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的思考

论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中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

黎玉斌:

XX南开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中学学科:物理

摘要:本文从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入手,阐明了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梳理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体现形式;总结了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实施途径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认识论;方法论;

一、问题的由来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一个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物理难学,尤其是高中物理难学,学生中又尤其是女生普遍反映物理难学,尽管我们的物理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企图去解决它,但收效甚微,尽管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但各省市的高考考试大多是选修-3,总体难度没多大变化,这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构成的.笔者在本文中不去研究问题形成的原因,也不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奢望,只想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用较新的视角,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再认识、再实践、再思考.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这既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才基本要素,更是高中阶段学生应具有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

二、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纵观现代教育的发展,从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并重”,到布鲁纳的“学习发现法”,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到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从苏联合作派的“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到魏书生“对学生自学,自育的能力培养”…….都无不说明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历史和现实都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教育.其重要性在于:

㈠、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有助于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素养,形成科学的态度.

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一个结合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唯物论和辩证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不是什么抽象空洞的东西,而是体现在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认识、学生的行为、工作方法等行为之中,学生若掌握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养成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作风,就能使科学思维逐步形成并扎根于学生头脑中,运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

㈡、从人材培养上看,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利于创造性人材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人才思维品质的本质特征,它是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和程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而这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的统一.对中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较早地接受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既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真正学好科学知识,提

高成绩,又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不但有其重要性,在当前形势下,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㈢新课程“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中体现.

学生物理学习须掌握这门科学的基本结构(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规律)和研究这门学科的基本方法.在这两方面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变的,而方法则是灵活的、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伽利略死去三百多年,他所发现的自由落体规律在物理学知识的长河中所占比例愈来愈小,但他研究问题的创造的一套科学方法不断被后人所继承、发扬,创造了比自由落体规律高出很多的财富.

㈣、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进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

许多学生说,他们上课听老师讲课时,心里似乎很明白了,但是,一遇到实际问题;如物理问题就不知所措,这一现象表明,他们没有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老师讲的知识表面上看似乎懂了,实际并没懂(我把这种现象称作“伪懂”).还有学生,遇到一个问题不是先依据问题的条件和已知的规律,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合理的物理情景,而是拿起公式乱套,结果往往出差错,这一现象表明学生缺乏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要改变这些现状,只有“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方法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才能适应新形势.真可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形式

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

程中的方法论与认识论问题.科学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主体同认识客体之间发生信息

交换,认识与被认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科学的方法论就是建立在科学认识论基础上,认识主体改造客体过程中所形成的普遍方法.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总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从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探讨物理教学中的规律性问题,为物理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的认识论所决定的认识规律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科学认识论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体现为学生在进行物理知识学习活动中,通过老师传授,感知物理概念、公式、规律(定律),及其所依赖的物理环境和物理模型,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并记忆下来,得到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全面、具体的认识过程为:文字(题目)、实物,图象(形)等认识客体作用于大脑,并依赖于已有的表象展开丰富的思维活动,进行加工、重组、分析、推理、归纳、综合,形成新表象,再检验是否正确认识.这就是物理教学中科学认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

科学方法论在物理学中体现为物理学的方法论,它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探讨物理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探讨用什么方法研究物理现象,怎样描述物理现象,如何探索并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等,它与认识论有机渗透,并贯穿认识活动过程始终.物理学方法论包括含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而且隐含在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教材总是要展示科学过程的,科学过程对应着一定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无非是科学过程的抽象.其具体地体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教学,对规律教材的教学,应用(习题)教材的教学.中学物理教材中隐含的科学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比较---分类方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逻辑法(假言判断)等.以上这些,就是科学方法论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形式.

总之,对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物理教学中体现形式有一清晰的理解,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形成科学精神.

四、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的实施途径

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隐含于教材之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并非是将这些知识单独地集中传授,而应坚持以下原则:(1)这种教育必须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以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的原则.隐性教育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物理学方法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物理方法的熏陶,潜移默化,转化学生自觉行为;显性教育则一语道破,把方法的名称,概念告诉给学生,并进行较深刻的解释,二者是互补关系.(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来讲,在必修课程阶段接触知识和方法,宜用隐性教育,在选修和总复习阶段可进行显性教育,使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获得一块有血有肉,自成系统的知识和方法.(4)作为物理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一定要坚持自觉、有意识、有的放矢的原则.

