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新、选)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新、选)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新、选)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 鱼粉

1.1 鱼粉的特点

由于鱼粉具有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适口性好,抗营养因子少以及能够被养殖动物很好的消化吸收等特点,一直以来是水产饲料中不可或缺的优质蛋白源。鱼粉在饲料中的营养作用主要是提高氨基酸平衡性和利用效率,与其它蛋白原料相比,有比较显著的优势。但鱼粉的作用不仅在于其蛋白、氨基酸的作用优势, 还在“未知生长因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方面具有营养作用优势。

1.2 无鱼粉或低鱼粉饲料技术对策

在所有的饲料原料中,鱼粉在促进养殖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方面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在配合饲料中,是否使用鱼粉及使用量不同所获得的养殖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即饲料中鱼粉的使用量与养殖鱼产品的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鱼粉在配合饲料中的使用对配合饲料的质量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如在草鱼、武昌鱼饲料中基本不用鱼粉,但是使用1% ~2%的鱼粉后,鱼生长速度可以提高10%以上,同时鱼体的生理机能也会得到改善。因此,在不使用鱼粉或低鱼粉饲料中考虑的技术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2.1 配合饲料中氨基酸的平衡性和有效性

蛋白质的营养实际上是通过氨基酸的营养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在无鱼粉或低鱼粉饲料中优先考虑的技术处理是氨基酸的平衡性。由于鱼类对单体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很差, 在部分种类鱼中使用单体赖氨酸、蛋氨酸是没有效果的。对于饲料氨基酸的平衡就只能依赖于饲料原料中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来实现, 在设计无鱼粉或低鱼粉饲料配方时可以选择肉粉、肉骨粉、豆粕、菜粕、棉粕等通过比例调整来实现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氨基酸平衡效果的评判可以采用必需氨基酸模式相关系数的大小来判定,即以养殖对象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模式作为标准模式, 将配方中必需氨基酸模式与此进行比较, 计算两组模式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越大, 表明配方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越好。但要考虑氨基酸的利用率问题, 即必需氨基酸的有效性问题。有些原料虽然蛋白含量很高, 但消化利用率很低, 如羽毛粉、皮革粉蛋白含量可以达到80% 以上, 但消化率只有30%左右, 无论是单独使用或是加人鱼粉(掺假鱼粉)中, 均会使配方中必需氨基酸的有效性显著降低。因此,在计算必需氨基酸平衡效果时, 尽可能选择消化率高的饲料原料组成配方来进行必需氨基酸的平衡。

1.2.2 增加油脂的使用量, 实现对蛋白质的节约效果

鱼类对于碳水化合物利用效果没有陆生动物显著, 主要利用氨基酸和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鱼类与其它动物一样, 对于能量的满足始终是第一位的。在鱼粉使用量很低或没有使用鱼粉时, 必须增加油脂的使用量, 以满足鱼类对能量的需要, 以此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可以选择的油脂包括猪油、牛油、动植物混合油、豆油、菜油等。有资料表明, 使用大豆、油菜籽、新鲜米糠提供的油脂较纯油脂具有更好的养殖效果, 因此, 有条件(油菜籽的粉碎、米糠新鲜度的保持等)的企业可以选择这些油脂油料作为饲料油脂的来源, 效果会更好。

由于硬颗粒饲料中油脂达到7%以上时,颗粒的粉化率会显著增加, 因此, 饲料中的油脂水平应该控制在7%以下。在要求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用油脂, 如控制在6%~7%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养殖效果。当然,饲料油脂水平提高后, 为了保障饲料油脂被充分利用, 减少氧化油脂对鱼体的伤害, 应该使用一些添加剂才能有效保证养殖效果和鱼体健康。

1.2.3 提高维生素的使用量

鱼粉中含有“未知生长因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 在饲喂无鱼粉或低鱼粉饲料的情况下要保障鱼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可以在这类饲料中增加维生素的使用量。通过几年的养殖试验发现, 其在保护鱼体健康、保护鱼体粘液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原有水平上再增加20%~30%的维生素使用量, 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 动植物蛋白源

2.1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背景

水产饲料中鱼粉的添加量远远高于畜禽的用量, 在一些海水养殖品种如对虾及海水鱼类的饲料中, 鱼粉的添加量一般均高于30%。据报道, 全球渔获量的35%被用来作为生产鱼粉(Tacon andDominy, 1999)。一方面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上升, 而导致全球鱼粉的供应量下降(Starkey,1994);另一方面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 对鱼粉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导致鱼粉的价格迅速飚升

(Tacon,1998)。有鉴于此, 找到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鱼粉的蛋白源成为养殖业者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2.2 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畜禽类加工副产品如肉骨粉、鸡肉粉以及血粉等蛋白质含量较高, 可以部分替代鱼粉。 Millamena在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实验中用肉粉和血粉(4:1)按0 ~100%比例替代鱼粉, 结果表明这种复合物替代80%的鱼粉对石斑鱼的生长、成活以及饲料转化率均未产生不良影响。研究者认为在黄尾鲫( Seriola lalandi )(Shimeno et al., 1993)、虹鳟(Watanabeet al;,1993)和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Davis et al;,1989)等鱼类的商业饲料中, 肉粉替

代鱼粉的适宜比例为30%~70%。更高的替代比例会降低鱼类的生长,这是由于肉

粉等畜禽类加工副产品的必需氨基酸诸如蛋氨酸、赖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不足; 同时这些动物蛋白源中脂肪的饱和度较高, 从而影响了鱼类的适口性。肉粉等动物副产品中高含量的灰分降低了鱼类对一些营养素的利用, 从而导致鱼类的生

长下降。

2.3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2.3.1 豆饼(粕)类

豆(饼)粕类具有消化吸收率高、氨基酸组成较好、价格合理和资源量丰富等特点, 一直以来是水产饲料利用最多的植物蛋白源之一。同鱼粉等动物蛋白源相比, 豆粕蛋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 适口性较差, 存在抗营养因子等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如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因子、热稳定并具有免疫活性的球状蛋白如大豆球蛋白等往往导致大西洋鲑和虹鳟生长下降,肠粘膜发生病理变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 由超敏和炎症反应引起的肠粘膜病变而导致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上升(Van etal;,1991; Burrells et al;, 1999)

2.3.2 棉籽饼(粕)类

棉籽饼(粕)类蛋白质含量高, 氨基酸较为平衡, 可以作为水产饲料中的蛋

白源。饲料中棉籽粕的适宜添加量主要和棉籽粕中游离棉酚和赖氨酸的含量有关, 这是由于游离棉酚同赖氨酸结合而导致赖氨酸的活性降低。铁可以在动物小肠中同棉酚作用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从而阻止棉酚被吸收进入血液。有鉴于此, 在添加棉籽粕的饲料中补充高浓度的铁是有必要的(Wedegaertner,1981)。

2.3.3 菜籽粕(饼)类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大菱鲆(Burel etal, 2000)、虹鳟(Gomes etal;, 1993; Teskeredzic et al;, 1995)、大西洋鲑(Higgs et al;, 1982)和斑点叉尾鮰(Webster et al;, 1997)等鱼类饲料中菜籽粕可以部分替代鱼粉, 然而菜籽粕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如芥子油苷等限制了其在水产动物中的添加量, 一般认为菜

籽粕在鱼类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0%~30%。

由于菜籽粕中存在的致甲状腺肿素原(progoitrine)、白芥子酸(sinapine)或鞣酸(tannins)等影响了饲料的适口性,从而导致大菱鲆和虹鳟饲料摄人量的降低而引起生长下降(Burel etal, 2000;Gomes etal;, 1993)。菜籽粕中的芥子油苷代谢物如异硫氰酸酯、硫氰酸盐阴离子等对鱼类具有致甲状腺肿的作用。在甲状腺代谢中,硫氰酸盐阴离子和碘竞争底物, 从而导致碘的缺乏, 但是通过在饲料中补充碘可以减少这种作用, 饲料中补充碘或来源于海水环境中的

碘对虹鳟利用未经热处理菜籽粕的能力高于利用热处理的菜籽粕(Gomes etal;, 1993)。

2.3.4 玉米蛋白粉和小麦蛋白粉

玉米蛋白粉和小麦蛋白粉具有蛋白质含量高、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E

和蛋氨酸高、纤维含量较低、不含抗营养冈子等特点, 是较好的植物蛋白源。

2.3.5 土豆蛋白

土豆蛋白是生产土豆淀粉的副产物,具有蛋白质含量高(75%~85%) ,氨基酸较为平衡等特点,有较大的蛋白利用潜力(oyano etal;, 1992)。解绶启和Jokumsen认为影响土豆蛋白利用率的主要原因是:(1)适口性差, 因而降低了养

