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服饰的非语言交际功能》

单位代码:001

分类号: G0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服饰的非语言交际功能

系别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生姓名:张璐

学生学号:1041011018

指导教师:肖晓珍

毕业时间:二〇一四年六月

2014年 4 月 23日

浅谈服饰的非语言交际功能

摘要:人类的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其中服饰这种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尤为丰富,而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和手段,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和广告等等。这些媒介无时无刻地向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文将重点论述服饰这种非语言交际手段,以便我们更加了解服饰的非语言功能并在交际中充分利用这种非语言交际手段。

关键词:服饰;交际;非语言交际;发挥

O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Costumes Abstract:There are two channel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all communicative acts except verbal communication. Costumes, this kind of non-verbal symbol contains particular rich information. Nowadays, we live in an era which is filled with a variety of media such as movie, television, newspaper, magazine, advertising, etc. And these media keep on passing us variety of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f costumes, 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costumes better and make a full use of it during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ostumes;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Display

目录

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1)

(一)交际的定义 (1)

(二)交际的种类 (1)

1、语言交际 (1)

2、非语言交际 (1)

二、服饰的非语言交际功能 (2)

(一)服饰概述 (2)

(二)非语言交际功能 (3)

1、社交功用 (3)

2、文化功用 (5)

3、个性展示功用 (6)

三、如何发挥服饰的非语言交际功能 (7)

(一)着装技巧 (7)

(二)配饰技巧 (8)

(三)文化习惯 (8)

(四)通用原则 (8)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一)交际的定义

“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社交”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交际”一词如是解释。人们必须借助工具充当个体之间接触交往的媒介,而这种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媒介也可称为人际交往的手段。

(二)交际的种类

我们通常使用的交际手段有两种: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1、语言交际

语言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个体之间交流的重要传媒工具。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毕继万指出:“语言交际是指人们运用语言功能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互相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有多种表现形式,有言语、言语活动(包括口头说话)、书面言语(文字)和视听言语等。与服饰相同,语言也起源于劳动。为了达到互相配合、整齐划一的目的,人们发明了吆喝口号,这便是语言交际的雏形。随后为了标记劳动内容,人们发明了一种符号系统记录劳作,为文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字的产生是语言步入成熟的标志,并极大的丰富了语言交际的信息传递功能。语言为人类的交际沟通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也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非语言交际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我们接受他人信息的第一媒介,通过语言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理性的、经过润色的,不一定能坦率地表现每个人的内心活动。在我们的听觉系统接收当前信息的同时,其他感官系统也可收集到许多微妙的交际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人的各种身体动作所传递,是语言行为之外的另一种特殊的语言,我们称之为“身体语言”。而得到这些“身体语言”信息所借助的媒介即“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也称非言语交际,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的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交际之外的所有交际行为。Mabmdm et al(1991)认为非语言交际就是没有词语的交际方式。狭义的非语言交际是通过非语言行为如身体运动、手势、面部表情以及其他非书面的语言形式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和知识的过程。

康登说过,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学术的研究,涵盖范围极广。非语言交际首先就是非主题的领域。它没有包括进去的内容往往比已经列入的还要多,而且不收进的项目也不全是看法一致的内容。于1956年最早提出分类法的鲁西和基斯认为非语言交际可以分为三大类,即①手势语言。包括表示词义、数字和标点符号的手势,单个手势所表示的单独含义和一整套哑语所成的一系统语言都收编在内。②动作语言。包括不单纯表示某种信号的各种动作。例如捡起和行走动作就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种是向他人传递某种信息。③客体语言。包括所有有意识和无意识放置的物件,例如家具、机器、房屋结构、艺术品、服饰、妆容等。康登则在之后对非语言交际做出了更为详细的分类,将人们所注意到的非语言交际内容归纳出了24种: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服饰发型、行走姿势、体距、体触、目光交流、建筑及室内设计、装饰用品(如胸针、手杖、珠宝首饰)、标示图、艺术和修饰形式(包括婚礼舞会和政治游行)、体型、气味、副语言、颜色象征。言语与动作的配合、口味嗜好、气温适应、化妆用品、各种信号(如鼓声、烟雾、工厂汽笛、警用警报器)、时间观念、语言行为中的时间调节和停顿和沉默。另外他认为,鉴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广大、研究工作进展快、著作量迅速增加,探索非语言交际的整个领域是没有必要的。

跟语言交际相比,非语言交际涵盖了更繁琐更广大的领域,在人类社会交往中随处可见,它所带来的信息量也更为庞大。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人类交际沟通的两大重要手段。本文则主要讨论服饰在非语言交际中的功能。

