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2----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

【完整版毕业论文】2----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
【完整版毕业论文】2----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

科技工作者的信仰和科学精神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进一步认识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积极倡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哲学信仰与科学精神.因为哲学思想携带的科学精神,既是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也是人们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哲学要演绎时代精神,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人类社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和反思,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哲学和科学统一于实践过程中,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社会。

关键字:哲学自然科学信仰发展社会

正文: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如人的双脚、鸟的两翼相互依存。科学需要人文关怀,人文也需要科学提升,科学与人文的互摄产生了“科学文化”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凭以消解科学异化与人文浮躁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交融成为时代的鲜明特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注重中西文化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为自身科研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哲学指导以及思想的后盾。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现代自然科学观的启迪

与李约瑟同时的玻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发现了道家的太极图,为互补原理找到了哲学上的基础。因为道家太极图的阴阳鱼互咬正是体现了阴阳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哲理。面对着诱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他说:“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1]。”这似乎表明他深刻地认识到道家的太极图正是他心目中对互补原理的最佳表述。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的真知灼见曾使玻尔倾倒。量子论的中心思想是互补性。这种思想在西方似乎是革命性的,在中国却是一种自然的思想方法。惠勒在宇宙学研究中提出了“从无到有”的生成假说,使他惊讶的是,中国哲学家早在三千年前就已提出了这种思想。他的“质朴性原理”同老子的“道”也是相通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者普里高津认为中国的道家思想中具有“自组织”和“自发运动”的思想,这与西方传统结合起来,也许能导致一种面向未来的自然模型。他乐观地指出,“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迹像是,科学现在能够把与其它文化传统相联系的观察能力集合起来,因此能够促使这世界的经历了不同进化路径的各部分互相尊重和理解。”这里的其它文化传统,首先是指中国道家文化的传统。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对现代科学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并从东方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后提出一种“科学文化观”。他在《转折点》一书中指出,现在我们正面临着认识模式的转折。“物理学已发生了数次观念革命,它们清楚地揭示了机械论世界观的局限性,并且走向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与古老中国哲学显示出一致性。”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这样说过:“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同样普里高津也指出:“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玻尔和普里高津则是在创立自己的

科学理论后,才发现在道家思想中存在着其理论的一种哲学的解释;霍金虽然不知道道家思想到底为何物,但其现代宇宙学的理论与老子的宇宙创生论相呼应。一向以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著称的西方科学家,渐渐地把目光移向了中国,在道家思想中寻找某种寄托,这是对东方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合理性的充分肯定[2]。李约瑟一直坚持认为,不应把传统的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他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二分册的序言中说,道家思想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它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现代科学。他认为现在的科学不是终极的而是暂时的,今天的科学决不是未来的科学。在保持其普遍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科学还要变革。在设想科学变革潜力时,李约瑟为中国科学在产生世界新科学的过程中安排了更崇高的地位:中国科学传统将为科学的未来发展开辟道路[3]。

二十世纪把目光转向东方的科学家,决不是屈指可数的。一群在第一线工作的西方科学家,重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自觉地从中吸取营养,推动自己的研究工作,这是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当代科学思想的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古老的道家文化不是一种历史陈迹,而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深刻哲理的活的文化,这一点不仅在中国,也在西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可。当然,现代的科学家们所推崇的是道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的耦合,而不是道家科学技术本身,但无论如何,道家思想中那些可为现代科学观所用的那部分值得重新定位的。正如董光璧所指出:“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会,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和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4]。”

二、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统一与差异

既然把哲学与科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那么“何谓哲学”、“何谓科学”的问题便不可跨越地成为我们探讨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起点。其实,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人们都无法给出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最简单的原因莫过于个体理解角度的差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从学科的对象、目的、功能或者是该学科所运用的主要方法等角度来进行不同的定义。如果再深入探求,就会发现,哲学和科学是动态变化的,本身就是纷繁庞杂的体系。尤其是哲学,本身就学派林立。由于哲学并不像科学那样具有可实证性,完全对立的学说可以在哲学体系内一直共存,如此一来,观点对立的学派可以得出相悖的概念。况且,语言也只是思维的一种表现,自身也存在对对象的无法穷尽之处, 因此, 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定义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虽然,我们不能从两个确定的概念中获得关于哲学与科学异同的清晰认识,但是通过比较两个思想体系中那些已被公认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基本廓清两者的范围。