殖动物的摄食率和饲料效率; (2)土豆碱和其它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营养因子的存在, 降低了土豆蛋白的生物利用率; (3)必需氨基酸不平衡。

2.3.6 单细胞蛋白

由于蛋白质含量高, B族维生素和色素以及多糖如葡聚糖等含量丰富, 包括细菌、微藻和酵母在内的单细胞蛋白可以作为部分替代鱼粉的蛋白源使用(Sandersonand Jolly,1994; Tacon,1994)。同鱼粉相比,单细胞蛋白往往是一种或多种氨基酸含量不足, 或者是氨基酸不平衡(Oliva andGonncalves,2001)。而酵母是水产饲料中用的最多的单细胞蛋白。一些研究表明, 酵母特别是啤酒酵母多糖和核酸含量丰富而具有免疫增强剂的作用(Kiesslingand

Askbrandt,1993)。在以酵母为主要蛋白源的饲料中补充某种必需氨基酸能够促进鱼类的生长(Andersonet al;, 1995)。在实际生产中,酵母的适宜添加量为15%~30%,相当于可以替代25% ~50%的鱼粉。酵母蛋白中含硫氨基酸为限制性氨

基酸 ,一些研究者在饲料中补充蛋氨酸能够显著改善鱼类的生长

(Metaillerand Huelvan,1993; Schulz and Oslage,1976; Tuse,1984)。Rurnsey 等认为鱼类利用高含量酵母能力较差的原因是由于完整的酵母细胞无法使胞内

的营养成分释放出来而被鱼类利用。

3 展望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在保证养殖动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 以廉价的动植物蛋白源替代昂贵的鱼粉可以节约饲料成本,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其二,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限制鱼粉的产量, 确保海洋渔业

的可持续发展,并保护海洋生物的生态多样性。有关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文献较多,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淡水养殖品种的饲料中植物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要高于海水养殖品种。同时动植物蛋白源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 如动物副产品加工产物氨基酸不平衡, 植物蛋白源中普遍存在的抗营养因子等, 限制了其在水产饲料中的添加量。今后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通过发酵和酶工程等技术对动植物蛋白源进行加工处理,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必将

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动物性蛋白饲料原料的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和改善,对畜产品的需求量成倍增长,促使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造成饲养畜禽所需要饲料原料资源(特别是蛋白质资源)的紧张和短缺。动物生产的蛋白质平均值相当于全部精饲料资源总蛋白质的32%,按我国人均月摄入25g动物蛋白质换算成畜禽精饲料蛋白质计算,13亿人口一年需要3700万吨蛋白。加之我国的饲料资源分布不平衡,玉米和豆粕主要集中在东北,而南方相对较缺乏;鱼粉和肉骨粉等在沿海地区和南方相对较丰富。动物屠宰加工下脚料比较分散,难以收集加工利用,如:血液蛋白质含量高,但氨基酸不平衡,氨基酸消化率低,资源分散,因此其开发利用重点在于集中资源、采用喷雾瞬间干燥先进工艺、减少氨基酸损失;开展深加工研究,开发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等。角质化蛋白质(如:角、蹄、羽毛、毛发等),该类资源数量多,分散,品质差,加工水平低。

因此,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是我国畜牧业及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受到破坏,鱼粉价格上涨。可见,开辟新的蛋白饲料资源以及将现有蛋白质资源的更深层开发利用,仍然是缓解我国蛋白质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1 动物性蛋白饲料原料的分类

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鱼粉、血粉、血浆蛋白粉、羽毛粉、肉骨粉、皮革粉和昆虫蛋白饲料。

2 动物性蛋白营养特征及应用技术(见表1)

表1 动物性饲料蛋白原的种类、来源、加工工艺、营养特性及优缺点

2.1 鱼粉

鱼粉是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主要来源,它是将全鱼经过加工制成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50%以上。对于所饲养的动物而言,其氨基酸组成是接近平衡的,因而利用率高,是理想的蛋白质饲料。优质鱼粉蛋白质含量在65%以上,赖氨酸含量在3.5%~6.5%左右,蛋氨酸含量在1.6%以上,矿物质钙、磷含量较高,所有的磷都是可利用磷(有效磷)。在猪日粮中添加5%~8%的鱼粉,能明显促进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

2.2 血粉

血粉是以畜、禽血液为原料,经脱水加工而成的粉状动物性蛋白质补充料。猪血液占活体重的4.6%~5.0%,牛羊血液占活体重的3.5%,禽血液占活体重的3.9%。按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家畜、家禽数量估计,每年可产畜、禽血液2000万t,如利用其一半,则可生产血粉200万t。但实际用于饲料的量很少,估计中国的产量与“发酵血粉”一起计算在内,总产量不足10万t,增产潜力极大。

血粉的粗蛋白含量可达80%~90%,高于鱼粉和肉粉。血粉中赖氨酸和亮氨酸以及缬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含量都很丰富。其中赖氨酸的含量居所有天然饲料之首,为7%~8%, 比常用鱼粉中的含量还高。相对而言,精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的含量很低,异亮氨酸的含量很少,几乎为零。另外,血粉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钠、钴、锰、铜、磷、铁、钙、锌、硒等,其中含铁量是所有饲料中最丰富的。血粉中钙、磷含量很低。血粉还含有可帮助消化的多种酶类和维生素A、B2、B6、C等,但与其它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相比,维生素B12和核黄素的含量较低,如:核黄素含量仅为115mg/kg左右。

总之, 血粉是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饲料, 但氨基酸组成平衡性差, 并因加工方法的不同, 其营养成分、适口性和可消化性都有较大的差异。

管武太、李德发等(1996)报道, 用2.5%喷雾干燥血粉替代仔猪日粮中的豆粕后, 仔猪日增重和采食量分别提高14.4%和12.5%, 饲料转化率略有改善。

2.3 血浆蛋白粉

血浆蛋白粉就是将占全血55%的血浆分离、提纯、喷雾干燥而制成的乳白色粉末状产品。按血液的来源不同可将其分为:猪血浆蛋白粉(SDPP)、低灰分猪血浆(LAPP)、母猪血浆蛋白粉(SDSPP)和牛血浆蛋白粉(SDBP)。

血浆蛋白粉中,含粗蛋白质78.0%,脂肪2.0%,纤维0.4%,碳水化合物3.15%,粗灰分含量为7.0%。其中还含有钙、磷及一些动物必需的常量和微量矿物元素。而且动物对其消化率高达93%,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消化能和代谢能。

管武太等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血浆蛋白粉(0、3.75%和7.5%),仔猪的采食量和日增重线性增加(P<0.05),饲料转化率也成改善的趋势,说明血浆蛋白粉有增强食欲、提高采食量和加快生长速度的作用。Pierce等试验发现:随着血浆蛋白粉和IgG2种原料在仔猪饲粮中添加量的增加,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这些都说明血浆蛋白粉可提高幼年动物的生长性能。

2.4 羽毛粉

羽毛粉是将家禽的羽毛净化消毒,再经过蒸煮、酶水解、粉碎或膨化而成的粉状动物性蛋白质补充饲料。每只成年鸡可得风干羽毛80~150g,是体重的4%~5%。20世纪90年代末期,预计中国各种禽类总饲养量约为100亿只,可产羽毛150万t,开发其中一半制成羽毛粉,预期可产40万~75万 t羽毛粉,约相当于150万t

豆饼中的蛋白质量,是一种潜力很大的蛋白质饲料原料。粗蛋白质含量在85%~89%,胱氨酸含量高达4.65%,也含有维生素B12,铁、锌、硒含量高,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含量均较高。但羽毛蛋白质中大部分是角蛋白,结构坚固, 不易被一般工艺水解,不易被动物消化。

经过加工处理的羽毛粉作为蛋白质资源,在畜牧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加工工艺及生产条件对羽毛蛋白质的质量影响较大,使其质量不太稳定。所以在动物饲料中添加量不宜过多,而且羽毛蛋白质的氨基酸不平衡,在使用时要注意日粮中氨基酸的平衡,必要时可补充羽毛粉缺乏的氨基酸,提高羽毛粉的饲喂效率,经加工处理的羽毛粉,可以代替鱼粉,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资源,在畜牧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5 肉骨粉

