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09:33

编者按5月15日,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与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两个多小时中,三位大家对话精彩纷呈,处处闪烁着人生智慧与思想之光。她们对科学与文学、天才与成功、真情与妙悟、“中国梦”以及诚与德、勤与拙等问题的思考与解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读者要求,本报特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范曾:今天非常高兴杨先生与莫言兄来到北大。杨先生,好像授予您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就是授予莫言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的祖父。

杨振宁:1957年,我在斯德哥尔摩得奖时,老国王年纪已经相当大,至少60岁。她的大儿子就是她心爱的继承人,可惜因飞机失事丧生,盛传二儿子不会做继承人。国王的大儿子有一个儿子,10岁左右,就参与了颁奖典礼与宴会,我瞧见过她,她就就是现在瑞典的国王,就是她为莫言授奖的。

范曾:可以说很有因缘。

杨振宁:我还可以补充个小故事。当时的颁奖大厅里,有不止一千人参加,也有很多简短的演说,其中介绍李政道与我的就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她早年到中国来,对研究中国的古音韵学、青铜器等都有一定造诣。她当时用中文演讲,可她的中文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因为她就是从古文学来,发音也很奇怪。虽然这样,但显然她对中国古文化非常仰慕,有亲近感。

科学就是猜想,文学就是幻想

范曾: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她只就是在不断发现。我想问莫言兄,您就是在发明创造,还就是有另一种途径?

莫言:我想文学创作与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文学家关注的就是人,科学家关注的就是物;文学家探讨的就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就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与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瞧到的鲜花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就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就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就是现实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后的综合,但她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她就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范曾:我觉得自由得多,尤其莫言兄您的笔就像一支魔笔,神奇幻化,而且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这就是我的感受。

科学家与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范曾:谈到风格,文学家具有一定的风格不言而喻,科学家的风格怎么体现?科学家与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杨振宁:我想就是有区别的。这与前几分钟您问的问题也有密切关系,就就是发明跟发现的关系。不管在科学、文学、艺术里,发现跟发明的界限都不就是完全清楚。可就是我想下面这句话就是有道理的,科学里发现的成分比文学里少一点,文学中发明的成分比科学要多一点。我可以把这句话从另外一个方向再讨论一下,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科学就是猜想的学问,不就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就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就是一些已经有的现象。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电、有磁了。科学家要想了解宇宙结构,这就需要想象、需要猜想,这跟文学的幻想就是很不一样的。我不晓得莫言同不同意我的说法。

莫言:我当然同意。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拥有大量读者。其实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但她依然可以在她的作品里进行描写。我记得很早之前我瞧过蒲松龄的小说《雷曹》。写了一个书生因缘际会到了天上,发现天体的分布状况与结构都很像莲蓬,并且还摘下一颗星星回到地界。这种描写在文学中还有很多。文学作品的想象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科幻作家的则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比如文学作品中,人要想上天,要通过灵药,符咒,或神奇力量的携带,而科幻小说中则一定要借助飞船。文学幻想与科学家猜想的区别更大,科学应该也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之上,再去想象、类推的,在前人发现基础之上,发现新的定理。

杨振宁: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她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就是她最感到不可思议的?您们认为会就是什么?

莫言:我有一个答案:手机。

杨振宁:对,我同意就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与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

范曾: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杨振宁:科学家肯定就是有风格的,尤其就是大科学家,会有非常清楚的风格。因为在科学家成长过程中,需要提炼、渐渐发展出自己方向的思路。等到成为大科学家,在别人瞧来,风格就会非常清楚。我曾经对于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讨论。20世纪就是物理学最辉煌的世纪,有三个大发明,其中一个叫做量子力学,对于基础物理学就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参与的人有三五个,其中有两位非常年轻的学者,一位就是德国人海森堡,一个就是英国人狄拉克,都就是20世纪初出生的,她们都有巨大的贡献,奠定了量子力学基础。您瞧她们俩的文章,会惊叹于她们的创新,可就是风格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曾经说狄拉克的文章就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清楚得不得了,跟着走一段,跟着她的味道一路走下去都没有任何问题。海森堡的贡献十分重要,但就是文章非常之乱,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很多时候分不清楚。所以我跟学生说,您瞧见了狄拉克的文章之后,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再做了,所有正确的东西都被她说光了。但就是瞧了海森堡的东西就要注意,里面有对有错,对的也很模糊,所以要仔细将对的错的分开,就会有很重大的贡献。这就就是两种风格,整个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就就是这两种不同风格互相影响而发展来的。我不知道文学的发展就是不就是也有类似现象?

莫言:作家肯定都有自己的风格,主要通过语言来体现。要区别鲁迅与沈从文,哪怕把她们名字遮住,一读文章也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整体来说,文学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形成了各种流派。但就是各种各样的流派与风格对作家而言有时候也就是一种无可奈何。比如说,一段时间内现实主义的写法,巴尔扎克等大作家已经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者很难超越。作家只有对前人的作品有所超越或者不同,才可能在文坛上站住脚跟。这就逼着作家去想另外的出路,千方百计避开这些已经非常辉煌的写作风

格,寻找自己的风格,我想各种流派的产生大部分都基于此。作家个人刚开始肯定会模仿各种各样流派的写法,在广泛的阅读与借鉴的过程当中慢慢强化或

者突出个性,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才有可能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妙悟在科学与文学中都有,但就是表现就是不一样的

杨振宁:9年前,范曾先生画了一幅大画送给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画的就是我与陈省身先生之间的对话,把我与她的神态、表情都表现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赏的就是范曾在画上的自题诗,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认为这七个字将科学研究所必经的过程说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就是浓厚的兴趣,然后就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我想问莫言先生,这七个字描述文学就是不就是也恰当?

