全始终是大国的隐忧,我国的党和政府历来更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作为13多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地位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假若我国粮食安全出问题,农业就要出问题,从而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了解粮食安全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安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虽然粮食在农业及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但粮食在整个农业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不会发生变化。这种基础地位表现在四个方面:(1)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活资料。“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维持生命、进行新陈代谢最基本的营养物质,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粮食商品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2)粮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产值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目前仍占到整个农业产值的50%左右,而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66%左右。(3)粮食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据统计,轻纺工业原料的60%~70%,是由农业提供的,而其中,粮食是最主要的原料。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粮食作为工农业生产资料的用途继续增加,如高分子合成工业的发展,使得粮食用于制造塑料、人造树脂、人造橡胶等填充料;随着生物质能源技术进步,玉米等粮食作物成为最重要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生物化工产品的原材料。(4)粮食是稳定市场和物价水平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价格的高低,稳定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与粮食密切相关的产品,还会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在我国目前CPI构成中,粮食类占得比重达30%以上,粮食价格变动最为直接地影响到全社会物价水平。 (二)粮食收入是稳定广大农民的基础性收入保障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 势预测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我国目前出现粮食危机吗? 今年我国的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对全国小麦种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单产进行的多次监测和估算,利用野外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由于国内粮食库存一直被视为机密,因此对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实际水平的判断。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3年年底的粮食工作会议中表示:“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 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储备的最低量是3个月的国民粮食消费量。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17%一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再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我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粮食库存在1.25亿吨左右比较合适。2002年3月时我国粮食库存为2.65亿吨。2002年和2003年的供需缺口为0.7亿吨,出口粮食3700万吨,现在的国家粮食库存应为1.58亿吨,比正常库存多出3300万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粮食需求应该和前两年相差不多,即保持在4.8亿一4.9亿吨左右。今年夏粮的丰收,使得4.55亿吨的产量目标有望实现,粮食缺口应在2500万一3500万吨左右。在保证我国有1.25亿吨的正常库存的前提下,今年还可以花去3300万吨用于弥补粮食的供需缺口,粮食安全和国民的正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一般而言,粮食进口依存度小于等于5%表明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小于等于10%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出现不断变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一、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由数量上的满足,向品种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6.7%和67.7%,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二、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从1996年至今的十三年中,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供求稳定,品种丰富,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6月,布朗再来北京时承认自己当年的判断并没有成真。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粮食安全问题及其 解决途径 姜玥玮,范雪维,石宏博,王旭峰,涂淼鑫 2016/12/28 指导老师:赵筱青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

目录 概述......................................................................................................................... - 1 - 1. 什么是粮食安全 ................................................................................................ - 1 - 1.1 国际 .......................................................................................................... - 1 - 1.2 中国 .......................................................................................................... - 2 - 2.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 ......................................................................... - 3 - 2.1 学者董文的观点....................................................................................... - 3 - 2.2 其他学者的观点....................................................................................... - 6 - 2.3 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稳步增长 ........................................................... - 6 - 3.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 8 - 3.1 我国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 8 - 3.2 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 - 11 - 3.2.1 粮食库存品种、质量和区域布局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11 - 3.2.2 粮食供求地区和品种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 11 - 3.3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增多...................................................... - 12 - 3.3.1 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 12 -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二章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分析 令狐文艳 2.1 总述 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粮食的安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危机正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在新的形势下,要制定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从而实现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目标,首先就必须对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考察和把握。 目前,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特点,由此带来的粮食增产是“结构性”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若把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进口量考虑进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2.2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国际背景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粮食政策一方面会影响世界粮食状况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会受到世界粮食状况与发展趋势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这种双边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因此,要研究新世纪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了解世界粮食安全状况。

2.2.1世界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世界农业迅速发展,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成效比较显著。这可以从世界土地利用情况、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世界人均能量供应水平等情况反映出来。 表2.1 1993-2002年世界土地利用情况 (单位:公顷) 表2.2 1993-2004年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单位:千公顷)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纪红录 谷城县粮食局城关粮食收储公司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

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浅谈我国当今粮食安全问题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浅谈我国当今粮食安全问题 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姓名:李明艳 班级: 2012 级 3 班 学号: 41204030326 2013年8月20 日

