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的特点

词汇的特点
词汇的特点

语言词汇的特点

汉语言141 孙慈 2014012249

【摘要】: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语法,对语法的普及和提高中文基础教育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现实交际中人们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是用词汇这个建筑材料构成的。人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文章就可以语言的建筑物。所以,充当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词汇的基本属性。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建筑材料,其本身也是一个系统。但是,各种词汇单位随意堆加在一起并不能构成言语作品。词汇的各种单位必须在语言的结构规律——语法规律支配下,有目的地组织排列起来,才能成为现实交际中的言语作品。词汇研究的理论同样为中文教育所需要。本文先试就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作一些探讨,以期拋砖引玉。

【关键词】:词汇、语素、系统性、更替、语言

词汇和语音、语法并列为语言的三大要素。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发展变化在语音、语法上都有体现。比较稳定的是语法,其次是语音,不断更新自己装备的是词汇。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现实交际中人们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是用词汇这个建筑材料构成的。在这个建筑物中,性质和功能不同的词汇单位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但是其总体性质是一样的,所以充当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词汇的基本属性社会上的凡人凡事凡物在新陈代谢,词汇就随之新陈代谢。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词汇就层出不穷。比如世界创造出了“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词库中就要增加“电脑”这个新词。

词汇的各种单位必须在语言的结构规律---语法规律支配下,有目的地组织排列起来,才能成为现实交际中的言语作品。那么,语言词汇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点。第一系统性、第二任意性和理据性、第三普遍性和民族性、第四变化性和稳定性。

首先,词汇的系统性;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多层面的系统,词汇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词汇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词汇的系统性是潜在的,它主要通过词汇单位的各种聚合类体现出来。词汇的系统性可以从材料单位构成、结构功能、意义类聚、词汇内部协调四方面来分析。

一、材料单位构成的系统性,由语素、词和熟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体现。语素是词汇中意义结合体的最小单位,处于词汇的最底层。词是语言建筑材料中最重要的单位,数量上最

多,是构成词汇中的主体。熟语的表义容量大,它是词汇材料构成的最高级次。

二、结构功能的系统性,指在词汇结构整体内存在着由内向外三个有序的结构层次,意思就是在根词的周围存在着有构词力,历史稳定性较强和普遍使用较大量的词,它们是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在基本词汇的外围又存在着由基本词构成的比基本词数量大得多的一般词。

三、意义类聚的系统性,词汇内成员之间在意义上有着千丝万缕网络状的联系,体现了词汇意义类聚的系统性。比如同素易联、上下位词。

四、词汇内部协调的系统性,语言构成的系统性决定了词汇中词与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关联互相协调的。一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往往与其相关的词义也随之有所改变。例如“红”的本义是“帛赤白色,从系工声”赤白是赤中有白,就是桃红。汉族民习用“红色”表示“喜庆”“成功”等意思。到了近代随着政治历史形势的发展“红”又表达“革命、政治觉悟高“的意思。于是与其相对的“白”的意义受其影响也发生了变化。

其次,词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汉语中“天”叫做“tian”,把“牛”叫做“niu”,不是必然的,而英语中把“天”叫做“sky”等等。不同的语言把相同的一个概念用不同的声音表达,充分说明语言的任意性、词汇的任意性。词汇的理据性则体现在具体语言中语素与语素的组合、词与词的组合是相对可论证的上。比如“玫瑰花”之所以用“玫瑰花”而不是“玫瑰草”,这是相对可论证的

因此,不同的民族可以用这样的声音,也能用那样的声音表示某一个词义,不同民族语言用不同的声音表示同一个词义,同一个民族语言词的音义关系也有古今的变化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们用什么样的音义结合来给客观物命名应该是有理据的。总结来说,语言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

词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词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概念和词语本质上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语汇的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因为语言中的词汇,特别是实词,与逻辑上的“概念”往往密切相关,因为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词汇则标记了概念。因此可以说,只要客观事物存在某种概念,就一定会有相应的词来表达它。比如:客观存在着“日”、“月”的概念,那么无论哪种语言中都会有反映这些概念的词语,像汉语中有“日(太阳、日头)”、“月(月亮)”,英语中有“sun”、“moon”,这就是词汇的普遍性。

不同语言中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有许多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词语往往反映某个民族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在这方面不同语言就可能有明显差异,所以民族性就是使某种语言的语汇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民族性是有本民族的民族风格、民

