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

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

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如何让语文课走进生活

和孝镇吕屯小学宋娜从汉字的起源来看,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应生活需要应运而生。再看我们的教材,开始也是由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象形文字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不难看出,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

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一、以人为本走向生活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以往莘莘学子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更像一本学生的“学本”,而不是老师的“教本”,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如:学习“金”字时,有学生说:“老师,我是这样记的,上边一个‘人’,下边一个‘王’多两点,利用熟字记新字。”立刻又有学生说:“老师,我名字里就有这个

‘金’字,我就记住了。”“可以……”我的话还没说完,就又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一个人,本姓王,兜里装着

两块糖’,这是我家长告诉我的。”看!学生不同,他们的生活实际不同,记字的方法也不同。又如:读课文《燕子妈妈笑了》第一自然段(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时,有的同学将“冬瓜”和“茄子”读重音;有的同学将“躺”和“挂”读重音;还有的学生将“地上”和“枝上”读重音。请学生说说道理,他们一个个振振有辞:“这句是说‘冬瓜’和‘茄子’的,所以我把‘冬瓜’和

‘茄子’读重音”;“冬瓜是‘躺着’的,茄子是‘挂着’的,应该把‘躺着’、‘挂着’读重音”;“我看到冬瓜和茄子不一样,一个在地上,一个在枝上,我觉得‘地上’、‘枝上’应该读重音”。对此,我都一一给予肯定,而不是强调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用哪种方法,学生针对实际又经历了一次思索。在学生述说自己的想法时,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得到老师和大家的认可,他会更加畅所欲言,更加留心周围的生活,更乐于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为他带来了愉悦,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所知,所见,所感,真正射自己的箭。学生是真正自我解读,自我感悟,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以人为本走向生活”张扬学生个性,既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切实体现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二、知识延伸深入生活

新教材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都更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在学习《春天的手》一课时,课前先组织学生到生活中找春天,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观察后学生围着我说:“柳树长小嫩芽了”;“我看见中教网也出来了”;“还有桃花,玉兰花都开了”;“还有蜜蜂在树上飞呢”……

学生争先恐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都正确,很好。咱们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学生此时迫不及待地纷纷打开书认真读起来……学完课文,我问学生,你对自己刚才说的春天的变化满意吗?学生一个个摇起头。“好!那你学完了课文能改一改么?”学生更是不甘示弱。我们重又走出教室:“校园里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蜜蜂们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小铃铛”;“中教网钻出头看我们玩”……虽然说的很简单,但是不难看出,两次截然不同。又如:学习《车的世界》一单元,我发现学生对车极为感兴趣,因势利导,请学生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与车有关的知识,并特意利用一节课进行交流。既让我吃惊,又让我大开眼界,我对车了解甚少。有拿来图片介绍不同牌子的车的,什么“奥拓”、“吉利”、“桑塔纳”等等;有带来车模介绍各种车的性能的;有画好标志介绍交通常识的;有拿来报刊介绍车的价格的;还有介绍车上用品的……应有尽有,不仅有汽车,还有火车呢!并且还能正确写出许多没有学过的字呢!下课了,学生还围着我诉说着。学生已将课堂所学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知识得以延伸。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发展呢?在这一次次知识拓展的同时,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知识延伸深入生活”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资源共享,也真正达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科联系拓展生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学科协调统一,互相渗透。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必然要注意学科联系。另外,就语文学科的功能来讲,还需走向生活。如学习《一粒种子》后,与品德和科学两门课程相结合,取得学科间互通、

互补、互相渗透,请学生在种下向日葵种子的时候,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写下观查记录。在这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毕竟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怎么种植?怎么记录?许多字又没学过,但这些并未难倒他们,他们随时向老师们,向家长请教,从中受益匪浅。又如:数学学习过分类,在识字时,请学生先给生字分类,然后再分类进行学习,有利于记忆。学生为之一振,他们感到新奇。噢!语文、数学密不可分。反之亦是如此,做数学要读题,有的同学识字多能独立读题,他们体会到学好语文很重要,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完《这个办法好》,学生知道做事要开动脑筋设法巧干,我顺势应用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做数学要巧,动脑想办法,既对又快。学习完《家园》一单元运用美术课所学,画出自己的家园,学生情绪高涨。

“学科联系拓展生活”,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好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探索,使语文教育更富有趣味性,有吸引力,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使学生顺利和谐的全面发展。

