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侠客情怀

中国文人的侠客情怀
中国文人的侠客情怀

中国文人的侠客情怀

“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侠义之士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为中国文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侠通常是做人的典范,他们有诺必诚,惩恶扬善,重义轻生,超然物外,是人们千百年来世人争相歌咏的对象和审美期待。侠如此的优秀,自然有不少人想要成为侠,只不过侠注定是少数且孤独的,大多数人都只能空有一颗侠客心,满怀一腔侠客情,却与侠这个道路越来越远。中国的文人自然也是想要成为侠的,不管成不成得了侠,文人们都将自己的侠客情怀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热血。

谈到文人与侠客情怀,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著名的诗仙李白。唐代宏大的社会气象、强盛的国家实力与巨大的文化融合力是文人歌咏侠义精神的天然土壤,侠义精神经过前朝文人的盛赞与积淀,侠义精神与咏侠诗在唐朝极度繁荣,并得到质的提升与精神的升华,拥有豪迈气质的侠客诗人在诗坛闪闪发光,而李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千金散尽还复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诗句毫无保留的展示了诗人的豪气、自信与潇洒。诗人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充满了天地感怀与人生豪迈,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充满了凌云壮志与毕生追求。

唐朝多数时间为太平盛世,所以众多文人的侠客情怀较为狭隘,常常只与个人的豪气,度量有关。而在边患频起,硝烟弥漫的时代,文人们心系国家和黎民苍生。例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展现了诗人渴望上阵杀敌,为国立功的强烈欲望。在战

争不断的年代,侠义精神与国家的盛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侠义情与国家恨不分彼此,合二为一。许多文人没有上阵与敌人搏斗、驰骋沙场、指挥军马的机会,便把一腔热血化作悲愤纸文,用来激励自己、激励同胞。

文人写诗作赋,为其注入自己的侠客情怀,他们笔下的主角多是文侠,然而也有不少文人痴迷于武侠。《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侠义的典范,从始至终忠于大哥,又拥有他人无可比拟的武力,被尊称为“武圣”,作者笔下的赵云、姜维等皆是作者眼中的侠,作者无法称为一个大侠,便将自己的期望注入自己的作品。

在人们的印象中,文人和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文人大多手无缚鸡之力弱不禁风,侠却代表了阳刚和武豪,是力和勇的体现,虽然基本上每个人都想成为侠,那么为什么偏偏许多文人会有超出普通人的如此强烈的侠客情怀呢?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由于他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总是伴随着各种不幸和灾难,各种恶势力的欺凌,他们从内心呼唤着有一种势力能为他们解除心灵和肉体的痛楚。侠恰恰就是这样的一种势力,在底层人们心中,侠客们善武轻利,扶弱济贫,除暴安良,铁面无私,救人于“急难之事”,解国于“困厄之时”,他们披轻裘,挟长剑,策烈马,引狂歌,他们是劳苦人民的救星,这一阶层出现后便深受民众的喜爱。于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文人用他们的笔写出不少对侠这一群体的讴歌与崇拜的诗歌。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这些侠客精神便被淋漓尽

致的展现出来:谦虚谨慎仗义疏财的宋江,胆大心细嫉恶如仇的武松,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鲁智深,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的吴用……

中国的文人,其实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极其文弱的书生,“千古文人侠客梦”,他们写诗作赋,舞文弄墨,在这文艺的外表下的骨子里却是那股侠义情怀,这股侠义情怀或许源自中原古代燕赵人民反抗暴力秦国的慷慨,也可能源自更早的上古时代的铁血武士。以笔当刀剑,以纸为江湖,已经成为文人们的一种审美过程,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气象和对天下大道的担当。单个的侠义精神体现在救助苦难群体,而放大了的侠义精神则是个体的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态度,“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也”。中国文人历来有一种对英雄主义的崇拜,一种叫做侠义的精神一直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