族特色、民族气概,有属于本民族的独特的风采。不同民族反映相同概念的词体现在词语搭配关系上和感情色彩上,它反映了不同语言词语组合功能和情感的差异。词汇的民族特点是语言的民族特点的主要体现,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音义结合的差异,用不同单位标示同一事物,代表的事物的范围不同。如汉语中的“狗”往往带有贬义的含义,有“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有表示亲密、可爱的感情色彩,如可以称呼自己的爱人为“my dog”等等。词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

最后就是词汇的变化性和稳定性,词汇的变化性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与语音、语法比较起来,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直接。因此,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都会很快的反映到词汇中。这就使得一些旧词语逐渐从人们口中消失,而很多新词语又不断在交际以及传播媒体中出现。举例来说,比如早年的“斗私批修”、“红卫兵”等词,现在基本已经不用了,而“上网”、“电子邮件”、“微信”等词都是近年来出现并大量使用的。一般来说,各种语言的四要素中词汇要素中的一般词汇的变化是最快的。

但是,词汇的变化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社会约定和词汇系统的严格制约,也有极强的稳定性。所谓社会约定的制约指的是很多词语的声音、意义和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变。一些表示自然现象的词汇,古今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一样的,所以这些词从古传到今一直没变,新造的词也是在这些词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一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往往是及其稳定的,像“山”、“河”、“天”、“地”、“日”、“月”这样的词,中国人沿用了几千年,至今没有改变过;一些熟语的固定用法也是如此,如“半斤八两”,尽管现在的1斤不再是古代的16两,可我们也没有把这个词语说成“半斤五两”。

另一方面体现在一些新词的出现往往是根据现有的词汇,固定的词汇结构造出来的,如“微信”等等。

总之就是,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是统一的: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变化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

参考文献:

【1】肖华.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语言词汇特点研究[J].广东商学院;

2012(6)

【2】刘中富.现代汉语词汇特点初探;东岳论丛[J].2002(12)

【3】高兵、杨同用.从现代汉语词汇看基本范畴词汇的特点[J].甘肃社会科学.2010(11)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参考P232,P7) ?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重点:用具体的语言事实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思考题(1-3) ? 1.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a child;two children ?一个小孩;两个小孩 ?(2)S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us. 他随时都在准备帮助我们。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 我们随时都在准备帮助他。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 2.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He criticized my taking risks. 他批评了我的冒险活动。 ?(2)His criticism doesn't worry me. ?他的批评不会使我不安。 (3)I don't like to rea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我不喜欢读他的文学批评。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小结:“汉英语语法方面的差异” ?(1)汉语有个体量词,而英语没有。 ?(2)英语这一类的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英语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a book:two books),代词有主格宾格的变化(I:me;he:him;she:her),动词有时、体、态的变化(study,studies,studying,studied),等等。 ?思考题 ? 3.观察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句子的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辣妹子生性不怕辣辣妹子出门怕不辣 体会意义: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类似的例子不怕难难不怕怕不难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 想吃饭想饭吃饭想吃 ?小结:“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 ?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可以造成不同的结构。语序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分析方法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特点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比如和印欧语对比。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浅谈现代汉语和英语词汇特点的比较知识讲解

浅谈现代汉语和英语 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特点的比较 2012级学科英语:王忠文随着世界性汉语热的影响,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在交际交流中,中、英文的交叉使用现象也越来越多,那么对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之间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做一个比较也显得尤其必要。 一、语音即语言的声音,它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们是通过语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现代汉语语音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的总体特点是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现代汉语语音的音乐性较强,具体表现为: 1.汉语音节中没有复辅音,都是一个辅音,而且不会出现在音节开始,即使是在词尾也只限辅音[n]和辅音群[ng],如[an]案和[hong]红。而英语中的辅音或辅音群是常见的,他们可以出现在词首或词尾,常常两三个辅音放在一起。 2. 元音占优势。现代汉语中可以没有辅音,但元音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并且是乐音,听起来比较悦耳。而英语的音节中最少须有一个元音,最多可以有8个元音。闭音节多,开音节少;音节中以辅音占优势,而且在元音的前或后都可以有辅音

