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陈世杰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361012)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福建省水产饲料研究会 二OO 四年三月·厦门 目录 1、单细胞藻培养实用技术要点 1.1单细胞藻选用对象 1.2培养单细胞藻器具的清毒 1.3小球藻的分级培养 1.4营养及接种 1.5管理工作要点

1.6PVC 透明塑袋培养 1.7敌害生物防控 1.8防治三例 1.9单细胞藻的浓缩与冷藏 2、轮虫培养实用技术要点

2.1轮虫个体的大小 2.2生态习性 2.3繁殖特点 2.4食性与食料 2.5培养方式 2.6投饵密度 2.7营养强化 2.8轮虫的收获 2.9“饥饿轮虫”问题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陈世杰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361012)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饵料浮游动物(轮虫、卤虫、桡足类、枝角类等)的培养中,单细胞藻类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生物饵料来讲,在很大程度上是最优质而又不可或缺的;同时,单细胞藻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大量培养和生产不仅为鱼、虾、贝类等各种水产经济动物福建饵料动物培育技术

讲习班讲稿

的苗种生产提供饵料,而且有些还可作为鱼虾配合饲料的重要添加物,起到营养平衡与强化效果,利于培育健壮的苗种。单细胞藻作为培养轮虫的优质饵料,其关系更加密切,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轮虫摄食后,富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大大提高轮虫的营养价值。

1、单细胞藻培养实用技术要点

1.1单细胞藻选用对象

有句俗话——“绿水养鱼、褐水养虾”,就是说,养鱼池水中以适量绿藻、养虾池水中以适量硅藻为宜,而贝类幼体在浮游期以金藻和绿藻为宜,在匍匐期则以底栖硅藻为宜。

常用的绿藻类如小球藻(Chlorella)、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盐藻(Dunaliell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 ormis)、青岛大扁藻(P.helgolandica var.tsing-

taoensis)、四肩突四鞭藻(Tetraselmistetrathele);常用的硅藻如牟氏角毛

藻(Chaetocerosmuelleri)、简单角毛藻(Chaet.

simplex)、新月菱形藻(Nitschiaclosterium)、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常用的金藻类如绿光等鞭金藻(Isochrysisgarbana)、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zhanjiangensis)、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鲁兹帕夫藻(P.lutheri);常用的底栖硅藻如舟形藻(Navicula)、卵形藻(Cocconeis)、双

眉藻(Amphora)、弯杆藻(Achnanthes)。

目前,在应用中,微绿球藻、骨条藻和金藻类巴夫藻更显现优点。

单细胞藻作为饵料培养轮虫及水产动物幼体苗种饵料,有以下特点:

①个体小(苗种、幼体之口径约为其体长的1/10),而细胞藻又应是其口径的√2/2或<4/5。

②运动速度、分布情况与幼体活动习性一致,便于摄食即摄食的机会更多。

③营养丰富,尽量选取无坚硬外壁的,适于消化吸收。

④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无毒,不影响幼体、苗种的正常生长。

⑤繁殖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容易大量培养和生产。

1.2培养单细胞藻器具的消毒

①在水中煮沸,5~15分钟;或在高压蒸气灭菌锅中,以1kg/cm2压力、121℃高温蒸煮15~20分钟,此法是加温80℃以上使敌害微小生物的蛋白质凝固而死。

②用70%酒精擦洗玻璃器具、工具的表面,此法是使敌害微小生物的蛋白质脱水变性。

③用300mg/L高锰酸钾浸泡5分钟以上,或泼洒水槽、水池,之后应用洁净海水冲洗,此法是因为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杀灭敌害生物。

④用1~5%漂白粉浸泼,方法与功能同③。

⑤用10%盐酸(1份盐酸:9份水)浸擦玻璃工具,但金属器物和水泥池不宜用。

⑥用紫外线照射,在20℃、以250~260nm照射20分钟,杀菌效果较佳,但也应注意照射距离和时间的调整。照射量较低时即能使病毒失活力,较高时使细菌失活力;杀灭酶菌丝需更高、杀灭原生动物还要高。

1.3小球藻的分级培养

一级培养(小型)目的为提供二级培养用,因此要求较严格:一定选不混杂藻的单种(最好是无菌的纯种),密度高、不老化,没原生动物污染,培养中的用水经严格过滤与消毒,培养器具(主要是玻璃瓶)煮水待凉或用10%稀盐酸擦拭消毒;