目前,肉骨粉多利用肉联厂不能食用的超期肉类,以及屠宰厂、制革厂、骨胶厂的各种畜禽的下脚料。以上原料经分离杂质,按一定的比例配合,高压蒸煮、灭菌脱脂等工艺而生产出的一种褐黄色粉状肉骨混合物,称为肉骨粉。据预测,中国资源量可达200万t。但限于运输、保鲜、防疫卫生等条件,尚未充分开发利用。该类产品因原材料不同,形成的理化指标也不相同。一般蛋白质含量在30%~50%,磷2.5%~7.5%,钙6%~18%,粗脂肪6%~12%,粗纤维2.5%~3.5%,蛋氨酸0.6%~0.8%,赖氨酸1.5%~2.6%(施安辉、单宝龙)。

肉骨粉可作为猪、禽饲料的蛋白质及钙、磷来源,但其品质稳定性差,饲养价值比不上鱼粉与豆饼,用量限制在5%以下为宜,并需补充所缺乏的氨基酸还应注意钙、磷平衡。一般多用于肉猪、种猪、肉禽的饲料中,不宜用于仔猪、雏鸡饲料。在反刍动物中利用效果不佳,用量应控制在3%以下。

2.6 皮革粉

皮革粉是用鞣制前或鞣制后生产的各种动物的皮革副产品制成的粉状饲料。水解皮革粉中含粗蛋白质约80%,其中赖氨酸含量较高,但其它氨基酸含量较低,利用率较差,属于低档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试验证明,利用皮革蛋白粉饲喂蛋鸡、生长鸡、猪等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因此,饲用皮革粉在配合饲料中的使用是可行的,可以代替30%~50%的鱼粉。

2.7 蝇蛆粉

蝇蛆粉是将蝇蛆卵接种到培养基上,经过培养以后,分离蝇蛆,干燥后粉碎制成。蝇蛆也可以鲜喂,活蝇蛆蛋白质含量为15.6%,可直接用来喂鸡、鸭,加工成蝇蛆粉,其粗蛋白质含量高达59.4%~63.0%,与进口鱼粉蛋白质相似,粗脂肪含量10.6%~20.0%,赖氨酸含量为4.1%,蛋氨酸为1.9%,色氨酸为0.7%,氨基酸总含量占干物质的52.2%,还含有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田晓燕)。祁芳等报道,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用10%蝇蛆粉喂养蛋鸡,其产蛋率比喂同等数量的国产鱼粉的蛋鸡提高19.5%,饲料转化率提高15.8%,成本降低40%,且可提高鸡蛋及鸡肉的品质。黄自占等报道,在基础日粮相同的条件下,每头猪加喂100g秘鲁鱼粉,结果喂蝇蛆粉的仔猪比喂鱼粉的仔猪增重提高了7.18%,而且每天增重 0.5kg,成本下降13.2%。用蝇蛆粉喂养的猪瘦肉中蛋白质含量比喂鱼粉的高3.5%。杨亚飞等试验结果显示,雏鸡阶段每天加喂少量蝇蛆,每kg

鲜蛆可使雏鸡多增重0.75 kg,开产日龄比对照组提前28d,产蛋量和平均蛋重明显高于对照组。

2.8 蚯蚓

蚯蚓体内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平均为56.5%,最高达70%,且富含11种氨基酸,其中精氨酸的含量比鱼粉高2~3倍,色氨酸的含量是牛肝的 7倍,赖氨酸的含量也高达4.3%,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E及多种微量元素、激素、酶类、糖类物质(傅规玉)。蚯蚓粉由鲜蚯蚓风干或烘干后粉碎即成,用蚯蚓粉喂鸡,增重快,肉质好,产蛋多,效果好于鱼粉。据报道,在产蛋鸡的日粮中加入4%的蚯蚓粉,产蛋量增加20%以上,奶牛和奶山羊辅以蚯蚓饲料,泌乳量增加10%~40%(田晓燕)。傅规玉试验结果表明,用蚯蚓粉代替鱼粉饲喂育肥猪日增重可提高13.1%,料重比降低0.9:1。杨海明等报道,在粗饲料中添加5%~8%的蚯蚓粉喂养家禽,可使其生长速度提高15%。姜利等报道,在猪粗饲料中添加5%~8%蚯蚓粉喂猪,其生长速度可提高 15%。

2.9 蚕蛹粉

蚕蛹是蚕茧抽丝后剩下的副产品,经过除臭、烘干、脱脂,再烘干和粉碎后,即为蚕蛹粉。蚕蛹粉蛋白含量高达68.3%,可消化蛋白占56.5%,粗脂肪占28.8%,磷为0.9%,钙为1.2%,灰分为2.8%,并含有维生素B1、B2、E。蚕蛹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占总量的 14.59%( 王敦,白耀宇等)。

近年来研究发现猪饲料中添加蚕蛹粉,其氨基酸真消化率达到88%,明显高于啤酒糟、豌豆等饲料蛋白辅料。张建红等报道,用蚕蛹粉喂猪,日平均增重比不加蚕蛹粉的要高23.6%;郭宝忠报道,在蛋鸡日粮中加入5%~10%的蚕蛹粉产蛋率可提高18%。

2.10 其它

2.10.1 天虻食粪昆虫天虻的蛋白质含量40.5%,比大豆还高,精氨酸、赖氨酸和蛋氨酸都较丰富,分别占18种氨基酸的5.76%、7.40%和5.34%,亚油酸4.3%、亚麻酸12.1%,钙、铁含量高。

2.10.2 黄粉虫黄粉虫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氨基酸含量较全面的昆虫资源,还含有多种糖类、维生素、矿物质。1 kg黄粉虫干粉含蛋白质489g、脂肪288g、糖类107g、硫胺素0.65mg、核黄素5.2mg、维生素4.4mg、钾1

3.7g、钙1.38g、磷6.83g、铁65mg以及钠、镁、锌、铜、锰、硒等矿物质元素(付亮亮、何永涛)。黄粉虫70d就能繁殖1代,1只雌虫经交配后能繁殖幼虫3000 条以上,每1.25kg麸皮可以生产0.5kg黄粉虫(周元军)。刘伯生报道,用3%~6%鲜黄粉虫代替等量鱼粉饲喂肉鸡,增重速度提高13.0%,饲料效率提高23.0%。

2.10.3 蜂尸粉蜂尸是养蜂业的副产品,蜂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还含有ATP、维生素B及Ca、P、Fe、Cu、Zn等微量元素。据报道,产蛋鸡饲喂蜂尸粉可提高产蛋率0.8%、饲料报酬2.1%(田晓燕)。

3 影响动物蛋白质饲料的主要因素

总体来说,动物性蛋白质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好,尤其是鱼粉,适口性好,氨基酸组成接近动物体组织氨基酸组成模式,是一种动物较平衡的蛋白质饲料资源。但从另一方面考虑,以上几种蛋白饲料

价格都较昂贵,来源不同,营养价值差异很大,而且不能持续的供给动物生产。同时,动物性蛋白容易受细菌感染,饲喂受感染日粮将会影响动物的健康生长,而且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目前蛋白质饲料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质量也不很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加工方法和工艺技术

各种蛋白质饲料的质量都受加工方法的限制,其加工方法与工艺技术不同,产品的质量就不一样。如:鱼粉的质量因原料的品质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鱼粉干燥过程中温度过高会导致鱼粉品质下降,不合要求的干燥方法会导致鱼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等。

3.2 原料的种类、来源与环境影响

原料的种类不同,产品的质量各异。如:鱼类不同生产的鱼粉蛋白质就不一样。同一种物质也会因产地的不同而含量各异;同一产地也会因每年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所获得的产品质量也不同。

3.3 人为因素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掺杂现象十分严重。其中掺假最严重的是鱼粉。从而使蛋白质饲料原料的产品质量很难保持一直,其营养价值差异很大,对动物生产带来很大影响(黄玉兰)。

4 小结

针对我国饲料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通过调查我国饲料资源存量,集成我国常规蛋白质饲料资源替代技术和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成果,为提高我国常规饲料资源和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所以我们应该把开发重点放在集中资源、改进加工工艺、平衡氨基酸和利用特异性酶制剂或微生物发酵来提高蛋白的利用率。建立系统成套的加工体系,生产蛋白质含量高,对动物无毒副作用的蛋白质饲料原料,来弥补我国动物性蛋白质资源的不足,其中合理开发高效昆虫蛋白质饲料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开发利用饲用昆虫,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一切废弃资源,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发,逐步扩大我国蛋白饲料生产量,促进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什么是鱼粉