群出现。 3.音节有声调。语音中超音段表达的主要手段是音高、音强和音长。而音高的使用又最为广泛,它的语音物质表现形式为旋律(melody),当旋律以单个的音节或词作为基本载体时,被称作声调(tone);当旋律以短语和句子作为基本载体时,被称作语调(intonation)。声调或语调是体现音高变化的单位。 汉语是声调语言,音高变化分布在字,即音节上,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是由声,调和韵组成,一个汉字即一个音节。不仅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还可以使汉语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代汉语语音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而英语是语调语言,音高变化分布在短语和句子上。英语句子语调由句子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即语调核心表现出来,句子中的语调由语调群表现出来。而语调群分为调头、调体和调尾组成。英语中语调的特点如下:一般地说,低调冠,高调头,调身用平调且依次渐变滑动降低。语调核心接受句子语调,有调的变化,或升调或降调。由此,汉、英两种语言的语音对比,主要是音高变化的对比。 二、语汇是语言中语词的总汇。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语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汇,指的地语言中的语和词(简称语词)的总汇;狭义的语汇,指的是语言中的语的总汇。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汇,其含义是广义的,即指的是语言中语和词的总汇,与传统的包括语和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一)、语序和虚词为汉语最主要的语法形式汉语的词形没有很丰富的形态变化,无论是作主语还是谓语、宾语,都无词形变化。而英语却是有丰富词形变化的语言,名词有单复数形式,动词有时态变化,等等。更多时候汉语是以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英语中靠词形变化而表达的语法意义。例:这件事他知道了。(英语:has known)我告诉他了。(英语:I) 他告诉我了。(英语:me) 在汉语里,同样的词语组合时,因为语序的不同可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比如“发展缓慢”是主谓关系,“缓慢发展”是偏正关系;“态度端正”是主谓关系,“端正态度”是动宾关系。此外,用不用虚词或者用什么样的虚词,都可以使表达的意思不同,如“经济繁荣”是主谓关系,“经济的繁荣”则是偏正关系;再比如“老师的朋友”是偏正关系,“老师和朋友”则是联合关系。(二)、汉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具有一致性例:年轻意气风发天气不太好。理财选择逃避请讲普通话。以上两组例子,从词的构成到短语构成再到句子构成,都具有一致性,第一组结构关系皆为主谓关系,第二组皆为动宾关系。这种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一致性原则是汉语里的一个特点,因为汉语的双音节词大多是以词根复合法为主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这一特点为我们学习掌握汉语词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带来一定方便,但也为词和短语的区分带来一定困难,有时候一些相同相近的结构可能属于不同的语法单位。如“新房-新车、黑板-黑墙、马路-近路”,这三组词语中的前一个单位“新房、黑板、马路”是词,后一个单位“新车、黑墙、近路”是短语。(三)、汉语实词和句法成分之间无严格的对应性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言里,不同词类的词对应不同的句子成分,这种对应关系比较整齐,如名词作主语、宾语,动词做谓语,形容词作定语,副词做状语等等。汉语则不是,在汉语中一种词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反过来说,一种句子成分可以由多种词类的词充当。例:①这是好事情。②质量特别好。③她的身体恢复得很好。例①中“好”是作定语;例②中“好”是作谓语;例③中“好”是作补语。在三个例句中“好”始终是形容词。而英语的大部分形容词加-ly 可构成副词,用在壮语中,ly是副词词缀。(四)、汉语具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1、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如“一个人、两只猫、一把茶壶”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叫名量词,包括表计量的度量衡单位。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动量词,包括时量单位。量词的来源很复杂,不同类型的量词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是不相同的。总体上说,汉语的量词极为丰富,不同的名词要配以特定的量词才能与数词组合。如:条——鱼、蛇、围巾、绳子根——针、钢管、棍子、油条、绳子、线2、语气词。相比其他语言,汉语的语气词也很丰富,而且汉语语气词的出现频率比较高,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能表现出其细微的差异。如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不同的句类都相对固定的语气词。有的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口语中语气词和语调配合使用,可使句子语气更为显赫;书面语中,语气词和标点符号配合使用,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通话里最基本的语气词:的、了、呢、吧、吗、啊。其他有的是因为语气词连用而产生连读合音的结果,例如“啦”是“了啊”的合音,“呀、哇、哪”等是“啊”的音变形式;有些是不太常用的。例:他们会来的。孩子们打算去哪儿呢?这不是我的书吗?