莫言:更加恰当了,因为就是“著文章”嘛。

范曾:杨先生写的就是天地文章,莫言写的就是笔下文章。我过去问过陈省身先生,我说您就是伟大数学家,您的学问我一点儿也不懂,为什么别人说您好,好在什么地方?她对我对数学的“无知”无可奈何,却回答得很有意味。她说,

我做得简练,漂亮。我想解答一个数学问题,用很繁琐的方法得到结论肯定不如用简洁的方法。可就是谈到小说的话,光简洁也就是不行的,要丰富,要绚烂。有不太了解莫言的人说莫言的小说太长,我不觉得长,最长的《丰乳肥臀》也有种不尽之意在。光就是简洁、漂亮可能不就是小说家的使命。莫言您觉得要达到“真情妙悟著文章”应该就是怎样的?

莫言:刚才谈到作家的风格,有一类很简洁、干净利索,比如海明威,有的人非常繁复,拖泥带水,“披头散发”,像福克纳。我们中国作家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作家的风格应该就是多样化的,朦胧、简洁、繁茂都就是美,这可能比科学要自由。科学家,尤其就是数学家,肯定认为简洁、准确就是最美的。

杨振宁:就是的,科学就是一个简洁的世界,而文学非常复杂。如果问一个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说您研究中里面的顿悟能不能讲出来?通常她们都能

讲出来。在对于一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突然灵机一动,思想就会非常开朗。一个文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就是中间有一个顿悟的时光?

莫言:也有。灵感突然到来,创作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时候也靠做梦。我记得瞧过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就在做梦时排列出来的,作家也会在梦

中构思出很好的情节。《生死疲劳》其实早就想写,但一直也写不下去,就就是因为长篇小说的结构没有想好。有一年我去参观承德一个庙宇,在墙壁上瞧到一幅壁画,描绘了佛教六道轮回的情节。我突然感到顿悟,就用六道轮回做为这部长篇的结构,所以写得特别顺利。

范曾:两位先生讲的对我启发太大了。妙悟在科学与文学中都有,但就是表现就是不一样的。科学家妙悟之后,要到实验室中去证明,文学家妙悟后直接写出文章。文学要比科学自由得多。

民族性在文学界就是不就是也有

杨振宁:莫言,您我走的就是不同的道路,出身也完全不一样,却同走上了瑞典斯德哥尔默的领奖台上,我在奖台上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就是与一个美国人不同的,请问您去年就是否也有类似感受?

莫言:可以说就是与任何人都不一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第一次授予给中国籍作家。这个奖项在中国一直都就是一个热点与争论不休的话题,以往每到九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电话问我的瞧法。“落实”到我头上时,争论更就是铺天盖地。我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研究的科学对象了,每个人都想给她动手术。我已经不就是一个领奖者、被观察者,而就是一个观察者。站在奖台上,我在瞧国王,王后,还有她的两个漂亮女儿,当然也瞧自己的妻子与女儿。所以从国王手中接到奖牌时,几乎没有什么想法,只有观察。

范曾:我非常欣赏莫言获奖后的从容不迫。批评她,她也不怒,赞扬她,她也不喜。

杨振宁:还要问莫言一个问题。物理学家都要面对方向选择的问题,尤其就是在成熟期。在这方面,把中国与德国的物理学家的方向做一个比较,会发现民族差异很大,中国的科学家会很实用,务实,德国科学家则容易走极端。这种民族性在文学界就是不就是也有?

莫言:民族性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学界肯定也有。民族性的形成就是个大话题了,它包括很多方面。民族性,我感觉也可以理解为国民性。中国的国民性《易经》早已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一句代表进取,后一句代表包容。在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有一条就是“文以载道”说,就就是教育国民,开启民智。但具体写作的时候,作家

并不刻意有选择,更多就是盯着人。比如鲁迅就一直在剖析国民性。当代的作家呢,她也就是国民的一分子,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传统文化其实集中地表现了我们的民族性。一个作家也遗传着这种国民性。她的作品塑造人物,也就是在研究国民,如果塑造人物的有典型意义与普遍性,就会获得认同,让读者从中发现自己。

科学家成功的年龄就是不就是比文学家会提前一些

范曾:谈到年龄,科学家成功的年龄与文学家成功的年龄就是很不一样的。像莫言这样的小说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且博览群书,十七八岁或者二十几岁就想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东西,不太可能。可科学家就是不就是取得杰出成就的时间会提前一些?

杨振宁:一般讲起来,尤其就是数学与理论物理,就是很清楚的现象,二三十岁的人势不可挡。爱因斯坦26岁的时候一年之内写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就是绝对世界级的。所以有些科学领域特别适合年轻人走进去。为什么?有一个说法就是年轻人知识面不够广,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会专注在某个方面,只对着一点勇往直前。到年纪大了以后,学的东西多,面就广了,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就就是顾虑也多了,会裹足不前。我想在文学里,年龄很大的人也能做出非常大的成绩,比如杜甫就就是晚年成大家的。文学中创意的来源跟科学中的不一样。

范曾:莫言,我瞧到您说过,在别人或者自己编自己的书时,您有一个美德,

就就是不修改少作。这个很好,纵然当时就是幼稚的,但也就是生发了后来的成绩。

莫言:不悔少作,也就是一种文德。如果现在对自己早期的作品大加修饰,就是不诚实的。当然,可以对一些明显的病句与错误做些修改,也就是对读者负责任。

范曾:您们二人都就是当代人崇拜的天才。我相信天才的存在,请您们谈谈天才这个问题。

莫言:杨先生肯定就是天才。她不仅二十多岁就获得了诺奖,而且在获奖之后依然有很多重大发现,比如规范场理论等。我的数学知识有限。有一次有人问我获奖后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开玩笑说,假如我得的就是诺贝尔物理奖,您