魏晋人的生死观

魏晋人的生死观 面对死亡的奥秘,人们忧惧的同时也对生命的去向抱有关怀和期望,迷茫无助会产生各种神秘观念和表现方式,显现出不同文化或某一时代的精神世界。生死观的演变,是社会演变的体现,在思想史上十分重要。 一、魏晋人如何面对死亡 魏晋历史充斥着死亡的因素,但魏晋人对生的珍视、对死的超脱、对信仰的坚守、对痴情的崇尚,足以让魏晋永远散发着最独特的味道。上承忠烈沉江的屈原、悲愤自杀的伍子胥、自刎乌江的项羽;下启文天祥、陆秀夫、岳飞乃至王国维。如何面对死亡是魏晋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魏晋人虽然也有潘岳、向秀等人,向政治屈服,现实妥协。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对道义的坚守,九死而不悔。 二、魏晋死亡观的思想分析 为什么众多的魏晋风流人物和故事集中出现在魏晋时代呢?为什么魏晋人面对死亡如此的超脱旷达至情至性?我觉得之所以能酝酿出魏晋人旷达至情的生死观,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思想的解放和对自身的反思。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忠孝节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是随着三国鼎立,天下大乱,繁琐的经学已经无大效于天下平定,反而崇尚智谋之士,曹操甚至直重人才,小节勿论。就像罗宗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所言“东汉末年,儒学一尊的地位动摇,经学本身也经历了从繁琐注疏到义理化的改造之后,各种思想便纷纷出现。”第二,党人的流风余韵。东汉末年,在党锢之祸之中,李膺、张俭等名士被杀害,数百人被牵连至死。这红色的血液孕育了一系列品德高尚、心系天下安危的“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高尚之士。这种不以生死为重、唯以节义为高的精神启发着魏晋人对生死与宇宙深情的反思与探索。第三,缘情尚悲的时代文学风尚。东汉末年的时候,抒情诗古诗十九首、抒情小赋等文学的发展,文学自身的特征抒情化、非功利、审美化逐渐显露出来。魏晋时代,无论是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还是结藻清英的西晋文学,都比较重视人内心世界的揭露与描写,文人僵化的内心世界逐渐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大量哀伤文字的出现表现对生命伤逝的悼念。 三、佛教对魏晋生死观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的存在和发展对当时中国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更对当时的生死观有着巨大的影响。 佛教的生死观念最重要的是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但是灵魂不死,而且还可以再生人世,具体体现就是因果报应和轮回观念。佛教认为任何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在获得解脱前都要依十二因缘和三世构成“三世二重因果”规律,在“三世”和“六道”中生死轮回,永无终期。“三世”即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六道又名六趣,指众生依据生前善恶行为,即“业”。也就是一切身心活动而有六种轮回转生趋向,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佛教认为的最高境

中国文人传统雅道:千山千水千才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7138447.html, 中国文人传统雅道:千山千水千才子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51期 中国人始终认为自然与山水是人格与情感可以相互感应的对象,自然山水可以进入到人的审美视野,与人的主体心灵相呼应,从而浸润人的心灵与人格世界,产生巨大的效应,甚至成为人的主体人格力量的印证。 “天人合一”是古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这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国,先民们就在俯仰天地中对自然充满了情感。随着政治与文化的不断交融,自然山水也不断地走进心灵深处,并与人们对于人格的自由相结合,逐渐成为影响山水美学与情景交融的观念。 中国的士人阶层始于孔子,士人对山水的推崇也始于孔子。虽没有明显的记录表明孔子有游山玩水的嗜好,但他周游列国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老子受自然山水的影响也不小。在《道德经》短短五千言中,却多次出现“天地”、“自然”、“万物”等字眼,如“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这些都表明老子是长久与山林、大自然为伍,与天地宇宙为伴的。 庄子更不用说,他的《庄子》一书中,寓言故事也多以自然万物展开,鱼类、鸟类、昆虫、树木、江河、湖海等等都是其寓言中扮演的角色。 他隐身于大自然,并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他在那种境界中由衷发出的感叹。毫无疑问,老庄的道是他们长久地置于天地、隐于山水中悟出来的,而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后来竟成为中国古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对这种境界的追求很可能就是中国文人热衷于游山玩水的动机之一。 “论天道必须与人事相结合” 魏晋以来,人们惊讶的发现,山水自然一旦退去了神学的外衣,美丽清新,与人类如此亲近。名士将对山水的赏识领悟视为主体人格的一种确证,是人的审美文化教养的表现,登临游览之风盛行,观赏自然山水逐渐成为一种陶冶人格与培养性情的活动。“论天道必须与人事相结合,讲古事必须于今人相融通”。 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神品《兰亭集序》问世了,这件“天下第一行书”的诞生同一件優雅的闲事有关。

千古侠客情—侠的现代意义

千 古 侠 客 情 姓名:杨帅伟 班级:100401 学号:20104040122 学院: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千古侠客情—现代侠的意义 北大陈平原教授写过一本书,研究武侠的,叫《千古文人侠客梦》,侠作为历史上存在的特殊身份的群体,经过文学作品的宣扬和提炼,侠在中国文化中实际上已经成为主流之外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文化精神象征。侠客形象是文人塑造出来的,所以侠和文联系得是非常紧的。在《史记》中有两个?列传?,一个叫《刺客列传》,一个叫《游侠列传》。司马迁原话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可以说是侠义精神的起源,是武侠文学的最早的源头。 而历史中侠这一群体的存在,其重要的背景就是社会的失序,国家的动乱。总的来说,侠是社会与文化秩序的离轨者,侠所立足的江湖,实际上就是和国家社会(朝廷)对立的,而侠义精神体现的则是对正统的一种质疑甚至是反叛,它让离经叛道者在正统的精神的规范之外,呼唤另一种可能。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他们作为实存或者精神存在的群体,又因为不同的历史背景而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第一种侠形态:战国之侠 最早的侠出现在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代,是典型的国家社会秩序土崩瓦解的时代,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最早的

