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问题教案

连除问题教案
连除问题教案

笔算乘法(连除问题)

教学目标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复习引入,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

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一次能运3吨货物。仓库有54吨货物。用这辆卡车几次能运完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吧。

我们是这样解决问题的:1、阅读与理解2、分析与解答3、回顾与反思师:我们就按照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骤是;、、、八

、探究新知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引出课题)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解答这个问题吗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

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师:解决冋题的第一步骤是、、、八生:阅读与理解:

1、阅读与理解: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次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 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师:怎样分析与解答呢题目中出现了几个数字。(3个数字)

生:......师:要解决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生:、、、、、、师: 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本列出算式,做完后可以互相说一说。叫解法不同的人板演。

2、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

1)先求平均每队有多少人:60-2=30 (人)

2)再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30 - 3= 10 (人) 列出综合算式:60- 2- 3= 10 (人)

每组有 10 人。

请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这 60- 2=30(人)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 60人平均分成 2 队,每队有 30人。

这 30- 3= 10(人)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每队 30 人平均分成 3 组,每组有 10人。

再次讲解一遍 :

师:参加表演的 60 人平均分成 2 队,也可以理解为、、、、 生:也就是把 60 人平均分成 2 份用除法计算 师:每队平均分成 3 组。还可以怎样理解 生:也就是把 30 人平均分成 3 份用除法计算 你真是个爱动脑筋子的孩子。

方法二: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先求出要将 60人一共分成多少组。

1)先求一共分成几个小组:

3X 2= 6(组) 2)再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3X 2)= 10 (人)

60人平均分成 2队,每队平均分成 3组。60人一共可以分成 6组。

你真聪明,会想到这种方法。师追问为什么两个算式单位不一样

3)再整理:师:每队平均分成 3组,一共分成 2队,那么就是 2个3所以 3X2

= 6(组)

一共有 6个组 ,再将 60人平均分成 6个组,所以 60-6=10(人)

答: 每组有 10 人。

师: 这 3X 2= 6(组)表示什么意思

生: 师: 这 60- 6= 10(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60人平均分成 6个组,每组 10人。

师:

师引导学生看着课件再阅读讲解一遍.

3、回顾与反思:

引导学生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生1:每组10人,3组有3个10:10X 3=30人

每队30人,2队2个60。30X 2=60人解答正确。

师:通过列式,我们知道了、、生2: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4、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 不同点: 先求的不一样,第一种解法先求的是平均每队有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多

少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样。

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步也是除法, 是连除。

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乘法,第二步是用除法, 是先除再乘。

相同点: 虽然列式不相同,但所求的问题一样,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求每组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53页做一做

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8盒装一箱。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请学生展示答案)

1)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盒960- 6 = 160 (盒)

2)可以装多少箱160- 8= 20 (箱)列出综合算式:960*6*8 = 20 (箱)答:960个杯子可以装20箱。

师:这960*6= 160 (盒)表示什么意思生:一共有960个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一共可以

装160盒。

师:这160*8 = 20 (箱)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共装了 160 盒,8 盒装一箱。可以装 20 箱。

方法二:(老师引导说出第二种答案)

1 )一箱共有多少个杯子: 6X 8= 48(个)

2) 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960-48=20(箱) 列出综合算式:960-(6X 8)= 20 (箱)

答: 960 个杯子可以装 20 箱。

师:这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我们将在四年级上册学习如何计算。

回顾与反思:一箱 8盒,20箱:20X 8=160盒;一盒6个杯子,160盒:160X 6=960 解答正确。

2、共 9600千克, 2 辆车 3 次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方法一:

1 )先求一辆车要运多少千克

9600- 2= 4800(千克) 2)再求每次运多少千克 4800- 3= 1600(千克)

列出综合算式:9600-2-3= 1600 (千克)

答:平均每辆车每次运 1600 千克。

方法二:

答:平均每辆车每次运 1600千克。

回顾与反思:一辆车一次运 1600千克,3次:1600X 3=4800千克

一辆车3次运4800千克。2辆:4800 X 2=9600千克解答正确。

3、请你选择正确的算式。

216 只纸鹤。布置教室需要 2 行纸鹤。每行要 4 串纸鹤。平均每串有几 只纸鹤

216- 2- 4= 27(只)

( 216- 2X 4= 27(只) (

216-( 4X 2)= 27(只)(

四、小结:

1 )先求一共要运多少次 2X 3= 6(次) 2)再求每次运多少千克

9600- 6= 1600(千克) 列出综合算式: 9600- 2X 3)= 1600(千克)

一共折了

今天我们学习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

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们都应该弄

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像今天所学的这类问题,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55 页练习十二,第8 题;

第56 页练习十二,第9 题、第10 题。

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执教者: 执教时间:2014.05.06执教内容:教材p63-6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两部计算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生活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实际问题可以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来比比看哪位同学最会动脑筋、最有办法) 二、交流共享 1.创设问题,了解题意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要求学生自己先观察情景图、读题。 同桌互相交流:图里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车上原来有34人,到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8人上车。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从图里知道:车上原来有34人,到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8人上车这些信息叫已知条件,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是要求的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先自己想想,在小组里讨论

说说你思路,准备怎样算。引导学生交流思路。 汇报讨论结果: ⑴先减后加: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34- 15=19(人)19+18=37(人) ⑵先加后减: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 34+18=52(人)52-15=37(人) ⑶先减后加:先用减法算出上车的比下车的多几人,再用34人加上多的几人。18-15=3(人)34+3=37(人)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一道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无论是用哪种方法答案都是一样。 3.列式解答,检验确认 要知道上面的解答过程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同桌交流、讨论) ⑴可以用求出的离站时车上的人数,减去上车的人数,加下车的人数,看是否等于原来车上的人数。 ⑵用一种方法计算结果,看结果是不是一样。让学生选择方法自己列式检验,看结果对不对。 交流检验方法。 4.回顾反思 引导: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经过了哪几个步骤?同桌讨论,学生回答 小结:刚才的问题用加减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解决问题时,第一步要弄清楚题里的条件有哪些,问题是什么,第二步找出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确定解题思路),第三步列出算式解答,第四步检验。 小结:对于一道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写到课本P63。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在“悟”中构建数量关系模型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孙大令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73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尝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练解方程的方法。 2、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纸、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已有活动经验 同学们,最近学校举行了盛大的阳光体育节活动,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比赛项目呢,PPT播放。 环节一:出示信息 师:小明参加了跳远比赛。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成绩4.21米、超出了0.06米 师:你能求出学校的原纪录吗?请大家在草稿纸试着做一做。学生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生1: 4.21-0.06=4.15(米) 生2:X+0.06=4.21

X+0.06-0.06=4.21-0.06 X =4.15 生3: 4.21-x=0.06 4.21-x+x=0.06+x X+0.06=4.21 X+0.06-0.06=4.21-0.06 X =4.15 师:针对算术方法提问,哪些同学是这样解决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用小明的成绩4.21-超过的0.06就等于原纪录 师:好的,老师帮你纪录下来。 小明的成绩-超过的部分=原纪录教师板书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算术方法,有的同学还用方程也解决这个问题。那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师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量关系模型 环节二: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 师:如何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接下来请大家先自主探究,探究时弄清下面的问题。课本是我们的好朋友,探究时如有困难可以借助课本73页的内容。然后把你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大屏幕出示问题: 1、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 2、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探究3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就来一起交流一下吧! 学生汇报反馈。 师:首先来看下第一个问题,哪个小组先来?