如果说哲学与科学有共同之处的话,那它们最大的相同点就在于两者都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作为思想体系,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通过判断、推论、概念等理性思维建立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研究过程主要运用的是理性思维。既然哲学和科学都是用理性去认识世界,那为什么哲学不是科学,而科学也不能被称作哲学?哲学与科学的最大差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从研究领域的方面来看,哲学关注的是宇宙的全体, 因而它的问题是整个宇宙的终极,即宇宙的原因、存在和发展。而一切科学都取宇宙的某一部分做研究的对象;从研究的方法来看, 科学总要假定一些事物而不穷其究竟,而科学终止之境就是哲学起始之处。一切科学都假定了一个宇宙便了事,而哲学却要问这个宇宙究竟是怎样来的。从研究问题的结果来看,科学的结果具有可实证性。一种科学理论总是可以在后来的实践中得

到其正确或错误的评价。而哲学的问题似乎千百年来都不曾有多少新意添加进来, 无论是承认还是否认终极问题,哲学家们始终绕不开它,“不可能解决”甚至成为哲学问题的标志[5]。

三、哲学与科学统一于人类展开其存在的过程

哲学与科学都曾经一度傲视群雄,自以为君临于其它学科之上。的确,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力量。哲学作为一种思考、追问的学问是构建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力量。到了近代,对科学的崇拜表明唯理智主义达到了顶峰。由此看来,一种社会的形成,必然可以追溯出其思想根源。就如马利坦所说的那样:福音在原有社会上撕开口子,慢慢渗透,改变了世界。哲学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科学,作为推进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条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在科学为其提供的条件下越来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类按自己的意愿塑造生活方式能力的增强。但是,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最终,它们都感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局限。哲学善于思考,它所提供的更多的是指导性的知识, 其产生实际效果的周期往往很长,缺乏具有冲击力的瞬间效应;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也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科学善于改造,但却也时常遇到其抽象规律无法把握的东西;科学忙于行动,却常常使人类得不偿失。正如尼采所说:“科学受它强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赴它的界限,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界限上触礁崩溃了。”这里的界限指的就是永恒生成的生命本身。科学的极限体现了人的极限。

四、应进一步认识并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培养

自然科学的日益繁荣,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然而,随着科技革命的愈演愈烈,它所引发的文明危机和全球问题也日益深重。自然科学的繁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灾难和祸害的“潘多拉魔盒”,而且一发不可收。能源枯竭,物种濒危,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肆虐等,一个个灭顶之灾向人类袭来。毫无疑问,人类发展自然科学利用科技的初衷只是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而绝无害人之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随着负效应和失控现象的加剧,危害结果又实实在在存在且有上升蔓延趋势,人们不禁疑窦顿生:到底谁之过?为什么人类社会越是利用狂飙突进的科学技术走向文明和进步,而文明危机却愈加严重,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和异类也愈加冷酷无情,甚至残忍凶狠,这样的文明和进步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面对文明危机的加重,追根求源,还应追溯到自然科学和哲学在某种程度的

脱节上,危害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科技的不计后果的滥用上。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等都是导致科技发展悖论的罪魁祸首。自然科学赋予人类的是一种求知精神,任务是认识自然,回答自然界本身“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哲学赋予人类的则是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任务是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回答人类对自然界究竟要“做什么和怎样做”等问题,对自然科学起着一种价值评判和导向作用。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在哲学最一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哲学的研究亦不能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二者必须紧密结

合不能脱节。然而,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的百科全书派式的思想大师毕竟是凤毛麟角,像一些西方哲学家那样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卓有建树,而且在哲学领域

也独领风骚的双栖明星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哲学或自然科学素养的缺乏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而造成的脱节现象时有发生。其后果之一: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缺少了哲学的导向和价值评判作用,所以任

