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nity3D的三维海底地形建模

基于Unity3D的三维海底地形建模
基于Unity3D的三维海底地形建模

基于Unity3D的

三维海底地形建模

马龚丽1,杨敏2,支雄飞1,3, 周鹏1,马修水1

1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3安徽大学

2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技术保障中心

【摘要】本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Unity3D为建模工具,介绍了三维海底地形地貌建模的建模步骤以及最终的建模效果,实现了三维海底地形地貌建模,为三维可视化海底管道集成系统的建立创造条件。

【关键词】海底地形;输油管;风险评估;三维模型;Un ity3D

0引言

海底管道是海洋油气开发的重要设施,近年来全球海底管道泄漏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生态环保破坏,世界各国对于海底管道的检测和风险评估日益重视。海底管道三维动态信息系统集成,旨在建立适合集成数据支持体系和基于该体系的网络三维可视化集成系统。

郝燕铃和路辉提出了基于OpenGL的具有真实感的三维海底地形显示的方法⑴。申浩、田峰敏和赵玉新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子海图已有的水深数据生成三维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⑵。邱秋香提出了将IFS分形插值曲面算法应用于海底离散的水深高程数据插值过程,在Creator建模工具中使用Delaunay转换算法生成三维海底地形模型[3]。作为一个三维虚拟现实的开发平台,Unity3D具有兼容操作系统可跨平台发布并部署、开发效率高、人机交互功能强大、三维效果逼真、内置网络功能的特点,被广泛地运用于游戏开发和虚拟现实。Unity3D支持所有主要文件格式的资源,并能和大部分相关应用程序协同工作,其内置的地形引擎可以实现广阔复杂的地形场景在低端硬件上流畅运行。

本文以Unity3D为建模工具,结合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构建一个基于Unity3D的三维海底地形地貌模型。模型具有真实的三维立体感,以虚拟海底环境为目标,用于作为三维可视化海底管道集成系统建立的基础。

1总体地形建模方案

本文建模的总体方案是通过Unity3D地形引擎创建一个基础地形模型,在这个基础地形上添加各种场景效果,实现各种功能,最终形成一个三维海底地形地貌的模型。建模大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三维海底地形地貌建模流程图

2基础地形建模

打开Unity3D创建一个新的Project,将建模所需的所有资源导入新建的Project 中。在Project中新建一个Scene本文建模的所有操作都在这个Scene中进行,对于过于庞大的地形,可以创建多个Scene用切换的方法将分块的地形

连接起来。

(1)Heightmap生成真实地貌

Heightmap是一种二维用明暗表示地形高低的图片⑷。在Photoshop中制作一张大小为2的幕的地形灰度图,保存成RAW文件,获得Heightmap。

在Unity3D菜单栏中,单击Terrain,选择Import Heightmap-raw选项,将制作好的Heightmap导入,调整对应的图像参数和电脑系统参数,对地形大小进行设置。完成后,添加一束平行光,在Scene视图中查看导入的地形,效果如图2、图3

所示。

图2地形俯视图图3地形起伏效果

(2)细节处理

将Heightmap导入地形后,选中Hierarchy中的Terrain,使用Inspector面板中的地形绘制工具,对导入的地形进行起伏处理和平滑处理的微调。

基础地形成型后,为地形绘制纹理。选择Inspector面板中,地形绘制工具栏的第四个工具Paint the terrain texture单击Edit Textures选择Add Textures将用作地形基础纹理的岩石贴图导入。在Scene视图中查看贴图后的地形,在地势高耸和凹陷的地方出现纹理拉伸变形的情况。

在Project面板对岩石纹理贴图重命名,再次将贴图导入至Terrain Texture 中,并选中纹理单击Edit Textures,将Tile size X 与Tile size 丫调小。在Brushes 栏中选择一个羽化的笔刷,调节笔刷大小和透明度,在Scene视图中发生纹理拉伸的地方进行修正,完成基础纹理绘制。