四. 作业创新丰富生活

以往的语文作业无外乎读读写写,读读课文,写写字词,再有就是背一背,每天如此,学生怎会主动完成呢?新教材是一套装载着崭新观念,需要用崭新方法解读,去实践的现代化教材,因此,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应体现一个“新”字,让“新”伴随着这套教材走进学生心中,当然作业也要体现“新”字。另外,借鉴以往,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一个“活”字。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兴趣的灵活多样的作业由学生选做。即:作业创新丰富生活。如:学习《星空》一单元后,既可以观察星空或查找资料,介绍自己认识的星星,又可以画自己看到的或自己心中的星空图,还可以改写《问

银河》;背课文时,我们将课文编成拍手歌请学生回家当小老师教给家长,学生听后别提多兴奋了;识字更是如此,以游戏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可以和家庭成员一起做,如:猜字谜、对口令、找朋友、表演等等;课上学的回家考考家长看是否把家长难住等等。学生不再一听说作业就头痛,作业不再成为一种负担,他们觉得这样的作业真好玩,主动完成,第二天他们会争着汇报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天底下没有一个不爱求知的孩子,关键看我们教师怎么引导。“作业创新丰富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样的作业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以主动的心态去对待作业,对待生活,使祖国的未来满载着成功的愉悦健康成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将生活与语文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的学语文,用语文,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巩固了语文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最终为了学生的发展。

(完整版)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

《小学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方案

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2010学年度小课题 《小学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方案 海阳市留格庄镇第二小学王玲 《小学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是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2010学年度小课题,2009年10月由海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为了保证该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现制定研究方案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书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把“读”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书声朗朗”的课堂也是屡见不鲜。“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也成为了很多教师的共识。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课文细碎的分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做学生活动的引导者,他的作用不是机械的传授知识,而要以“授人以渔”的思想指导,适时有效的加以引导。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从笼子里释放出来,还学生天性,给学生自由,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读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学校组织的听课情况来看,阅读教学中的“读”却存在着许多弊端。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读书的场面不断出现,却停留在“高耗低效”的层面上,朗读的量提高了,但质并没有保障,从而使得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实效性,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机械的一遍一遍的读,学生的思维没有“由文到情”的体验过程,自然读书的效果也不好。所以我们将《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作为我们二年级语文组本学年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

小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课本每课的课后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最大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培养“小朗诵家”,成为同学的榜样。 二、训练扎实的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必要的技巧练习 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感情非常投入,但是听了以后却感觉不舒服,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停顿、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记得教育家叶圣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读:“啊!我看见

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1、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慢慢地”、“鲜红的旗”、“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子”、“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朗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或理解不正确,这时要先理解容,把字认准,要读得正确,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一直未能把这件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一是我们没有重视朗读教学,二是我们没有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指导。因此,对学生朗读弊病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改进,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而且应该能做好的工作。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们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 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我们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 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 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 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碰到这些情况,我们

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模板

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该怎么正确进行朗读能力培养呢?接下来就跟本人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吧! 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篇1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只有让学生有较以课文为依托。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反思)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反思) 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课文内容和思想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强学生体验加深感悟的重要的训练方式。通过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1、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背诵课文的基础,要达到背诵就必须反复诵读。2、抓好范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3、朗读过程中,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学生每有一点进步,就及时鼓励,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加分激励法,抓住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之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继续好好书的愿望。4、适时开展朗读小比赛活动。 二、引导正确朗读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丢字、加字、读破句子、前后不连贯,停顿不恰当等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如何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教学中,我严格要求,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四不两要”: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一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读准字音正确区分平翘舌,不读错音;二要注意恰当的停顿重音,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训练过程中我循序渐进从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这样才能读正确读流利;才能读出感情,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其次,教给朗读技巧,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词的音变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反复引导学生注意“啊”的音变,并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变,使学生在朗读时更加顺畅。 三、朗读方式灵活恰当 在朗读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差异,所以朗读的组织形式要灵活恰当。 第一,想方设法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地给全班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可采用个人自由读、同座轮流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全体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与展示的机会。 第二,朗读要求要有层次,步步提高。初读课文时,要求做到读音正确,不读错字不加字,不丢字,一字一句读准确,再读时要求读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保证。 第三、抓好范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通过精彩的范读,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注意抓好三种形式的范读。 一种是讲前范读。对于情境性的文章以及较难读的课文,我一般放在课前进行全篇的范读。第二种是讲中范读,在讲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时进行范读。通过范读指导,达到了深入理解体会句子含义的目的。第三种是讲后范读。通过讲后范读,对全篇课文进行再欣赏品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感受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四、抓好配合,赢得家长的支持 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单靠在学校里的几节课的指导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家里做好初读课文活动。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指导孩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做好签字工作。这样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俗话说:书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 一、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有兴趣地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抓住点滴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完了再找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起。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也是一种享受。有了这样自由、轻松,能够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交流的空间,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浓厚起,读书时都想把课读得更生动些。 二、科学预设朗读训练的过程