侠群体及侠精神。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就是典型的侠群体,墨家集团甚至有后来武侠小说中的帮派的味道。墨家强烈地同情弱势阶层,绝对地站在弱势者一边。他们舍生取义,体现了中国侠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帮助弱者,匡扶正义,敢于对抗强大的恶势力,不惜牺牲自己。墨家之侠,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墨家之后产生的一批战国游侠与墨家之侠有着明显的不同。战国游侠没有强烈的道义担当,他们追求个人的名声气节,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重,愿意为礼尊他们的?知己者?赴汤蹈火。这些人藐视强大的国家势力,不服务于国家,而只重信誉知己者,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荆轲等人为代表的战国游侠在史书上留下了苍凉悲壮的身影。 战国时期的墨家之侠和游侠,出现的背景都是各诸侯国格局分裂的局面,而他们共同表现出来的是个人命运在社会命运中的强烈悲剧英雄主义色彩。他们的存在,反衬出来的是社会的混乱,而他们的行为,又是为了修补这种混乱。作为离轨者,他们留下来的姿态和精神,真正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的侠文化和侠精神。然而在两千多年儒家思想辖制下,战国之侠留下的精神遗产并不能在真正的历史中再造出和他们一样的一群。这一群体的精神回响,更多地表现在唐以来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对侠的歌咏推崇。 第二种侠形态:汉之豪侠

儒释道的生死观

儒释道的生死观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它们对于生与死的界定从根本上诠释了它们对大千世界的的认识的不同。无论是儒家的畏天命,修身以俟;还是道家的不信天命,勇猛精进;以及释家的根尘幻化,业不可逃,都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与参悟提供了可贵的帮助。东方源远流长的"死生之学"令西方震惊。总体而言,在死亡的观念上,西方大多抱有悲观的态度,相形之下,东方关于生命的理念则明显乐观,它牢牢掌握因循自然的原则,对生与死有着大无畏的态度,甚至在中国,从来都不尝有过地狱的概念,至多是鬼界,在那里有阎王或恶鬼,但也有栩栩如生、娇媚如常人的好鬼。道教索性另造仙界,生命不是向下,而是向上变形。释家更为博大精深,死亡之学更为圆融,甚至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学问,在那里,死亡也成为一种艺术,成为一种具体的经验,是"活的艺术"或"生的艺术"的补充与圆成。 一、儒家对痛苦的人生而言,死亡不啻为一种解脱,但人性的贪痴还要为灵魂找到一个归宿。"灵魂"两个字可以说是人类尊严与梦想的一种体现。它使人类有别于处于生物链上的可悲的动物,它使人类不再局限于四季与风花雪月的轮换中,而是去思索永恒,时空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伸展与延续,它关涉到人的生命理念的日益成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人类文明的历史始终饱含如此这般的焦渴。人们寻寻觅觅,上下求索,肉身与灵魂,现世与来世,人们试图超越和战胜那个令人痛苦的死亡的界定,优游于此岸,如同太阳每日照常升起,我们能够不断地逃脱、进入,而不是死亡那没有时间的永恒死寂。

二、道家相对于儒家的理性平实,道家及道教则将死死生生推衍得有声有色。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恶梦。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一个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就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这比儒家的魂魄说更辽远,更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辩证就在其中,自然之"道"超越一切,人永远无法与造化之功抗衡,"生之来不能止,其去不能止",生死皆为人生问题的极限,最好还是看开一点,有情便是痛苦,"无情"方能"悬解"和自由。究其深处我们还是感到其乐观的背后刮着对人生悲观、无奈的风。 三、佛家公元前六世纪,印度一位得道的王子宣称:"我将在此世间的黑暗之中,打击永生之鼓"。从那以后,人生不再是杂乱无章的阴影,因果学说将是说明今生及以后一切生中的普遍性原则,"轮回"一词美丽得令人晕眩,不死的灵魂可以迁往另一肉体不断再生,而"业"就是决定再生的出现和性质的法则,更确切地说,并没有可以转生的灵魂,除业以外,一无所有。生命告终之时,其行为的总和____业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效果,并且决定另外一群"蕴"____一个再生者的性质。即每一个生命的性质及境遇都是今生或前世预先所作行为的结果,由此,在一切有机与无机世界中,没有单纯的、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都是合成的、相对的、暂时的,人的存在亦如是,虽有幼年、中年、老年这一相对稳定的流程,但死亡并不一定就是这个存在的终点,如果不能证得涅槃,诸蕴仍能集合,死亡不过像割除野草,而草根依然存在,仍会重新生长。就这样,儒释道三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关于生与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山水画绘制的主题是山水,但其意义却和西方绘制山水不同,中国的山水画之中总是寄托着一种人文精神。 首先,中国山水画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的,在其之前,山水只是人物花鸟的背景。“魏”为三国时期的“曹魏”,“晋”为之后司马氏的西晋和东晋二朝。我们知道,魏晋是一个政权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魏晋两朝的名士们以竹林七贤为代表,聚于林中喝酒纵歌、风流倜傥、向往清静无为。甚至有词形容其为——魏晋风流。这种风流有没有促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诞生呢?有没有化成山水画之中的人文精神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山水画发展只是初期,笔法技巧等等都还不够成熟,但技巧是慢慢成熟起来的,而山水画常常会有的寄情山水、远离官场的思想是与魏晋名士普遍崇尚的纵情山水这样的生活方式相符合的。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第一幅山水画是宋朝时期的《游春图》。而也是在此画之后,山水画终于不再仅仅是花鸟的陪衬,也不再仅仅是用色古艳的装饰,山水画走出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列植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在之后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之中,山水画渐渐自成一派,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 中国古代的画家一开始便执着于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从而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描写上,有力依据笔墨对衬关系将“远映”效果达于极致。山水画在解决了形似后又开始与形保持距离,甚至尽量摆脱形的约束。我想这也是在寄托一种意境,画家寄托着一种人文的精神,有一种情感在其中,无论画的是崎岖的山,还是柔软的水,都要寄托些情绪,寄托些观感在里面。 中国很多的文人流传下来的画作都能看出他们一生的志趣所在。一生清贫的吴镇,喜“天人性命之学”,以释僧为友,故在《渔父图》中力求平实,追慕与世无争的精神乐园,笔墨出处呈相了一种气韵奇古、清淡孤洁的精神。被后人称为元画极致的倪瓒,善以禅、道之理入画,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美学观。聊写胸中逸气虽是倪瓒提出的,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