何一项科技发明被盲目滥用的可能性将呈递增趋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由于缺乏哲学素养,将会更少的从为人类造福的视角下去考虑利用科学技术,取而代之的将是肆无忌惮和为所欲为,甚至会仅仅为了功利、兴趣和仇恨而去滥用某项科技发明,可怕的科技伦理问题也会纷至沓来,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将呈

现无秩序的混乱状态,所谓的科学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伪科学。后果之二:由于哲学的研究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所以哲学的建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将无法揭示知识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历史运动的目标,无法对知识、人生和世界作出解释,最终将陷入空洞、简单、庸俗化的泥潭,改造世界的任务更无从谈起。整个哲学领域将朝畸形发展,甚至于萎缩,勉强幸存的哲学也只能称为伪哲学[6]。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无论对哲学,自然科学还是人类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损害。

哲学和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发展和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然科学不深入到有价值的哲学形态中,从人类思维精华中吸收有益成份,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分析,科学的进步将受到阻碍。而科学既是旧哲学的掘墓人,也是新哲学的助产士。从人类认识发展的趋势看,科学和哲学将日益呈现出合流的倾向,科学将越来越渗透哲学精神,而哲学问题的解决也日益依赖于自

然科学本身的进步[7]。自然科学史上大凡蔑视理论思想的科学家, 结果都不能不受到惩罚。恩格斯指出:“这些科学家失足的原因, 就在于他们“单凭经验、非常蔑视思维”, 所以必然“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 陷入现代降神术中去了”历史经验证明,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还是深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是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支配, 还是愿意受一种科学理

论思想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尊重自然科学, 始终把自然科学当作哲学的重要基础和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要求确立辩证法中又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一定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知识的总结, 所以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进行认识与改造主客

观世界, 人们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 为自然科学家提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指明科学的理论思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结成同盟, 完全是一种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繁荣。在我国当前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事实上近代大批的目然科学家也都在接近辩证唯物主义。这里显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可达到辩证唯物主义, 这是一条漫长的、又艰苦曲折的道路;另一条就是通过学习, 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家。

哲学要奏出时代的强音,演绎时代精神,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要造福人类,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求知精神靠自然科学去培养,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则要靠哲学去催生;没有融入哲学的自然科学是盲目的,没有汇通自然科学的哲学是虚浮的。缺乏哲学素养的自然科学家是残缺的;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是蹩脚的。哲学不能并吞六合、包含环宇;自然科学也不能一味驰骋旁骛、为所欲为。总之,繁荣哲学,发展自然科学,消解人类文明危机,创建和谐社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万世开太平, 必须要对哲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整合,既要实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珠联璧合,又要打造哲学家和自然科学

家的强强连手。

近代科学史上有很多事实说明,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对哲学的关心,成为他们

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因为他们的哲学理论始终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步前进,所

以他能从哲学角度对自然科学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 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着高科技发展时代,现代自然科学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科技工作者如果不关心和注意自身的人文素养,就很难在当代的科学技术领域独树一帜、引领前沿。总之,作为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掌握和学习哲学知识,确立自身的科学信仰和科学精神,才能在科研过程中站在最前沿。同时,只有有了坚定的信仰和科学精神,在面对科学过程中的疑难和挫折,我们才能做到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玻尔著,《原子物理和人类知识续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9页。

[2]李恩军,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观的启迪,武汉大学,2007.11。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4]董光璧,《易学与科技》,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245-246页。

[5]宋羽雅,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浙江师范大学, 2007.02。

[6]李莉,对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再认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7]温日锦,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分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01。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 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n ovation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

哈工大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2013 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自然辩证法 学生所在院(系): 学生所在学科: 学生姓名: 学号: 学生类别: 考核结果阅卷人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造福人类。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2012年12月25日