(1)朗读训练要与学习课的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整体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总是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认识规律学习课,而朗读也始终贯穿于学生这样的认识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整篇课的朗读训练与学习课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在初读阶段,引导学生在读准课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在精读阶段,抓住重点句、段,通过朗读等手段让学生逐步感悟到语言,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在熟读阶段,则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回顾整篇课,把对课的量变认识升华为质变认识,加深对课的整体感悟。 (2)朗读训练要与品味语言的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渐进性。学生在品味语言时,总是借助于反复的读去触摸语言,逐渐理解语义,领悟表达方法和体会思想情感,同时,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训练与品味语言的过程是同步的,而且是渐进的。因此,在品读某些典型句、段时,可以根据以下模式去预设过程:读有关句、段,找出重点词句或就某些重点词句提出有关问题;读有关句、段,运用联系上下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或思考提出的问题;读有关句、段,思考该句段蕴涵的含义、表达的情感或运用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加深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训练要与朗读方法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有

漫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漫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理念下,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也是形成语感的基本手段。尤其是小学语文阅 读教学一个“读”字更是其核心和灵魂。“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 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1. 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 内容。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 是什么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 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 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 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2. 教师示范,指导朗读。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 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 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 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 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 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 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 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 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 3. 重点训练,边读边想。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训练边读边想要把握以下三点: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诱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观 事物在头脑里进行“还原”,通过“再现”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形象地想。 阅读理解往往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是指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人 有什么特点等等;“为什么”是指作者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 能使他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训练学生逻辑地想。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 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 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 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训练学生联系地想。读书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读,应该注重方方面面的联系,如前后课文的联系,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训练联系地想,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综合理解,深化认识。

小学生朗读水平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生朗读水平现状调查报告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①通过朗读能更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水平的高低也能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学生应达到的朗读水平,如小学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很重要。可是六年级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现状如何呢?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并且进行了数据分析。由于朗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过程,要对朗读能力进行全面检测是比较困难的。本测试主要把测试内容划分为朗读水平、朗读兴趣、朗读改进三方面,对被试者的朗读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本次调查与测试对象是:张家滩中心小学和郑庄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分别从两个学校抽取60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65份。以有效调查问卷作为分析对象,用SPSS1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做出定性分析结论如下: 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的朗读水平

1.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调查,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三个方面。其中能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大声朗读的学生占27.5%,认为自己总是能大声给同学们朗读的占17.6%,有时能大声朗读的占34.1%,说明能够勇敢地大声朗读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在同学面前通过大声使自己的朗读取得好的效果的。关于朗读的效果方面,在朗读的过程中,会读错字的学生占23.1%,经常会读错的学生占7.7%,有时会读错的学生占51.6%,说明读错字还是朗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影响朗读效果的主要原因。另外,能把文章流利地朗读出来的学生占37.4%,能非常流利地朗读文章的占18.7%,说明这方面学生认为自己能非常流利地朗读文章的学生还比较少,这个问题可能会受读错字的一些影响。第三方面,认为朗读还存在读不出感情的问题的学生占31.9%,认为朗读总是出现这种问题的占6.6%,有时会出现的占36.3%,说明学生还是能够正视自己在朗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2.朗读习惯、朗读配合、教师评价等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习惯方面,读课文时,有时会用手指读的学生占15.4%,总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占6.6%。这说明学生的朗读习惯还是比较好的。同时要注意,指读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一方面会影响速度,另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及时纠正。在朗读的配合方面,分角色朗读时,能很好与他人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小课题研究的成果(教育叙事) 中年级语文朗读指导 黄水英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朗读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与激情,将一段段文字通过声音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是优秀的教育技能,良好的教学方法,还是情感的助推器,浸润学生心灵的甘泉。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毕竟朗读的技巧情感掌握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个别学生个性懒惰,课堂上懒动口。因此教师应想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点。 一、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多范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