二、服饰的非语言交际功能

(一)服饰概述

服饰是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是技术和艺术密切结合的产物,涵盖服装、鞋袜、帽子、手套、领带、围巾、发饰等。其材质面料、造型设计、图案色彩、制作工艺综合而成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服饰起源于远古,出于避寒遮体免受外界伤害的缘由而产生。在劳动生活中,渐渐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和羞耻心,服饰的功用从保护身体延展到了保护隐私。起初的服饰材料来源于大自然的现成品,如树叶、兽皮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建立,

服饰的材料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人类学会了纺织和染布,服饰的材料就逐渐被更为舒适的布料所代替,并有了一定的美观程度。等到人类社会高度文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在生产资料高度文明的中国唐代,八方来客涌入长安带来了各国风情,民风通达开放一时,在服饰上的体现重点表现在女装的设计上。唐朝女装材料以纱罗为主,这与当时的思想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到了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使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无论是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爱穿着直领,对襟的背子,因为舒适得体,又显得典雅大方。到如今,我们对服饰的关注度持续呈现了一个上升的趋势,而我们所关注的点比从前又更加全面多元,服饰在当今社会除了它本身自有的属性功用又被附上了许多时代性的新的功能。

(二)非语言交际功能

1、社交功用

交际是指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当有公共媒介如网络、电视等向广大观众传播信息时,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受到影响。明星演员等公众人物不可能与所有从公共媒介中接收信息的人有过直接接触,但信息仍在他们与明星之间传递。例如影星范冰冰身着龙袍礼服出席某颁奖礼被大量媒体报道;热播电视剧中女主的发饰、妆容就被大量粉丝效仿,剧中服装也被热销,由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总结出服饰的非语言交际概念,即人类的外在搭配在交际中起到的传播信息功能。

古人穿着衣物的目的是为了御寒遮羞,而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与人们认识的提高,服饰的其他功用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传播学者研究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量有35%是来自于语言符号所传播的,而剩下的其余65%的信息是由服饰状态,外貌表情等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面对一个素未谋面不曾交谈过的对象,我们往往通过关注其衣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推测其身份、职业和性格年龄。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表达很多信息,包括年龄、职业、身份和生活环境等。人们主动注意自己的衣着希望能通过服饰的改变使他人从服饰上得到自己希望传播出的信息,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环境人们的审美趋向靠拢时,衣着时尚便随即产生。这都源于服饰的非语言交际功能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

影响。“服装是一种手段,一种形象包装艺术,一种有目的的精密性策略,一种规定别人的观看方式。”

现今,在社交场合,服装在某种意义上好似每个人手持的一封无言的介绍信,时时刻刻向自己的每一位交往对象传递着各种信息。美国心理学家彼得·罗福甚至认为:一个人的服装并不只是表露他的情感,而且还显示着他的智慧。一个人的衣着习惯,往往透露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伟大的莎士比亚则进一步强调:“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

地点,即场合。不同场合对服饰的要求是不同的。人们喜爱休闲舒适的穿着,因为它在居家运动时能更好的配合身体的延展,让四肢受到衣料尽量小的束缚。因此运动鞋、帽衫、宽松的裤子是居家运动时最好的搭配。但当要出席一个正式的社交酒会,这样舒适的搭配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让人觉得有失礼仪。穿牛仔裤T恤和晚礼服西装出席庆功酒会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一个人要准备各种服饰的原因。服饰犹如身体的表情,在各种各样的情景模式下表达着应景的悲喜。其符号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本身的价值,服饰带给人的信息判断决定了其作为一种交际手段的功能性。交际礼节,仅仅只局限于行为的彬彬有礼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讲究服饰礼节。在不同的场合穿合适的服装本身就是遵守礼节的一部分,也是个人素养的体现。

不同的时期穿着不同的服饰是社交礼仪对人们穿着打扮的要求,中国古代的少女未成人前,一般都不会有发髻,留的叫做丫髻,在插笄仪式之后色浅的襦裙换成了端庄的深衣。表示女子将放弃顽性,担当起家庭的责任。还有一些特殊时期,如服丧期,在中国古代甚至在今天的部分地区,孝子要头戴白布,身披麻袋,以示哀思。在19世纪的欧洲,服丧期的妇女都要头戴黑色的帽子或装饰黑色的丝带,表示家中有人亡故。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里,每个人的服装的确会给他人以一定的印象。对初次谋面者而言,此种印象则尤为深刻。判断服饰是否得体恰当的因素不仅有社交要素对服饰的约束,还有构成服饰本身要素对社交的影响。一般而言,这就构成了人们的服装留给他人的印象,换言之,这也是每个人对自己服装应予重视的要点。