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的实施是以我们手中的教材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的,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的:

㈠、重视探究性课程教学,在规律课中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显性教育这种方法在教学法称作实验探究法,在方法论中叫做实验——归纳法,其认识过程是:问题—?探索性实验—?分析归纳—?初步结论(假说)—?(证实或伪证)—?科学理论(见附表).

附表“电磁感应”中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实例

在整个高中物理教材中,能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内容还有:自由落体运动,折射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楞次定律等等,涉及的方法大体有:实验——归纳法、演绎推理法、理想实验法……等.通过这样的规律课教学,逐步使学生形成物理学研究方法. ㈡ 、在概念性教材中渗透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

物理概念的建立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进行科学抽象,抽取事物共同的或本质的属性,再给予概括表述,常见的方法有三种:(1)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教学方法,建立概念.教材中有:周期、振幅、温度、电阻、加速度等概念.(2)以物理事实为基础,运用科学抽象思维方法,建立理想化的实体模型或过程模型.在高中教材中,实体模型有: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流、匀强磁场、光线等;过程模拟型有: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运动、稳恒电流等;结构模型:分子电流、原子核式结构、磁力线等.(3)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物理客体为研究对象,运用逻辑的和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建立起新概念,如:功的一般概念、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等.

㈢ 、在习题课中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显性教育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感觉到:学生觉得物理难学,上课听得懂,而一遇实际问题,步 骤

研 究 过 程 教 学 活 动 问 题

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反之磁场能否产生电场? 演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探索阶段

观察实验(或做实验) 让学生观察或新手做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力线运动和磁场动导体不动,回路中是否有电流产生 猜想阶段

分析归纳、猜想得出初步结论(假说) 介绍法拉地电磁感应实验,分析猜想变化的磁场才能产生感应电流 证实伪阶段

再次实验验证 完成教材上的实验 科学理

论阶段 总结规律,追求统一 引导学生再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不论用什么办法,只要

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才有感生电流。

如练习题,又不知所措.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对知识到达领会认知水平,却未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调查分析、论证,提出在习题课教学中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摸索,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那就是:首先,设想要用什么知识作解决问题的基础;其次,分析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运用这些知识;然后,进行一个思想实验,即把题目中问题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物理图象,构思出过程的细节和情境;再用已知定律、知识给出其数量关系,建立起方程,最后,进行数学推导求解.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抽象(如择恰当的物理模型来代替问题中实物),也需要直观(如按事物间的实际关系或实验的实际情况来限定构思各模型间的关系与过程的情景);既有逻辑推理(如数学演绎),也有非逻辑的判断(如设想一个过渡的状态),这种把形象与抽象,逻辑与直觉结合起来的方法,是自然科学中所常用的和特有的.在实际的习题教学中,我依据“一般程序”,将解题过程划分为三节:第一节:审题;第二节:解题;第三节:纳题.

第一节:审题教学中,我向学生明确提出目的和任务:(1)准确理解习题中的字词语句,正确断句,准确把握句群的真实含义,正确理解一些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达到把常规换成常见的、规X的物理语言.(2)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各种数量之间关系,建立起合理的表象.(3)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判断题的类型,初步确定解题方法.这一节的工作是正确解题的基石,很重要.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不是很重视审题工作,他们总认为“磨刀要误砍柴工”.

第二节:解题,具体运用物理概念、规律模型进行对题目求解的过程.在实施这一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1)根据已有的表象,建立起相应的物理过程、构思出过程的细节和情境,它是解决问题之魂,在常见的题型中,特别是高考题目,在文字叙述上,往往仅就其一物理过程的始末状态作一点交待,而叙述到涉及具体过程或实质时却只字

不提,保持缄默.并非不叙述的过程(或情节)不重要,恰恰相反,正确构想出来未描述的过程(或情境)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2)在构想出物理情境基础上,善于进行双向推理,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重视利用所求结论来指引思维方向,积极克服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思维,寻找解决的具体方法,选择确定最优的方法解决题目.(3)运用已知概念、规律、知识,找出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运用数学工具具体求解.