参照上述方法将沙地、淤泥、青苔等贴图依次导入Terrain Texture中,设置不同的Brushes调节的大小和透明度,在基础纹理的地形上依次绘制出沙地、淤泥地,以及作为修饰的青苔。通过反复的绘制,得到复杂的混合纹理地形,完成整个基础地形的建模。基础纹理地形与混合纹理地形效果如图4、图5所示。

3场景效果添加3.1光源与天空盒添加

添加基础地形之后,模型中只有一束用于查看的平行光,整个画面的光照感不真实。调整地形上方那束平行光的方向和光照强度,使整个地形细节清晰,画面柔和。在需要看清的地形阴暗面添加点光源,调整点光源的发光角度、照射距离与亮度,使原本处在阴影下的细节可见。

基础地形模型悬浮在场景中,周围是黑色的背景,需要添加一个天空盒,将地形背景改成现实世界的背景。天空盒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盒子,用六张无缝拼接的贴图组成六个面,将整个地形模型包裹起来,成为整个地形模型的背景。

在菜单来中单击Edit,选择Render Settings选项,打开场景渲染设置,对渲图4基础纹理地形效果图5混合纹理地形效果

染设置中的天空盒材质设置为Sunny3 Sky,完成场景天空盒的添加。在Scene 视图查看天空盒的添加效果如图7所示。

图6灯光效果图7天空盒效果

3.4立体水效果添加

(1) 平面水添加

为地形添加水,将Daylight Water水模型导入场景,设置网格过滤器为平面,调整模型的三维坐标与尺寸使水面模型平铺满整个地形模型。为了节省内存,水

模型是单向平面模型,即模型的水面只能在模型上方可见,没有水下视觉效果。

(2) 立体水效果实现

立体的水效果无法通过单一的模型来实现。现实中的水面在穿越的时候有一个视觉切换的过程,在水面上时是正常的视觉效果,当进入水下视觉切换成蓝色雾化的视觉。本文的模型通过安装碰撞触发,用脚本实现这样的视觉切换。

创建一个贴放在水面下一个无mesh Rendere的标签Tag为“WatCollide ”的cube与摄像机做碰撞检测,设置cube的盒碰撞器,并激活它的触发器属性。模型中交互操作都需要通过脚本实现,是脚本让模型中的元素附有生命。编写一个触发雾化的脚本,脚本的功能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WaterCollide脚本功能实现

摄像机本身是不具有碰撞属性的,而First Person Co ntroller可以检测碰撞,直接将WaterCollide脚本添加给水下机器人,实现水下雾化视觉,水上正常视觉的效果。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

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_4

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河流流速与潮流流速此消彼长。在一个潮流周期中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其中落急为落潮流流速最快的时候;落憩为潮水落到最低时出现不涨不落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下图为“河口河流流速(指向下游)和含沙量过程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5届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在一个潮流周期中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其中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降低为0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下图为河口流速(指向下游)和含沙量过程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河口含沙量最大时刻出现在() A.涨急时刻B.涨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 C.落急时刻D.落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 2、在一个涨落全潮过程中,泥沙总的运移情况是() A.向上游移动B.向下游移动 C.在原地不动D.向上游和下游皆有可能 【小题1】D 【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材料可知,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即河口流速最大时,潮流的速度最小;河口流速最小时,潮流的速度最大。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减小为0的阶段,即河口流速增至最大的阶段。读图可知,3时左右为落急时刻,而河口含沙量最大的时刻出现在图中的5时左右,由此可判断D选项正确。 【小题2】由材料可知,在径流和潮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可排除C;读图可知,当河口流速大于0的时候,由河口输往下游的泥沙要大于当河口流速小于0的时候由潮流输往上游的泥沙,故选B。或者根据常识也应知道河流的泥沙总体运行趋势是流向河流下游的。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潮流流速与含沙量及泥沙的运动方向知识。

高中地理 2.3海底地形的形成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 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 (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 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 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形成边界的类型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 洋等 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 撞 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 斯山脉 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相 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 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 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 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 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或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 斯山脉、台湾山脉等 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这片海底由地热驱动形成的海水喷涌,不仅在深海形成了烟囱状的奇特景观,而且在“烟囱”附近沉积了大量热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属物质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材料二大西洋轮廓图