鱼粉是什么? 一、鱼粉是什么: 鱼粉用一种或多种鱼类为原料,经去油、脱水、粉碎加工后的高蛋白质饲料。全世界的鱼粉生产国主要有秘鲁、智利、日本、丹麦、美国、前苏联、挪威等,其中秘鲁与智利的出口量约占总贸易量的70%。中国鱼粉产量不高,主要生产地在山东省、浙江省,其次为河北、天津、福建、广西等省市。20世纪末期,我国每年大约进口70万t鱼粉,约80%来自秘鲁,从智利进口量不足10%,此外从美国、日本、东南亚国家也有少量进口。虽然我国饲料工作者一直研究探索低鱼粉日粮和无鱼粉日粮,但迄今鱼粉仍为重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添加饲料,尚无法以其他饲料取代。 二、鱼粉是什么:鱼粉的检测事项 鱼粉生产流程图解 鱼粉的营养特点:鱼粉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制作鱼粉的原料和加工工艺。其营养成分的共同特点是: 生物学价值高:优质进口鱼粉蛋白质含量在60%以上,有的高达70%;国产优质鱼粉蛋白质达55%以上。各种氨基酸含量高且平衡,所以其生物学价值也高,是平衡家禽日粮的优质动物性饲料。 能量较高:鱼粉含有较高的脂肪,进口鱼粉含脂肪约占10%;国产鱼粉标准为10%-14%,但有的高达15%-20%。因此,鱼粉中的代谢能对鸡来说,通常在11.7-12.55兆焦/千克。但其脂肪易氧化,往往造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E随油脂氧化而缺乏,同时脂肪氧化升温,是造成鱼粉自燃的原因之一。 含钙磷高:鱼粉含钙3.8%-7%、磷2.76%-3.5%,钙磷比为1.4-2:1,鱼粉质量越好,含磷量越高,磷的利用率为100%。但在贮存过程中,由于化学分解,磷被游离出来而成为单质磷。单质磷燃点很低,不需明火即可自然,这是鱼粉在贮存过程中容易自燃的第二个原因。 微量元素含量高:鱼粉中含有鸡常用的六种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和硒含量最高。据分析,每千克海鱼粉含锌97.5-151毫克,金枪鱼粉高达213毫克,淡水鱼粉则为60毫克;每千克海鱼粉含硒1.5-2.2毫克,金枪鱼粉高达4-6毫克。 B族维生素丰富:尤其富含胆碱和维生素B2。据分析,每千克秘鲁鱼粉含维生素B27.1毫克,泛酸9.5毫克,维生素H390微克,叶酸0.22毫克,胆碱3978毫克,烟酸68.8毫克,维生素B12110微克。 含有未知促生长因子:其准确成分还没有提纯,故未定名,但其促生长作用是公认的,也是肯定的。 消化率高:鸡对鱼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率分别为91%-93%和78%-91%。 食盐含量高:进口鱼粉含盐量在1.5%-2.5%左右,国产鱼粉国家规定标准是:一二级鱼粉4%,三级鱼粉5%,但实际不掺假的鱼粉都超标,有的高达15%-20%;而近年来掺杂使假的鱼粉多数含盐量偏低,个别假鱼粉还不到1%。由于鱼粉含盐量高,易吸潮,有利于细菌、霉菌和酵母的繁殖,引起温度上升,常结块发霉甚至自然,这是鱼粉在贮存过程中容易引起自燃的又一个原因。 综合以上所述,鱼粉既是平衡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优良动物性蛋白饲料,也是平衡矿物质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好饲料。 三、鱼粉是什么:鱼粉的分类方法 主要有3种: (1)根据来源将鱼粉分为2种:一般将国内生产的鱼粉称国产鱼粉,进口的鱼粉统称进口鱼粉。显然,这种方类方法比较粗略,反映不出鱼粉的品质。 (2)按原料性质、色泽分类,将鱼粉分为6种:普通鱼粉(橙白或褐色);白鱼粉(灰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 鱼粉 1.1 鱼粉的特点 由于鱼粉具有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适口性好,抗营养因子少以及能够被养殖动物很好的消化吸收等特点,一直以来是水产饲料中不可或缺的优质蛋白源。鱼粉在饲料中的营养作用主要是提高氨基酸平衡性和利用效率,与其它蛋白原料相比,有比较显著的优势。但鱼粉的作用不仅在于其蛋白、氨基酸的作用优势, 还在“未知生长因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方面具有营养作用优势。 1.2 无鱼粉或低鱼粉饲料技术对策 在所有的饲料原料中,鱼粉在促进养殖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方面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在配合饲料中,是否使用鱼粉及使用量不同所获得的养殖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即饲料中鱼粉的使用量与养殖鱼产品的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鱼粉在配合饲料中的使用对配合饲料的质量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如在草鱼、武昌鱼饲料中基本不用鱼粉,但是使用1% ~2%的鱼粉后,鱼生长速度可以提高10%以上,同时鱼体的生理机能也会得到改善。因此,在不使用鱼粉或低鱼粉饲料中考虑的技术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2.1 配合饲料中氨基酸的平衡性和有效性 蛋白质的营养实际上是通过氨基酸的营养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在无鱼粉或低鱼粉饲料中优先考虑的技术处理是氨基酸的平衡性。由于鱼类对单体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很差, 在部分种类鱼中使用单体赖氨酸、蛋氨酸是没有效果的。对于饲料氨基酸的平衡就只能依赖于饲料原料中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来实现, 在设计无鱼粉或低鱼粉饲料配方时可以选择肉粉、肉骨粉、豆粕、菜粕、棉粕等通过比例调整来实现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氨基酸平衡效果的评判可以采用必需氨基酸模式相关系数的大小来判定,即以养殖对象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模式作为标准模式, 将配方中必需氨基酸模式与此进行比较, 计算两组模式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越大, 表明配方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越好。但要考虑氨基酸的利用率问题, 即必需氨基酸的有效性问题。有些原料虽然蛋白含量很高, 但消化利用率很低, 如羽毛粉、皮革粉蛋白含量可以达到80% 以上, 但消化率只有30%左右, 无论是单独使用或是加人鱼粉(掺假鱼粉)中, 均会使配方中必需氨基酸的有效性显著降低。因此,在计算必需氨基酸平衡效果时, 尽可能选择消化率高的饲料原料组成配方来进行必需氨基酸的平衡。

蛋白质工程的现状发展及展望

蛋白质工程的现状发展及展望 摘要: 蛋白质工程是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蛋白质进行分子改造的技术。介绍了蛋白质工程的几种常用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 蛋白质工程;定点诱变; 定向进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对蛋白质的分子改造渐渐进入研究领域, 通过对蛋白质分子进行突变, 得到具有新的表型和功能或者得到比原始蛋白相对活力更高的突变体,对蛋白质的分子改造技术逐渐纯熟。蛋白质工程的主要技术分为理性进化和非理性进化,已经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理性进化 理性进化主要是利用定点诱变技术, 通过在已知DNA序列中取代、插入或缺失一定长度的核苷酸片段达到定点突变氨基酸残基的目的。运用该技术已有不少成功改造蛋白质的例子。Markus Roth通过同源性比对和定点突变技术, 对EcoR DNA甲基化酶进行改造,使其对胞嘧啶的亲和性增加了22倍。定点突变还主要应用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面。酰基载体蛋白(ACP)的主要作用是在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特定位置引入双键, Caho通过定点突变研究, 发现将五个氨基酸残基置换之后的酶, 由6- 16 : 0- ACP脱氢酶变成9- 18 : 0- ACP脱氢酶。Van den Burg利用蛋白同源建模和定点突变技术结合的方法将从Bacillus stear other mophilus分离出来的嗜热菌蛋白酶突变, 得到的突变体稳定性提高了8倍, 100 在变性剂存在的情况下还能发挥作用,但是大部分单个氨基酸的改变对于整个蛋白的影响比较小,很难在高级结构上改变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从而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定点突变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 用于改造蛋白质分子。[1] 2.非理性进化 非理性蛋白质进化, 又称定向进化或者体外分子进化,在实验室中模拟自然进化过程,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分子水平增加分子多样性, 结合高通量筛选技术, 使在自然界中需要千百万年才能完成的进化过程大大缩短,在短期内得到理想的变异。这种方法不用事先了解蛋白质结构、催化位点等性质, 而是人为地制造进化条件, 在体外对酶的编码基因进行改造, 定向筛选, 获得具有预期特征的改良酶,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点诱变技术的不足, 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一个比较成功应用定向进化的例子是对红色荧光蛋白的改造。绿色荧光蛋白由于