第三节:纳题,也叫解题后的反思,吐故纳新,形成真知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1)瞻前,即回顾本题的解题过程思维方法、解题方法,做到巩固、强化知识,加深对方法的理解,总结规律,求同存异,提炼出解题的实质.(2)顾后,即发挥大脑的思维加工能力,试图将本题的题型结构,考察知识点,考查方式与大脑中已有的有关表象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形成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关节点,丰富大脑已有表象的内涵.(3)延伸,即在对本题有前面两项工作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加深和拓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五、实施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的尝试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坚持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始终,在高考和奥林匹克竞赛均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特别是所教1997级,物理高考成绩优异,班平均分107.4分, 高出市平均分33.3分,120分以上的人数为47%年级第一,全市前茅。所教任2000级。效果好、成绩优异,高考物理成绩班平均分128分,年级第一名,全市前茅。作为竞赛主教练,承担多年的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工作,效果显著,成绩突出,分别于1996年,1998年,1999年,2002年四次获中国物理学会竞赛专业委员会表彰.所任教班级培养的学生两人进入冬令营(全国决赛),获全国一等奖20余人次,二等奖26人次,三等奖49次人,其中:学生孙铮同学进入国家冬令营,获决赛一等奖,实验最优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学生蒋闽曦同学(女)进入国家冬令营,获赛三等奖,女生最佳实验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笔者几年进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的结果,也有力证明了: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培养是必要的,前提是光明的,是造就高层次

人材的中教法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黎玉斌.关于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的思考[J].XX师X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增刊):42-4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2003年版

[3]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 叶平X晓利主编.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科学环境

[5] X则桥.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应有之变.中国教育学刊.2009.09,70-72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教师经验交流: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教师经验交流: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08T10:27:50.887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38期供稿作者:袁玉阔[导读]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袁玉阔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 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目标,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中。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的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2.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是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不顾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考试有关的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性的学习主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教师的职责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3. 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到底要考什么和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过分强化选拔功能,有时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 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是时代的要求。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学生。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根本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构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物理教学应该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必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要求我们基础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加强普及意识。基础教育不能太强化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份重视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而轻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要使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2、面向全体学生,物理教学的要求应该多样化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不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该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学生先天遗传的智力水平、后天发展的能力倾向与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承认差异、依据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并进行组织教学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对认知结构不同、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要通过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物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教师不能只向学生奉献真理,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探求者。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要重视整体性原则,做到师生互动,这就是说既要以教师为主导,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两者不能偏颇。以教师为主导,要求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 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

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研究论文: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88909 物理学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 析 一、“三段四步”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各种有效学习合作,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结合新课程改革,我校推出了“三段四步“教学模式。所谓“三段”,即自主学习、合作研学、展示训练。所谓“四步”,即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合作助学、测评提升。自主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合作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在“三段四步”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和打造高效课堂倡导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打造物理高效课堂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 对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前提至少包含对学习内