瞧我还会不会这样低调,我会变得非常地张扬,因为这就是我的发现,不服您也来一个?!而对文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有的人认为就是天才之作,有的人可能不这么认为。科学则不同,一加一必然就是二,抛一个球必然要往下落,所以我对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也开玩笑,假如有来生,我一定能学物理,研究天文学。

杨振宁:21世纪的天文学发展,就是幻想都无法想到的,大到不可想象,人

力都无法描述。所以,一个喜欢幻想的人不代表就可以去研究天文学。

回到天才问题。每一个人天赋不同,像姚明,天生就与一般人不一样,这就是一种瞧得见的不同,也有一些就是瞧不见的,比如一些小孩会对数字很敏感。父母与老师如果发现小孩在某方面有特别才干,要特别注意,要帮助她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小孩将来就有可能会发展出一个有用的方向。发现得早会有意义。

天才就是有的,尤其就是数学方面有很多例子。一些人会不自觉地对数字有很清楚的认识。在常人瞧来,132与134没什么区别,但她们能够给您讲出很多。比如印度大数学家拉玛努金,就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天才如果早发现就会有大成就。可拉玛努金并没有被发现,她就自己去做,从而发展出一种特别的思路。她写下了很多公式,可以说都就是一种猜想,但她说不出怎么得来的,也不会证明。拉玛努金有很多丢掉的手稿,现在一些人专门在研究。她就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

“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范曾:我想请二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谈谈您们的中国梦。

杨振宁:我觉得这不能用一两句话讲。中国民族一百多年就是非常悲惨的历史,在座年轻人也许对此不太了解,我父亲与我这一辈子,“被欺负”就是灵魂深处的感受。原因大家也知道,就是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学。所以对于诺贝尔奖,成了全民族的心结,这就是很自然的。我想,就是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也就产生了中国梦。

我认为中国梦就是会实现的。我在国内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数不清有能力、有决心的年轻人。她们与美国大学生相比,知识更多,也更加成熟,很清楚

自己的方向与前途,而且肯努力。如今又有了经济条件支援,我对科技发展的前途非常乐观。

当然也存在问题,甚至也很多,但这就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成果,问题不可避免。但就是我们在种种方面都证明,我们可以将很多问题都克服,所以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莫言:最近我在网上瞧见一条消息,美国的一家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很多。我想这也表达了中国人的梦想:到天上去。

范曾:要言不繁。因为我们的航天事业正在迅猛发展。

您当年做研究生乃至走上研究道路时寂寞不

学生:我想斗胆叫杨振宁先生一声“师兄”,因为我现在就是北大物理学院直博一年级学生。研究生的生活确实很无聊很寂寞,我们每天都在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我想请问杨先生,您当年在做研究生乃至走上研究道路时您寂寞不?就是什么力量支撑您坚持走这条路的?

杨振宁:我想跟今天年轻的学物理学的同学讲一点很重要的事情,就就是科学的前沿变动得非常之快。单说物理学,今天的很多前沿问题在我做研究生的时候就是没有的,那个时候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今天已经没有人注意了。所以呢,我的经验不大能够给您很多的帮助,我只能说,在我做学生的时候,物理学的问题比较单纯、比较简单。今天物理学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方向打开了,非常之多。在我年轻的时候,一个学生只有三四个重要方向需要注意。后来几十年的发展把物理学向应用方向推进了,比如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就没有“材料科学”这个名词。所以现在您们可学的东西、可走进去的方向与我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自己一路并非没有问题,我总结过自己包括身边人的经验,发现学科学的人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找论文题目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学生从学习别人转向自己找问题的一个过程,就是比较难。1947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就是我一生最困难与不高兴的时期。之前我一帆风顺,但那时却到处碰壁。我想说,这个失望碰壁的经验,绝对不就是您一个人的经验,而就是大多数科学研究生的经验,我告诉过我的学生们,如果在困惑期间,能坚持,不气馁,可能会

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要想成为文学家,还需要过两关

学生:我想请问莫言先生,您就是一个作家,善于塑造形形色色的人。在您笔下,什么样的人算就是优秀的人?对于“诚”与“德”,您又就是怎么瞧?

莫言:我想,智慧未必能够弥补道德上的缺陷。邪恶的人,智慧越大,道德就越可怕。

文学作品塑造的也未必就就是好人,也许好人也不一定就是文学家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现在想想,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就就是文学家笔下那些有缺陷的人。因为她们体现了人的多面性,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我想这样的人就是立体的,也就是文学家追求的最高目标。

杨振宁:莫言,您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这样的人要想成为文学家,还需要过两个关,一就是要会写,一方面还要选择故事,这两道关您就是怎么走过去的?

莫言:小时候我喜欢听故事,听多了就喜欢给别人转述,讲的过程就自己添油加醋,这丰富了我的讲故事才能。要想把故事变成文字,肯定还得会写字。幸运的就是我还读了五年小学,学会了几百个汉字。有人分析过赵树理的作品,常用的也就五百多字,我想我的也差不多。

范曾:您太谦虚了,您的作品文字太美了,有很多甚至就是生僻字,所以大家别听她这么说!

莫言:后来我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不过,“文革”期间的小学将我开除,肯定就是因为我很优秀!在家很无聊,也没有书可瞧,恰好有一本新华字典,我就翻来翻去,也有意识地背了一些生僻字。可能所谓那些华丽生僻的字就就是从字典上背下来的。

选择故事确实很重要,这就是每个作家面临的问题。我早期确实挖空心思找故事,但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总就是写不出来。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主张写自己的经验与生活,我也发生了转折,就就是从我找故事变成了故事来找我。我在农村生活几十年,我的经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慢慢都变成了我的写作对象。

“勤”真能补“拙”不

学生:我想请问范曾先生,在艺术的领域,“勤”真能补“拙”不?如果我就就是一只“笨鸟”,应该怎么“先飞”呢?

