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导数”是“微积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数学的传统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相比,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变化。本文就《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以下简称“教材”)中对这一内容与要求的变化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些设想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1.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新变化

1.1 教学内容的变化

《标准》与《大纲》的内容相比,删去了极限;微分的概念与运算;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运算;定积分在求旋转体体积中的应用等内容。

1.2 教学要求上的变化

认识(要求把导数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来学习),提高对导数应用性的要求,降低了对求导计算和定积分计算的要求。

2.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

2.1 突出探索性,注重本质

以往的教材在编排上从极限概念开始学习,把导数作为一种特殊极限来处理,于是,形式化的极限概念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导数思想和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而几个版本的“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不讲极限概念,不把导数作为一种特殊的极限(增量比的极限)来处理,而是运用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归纳、抽象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认识和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和理解导数思想和本质的。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对“导数概念”的处理就是通过“研究气球膨胀率”和“研究高台跳水运动员从腾空到进入水面的过程中不同时刻的速度”让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引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从而抽象出导数概念的。

2.2 突出应用性,淡化计算

在以往微积分的教学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会用公式和法则进行计算,对计算的要求很高,而忽视了导数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工具性作用。几个版本“教材”的处理则淡化了计算,教学

目标要求明确了能用定义求常见函数c y =、x y =、2x y =、x y 1=、x y =的导数;能直

接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对复合函数只限于求形如)(b ax f +的导数;对定积分能用定义及微积分基本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在教学参考书上还明确要求:“对导数的计算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运算练习”。特别加强了导数在研究事物的变化率、变化的快慢,研究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在解决最高等优化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与初等方法比较,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导数在处理上述问题中的一般性和有效性。

3.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教材”中的“导数及其应用”与原教材相比,不仅在内容上有删减,在教学要求上也有很大的变化。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实事求是地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导数和定积分概念的建立基于“无限趋近”的过程,这与初等数学所涉及的思想方法有本质的不同。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实际背景创设丰富的情境;第二,教学中要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无限趋近”的内涵是“量变到质变”、“近似与精确”的哲学原理,不要急于得出形式化的定义,应努力追求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注意对概念的教学不要用极限理论,以免涉及过多的极限知识而冲淡或干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案例1:导数的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

(1)问题情境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水面的高度h (单位:m )与起跳后的时间t (单位:s )存在函数关系h (t )=-4.9t 2+6.5t +10。计算运动员在65049

t ≤≤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吗?

②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点评: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均速度为“0”,而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静止”,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意识到平均速度不能精确地刻画物体运动,有必要研究某个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

度。

(2)学生活动

(首先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问题1:如何求运动员的瞬时速度?

(取一个具体时刻如t=2,研究它附近的平均速度变化情况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问题2:如何计算2秒附近某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在t=2之前或之后,任意取一个时刻2+△t ,△t 是时间改变量。当△t<0时,计算区间[2+△t ,2]内的平均速度v ;当△t>0时,计算区间[2,2+△t]内的平均速度v 。)

问题3:当Δt 趋近于0时,平均速度v 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首先让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用电脑演示:Δt 逐渐趋近于0时,v 逐渐趋近于-13.1。)

问题4:t=2s 时的瞬时速度是多少?

(t=2s 时的瞬时速度是-13.1m/s ,可以表示为0(2)(2)lim 13.1t h t h t

?→+?-=-?) 点评:让学生动手运算,并运用多媒体演示,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使学生经历和体会“无限逼近”的过程,深化了对导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5:运动员在某个时刻t 0的瞬时速度如何表示呢?

(类比问题4可以得到答案)

点评:这里不提及极限概念,而是通过类比“无限趋近”的过程来定义t 0时刻的瞬时速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建构数学

问题6:函数()f x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怎样表示?