现代汉语词汇全部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题目:“铁路”是词,“铁锅”是词组。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以分别与不同的词构成反义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关联性联系形成的新义是词的比喻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啤酒”“芭蕾舞”是合成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词的本义又叫基本义,是词的最初意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叠音词属于合成词中的一类,如"莽莽”"姥姥”。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虚义语素”是指“子、儿、”等无具体词汇意义的词缀。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找茬儿”中的“茬儿”是单纯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固定语在结构、意义、作用上有自己的特点,但仍是词汇的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鼓掌”“睡觉”都是离合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语素在构词中的特殊变异主要表现之一是语素义变得模糊。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构词能力强是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 MTV、WTO都是带字母的词语。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以是词义,也可以是语素义。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由于成语意义的整体性特点,构成成语的语素义直接相加不能显示成语的整体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同音词即声、韵、调相同或相近的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同义词是概念义与附属义完全相等的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常用词可以是基本词汇中的词,也可以是一般词汇中的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 "摩托车”是半译音半译义外来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词都有概念义,同时也有附属义。 正确答案:错误 【第二次作业】 1、简答四音节的成语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成语绝大多数是四音节的,有一部分后来成为成语的词语,原来就是四音节的。如"一息尚存”,出自《朱子全书?论语》:"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一息尚存”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②但大多数成语为四音节,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同汉语语言片断双音节化有关相当关系。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而绝大多数成语都用了这种节奏。各种长短不同的词语形成四音节的成语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2)用四字概括事情、故事、寓言等的主要内容。 (3)省略句中虚词而成。 (4)增加成分(多为虚词或重义成分)于原句而成。 2、简答语素在构词中的特殊变异主要有哪些表现? 答:(1)语素义完全消失。这指的是某个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它构成的一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词义完全由另一语素表示,例如"国家”中之"家”,"忘记”中之"记”的意义完全消失了。 (2)语素义模糊。这指的是某些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其构成的某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但词义又并非完成由另一语素表示,因此不能说这个语素完全没有意义,却又不能说词义减去另一语素的意义等于这个语素新获得之义。这里语素的意义是模糊的。例如"捣蛋”中之"蛋”,"电池”中之"池”在这里的意义是模糊的。 3、简答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1)新旧词并存可以构成同义词,如:文法——语法,母音——元音等; (2)标准语和标准语吸收的方言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馒头——馍,玉米——棒子等;(3)外来语词和本民族语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幽默——诙谐,海洛因——白面儿等;(4)外来语言的译音词和意译词也可以构成同义词,如:公尺——米,连衣裙——布拉吉等;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思想的发展,语言的词

英语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收听技巧

(1)掌握新闻报道的结构新闻报道往往采用“倒金字塔体”。所谓“倒金字塔体”,也称为倒途法,即按新闻事实重要性的程度由要点到细节逐步扩展,安排全文。把最重要的事实置于全文的第一个句子中,这个句子被称为新闻导语(the news lead)。它告知听众最关心最重要的事实,如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以及原因和方式(why,how,即新闻导语包含了我们常说的五个WH和一个H构成的“新闻六大要素”。新闻导语是整条新闻的高度浓缩形式,听懂了导语,也就听懂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当然,由于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不同,有时新闻导语也可能只包含其中部分要素 (2)扩大词汇量,熟记新闻报道中的常用词汇 ①普通词汇。尽管新闻报道所使用的词汇量很大,但是语言的基本词汇是稳定的。如VOA 广播中的special English(特别节目)的新闻报告中常用词汇约1 500个,这的重复率在报道中是很高的,如cease-fire,presidential election等政治性词汇,finance banking group等经济词汇以ace shuttle,robot等科技词汇。而新闻英语中的特有用语就更具稳定性。若能掌握这些词汇,再加上一些听力技巧,基本听懂新闻报道就不是件难事了。 ②专有词汇。新闻报道是有关世界范围的最新消息,因在报道中常涉及许多人名、地名、国名。除此之外,新闻报道中还常常出现一些河流、山脉及名胜古迹等专有名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可使听者更快更准确地了解所听的新闻 (3)掌握一定数量的缩略语(acronym) 由于新闻报道时间的限制,不少机构的名称常采用其缩略形式,即由该名称中数个词的首字母的大写形式组成,如:PLO是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的缩写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听者不仅要了解这些缩略语的确切含义,而且还应知道它们的正确读音。 (4)掌握数字的不同读法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许多数字,大到几十亿,上百亿,小到分数或小数。尤其对一些多位数的数字,要想立刻听准这些数字的确不容易,其主要难点在于位数过多。因此在听多位数的数字时,应对billion(十亿)、million(百万)、thousand(千)、hundred(百)等词尤为重视。同时,要注意一个数字的多种读法,如播音员把两个足球队比赛结果2:0读作two to nothing而不是读成two to nought或two to zero. (5)掌握循序渐进,从慢到快的原则 目前,许多外台(如BBC,VOA)的新闻英语报道有特别英语(Special English)和标准英语(Standard English)两种。所谓Special English也可称为慢速英语,即新闻播放的语速较慢。