范曾:我不就是天才,我就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一个人的天分有时候不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会埋藏得很深,如果您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天才也就是不会表现出来的。您说学绘画的人一定就是天才,我不太同意。现在有些人会把那些文理科都不好的学生都放到美术班去。还有一个家长带着儿子来到我们家,说我们儿子什么都不行,干脆就跟您学画吧。当时相当引起我内心的愤怒。我想,孔老夫子都讲她就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更何况我们呢?

但绘画领域,确实就是可以通过持久的努力而达到很高的境界,比如黄宾虹,她就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但这只就是个例。一般而言,还就是孔子那句话,“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学生:我瞧过您一句诗“平生作画千千万,抽筋折股亦堪怜”,“抽筋折股”也太苦了。还知道您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清贫的生活。

范曾:“抽筋折股”,我想这个感觉杨振宁先生与莫言先生都有过。莫言说过,她有时候两三年不写作,其实在做非常辛苦的准备工作。我想,天下没有非常轻松地能够取得成功的事情。

年轻时就是比较穷。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有一句话:“清贫,不但就是思想的导师,也就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与肉体都知道什么叫淡泊。”那时生活比较单纯,星期天买五个馒头,倒一壶水,就就是一天的生活。但当时也很满足,因为有罗曼·罗兰的话在鼓舞着我。它让我知道淡薄就是一种高尚的东西。我年轻时住的地方旁边有很多小吃摊,但我没钱买,路过时瞧都不瞧。一次李苦禅的儿子李燕买了包开花豆来我家,吃了以后我说,世界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不?她说就在您家门口买的。现在人们幸福多了。

学生:在那样的生活中,您精神上的愉悦究竟从何而来?

范曾: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陶渊明在这样的清贫中都能自乐,真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意!

瞧学生第一瞧诚实,然后就是智慧

学生: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但就是在学术领域出现的佼佼者并不多,三位先生如何瞧待这个问题?我们最缺乏的就是什么品质?

范曾:我与您有不同瞧法。中国非常大,您并没有做一个统计,证明哪些就是杰出的,哪些不就是。我对年轻一代充满了信心,未来永远就是属于年轻人的。中国很大,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发生,我相信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国)还会有新的诺贝尔奖得主出现。

我选择学生,首先瞧诚恳不诚恳。孔子的孙子孔伋说“诚外无物”,从开普勒所讲的从宇宙到地上的一棵小草、一滴露珠,都就是诚实的存在,我们做人也一定要做诚实的人。因此我瞧学生第一瞧诚实,然后再就是智慧。方才莫言也说了,有智慧而不诚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学生:有人说理科生就是不解风情,文科生就是只谈风月,您怎么瞧?

范曾:这两种结论都不智慧。

最高的荣誉就是读者的口碑

学生:我的问题针对莫言老师。北大有一个湖名为“未名湖”,这个名字也代表了这里的同学与老师对出名这件事的态度。您现在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

得到了全世界的注视,要就是再照照片,肯定不可能再光着膀子了。我的问题就是,曾经那个“未名”的您与现在“出名”的您,变化大不?

莫言:当时实际上我没有光膀子,只就是因为张艺谋与姜文都光着了,觉得我不一致,就强行把我的衬衫脱下了。所以您瞧她俩很黑,我很白。那个时候我已经写了《红高粱》,也应该算就是出了一点名,只不过没有现在名声这么大。前天我还在北师大讲,每个人都想成名,这就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欲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成名,这确实有讲究。如果就是歪门邪道,成的也就是恶名。如果用才华与勤奋,大家就会鼓励。我觉得北大的未名湖也暗含着鼓励大家尽早成名的意味吧。我觉得现在我的内心深处与当年没有太多的变化,因为我就是一个写小说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名声建立在作品之上,最高的荣誉就是读者的口碑。假如您能写出一本让读者满意的书,不仅让当下的读者满意,也让将来的读者满意;不仅让本国读者满意,通过翻译还能让外国读者满意,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值得终生追求的。

最后寄语青年学子——

范曾:诚外无物……诚外无物!

莫言:我想到老作家王蒙一部小说的题目,叫青春万岁。杨振宁:……我想,好像自强不息就是对的。

(记者根据录音整理,小标题由编者所加)

《语言与文学》示例教案

《语言与文学》示例 (设计A) 教学过程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 部分。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 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论述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 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 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

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 “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 教法展示 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 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 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 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大意要点:

易错题及变式题精选

高三物理学史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他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程序如下: 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 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312222123s s s t t t ===和12 v v =得出12s vt =;再应用v a t =从上式中消去v ,导出212 s at =即2s t ∝。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312222123s s s t t t ===;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 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 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回忆理想斜面实验) 2.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6.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7.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周期是2s 的单摆叫秒摆。 8.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 增大;相互远离,f 减少)

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014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领导科学与艺术》试卷 1.考试时间为90分钟,闭卷考试 2.试卷满分100分 姓名:专业:得分: 1、 选择题(3*8,共计24分) 1、下列不属于执行力障碍的是? A领导不力 B管理不当 C文化和谐 D团队障碍 2、下列不人力资本的特点的是? A高附加值性 B边际收益递减 C能动性 D不可替代性 3、下列不属于用人误区表现的是? A任人唯贤 B任人唯亲 C任人唯派 D任人唯全 4、提出激励过程中的目标设置理论的是? A 洛克 B 亚当斯 C斯金纳 D赫西 5、提出激励过程中的公平理论的是。 A弗卢姆 B亚当斯 C麦克里兰 D赫西 6、下列不属于授权的基本原则的是。 A权、责、利相互独立原则 B授权有度原则 C注重成效原则 D及时授权原则 7、下列不属于决策力特点的是? A 固定性 B 果断性 C风险性 D广泛性 8、下列不属于执行力特点的是? A态度上果断 B时间上快捷 C方向上虚无 D效益上优先 2、 名词解释(4*56,共计24分) 1、成见效应 2、月光效应