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文人生死观

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在高中阶段,我们会学到许许多多以生与死为话题的文言文,如《渔夫》、《报任安书》、《兰亭集序》、《赤壁赋》、《〈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等等。作者都直接或间接谈到自己如何看待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是贯穿每个人生命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语文学习中,只注重对文言实虚词和文言表达手法的积累,而忽视作者想借此来抒发的思想感情和自身的理想抱负,那么就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真谛。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许多传统古文都表达了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来分析思考,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对生死的不断追问从有生命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同的生死观带来的是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学术流派,即使信仰不同,对生死之谜的关注却是相同的。我们只有将中国文人的生死观的形成与他们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才会更加深刻的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不同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就典型人物司马迁与《报任安书》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来自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显著。儒学思想也一直是中国主流社会的主导思想。儒学精神倡导士子积极入世,读书人的首要任务是要建功立业,扬名天下。体现在生死观上,儒家希望在身后留下美名。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这是典型的儒家生死观,强调道义大于生死。更强调精神上的永生大于肉体上的不灭。 舍生取义,生存还是毁灭,是司马迁在遭受极刑之后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生死关头,最能显示英雄本色的,通常选择死,这也肯定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但英雄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在《报任安书》中,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怀着满腔的悲愤,倾吐了他的痛苦与不满,叙述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所追求的,就是死后“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流芳百世,彪炳千古,“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他不止一次代表白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身处逆境,尽管躯体是卑微的,却仍要去为人生创造价值,通过奋斗转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 鲁迅也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挫折面前,有人选择了放弃,有人选择了轻生,有人选择了做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这都是对生命的轻率,是对生命的怯懦。“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一对生命的高度诠释,彰显了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崇高追求,他把自己的灵魂寄托于这部旷世传奇中,使其能够流芳千古,彪炳史册,这些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么?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 纵观历史长河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大部分都怀有一腔热切的爱国情节,并由此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激励了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十一国庆节到来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深深热爱这片多情的土地,热爱着我们的具有辉煌历史、璀璨文化的——祖国! 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文人墨客很多,我在这里就暂列举出一部分文人代表,供大家参考。 爱国诗人——屈原 出身贵族的屈原,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它的主要作品《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由他的诗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后来,屈原因谗言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而死。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赛龙舟”、“吃鸡蛋”、“吃粽子”等风俗。 乡国情怀诗人——陶渊明 两晋时期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的爱国境界,主要体现在一种平和淡泊,无世之争,心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作品表现了对于乡土的眷恋,大自然的热爱,对于国家的执著深情。如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还有体现诗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秦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山水诗人——王维 早年的王维与当时许多向建功立业以杨名不朽的才士一样,对世间的功名亦充满了热情和向往,他的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其《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精通音乐,由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语罢更携手,