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进程、学科定位和社会需要都表明当代自然辩证法就是科学技术学。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自然辩证法是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工科研究生感性认识、训练工程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素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感性认识;工程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国家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继续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道德教育,帮助研究生解决好政治方向、人生方向和其他品德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工程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的讨论,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成为科学技术学,是高等工科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感性认识是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工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如果缺乏辩证思维的指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再所难免,因此,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一、自然辩证法可以树立工科研究生科学事实的感性认识方法 1.1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认识的初步成果,是已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被科学工作者掌握和确认的事实,它已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在内;客观事实是指一切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与科学认识主体尚未发生联系,但在时间和空间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是纯客观的,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人类未认识它之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科学事实的每一次修正与完善都是向客观事实的逼近。 1.2工科研究生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抽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发展的过程,这与大多工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回归模型—实践检验—模型修正)一致,而实验前的感性认识是实验过程的起点,是获取回归数学模型的必经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以直接性为其特征。 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观察,包括实验中的观察,是搜集经验事实的活动。传统的经验主义科学认识论认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2016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班级__ 学号__ 姓名__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_ 成绩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突破瓶颈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各大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其飞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与人类关系的忧虑。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未来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今年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是继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提到人工智能,因为受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影响,大多数人会想到屠杀人类的机器人大军,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现代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数据和算法。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随后,人工智能与众多学科产生融合并飞速进展,但在90年代暴力破解需要的呈指数增长的计算量使人工智能发展陷入僵局。直到2006年“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算法体现出来的高性能,掀起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浪潮。“近年来,谷歌、微软、IBM、 百度等拥有大数据的高科技公司相继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在线广告等领域取得显着进展。”[1] 二、人工智能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是随处可见,例如,大多数智能手机上都有的语音助手,使用搜索引擎时跳出的快捷项等。人工智能也对社会生产产生众多影响,例如,富士康每年计划打造1万台机器人同时裁掉6万员工,报社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简单的新闻编辑,甚至有机构在研发已在研发能写药物处方的算法。“技术的社会价值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正面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幸福,但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负面价值,给社会带来诸多风险。”[2]人工智能在初步发展阶段会极大的造福人类,这也正是人类研发其的原因,但也有人担心现阶段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如失业,对科技的依赖等。首先,对于失业,新闻编辑,富士康员工,药师等人员所做的重复性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可以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被替换掉的人力资源可以进行更高级的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当年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忧虑,现在看来那时的忧虑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情况依旧如此。当然让人们放弃熟悉的事物做出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却也是无法违背的。其次,对科技的过分依赖,生活中经常听到不要过度的使用手机这类“善良”的劝告,但在我看来,经常使用手机是必须的。手机是当前人与人连接最高效的方式,在信息时代线上生存是大势所趋,如有必要,时刻保持在线。现在只是处于过渡阶段,虽然人们已经通过手机连接,但线下生活依旧是主流,所以在习惯于线下生活的较年长人的眼里,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是不务正业。认识趋势,看到趋势,顺应趋势才是明智得做法。所以老师们不应徒劳的去劝说同学们上课不要看手机,而应积极地结合趋势寻找新的传授知识的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学院机电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学号SX1605133 姓名张区委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6年12月12日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技术发展的作用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哲学也就是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论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科技改变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从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开始,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20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显示出新兴科技无比恢宏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具体地说:作为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要根据各门自然科学的丰富内容,阐明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结构和基本属性,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辩证过程,从而概括出整个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描绘出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图景。作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要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阐明自然科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它包括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分类和作用,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等。作为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既要从“战术”方面进行研究,又要从“战略”方面进行研究,既要研究观察、实验、科学抽象以及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等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又要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同时还要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摘要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准确的说,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的重点发现规律与理论,而技术重在研究如何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理论,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发现的理论物化为方案、方法、工具、设备等,以实现对自然的直接改造。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在有些领域或者方面无法区分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现在我所要谈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大部分是关于技术的方法论,其中也有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因为在结构工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关于结构设计理论、模型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 结构工程是一个研究各类建筑物受力特性及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包括分析一个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分析各种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的作用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质对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结构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的安全性要求。人类早期的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于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理论支持。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力学学科的不断进步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建筑结构设计走向理论化、技术化。因为结构工程主要是研究结构内部内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规律,而力学正是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和变形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摘要:传统上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故本文研究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通过回顾人类科学和技术发展史,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同时,本文对当今时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字:科学,技术,关系,发展史,趋势 一、科学和技术的含义 普通民众和媒体将那些他们搞不清楚的专业学科知识统称为科技。但在我们看来,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词汇。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正确的理解这二者的关系,对于预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是很重要的[1]。 《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科学的:科学,运用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本文中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科学又可分为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两种[2]。纯粹科学又称为基础科学,其目的在于增加关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知识,而事先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用科学政策的行话来讲,就是所谓“好奇取向”。应用科学的目的则是对某一明确认识到的实际事物进行研究,增加关于此事物的知识,有明确的应用目的,即所谓的“任务取向”。 而对于技术,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其下了一个简明的定