[习题]现代汉语词汇练习(附答案)

现代汉语词汇练习 一、填空题 1、词最重要特点在于:它是_________的语言单位。 2、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___,如按音节划分,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按构词功能和构词位置,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 3、成词语素的特点在于它本身就能____、又能_________,而不成词语素则只能_________。 4、“北京猿人究竟多少人一群呢?”这句话中共有__个语素__个词。 5、“小孩儿喜欢吃吐鲁番的葡萄”中包含了__个语素__个词。 6、“流连”是单纯词中的__词,“妯娌”是______词,“丁宁”是__词。 7、词是构成__或__的要素,语素是构成__的要素。 8、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___。合成词是由_______语素构成的词。 9、单纯词的特点是:不管它有多少音节,但只有__个语素。 10、双音节单纯词主要包括___、___、___三种。 11、由词根加词根组成的合成词有___和___两种形式。 12、复合式合成词是由____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合成词;重叠式合成词是由____构成的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是由_____组合而成的。 13、复合式合成词有_种类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 14、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语的总和叫做__。这里的“词语”指__和各种性质作用大致相当于词的__,在现代汉语中就是指成语、___、___、___等。 15、_____是词的物质外壳,____是词的内容。 16、词义是对客观事物的__反映,它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17、“鬼”、“神仙”等词的意义是对客观世界的_______反映。 18、___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的___,也可称作___。 19 、义项是词的_________。只有一个义项的词是___,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是___。 20、词的本义是词的__意义,基本义是词的____的意义,引申义是_________的意义,比喻义是__________的意义。 21 、同音词是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__、__、__都相同词,它可以分为____ _和_____两大类。 22、义素是构成词义的______,也就是词义的____,所以又叫____或____。 23、语义场就是通过_____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____或__划分出来的类。 24、同义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___。二是___。 25、同义词的辨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______,二是_____,三是_____。 26、反义词是指_______的词。从意义关系上区分,反义词有两类:一类是 ______,另一类是______。 27、“呆板”在“不聪明、反应慢”的意义上同__一词构成反义关系。 28、基本词汇是词汇的__部分,它长期存在着,并且为____提供基础。

《现代汉语》第四章__词汇_练习(有答案)

第四章词汇 一、填空 1、_词汇_是一种语言中词和熟语的集合体,_词汇_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 2、词_____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基本词具有__稳固性__、_能产性_、_全民实用性_______三个特点。 4、一般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熟语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具有稳固性、______具有完整性。 6、语汇规范的原则包括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7、一般而言,一个________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 8、词以________作为构成材料。 9、词由单纯词向________发展,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特点。 10、多音节的单纯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类。 11、附加式合成词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12、组合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13、词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点。 14、词义派生发展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5、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都变成了_____________。 16、________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语汇丰富发达的标志。 17、能构成反义关系的几个词,必须属于同一_____________,属于同一上位概念的几个矛盾对立的同级_____________。 18、“世外桃源”的内部结构关系是_____________。 19、惯用语的实际意义都不能从字面来理解,他们用的都是__________。 20、根据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歇后语可以分为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两种。 21、谚语在表义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就是谚语的真实意义。 22、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________,如按音节划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按构词功能和构词位置,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3、“小孩儿喜欢吃吐鲁番的葡萄”中包含了________个语素________个词。 24、________是词的物质外壳,________是词的内容。 25、词义是对客观事物的________反映,它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6、________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的________,也可称作________。 27、义项是词的________。只有一个义项的词是________,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是________。 28、同音词是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相同词,它可以分为和________两大类。 29、同义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0、词义演变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 1、“激烈——猛烈”的差别在于__D______。 A、范围大小不同 B、词义轻重不同

