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点评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点评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点评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点评

小张老师通过本文整理了有关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相关考点知识,请参加考试的考生重视。

一、中医针灸去向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针灸学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医疗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针灸治疗疾病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疗效迅速、无毒副作用等特点,为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然而,针灸学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背离中医理论体系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在继承与发扬中医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针灸不过是一种物理疗法,除了针灸工具、常规刺激参数和建立在神经节段论基础之上的刺激部位有临床意义以外,经络学说、辨证论治、针灸补泻等传统理论都毫无价值。于是丰富多彩的针灸医学变成了用几根针和少数常用穴位的简单疗法,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理论研究尽管也能说明针灸的某些作用机制,但却难以指导临床实践。

(二)、被排斥于主流医学之外

在针灸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与医疗观念的差异,当西方社会接触到针灸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西方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与对待针灸医学。这个问题突出地反映在立法方面,至今在全世界140多个应用针灸的国家和地区当中,通过立法正式承认针灸的还不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主管部门,由于种种原因还不承认针灸是医学专业,他们或者限制针灸医生的行医活动或者把针灸医生排斥于医药卫生界之外。

(三)、专业机构萎缩

我国针灸学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目前针灸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工作在针灸临床一线,提高了针灸学科的专业素质。然而,目前国内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也很严峻,在有些地区呈现萎缩状态。问题集中地表现在,针灸科被看做附属科室,大部分医院无针灸病房,无法形成学科的规模和环境。目前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里,针灸科病床大多在20~80张左右,而且使用率较低。由于针灸科不挣钱,成为大多数医院精减紧缩的对象,目前许多综合医院没有针灸科或仅有门诊。有些医院的针灸科合并在中医、康复、理疗等科内,多数医院的针灸诊室空间狭小,条件十分简陋。

(四)、人才外流

由于大多数医院的针灸医生收入低,并在短期内看不到改善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我国多年培养出的大批针灸人才流失国外或者改行。

国外针灸收费是很高的,能体现出针灸医生的技术价值,美国每人次收费60~80美元,德国每人次40~50欧元。

(五)、治疗病种减少

尽管针灸应用的范围很广,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大多以为针灸只能治疗疼痛、麻痹和器官功能失调,目前采用针灸治疗的病种正在逐渐减少。

(六)、收费不合理

针灸技术价值与价格多年来严重相背离。如北京地区对针灸医疗收费标准为:在采用针刺疗法时,无论取多少穴位针刺,每人次4元钱,火针5元,芒针9元等;病人在其他科室就诊都是每次挂号,惟有针灸是挂1次号管1个疗程。北京某医院曾做过成本核算,主治医师一年的人力成本约4万元,针灸医生一小时必须治疗5个病人才能收回成本,可光为一个病人治疗至少需要20~30分钟;还有房屋、水电、设施、消毒针具、敷料等的消耗,每位病人的直接成本至少10元。所以针灸治病根本体现不出医生的技术价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七)、针与灸相互脱节

中医学针、灸并称,足见二者关系紧密,而目前临床上大多是有针无灸。《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临床上对针刺治疗效果较差的病证,改用灸法或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选用不同的灸疗间隔物,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针刺和艾灸虽然同是作用于经络腧穴,但因所用方法的不同,其作用也有差异。近年来,有些医生为了避免灸疗时的烟熏火烤,为了节省人力,临床上以针刺代替艾灸,或用红外线照射来取代灸疗法,临床疗效必然会受到影响。

(八)、针具重复使用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针具都是重复使用的,它的隐患非常大。虽然国家已经将针灸针纳入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范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次性针灸针在临床的应用率极低,这对人民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九)、国际形象受损

目前在国际上进行针灸医疗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受过高等医学教育,在国内上几天短期学习班,就去国外给人针灸治病,其结果导致疗效差,甚至出现医疗事故,严重地损害了中医和针灸的国际形象。

二、中医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

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

脉象和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但受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和精神情

志的影响,而且随着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自身调节,还可以出现各种生理性变异。

1.年龄脉象随年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如儿童脉象多小数,青年脉象多平滑,老人脉象多弦硬。

2.性别妇人脉象较男子濡细而带数,妊娠脉象多滑数。

3.形体形体肥胖、高大、或瘦小对脉象都有影响。肥胖者脉象多沉细,消瘦者脉较浮大。身材高大者脉象较长,矮小者脉象较短。

4.运动、饱餐、酒后脉多滑数有力;饥饿时脉来多软弱。

5.精神情志情绪变化是机体心理活动的反映。亦可引起脉象的明显变化。

6.四时气候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时时影响着机体的生理活动。《素问·平人气象论》则以“春胃微弦”、“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来概括四季平脉。

7.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脉象亦有一定的影响。

8.脉位变异尚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若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

三、中医诊脉部位

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现在切脉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到晋代·王叔和编着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作了较完整的整理。迄今脉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现在切脉部位使用最多的是寸口脉法。

四、中医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因而心与小肠通过经络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

这表里相合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表现更为突出。例如,心经实火通过经脉可以下传于小肠,引起小肠实热。这种病理变化称之为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小便灼热、赤涩,甚则尿血。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使心火亢盛,表现为口舌生疮等。在治疗时,可采用清心火,利小便的方法。

五、肝与胆的关系

肝居右胁,胆附于肝之短叶间。肝胆经络互相络属,故相互为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肝主疏泄,肝之余气生成胆汁,而胆贮藏并排泄胆汁。因此,肝与胆在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都与消化功能有关。

肝与胆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例如,肝病,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胆道不利,胆汁的排泄受到影响。如果胆腑疏泄失职,胆汁排泄不畅,可致肝的气机不畅,产生胸胁胀痛,口苦等肝郁病症。在临床上,肝胆的辨证往往不能完全分开,二者临床表现常同时出现,如表现为黄疸、口苦的肝胆湿热证。

.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