16 海洋资源的替代替代原料的影响及保持营养品质的策略

16 海洋资源的替代:替代原料的影响及保持营养品质的策略 上一版NRC的出版主要侧重于鱼类最佳生长的营养需求和病害防治(NRC,1993)。此后,人们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水产养殖上,人们除了关注鱼类及其他水产品的产量外,这些水产品的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消费者们对所吃食物和健康关系意识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些变化。在发达国家,对于消费者来说极为重要的一点是,鱼类是n-3族或者是ω-3 长链不饱和脂肪酸(LC-PUF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 碳六烯酸(DHA)的独特且丰富的来源。这些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已经被公认为有益于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发育,并且有益于降低包括人类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在内的许多疾病发生的可能性(Brouwer et al., 2006; Eilander et al., 2007; Ruxton et al., 2007)。长链脂肪酸的这些益处已经被企业所接受,而这一点却使市场上的鱼类和其它水产品快速成为一种“健康”的选择,并且因为这些水产品可以提供重要的以ω-3脂肪酸为主的促进健康的特别因子而成为饮食的重 要组成部分。“ω-3”脂肪酸对健康的益处几乎全部是由EPA和DHA产生的, 因此对于养殖鱼类和其它水产品来说,重要的是这些脂肪酸在其体内的保持水平。此信息的传递是1993年以来,在水产养殖上发生的第二个主要变化。因此在饲料原料中主要提供EPA和DHA的两类原料鱼粉(FM)和鱼油(FO)迅速成为水产养殖生产增长的限制因素(Naylor et al., 2009)。 海洋生物资源的供应和利用---鱼粉和鱼油的限制因素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渔业捕捞量的下降,目前水产养殖业供应越来越多比例的食用鱼,2006年,水产养殖业供应水产品的比例达到47%,同时2009年,世界粮农组织(FAO)的统计表明,水产养殖业供应水产品的量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增长,为增长最快的食品行业(FAO,2009)。然而,奇怪的是,养殖肉食性海洋 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主要来自于海洋资源,特别是价值低廉的海洋中上层鱼类历来是主要的饲料成分。尽管,我们一直致力于在水产养殖上这些鱼类直接被投喂给肉食主要是亚洲,但是在一些地区,推广使用膨化饲料, 性海洋鱼类,如石斑鱼,亚洲海鲈鱼,军曹鱼,笛鲷,金枪鱼等,这就是所谓的“垃圾鱼”饲料。然而,颗粒饲料历来以鱼粉和鱼油为主要原料,这些鱼粉、鱼油主要来源于工业的加工生产,即饲料级渔业(也称为减少渔业)对小型中上层鱼类,如,凤尾鱼、沙丁鱼、鲱鱼和鲭鱼的加工。减少渔业已经最大限度上达到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极限,在过去的30年里,每年约2000~2500万吨的饲料鱼被捕获,而这么多的饲料鱼每年只能生产出约600~700万吨的鱼粉和100~140万吨的鱼油。1992年,水产养殖业大约分别消耗了全球鱼粉、鱼油供应量的15%和20% (Tacon, 2005)。2006年,水产养殖业消耗了大约68%的可用鱼粉和几乎89%的可用鱼油(Tacon and Metian, 2008a)。未来鱼粉、鱼油产量的增加没有任何的现实前景,而且事实上,因为人类对这些小型中上层鱼类的直接消费,用于生产鱼粉、鱼油的饲料鱼的数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Tacon and Metian, 2009a, b)。

蛋白质工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蛋白质工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蛋白质工程是生物工程中五大工程之一,本文对蛋白质工程作了简要概述,介绍了蛋白质工程的特点,并从蛋白质结构分析结构、功能的设计和预测、蛋白的创造和改造等方面对蛋白质工程研究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并以实例作了蛋白工程的应用。 关键词:蛋白质工程特点;研究内容;实际应用;展望 蛋白质是生命的体现者,离开了蛋白质,生命将不复存在。可是,生物体内存在的天然蛋白质,有的往往不尽人意,需要进行改造。由于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按一定顺序连接而成的,每一种蛋白质有自己独特的氨基酸顺序,所以改变其中关键的氨基酸就能改变蛋白质的性质。而氨基酸是由三联体密码决定的,只要改变构成遗传密码的一个或两个碱基就能达到改造蛋白质的目的。蛋白质工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对负责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基因重新进行设计,使合成的蛋白质变得更符合人类的需要。这种通过造成一个或几个碱基定点突变,以达到修饰蛋白质分子结构目的的技术,称为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重组技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蛋白质晶体学、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化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根据需要合成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确定蛋白质化学组成、空间结构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全新的蛋白质,这也是蛋白质工程最根本的目标之一。 目前,蛋白质工程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蛋白质工程就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变或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实际上蛋白质工程包括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设计和预测,通过基因重组或其它手段改造或创造蛋白质。从广义上来说,蛋白质工程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基因重组等技术改造蛋白质或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蛋白质。 1概念 按人们意志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或创造新的蛋白质的过程。包括在体外改造已有的蛋白质,化学合成新的蛋白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已有的或创建新的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去合成蛋白质等。为获得的新蛋白具备有意义的新性质或新功

鱼粉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豆粕类替代鱼粉 在(去皮豆粕粉和粗引诱剂完全取代鱼粉日粮对红海鲷的影响)一文中得知:去皮豆粕是一个合适在真鲷上替代鱼粉优质蛋白质来源。即使在无鱼粉的饮食中,用去皮豆粕和粗引诱剂补充逐渐替代鱼粉。真鲷的生长,养分利用率,体成分和血液指标均得到改善,或者没有显着影响。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在低盐度水体中用豆粕和矿物质补充剂替换鱼粉)一文中研究表明为高豆粕日粮提供相关矿物质来弥补其矿物成分对凡纳滨对虾饲养在低盐度水的负面影响,能对低盐度养虾的生长性能产生积极作用。 2棉籽粕类替代鱼粉 安全脱绒脱壳的棉仁所加工得到的棉仁粕粗蛋白含量高,甚至可达55%以上。在利用棉仁饼粕配制饲料时,要与含赖氨酸、蛋氨酸含量高和含精氨酸含量低的原料搭配。 棉仁饼粕与大豆饼粕和菜籽饼粕搭配使用有助与饲料的氨基酸平衡,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进行评估,棉籽粕替代鱼粉对幼年乌苏里鲶鱼幼鱼生长和免疫特性的影响。其中:替代水平高达30%不影响体重增加和具体增长率。 最终结果表明,高达25.3%棉籽粕米可以替代鱼粉在乌苏里鲶鱼幼鱼饮食。然而,饮食棉籽粕比例过高可能导致生长,抑制免疫反应,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和肝功能不良。 3蚕蛹粉和蚕蛹粕替代鱼粉 蚕蛹粉粗脂肪高达22%以上,其脂肪酸组成中含亚油酸36%-49%、亚麻酸21%-35%。 蛋氨酸含量与同等蛋白质水平的鱼粉相当,赖氨酸含量略低于鱼粉;色氨酸含量很,但精氨酸含量低。在欧洲鲈鱼的食物中,蛹粉作为鱼粉替代品中的研究表明19.5%预蛹粉(对应22.5%饲料蛋白质),可以成功地用于替代欧洲鲈鱼幼鱼日粮中45%的鱼粉,而且对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表观消化率系数或消化酶活性无任何不良影响。 4菜籽粕类替代鱼粉 优点:氨基酸含量较高、钙磷含量都较高,可作为水产饲料蛋白源。 缺点:精氨酸含量低,含多数不易消化的多糖,含硫代葡萄糖苷,需加热脱毒后再作为饲料蛋白源。 5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 优点:玉米蛋白粉具有蛋白质含量高、富含B 族维生素、维生素E 和蛋氨酸高、纤维含量较低、不含抗营养因子等特点, 是较好的植物蛋白源。 缺点:玉米蛋白粉的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赖氨酸含量严重不足,色氨酸含量偏低,粗纤维含量也不高 小结:利用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一是节约饲料成本, 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二是为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和保护海洋生物的生态多样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通过发酵和酶工程等技术对动植物蛋白源进行 加工处理,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下一步的研究重心应当在寻找和选择替代品或者替代品的善化处理(物理、化学、生物)。