材质面料、设计剪裁、色彩图案、点缀配饰、甚至气味感知,这些人们通过感官可以对服饰收集到的信息在人脑中形成总体的印象达到交际的目的。如真丝绸缎代表高贵奢华,棉麻粗布代表清贫简朴;深色系显得厚重,总在庄重肃穆的场合出现,浅色系显得轻松活力,总在休闲随意的场合使用;合体贴身的剪裁常

见于西装,于公众场合的交际中,体现绅士般优雅的风度和精干果断的个人气度。宽松肥大的设计常适用于居家和运动服饰,便于身体的舒展不受衣物的拘束,是实用性高于审美性的服饰。

Berlo(1960)把交际渠道分为4种生理感觉。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服饰是通过视觉渠道传播的。也有一部分信息是通过听觉来传播的,如少数民族少女头上银饰碰撞所发出的叮叮声,胶鞋踩雨时发出的吱吱声,条绒裤在走路时摩擦发出的呲呲声。另外还有一部分嗅觉带来的信息,比如樟脑丸和香水。还有就是触觉,貂皮和粗布给人带来的触觉是完全不同的,不同材质和制作方法会给服饰带来不同的触觉。服饰通过这些生理感觉所传播的信息在人的交际中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一些办公场合,我们佩戴叮当作响的珠宝和过于浓烈的香水都属于不恰当的着装。

2、文化功用

在各种社交场合中,服饰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局限于环境的融入剂。得体恰当只是浅层次的要求,人们发掘出了服饰在交际中所能附加的更深层次的功能。文化可以以服饰为载体呈现,服饰往往就承载着不同地域国家种群甚至集体的文化表达。

阿拉伯国家的白色长袍代表着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外交场合其国家领导人和随从人员也无一例外以白袍示人,这种服饰便成为了一种符号,是对自己国家地域文化的一种无声的展示和宣传。这种文化展示在企业和集体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许多知名企业为员工都订制公司专属的工作服装,在上面印有代表企业文化的相关字符,既统一了着装又宣传了企业文化。校园中,学生们整齐划一的校服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校徽和校名清楚的介绍了学生的身份,便于校方管理的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展示。

在繁花似锦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在将欧陆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等艺术风格融会贯通之后,走出了自己的风格。18世纪开始,欧洲进入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中,形成了世界文艺史上最独特且光辉的时代,新古典主义时代。在这个时期,英国女性的服饰突出唯美、飘逸、俊秀的特点,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随着新古典主义复古风潮的盛行,体现了英国女性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叫人耳目一新。男装方面,19世纪中后期,英国尚处于维多利亚的黄金时期,影响当今英国时尚界的四大品牌

Aquascutum、 Burberry、 DAKS和 Alfred Dunhill为完美绅士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奢华品牌,专门致力于高雅、精良的产品。这些品牌也在展示着英国一直想要塑造在世界展示的一个经典的英国绅士彬彬有礼、博学又时尚的形象。

然而,相对于大多数人的传统审美,少数强调自我意识追求离经叛道的群体将奇装异服奉为利器。传统意义上,硬朗的线条和简约的设计代表了男性着装的一贯审美,蕾丝细纱是女性标志的经典元素。但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面临这经济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的英国诞生了一批自称“朋克”的青少年。他们愤怒的抨击社会的一切,用简单的和弦和粗俗的语言以及狂放暴力的舞台表演来宣泄对生活的不满。著名设计师被称为“朋克之母”的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 )在此时意识到了朋克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店铺贩卖设计的坡跟鞋,印有挑衅口号的T恤,用刀片、自行车链条作配饰的服装,引得无数摇滚明星慕名前来,甚至直接拷贝维斯特伍德本人的造型风格。韦斯特伍德包揽了由其丈夫经营的性手枪乐队全体成员的服装,这支具有革命意义的朋克乐队穿着她设计的衣服在音乐会上制造混乱,并由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朋克运动。如今的朋克青年沿袭了当年的大部分服饰元素,黑色的皮夹克,缀满金属纽扣和多余拉链的牛仔裤,故意撕破弄脏的T恤,衣服上挂着大号的安全别针,其有意创造出的极为夸张的“肮脏”视觉效果。朋克服饰通过自身独特的风格和诡异的装饰来表达一种附加在服饰上的情感,达到反对社会规则和对福利结束的愤怒,这是朋克这一社会底层的群体通过服饰所展现出的自身特有的朋克文化。