二级培养(中型)是未来大量培养的基础,依然是需要比较严格的要求,但藻种密度及操作管理中的严密程度较弱,时有老化或极少量的原生动物污染;

三级培养(大量培养)是最终产品,基本上是单种,或混有少量杂藻,藻种密度不可能太浓,用水、器具均用次氯酸钠液或漂白粉(精)消毒,杀灭原生动物,8或4小时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

1.4营养及接种

一、二级培养时,用营养盐母液调节,大面积培养则先溶解再泼洒。如以

1ml,各种营养元素肥只用其中一种试剂即可;除硅藻外,其他绿藻、金藻类不必施用硅酸钠。

接种量:一级(1:1);二、三级(1:10~20倍)

在每天上午接种好,阴天也应接种,尽量争取扩大采光及增加光照;藻密度小时,接种量宜小不宜大(1:1~2),而藻密度大时,接种量宜大不宜小;同一天接时,先接不耐污种,后接耐污种,接种操作中的两个公式,公式A是指仔鱼基本摄食完了轮虫时,应加的藻量(L)

公式A:加藻量(L)=×1000 Array

公式B:水泵运行时间

1.5管理工作要点

②保持单细胞藻的种群优势,有利于抑制原生动物的繁生,以保持较高的藻类现存量。

藻类现存量=(接种量+净生长量)-收获量

③满负荷运转培养中,采收一半,又加一半,即加大接种量、加大光照和充气(充气量及增加池底面的充气气石);另外,采用指数生长期的藻液,应重

(5%)的混合空气,待藻类密度上升稳定后再视光照强度、添加营养和充入含CO

2

取用。

1.6PVC透明塑袋培养

①PVC透明塑袋或较厚的农用聚乙烯薄膜袋,优点是透光、韧性、无毒、价廉,以插入一根气石的充气管与另一根在袋中离开水面的出气管即可。亦可当作营养盐导入及藻种输出用。

②塑袋培养的优点是:(1)受光率可达99%,而水泥池受光率才28.6%(受光率=受光面积/表面积×100%);(2)藻类质量可保持在一、二级培养水平;(3)框架式设置可充分利用空间,水泥池则为平面布局,占用地面,很受限制;(4)设备简单、成本低;(5)一次性培养,防止原生动物污染。

科威特以直径30cm的容量200L的半透明直管培养藻类,光周期为

12:12,pH为6.5,可培养藻类密度达8700×104细胞/ml,产量达136g/m3·d。

1.7敌害生物防控

①常见单胞藻培养中的敌害生物有:原生动物的游仆虫、急游虫、尖鼻虫、变形虫、鞭毛虫、小白虫等,还有颤藻、纤毛虫、钟形虫等,后者的出现,表现水质已相当不好了。

②敌害生物的危害机制与途径是,与单胞藻处于相同环境条件,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更强,其危害途径是捕食、竞争饵料藻类及分泌有害物质的有毒虫种、藻种的毒害作用,单一或两者兼有的危害作用。

1.8防治三例

当藻液混入少量原生动物及轮虫该怎么办?

①利用原生动物比单胞藻耐受含氯氧化剂能力差的特点,在培养四肩突四鞭藻时,充分充气,10L藻液以8L/min充气量;在氯浓度分别是4.4~4.5、5.9~9、10.4~10.5mg/L以下的情况下,对藻类的繁殖分别是无影响、弱和不增长,但是当氯浓度为0.75-1mg/L时,轮虫就已先死亡了。(冈内正典,1991)

②在藻类小型培养中,提高藻液盐度,如培养亚心形扁藻时,加盐使其比重升至1.056-1.060,然后再稀释一、二次,使之复原,使敌害生物因盐度改变而死去。(陈明耀,1995)

③改变藻液的pH值,也是藻类小型培养中消除敌害生物的一种方法。即每升藻液加1mol/L盐酸3~4ml,搅拌使其pH值接近3,经0.5~1小时后用1mol/L的氢氧化钠中和并复原pH值。(李庆彪等,1999)

1.9单细胞藻的浓缩与冷藏

藻液浓缩或至膏状,于运输和储存均较方便。

浓缩藻类三例:①明矾Al(OH)