蛋白质工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进展

蛋白质工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进展 李 强 施碧红* 罗晓蕾 左祖祯 邢佩佩 刘 璐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蛋白质工程是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蛋白质进行分子改造的技术。介绍了蛋白质工程的几种常用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蛋白质工程;定点诱变;定向进化 中图分类号 Q8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09)05-47-02 Advances in The Techni q ues of P rotein Engineering L i Q iang et al (Co llege o f L ife Sc iences,Fu jian N or m a lU n i versity,Fuzhou350108,Chi na) Ab strac t:P ro tein eng ineer i ng is a techn i que used to i m prove prote i n m o l ecular In th i s paper,seve ra l m ethods and t he ir pr i nci p les and their advantag es f o r m olecu lar m odifica ti on have been rev ie w ed K ey words:P rote i n eng i neer i ng;site-d i rected m utag enesis;d irected evoluti on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蛋白质的分子改造渐渐进入研究领域,通过对蛋白质分子进行突变,得到具有新的表型和功能或者得到比原始蛋白相对活力更高的突变体,对蛋白质的分子改造技术逐渐纯熟。蛋白质工程的主要技术分为理性进化和非理性进化,已经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 理性进化 理性进化主要是利用定点诱变技术,通过在已知D NA序列中取代、插入或缺失一定长度的核苷酸片段达到定点突变氨基酸残基的目的。运用该技术已有不少成功改造蛋白质的例子。M arkus Rot h通过同源性比对和定点突变技术,对E c o R DNA甲基化酶进行改造,使其对胞嘧啶的亲和性增加了22倍[1]。定点突变还主要应用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面。酰基载体蛋白(ACP)的主要作用是在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特定位置引入双键,Cahoo 通过定点突变研究,发现将五个氨基酸残基置换之后的酶,由 6-16:0-ACP脱氢酶变成 9-18:0-ACP脱氢酶[2]。Van den Burg利用蛋白同源建模和定点突变技术结合的方法将从Bacill us stear other m oph il us分离出来的嗜热菌蛋白酶突变,得到的突变体稳定性提高了8倍,100在变性剂存在的情况下还能发挥作用[3],但是大部分单个氨基酸的改变对于整个蛋白的影响比较小,很难在高级结构上改变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从而造成很大的影响[4],所以在定点突变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用于改造蛋白质分子。 2 非理性进化 非理性蛋白质进化,又称定向进化或者体外分子进化,在实验室中模拟自然进化过程,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分子水平增加分子多样性,结合高通量筛选技术,使在自然界中需要千百万年才能完成的进化过程大大缩短,在短期内得到理想的变异。这种方法不用事先了解蛋白质结构、催化位点等性质,而是人为地制造进化条件,在体外对酶的编码基因进行改造,定向筛选,获得具有预期特征的改良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点诱变技术的不足,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一个比较成功应用定向进化的例子是对红色荧光蛋白的改造。绿色荧光蛋白由于本身独特的发光性质,被应用到细胞生物学当中,作为体内原位跟踪蛋白质的一个极其有效的工具。D i sc oso m a红色荧光蛋白(Ds R ed)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l uoresce nce resonance e ner gy tr ansfer)中可以和绿色荧光蛋白一起作用,作为研究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但是野生型的D s Red由于显色速率较慢,而且稳定性较差,B r oo ke B evi s建立随机突变文库,在103-105个转化子中筛选到了大大提高显色效率的突变体,使显色效率提高了10-15倍[5-6]。 易错PCR是利用DNA聚合酶不具有3!-5!校对功能的性质,在PCR扩增待进化酶基因的反应中,使用低保真度的聚合酶,改变四种d NTP的比例,加入锰离子并增加镁离子的浓度,使DNA聚合酶以较低的比率向目的基因中随机引入突变,并构建突变库。M oor e等对鼠伤寒沙门菌Sal m onella t yph m i uri u m产生的门冬氨酰二肽酶(asp art yld i pepti dase)进行改良,经两次易错PCR引入随机突变,并结合D NA改组和正向选择筛选,得到的pepEm3074突变株,其酶活力比野生菌提高47倍[7]。 D NA改组(DNA shuffli ng)技术克服了随机突变的随机性较大的限制,能够直接将多条基因的有利突变直接重组到一起,它的原理是使用D N ase?酶切或超声波断裂多条具有一定同源关系的蛋白编码基因,这些小片段随机出现部分片段的重叠,产生的片段在不加引物的情况下进行几轮PCR,通过随机的自身引导或在组装PCR过程中重 47 安徽农学通报,Anhu iAgri Sci Bu ll 2009,15(5) 作者简介:李强(1983-),男,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子遗传育种。*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9-01-15

鱼粉介绍

鱼粉的营养特点:鱼粉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制作鱼粉的原料和加工工艺。其营养成分的共同特点是: 生物学价值高:优质进口鱼粉蛋白质含量在60%以上,有的高达70%;国产优质鱼粉蛋白质达55%以上。各种氨基酸含量高且平衡,所以其生物学价值也高,是平衡家禽日粮的优质动物性饲料。 能量较高:鱼粉含有较高的脂肪,进口鱼粉含脂肪约占10%;国产鱼粉标准为 10%-14%,但有的高达15%-20%。因此,鱼粉中的代谢能对鸡来说,通常在11.7-12.55兆焦/千克。但其脂肪易氧化,往往造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E随油脂氧化而缺乏,同时脂肪氧化升温,是造成鱼粉自燃的原因之一。 含钙磷高:鱼粉含钙3.8%-7%、磷2.76%-3.5%,钙磷比为1.4-2:1,鱼粉质量越好,含磷量越高,磷的利用率为100%。但在贮存过程中,由于化学分解,磷被游离出来而成为单质磷。单质磷燃点很低,不需明火即可自然,这是鱼粉在贮存过程中容易自燃的第二个原因。 微量元素含量高:鱼粉中含有鸡常用的六种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和硒含量最高。据分析,每千克海鱼粉含锌97.5-151毫克,金枪鱼粉高达213毫克,淡水鱼粉则为60毫克;每千克海鱼粉含硒1.5-2.2毫克,金枪鱼粉高达4-6毫克。 B族维生素丰富:尤其富含胆碱和维生素B2。据分析,每千克秘鲁鱼粉含维生素B27.1毫克,泛酸9.5毫克,维生素H390微克,叶酸0.22毫克,胆碱3978毫克,烟酸68.8毫克,维生素B12110微克。 含有未知促生长因子:其准确成分还没有提纯,故未定名,但其促生长作用是公认的,也是肯定的。 消化率高:鸡对鱼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率分别为91%-93%和78%-91%。 食盐含量高:进口鱼粉含盐量在1.5%-2.5%左右,国产鱼粉国家规定标准是:一二级鱼粉4%,三级鱼粉5%,但实际不掺假的鱼粉都超标,有的高达15%-20%;而近年来掺杂使假的鱼粉多数含盐量偏低,个别假鱼粉还不到1%。由于鱼粉含盐量高,易吸潮,有利于细菌、霉菌和酵母的繁殖,引起温度上升,常结块发霉甚至自然,这是鱼粉在贮存过程中容易引起自燃的又一个原因。 综合以上所述,鱼粉既是平衡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优良动物性蛋白饲料,也是平衡矿物质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好饲料。 鱼粉的用途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蛋白质工程的研究与进展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蛋白质工程的研究与进展 蛋白质工程的研究与进展摘要: 蛋白质是生命的体现者,离开了蛋白质,生命将不复存在。蛋白质工程开创了按照人类意愿改造、创造符合人类需要的蛋白质的新时期。它所取得的进展向人们展示出诱人的前景。 关键词:蛋白质工程;研究;进展;蛋白质工程汇集了当代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成就,它把核酸与蛋白质结合、蛋白质空间结构与生物功能结合起来研究。蛋白质工程将蛋白质与酶的研究推进到崭新的时代,为蛋白质和酶在工业、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应用开拓了诱人的前景。 1、蛋白质工程 1.1蛋白质工程的定义所谓蛋白质工程,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包括基因的定点突变和基因表达对蛋白质进行改造,以期获得性质和功能更加完善的蛋白质分子。 1.2蛋白质工程的由来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冲击下应运而生的。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开发是以遗传基因,即脱氧核糖核酸为内容的。这种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与开发诱发了另一个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研究与开发。这就是蛋白质工程的由来。它是以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和基因合成对现存蛋白质加以改造,组建成新型蛋白质的现代生物技术。这种新型蛋白质必须是更符合

人类的需要。因此,有学者称,蛋白质工程是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实施目标是运用基因工程的DNA重组技术,将克隆后的基因编码加以改造,或者人工组装成新的基因,再将上述基因通过载体引入挑选的宿主系统内进行表达,从而产生符合人类设计需要的“突变型”蛋白质分子。这种蛋白质分子只有表达了人类需要的性状,才算是实现了蛋白质工程的目标。 1.3蛋白质工程的原理由于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运用基因重组等理论和方法去设计并制造出预想的各种性能的蛋白质。这种改变蛋白质的操作可以在蛋白质水平上,也可以在基因水平上。如基因水平的改变,是在功能基因开发的基础上,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小到可改变一个核苷酸,大到可以加入或消除某一结构的编码序列。蛋白质水平的改变则主要是对制造出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等。蛋白质的化学修饰条件剧烈,无专一性,而基因操作则比较方便,在实施基因操作时,必须预先知道是哪个氨基酸或哪几个氨基酸影响着蛋白质的性状。就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看,大量新蛋白质通过检测,来确定改变的蛋白质是否具有预期的性状,技术上已是可行的。 1.4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目前,在蛋白质工程中最常采用的技术是定点诱变技术,即在特定的位点改变基因上核苷酸的种类,从而达到改变蛋白质性状的目的。蛋白质工程发展至当代,利用专一改

