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

研究

——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作者:王晓红

专业名称:文秘

指导教师:浏讲师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

目录

摘要 ................................................................................................. I 目录 ............................................................................................... III 前言 (1)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2)

1.1降低社会矛盾 (2)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 (2)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 (3)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 (3)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 (3)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 (4)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 (4)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6)

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 (6)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 (6)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 (6)

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 (8)

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8)

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 (8)

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性文件和规章 (8)

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 (8)

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8)

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 (8)

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9)

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 (9)

4.5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10)

五、结论 (11)

致 (12)

参考文献 (13)

前言

人口迁移行为的发生,必须借助一定的外界力量。各地区不同经济的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等都影响了人口的流向;同时,农民工也作用于其流入地的发展。但是,目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人口流动机制,缺乏对农民工的管理、保障,这不利于高效的发挥农民工的正效应。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流动问题时,着重探讨了金牛区的情况及其福利状况等问题。

金牛区位于市南翼,金牛区地理位置优越,新世纪以来,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呈现出全新的态势,因此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工、人才。目前金牛区总人口约120万左右,其中农民工约有20万。由于政治改革相对于经济改革的滞后性,很多农民工的福利制度处于缺失的状态。农民工众多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给当地的警务治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是金牛区的地区之一,农民工有4万余人。当前金牛区的街道的农民工的福利管理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以其为主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1.1降低社会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经济模式、特殊的人口结构、特殊的发展速度吸引着全国投资的目光。从地理位置来看,活跃经济,聚集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人、财、物的大流动及相应的管理压力。从经济模式看,的发展以外源带动为主、以劳务出口为主,导致农民工众多,工商企业众多,各种社会矛盾众多,对农民工进行福利管控有利于降低社会矛盾。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

一定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是劳动者能够维持自身生存、实现自我的基本物质基础,而其工作的劳动强度则直接反映了他们获取报酬所付出的成本。这些因素对农民工在当地的生活质量都有重要影响,这样就必须对其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劳动强度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但是当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农民工与当地社会互动关系中的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因此,加强农民工管理,对于来说非常重要。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

市金牛区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活跃,自然成为农民工的聚集地,其中又以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为主,18-55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绝对优势,为80%以上,整个的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38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工流动模式的改变,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农民工流动的最主要目的是更高的经济收入。在外源型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随着省际交通便捷性提高,距离对流动目的地的制约力逐渐减少,逐渐成为齐聚全国各地人口的大熔炉,农民工来源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城市。

为找到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最关键制约因素并真正从农民工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思考,笔者于2013年12月26日—2014年1月15日,在市的金牛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样本为100份,样本实际覆盖了农民工主要从事的14个行业。本文在餐饮、商场、裁剪缝纫、电子技术(以上以青年女性为主)、建筑、厨师、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与维修、电气焊、电工、机械加工、营销、保安等各个行业进行了调查。应该说本文的调查涵盖了农民工存在的大部分领域,基本代表了“陆型农民工”的现状。通过本人调研了解,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享受劳动保障、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方面的比例比较低,在调查农民工在务工工作遇到过的不公正待遇时也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基本劳动保护等安全保障和与本地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是最常见的不公正待遇。

随着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间的增加,对城市本身的了解和认知逐步加强,接受城市文化熏和影响日益加深,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不公平激发了他们追求社会公平与权利的意识,他们寄希望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维护自己应享有的劳动保障权益。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

农民工和户籍人口的比例高达1:1.5,4万多人的农民工群体为

了生活1,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他们的就业、再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婚姻家庭等给的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因为,让农民工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同质、同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任何一个城市的财力都难以承受的。例如,仅就让农民工子女在接受同等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已经使本地财政难以承受。如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功,大量农民工将面临再一次的重新就业问题,政府能否为了让农民工享有同等就业权利而承担起这一重任呢?如果解决不好同等权利的问题,农民工与本地人分割成差异明显的两个利益群体,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将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发展。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

调查中发现,社区对农民工的福利很少,很少邀请农民工参与其社区活动,这样不利于农民工的融入城市,社区参与水平影响农民工的融入感知,促进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有助其融入当地生活。事实上,农民工的社区参与水平并不高,参与过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活动、计生协会活动的比重相对高一些,也仅为50%左右,参与过社区文体活动、公益活动仅为三分之一,参与过选举活动的比例则不足五分之一。农民工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接触到当地居民的机会本来就很少,一些社区活动可以提升两者之间互动的频率。不过,由于农民工出席相关活动的比率低,形成于农民工与常住人口之间的隔膜消除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外来农民工与当地社会的交往不充分,在当地居民中还存在着许多对他们的误解和误会。当地金牛区人在心态上对外来流动人员产生了一种排斥和自我保护的心态。