3

用20~100mg/L,在低光下可浓缩950倍,

浓缩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达到20~50亿细胞/ml;②氢氧化钠N

a

OH用15~

25mg/L,(藻稀时用15,藻浓时用50);③KM

n O

4

用1.5~4mg/L,菱形藻和三角褐

指藻达到1.2~1.6亿细胞/ml。

低温冷冻:采用冰箱为4至-40℃范围,先用-28℃至-30℃速冻,再用

-16℃至-18℃冷藏,藻类半个月复原;采用干冰为-79℃;采用液氮为-196℃。

防冻剂的添加各为:甘油(5~10%)、葡萄糖(4~5%)、二乙醇(2.5%)等。藻类在-20℃冷藏可存一周至一季度;在-70℃冷藏则可存一年。

2、轮虫培养实用技术要点

随着鱼、虾、蟹等苗种的规模化生产,轮虫(Rotifer)显现出作为主要饵料动物的优势,而且已成为专业化生产的重要饵料生物种,进行市场经济交易。然而,大量培养要获得稳产高产,并且提高其营养价值,在培养中,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技术要点。

2.1轮虫个体的大小

目前,在海水养殖鱼虾的育苗中,比较通用的是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这是暖温、热带种类,适于半咸水至海水水域生长,其被甲长约196~250μ、宽150~202μ,在人工培养中,水温<5℃死亡,<10℃不摄食,适宜温度25~30℃,适宜盐度16~30。

“L型”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typycus),被甲长200~360μ,适于10℃以上水温,最适为18~25℃;

“S型”轮虫(Brachionusplicatilsrotundiformis),被甲长150~220μ,适于20℃以上水温,最适为25~35℃;

“SS型”轮虫,一般指比“S型”更小的轮虫,其中之一种,如“斐济小轮虫”,是日本栽培渔业协会松冈玳良在(18°S,178°E)的斐济虾场获得,抱卵个体150μ、未抱卵个体120μ,适宜温度23~27℃,若先用小球藻1170~2720万细胞/毫升、后并用面包酵母,则密度可达35~516个/毫升,产量达

0.498亿个/日?m3。

2.2生态习性

①、水温:<5℃停止活动,<10℃为繁殖临界,适宜水温25~35℃、最适30~35℃,如果高温超过40℃,几天内即死亡;②盐度:<2(ppt)轮虫停止活动,适宜盐度10~30、最适15~25,若>50则死亡;③pH值:<5停止活动,适宜范围6~9、最适8~8.2,若>10则死亡;④光照强度:适宜于4400~10000(Lux),但在较弱光照条件下繁殖生长就比较缓慢;⑤溶解氧在0.07~0.38(mg/L)时死亡,适宜范围为2~7、最适为4~5;⑥COD:适宜于20~

100(mg/L)、最适为100,如果>100,则轮虫密度下降;⑦轮虫对总氨氮(NH

3+NH

4

)

可耐6~10mg/L,生活环境中的非离子氨不超过1mg/L。

2.3繁殖特点

轮虫行两性生殖:一是无性生殖(即孤雌生殖,各代均为雌体),产“夏卵”(非需精卵),卵长径96~130μ、宽48~56μ;二是有性生殖(即产生混交雌体),产“冬卵”(需精卵),卵径130×88μ,如不受精则发育成小雄虫。

轮虫的繁殖特点还在于:①饵料突然不足,或种群过密、或温度、盐度、pH值发生突变,则繁殖受阻;②在饵料充足、于20~22℃时,雌虫均活10.5天,繁殖维持均6.7天,产后代均21只;③仔轮虫(<100μ)在20~25℃时,2天发育为成虫(140μ),条件适宜时最初间隔4小时即抱卵,抱卵数多数为2~3个,也有少量可抱9~14个,一般7天内每个轮虫均总抱卵20个;④繁殖速度在22~24.5℃、盐度22~25、饵料充足时,轮虫密度由3只/ml经10天繁殖到610~980只/ml,平均仔虫800只/ml;另例43只/ml,经7天可繁殖到4256只/ml。