高二地理海岸与海底地形练习题

同步检测二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完成1~2题。 1.引起海岸变迁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B.流水C.风D.冰川 1.答案:B 15~20世纪,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2.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B.海滩C.沙丘D.沙堤 2.答案:C沙丘是沙漠的基本形态。图中河流众多,是湿润地区,不可能见到沙丘,但由于流水和海浪的作用,可见三角洲、海滩和沙堤。 3.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A.大陆架B.海岸带C.大陆坡D.洋盆 3.答案:B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交接、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4.图示海岸类型为 A.基岩海岸 B.生物海岸 C.淤泥海岸 D.三角洲海岸 4.答案:A基岩海岸在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某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海岸景观呈现出“海岸线曲折,多峡湾与岛屿,海湾常深入内陆且两岸陡峻”的特点。据此完成5~7题。 5.该海岸地带最可能出现哪一种经济活动 A.农业B.牧业C.渔业D.盐业 6.下列哪个地区的海岸,可见到该种景观 A.中国东部B.澳大利亚南部 C.挪威西部D.智利中部 7.形成该种海岸的地质作用和北美洲哪一项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A.疆域广阔,气候差异大B.河川呈放射状,源远流长 C.东西两大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D.中央大平原北部湖泊众多 5.答案:C

6.答案:C材料中说的海岸是峡湾,以挪威西海岸最典型。 7.答案:D峡湾海岸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北美中央大平原上的湖泊多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针对不同海岸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1题。 8.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A.基岩海岸B.砂质海岸 C.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岸 9.下列海岸类型最适合开辟盐场的是 A.淤泥质海岸B.砂质海岸 C.珊瑚礁海岸D.基岩海岸 10.下列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 A.基岩海岸B.淤泥质海岸 C.生物海岸D.砂质海岸 11.形成淤泥质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C.沉积作用D.变质作用 8.答案:B砂质海岸宽阔平坦,多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9.答案:A淤泥质海岸以淤泥为主,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适宜晒盐。 10.答案:A基岩海岸海水深度较大,泥沙沉积作用较弱,适合建港。 11.答案:C 12.此景观在我国多分布于 A.渤海沿岸B.黄海沿岸C.东海沿岸D.南海沿岸 12.答案:D此海岸是红树林海岸,我国南海海岸有分布。 读“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在六大板块的范围内,图中占了 A.3个B.4个 C.5个D.6个 14.图中属于板块消亡边界的有几处 A.2处B.3处 C.4处D.5处 13.答案: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海岭和

海洋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海洋地理 专题一海洋和海岸带一、海底地形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p16-17)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架: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为止,平均75千米。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岛弧: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太平洋西部海域最为典型。 海沟:岛弧的外围伴生的狭长而深凹的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洋盆: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水深:4000---6000米 洋中脊: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大西洋---大洋中部、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

三维地形建模技术标准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企业标准 Q/SIDRI1XX.XX-2014 三维地形建模技术标准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发布

目录 前言 ......................................................................................................... I 1 总则 (1) 2 术语 (1) 3 工作环境 (1) 4 数学基础 (2) 5 原始地形图规定 (2) 6 建模规定 (3) 7 成果要求 (4) 8 交付与使用 (5)

前言 本标准是参照SL1—2002《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进行制订,是我院企业技术标准编写的依据。 本标准由上海勘测设计研究信息与数字工程中心提出。 本标准主编部门:信息与数字工程中心 本标准参与部门:勘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方毅 本标准于2014年7月首次制定。