摘要 本文是在实习过程中对粮食安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以及根据一些相关文献和我国粮食现状问题,对我国当前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危机经行了分析,并且从一些问题入手提出了某种解决的途径。主要从人口、耕地、水资源、农业科技、政策等因素进行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分析,并且提出“粮食”概念向“食物”概念拓展的新理念。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影响因素中国耕地资源

前言 10月16是世界粮食日。粮食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占世界60多亿人口的1/5多的13亿人口,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最让中国人自豪的是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耕地的减少,粮食产量有所下滑,进口粮食增多,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粮食能不能自给自足?中国进口粮食增加会否影响国际市场粮价波动?从而影响世界粮食安全?作为粮食的生产者的农民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在新的粮食问题面前,怎样保护农民的利益?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粮食供求之间将出现巨大缺口,即出现“粮食危机”。“粮食危机论”凸显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 对中国而言,粮食安全则国家稳定,粮食不安全则国家不稳定,甚至出现大乱;对世界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出了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有效解决且世界粮价会大幅攀升,对缺粮国家都是一场灾难。 那么,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预防“粮食”危机的出现呢?怎么做才能给我们一个安全的粮食环境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话题。请跟随本文,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一探究竟吧!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正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粮食危机问题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在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中居有利地位。大型农场已构成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跨国农业企业垄断了从种子到期货的全过程,形成了农业、工业与金融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在大型农场基础上的发达国家的国内农业产业体系,在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逐步向全球拓展。全球四大跨国农业企业控制了世界粮食产业链,掌控世界粮食价格的定价权。它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倾销,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并在必要时抬高价格,从中获取暴利。发展中国家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和实力弱小的农业企业被迫与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竞争。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不得不转向生产其他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兼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内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对外依赖不断增强,并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农业企业则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粮价大涨的最大获利者。 金融全球化在近几年来呈明显加速发展之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粮食实际上已成为金融衍生品,粮食价格有可能完全背离粮食供求,更多地受金融投机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我国目前出现粮食危机吗? 今年我国的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对全国小麦种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单产进行的多次监测和估算,利用野外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由于国内粮食库存一直被视为机密,因此对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实际水平的判断。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3年年底的粮食工作会议中表示:“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 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储备的最低量是3个月的国民粮食消费量。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17%一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再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我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粮食库存在1.25亿吨左右比较合适。2002年3月时我国粮食库存为2.65亿吨。2002年和2003年的供需缺口为0.7亿吨,出口粮食3700万吨,现在的国家粮食库存应为1.58亿吨,比正常库存多出3300万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粮食需求应该和前两年相差不多,即保持在4.8亿一4.9亿吨左右。今年夏粮的丰收,使得4.55亿