六年级数学下:百分数应用题(一) 教学设计资料

六年级数学下:百分数应用题(一) 教学设计资料 1.使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和一些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某工厂的一车间有男工51人,女工40人。男工是女工的百分之几?女工是男工的百分之几? 2.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是男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 3.小丽19xx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xx年1月1日,小丽从银行共取回105.22元。小丽现在取回的钱比存入银行前多了百分之几? 板书:(105.22-100)100 =5.22100

=5.22% 问:这道题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师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储蓄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导入。 师述: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问:谁去银行存过钱?那你知道储蓄都有哪几种方式吗? 存款主要分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和大额存款等。 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问:在刚才那道题中,哪个数是本金? 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问:哪个数是利息?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问:哪个数是利率? 师述:利率的高低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来制定。银行会按照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调整利率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称年利率;按月计算的,称月利率。 2.出示例1。 例1 张华把4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3年,年利率是5.22%。到期后,张华可得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元? (1)学生默读题。 (2)年利率 5.22%是什么意思?是怎样得到的?(用利息除以本金等于5.22%。) 板书:利息本金=利率 怎样求利息呢? 板书:本金利率=利息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突出了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运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数学的熟悉程度。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基础乘法的运算,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 合算式。 2、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列算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最终列出综合算式,尝试多种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卡片。

57×40= 40×25= 82×50= 39×5= 93÷3= 804÷2= 128÷8= 245÷7=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连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那我们今天的方法和解决技巧又是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引导学生读出已知条件:共有60人,平均分成2队,提问:那么每队多少人?我们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60÷2=30(人) 现在每队要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30÷3=10(人)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将其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学生思考。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60÷2÷3=10(人)。 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现在总共60人没变,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那么总共分成了多少组? 学生回答: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3×2)=10(人) 总结: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例4. 2、你们能验算一下吗?我们求得一组10人,那么3组呢?(3组30人) 一队3组,现在2队,总共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然后集体订正。 (2)提问:我们可以运用哪两种计算方法?每个步骤的含义是什么?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六课实际问题与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解较复杂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列较复杂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热爱体育活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1. 会解下列方程。 X-2.5=10 0.4X=12 3.2+X=40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明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1)某班有女生x人,男生30人,男生人数是女 生人数的2倍。

(2)某班有女生x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6人,男生有30人。 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教师指名说一说解答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教师板书:实际问题与方程 2、 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课件 小明破纪录了,成绩为4.21米,超过原纪录0.06米,学校原纪录是多少米?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列方程解答。 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师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2.教师:同学们喜欢踢足球吗?一只小小的足球上也有数学问题哩!教学例1: (1) 教师出示例题2课件 教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图画,交流画面信息,学生可能会说出:足球上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2) 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案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 84~87(苏教版) 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把稍复杂的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有关知识系统化。 2、使学生牢固掌握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使学生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 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学会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复习 运走一批货物的25% 提问:看到这个带有分率的条件句,你知道了什么?你

还能联想到什么?还有吗? 三、新课教学 1、教学例题 (1)出示线段图 水彩画:蜡笔画:师:看到这幅线段图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分数的问题? ①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 板书:(80-50)÷50= ②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 板书:(80-50)÷80= (2)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提的这两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它们都表示求什么? 板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师: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这样的题我们用什么方法解答?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就是相差量除以单位“1 ”的量。 2、教学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用已知条件和问题编应用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题应该怎样解答,下面就让我们把求出的两个分率运用在实际中来练习一下吧! 蜡笔画有80幅水彩画有50幅 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蜡笔画比水彩画多60% 水彩画有多少幅?蜡笔画有多少幅?师:同学们请你从蓝、红两组条件中各选择一个条件,配上一个合适的问题,编出4道不同的分数应用题,并说说它们应该怎样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 学生编,屏幕显示: ①蜡笔画有80幅,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水彩画有多少幅? ②水彩画有50幅,蜡笔画比水彩画多60%,蜡笔画有多少幅? ③蜡笔画有80幅,蜡笔画比水彩画多60%,水彩画有多少幅? ④水彩画有50幅,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蜡笔画有多少幅? (2)对比4道应用题。 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①、②两道题,它们都是用什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例4教案