1 总则 1.0.1 目的 为了落实公司的发展规划,推动三维协同设计的应用,提升公司信息化水平,为了保障三维地形建模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其建模流程,方便后续专业进行三维设计工作,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特制定本标准。 1.0.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项目中三维地形模型的建立、应用和管理。 2 术语 2.0.1 DTM 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地面模型,本公司的三维地形建模就是指建立数字地面模型。 2.0.2 高程 从某一基准面起算的地面点的高度,我国采用的是水准高程,即基准面为似大地水准面。 2.0.3 等高线 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3 工作环境 3.0.1 使用软件 三维地形建模使用的软件主要是Mircrostation、GeoPak以及AutoCAD。 3.0.2 专业环境 使用GeoPak建立DTM模型时,工作环境执行如下规定: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海岸 一.单项选择题 江苏省北部有大片未开垦的滩涂资源,这里是重要的鱼虾贝类的产区,有众多的资源供开发。据此回答1~3题。 1.江苏北部的海岸类型主要属于() A.基岩海岸 B.淤泥质海岸 C.红树林海岸 D.砂质海岸 2.形成该种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 B.搬动作用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3.这种资源的未来开发重点() A.开发滨海旅游业 B.开辟为港口 C.建海滨浴场 D.发展滩涂养殖 4. 关于海岸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对海岸的开发主要以石油为主 B.海岸带离海洋较近,生态环境不容易被破坏 C.全球变暖将首先威胁海岸带的人类活动 D.海岸带人口密集是因为那里气候湿润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往往形成淤泥质海岸 ②一个国家海岸线的长度由其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组成 ③海岸线随潮涨潮落变化很大④基岩海岸海岸线比较平直,适合建设深水港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关于海岸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制定长期的海岸管理政策,是实现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根本前提 B.人类通过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岸带 C.气候变化,不会对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D.陆地的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泥沙增多,使海岸带加速变迁 8.有人做过测试,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可达20-30吨,大的可达60吨。下列不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是( ) A.海蚀崖 B.海蚀柱C.海蚀洞D.沙坝和沙堤 9.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A.从滨海平原到海岸线之间 B.潮间带 C.从海岸线到大陆坡之间 D.海岸带 10.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影响海岸发育、演化的主要因素是( )

利用Smart3D建模软件生成三维地形过程精编版

利用Smart3D建模软件生成三维地形过程本篇经验将和大家介绍以一组无人机倾斜摄影照片为原始数据,通过Smart3D 建模软件,重建生成三维地形的过程,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工具/原料 ?包括Smart3D建模软件 ?一组垂直拍摄而且多角度、重叠度满足重建要求的航片 ?航片对应的pos数据文件 概况 关于通过无人机航拍的照片,照片进行三维重建生产模型,一些情况下照片中是自带有GPS数据信息的,而另一些情况则是会导出一组无定位信息的照片和对应的pos数据文本。 前者我们直接新建区块,把照片直接导入给软件跑出结果就ok了。 那么,这次我们主要来谈论研究第二种情况,即照片和pos分开的情况。 END 区块导入表格的编辑 区别于第一种情况我们需要编辑下导入区块的表格,我们将照片的文件路径、参考坐标系、传感器的基本信息等信息嵌入到这个表格里,通过它来实现对照片和pos信息数据的导入。后面的操作处理是跟直接导入照片的方法是没有差别的。 首先,我们看到原始数据的文件夹如下图所示,包括一组照片和相应的pos 文件,如下图所示:

1. 2 可以看到,这个pos数据是以文本文档的形式存在,如下图所示: 3 而在导入区块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导入Excel表格,那么,这时需要运用一定的办公软件的技巧将其转换为Excel表格,这个表格需要包含如下图的4个工作表,如下图所示: 4 结果如下图所示: 5 Photogroups工作表中,名称列需要与照片工作表的PhotogroupName一致,如下图所示:

6 Photos工作表的编辑结果,如下图所示: 2.7 控制点工作表中,由于无人机航拍的区域不是很大,且对于建模成果的精度没有设定范围,追求建成模型的速度,我们本次先不设控制点,很多朋友都是误把照片放到了这个工作表中,致使处理出现问题,需要注意一下。编辑结果,如下图所示: 8 Options工作表中,是坐标系和照片路径的信息,设置如下,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基础梳理〗 海岸线: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 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概念:海洋和陆地 、 的地带 海岸带 范围:由潮间带向 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主体: 海岸的发育过程:受海浪、 、 、流水以及 等因素影响 基 组成:由坚硬的 组成,又称 岩 特点:地势 ,坡陡水深、岬湾相间, 十分曲折 海 成因: 和岩石崩塌 岸 利用方式;形成天然良港, 开发等 砂 主要物质组成: 和 质 主要地貌:沙堤、 、 等地貌 海 成因:堆积物颗粒较粗,经海水 和 ,形成沙滩 岸 利用方式:天然的优质 淤 分布: 或平原地区 泥 主要组成物质:淤泥 质 特点:海岸带 、坡度小,海岸线 海 成因:平原河流流速慢,只携带 的物质沉积而成 岸 利用方式:滩涂养殖 组成: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 生 红树林海岸 分布: 及 的海岸低洼地 物 作用: 保护、 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 海 主要组成物质: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 岸 珊瑚礁海岸 形成:生物 作用 作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归纳总结〗 海岸线和 海岸带 不同 类型 的海 岸

〖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考(P10)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此外,岛屿海岸线长1.4万多千米,海岸线总长3.2万多千米。我国海岸线曲折,较大海湾有150个,多港阔水深的天然港口。杭州湾以北海岸以砂岸为主,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多淤泥质海岸,海岸线较平直,退潮时泥滩一片。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这里多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港湾深入内地,岸外岛屿罗列,多海蚀崖、海蚀阶地、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此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有红树林或珊瑚礁发育,组成了独特的生物海岸。 思考(P14)红树林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统称。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是红树林植物与淤泥相结合的海岸,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为红树林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珊瑚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叫珊瑚虫的微小的腔肠动物。珊瑚虫到处漂游,它一旦碰到海岸边的岩石或礁石时就扎根生长。珊瑚虫以群居为主,它们纷纷伸出触手,从海水中捕捉食物。食物消化以后分泌出石灰质,形成骨骼与灰质外壳。当珊瑚虫死亡之后,其骨骼遗骸积聚起来,其后代又在骸上繁殖,如此长期积累就形成珊瑚礁海岸。 活动(P14)1.见下表 2.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 〖典型例题〗 〖例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海岸带的序号是; 表示海岸线的字母是。 (2)分析比较海岸线与海岸带的关系。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是海岸,其最易在海 岸上发育。 (2)该海岸主要分布于我国哪些地区? (3)该海岸有何重要意义。

地形三维建模

实验三地形三维建模 实验内容: 1、以实测高程点为基础数据,在Cass中制作地形三维模型。 2、以实测等高线为基础数据,在ArcGIS中制作地形三维模型。 主要操作步骤: 1、获取实测高程点的坐标文件数据。(*.dat) 1)使用全站仪、棱镜等测量设备,在指定区域内实测若干高程点,并记录每个高程点的平面坐标及高程。注意:测量高程点时,每个点的间距在5米左右,均匀覆盖所测区域,测站时量测仪器高、棱镜高,输入测站点高程值。高程点数不少于60个。在测高程点的同时,兼顾地物的测量。线性地物数(道路、陡坎、沟渠)不少于5个。 2)实测结束后,将数据转换成Cass坐标文件(*.dat) 在这里以CQSJ.dat数据文件为例 2、在Cass软件将高程点进行展绘,绘制成等高线。将绘制完成的数据保存为DGX.dwg。(本讲义以CQSJ.dat数据为例) 1)打开Cass,导入CQSJ.dat中的高程点 选择“绘图处理—》展高程点”菜单,依次输入绘图比例尺“1:500”,高程点的间距“1”米,即可展绘文件中的高程点。