吨的产量目标有望实现,粮食缺口应在2500万一3500万吨左右。在保证我国有 1.25亿吨的正常库存的前提下,今年还可以花去3300万吨用于弥补粮食的供需缺口,粮食安全和国民的正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一般而言,粮食进口依存度小于等于5%表明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小于等于10%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出现不断变动、总体逐步下降的态势。1980年为8。5%,1990年下降到0,1992年又上升到2%,1994年达到5.7%,1995年至1998年一直保持在零水平,1999年为0.03%,2000年为0,2001年为1.8%,2002年为0,2003年为0。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是逐步改善的。 然而也存在不利因素。去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7亿亩降至15亿亩以下,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跌至4.31亿吨。同时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357公斤。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小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以及农业结构调整也加重了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我国粮食生产还有潜力吗?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曾对我国土地的人田承受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公斤的消费水平计算,人口承受能力为16.6亿”。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问题,大量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 一、学者的观点与政府措施 理论界有关粮食安全的观点,当前主要有两种:其一,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这些学者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产量调整,并且即使在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征用农田的情况下,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能够避免粮食短缺;其二,我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在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后,这一观点在中国理论界里开始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大量的减少,而农民为追求现金收入增加所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退耕还林政策都占用了大量的粮田,而我国的土地的生产率已达到极限,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我国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等,这些措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当的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从历史和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其潜在危险却不容忽视。 (一)粮食产量稳定。自1995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大部分年份一直稳定在4500亿公斤以上,只有2003年为4300亿公斤,人均大约为330公斤。即使以2003年的产量和目前的人口来看粮食安全问题,和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相差70公斤,比例仅为17%;和人均385公斤的标准计算相差55公斤,比例仅为12%,而2003年的谷物进口量仅为208万吨,仅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的4.8%,仍未超过5%的临界线,并且我国的人均日营养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热量2600大卡、蛋白质72克、脂肪72克)。该情况表明,在我国粮食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0:10.703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杜育墨 [导读] 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问题。 (山西财经大学,030000)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问题。作为当今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不仅要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要面对粮食消费结构改善来带的新需求,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粮食安全;指标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农业对外贸易也不断加快步伐,其中,农业OFDI的规模布局逐步增长,各类农业商品的种类越来越齐全,规模扩大且增长迅速,对于全球以及区域粮食安全环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全球经济仍然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在这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艰难复苏建立信心,农业经济面对外部大环境不是特别乐观的情况下,自身还存在发展的不均衡,不健康的现状,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开放农业的新机制。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规则,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快速推进“走出去”战略就成为当下最现实的要求。 我国粮食安全在国际标准下的形势总体上较为乐观,粮食产量保持一定增长且粮食价格波动平稳,粮食进口依存度低。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和必然导致粮食安全矛盾日益突出。考虑将来大环境的发展状况,在消费者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以及期望更新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居民人口城市化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耕地保有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的污染破坏再加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所导致的粮食产量的约束。我国目前当下的供求平衡将不再位于合适的范围,这将威胁粮食安全的整体。在此情况下,我国要积极的利用开放的国际市场,结合内外农业资源和全球粮食市场,充分的借以其他国家的优势条件来补充我国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培育大型跨国粮食企业,充分提高利用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能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一套稳健而又坚固的供应系统,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一、粮食安全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衍生,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1974年的11月首次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影响粮食安全的原因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1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 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最初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1974年11月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来的,“ensuring that anyone can get enough food for survival and health at all times”也就是“任意的人在任意时刻足够获得所必须的粮食用以保证生命健康”。粮食安全在社会的动态发展状态下,其内涵概念又进一步的得到拓展,在1983年新增“enough food for 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style”,也就是“足以让任意的居民在任意情况下支付他们所必须的足够食物”。FAO联合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组织在德国的新会议要求粮食安全的发展要建立在无污染、无公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因此,描绘粮食安全概念和方法的关键变量是:可获得性,可用性,稳定性和利用率(accessibility, availability, stability and utilization)。 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自从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认为国内外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区别。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考虑,1994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基于我国实情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不仅考虑了数量需求,质量保证,还包括了层次的包容性以及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中,尤其因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且发展很不均衡,因此照本宣科的复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般指标不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该在三大层面实现基本自给自足: 一、在一定条件下,确保食品供应的通道畅通; 二、保障食品供给的价格适配,确保价格水平与居民的发展相匹配; 三、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粮食的弹性保障基准线; “粮食安全”一词自1973年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完善和扩展。从以上的介绍可以发现,粮食安全的意义更新不仅是一个从单一到综合的复变,其义自见,由最初单纯的数量的追求进而到对食品膳食完善的追求,这也是对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反应。 1.2 粮食安全的衡量标准 目前对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尚无统一标准,但FAO、世界银行及各国学者普遍采用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低收人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5个主要指标。 1.2.1国际上常用的粮食安全指标 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提出的粮食安全系数,即世界粮食结转库存(期末库存)至少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粮占12%,后备储备粮占5%~6%),在17%以上为安全,少于百分之17即为非安全的,在百分之14以下即为进入了紧急状态。基本以储备足够食用60天左右的战略,同时能够和接下来的时机动态结合。FAO提出的这一粮食安全临界点为世界普遍认同。从2001年起,FAO对粮食结转库存的统计口径有所变化,不再区分周转库存和后备库存两项,也不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作为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标准。 2000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处进一步把消费、健康和营养综合考虑,形成7个指标:(1)营养不足的人口发生率;(2)人均膳食热能供应;(3)谷物和根茎类食物热量占人均膳食热能供应的比例;(4)出生时预期寿命;(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5岁以下体重不足儿童所占比例;(7)体重指数^18.5的成人所占比例。这一指标体系于2000年9月在第26届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上获得批准。 2000年,在全面规划消费能力、膳食完备以及需求的情况,世界粮委会提出了7个指标:(1)全面人口中营养不良的比例;(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