英语新闻词汇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英语新闻词汇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引言 新闻是传播及时,令人感兴趣的消息,新闻通常报道最近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情(Norman B. Moyes,1980:4)。新闻报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词汇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作为英语语言中最基本的表意单位,词汇是语言变化过程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利用词汇所附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来表达某一观点,可以使新闻报道显得更真实可信,生动形象,吸引读者。作者在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西方现代新闻报纸中的英语新闻词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拟就对新闻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归纳。 1 英语新闻词汇的特点 1.1专有名词和数字数词大量涌现专有名词和数字数词(多为统计数据)属于新闻价值成分,在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 1.1.1专有名词处处可见新闻报道与有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密不可分,故人名、地名、国名、组织机构名称等专有名词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英语新闻语篇里专有名词应用十分频繁。有些专有名词是读者所熟悉的,但相当一部分是陌生的。读者碰到的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付如此大量而又陌生的专有名词。其实,许多专有名词在新闻语篇中是交代清楚了的,不必一见到就去查词典。当然, 对于那些非常重要且频繁出现的专有名词,如果感到陌生, 则应查资料,弄清其意义与读音。例如: KABUL,Afghanistan,Aug. 25—————Dayna Lesli Curry and Heather Mercer are the two American aid workers whom the Taliban claim to have caught “red handed,”foisting their Christian faith on Afghan Muslims in a conspiracy to entice them away from Islam.(New York Times, Aug. 26, 2001) 英语新闻记者还常常用政府所在地的地方指代政府名称。如:Washington 常用来指代美国政府,Peking (Beijing)常用来指代中国政府。此外,英语新闻记者还使用某地地名或某国国名来指代在那儿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或用某一专有名词来指代发生过的与之相关的事件。 1.1.2数字数词大量涌现新闻报道往往涉及时间、事实、数据等具体情况。为了突出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记者总是运用准确的数字数词。例如在这则名为Glastonbury auction for Haiti attracts £80,000 of bids 的新闻中:An online auction by the Glastonbury Festival organisers and Oxfam to raise money for Haiti earthquake victims has so far attracted bids of about £80,000. Elton John's duck -egg blue suit has attracted over £1,500, and bids of £7,000 and £5,000 have been made for VIP tickets for the festival.(BBC News, 31 January 2010) 这段为数49 字的新闻摘录包含4 个数字。这些统计数据说明了实实在在的事实, 具体地反应了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组织者和乐施会(Oxfam)(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和救援组织的联盟)两者联合,为海地地震灾区募捐的感人举动和具体金额。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统计数据比比皆是。显然,充满统计数据的新闻语篇极具客观性和说服力,令人坚信不移。 1.2缩略词的广泛使用大量使用缩略词是英语新闻标题词汇变异的主要形式之一。新闻载体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而且西方社会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特别强调经济效益, 读者总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因此,作为新闻的标题必须尽量“缩身”, 尽可能采用缩略词, 以达到简洁、精炼的效果。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参考P232,P7) 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重点:用具体的语言事实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思考题(1-3) 1.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a child ; two children 一个小孩;两个小孩 (2)S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us. 他随时都在准备帮助我们。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 我们随时都在准备帮助他。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2.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He criticized my taking risks. 他批评了我的冒险活动。 (2)His criticism doesn't worry me. 他的批评不会使我不安。 (3)I don't like to rea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我不喜欢读他的文学批评。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小结:“汉英语语法方面的差异” (1)汉语有个体量词,而英语没有。 (2)英语这一类的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英语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a book:two books),代词有主格宾格的变化(I:me;he:him;she:her),动词有时、体、态的变化(study,studies,studying,studied),等等。 思考题 3.观察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句子的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辣妹子生性不怕辣辣妹子出门怕不辣 体会意义: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类似的例子不怕难难不怕怕不难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 想吃饭想饭吃饭想吃 小结:“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 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可以造成不同的结构。语序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分析方法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特点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比如和印欧语对比。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跟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汉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1.形态变化即词形变化,指一个词在句子中由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而在形式 上发生的变化。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就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2.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变化,没有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词形本身并无任何变化。 3.汉语中也有某些类似形态标志的成分,但数量少,普遍性差。如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商量—商量商量,干净—干干净净),“子、儿、头”作为有些名词的后缀(扣子、画儿、甜头),“们”用来表示复数(朋友们、同学们),“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的