3、个性展示功用

在全球票选最性感的100种女性服装中,中国的旗袍名列前茅。旗袍的出现受到了欧美女性服饰的影响,但其却是表现中国女性魅力最合适的服装。旗袍衣身缩短,腰身紧收并缀以肩缝,妩媚精致,舒适合体。30年代后,旗袍更是进入全盛时代,不断创新变化,时高领时低领,时长袖时短袖时无袖,时盖过脚面时短至膝盖。总体而言,旗袍衣领紧扣却不失性感,合体贴身却端庄典雅。中国传统旗袍带有含蓄美好的意趣,而西式的制作和时尚因素的加入又不失开明开放的新思想。

民国在服饰上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废除了长久以来的服饰等级制度,人人得以按自我喜好穿衣。女士身着一身美丽的旗袍即时尚又不失典雅。旗袍凭借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蕴含和与时俱进的特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在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在不断冲击的作用下,人们处于一个新旧意识的交界处,旗袍

结合了西方女性服装的时尚和性感,但又同时兼顾了东方女性典雅含蓄之美,这种服装便是当时人们的心理写照,渴望着新鲜事物但又保留着内心保守思想的矛盾心理,这也是旗袍盛行一时的原因之一。

在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中服装作为交际中一个非语言手段的作用被导演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本片讲述了一个初出校园的文学女青年,误打误撞进入了全世界最有名的时尚杂志,成为时尚界的权威女暴君——《Vouge》美国版总编的私人助理,在受尽压榨和欺辱后终于在外形和心灵上都得到完美蜕变的故事。片中最具看点的莫过于主人公高频率高密度变换的服装造型,在女主角第一次从内心接受这份工作时,时尚仿佛也向她敞开了大门,创意总监Nigel为她挑选的服装与她平时灰暗、平淡的装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桥段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大量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了Andrea从家中到出版社的路程,每次的镜头变换就伴随着一个新的造型,彼此全然不同,但都光芒四射。表现了Andrea蜕变的过程,从一个素颜微胖,穿着老土暗淡的毕业生变成一位衣着光鲜,面容精致的时尚白领,伴随穿着和装扮的改变,自信和气质也随之提升。电影通过服饰的变化完美的体现了Andrea从一个内心矛盾抗拒的毕业生蜕变成一位时尚自信的白领。服饰即内心这一句话在电影中被反复的表现了出来。

三、如何发挥服饰的非语言交际功能

(一)着装技巧

着装既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从礼仪的角度来看,着装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单指穿衣戴帽,更是指由此而折射出的人们的教养和品味。从本质上讲,着装和穿衣并非是一回事。穿衣,往往看重的是服装的实用性。它仅仅是马马虎虎地将衣服穿在身上,用以遮羞蔽体、御寒防暑而已,而无须考虑其他。着装则大不相同,着装实际上是一个人基于自身的阅历、修养和审美品味,在对服装搭配技巧、流行时尚、所处场合、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对服装所进行的精心选择、搭配和组合。在各种正式场合,不注重个人着装者往往会遭人非议,而注重个人着装的人则会给他人以良好的印象。

依照社交礼仪,着装要赢得成功,进而做到品味超群,就必须兼顾其个体性、整体性、整洁性、文明性、技巧性。对这五个方面,丝毫不能偏废。

(二)配饰技巧

配饰属于服饰的一部分,是人们在着装时同时选用、佩戴的装饰性物品。配饰的实用价值不是很强。从总体上讲,它对于人们的穿着打扮,尤其是对于服装而言,只起着辅助、烘托、陪衬、美化的作用。然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却与服装、化妆一道被列为人们用以装饰、美化自身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在社交场合,配饰尤为引人注目,并发挥着一定的交际功能。这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借以表达使用者的知识、阅历、教养和审美品味。第二,它是一种有意的暗示。可借以了解使用者的地位、身份、财富和婚恋状况。这两种功能,特别是第二种功能,是普通服装所难以替代的。在使用配饰时,要注重其使用的规则:数量规则、色彩规则、质地规则、身份规则、体型规则、季节规则、搭配规则和习俗规则。