当然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也有社会结构的原因。外来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地区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而严格的户籍制度也对城乡社会实施了隔离。力量的双方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抵触,特别是城市居民在与农村人的交往中有着天生的优越感,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对农民存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到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0.90%,城市数量达668个,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已增加到81个,建制镇已发展到19244个。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来看,自建国以来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1949—1957年的起步阶段,1958—1965年的波折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80年国务院制定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提出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等都对各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起着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状态是“严重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过低,城市数量过少;二是对广大人民的需要而言,现有的城市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者们大致提出了四种方案:(1)农村城市化道路。中国的城市化,说到底就是如何让9亿多农民城市化,如何让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是小城镇,利用小城镇可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的工业化,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区域城市化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区域城市化可以集中地区优势首先进行区域内部的城市化,然后再向周围扩散。(3)建新城市。前面已讲到,我国城市数量过少,建新城可以降低改造旧城的成本,使新的人群城市化。(4)城市现代化或再次城市化道路。让现有城市内部的城中村民、市民快速现代化、再次城市化,城市设施、经济、文化、环境设施现代化,不断与国际接轨,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 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我国不应走限制大城市发展、实行小城镇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而应该选择以发展大中城市和大都市带为主、以小城市和城镇为辅的模式。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分为三个层次:在具有优良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适宜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平原地区, 集中了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大部分, 以发展大中城市和以大都市为龙头的密集城市带, 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西部高寒、沙漠、草原和南方山岭地区, 以点状分布状态大中小城市并举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大都市带和点状城市的周围广大乡村地区, 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各地情况不一,同一地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城市化的具体操作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比如西部应该注重开发、建设,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东部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设,培养城市的人文气息。而在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上,西部人口分散,应该先进行小城镇建设,使人口实现初步的聚集,然后再进行小城市、大城市建设;而东部的一些城市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城市建设应该向周围扩散,比如建设一些卫星城。四﹑简单的结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和教训告诉我们,城市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我国的实践和经验也表明,中国新时期的城市化必须在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化理论的构建必须在新型现代性的视野下进行,以建设城乡结合、工农业结合的田园城市为基本目标,城市建设以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为前提,走出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效益统一的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摘抄 2006年07月13日星期四 09:47 1、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stiglitse在世界银行一次会上讲到: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是城镇化的起飞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到了这一阶段,城镇化将会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成倍增长。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阶段,就意味着公用投资将超过私人投资,城市化将高速发展,经济社

2016《论中国新型城镇化》1500字小论文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也面对着一些问题并分析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成就问题对策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结合国际城镇化经验教训我国的城镇化规划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发展到40%用了几十年至上百年,自40%的城镇化率到今天的80%左右的城镇化率又经历了几十年。我们要考虑,我国有没有条件在城镇化速度方面大幅度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一)由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和人口的失业所造成的超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能力的过快、过高的城市化,不是由于工业化来推动的。这样的城市化是拉美部分国家政治不稳定、社会动乱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根据我国各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充分考虑产业支撑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参考国际上的经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下、在中长期范围内以0.8~0.6个百分点为宜。 (三)与此同时,各地区的城镇化规划应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各个地区实际的发展目标,防止在城镇化率及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的盲目攀比和赶超。 二: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行动、改革探索,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成就 第一: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 第二: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城市群很大程度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第三: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随之而来产生一系列问题。城市用地紧张、房价不断上涨使得居民居住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公共教育资;城市生源紧缺导致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居民文化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态环境、水资源遭到破坏;城市人口激增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居民幸福指数低。 第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引起巨额负债,刻意追求城镇化率提高,使一些城市出现“空城”现象。大规模拆迁、征地、建房,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势必会使地方政府举债累累。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刻意追求城镇化率,弄虚作假,从而失去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战略时期。第三: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推进我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分析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s circuitous. As aggressed by west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in imbalance. After PRC was found,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make a layout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0s move urban population to the village, which made Chinese urbanization be in dead state. Normally speak, from 1949 to 1978,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very slow. In 30 years from 1950 to 1980, the urban population rate in the whole world raise from 28.4% to 41.3%, th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aise from 16.2% to 30.5, but Chinese rate was only raise from 11.2% to 19.4%.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At this period, Chinese urbanization present these features. Firstly, the government was the main body in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area was limited by the planned economy. Secondly, the urbanization was lack of competence to absorb nonagricultural work force, and the market was not in commodity economy. All above made a bad result.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were likely separated. 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put government-planning assignment into practice in city, while it control rural population and limited it. This hold back the freely mobility of population.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探索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