3、情绪管理能力 4、沟通 3、 简答题(5*8,共计40分) 1、领导者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2、试分析自我管理的基本内容? 3、人际关系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和具有的特点有哪些? 4、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说服和谈判的技巧有哪些? 4、 论述题(12分) 请结合事例分析领导者人文素养应该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一、 1-5 CBAAB 6-8AAC 二、名词解释 1、成见效应,指在以往的直觉印象和认识定势的基础上,领导者很难改变对某人的固定看法。 2、月亮本身不会发光,但却可以借助于太阳而发出皎洁迷人的光辉,产生众首仰望的效应。 3、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一种识别、理解、管理情绪的能力,属于非认知的技能、潜能和素质范畴,她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面对环境的要求和压力。 4、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受者进行信息、知识与情报等交流、传递或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语言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不同,构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应用文是用来处理公务和私务,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有:文体的实用性,体式的规范性,表述的简洁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它自身独特的风格。本文将通过应用文语言特点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之间的比较来具体分析应用文 语言的特征,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应用文,写好应用文。 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中,所使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包括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 应用写作的语言与文学作品的语言在语体风格上有显著不同。应用文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应用写作的语体风格是庄重得体、朴实平易、准确规范、言简意赅。而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多描写抒情,铺排夸张,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文学语言丰富多采,给人以美感,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色。应用文的语言究竟有什么特色呢?让我们先作个简单的比较。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这样出场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

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而在一篇调查报告中,介绍一位工程师时,却用的另一种语体:?张××,男,现年四十二岁,一九六二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可阅读英、日外语专业资料,工作勤勤恳恳,积极努力。近年来,工厂的几项重大技术课题,都有他参与或是在他主持下攻克的,被公认为‘全厂一号技术尖子’。他从一九五七年起便申请入党,但因出身于地主家庭,哥哥曾被错划‘右派’,工厂一些领导认为,对他只能在技术上使用,不能在政治上重用。因此至今仍被关在党组织的大门之外?。 由此可见,应用文与文学作品语体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应用文的角度看,应用文不必像文学作品一样去追求想象的丰富、细节的奇特、辞藻的华丽,它的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恰当准确 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指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是指语言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容,使人一看就知道眼前这篇应用文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思。因为应用文写作是一种实用写作,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问题而写的,所以其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特别高。具体说,应用文写作中所涉及到的人与事,一定要确有其人、其事,情节、细节、数字都不能虚构。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2013年04月08日 09:01 来源:云科技作者:程 苓峰 分享到:更多 642人参与 62条评论 编者按: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之一,他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本文中杨振宁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他的佛教观。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图片来源:资料图)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浅谈语言测试的信度与效度

?2009年第1 期? 5 陈静 浅谈语言测试的信度与效度 收稿日期:2008-09-24作者简介:陈静(1981-),女,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科研处,讲师,长春130117 [摘 要]本文通过测试的信度与效度的对比分析,结合其发展过程分析了信度与效度的相互关系对语言测试及语 言教学的影响。正确、科学的现代语言测试的取向应该是效度重于信度。提高测试的效度可以提高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即促进语言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言测试;信度;效度[中图分类号]H0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2009 01-0005-04 语言测试学, 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现已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对语言教学进行测量和评估的一个重要手段, 语言测试愈来愈受到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Bachman (2004:54 曾说:“在教育程序中, 语言测试的基本运用是给教学评估提供重要的信息。”通过测试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通过测试可以衡量教学任务和教

学大纲的执行情况。不科学的测试不仅不能起指挥棒的作用, 有时反而会误导教学, 将学生和教师引向歧途。因此我们主张的是科学的, 符合教育原理的测试, 这样的测试会对教学产生积极 的反拨作用。一套设计比较科学的测试,一般认为应该有四点特征, 即效度, 信度, 实用性和良好的反拨作用。其中信度与效度是后两者的基础,是语言测试的永恒主题,信度与效度孰重孰轻, 也是现代语言测试学家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本篇论文通过测试信度与效度的研究,旨在帮助教师设计合理的测试,并在测试后对试题总结、归纳,以加大测试力度,提高测试效果。一、信度与效度的概念 语言测试的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 浅谈语言测试的信度与效度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6 即当被测试对象发生变化,用同样的“尺子”去重复测量时,总是获得类似的结果。影响信度的因素很多, 它们存在于语言测试的每个环节中,就试卷本身来说主要是样本的大小和区分度等。取样大, 样 本具有广泛性, 测试的信度就高, 反之信度就低。另外试题太难或太易, 考试分数集中于某一点或某一区域测试也失去信度。在测试的组织、实施这个环节中, 一方面考试的环境和条件要对考试有利。另一方面考试的环境和条件对所有的受试者是否一致也影响到考试的信度。在测试评分的环节上, 评分标准是否一致对信度影响很大,尤其是主观题的评分很难能达到很高的标准。