英语新闻词汇特点

英语新闻词汇特色 由于新闻报道需要经常直率或含蓄地转述、援引新闻人物或其他有关人士的谈话,因此,英语报刊频频出现表示“某某人说的”的“说”(say)。但是,事实上,新闻报道所涉及到的说话人的神态和语气在不同场合或氛围中不尽相同,这是“say”这个中性词所无法确切体现的。为此,英语记者有时酌情选用一些表达“说话”之意的近义词,以弥补“say”这个中性词在涵义、修辞色彩方面的缺憾。这样,不仅可避免say一词的重复出现,又能使报道文笔增色不少。 例如下面一篇新闻报道就撷选了多种有关“说”的近义词. Chinese Ambassador on Sino-U.S. Tie The new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has urged Americans to consider the British agreement to return Hong Kong to China as an example for Taiwan,warning that U.S.-Taiwan ties could lead to serious friction with Beijing. In an interview with a news agency,Han Xu,the third Chinese ambassador to U.S.since China-US.ties were restored in l979,noted other problems in relations,including the deadlock over nuclear cooperation caused largely by Beijing's refusal to accept U.S. controls. He also mentioned points of discord 不和谐on trade. But he emphasized the Taiwan question,which he called a crucial issue. Mr. Han warn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must carry out its pledge to stop supplying weapons to Taiwan,and voiced regret at the slowness with which the sales were being reduced. Mr. Han noted that this year,the United States was selling 760 million dollars

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4667007.html, 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初探 作者:柯敏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5期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词汇羡余现象十分常见,前人从双音词羡余、音译词羡余、词汇 羡余等角度,在羡余定义、类型、成因、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在前人“羡余即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意义表达的需要,亦即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的羡余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定义更为严格的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并对其结构类型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词汇羡余的六种类型,总结了词汇羡余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羡余羡余成分赘余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词语的羡余现象十分常见,如“爸爸”与“爸”意思相同,“昂贵”其实就是“贵”,“蝴蝶”属于蝶的一种类型,“蝴”字并没有实际意义,这些都可以算作是词汇羡余。所谓词汇羡余指的是一个词语中,两个词根义位相近或相同,其中一个词根能够代表整个词语或者两个词根中一个词根无意,其本质是“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杨明义,1999) 对“羡余”现象的研究,目前已有一定的成果。张国鹄(2011)从古代诗词格律角度着手探讨诗歌用词中的羡余现象;娄可树(2010)结合“羡余”二字本义,从起源角度发掘出“羡余”是我国古代赋税史上一个特有的名词,意指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对于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研究,总体分析大都是从整个羡余现象、多音词羡余现象、双音词羡余现象、积极羡余、消极羡余以及羡余与累赘的区别等角度进行的,如张卫东(2008)、潘先军(2007)、石毓智(1993)等。 但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羡余研究成果中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羡余的定义模糊化、宽泛化。杨明义(1999)认为:语言中的羡余现象,从根本上说,反映的是语形与语义不相配合的一种表现,具体说是指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意义表达的需要,亦即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金颖若(2004)认为: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结构都存在超出准确表达意义的要求而显得不经济的“多余”成分,语言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羡余(redundancy)。潘先军(2007)认为:语言的羡余现象是指语言的表达形式多于表达内容,通俗地说就是在表达语义时,语言中的某些部分是“废话”。 (二)单独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羡余现象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者没有很好地将现代汉语词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未能得出较为深刻的结论。 (三)研究者对羡余成因的归纳大同小异,总体看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语言系统的原因,包括形成韵律和谐、凑足音节、词义演化中语义的脱落等;主体认知心理上的原因,包括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 首先,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其次,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最后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比较的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汉语是无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 由这个根本特点可以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名词、代词的数。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me/us(异根)。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He reads a 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汉语表示数用数量词或与数量相关的词,如“一本书、十本书、一些书、很多书”,“书”本身形式上没有变化。表人的名词、代词可用后面加“们”的形式表示群体(大致相当于复数),如“人/人们、同志/同志们、青年/青年们、我/我们、它/它们”。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总结..