(三)文化习惯

爱美的匈牙利人每逢过节、出席宴会、听歌剧都要换装。男士的礼服一般只有西服,但聪明的男性为了突显自身的魅力常以香水搭配。女士的服装相比之下显得多变而丰富,长裙和晚礼服都是受欢迎的打扮,胸前佩带着与礼服相配的各式项链。在赴宴或听歌剧前,妆容也要在化的较之前略浓,香水更是必不可少。从整体看,所有的人都是精心的打扮了一番,却无人认为这是一种刻意的行为,反而不修边幅在此时是会被认为缺乏教养不懂礼节的表现,会遭到公众的白眼和斥责。衣衫褴褛者更是严禁入内。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平时,没有宴会和节日的时候,匈牙利人的穿着都是尽可能的随意,生活化。这在人意料之外又仿佛在情理之中,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在任何场合包括买菜煮饭都穿着晚礼服的妇人,对外界并不能传递出她重视礼节,反而会让人视为异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在作为一项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时,要注重不能脱离环境,否则再时尚的服装也只能是不得体的搭配。

(四)通用原则

在国际社会交际中有通行的服饰TPO三原则:T(time)代表时间,即穿着要应时。不仅要考虑到时令变幻、早晚温差,而且要注意时代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着装要求和观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尽量避免穿着与流行样式色彩格格不入的服装。P(place)表示场合,即穿着要应地。比如上班场合应穿庄重的服装,而穿着休闲服装就不大得体,甚至会弄出笑话。O(Object)

表示着装者和着装目的,即穿着要应己。就是说穿着不要盲目追赶潮流,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社交活动的具体要求、形象特点、气质、年龄等来选择服装。服饰穿戴要塑造出与自己身份、个性相协调的外表形象。

近年来,不少“第一夫人”在出访别国时给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或精明干练,或时尚前卫,或平和亲切,成为首脑出访中的“别样风景线”。从米歇尔奥巴马开始,政治捆绑时尚成为了大众话题。中国的“第一夫人”彭丽媛就凭借其出彩时尚的外交服饰入选了最佳着装榜。在出访俄罗斯时,彭丽媛的几套造型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彭丽媛下飞机时身着深蓝色双排扣风衣用丝巾做点缀,简约而典雅。这套深色的造型看起来简约大气,实际上从珍珠耳环、点亮造型的丝巾、腰带的系法、风衣与裙子长度的比例、鞋子的高度等细节上一点都不疏忽,从精致细节中展现中国特有的典雅和大气。除了低调深色的着装,彭丽媛的着装还体现着多元化,在访俄的第三套服装中,她换上了藏蓝色刺绣花纹收腰外套,搭配及膝黑短裙。藏蓝色的外套从颜色到花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黑色及膝短裙优雅大方,将时尚元素与民族元素拿捏的恰到好处,一方面在外交活动中显示了大方得体,一方面又宣扬了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服饰在各种交际场合中都表现出重要的非语言交际功能,加强对服饰的非语言行为的研究以及实际运用,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而且对时尚产业链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人们学习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成为国际化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服饰都是社会在这个领域所反射出的倒影,我们可以说服饰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通常意义上的时代符号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产业科技的发展或革新;对当时社会具有重大贡献的集体或个人等。而单独把服饰罗列出来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似乎有些牵强,因为它即包含于产业,同时又归属于文化。但正是服饰这种多元化归宿的地位,注定它同时也能反作用于产业革新与文化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服饰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御寒与遮羞,服饰在人类的时代文化中已经逐渐走上了一个相对高度的重要地位,随其带来的工业、文化产业链也日益庞大。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服饰已经成为最直接的时代符号,我们不仅能从人物衣着配饰上读出历史时间,甚至能读出这个时代的生产水平、审

美高低、文明程度。

因此,关注服饰的非语言交际功能的研究和实际运用,就是把握时代特色,关注人类自身。在更深层次上,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服饰文化走向世界,真正实现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2]爱德华·霍尔. 无声的语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

[3]华梅. 服饰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1)

[4]金正昆. 社交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5]林友华主编. 社交礼仪[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6]日本服装文化学院编.张祖芳译. 服饰造型讲座[M],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5(1)

[7]沈从文编著.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7)

[8]周天. 中国服饰简史[M],中华书局,2010(3)

[9]肖燕. 风格与服饰搭配[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

[10]黄强. 衣仪百年:近百年中国服饰风尚之变迁[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6)

致谢

即将告别大学生活,毕业论文是我最后作为学生所完成的一份作业。历时三个多月,从选题到开题,从理论的雏形到渐渐成熟的论题,从一个模糊的大纲到一万字规格的论文,至今日才总算拿得出这份还算满意的答卷。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肖晓珍老师。用专业的眼光平和的态度耐心的语言为我来去修改了近十次的论文,让我体会到了为人师所该有的素养和风范。

感谢我的大学,感谢我的老师,感谢这四年所有的朋友们给予的帮助和关心。岁月若能珍藏,定足美酒一斟。

(全文共9260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