教学札记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教材13页例4。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 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 析和推理能力。 学习重、难点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 题。 学习准备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提问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 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第一种解法:224÷2=112(本)11. 112÷4=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

求的? 第二种解法:4×2=8(层) 224÷8=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3. 继续讨论交流。 (1)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3)回顾解决问题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4. 完成练一练。 三、应用提高 1.练习三第9题。 依次出示两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最后提出问题并解答。 2.练习三第10题。 让学生先讨论题中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练习三第12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4. 练习三第1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第3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页。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 题》教学设计 课本第91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感受探索问题的成功,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课件 1.激活旧知 解答下列问题。 一根铁丝长6米,一根铜铁丝长8米。 ①铁丝长是铜丝的几分之几? ②铜丝的长是铁丝的几分之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提问:解决这类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是怎样想的? 指出: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其中要找准单位“1“的量,单位”1“的数量是除数。 一根铁丝长10米,剪下3米。 剪下的占全长的,也就是%; 剩下的占全长的,也就是%; 学生口答。 提问:怎样求剪下的和剩下的各占全长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得到剪下的和剩下的各占全长的百分之几的? 指出: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在把分数改写成百分之几,就得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引入新课 引入:这里问题的结果都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如果几分之几改写成百分之几,就能表示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这几科我们一起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提问:怎样求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呢?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是怎样计算出%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当除不尽时,商要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提问:这两个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在问题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电脑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电脑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桔子每千克3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可以买几千克? 1.认真读题:默读、自由读、指名读。 2.讨论,交流,自主解决。 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同桌先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把所看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为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让学生了解文字及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2.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然后请学生到前面板演,①学生可能会 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可请学生说一说,这两种列式方法,那一种是正确 的呢?为什么?②也有可能学生写不出带小括号的算式。教师要作重

点指导, “这样列式能先求50-14吗?” “想什么办法才能先求出50-14呢?看一看,谁是我们班的智慧星呢?” “要想求出可以买几千克橘子,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1. 学生改写算式,并讨论、交流正确的列式方法。 2. 计算改写后的算式。 1. 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算过程中,自然产生添 加小括号的需要。 2. 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总结归纳解题思路。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电脑出示情景图),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 2.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总结①34+27=61 61×4=244 ②34×4=136 27×4=108 136+108=244 ③ (34+27)×4=244 “ 究竟哪一种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呢?列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 一个算式呢?” “要想求出李大伯一天摘的黄瓜能买多少元,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1.指导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了解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与方法。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 交流解决问题思路。重点了解学生能够写成一个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写成一个算式时加小括号的道理。 2.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带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总结归纳解题思路。 三、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在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

实际问题与方程(二)(2)

实际问题与方程(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例5、“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第11~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根据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答。 2.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学生先讨论后尝试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 2.解方程。 2(x+5.7x)=242x+2.5x=15 两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解答过程。 3.提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并板书。)【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景图。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每分钟骑250米,小云每分钟骑200米,周日早晨9:00他们相向而行,他们什么时候能相遇? 2.学生读题,找出有用的信息。 3.阅读与理解: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师:请同学们先思考下面的问题:

(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 (2)设什么为x比较合适,为什么? (3)问题中包含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些等量关系呢?(4)应该怎样列方程? 汇报交流,总结: (1)题中有两个未知量,小林行驶的路程和小云行驶的路程。 (2)根据两人相遇的时间相同,设他们相遇的时间为x分钟,那么小林行驶的路程是250x、小云行驶的路程200x。 (3)根据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用线段图表示为:(出示线段图) 先由学生讲述怎样根据题意画线段图,然后教师讲解。 (4)列方程:250x+200x=4500 讲解:用方程解决问题,一定要先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求解。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理解题意。 4.解方程。 师: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课件出示: 解:设两人相遇的时间为x分钟。 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4.5km=4500m 250x+200x=4500 450x=4500依据是什么? 450x÷450=4500÷450 x=10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其他解法,并汇报交流。 5.检验。 师:我们做得对吗?如何检验呢?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The teaching design of solving the practical pr oblem of a little complicated percentage by m aking equations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精典例题: 例1:xxx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1,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意. 问:你怎样理解"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 3,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谈话:我们用画线段图来表示九,十月份的用水量,你认为先画哪个月份为什么表示十月份的用水量的线段应怎样画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教师边讲解边板书线段图. 4,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5,列方程解答. 提问:你认为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合适怎样设未知数先设哪个比较好为什么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6,检验 谈话:用列方程的策略解决完实际问题后,一定要检验,要养成习惯.你准备怎样检验 学生检验后交流: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 7,提问:回顾这一题的解题过程,你认为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学生简单交流,如:要抓住带有百分数的那句话认真分析;正确找到单位"1"的量;弄清两个未知数量间的关系,设未知数时先设

实际问题与方程例1教学设计

简易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1) 教学内容:教材P73例1及练习十六第1、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掌握bx -a 等这一类型的简易方程的解法,提高解简易方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设未知数,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并会解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下列方程:x +5.7=10 x -3.4=7.61 4x =0.56 x ÷4=2.7 2.分析数量关系: (1)我们班男生比女生多8人。 (2)实际用煤比计划节约5吨。 (3)实际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 m。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平时经常锻炼身体吗?生:经常锻炼。 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运动呢? 生1:跑步、打羽毛球。生2:打乒乓球、游泳。生3:跑步、打乒乓球、爬山。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运动还真不少!同学们平时都应该多运动,增强体质。 在学校办运动会时,希望同学们也能积极参加。好吗?生:好!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回答。 生4:小明正在参加学校的跳远比赛,并且破学校的纪录了。 师:那小明的成绩是多少呢? 生5:小明的成绩为4.2lm,超过了学校的原纪录0.06m。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告诉我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多少吗? 生6:用小明的跳远成绩减去小明的成绩比学校原跳远纪录多的成绩,得到的结果就是学校原跳远纪录。 师:怎么列式呢?生6:4.21-0.06=4.15(m),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7:也可以用方程来求解。由于原纪录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 m,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你能写出具体解题过程吗?生7:解:设学校原跳远纪隶是x m,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得 x +0.06=4.21 x +0.06-0.06=4.21-0.06 x =4.15 答: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忘了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同学能说说该如何检验吗? 生:把x =4.15代人方程 方程的左边=x +0.06 =4.15+0.06 =4.21 =方程的右边, 所以求解结果正确。 师:这位同学检验的过程是正确的。同学们以后在解方程时,一定不要忘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1

《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2页例5和“练一练”,第94~95页第4~8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探索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理解百分率的含义,会求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百分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核对。 【设计说明:课一开始,就进行把分数、小数改写成百分数的练习,既是针对学生解决求百分率问题过程中用百分数表示计算结果而设计的准备性练习,又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5。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明确题中要求“星期一的出勤率”。 提问:你知道出勤率的含义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谈话:想一想,求出勤率就是求什么?怎样求出勤率?先自己试一试,再与

同学交流你的算法。 交流:你是怎样求出勤率的?为什么要这样算? 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 指出:因为出勤率表示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计算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 2.从例5的统计表中再选择两天的数据,分别算出相应的出勤率。 学生按要求完成解答后,讨论: (1)哪天的出勤率最高?哪天的出勤率最低? (2)为什么星期三、星期四的出勤率都是100%出勤率是100%表示什么? (3)出勤率会不会高于100%?为什么? 3.小结。 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说说你对百分率的理解。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百分率?这些百分率分别表示什么?怎样求百分率? 指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遇到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为了方便表达和交流,人们根据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含义,为它取了特定的名称。如出勤率、合格率、近视率,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它们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设计说明:解决有关百分率的实际问题,关键是正确理解百分率的含义。因此,组织教学时,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解释出勤率的含义,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认识,再引导学生运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算出出勤率。这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学生解答之后,结合学生的交流,揭示数量关系,提炼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引导学生再选择两天的数据计算出勤率,并对出勤率会不会高于100%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出勤率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出示题中的两个百分数,让学生分别说说“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森林覆盖率”表示的意思,并通过交流明确认识。 2.做“练一练”第2题。