大豆蛋白替代鱼粉的应用研究_吴永恒

33 新参考 大豆蛋白替代鱼粉的应用研究 青岛农业大学/吴永恒 摘 要 鱼粉由于具有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适口性好、抗营养因子少以及易被动物 消化吸收等特点,一直以来都作为水产饲料中不可缺少的优质蛋白源。随着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鱼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及厄尔尼诺现象等的影响,世界鱼粉的总产量正逐年下降,价格不断上涨。单纯依靠鱼粉,将难以满足水产业发展的需求,更会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用大豆粕(饼)、发酵豆粕和大豆浓缩蛋白等部分或完全替代鱼粉是可行的。文章就近年来鱼粉替代物在水产养殖业的最新研究作一概述。 关键词 大豆粕(饼); 发酵豆粕;大豆浓缩蛋白;鱼粉中图分类号: S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14(2012)06-0033-03通讯作者:吴永恒。收稿日期:2012-2-29。 鱼粉因具有蛋白含量高,富含动物必需氨基酸,容易被动物消化吸收等优点而被称为“蛋白之王”。因此,鱼粉一直被作为水产动物饲料的主要蛋白源,且每年的需求量相当大。据报道,全球渔获量的35%被用来生产鱼粉。但近年来,受全球渔业自然资源衰退的影响,世界鱼粉产量逐年下降。而日益增长的水产养殖业抬高了鱼粉的价格,使鱼粉的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之势。鉴于此,开发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鱼粉的蛋白源,成为水产养殖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大豆粕(饼)类 大豆饼、豆粕等豆类制品的蛋白营养价值高,氨基酸组成合理,且糖类含量较谷实类低,目前已成为替代蛋白源研究的重点。但是,豆类蛋白较鱼粉蛋白难消化,处理不当的豆粕残存抗胰蛋白酶、血液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且豆制品中蛋氨酸、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比 鱼粉低,导致饲料中必需氨基酸不平衡从而限制了豆饼和豆粕的广泛应用。 用15%以上的豆饼替代鱼粉将抑制鲈鱼和黄鳝的生长,但豆粕中含有较高诱食作用的精氨酸和组氨酸,10%的豆粕组比全鱼粉组养殖效果好[1,2];同样,军曹鱼饲料中鱼粉的替代比例也不超过10%[3]。但翘嘴红、罗氏沼虾、黄颡鱼、花鲈、中华绒鳌蟹、黑线鳕鱼等的研究中发现,豆类制品对鱼粉蛋白源的替代比例高达30%~50%左右[4~9]。大豆粉替代量为40%时,48g 组尖嘴石鲈饵料消化率差异最显著;投喂高大豆粉组,195g 组尖嘴石鲈的终末体重最低,随着大豆粉的增加,摄食率、蛋白利用率降低[10]。压榨豆粉对虹鳟(50g )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沉积率有显著影响,但对虹鳟(9g )只有蛋白沉积率最显著[11]。有关大豆粉对鱼类肠道组织学的研究发现,大豆粉可引起幼建鲤消化能力下降,肝胰脏和肠道等消化器官发育受阻,胰蛋白酶和凝乳蛋白酶的活力降低,饲料利用率下降[11]; 幼虹鳟各处理组在摄食4周后肠细菌数量减少,摄食8周后鱼粉组肠细菌数量有所上升,但豆粉组未发现相似趋势[12]。大豆粉对肠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蛋白质工程》 (课程论文)题目名称: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生技131班 学生姓名:梁健 授课教师:韩晓菲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生技131班梁健13772025 摘要: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测序的初步完成,研究重点转到对基因功能的研究上。蛋白质作为基因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对其表达模式和功能的研究成为热点,出现了蛋白质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有助于了解蛋白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生命的本质及活动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疫苗及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进展;应用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门新兴学科,以 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蛋白质组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不断修正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方向和推进蛋白质组学相关支撑技术的快速 发展,进而拓展蛋白质组学在整个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成为后基因组时代重要的研究新领域,并成功地应用到基础研究及医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推进其迅速发展。 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1.1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蛋白质组(proteome)源于protein和genome两词的杂合,最早是由澳大利亚 的WILKINS等于1995年提出,其定义为“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早期相对狭义的蛋白质组的概念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1个细胞的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数目的总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提出了广义的蛋白质组的概念,用来描述1个细胞、组织、器官或1个物种的生命个体,在其不同的生存及发育条件下所表达的各种蛋白数目的总和。所以蛋白质组所含的蛋白数目及其表达量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组学最有价值的优势是它可以观察在特定的时间下一个完整的蛋白质组或蛋白亚型在某种生理 或病理状态中,发生的相应的变化。 1.2 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蛋白质组学可分为差异蛋白质组学(或称表达蛋白质 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其中差异蛋白质组学在蛋白质组学 研究中十分常用且应用广泛。差异蛋白质组学主要是研究比较在2种或多种不同条件下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变化。结构蛋白质组学主要是蛋白质表达模式的研究,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间结构的解析。蛋白质表达模式的研究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细胞或组织的所有蛋白质的表征问题。功能蛋白质组学主要是蛋白质功能模式的研究,包括蛋白质的功能和蛋白

水产饲料中鱼粉的替代物

水产饲料中鱼粉的替代物 水产动物对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要求较高,一般是畜禽的2~4倍,通常占配方的25%~50%,甚至更多。水产动物蛋白饲料的来源主要依赖于鱼粉。国际渔业协会的调查表明,近十几年来全球鱼粉需要量连年逐步上升,仅1996年就比 1991年上升了46.7%(平远摘译,1998)。单纯依靠鱼粉,将难以满足水产业发展对鱼粉的需求。这就促使人们去用价格低廉而又来源丰富的其他蛋白源来替代鱼粉,以满足水产动物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 1、动物性蛋白源 动物性蛋白源蛋白质含量高,糖含量低,矿物元素与维生素含量高,营养价值一般比植物蛋白高。 1.1畜禽类副产品 我国每年可产200多万畜禽类副产品。Steffens (1994报道,虹鳟饲料中用27%的家禽副产品代替约50%鱼粉,对其增重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完全用家禽副产品和羽毛粉代替鱼粉时,虹鳟增重和饲料效率会降低。Steffens(198,1994)又指出,可将添加氨基酸后的家禽废弃物作为虹鳟饲料的唯一蛋白源。有资料报道,大鳞大马哈鱼饲料中用20%的家禽副产品代替鱼粉对鱼的生长无不利影响,但家禽副产品含量达到30%时鱼的生长下降;饲料中含47%的低灰分家禽副产品和12%的鱼粉,投喂尖吻鲈,鱼的生长与投喂含鱼粉47%饲料的鱼相比无显著差异。梁发光(1997报道,用家禽副产品经加工处理得到的CI蛋白按20%的比例代替约1/3鱼粉,长吻鮠的净增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肉骨粉蛋白质含量为45%~50%,铁、钙、磷等矿物质含量很高,吴新民等(1997)报道,用肉骨粉做饲料的动物性蛋白源饲养对虾,不仅提高了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有效地促进了虾生长发育,而且明显降低了养虾成本。血粉是家禽的清洁新鲜血液经干燥制成的,用血粉代替鱼粉养殖虹鳟,经12周饲养,发现虹鳟的特定生长率(2.23~2. 35g)和饲料转化率(1.04~1.09)与鱼粉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虹鳟对血粉组饲料中磷的表现消化率(45.2%)显著高于对照组(31.6%),可使饲料中的总磷量降低38%(任维美摘译,1997)。生物血粉是将蛋白分解酶拌人孔性载体,再拌入动物新鲜血液,经过充分发酵而制成的混合血粉,混合血粉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血液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因而提高了血粉蛋白质的利用价值。邓淑慧(1995)进行了鲤鱼饲料中利