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二、采取多激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毕竟朗读的技巧情感掌握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个别学生个性懒惰,课堂上懒动口。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朗读做到读对(字音读正确)、读通(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读得有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尤其是课文的重点篇目,必须反复朗读。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有感情朗读的朗读能力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有感情朗读的朗读能力 作者:马文国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2007-11-18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 面是很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 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我经常讲一些名人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两人都有出色的演讲口 才,而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为达到教学目的,老师必须要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有出色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帮 助学生把语文书读好,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常采用画表插红旗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插一面红旗,这个办法跃然古老,却行之有效。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红旗, 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 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进行朗读比赛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同学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有一个表现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对比的过程。通过朗读比赛,发现朗读好的同学,让学生教学生,这样效果往往比老师教效果要好。 二、练好朗读的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 水到渠成了。 要练好学生朗读的基本功,教师首先要下决心练好基本功,笔者刚从农村学校来到厂矿子弟学校时曾下狠心练过一段时间的普通话,那时一到学校就接手了一个六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而笔者的前任是一个北方人,她的普通话非常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要求也是十分严格,说实话,我当时的普通话确实还不如个别普通话好的学生,但我不气馁,虚心向那位教师学习,有时也向学生学,

小学生的的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oc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实验报告 青山乡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 (一)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总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 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 感的熏陶” 。可见朗读教学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 项重要基本功,朗读能力的提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再现 情境、领悟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水平。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需要 小学生朗读现状调研数据统计显示: (实验前小学生朗读现状调研数据统计见附页一) 不够准确 :54%的学生出现丢字加字现象; 41%的学生普通话发音不准确; 56%的学生朗读出错; 不够流利 :50%的学生出现指读回读现象; 没有感情 :50%的学生朗读语速过慢, 37%的学生朗读过快,标点停顿不当; 56% 的学生出现“唱读”现象。 原因分析: 我们认真分析调研结果,查找原因:“除了学生本身、地域差异问题之外(方言重),关键在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着问题,即教学目标重结果(盲目追求有感情朗读)轻过程

(忽视训练过程);教学过程重知识(应付考试)轻能力(忽视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教学方法重教师(教师讲述)轻学 生(学生感悟)。”这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也不符合课程 目标要求。为了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 用,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朗读教学改革。那么,如何探索 一条适合新课程理念要求下的“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呢这 是目前我校乃至全乡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的困 惑,为此 09 年春起我们开始着手调研, 09 年 3 月我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经过认真讨论后,向县教研室申报课题《小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开始立项研究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摸索适 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目标。 三、课题的研究实施 (一)启动阶段(09年3月——5月) 1、申报立项,确定申报课题。 依据新课程理念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情,我们开展实验 前小学生朗读能力调查问卷活动,共调查学生48 人,辐射 5 个班级,从 4 个方面 18 个小项进行调查我校朗读教学现状, 经统计我们发现目前学生朗读能力底下,我们就这些学生朗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发表时间:2009-07-09T15:15:35.357Z 来源:《新科教》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磊(通辽市科尔沁区实验小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导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六、注重朗读评价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小学语文中朗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中朗读习惯的培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们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们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我们就小学生的朗读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

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品味。我们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一)朗读时“多字、漏字”。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种情况。(二)朗读时“唱读”。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顿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碰到这些情况,我们就没有再去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测量,这样做,也许会影响到成因分析的科学性。根据朗读弊病的成因,选择相应的改进方法我们在设计改进方案的时候,对可能存在的朗读弊病设计了以下几种改进措施:一是端正学生朗读的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读、多读”的习惯。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三是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四是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中品味。这四种措施我们是根据一般的朗读指导制定的,根据学生不同的朗读弊病,我们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一)朗读时“多字、漏字”。为何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多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报告 通河县实验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才能 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以《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7)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检测学生朗读水平,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初,组织教师检测学生朗读水平,发现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如下: 1、部分学生养成拖腔拖调的习惯即“唱读”没有纠正,相当严重。 2、多数学生朗读声音细小,捏着腔读,声音没有放出来,有的同学 朗读时听起来像“蚊子哼一样”。 3、一部分学生朗读的速度很快,没有停顿、快慢。 4、少数学生仍有多字、漏字、读错字现象。 5、还有部分学生朗读时不连贯,一字一顿,读破了句子。 (二)、反思教师的朗读教学,找出问题的根源。 1、没有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课堂上的朗读只是蜻蜓点水。 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先重视生字教学,再注重字词理解,接着就是通讲课文,如何分段,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等等,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朗读课文的时间,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字词、主要内容,其余内容完全交给学生早读课去背诵。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究》课题实验方案 德庆县官圩镇沙旁小学语文科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背景。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因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2、教学现状。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普通话表达却很差。学生中普遍存在字音不准、唱读、朗诵无表情、语言水平低下等状况。因此,提高他们的普通话语言水平,培养他们的朗诵能力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价值 1、课题的界定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是指调查研究小学生朗读能力低下的现状与原因,通过强化语音、发音训练,强化朗读技巧指导,强化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教师创设朗读情景、范读、听录音读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的兴趣以及朗读能力。 2、研究的意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识,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而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