邢台市2018-2019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

邢台市2018-2019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摩擦力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B .地球虽大,且有自转,但有时仍可被看作质点 C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不一定恒定 D .马拉车加速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2.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一列水波,使漂浮在水面上相距6.0m 的小树叶a 和b 发生振动,当树叶a 运动到上方最大位移处时,树叶b 刚好运动到下方最大位移处,经过1.0s 后,树叶a 的位移第一次变为零。则该波的波速可能是 A .1.5m/s B .2m/s C .3m/s D .6m/s 3.城市中路灯的供电线路经常用三角形的结构悬挂,如图所示,为这类结构的一种简化模型。图中硬杆OA 可绕通过A 点且垂直于纸面的轴转动,钢索和杆的重量都可以忽略。如果静止悬挂物的质量为m ,∠AOC=θ,则关于钢索OC 对O 点的拉力F OC 以及杆OA 对O 点的弹力F OA 的计算结果,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tan OA F mg θ= B .sin OA F mg θ= C .sin OC mg F θ= D .tan OC mg F θ = 4.甲、乙两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不同位置,甲比乙高h ,如图所示,甲、乙两球分别以v 1、v 2的初速度沿同一水平方向抛出,且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条件中有可能使乙球击中甲球的是( ) A .同时抛出,且v 1<v 2 B .甲比乙后抛出,且v 1>v 2 C .甲比乙早抛出,且v 1>v 2 D .甲比乙早抛出,且v 1<v 2 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滑块在力F 的作用下沿静止于水平面的质量为3m 的长木板向右匀速运动,滑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μ2,则木板与地面间摩擦力大小为( ) A .μ1 mg B .μ2 mg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杨振宁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

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语言测试中结构效度的实现

【语言学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2年第1期第36卷(总第169期) №1,2012Vol.36General,№169 语言测试中结构效度的实现 马蓉 (辽宁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基础部,辽宁沈阳110180) [摘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语言测试是检验和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结构效度是实现语言测试目的的基础,决定了测试的目的和收集证据检验测试的有效性。而针对不同的受试者测试会有所倾向,产生测试偏见,影响结构效度的实现。科学性的语言测试要求测试者在测试始终合理有效的规避测试偏见,实现结构效度,使语言测试更科学。 [关键词]语言测试;结构效度;测试偏见[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12)01-0117-02 [收稿日期]2011-11-10 [作者简介]马蓉(1977-),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讲师,教育学硕士。 语言测试是检验语言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既受测试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影响,也与受试者个人的特征密切相关。而效度即是考查测试者想要测量的内容,是实现测试的重要方面。在构建测试效度时应避免受试者个人特征对测试表现的影响,也就是避免测试偏见,才能测试出受试者语言能力的真实水平。 一、语言测试中的结构效度(一)结构效度的概念 Lyle F.Bachman 在他的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语言测试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结构效度,从属于对语言测试分数所作的解释的意义性和合理性,这就意味着对测试分数的解释就是对受试者语言能力的评估[1]。Bachman 认为通过结构效度,我们不仅可以评估想要测量的受试者的语言能力,还可以通过对测试分数的解释来判断测试所采用的目标语使用语域是否合理。结构效度的概念最早是由Cronbach 和M eehl 共同提出的,在Construct validity in psychological test 中,他们认为“结构 是人们假想的属性,可以在测试的行为中反映出来。 ”[2]这种结构是抽象的,反映了人类某些不能被直接测量的行为,如人的智力、态度和理解能力等。所以,通过结构这一概念的使用,语言测试者可以设计一个合理的测试来测量欲测的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并通过测试成绩加以证明,实现结构效度。简言之,结构效度就是对测试分数的解释,从而评估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和测试任务的特点。 (二)结构效度的构建 由于欲测的能力不能被直接观察到,测试者必须通过可直接被观察到的表现作出推断;并且,预测的能力是理论上的定义,测试者需预先假设预测能力会影响受试者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其在语言测试中的表现;所以在构建具有效度的结构时,测试者需要测试预先定义的测试分数和预测 能力的假定关系。 那么,构建一个语言测试的结构效度,根据Popham 的理论:首先要提出一个假说性结构,假设用其解释测试表现;然后从产生结构的理论中推导出关于测试表现的若干假设;最后用逻辑和经验的方法检验这些假设[3]。 (三)结构效度对于语言测试的重要性“结构效度是所有的各种效度之本,是结构效度决定 了整个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考试属于哪个体系。”[4] 结构效度决定了语言测试的方向和内容,关系到测试者对测试分数所作的解释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推断此次测试是否能够测量出受试者的真实语言能力,所以结构效度对于语言测试尤为重要。 二、影响结构效度的语言测试偏见(一)语言测试偏见的概念 语言测试偏见(test bias )是指在测试过程中,由于个性特征的不同和测试任务的特点而导致受试者在测试中的表现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影响测试者基于测试分数而 对受试者的实际语言能力作出的评估[5]。 对于语言测试的受试者,其真实的语言能力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而影响其在测试中的表现。受试者个人因素包括语言能力(语言知识、策略能力或元认知能力)、话题知识和情感图示。测 试偏见是形式多样的,如对测试分数的错误理解、 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对受试者水平的错误评估、测试内容对部分受试者具有倾向性、不恰当的选拔程序、不充分的标准评估和不适宜的测试气氛和环境。在实际的语言测试中,由于不能清楚地将文化和教育背景与我们欲测的语言能力区分开,导致测试偏见更为复杂。 ·117·

(完整版)人教版物理学史归纳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作用力即合外力;F=ma)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F=kx);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轨道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二、电磁学:(选修3-1、3-2)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2、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3、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4、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5、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