2.4食性与食料

①滤食性:几乎不间歇的滤食行为,一般若密度达100只/ml时,能在12小时内将水中饵料滤食过半、24小时后滤食彻底;滤食颗粒粒径<25μ,尤以<15μ为宜;②食料——酵母菌、细菌、单细胞藻、原生动物、有机碎屑、乳化油(粒);③单一用单细胞藻培养轮虫,一般大面积培养时,轮虫密度限于40~60只/ml;④各用啤酒酵母、面包酵母、活性干酵母培养的轮虫密度,可达到400~600只/ml甚至1000只/ml,但缺乏n-3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⑤二次培养的“面包酵母轮虫”,6小时后,其所含n-3(20:5)(EPA)才含1~2%;而二次培养的“小球藻轮虫”,6小时后,其(EPA)可含27~28%;⑥鱼油或乌贼肝油乳化剂:以水95:鱼油或乌贼肝油5:蛋1的成份组成,充分乳化成1~20μ的小油粒;⑦微生物絮团也可作为轮虫饵料,是以酵母等有益细菌为主,葡萄塘、尿素、磷酸钾为辅的碎屑悬粒。

2.5培养方式

1、粗养(Extensiveculture),50m3~1亩以上;

2、精养(Intensiveculture),0.5~1m3至<10~20m3。又可分为:

①一次性培养(Batchculture),即一个小池,培养4~7天后,全池采收,清池重接,或多个小池换池轮培(利于清池);②半连续培养

(Semi-continuousculture),即半精养,属于土池间收法培养,一个大池,每天采收多少即补充藻水多少,可操作培养15~25天;③连续培养(Continuousculture),即室内封闭式培养,自动化控制采收。

3、培养例,以微绿球藻加上面包酵母培养“S型”轮虫,产量可达3亿只/日·m3。增加适量的淡水,可以保持培养水盐度为23。

2.6投饵密度

1、用面包酵母,养100万只轮虫的投饵量,在25、30、35℃时分别投4、6~8、6g;而作为单投单细胞藻的补充饵料时,每100万只轮虫加投1g面包酵母。

2、用单细胞藻,如用小球藻,在20、25、30、35(℃)时分别投160、180、200、220(×104细胞/ml);用扁藻,在20、25(℃)时分别投1~15、2.5~5(×104细胞/ml);用硅藻,在20、25(℃)时分别投5~100、50(×104细胞

/ml)。

3、怎样抽查轮虫的数量?用1ml移液管,在轮虫分布均匀处抽查,用放大镜目测或在解剖镜下或墨盘下用碘液固定后再测计。

公式C :加入仔鱼培育池的轮虫体积=

2.7营养强化

1、目的:使轮虫增加携带EPA 、DHA

壮,增加存活率。

2、方法:一般培养后,轮虫在育苗投饵前,再次以小球藻等二次培养,成为更富营养的轮虫。

3、方式:①用面包酵母加上小球藻、微绿球藻以强化EPA ,再加上用鱼油、乌贼肝油乳化以强化DHA ;②用微粒(囊)配合饲料(粒径范围10~500μ),400只/ml ,用强化剂50g/L ,经3~4小时后,虫体收集洗净。微粒(囊)饲料有三种:微胶囊Micro-encapsulatedDiet,MED ;微粘合Micro-boundDiet,MBD ;微复膜Micro-coatedDiet,MCD 。已有各种市售商品。③乳化鱼肝油:颗粒细化,但漂于水中有影响,会使溶解氧和轮虫活力下降,而且要暗处理,以避免乳化物分解,强化轮虫时应有6~12小时或至少0.5~1小时。④乳化物比例,鱼油:蛋黄:水为5ml:1g:95ml 。

2.8轮虫的收获

培养轮虫到达密度100~300只/ml 时,可以网目100μ的筛绢过滤捞取收获。收获办法有:①全收(一次性培养的),轮虫收获后,要用漂白粉(0.5%兑水泼洒)使之达到50ppm 来清池,或是对旧池则用鱼藤精2~3ppm ,有利于保护轮虫卵;②半收或部分收(半连续培养的),整个过程不能延长太久,半个月,三周左右就应彻底收完并清池;③土池轮虫的间收,实际上属上述②的做法,在轮虫繁殖到5~10只/ml ,即可以泵水经300目筛滤来收集轮虫;④清池的具体操作:漂白粉(含有效氯25~30%)60g/m 3,或农用氨水(含有效氯15~17%)250ppm 。