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3]。这个定义包含了五个要点:技术是为某一目的,有别于科学;强调技术是通过“共同协作”完成的;指明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工具、硬件”;④指出技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⑤技术和科学一样,落脚点是“体系”。 从上面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科学主要类似于大学的理科,而技术则类似于工科。一个研究理论,另一个则关注实践。但是,二者的划界问题远比理科、工科的界限要复杂,其是技术哲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3]。在每个发展阶段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新的科学的理论、概念、规的诞生为标志;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先导。 1.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之前 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对实际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发明了各种生产器具,学会了冶炼、农事、建造房屋。这就是技术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体现形式,它直接发端于实践经验的手工技艺。 而科学,是在奴隶社会出现文字和脑体分工之后才出现。早期的科学还属于经验形态,它和古代哲学融为一体,称为自然哲学。古代科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希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从自然辨证法角度浅谈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一事 控制工程何壮壮 167760660 一、屠呦呦获奖简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老师对我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批评和指正。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三、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身份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总是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的作序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诸要素。 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工具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科技发展带来的直接变革就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和提升。其次,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例如,在科技落后的古时代,人们所能劳动作用的对象只是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受到极大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物质的用途得到极大的扩展,劳动对象从原来的天然矿物等发展为一些人工合成新的物质,如合金、塑料、合成纤维等,创造出更多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经济、阶级结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远超出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更显温和,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冲击强烈、时局动荡。其中最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造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随之,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结构工程领域的应用 结构工程2011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对象性关系,我将通过它来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阐述前面所指的对象性关系。 我的专业是结构工程,在不久的将来,我就会成为一名基础设施的建造者,换句话说,我的任务是设计建筑物并实现它的存在。人和自然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与纽带,建造者和建筑物分别作为主体与客体,通过生产劳动把它们联系起来。在这里,人指的就是我,即建造者;自然指的就是我所设计的建筑物。我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建筑物的大体框架与模型,然后以脑力劳动的方式设计出图纸,再通过体力劳动来把它建造起来,形成一个生产劳动的周期。 同时,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有人才能够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从而引起自然界的人化过程,这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对于我们结构工程师来说,设计一幢建筑物的结构是出自于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之后通过挖地基,浇筑钢筋混凝土,保养成形等等一系列活动,从原有的平地上竖起一幢高楼,使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这是人类能动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到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谐一致,当我们将要把自己在结构设计方面所具有的想象力付诸于现实中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一系列想法是要被各项条文规范所限制的,而且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是要被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以及建造用途等等所制约,这便是受动性的体现。 在建筑外观设计领域中,建筑师们往往会出于突破传统观念去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因此创新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便对我们结构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建筑师考虑的是建筑物的外观,而结构工程师考虑的则是建筑的安全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认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对于我们来说,突破了传统观念的建筑表面上可能会违背力学常识,但是随着现代土木工程中施工设备的更新换代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一些在过去不可能实现的工程变成了可能,最典型的就阿联酋的迪拜塔,迪拜塔在2009年1月17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的范式正在进行一次新的转变,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从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从自然辩证法的功能来看,它既包含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又包含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对于加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当代自然辩证法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 首先,自然辩证法始终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主体要反映和改变客体。人类要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就需要借助于科学和技术的中介,正是由于人是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界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还包含着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自然并不是抽象的、与人相分离的自然,而是现实的人化了的自然。所谓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作用过的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化了的自然界,是纳入了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的自然界。这种人化了的自然界也是进入人的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它构成了人类文化或文明的一部分;第三,自然辩证法虽然是在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因此,如今它已不再单纯地、一般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联系在一起考察的;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当代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对象已经不完全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而是扩展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变化相适应,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也拓展成 第1页