科学与宗教

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 李越 416627314005 软件工程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怀特海认为,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然而,科学与宗教总是互相诟病,科学认为宗教的基本教义缺乏经验证据而不可靠,宗教则认为科学缺乏人文关怀的意义和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宗教政策,但人们还无法对宗教持肯定态度,仍然认为宗教是错误的思想和信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宗教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21 世纪,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以科技为手段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对科学的信赖日益加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不断改变,社会出现了生态污染、生态破坏甚至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危机。有人认为宗教可以化解科学的道德危机。21 世纪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再次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综观近 15 年来,学界对宗教与科学的主要关注点为:二者的功能互补关系、科学的道德危机是否需要宗教、二者如何发展三方面的问题。 一、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一)宗教与科学的互补关系 21 世纪以前学界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主要观点是对立或者是对立但相互促进两种。21 世纪以来,学界对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的对立关系已经争议不大,主要争议集中在二者的功能进而互相影响的二者关系,特别是关注科技发展时代的道德危机是否可以由宗教来消除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当前学者不再将二者关系简单片面化,而是趋向理性。多位学者在承认宗教曾经迫害科学家、阻碍科学发展的事实同时,也认为宗教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氛围等等,甚至二者在发展中可以相互促进。杨足仪挖掘二者相似、相通之处。他认为,科学追求知识的确定性,而宗教追求知识的完备性。二者的相同之处: (1)同根同源:都开始于人类的惊疑。面对浩瀚的宇宙和易逝的人生,我们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和崇服之情。这种感情体现为感性的情感和冷静的理智,前者积淀为宗教,而后者升华为科学。(2)认识旨趣:都希望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人类的需要。(3)终极追求的归一性:“对人类日常生活都表现为在世的关怀,但其最终指向都是对人类的终极关切”,终极追求是一致的。 以钱时惕、闵丽为代表的学者指出科学的缺陷性。闵丽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不具有工具唯一性,有局限性,不是万能的,而宗教对科学的社会功能可以予以弥补。只坚持科学而否定宗教是科学主义,会造成严重后果。宗教作为一种非理性思维方式有情感慰藉、行为规范和理想社会导向的功能,同时对理性认识和科学研究有激发功能。因此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平行的、功能互补的。 刘立夫认为,宗教与科学二者在本质上是对立,但在功能上互补。李申则从人类需要的角度出发,认为二者既有冲突,又有有限的包容。他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人类的需要的产物。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产生了科学;人类需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产生了原始宗教,需要处理人与人关系时,产生了人为宗教。宗教阻碍科学发展,因为它将人类的精力引向宗教而偏离科学。但即使是在宗教占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时代,科学也未曾中止发展。因此我们不可夸大包括宗教

二语写作测试中的评分量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b9863206.html, 二语写作测试中的评分量表研究 作者:罗娟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09期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二语写作测试中的评分量表研究较多,但结论各异。为了能够客观合理地给学生作文打分,还需要借助计算机和语料库的最新发展成果,在语言层面保证评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由多个评阅人对作文的篇章结构和内容综合打分。 [关键词]写作测试信度评分量表计算机语料库 英语写作评分中的信度及误差控制是研究较多又很棘手的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作文评分中有很大误差,因此控制评分误差以提高信度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二、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写作测试评分中的中心因素是评分员和评分量表,在评分量表中,整体评分法 (holistic scoring) 与分项评分法 (analytic scoring) 是写作测试中最常用的两种评分法。整体评分法是按考官对考生的写作内容和流利性等方面的整体印象,总体给一个等级或分数,分项评分法则把考生的写作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分解开来,从不同的维度分别评分,然后根据每个方面的得分和权重算出写作总分。 这两种评分方法主要应用于口语与写作等主观性测试,国内外对于两种方法的评分信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但选用哪种评分法以达更高的评分信度,在语言测试界见解不一。诸多研究者认为分项法评分信度比整体评分法更高 (Hamp-Lyons, 1991; Weigle, 2002; 李筱菊,2001) 。但另一派研究者持相反观点,认为整体评分法的评分信度、评分人间一致性更高,适应在大规模测试的写作评分中采用(Cooper,1977; Huot,1990; McKendy,1992)。对此论断,其他研究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现将某些代表性研究概述如下。 在20世纪后期,限于理论与研究工具的发展,一些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来计算写作中两种评分方法的评分信度,这样只能检验写作评分中的随机误差,随着教育测量学的发展及新分析技术的应运而生,评分信度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准确。

《语言与文学》

《语言与文学》 (设计A) 教学过程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论述

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 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 教法展示 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大意要点:①总论“语

高中物理学史必修一

高中物理学史(必修1) 质点即有质量的点,是高中物理提出的第一个理想的物理模型(抓住事物主要因素比如质量,忽略掉事物的次要因素比如形状或体积)。 物理模型:轻绳轻杆,光滑斜面,点电荷等 质子氦核电子中子电性和质量 匀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隐含条件 一般需要考虑重力的情况:颗粒微粒质点尘埃小球滑块液滴油滴等等 1、亚历士多德: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形式逻辑的创始人,首先定义时间。根 据生活经验,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比(如马拉车车就走马停车就停) 2、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著作《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开科学实验的先 河⑴通过逻辑和实验对落体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建立描述运动所需要的概念:速度、加速度,靠滴水计时、用斜面“冲淡”重力,合理外推到倾角900,x∝t2,得出所有物体自由下落时加速度都是一样的,指出如果完全排除了空气阻力,所有物体下落同样快。提出在科学研究中,懂得忽略什么有时与懂得重视什么同样重要。其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⑵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斜面理想实验),发明了望远镜,科学探究要素: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数学)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3、牛顿:英国科学家,动力学奠基人,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创立了微分学。著 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三个定律(牛一惯性定律牛二合外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乘积牛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伽利略和笛卡尔的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指出:以任何方式改变速度(包括改变速度方向)都需要力,提出万有引力定律。100多年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 惯性系:不受力的物体将保持匀速或静止状态的参考系。 4、笛卡尔:补充并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将永远保持静止或 直线运动状态; 5、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英国亚当斯和法国勒维耶各自独立发现海王星(利用天王星轨 道的偏差)、德国伽勒观测到了海王星、英国哈雷算出哈雷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 6、法国拉普拉斯提出黑洞理论 7、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 德国的迈尔、亥姆霍兹英国的焦尔对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提出贡献最大。 8、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20年,提出开普 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9、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胡克、哈雷都对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进行思考, 10、托勒密:地心宇宙,哥白尼:日心说