蛋白质工程的应用及发展

蛋白质工程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07级3班向文宝 摘要:蛋白质工程是生物工程中五大工程之一,本文对蛋白质工程作了简要概述,介绍了蛋白质工程的特点,并从蛋白质结构分析结构、功能的设计和预测、蛋白的创造和改造等方面对蛋白质工程研究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并以实例作了蛋白工程的应用。 关键词:蛋白质工程特点;研究内容;实际应用;展望 蛋白质是生命的体现者,离开了蛋白质,生命将不复存在。可是,生物体内存在的天然蛋白质,有的往往不尽人意,需要进行改造。由于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按一定顺序连接而成的,每一种蛋白质有自己独特的氨基酸顺序,所以改变其中关键的氨基酸就能改变蛋白质的性质。而氨基酸是由三联体密码决定的,只要改变构成遗传密码的一个或两个碱基就能达到改造蛋白质的目的。蛋白质工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对负责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基因重新进行设计,使合成的蛋白质变得更符合人类的需要。这种通过造成一个或几个碱基定点突变,以达到修饰蛋白质分子结构目的的技术,称为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重组技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蛋白质晶体学、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化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根据需要合成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确定蛋白质化学组成、空间结构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全新的蛋白质,这也是蛋白质工程最根本的目标之一。 目前,蛋白质工程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蛋白质工程就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变或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实际上蛋白质工程包括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设计和预测,通过基因重组或其它手段改造或创造蛋白质。从广义上来说,蛋白质工程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基因重组等技术改造蛋白质或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蛋白质。 1概念 按人们意志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或创造新的蛋白质的过程。包括在体外改造已有的蛋白质,化学合成新的蛋白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已有的或创建新的

鱼粉常见的掺假物及快速识别

鱼粉掺假鉴别 常见的掺假物有:菜籽粕、棉籽饼粕、花生饼粕、芝麻饼粕、大豆粉、麦麸、羽毛粉、血粉、肉骨粉、皮革粉、虾肉粉、蟹壳粉、海带粉、砂土、石粉、贝壳粉、锯末、稻壳粉等 快速掺假鉴别 1 感官检查法 (1)视觉:优质鱼粉颜色一致,呈红棕色、黄棕色或黄褐色等。细度均匀。劣质鱼分类为汪黄色、青白色或黑褐色,细度和均匀度较差。掺假鱼粉为黄白色或红黄色,细度和均匀度差。掺入风化土鱼粉色泽偏黄。 (2)嗅觉:优质鱼粉是咸腥味;劣质鱼粉为腥臭或腐臭味;掺假鱼粉有淡腥味、油脂味或氨味等异味。掺有棉籽听到和菜籽粕的鱼粉,有棉籽粕和菜籽粕味,掺有尿素的鱼粉,略具氨味,掺入油渣的鱼粉,有油脂味。 (3)触觉:优质鱼粉手捻质地柔软呈鱼松状,无砂粒感;劣质鱼粉和掺假鱼粉手捻有吵粒感,手感较硬,质地粗糙磨手。如结块发粘,说明已酸败,强捻散后呈灰白色,说明已发霉。2显微镜检查 鱼粉为黄褐色或黄棕色等轻质物,按鱼肉、鱼骨和鳞的特征查以鉴别。 鱼肉镜下观察表面粗糙,具有纤维结构,类似肉粉,只是颜色浅。鱼骨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的银色体,其空隙呈深色的流线形波状线段,似鞭状葡萄板,从根部尚感着整个边缘向外伸出。鱼鳞表面碎裂,形成乳白色的玻璃珠。 鱼粉长期堆放,通过空气氧化而自行燃烧,呈褐色。从镜下看不到油星,且颗粒碎小。鱼骨同半透明的银色体变为褐黄色的半透明体,鱼肉粗糙,纤维结构看不清楚或根本看不到。 鱼粉掺假的显微镜检查: (1)掺菜籽粕 鱼粉中掺菜籽粕镜下可见菜籽粕的种皮特征,种皮为深棕色并且薄,外表面有蜂窝状网孔,表面有光泽,内表面有柔软的半透明白色薄片附着。菜籽粕的种皮和籽仁碎片不边在一起,籽仁呈淡黄色,形状不规则,无光泽,质脆。 (2)掺棉籽饼粕 鱼粉中掺棉籽饼粕镜下可见棉絮纤维附着在外壳碎上及饼粕颗粒上,棉絮纤维为白色丝状物,中空、扁平、卷曲、半透明、有光泽,棉籽壳碎片为棕色可红棕色,厚且硬,沿其边缘有淡褐色和深褐色,的不同色层,并带有阶梯似的表面。棉籽仁碎片为黄色或褐色,含有许多圆形扁平的黑色或红褪色油腺体或棉酚色腺体。棉籽壳和棉籽仁是边在一起的。 (3)掺稻壳粉 鱼粉中掺稻粉镜下可见具有光泽的表面,有井字条纹,并可见到茸毛。 (4)掺花生饼粕 鱼粉中掺花生饼粕镜下可见花生种皮、外壳存在,种皮为红色、深紫色或棕黄色。外壳破碎呈极不规则的片状,分层,内层呈白色海绵状,有长条短纤维交织,外壳表面有突盘呈网状,外壳皮厚不均,有韧性。 (5)掺芝麻饼粕 鱼粉中掺芝麻饼粕镜下可见芝麻种皮特征,芝麻种皮带有微小的圆形突起,芝麻皮薄,黑色、褐色,因品种而异。 (6)掺大豆粉 鱼粉中掺大豆粉镜下可见豆皮、黄色或淡黄色块状物。豆皮有凹形斑点,稍有卷曲,并可见种脐。白色海绵淀粉像水珠浮在块状物表面。 (7)掺麦麸 鱼粉中掺麦麸镜下可见淡黄色或棕色片状麸皮。麸皮外表面有细皱纹,内表面粘附有许多不

我国水产饲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献综述

我国水产饲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水产养殖动物对营养物质与饲料原料的合理利用问题,并提供优质、安全水产品。饲料质量是影响生态系统、养殖动物抗病力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把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配方等研究列入国家饲料开发项目,开始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技术的开发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基础。因此, 我国对水产动物营养的研究和开发十分迫切。相关专家对这一课题展开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阅读了十余篇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这个课题。 (一)我国水产饲料的现状 伴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水产饲料业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上水产饲料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水产饲料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的规模化发展阶段,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5年我国的水产饲料产量为 984 万吨、增长率为 20.02%,2006年为1280万吨、增长率为30.08%。2007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水产饲料增长率一直低于 10%,2006年至2010年水产饲料占全国商品饲料总量比例一直维持在9%~11%(详见表1)。根据我国目前海洋和江河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水产品总量增长将基本由水产养殖产量来提供,水产饲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得到增加。根据我国发布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推算,到2015年,我国鱼虾蟹的养殖产量为3000万吨以上,水产饲料使用量在2000万吨以上。 (二)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从“六五”至今,国家和地方通过立项攻关,已基本摸清了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生存、生产和健康所需要的营养元素。相继开展了“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和鱼饲料配方的研究”、“主要水生动物饲料标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鱼类营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1]:(1)取得了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如草鱼、青鱼、团头鲂、鲤鱼、罗非鱼、鳗鲡和对虾等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参数,为实用饲料的配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制订了水产饲料的质量检测技术和饲料生物学综合评定技术标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省部级渔用饲料检测机构,使渔用饲料工业生产走上正规化。(3)查清了我国水产养殖饲料源,对常用饲料源进行了营养价值评定,为高效使用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了依据。(4)研制了主要养殖品种的人工配合饲料,如鳗鲡、中国对虾、鲤鱼等饲料已达 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开发了一些名贵品种如鳜鱼、长吻兢、大口鲶、斑鳢、中华鳖、鲟科鱼类等的沉性或浮性人工饲料。(5)开发了一批渔用饲料添加剂及预混料。研制了草鱼、鲤鱼、中国对虾等品种的高效优质复合预混料配方;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草药添加剂,对水中稳定型维生素C衍生物、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各种酶制剂和活菌制剂等也做了很好的研制、开发与应用工作。(6)颁布了草鱼(SC/T1024-2002)、鲤鱼(SC/T 1026-2002)、鳗鲡(SC/T 1004-1992)、虹鳟(SC/T1030-1999)、罗氏沼虾(SC/T1066-2003)、中华鳖(SC/T 1047-2001)、真鲷(SC/T2007-2001)、牙鲆(SC/T2006-2001)、中国对虾(SC/T 2002-2002)和大黄鱼(SC/T 2012-2002)的饲料标准;目前一些主要养殖鱼类的饲料 (三)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产鲤鱼、草鱼、罗非鱼、鳗鲡、对虾、罗氏沼虾和鳖的商品饲料的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起步晚,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在鱼虾类营养生理和营养参数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 1.基础研究不足, 缺乏系统性 2.水产专用添加剂的开发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