选择“等高线—》建立DTM”菜单,构建三角网。

再选择“等高线—》绘制等高线”菜单,生成等高线

再选择“等高线—》删三角网”,删去三角网。

3)修饰等高线 在图上标注相应等高线的高程值 4)绘制其他地物(道路、陡坎、沟渠等) 注意:线性地物穿过等高线时,等高线要断开。 5)完成后,保存为DGX.dwg文件。 3、在Cass中进行地形三维建模 使用“等高线—》三维模型—》绘制三维模型”菜单,选择高程点数据文件CQSJ.DAT。 依次输入高程乘系数(默认是1.0,此值是高程值的缩放比例,如果高程值的变化不大,可适当输入较大的系数,三维地形的起伏将比较明显,本例中输入5),输入网格间距(默认是8.0,绘制网格的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选择进行拟合。即可看到地形的三维模型,由于此处的高程乘系数为5,地形起伏得到放大,显得比较明显。

CAD三维实体地形建模在建设工程中的运用

CAD三维实体地形建模在建设工程中的运用摘要:针对三维建模中的不精确、反坡部分不好建模及施工隧道无法建模的情况,采用CASS软件和ZDM软件在CAD平台上建立原始地貌的三维实体模型,使得建立的模型达到既“可视”又“可算”的目的。将其应用于双沟水电工程的大坝工程量计算中,证明了该法具有准确、快捷和合理等优点。 关键词:ZDM;CASS;三维实体建模 1、引言 在传统的工程量计算中做法是:对于带状的开挖,采用剖面法,对于封闭区域的开挖采用网格法,进行计算。一般采用断面法计算,断面计算法在实际的断面布设过程中可能由于地形的变化布置断面的间距也不同,数量也不同,而且好要考虑设计断面的变化才能合理的布置断面,这一过程工作量较大,容易出现布置断面不合理。在国外软件中,很多均采用构造三维地形面模型,开挖体面模型,求解地形面模与开挖体面模的交集进行开挖计算。在国内水利水电行业采用三维实体计算工程的专门软件很少,但是计算工程量的软件确实很多,各自有着自己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如果把各个软件的优势相结合起来,那么对我们计算工程量有着很大帮助。特别是利用原始地貌的三维实体建模的方法来计算工程量不仅准确而且直观。 本文就以CASS和ZDM相结合在CAD平台上吉林省抚松县双沟水电站大坝进行三维实体建模证明了该法具有准确、快捷和合理等优点。 2、三维实体的建模过程 本文介绍三维实体地形制作的步骤:首先利用CASS建立地形图;其次利用ZDM 软件生成三维实体地形,然后在用布儿运算来计算开挖或者填筑等工程量,具体步骤如下:2.1地形图的构建 目前国内比较好的做地形图的软件是南方CASS软件,CASS软件做地形图比较灵活,特别是它利用地形线能很好的调整三角网与实际地形相符。在CASS中展点并处理所展的高程点,然后利用所展的高程点生成三角网,利用CASS的加入地形线的功能处理好三角网后生成地形图。如下图1: 图1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_2

《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设计

(2)大陆坡: 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 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④我国主要的大陆坡分布 【知识拓展】 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基本处于大陆架上。黄海水深一般在50米到70米之间,而东海平均深度也不过100米左右。大陆架的坡度很小,一般在0.1度左右。在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这些泥炭就是远古时大量陆地植物的遗骸生成的。 【小组竞赛——积分赛(3分)】 有关大陆架和大陆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陆架组成物质与海洋相同 B.大陆架宽度从高潮线起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C.大陆架即大陆坡 D.大陆坡相对陡峭 2.岛弧和海沟

【小组竞赛——积分赛(3分)】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 ) A.阿留申海沟 B.秘鲁智利海沟 C.东加海沟 D.马里亚纳海沟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 “深”:水深4000—6000米 “平”:地形较平坦,但内部有海底火山、丘陵、山脉“稳”: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四大洋皆有,相互连通 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 大西洋—大洋中部,“S”字型,与两岸大致平行分布 印度洋—大洋中部,“入”字型 中轴为裂谷,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小组竞赛——积分赛(3分)】