我理解的佛学与科学的关系----我的信仰

信 阿姨: 您好!首先祝您生日快乐! 妈妈和爸爸到您那,希望你们一起度过快乐的一段时光。 有时我觉得,您就象我的另一个妈妈,虽然不常一起,但只要想起您,总觉得心里暖暖的。记得九三年我在您那儿的事吗,你们给的那段温暖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那时我很喜欢跟您去你们矿上的图书馆借书看,我常常想起那时的事,如果没有那段时光,也许今天我不会对生命以及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的感悟。 在那时,我曾看过一本《知道一点相对论》的书,是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书,写得还算浅显,当时勉强能看懂。由于这本书,我才接触了比较先进的物理学、宇宙学理论。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我是谁?我了解我自己吗?为什么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 自己的行为?当我读高中时,我就察觉到,虽然我很想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让母亲满意,可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控制自己去努力学习呢?为什么那么喜欢看小说、玩呢?我是谁?如果我就是我的思想,那我的思想为什么控制不了我的行为?再后来那段考学不顺,没有工作的时光,又让我对生命

有了厌倦感,让我思索:我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如果生命是痛苦的,为什么我不能选择死亡? 再后来,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一定要遵从道德,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为什么人要受苦,苦的根源在哪里?是因为制度不好吗?怎么才能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呢?如果有了真正的民主与自由,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带着这些问题,这二十年来,我比上学时变得爱读书了,也不停地边看书边思考。 去年十月,才在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下,我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 刚开始妈妈听我说相信佛学的时候,她很不高兴,担心我走入歧路,变得莫名其妙,神经不正常。快半年过去了,妈妈现在不那么担心了,听我讲对佛学的理解,也能听得进一些了。当我说想把这些领悟和您谈谈时,她还很支持。您是我的另一个妈妈,我也希望就此听听您的意见。下面我就谈谈在佛学的启示下,对以上所探求问题的一些认识,希望您能指出其中不对的地方,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生命和生命的意义。 现在的物理学已经发展到能用科学实验而不仅仅是理 论去观察原子内部的粒子运动了,也能观察电子、光子等微粒的运动。科学家们在观察中发现了波粒二象性现象的存

语言测试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测试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语言测试也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外语教学效果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阐述语言测试体系发展的四个阶段,指出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与外语教学有些密切的联系,并就语言测试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做了几点总结。 关键字:语言测试理论英语教学启示 Abstract: Tes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in language teaching. It is an essential way to measur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author elaborates four development periods of testing theory and states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testing theory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draws conclusion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language testing theory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language testing theory English teaching implications 一、引言 语言测试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一套科学的测试工具,根据明确的评估目的和抽样的方式,设置有限的试题,让测试者完成设置的测试任务,从而考查测试者的语言能力,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对测试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做出公正、准确和客观的评价。语言测试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学生通过测试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改进学习方法;教师通过测试可以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因此,语言测试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英语教学,对于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语言测试的发展历程 语言测试伴随语言教学而出现,并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即前科学语言测试时期、(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时期、(心理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测试时期、交际语言测试阶段。 1.前科学时期 前科学时期指的是20实际40年代以前的语言测试时期,这个时期,语言教师对于什么是语言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科学的认识,只是把语言当作一门包括语法、词法、语音的知识体系去教。把语言看作一套知识,是这个时期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观的内涵。过于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目标语文本的翻译等,不注意课文内容,课文常常被当成语法分析的材料来讲解,致使语言一直被当成知识来教,被当做知识来测试。这样,只把语言学习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学生得到的知识主要是教师传递的陈述性知识,而学生是被动的,并没有意识到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知识的接受不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或创造性等认知结构机能的变化,一味的要求学生背熟记牢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2.(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时期

高考物理专题:原子核及物理学史及参考答案

原子核及物理学史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5 11247162N H C He +→+是α衰变方程 B .123112H H He γ+→+是核聚变反应方程 C .238 234492902U Th He →+是核裂变反应方程 D .4273012 13150He Al P n +→+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方程 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发现促进了人们对原子.原子核的认识,下列有关原子.原 子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 B .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内部有电子 C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等现象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D .氢原子从3n =能级跃迁到1n =能级和从2n =能级跃迁到1n =能级,前者跃迁辐射出的光子波长比后者的长 3.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X S i P 30143015+→;Y B H Be 105219 4+→+;Z Li He He 734242+→+其中() A .X 是正电子,Y 是中子,Z 是质子 B .X 是正电子,Y 是质子,Z 是中子 C .X 是中子,Y 是正电子,Z 是质子 D .X 是质子,Y 是中子,Z 是正电子 4.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不仅推动了电磁理论的发展,而且推动了电磁技术的发展,引领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下列哪一个器件工作时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 ( ) A .电视机的显像管 B .回旋加速器 C .指南针 D .电磁炉 5.牛顿以天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引力为依据,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创建 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牛顿 ( ) A .接受了胡克等科学家关于“吸引力与两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B .根据地球上一切物体都以相同加速度下落的事实,得出物体受地球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即F m ∞的结论 C .根据F m ∞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了地月间的引力关系,进而得出12∞F m m D .根据大量实验数据得出了比例系数G 的大小 6.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B .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 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电源的电动势反映了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B .电源提供的电能越多,电源的电动势越大 C .电源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路中通过1库仑的正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D .对于有恒定电流通过的导体,通过导体某个截面的电量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都相等 8.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对于爱因斯坦提 出的质能方程E=mc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E=mc 2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