于丹武当论道全文

于丹武当论道全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因解读《论语》而闻名全国。6日上午,于丹来到道教圣地武当山参与“武当论道”,用其精妙的语言和独辟蹊径的见解,为我们诠释了“乘物以游心”的心得。 陈军二胡演奏开场曲目《太极琴侠》 朱军:一段玄妙的音乐拉开了今天“乘物以游心·弦语道太极——于丹、陈军论道武当山”活动的序幕,刚才给大家演奏的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军乐团的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二胡演奏家陈军先生,他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的副会长,他为大家演奏的这段乐曲名叫《太极琴侠》,这是陈军先生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自己创作的一段非常宏大的乐曲章节。不知道大家听完这首乐曲以后有什么样的感觉,我觉得我的魂和他一起飞上了九霄,是那样的美好,特别特别的美。 今天为大家请到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刚才已经认识的陈军,还有一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当代中国的文化学者于丹教授,一会儿她将用自己的理解来为大家诠释她心中的武当,诠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追求的那份和谐。 站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国家名胜风景保护区武当仙境当中,站在紫霄殿之前,在我心里这其实不是一个道场,我感觉这胜似一个道场,因为我们今天将要通过文化学者于丹与著名国乐演奏家陈军先生的文化与艺术之间的精神对话,在对天地人和心灵的解读与音乐演奏中共同开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体验与感悟之旅,我相信所有的朋友在这里都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感受和体验。下面掌声有请于丹教授! 我们都知道于丹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的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教授,她在中央电视台各类节目当中的演讲博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被许许多多的观众朋友称为“学术超女”,今天“学术超女”于丹就站在您的面前,让我们一起聆听她心中的解读。 于丹:大家好!我觉得在山川之间人可能越灵动越好,我们所有能排除的障碍都不要了。今天的开场听了陈军老师的《太极琴侠》,我想这样的音乐只有放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真正地直指人心,到达我们的骨髓里。今天来的时候,陈军老师告诉我们背后就是展旗峰,这是多好的名字呀! 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题目是《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说的一句话。我们来到这样一个仙境里,感受阳光、鸟鸣、清风,我们超越都市生活的平凡俗世,达到心游万刃的这样一种生活心态。在整个道家文化中,这种心的遨游可以说是最核心的概念,听音乐是为了乘着琴声的翅膀让我们的心遨游起来,登山临水是为了给我们一种飞翔的感觉和飞翔的能力,就是因为今天的大地给我们的责任和我们的生活都显得有一点沉重了,今天我们在都市之中远离了,这样一种山水感受

魏晋文人生死观 孟骞

浅议高中语文教材中魏晋文人的生死观 生死观是人类一直面对的问题。尤其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死亡,出于人类的本能,我们忧惧,但同样也对生命的去向抱有关怀和期望。古往今来,中西方哲人对生存与死亡问题不停地探索与反思,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灵魂不朽”,孔子则拷问“未知生,焉知死”;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而生”,庄子则将“生死存亡”视为“一体”。提到中国人的生死观,魏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人生死观最值得关注。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触及到不少魏晋文人生死观的问题,以下就是我的几点理解。 一、感慨人生短暂,希冀建功立业。代表人物:曹操。 翻阅历史长卷,“魏晋”二字总是承载了太多内容。这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长期分裂动荡时期,那一段历史,是蘸着鲜血写就的,字里行间充斥着血腥和死亡。曹魏代汉、司马氏篡位、八王之乱、十六国之乱、饥荒、疫病,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宗白华先生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魏晋之乱,催生出人们的觉醒认识,人们比任何时期都更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生死问题也被提到了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收录了曹操的著名诗篇《短歌行》,他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对人生如易晞的朝露转瞬即逝的短暂,有着浓浓的感伤。人生苦短,生命无常,本是汉乐府诗歌里的常见主题,如《薤露》中“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上之露,转瞬即逝,而人的生命尚不能与

之相比,因为朝露虽易晞,但明朝仍可复落,而人的生命却是人死一去何时归!这是人们在社会大动乱时期萌生的极度悲伤情绪,更是在悲哀中对生命的沉思。同样也是感慨于生命的哀愁短促,曹操的《短歌行》并未止步于哀叹,更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主张的及时行乐有着本质区别。他悲生命短促,是因一统中原的鸿鹄之志迟迟无法实现,他叹忧思难忘,是因朝思暮想贤才来归却久久未得,他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但是,这种苦闷和感慨,也只有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只有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才可能产生,它决然不同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这种苦闷和感慨,正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再如高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拥有三千年寿数的神龟、能够乘云驾雾的腾蛇,生命终结之时也会和蝼蚁一般,化做土灰,更何况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面对这有限的人生我们该有何作为?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不可违背“天命”,也就是自然规律,但也不能听凭“天命”,丧失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必然的,活着就要有“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死观影响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并使我们的国民精神多了几分不可摧折的乐观。 二、寄情山水,任真自得。代表人物:陶渊明。 生在魏晋,是陶渊明的不幸。当时,外有异族虎视眈眈,内有政局动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三、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完全成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为山水自然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山水的文化含量,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山水文化类型。 中国地大物博,名山胜川数不胜数,拥有着天然的地理优越条件,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山清水秀且令人向往的游玩国度。中国的山水是充满诗意的,还记得多少文人骚客在失意时寄情山水,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中国的山水是充满传奇的,还记得美丽的少女阿诗玛化为石柱,久久伫立在石林中,凄美的故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中国的山水是充满圣洁的,还记得睿智的僧人和法术高超的道士隐居山林,多少佛寺道观依山而建,或香火鼎盛,或清幽雅致,人们都是为了心灵得到一点净化。欣赏中国的山水,就如读中国的一本史书,每一处的山水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曲幽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们,才能读懂个中玄机,才能让那段沉睡的往事苏醒。 山水,似乎是一个属于大自然的名词。因为早在人类学会欣赏什么是美的时候,这种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的存在了,只是当时,美丽的山水没有发挥到自己的作用。加上“文化”二字之后,山水就不再是那天然的尤物了,加了“文化”就等于加了人类的因素,因为只有人类才拥有文化。这时候,人类和大自然发生了有机反应,创造出介于天然和人工之间的“山水文化”,到底是人类的文明丰富了山水,还是山水的灵气充实了人类空虚的心灵?我认为这个作用是相互的,就像生物中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样,两者的结合让对方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山水没有了人类就略显粗糙,人类少了山水就略欠灵气。所以他们是互相离不开对方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山水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山水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从对美的无知到对美的追求,这难道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吗?魏晋开始,人们对美有了自觉的意