(通过师生交流,引导学生类比上面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抽象出导数的概念。)

点评:引导学生舍弃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抽象得出函数在某点出的瞬时变化率,即导数,帮助学生实现了认识的飞跃。本案例通过“问题串”层层设疑,把学生推向问题的中心,在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直观观察、用心体会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想,认识数学本质,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促进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2.2 加强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导数是描述事物变化率的数学模型,任何与变化率有关的问题一般都可以用导数加以解决。教学中应注意选取一些生活中与变化率有关的问题,设计数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导数思想、方法和相关知识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

案例2:数学探究活动:磁盘的最大存储量问题

教学设计如下:

(1)问题情境

你知道计算机是如何存储、检索信息的吗?你知道磁盘的结构吗?如何使一个圆环状的磁盘存储尽可能多的信息?

【背景知识】

计算机把信息存储在磁盘上,磁盘是带有磁性介质的圆盘,并由操作系统将其格式化成磁道和扇区。磁道是指不同半径所构成的同心圆轨道,扇区是指被圆心角分割成的扇形区域。磁道上的定长的弧可作为基本存储单元,根据其磁化与否可分别记录数据0或1,这个基本单元通常称为比特(bit)。为了保障磁盘的分辨率,磁道之间的宽度必须大于m,每比特所占用的磁道长度不得小于n。为了数据检索的方便,磁盘格式化时要求所有磁道具有相同的比特数。

(2)抽象出数学问题

现有一张半径为R的磁盘,它的存储区是半径介于r与R的环形区域。(1)是不是r越小,磁盘的存储量越大?(2)r为多少时,磁盘具有最大的存储量(最外面的磁道不存储任何信息)?

(3)数学建模

①分析磁盘的存储量的计算方法:存储量=磁道数×每磁道的比特数。

②引导学生讨论,建立数学模型:磁盘的磁道数最多可达

m r

R-

,每条磁道上的比特数为

n rπ2

,所以磁盘的总存储量为:)

(

2

2

)

(r

R

r

mn

n

r

m

r

R

r

f-

=

?

-

=

π

π

③引导学生运用导数解决问题。

(4)问题的延伸

如果每条磁道存储的信息与磁道的长度成正比,那么如何计算磁盘的存储量?此时,是不是

r越小,磁盘的存储量越大?

(师生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

2.3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知识是数学的躯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章主要涉及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无限趋近”和“局部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等,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的关注。

通过数形结合,能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导数和定积分概念的教学,几何意义的探究,导数与函数的关系研究,以及微积分基本定理的给出,都是数形结合的经典范例。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数”与“形”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直观去认识和感受,这样既可以简化严格的推导过程,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也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无限趋近”的本质是极限的思想。在导数和定积分概念的形成、导数几何意义的探究中,运用“无限趋近”来描述其本质形象直观,容易理解。“无限趋近”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没有涉及到,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和感受这种思想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局部以直代曲”是微积分的核心所在。在微积分中,研究与曲线有关的问题时,一般都是运用“以直代曲”的辨证思想来进行的。例如,在研究“曲线上点P处的切线”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放大图形”的方法,随着点P附近的曲线被放大,再放大,我们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几乎成了直线。因此在点P附近,我们可以用直线代替曲线(即在很小范围内以直代曲)。再如,在研究“曲边梯形的面积”问题时,我们可以将曲边梯形分割成许多小曲边梯形,对其中的任意一个小曲边梯形,都可以用“直边”来代替“曲边”(即可以在很小范围内以直代曲),从而可以近似的求出曲边梯形的面积。

2.4 关注算法思想的渗透,以及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新增加的内容,《标准》明确指出:渗透算法思想是算法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渠道渗透算法思想:一是在计算中向学生渗透算法思想。本章的计算较多,如,平均变化率的计算,导数的计算、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定积分的计

算等都是渗透算法思想的好素材;二是通过阅读材料向学生渗透算法思想。如让学生阅读“用牛顿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用蒙特卡罗法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等。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如在导数概念的教学中,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产生过程,可以用电脑演示“无限趋近”过程的数值变化;在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研究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等内容的教学中,运用电脑动画演示直观易懂;在让学生阅读“用牛顿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和“用蒙特卡罗法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设计算法框图,再利用计算机求解等。应该说,本章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空间较大,教师在教学中要作深入的探索。

2.5 加强对数学的文化的渗透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并从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在本章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微积分创立的时代背景和有关人物(如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柯西等)资料进行交流,体会微积分的建立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2、2-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 单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2、2-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