部编三下数学 第5课时《解决问题(连除)》教案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连除)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在学生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两步问题的基础上,本课时教学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例4的编排思路与例3大体相同,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正确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在“回顾与反思”环节,给出了检验的方法,不仅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还要检查解题过程是否合理,凸显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二)核心能力 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不同方法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回顾与反思”环节,理解检验的方法,凸显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独立尝试、讨论交流的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会列出综合算式解答连除问题。 2.在回顾与反思过程中,知道检验的方法,体会解答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反思意识。 (四)学习重点 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理解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题策略。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口算 63÷7÷9 720÷8÷9 240÷8÷3 2. 120÷(2×4) 810÷(3×3)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女生进行集体舞表演的图片。提问:在这个精彩的表演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呢。想不想一起来研究呢? 请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大家发现的信息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60人,分成2队,每队有3个小组。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点评大家提出的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解决“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收集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在尝试交流中,形成个人解题方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想法。 (2)在交流分享中,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列式的? 预设1: 先求每大队有多少人,60÷2=30(人)再求每个小组有多少人,30÷3=10(人); 预设2: 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组,3×2=6(个),再求每个小组有多少人,60÷6=10(人); 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出示课件演示,并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追问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考虑到个别学生的需求,允

实际问题工程问题教案

工程问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一类应用题。相比小学的代数法,用列方程求解的更简便。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渗透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 1.掌握工程问题中有关量的基本关系式,并会寻求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提高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并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很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难点 重点:找到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工程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量=人均工效×人数×工作时间 1.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 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两人合作1天完成的工作量是, 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 . 明确工程问题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整理一块地,由一个人做要80小时完成。 (1)一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2)一个人做4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3)一个人做x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4)工作效率相同的5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5)工作效率相同的m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6)工作效率相同的m个人做x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小结: 1、在工程问题中,当不知道总工程的具体量时,通常把全部工作量简单的表示为1。 2、如果一件工作需要n小时完成,那么平均 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就是, m 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3、工程问题中,人均工作效率相同时: 工作量=人均工效×人数×工作时间 例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15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0小时完成.那么两人合做多少小时完成? 练习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15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0 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9小时,后因甲有其它任务调离,余下的任务由乙单独做。那么乙还要多少小时完成这件工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实际问题与方程(二)教案与教学反思金品

第二课时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解方程(一)。(教材第67~6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x=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难点: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习题。解下面方程:4x =8.6 48.34-x =4.5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2.引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二教学实施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例1。 (1)让学生观察图,列出方程,怎么解这个方程呢? (2)指出: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我们解方程。 (3)多媒体演示第一幅天平图,用木块代替皮球。 让学生观察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又保持天平平衡?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两边各拿走3个,天平仍然平衡。 多媒体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及变化后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这个变换过程如何反映到方程上。 板书:x+3-3=9-3 提问:为什么要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他数? 学生口述结果,并口头检验。 (4)结合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强调解题步骤和格式: ①等号要对齐。 ②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过程要写出来。 (5)教师小结。 像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学生看教材,找答案,同时引出解方程的概念。 (6)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2.出示教材第68页例2。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

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

《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 《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 第 1 课时总序号:第节教学内容课本40-41页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 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难点重点: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难点:理解并说 出算列算式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调整补充意图课前口算:41×20= 61×30= 11×80= 12×40= 50×20= 640÷8= 140÷7= 280÷7= 350÷7= 120÷6=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教师适时评价。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 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二、你说我讲1.教学“三种颜 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 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 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教 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 信息。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 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