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应选择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在分析与借鉴世界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平衡,从确定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与模式的战略层面上 提出的。 城市化道路的基本要素 城市化道路是指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或方式,也指推动城市化进程所采取的某种模式或战略安排,一般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城市化动力机制、城乡关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化动力机制是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力量及其作用过程,其最根本的动力是工业化。根据推动主体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一种是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一种是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还有一种是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根据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城市化、市场推动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可分为自上型城市化(政府为投资主体)、自下型城市化(乡村集体、个体投资为主体)、外联型城市化(吸引外资为主)、内联型(吸引内资为主)城市化等;根据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又可分为农业发展型、商贸发展型、工业发展型、外贸推动型等。 城乡关系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关系,主要涉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等。正确处理各类关系是协调

城乡系统,促进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核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为超前、滞后、同步三种类型。早期工业化国家大多是同步发展模式,即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城乡共同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还涉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根据城乡关系,可将城市化分为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城市发展方针,是具体实施城市化道路时的战略安排,表现为处理不同规模、类型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城市的全面发展提出指导性、纲领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目的是加快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协调城市化与区域各方面的关系,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发展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等。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X下得到合理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成有机的整体。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据点式城市化与网络式城市化,以及沿海、沿江、沿路分布的轴带式城市化。根据城市职能,一般分为工业型城镇、旅游型城镇、资源型城镇、商贸型城镇等。 城市化的发展既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也是区域背景及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城市化道路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城市化动力机制、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2008年3月社科纵横 总第23卷S OCI AL SCIENCES REV I E W新理论版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曹光海*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在21世纪初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对当前及未来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及城乡关系,并从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角度,论述了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实施新农村建设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拐点失衡推力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中国内地的城市化作为21世纪影响全球发展的两大因素之一。这不无道理。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水平各异、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显著、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确立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并成功实践,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将对全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那么,我国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城市化道路呢?原有的城乡关系又如何呢?或者说,这其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呢?在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一个重要的/拐点0之际,如何正确认识城乡关系进而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化的/推力0作用呢? 一、我国城市化道路及城乡关系的历史回顾 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与这一过程相伴而生的是人口的集中、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文化的转型和精神状态的提升,其根本动力是工业化。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工业为主导、农村支援城市的方针,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一时期,由于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城乡隔离政策的实施,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我国城市化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但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大规模优先发展,使我国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化为主导的负面效应。工业化成就的取得,是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0的方式从农村掠取了巨额的资金,征调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投入工业,而农业却长期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效率底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农村面貌并无明显改观,农村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等等社会事业进展缓慢。一产、二产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及时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针,城市政策和农村发展相继被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城乡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由于仍然实行重工轻农政策,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城乡在社会结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断层。以城乡收入为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37,1985年有所回落,但自1997年以后这个比例则稳步扩大,2004年达到了1:3.25,如果考虑到城市的隐形收入和福利,这个比例会更大。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初期,要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系效应最强的产业中,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时,从工业化和快速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其保持一定的均衡,因而平衡增长成为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城市化后劲乏力、动力不足的迹象也越发显现出来。2002年新一届政府执政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0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并于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中明确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0的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构想。这些理论和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多多,但对城市化道路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再认识以及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明确指出:工业化是城市化 35 *作者简介:曹光海,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6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第12卷第4期2008年8月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P.C. Vol.12,No.4Aug.,2008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吴泽群(1977-),男,湖北黄冈人,中共中央党校组织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吴泽群 (中共中央党校 组织部,北京海淀100091) [摘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交往形式发展的必 然结果。中国人口多、地域广、人均资源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道路;必然性;后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4-0095-03 一、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等新要求,为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在城市化道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脱离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具体国情,忽视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导致对城市化过程的认识、发动和调整陷于盲动。当前,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市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是由于:第一,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了不能照搬西方城市化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高消耗方式,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市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难以通过海外移民减少人口压力,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大 城市集中式或郊区化蔓延式的城市化道路,而只能 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第三,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的自发性特征比较明显,经历了较长时间,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而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市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我国的国家性质所不允许的。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首先,我国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5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何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何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叫“四化”同步,这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的思想之一。 当前,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探索和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与原有的城镇化战略有所区别,我的理解是绿色、发展、可持续,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积极稳妥推进。在推进城镇化的方面,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个是农村的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真正的开放,土地流转是说农民的土地不应该作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牺牲的对象。 我们探讨城镇化,除了它自身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在一定限度内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体现在一系列政府促进城镇化的政策中,有五个方面:产业的、人口的、土地的、基建的,还有公共服务的,这些方面也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领域。

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2016-2020年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内容简述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等,接着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背景,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总体现状、发展模式、区域特征,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我国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资金保障机制等体制改革以及城市群、县域经济、新型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随后,报告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及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做了分析及解读。最后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机遇及其未来前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及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