论中国山水诗

论中国山水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王维 姓名:覃明辉 学号:20124141027 专业:景区管理 级别:12级旅本一班 【摘要】: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山水诗既是对自然山水美的艺术提炼,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果,因此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与文化意蕴。 【关键词】:山水诗;文化;审美;美感;意蕴。 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诗,代表了古代文人学士的智慧,是集中华古今五千多年的众多文人学士的智慧结晶。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每个朝代的诗词都有各自的独特韵味,唐诗宋词元曲,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文化内涵。诗,又有古体诗和近体诗。根据诗的内容,又有田园诗、山水诗、抒情诗、边塞诗、叙事诗、赠友诗、打油诗等等等等。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山水诗。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指诗人游览山水名胜后有感而发,从而留下的诗句词章。山水诗,不仅是诗人心灵的火花,智慧的结晶,也是对自然山水美的精华的艺术提炼,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与文化意蕴。 中国最早认识山水审美价值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的,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庄子和孔子。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他继承了老子“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认为大自然的山水包含着美的内容和美的法则。他在《庄子·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认为,大自然的美是最美的,最合乎法则的,因此,他要求人们的一切行动,都要顺乎自然,返朴归真。“山林与,皋垠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庄子所向往的乃自然山水之美,他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向往‘旧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了·让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对大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美的发现,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追求,扩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对于人的自然美的意识的形成和觉醒,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以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认识和发现自然山水之美的。他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里,孔子以山水的优美和壮美,喻指君子仁人的品格,如巍巍之高山,气宇轩昂,岿然不动;如浩荡之流水,生生不息,长久永恒。孔子所祟尚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亲共融、和谐共处,并把自然美当作人格美的参照物;他祟尚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对其他学生的人生志向皆不以为然,惟独对曾哲的述志感兴趣:

从《过零丁洋》看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从《过零丁洋》说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在《红楼梦》中,自称“槛外人”的妙玉最喜爱的一句诗词是范成大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铁门槛”在此指代富贵人家,而”土馒头”“即代表了坟墓,因其二者形似,故称之为“土馒头”。可见,不管一人生前多么富有,但总是逃不过死亡。而在中国诗人们的眼中,又有着怎样的生死观?让我们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开始说起。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首《过零丁洋》将自己舍生取义、不畏死亡的民族气节表现得淋漓至尽。零丁洋是今天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首句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被敌人困于战船之中,望着这破碎的山河,心中悲痛万分。想起自己早年辛苦读书,也是要实现辅佐君主、治理天下的抱负,却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最后却拿起“干戈”并随军征战了四年的时间。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文人风骨最是可敬!在国家危急存亡关键时刻,文天祥奋勇而起,不惜倾其家产,招募三万勇士,组成义军,义无

反顾地加入了抗元的大军之中。但因起兵勤王的人寥寥无几,文天祥等人虽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南宋战败的事实。这里更显出文天祥的忠心,对局势的痛心,以及对投降派的谴责与愤怒。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再次从从国家与个人两方面入手来抒发感慨。相信每个人都明白,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现今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因此而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风飘絮”和“雨打萍”,在此形象贴切描绘了国家行将败亡时的情景以及对自己一生经历遭遇的形象饱含情感的概括。同样,诗人杜甫也因为“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感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实,诗人与国家,这两个名词早就融为一体了,诗人总是为国家而存在,当国家遭受灾难时,他们因为身在民间,所以对苦难的感受比统治者们更加深切。再加上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渴望国家安定繁荣的期望也就愈加强烈!所以他们的诗词“字字读来皆是血”!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前句为追忆,后句描述眼前之情景。惶恐滩,原名叫黄公滩,在今江西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文天祥当年起兵时曾路过这里,后被元兵打败,撤到福建。无法挽大厦于将倾,这是一个仁人志士的最大的“惶恐”了。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经过零丁洋,这一句是写实。这两句今昔对比,跨越时空,高度概括,既叙事,又抒情,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若没有亲身经历、深沉的情感积淀,是写不出如此精绝的对句来的。作者借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两件事来表现他的战斗经历和忠愤之心。从写作角度上来说,把地