图中代号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 A , B , C , D , E , 【小组活动:学以致用,解密四大洋洋底地形】 四小组结合课堂内容并结合课前查阅资料,依次派出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分享所代表的大洋海底地形分布情况。(注:每组基础分3分,指图讲解或提出独立思考有额外加分。) 【资料链接】 太平洋的海底地形:太平洋海底地形起伏较大。东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中脊是巨大的弧形,海岭北从阿留中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它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淹埋,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绵延一万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有许多分散的海底山。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 大西洋海底地形:大洋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西洋海岭。它从冰岛海岸起向南延伸,穿过大西洋南部,直到南极洲附近.南北全长达15000千米。海岭走向与大西洋的表面形态基本一致,也略呈“S”型。海岭宽度一般在1500~2000千米,约占大西洋总宽度的1/3。高度一般在200~4000米。海岭的中央地带最

选修三海洋地理知识总结

海洋地理 考点1:海洋和海岸带(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海-汽”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海水运动的成因及其作用,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使学生对海洋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理解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1.(福建卷文综 40A)图19示意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指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或由南向北、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多。 原因:近岸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比同纬度其他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更低。 (2)若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若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温线数值可以看出,表层海水温度由南向北(或由东南向西北)递增,15℃和20℃等温线在靠近大陆处向北凸出。影响表层海水温度的因素主要是纬度及洋流。 第(2)题,海水温度的异常包括海水温度升高与降低两个方面,其对气候的影响可参照暖流与寒流对气候的影响来回答。 2.(四川卷高考文综36. (36分))图10为南亚部分地区图,图11为东南海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图13是东海沿31°N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据图11、图13,填表比较该海域东、西部盐度的差异、季节变化和成因。(表见答题卡)(8分) (6)指出图11中乙岛3月平均气温与9月平均气温的差异,并说明理由。(6分) (6 差异:乙岛3月平均气温低于9月平均气温(2分)。 理由:乙岛位于北半球亚热带海洋上,气温受海洋热力性质影响(或增温慢、降温慢)(2分); 乙岛3月气温回升缓慢,9月气温下降缓慢(2分),故月平均气温3月低于9月。 [解析]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盐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洋流、淡水注入及

海底地形测量图的插值模型_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测量图的插值模型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制造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outsourcing)出去给发展中国家,而只保留最为核心的业务(如市场、关键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总装配以及销售)。在这些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间转移、储存和交换,国际物流活动将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活动主要的载体,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中愈来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海底的地形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分布有巍峨的海底山脉、平缓的海底平原,而且还有许多陡峭的海底深沟。为使轮船进出港口安全,就需要了解港口航道的海底地形。所以我们就要对海底地形有足够的了解,预测出哪些区域是船只的禁入点,避免船只在危险区域搁浅。为了研究此问题,我们利用低潮时测得14组数据,并进行了6个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我们便利用插入与拟合的思想来利用光滑曲面来模拟海底曲面。但考虑到保凸性及光滑性的要求,我们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来模拟海底曲面。首先利用测量的14个随机点的深度,以随机点的坐标将待测矩形区域划分成14?14的网格。然后我们通过某种加权平均来逼近未知网格接点上的深度,采用距离的倒数作权重反映出距离越小影响越大。求出所有14×14个网格点上的深度后,调用IMST中的双三次样条子程序,通过插值得到海底曲面,然后再加细网格,划分成50×50的网格,计算这加细网格接点上的深度;最后找出两个危险区域分别在深度为4Ft的

