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5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和反思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5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和反思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5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和反思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5课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乘法,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多样.。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熟练掌握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并回答问题:

20×7= 30×6= 200×9=

80×4= 400×4= 2000×3=

700×5= 900×9= 60×5=

师:你发现以上各算式被乘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说出:被乘数都是整十整百的数, 积的末尾都有0.。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6×3=78 72×6=432

2 6 7 2

× 3 × 6

7 8 4 3 2

解放军叔叔向灾区人民共送去多少箱水?

师:观察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回答上面的问题.。

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指名回者列出算式130×3,教师引导说出过程(教师板书): 130×3=390(箱)答:解放军叔叔向灾区人民共送去390箱水.。

1 3 0 1 3 0

× 3 × 3

3 9 0 3 9 0

师:对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进行肯定和鼓励.。

指名说一说上面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按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

方法二: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先用乘数乘被乘数0前面的数,然后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师: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说一说为什么.。

学生独立发言,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指导,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先用乘数乘被乘数0前面的数,然后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或者,按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相乘的两个数,末尾有0的情况,不信你瞧.。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

乳品厂平均每天批发出牛奶260箱,牛奶厂3天批发出牛奶多少箱?

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并尝试解答,最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进行计算的.。教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260×3=780(箱)答:3天批发出牛奶780箱.。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积的百位上的1是怎么算出来的?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师巡视,个别辅导.。

师指名引导说出: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乘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方法一:先从个位乘起,用3 乘260个位上的0,相乘得0,在积的个位写上0,再用3乘260十位上的6,相乘得18,在积的十位写上8,1进位到百位,最后用3乘260百位上的2,相乘得6,与刚才进到百位的1相加得7,在积的百位写上7.。方法二:把260看成26个十,乘3得78个十,即 780,也就是按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用3先乘26,得78,再在78的末尾添1个0.。)

归纳总结:

师引导说出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计算时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或者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被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快乐尝试

第一关:基础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20×3= 230×3= 460×6=

710×8= 560×9= 610×7=

2.不计算,想一想说出乘积是几位数.。

430×3 610×5 440×2

320×3 240×5 570×2

第二关:深化题

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2题.。

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3题.。

第三关:拓展题

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4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浦城县万安中心小学李丽娟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67—69“分一分(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结合折纸、涂色的活动,利用面积模型表示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难点: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苹果、水果刀、正方形、长方形、圆、彩笔等。 五、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是学生以前所不曾想过或是没有想明白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以前是四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而新教材整合为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六、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带了两个问题需要同学们解答,但同学们回答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第七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重难点: 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 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1、实验,容量。 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2: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的工具(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 第2题,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第3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识认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具:语数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一、 创 设 情 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做 动作。(学生笑有部分 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一 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 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 你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 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特 点和心理发展规 律而言这样的游 戏情境设计最能 吸引他们的注意 力让他们积极投 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伸 二、 体 验 感 悟黑板的左边有值日表。 黑板的右边有镜框。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脚 右边有一只脚。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 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请你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 “左”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把课桌上的数 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 照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 摆好。 用左右来描述教 室中的物体和学 生自已身上的各 个器官是学生乐 于参与的数学活 动交流时可不必 拘泥于坐姿鼓励 学生用各种方式 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自 操作活动让学生 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

【精选】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数学

四年级数学教案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名师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 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名师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解决问题》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2页例8及做一做。 解决问题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情境铺地砖展开的,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制定的计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除法含义的理解,了解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加强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核心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图理解分析题意,感悟用“画图”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解题计划,并能表述清楚,正确解答,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制定解题计划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先画一画,再填空 (1)在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中摆正方形,每行能摆 ()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是怎么想的?能摆()行,你是怎么想的?共有()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在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中,摆长是2分米,宽是1分米的长方形,每行能摆()个,你是怎么想的能摆()行,你是怎么想的共有()个这样的长方形。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40里面有()个2。算式: 150里面有()个5。算式: 7200里面有()个9。算式: (2)填空 5平方米=()平方分米 9分米=()厘米 70分米=()米 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00厘米=()分米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平方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分一分(一)” 教案背景: 1、三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2.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分数的认识、理解与平均分的概念的建立和经验密不可分。学生们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已经会运用“一半”这样的词语,只是还不曾提升到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其次,在丰富的生活资讯中,一部分学生是见过,听过,接触过简单的分数的。 教学课题: “分一分(一)”——认识分数 教材分析: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4-66页的内容,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这个单元中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简单的数学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一半可以用1/2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 表示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重要性,进而,重点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和描述活动,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教学方法: 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乐中验。 教学过程: (一)实践操作“分一分”。 师:顺德大良有一个出名的公园——“顺峰山公园” 故事情境:星期天,喜羊羊和美羊羊来到顺峰山公园春游,他们坐在草地上欣赏风景的同时拿出随身带的食物,同学们能做小雷锋帮他们分一分好吗? (学生从信封中取出食物纸片分。) 学生汇报: (1)把4个苹果,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2个;