容的基本阅读理解;有自己的思考并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同学分享、探究,避免用集体思考和声音代替个体独立自主的思考;学生有合作需求这三个方面。我校为了推进“三段四步”教学模式在各班设置了学习合作分组,分组存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大类型,两种分组各有利弊,同质或异质分组时间不要过长,一月一换可以取长补短,互补共生。 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主持人、记录员、小组发言代表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明确分工有助于落实到人。有了分工,才会有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有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小组合作发言时要“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或总结”。 三、变平庸合作为深度参与 合作学习目标应该是促进每个学生健康、自然地成长。教师为了解决“平庸合作”,备课着力点应该放在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哪些内容应该对话、合作。如在“平抛运动”这一节课中,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水平竖直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就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而关于平抛运动中下落高度与射程的关系,如果让学生自主完成,有较多的学生无法单独完成,少部分同学可以自主推导出来,这个时候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发表时间:2011-06-22T15:32:35.3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18期供稿作者:蔡家仁 [导读]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 贵州关岭寄宿制中学蔡家仁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虽然众多同仁对此表示愤概,笔者却深有感触,认为事实如此。这倒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那些优秀教师总是不转变观念,自以为是,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做了多少错事,毁了好多学生,取得了不少“荣誉”,播下了太多的仇恨,却不屑一顾。 案例一:物理学科毕业班教师甲说:“今天我的手还痛,原因是一周前有位学生上晚自习讲话,我打他,手都打痛了”。 案例二:政治学科教师乙,在学校很有名气,个子不大,学生却很怕他,学生不服气,却无可奈何,因为他横说竖说都有理,并且还是毕业班把关的班主任,他所教班级年年平均分、及格率都是第一名,这样的“好老师”你只有绝对服从他的命令。笔者亲自见证了这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班上不听话的、学习提不高的一律开除,该教师很有魄力,开除了一半学生,班上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提升,不优秀都不行。该教师给学生归纳了重点,每天放学后都抽背,背不到的重罚,这位老师的加班加点换来的当然是高分。 案例三:毕业班语文把关教师丙,省级骨干教师,每天早读要求学生早到二十分钟,检查字、词的读音、书写是否正确,并一一验证背诵的课文人人是否过关,还默写背诵的课文,直到标点符号都完全与书上完全一样为止。这位大家眼中最认真的教师当然最厉害了,每次考试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二十分左右,他的学生平均分总比别的高。 老师们,以上案例相信各位并不陌生,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就是这个样子的,靠的是高压,加班加点,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死记硬背,抛弃不听话的,成绩不好的,收获的是班级管理能力强,教学成绩好。 这些教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的一切他们最有话语权,他们是学校树立的标兵,是大家教师学习的榜样。 他们真的优秀吗?我看未必:首先,凡是不听话的都开除,成绩不好的也不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有奴性,没主见。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认真培养学生,而是简单粗暴的把学生推向社会,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其次,教师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不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是强迫学生为提高分数牺牲休息时间。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非常厌学,这样的学生不会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 本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平等合作观、发展观。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应向师生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转变。 由上可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应是:创设宽松的氛围,开展民主的教学,以人为本,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 从现实来看,迫切需要改变教师观念,否则与教育的功能相悖,变成阻碍社会的发展了,教师们应抛弃个人利益,一切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现在、未来的发展为主进行教育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达到各自可能的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浅谈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摘要:过去的陈旧教学观念一直在束缚着广大的中学教师,教师无论从备课、授课还是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课堂考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大都注重优等生,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智能差异,致使教师总是在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上做文章,结果尖子生营养不良,落后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主要弊端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总是“一刀切”,没有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物理;措施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实施,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能进入初中学习,只是由于原来小学生的学习,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来说,都还远远不够,所以学生的个性智能差异在小学阶段不是特别明显。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到了初中之后,学习的课程明显增多,很多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这种变化,有些原来学习不错的同学,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滑坡,究其原因,那就是学生的个性智能在学习任务加重的情况下,其差异明显地显现出来了。尤其是进入初三之后,两极分化现象更为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这种繁重的学习任务给吞噬了,再加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

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不高,在这种形式下,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有了很大的难度。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就要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地实施教学和辅导。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符合目标教学理论。布鲁姆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学习帮助,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是要适应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更加注重“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达到成功,得到激励。分层教学符合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心理学称之为“个别差异”。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的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论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论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论述了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挖掘了物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应采用的主要渗透渠道,如习题课、探究性实验等教学主渠道,并对各种渠道中应如何渗透德育内容作了阐述。并针对应用德育渗透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总结。关键词:新课标德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概念实验习题物理活动注意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要育人于课堂之中。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针对他时代的教育问题毫不含糊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到来,新的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强调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学,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结合自身教学谈几点体会。 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们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物理教师应该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内心的热情和饱满的精神授课,用渊博的知识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用宽广的胸襟和真诚的爱呵护每一个学生。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1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1)应用我国科技的发展史中包含的大量的爱国主义的光辉事例,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如在学习火箭时,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升天及运行情况;学习超导时,介绍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与发展现状;(2)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不图荣华、不畏艰难,毅然投身于我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曾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教授在瑞典首都领奖时,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期在受奖大厅里没有汉语的历史;还有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热爱祖国的外国科学家。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及其崇高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3)通过深入挖掘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公元前400年墨翟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力的概念、杠杆、小孔成像等问题;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电学等知识。这些伟大的发现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一)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持续反思,持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水平、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不过,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即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仅仅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持续反思。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实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动教师注重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展开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很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展开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很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展开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体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理解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实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实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实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持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题目: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 摘要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教育观与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1 前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2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地位和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2.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2.1.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1.2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分析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 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 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 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 一、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 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 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 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 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 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 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二、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 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 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 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 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 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 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丰富物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 重要.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 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 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 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李文龙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最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精品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后白中学李伟根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 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