第一章词和词汇 第一节什么是词 第一节主要是讲什么是词。对词的定义:词是最小的有相对固定的语音形式和适度词长的能独立运用的语音单位。 第二节是讲词的离散性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前苏联学者彼施考夫斯基,之后就是斯米尔尼兹基。第二部分是关于如何区分词和语素。语素,一般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关于词和语素的区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词是可以在语言片段中单独出现或独立运用的一种语言单位词在句子层面具有离散性;而语素则不能独立运用于语言片段中,语素的离散性是属于词汇层面——发生在词的内部,而不是句子层面的。 第三部分是如何区分词和短语。词一般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不可扩展性以及适度的词长等特征,而短语则一般不具街这些特征。关于不可扩展性,陆志韦先生提出了“扩展法”但并非万能的。 第三节词位和词位变体 一,词位的含义:一个词项可以是一个间,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其中“等于一个词的词项叫词位。如“成语就是一种特殊的词位”,“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词项”则叫“超词位,如“打长工”。词位”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表明了是一个可能包含有不同变异状态的、统合的单位。”二、讲词位变体。关于词位变体有四种情形:1.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异会形成词位变体。其中一种变异是由异读引起的,如:露[lòu] ——露[lù] 结[jiē]——结[jié];另一种变异是由变调引起的:不(bú)——不bù。有些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异后,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形成了不同词位的词位,而非间位变体。如:倒[dǎo]——倒[dào]。还有儿化现象,如:唱片一唱片儿,中间一中间儿2.。词的书写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变体。如:绝招一绝着,龟裂一皲裂。3. 词的语法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词位变体。有些同伴随语法意义的变化的还有词的语音形式、词汇意义的变化,如:1.好[hǎo]2.好[hào]。4.词的意义丄的变舁也会形成间位变体。

最新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及其常见语法错误(期末考试).优选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及其常见语法错误 本课题采用了“剥洋葱”的方法来分步简述何谓现代汉语、何谓现代汉语语法、何谓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及何谓现代汉语语法错误四个内容。 首先,至于何谓现代汉语这个问题,本课题从普通话与方言、书面语与口语、现代汉语与当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与现代语言学这四组互相联系的概念出发,通过着四组概念的介绍来理解何谓现代汉语。关于现代汉语,最笼统的说法就是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权威定义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即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那么,何谓现代汉语语法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在《现代汉语基础》这本书里写道,“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那么现代汉语语法就可以推演为汉语中组词造句的规则。此外,语法也叫“文法”,有三种含义:①语法规律即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 ②语法学即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学科;③语法教材即利用语法学为教学而编写的材料。 简单了解现代汉语语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何谓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本课题主要介绍了现代汉语的六种语法特点。第一,现代汉语语法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如没有词性和单复数变化。例如在“干得漂亮!”与“你真漂亮!”这两句话中的“漂亮”一词形态完全一致,但前者为副词,后者则为形容词。第二,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现代汉语中语序固定,语义结构排列有序,从句子整体的角度说,是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从修饰和限制的角度说,定语在主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补语在谓语之后。第三,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只是一个扩句和缩句的过程。第四,现代汉语词类具有多功能性,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与印欧语系中的英语不同的是,汉藏语系中的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关系错综复杂,一种词类可充当多种句法成分且形态不变。 第五,现代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汉语通常话题先行,在语境的作用下,常出现省略、移位、看似不合逻辑等现象。第六,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汉语汉语韵律性强,通常平声字在前,仄声字在后。此外,韵律对词语搭配的可接受程度也有影响,如有些双音节词要求后面只能跟双音节词,这点在“等待”、“遭受”等双音节词中就显而易见。 现代汉语的常见的语法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以及歧义。第一,搭配不当主要表现在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以及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三个方面,上文已经提到汉语的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词句都有固定搭配。第二,成分残缺主要表现在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以及必要虚词残缺,其中任何一个成分残缺都可能引起歧义。第三,语序不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定状错位、词语位置与介词要求不合以及前后互相呼应的词语位置不当。如:绚丽的朝阳,灿烂地放射出万道光芒。此句中的“灿烂地”这一词存在明显的定语错位,次句应该改为:绚丽的朝阳,放射出灿烂的万道光芒。第四,句式杂糅是现代汉语表述中很常见的语法问题,句式杂糅有其常见的杂糅样式,如“是因为……造成的”、“由于……的领导下”等杂糅样式。第五,歧义在现代汉语表达中往往很难被说话者察觉,因为说话人自己很清楚自己要表达的含义,常见歧义有代词指代不明、数量表达混乱等。此外,以上四类语法错误出现时,都可能引起歧义。 总之,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就好比建造房屋必须有砖瓦、水泥等材料,但是光有材料还不行,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才能建成房屋,语言也如此。此外,广泛阅读,多用语言交流,可以提高语言敏感度,从而减少语法错误。简介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欣赏提示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诗文大意: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行行”:心境上的心理变化,空间上的越来越远,时间上的分离之久。“万余里”指物理时间、心理时间。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 --------------------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wor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