(2)把2瓶可乐,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1瓶,; (3)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一半。(出示大蛋糕纸片让学生边折边,并投贴一半在黑板) 师:为什么要这样分?数学上把这种公平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 (二)创造“一半”的表示方法。 1、“一半”表示方式。 师:下面发挥你的想象, 思考“一半”该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生:画图、0.5、 21……)(投影方法并对比) 师:表示一半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符号( 21)来表示,它是一个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师:21你会读吗? 师:数学上规定从下往上读。(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师:你能说说2和1是怎样得到的,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2、巧手涂画(21)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里面蕴含着很多分数,刚才我们认识了 21,你能涂出这些图形的2 1吗?(出示幻灯片) 3、 质疑并展示作品:(学生讨论) 师:看着这些图形你有什么问题想提的吗? (师生质疑:为什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涂色部分都表示这个图形的21呢?) 师:2 1不仅能表示半个蛋糕、半个花瓶、半个脸谱……。 (三)深入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 41 师:喜羊羊和美羊羊正准备吃蛋糕时,他们的好朋友懒羊羊和沸羊羊拿着一块香喷喷的巧克 力过来了。 师:现在有几只羊了?每只羊会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呢?同学们还愿意帮他们分吗?

最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一课时比高矮、长短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 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 谁矮? 二比一比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三做一做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排队。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 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 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 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 说一说。 板书设计:比一比比高矮、长短 老师高,学生矮 铅笔长,粉笔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比轻重、大小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谁 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 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再启发学生说一 说哪个轻、哪个重。学生回答谁轻谁重。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 练习课

第5单元面积 第5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对比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学准备】 准备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块手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4×90 60×3 300×9 4×50 20×4 6×500 22×13 15×11 15×17 70×4 37×5 8×53 2、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由学生说明每个图形的含义,再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并规范书写格式。 4、先估算黑板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学生先估算黑板的面积,然后派两个代表到前面来测量长和宽。全体同学计算它的面积,再看一看,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相差多少,从而丰富自己估算的经验。 5、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手帕先估算面积,再测量它的边长,算

出自己手帕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清楚地知道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形面积只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二、探究新知 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解题,并口头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读题并分析:从长方形中所剪下的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为张方形的边长。 指导学生在教材上画出要剪下的正方形,再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10=60(平方厘米) 6×6=36(平方厘米) 60-36=24(平方厘米) 答: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厘米。 三、对比练习 1、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求正方形面积需知道什么条件?边长与周长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题中给了正方形荷花池的周长,怎么求边长? 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64÷4=16(米) 16×16=256(平方米) 答:面积是256平方米。 2、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

三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

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直观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1/2 1.师:鼠妈妈做了四个饼,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要使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一样多,应该怎样份呢?你来帮帮她好吗?如果是两只饼呢,平均分给两只小老鼠,每人分几个?把1个饼平均分给2只小老鼠,每人分多少? (学生思考,出现“半个”、“一半”等不同回答。) 师:“半个”、“一半”该怎样表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如用符号、数字等,交流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 2.引导学生用1/2表示。并让学生思考哪种表示方法比较简便?让学生结合刚才老鼠妈妈分饼的例子来说说1/2表示什么?教学过程中突出“平均分”。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1/2表示吗?

(二)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1.请同学们看书上53页的“涂一涂”,选择一个图形,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它的1/2,并用彩笔涂出来。 选出同学代表说说画的图形,说明是怎么找到图形的1/2的。 2.拿出一个正方形,找出这个正方形的1/4,并涂色。 (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展示出各种不同方法。) 师小结: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来表示1/4呢?

(讨论后得出: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3.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1/4来表示,那么这样的2份、3份、4份你会用分数表示吗? (引导学生写出分数) 4.课件出示:说说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5.学生介绍分数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课本第2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位置左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前后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3~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2、通过观察、操作、表演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事物之间的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腾冲小学周艳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2、过程与方法: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乐中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难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分数表示物体、图形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图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实践感悟 1、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平分蛋糕不够每人一个时,自己得出每人半个的初步结论。(多媒体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 个蛋糕。)师:要求学生从信封中取出彩色图片,清点一下是否 4 个苹果,2 瓶矿泉水,1 个蛋糕,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 份,同桌合作完成。(板书:分一分)师:请同学们汇报你们分的结果。强调蛋糕是怎样分的?让学生上前演示(先对折再沿折痕展开)师:为什么要对折一下呢?(突出平均分) 因为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每人分得一样多。 师:同学们,2个、1瓶中的2和1都是数学上的数,而半个怎么用数学上的数字表示呢?现在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一个办法来表示半个!