从《归去来兮辞》看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

从《归去来兮辞》看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 仕与隐是中国士人生命的两大主题。读书是为了进仕,但同时总有些孤高的文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逃离官场。伯夷叔齐、许由巢父、嵇康阮籍、王维孟浩然、袁枚黄宗羲……每个时代都可以见到隐士那飘逸的身影,可以感受到他们挥之不去的归隐情结。东晋陶渊明堪称隐者之范,其《归去来兮辞》是他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文中处处充溢着隐者甚至非隐文人的这种特殊感情。 一、不事权贵,憎恶官场。 陶渊明29岁开始入仕,此后13个年头,时官时隐,作官4次,总计不过四五年。最后一次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只当了83天的彭泽县令一职,从此不再出仕。本文即写于此间。他认为做官使自己“心为形役”,是迷失自我的错误行为,因而不免“惆怅而独悲”,对此深深地自悔和自责。 不事权贵,憎恶官场,是清高文人身上的共同特质,也是促使他们归隐的主要原因。从拒绝接受帝位的许由到甘愿像乌龟一样曳尾于涂中的庄周,从宁被烧死也不出山的介

之推到拒绝光武帝而垂钓富春江的严子陵,从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到与荐己入京的官员爽约的孟浩然……这一切无不标示一些文人与权贵对立,与官场游离的姿态。 二、乐悦琴书,娱性诗酒 陶渊明归隐之后,“乐琴书以消忧”,音乐销尽他千般烦恼,“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自己所好,自有乐趣。闲暇之余,“临清流而赋诗”,诗文中流淌着他舒畅欢愉之情;“有酒盈樽”,十分满足,“引壶觞以自酌”,异常畅快。值得一提的是,酒之于渊明犹如酒之于李白,渊明本性嗜酒,生活中离不开酒,“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序》)。 琴棋书画,诗文美酒是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因读书而有士人之称,因会吟诗作画而千古留名,以弹琴下棋来陶冶性情,更是借酒给单调的读书生涯带来不羁飘逸的情怀;而惟有心无旁骛的隐者才真正让这些东西发挥到极致。 三、躬耕田园,纵情山水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见陶潜不是个

侠客梦

千古文人侠客梦 有谁,能在苦难中予苦难者以篝火鸡鸣,予天地间以生的慰藉? 有谁,能在黑幕中予黑幕者以长枪大戟,以流星破空作死之升华? 长夜难明赤县天。在那样的时代和社会现实情况下,人们盼望着黎明,但茫茫苍穹,只冷月一弯,疏星几粒,难将这漫漫长夜照亮。 盼望中,封建皇帝不可期。 盼望中,循吏清官凤毛麟角。 盼望中,隐士山人不关世事,不问疾苦。 盼望中,佛道神仙看破红尘,闭门修行,自个逍遥。 唯有侠----横空出世。不是“天子”而“替天行道”,不是官员而操持生杀,不是隐者而不仕朝廷,不是仙佛而节义过人,功力超人…… 从“纵死犹闻侠骨香”到“乱世天教重侠游”,从“一箫一剑平生意”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无时无刻不闪现着“侠”的光芒:有血气方刚的正义与壮烈,有前赴后继的愤激与悲怆,有快意恩仇的率性与豪迈,也有笑傲江湖的潇洒与无奈,更有寂寞高手孤寂的高处不胜寒…… 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始终都有被拯救的欲望和获得更大自由的欲望。这正是千年来以“正义”为基础的“侠”文化广以流传,侠客得以成为芸芸众生之“梦”的缘由。纵览上下五千年,好似弹指一挥间,侠客这一形象风起云涌之时,大多在乱世或王朝更替之际:逐鹿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藩镇割据的中晚唐时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清朝末年以及军阀跋扈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动荡不安的漫漫长夜黑沉沉的天幕下,挣扎着的,是一个个痛苦的生灵。这些时候,人们期盼着侠,拯万民于水火。而历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也似乎和“侠”有着说不清楚的情结。墨家的“恶公敌,除害马”;阮籍之感叹无法“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之李氏谪仙;明狂客徐渭“客散平原夜,波寒易水风。秦仇不能报,泪落酒杯红”;清人黄仲则的“匣仲鱼鳞淬秋水,十年仗之走江海。尘封绣涩未摩挲,一道练光飞不起”;还有龚自珍的“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