自然辩证法 小论文——人与自然

由宇宙—环境—人与自然 有了这次观看体验,一方面感叹宇宙的神奇与奥秘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同时认识到宇宙有多大以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是无法估量也无法证实的。所以我们探索宇宙的过去,可以“以古论今”,为宇宙的未来发展拟定一个趋势;我们研究当下,“将今论古”,从而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宇宙,这一个宏观的概念,是我们渺小到连想象都想象不到,宇宙中有那么多如同太阳一样照耀了40亿年的恒星,或许在某个特定的恒星下、某个特定的轨道上、某个适宜的光照强度、某个合适的三相圈层,会有和我们一样从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创造出的智能的世界。只是就算这一切都是真的,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地球”,但谁能保证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能发现。对于宇宙这个超长时间超大空间的概念来说,我们的生命相对而言是暂时的,我们的地球是唯一的,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自然与我们所利用的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不能只将希望全部给予未来,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现在。 下面先来举几个有关世界空气污染所造成严重危害的案例: 一.北美死湖事件(酸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酸雨比藩茄汁还要酸,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美国受酸雨影响的水域达3.6万平方公里,23个州的17059个湖泊有9400个酸化变质。最强的酸性雨降在弗吉尼亚洲,酸度值(pH)1.4。 二.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酸雨):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 三.库巴唐“死亡谷”事件: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在库巴唐及毗邻的桑托斯市等地区,膀胱癌患者的比率比其他城市要高6倍;神经系统(包括脑部)的癌症患病率是其他城市的4倍;另外,肺癌、咽喉癌、口腔癌和胰腺癌的患病率也是其他城市的2倍。数十个在这个城市里出生的无脑婴儿。 四.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座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 五.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核泄漏),以及日本福岛发生的核泄漏。 这些震惊世界的污染事件的制造者和影响者不都是我们自己吗。更别提从2011年新起的“雾霾”,记得第一次出现雾霾是我们在读大三时,以前从来没遇见过所以有点措手不及,只知道应该买口罩来抵挡这些让人眼睛发涩的烟雾,也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是环境问题?还是事故?当时网上曝出了许许多多的猜想,有的观点说有关专家说武汉雾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丹江口夏收秸秆等生物质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转移;有的则是青山化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题目: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E–mail: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强有力的工具。自然辩证法从深层次概略性地研究了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所包含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是立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从而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创新;科研工作 前言: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代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它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 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1]。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比如当一根弦被减短到原长度的一半,那么拨动时,发出的音调就比原来的高7度;类似地,比率是3: 2的话,相对应的则是高5度的和声。毕氏学派认为,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声由各种数值比组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种事物的数值比确定它们各是什么并显示彼此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可用数解释,数是永恒的,而任何别的都不能永存。 2.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结课报告

学科专业: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任课教师: 结课时间:2014-5-6 年级:2013级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姓名: 成绩: 摘要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科技进步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已是一种趋势。当前,科学技术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并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这种变迁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的同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使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百年复兴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和怎样培养大学生,怎样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怎样全面推进新时

期大学生教育工作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和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针对新时期的历史特点,明确新时期对大学生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人感;提升科学素养,实施通才教育;强化社会实践,增强适应能力;创新教育方法,如此,才能适应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大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研究问题,自然会引起、吸引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但大多数研究是从我国高校内外环境问题出发,反映出研究者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出了很强的忧患意识,但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研究整体水平并不如意,多为经验性的研究,也过多地囿于大学生单方面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范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以全球化时代视野和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视角,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解析、解读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内涵,更无法实现理论创新和突破。 大学生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都面临一系列紧迫性问题,就突显出需要大力发挥高校的导向性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以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在本世纪初,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已经正式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因此,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必须立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全局,主动适应科技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多方面需要,从全球视野的高度上,去思考高等教育如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问题,去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这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应科技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教育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2]。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教育,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养他们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