(二)初步探索分数 (多媒体演示分数产生的过程) 师:同学们,古人在分东西时,也曾出现半个的情况,后来古代的中国人用算筹表示(下面两竖, 上面一竖),古代印度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不过同学们,这个数看上去还是像两个数。后来阿 拉伯人发明了一个神奇的符号,想知道阿拉伯人用什么来表示吗?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4页,自学课本,可以将有关文字轻轻地读一下,看懂的和同桌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书上告诉我们“半个”用怎样的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用2表示。它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 冋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能看懂书,那怎么写这个分数呢?一起来看老师写。 (先与分数线,用一横表示,再写分母2,取后与分子1) 师: 我们一起来写一下这个2。请冋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上2,同桌间相互检查。 师: 你们现在知道阿拉伯人发明的那个神奇符号是什么吗?(2) 师: 2是由哪几部份组成的? 师:分数线表示什么意思?这个2和1呢? (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2表示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吃,1表示每人吃这样的1份。) 师:是不是只有吃的东西才能分呢? 师: 请冋学们想象着一个大西瓜,怎样分到 2 ? (三)深入探索分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信封,里面有圆片、长方形和正方形,六边形、花瓶和面具,请每位同学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图 形,给它的涂上颜色。 师:把涂好颜色的纸片举起来,请几位同学上来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上台将自己涂色的纸片在投影上显示交流)1 师: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刚才交流的图片不一样,涂的颜色也不相同,而都是2呢? (因为它们都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2) 师:理解的多好!同学们还想不想学其它的分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2张正方形的纸,按照课本65页折一折的做法,能否找到新的分数朋友? (动手操作,理解2、2、2) (四)巩固运用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教案

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周长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和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难点: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线、绳子、直尺、皮尺、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 1、老师有一种本领,可以一笔画出一个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想见识一下吗? 2、师示范用一笔画出:树叶、花朵、小动物等物体的外部形状。 3、同学们想学老师这样画一笔画吗?从起点开始用一笔画出图形的外部形状,再回到起点为止,不间断,不重复。 4、学生尝试用一笔画出简单的图案。 二、描一描,量一量 5、将自己采集的、喜欢的树叶放在纸上,描出它的外形。 6、你有没有办法量出你所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请试一试。(培养动手能力。) 7、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8、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和不尽相同的探究结果。) 9、小结:同学们刚才测量的是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摸一摸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2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 结合“颁奖典礼”的具体情境,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分数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挂图、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引导探索 活动一:分奖品 1、颁奖典礼 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奖品:一张大正方形贴纸。 2、怎样分配奖品?学生在由9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纸上涂上颜色。一等奖涂红色,二等奖涂蓝色,三等奖涂黄色。 集体交流:自己是怎样分配奖品的以及这样分配的理由。 3、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 4、小组讨论: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5、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活动二:现场比赛 观察生活找分数。(P70) 1、小组合作完成: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7 。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 ) 。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2、情境图(P71试一试) 独立思考:说一说把图中哪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动手圈一圈 活动三:创作分数 用各种图形拼出喜爱的图案,并说出每种图形的个数占所有图形个数的几分之几?贴出作品,小组评比。 活动四:拓展应用。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 设情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做动作。(学生笑,有部 分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 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 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 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手 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心理发展 规律而言,这样的 游戏情境设计,最 能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让他们积极 投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 体验感悟黑板的左边有课程表。 黑板的右边有值日表。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 脚,右边有一只脚。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有条不紊的摆放书桌上 的用品。 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 教室,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左” 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人把课桌上的 铅笔盒、课本、练习本按照 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摆 好。 用左右来描述 教室中的物体和 学生自已身上的 各个器官,是学生 乐于参与的数学 活动,交流时可不 必拘泥于坐姿,鼓 励学生用各种方 式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 自操作活动,让学 生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周教案(教案文本)

苏教版小学数学标准教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周教案(教案文本) Mathematics is the door and key to science. Learning mathematics is a very important measure to make yourself rational.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周教案(教案文 本)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5 课次 19授课课题 认识克 教学基本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教学目的和要求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1克有多重。 教学方法 及手段与生活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认识家里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复习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二、学习新知1.你知

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1.一把直尺呢?2.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3.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橙子:150克哈密瓜:1250克4.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三、巩固练习1.试一试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2千克=()克3000克=()千克9000克=()千克 7千克=()克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体 学习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根据具体事物和图片判断观察角度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根据具体的事物、图片和照片,直观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的事物、图片和照片,直观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出示“盲人摸象”情境图 师:你们以前有没有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讲一讲生:…… 师:四个盲人摸得是同一只大象,为什么他们对摸到的部分感受不一样呢? 师:老师这有一个盒子,请3名同学站在不同方位上观察物品,并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师生总结出: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板书: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 出示四个同伴观察木头大象的情景图 师:丫丫看到的大象是哪个部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丫丫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师:其他三位同学看到的大象是哪个部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师:请4名学生在不同的方位上观察这个带把的水杯,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水杯的样子。 师:下面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三、巩固练习出示拍照图 师:说一说小猴、小兔分别在什么位置给小房子拍照,并说一说它们能拍到房子的什么部分。 师:(出示两幅照片)让学生判断两幅照片分别是谁照的,并说出理由。 练一练2题 师:汽车侧面的侧面指的是哪? 师:物体的左面和右面观察统称为侧面观察。 作业设计:练一练1、3 板书设计: 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体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