金庸小说与文化

金庸小说与儒释文化 ——侠之大者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反对:“金庸的小说再好也是武侠小说,思想境界低,属于下里巴人的俗文学,跟文化扯得上啥关系?” 我用《天龙八部》中包不同的口头禅回答:“非也!非也!”——金庸的小说是充满了中国的文化精神的。李陀就说过:“不读金庸的人,就是不懂文学!”此语当然有偏激之处,但也从某种层次上说明了金庸的小说是蕴涵着文化的。孔庆东也曾说:“如果我们把中国人,分成喜欢金庸作品的和不喜欢金庸作品的两个群体,以我的了解,就整体而言,前者的审美能力、文学水平大大超越后者。” 好,言归正卷。 金庸是擅长“北冥神功”的,不过他的北冥神功不是吸别人的内力,而是广泛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小说广泛地涉及到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可谓之“驰骋儒释道,驾驭文史哲”。 金庸小说涉及儒家文化的地方非常多,也非常精彩。最能体现期小说的儒家文化的当然是儒侠郭靖。此君木讷本分、纯朴少知,无孔明之智慧、武穆之胆略,然豪爽豁达、义薄云天,他既有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豪言,又有为保卫襄阳而牺牲的壮举,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褒扬到了极致。还有《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给“九指神丐”洪七公做的两道菜,一道名为“好逑汤”,取自儒家经典《诗经》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另一道名为“二十四桥明月夜”,取自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去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里面蕴含的儒家文化,是不言而喻的。又如《射雕英雄传》中有一场黄蓉和一灯大师的“渔樵耕读”四大弟子斗智的情节,别人出“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黄蓉就对“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对得可谓妙矣,今天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对出这么好的联语。四大弟子确实拿她没辙时,只好用孟子说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来羞辱她,孰料黄蓉反唇相讥道:“孟夫子最爱胡说八道。”一下子颠覆了儒家的圣人。她可不是一时的气愤之言,且看她怎么说:“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此诗句句针对孟夫子的。《孟子》中有篇寓言名为《齐人有一妻一妾》,说一个乞丐居然有一妻一妾,黄蓉说,既然是穷乞丐,怎么可能有两个妻子呢?《孟子》中另有一篇寓言,说的是某人天天到邻居家去偷鸡,黄蓉说邻居家哪来这么多鸡给你偷?见解是非常独到的。当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黄蓉就说,当时周天子尚在,你孟子却去各诸侯国游说,岂不是想谋反?这里面的文化内涵可以给大学生好好上一课了!还有,黄蓉通过“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得出孔门弟子的贤者有三十人是成年人,四十二人是少年人,也是非常精辟的见解,给“学而不思则罔”的我们以很大启迪……此外,金庸小说中还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金庸的作品越到后来,佛家思想便渗透得越厉害。北大教授陈平原在其著作《千古文人侠客梦》中有一句名言:“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天龙八部》可谓集金庸理解的佛家思想之大成。《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是佛家所谓的芸芸众生之意。陈世骧先生说这部书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实在是不错的。而最能体现佛家精神的当然是乔峰。乔峰的身上有佛家的原罪思想,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杰,然而他的悲剧命运是老天爷降下的,是他不能主宰的。最后为了换取天下苍生的和平,他用气壮山河的一死奏响了武侠精神的最强音,也最生动地诠释了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而段誉连连爱上几个女孩子,结果发现都是自己的妹妹,这多惨,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佛家冤孽的思想,这是一种冤孽。幸好最后发现这些人都不是他妹妹,不然这天下第一情痴要是不能和他的神仙姐姐长线相厮守,只怕是活不下去的。虚竹

(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古代诗人得山水情结 摘要: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就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得一种, 古代诗 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得情结,吟咏山水得诗作也就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屋客 留下得宝贵诗作传颂至今。本文由山水诗得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 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得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得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 文化及诗人自身得生活经历四个方而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得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引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神奇得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得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得素材。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 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超创作得灵感,感情丰富得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得情结,她们不光赞美神奇得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得就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得感悟,或舒寓复杂得感情。由于古代诗人得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得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与主流文化导向得影响,不同得诗人对相同得物象也会有不同得感悟,她们以其丰富得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得诗作,在浩淼得诗作中@下了浓屋重彩得一笔。 一.山水诗得内涵(一)山水诗得定义 山水诗就是谢灵运开创得,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得得诗歌题材,兴是于南北朝时期。其中得山水可以就是纯自然得山水,也可以就是经过人工修饰得山水。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得情愫。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 我国山水诗得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她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得成就。 (二)山水诗得特点 有先,山水诗中得山与水都就是客观存在得。自然界得山与水就是山水诗得主体,就是诗人主要得描写对象。它可以经过人工得装饰但就是必须真实得存在, 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得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得基础,从而使得整有诗具有活得灵魂。 其次,主从关系明确。虽然山水诗都会寄托诗人得情感在其中,但就是这并不说明山水诗中山水得描写就是为了情感表达而服务得,相反得就是作者得情感就是在山水得基础上自然流露出来得。山水诗中完美得将山水独立于了情感表达之外,保证了山水不就是情感得陪衬、渲染品。 再次,寓情于景。虽然山水诗中很少甚至不会出现直接得情感表达,但就是我们依旧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当时得思想感情,这就就是寓情于景手法得运用。 这就要求诗人在山水系物得选择上要既要符合读者得审美观念,同吋还要注意景物之间得合理组合、与谐统一。 最后,综合性。山水诗不仅仅应该包括“山'',也应该包括“水”。以山与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在不影响其主要地位得基础上可以适当得加一些人物、花草等其它景象。 二、中国古代诗人不同得山水情节(-)赏录言志、寓情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