两个点的周围,并借助于Matlab中的绘图程序,绘出海底的二维、三维网格图及等高线图。以不同的颜色将水深小于船只的吃水深度标示出来,作为船只的避免进入区域,并作出水深小于船只吃水深度的海域范围,并绘出等高线。在找几个近似大小的海底拓扑地图,每个随即取14个数据点,把我们的模型应用上去,通过比较实际地图及由模型画出地图比较接近。这说明该模型具有十分有效的实际作用。该模型充分利用了已知点的数据,给出了求未知网格点上深度的近似方法,用保凸性较好的双三次样条拟合了海底曲面,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在实际计算中,三次样条可能会导致数值上的不稳定,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加细网格点的办法来解决,也可以用稳定性较好的B—样条来拟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制造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outsourcing)出去给发展中国家,而只保留最为核心的业务(如市场、关键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总装配以及销售)。在这些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间转移、储存和交换,国际物流活动将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活动主要的载体,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中愈来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海底的地形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分布有巍峨的海底山脉、平缓的海底平原,而且还有许多陡峭的海底深沟。为使轮船进出港口安全,就需要了解港口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_____________ ____的过程,是地幔中_____ ____的结果。 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提示】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如下图)。 2.海底地形 (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___ ______的___________形成的。洋中脊是_ ____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____ _推开,海底不断___ __形成洋盆。结论:和是洋壳形成于扩张的产物 学法指导:海底岩石的年龄变化规律 海岭(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最年轻,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示意图: 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A.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B.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由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C.海沟是洋壳的生长地带 D.大洋中脊是洋壳的消亡地带 例6.下列哪一种海底地形的发现对海底扩张学说有重要的启发() A.海底平原B.海底珊瑚礁 C.洋中脊D.大陆架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 __构成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_____ ___,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_____ __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________。 2.海底地形

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1.[掌握]: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熟悉]:海岸带组成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中公教育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了解]:海岸带类型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我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六种基本类型。 2.[掌握]: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世界的80%)和火山(活火山占全世界80%以上)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太平洋火环之称。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 [熟悉]: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

海洋地理 知识点详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教材简介 袁孝亭 海洋地理作为选修课程在普通高中开设,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海洋地理开设的必要性和海洋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是海洋地理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气候的“调节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在人类生存环境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向学生呈现有关海洋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认识海洋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海洋意识,为将来科学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奠定必要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海洋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地理课程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海洋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价值:它能够使学生了解海洋环境、感悟人海关系;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海洋观念、认识海洋国情;海洋地理有很高的综合分析价值、推理价值,因此它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海洋地理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一、《海洋地理》的特色 (一)注重海洋意识的渗透,赋予学生现代海洋观念 专家指出,海洋世纪,具有什么样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是关乎我们国家兴盛的大问题,理应得到每个炎黄子孙的密切关注。而现实状况是,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相对淡薄,对海洋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不深。海洋地理教材必须以向学生渗透海洋意识为己任,将现代海洋观作为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的一条主线。人教版海洋地理教材在选择和组织材料时,将下述现代海洋观贯穿其中。 海洋价值观。海洋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既是世界交通和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还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海洋资源观。海洋是资源宝库,人类未来的资源寄希望于海洋。海洋资源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海洋资源也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加强海洋资源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海洋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单元测试题新人教选修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完成1~2题。 1.引起海岸变迁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 B.流水 C.风 D.冰川 1.答案:B 15~20世纪,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2.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海滩 C.沙丘 D.沙堤 2.答案:C 沙丘是沙漠的基本形态。图中河流众多,是湿润地区,不可能见到沙丘,但由于流水和海浪的作用,可见三角洲、海滩和沙堤。 3.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A.大陆架 B.海岸带 C.大陆坡 D.洋盆 3.答案:B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交接、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4.图示海岸类型为 A.基岩海岸 B.生物海岸 C.淤泥海岸 D.三角洲海岸 4.答案: A 基岩海岸在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某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海岸景观呈现出“海岸线曲折,多峡湾与岛屿,海湾常深入内陆且两岸陡峻”的特点。据此完成5~7题。 5.该海岸地带最可能出现哪一种经济活动 A.农业 B.牧业 C.渔业 D.盐业 6.下列哪个地区的海岸,可见到该种景观 A.中国东部 B.澳大利亚南部 C.挪威西部 D.智利中部 7.形成该种海岸的地质作用和北美洲哪一项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A.疆域广阔,气候差异大 B.河川呈放射状,源远流长 C.东西两大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 D.中央大平原北部湖泊众多 5.答案:C 6.答案:C 材料中说的海岸是峡湾,以挪威西海岸最典型。 7.答案:D 峡湾海岸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北美中央大平原上的湖泊多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针对不同海岸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1题。 8.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