公式D 轮虫收获总量=轮虫的密度×收获器皿的容积

公式E :(投喂仔鱼)需加的轮虫液= 2.9“饥饿轮虫”问题

量和利于育苗对象苗种的健壮安全。因此被称为“饥饿轮虫”的空腹轮虫,由于其处于饥饿状态,活力极差,直接投饵供水产苗种摄食显然是无效的,而且下水后漂浮于水面,被摄食的机会也少。

解决的办法是:①在投喂育苗之前,先取样在白瓷碗中、观察轮虫群体色灰白者不宜,色灰青者才不致于是空腹;②在水表凝集成如蜡如絮的应捞取上来,重新以小球藻强化培养;③高密度携运到位,未马上启用的轮虫,应先扩散至较大的容器,控制条件使之相近似,不发生条件突变,加以投入新鲜小球藻暂养,使之恢复,改“饥饿轮虫”为实腹轮虫;④培养池中,见到多数轮虫不携卵、空腹、沉底、多死壳、活力差,均为培养轮虫的不良状态,就应采取积极措施,重新清池接种,扩种培养。

单细胞藻类

、单细胞藻类 单细胞藻是海洋植物中结构最简单、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最具重要意义的一群生物,它们是许多水生动物的直接饵料。而那些不是直接摄食单细胞藻类为生的动物,也大都是间接地以它们作饵料,经过一次或多次转换才成长起来的。据初步估算,自然界要生产出一公斤的鱼肉,约需数百公斤至上千公斤的单细胞藻类。因此,可以说:海域单细胞藻类的丰富程度是该海域渔业丰歉的一重要决定因素。当然,这里也应指出,如果某海域有机污染严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那么,在温、盐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能会形成‘赤潮’(有关‘赤潮’的问题将在第五章海洋灾害加以叙述)。此外,有些单细胞藻类在研究海流与水团的动态方面有重要意义;有些种类可附着于大型海藻体表,成为藻类养殖的害藻;有些还附生于船底,能降低船的航速。 单细胞藻类在硅藻门、甲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蓝藻门、红藻门、绿藻门中都有它们的存在。其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是硅藻门和甲藻门。 福建海域地处台湾海峡西部,是东海和南海的过渡区,常年受南海暖流和闽浙沿岸流的交错影响,况且还接纳许多河川输入的大量营养盐,水体肥沃,单细胞藻类非常丰富,调查记载的种类近千种,数量常年平均每立方米水体有单细胞藻类1340万个左右。近岸、港湾区的数量还要大得多,如:厦门西港区1987年调查时,年平均竟高达每立方米水体1.8亿个。 (一)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硅藻为单细胞生活或借助胶质连成群体。细胞具有特殊的壳壁,壳壁主要成分是由果胶质和硅质组成。壳壁由两瓣套合,分为上、下壳,上壳稍大、下壳较小。壳面有各种花纹。根据花纹排列,分为中心纲和羽纹纲。福建省沿海(包括台湾海峡)共已记录了784种,其中,中心纲308种,羽纹纲476种。现将最主要属种简介如下: 1.中心纲(亦称辐射纲)(Centricae)

轮虫常见种类

懒轮虫:冬季不易出现 橘色轮虫:分布广,浅水湖泊沿岸带 红眼旋轮虫:池沼或浅水池塘 钳形猪尾轮虫;分布广,世界性种类,底栖为主 钩状狭甲轮虫:分布广,属世界性种类,自浅沼泽至深水湖泊沿岸带均有出现 双尖钩状狭甲轮虫:分布广,沼泽,池塘,浅水湖泊,等水体中都有出现 盘状鞍甲轮虫:普通常见种类, 卵形鞍甲轮虫:分布广,属常见种类,沉水植物较多的沼泽,池塘及浅水湖泊均有 三翼鞍甲轮虫:分布广,常见种 爱德里亚狭甲轮虫:分布广,在淡水,咸淡水,海水以及内陆咸水水体均有分布 台杯鬼轮虫:分布广,多生栖于沼泽,池塘,小型浅水湖泊 方块鬼轮虫:分布广,出现于沼泽,池塘,浅水湖泊等小型水体 高氏多棘轮虫:分布广,沉水植物多的沼泽,池塘及浅水湖泊均有出现,底栖为主 萼花臂尾轮虫:各类水体均有出现 剪形臂尾轮虫:常见种类,分布广,自然水体及养殖水体均可出现 角突臂尾轮虫:分布广阔,养鱼水体常见种类 皱褶臂尾轮虫:分布于咸水,半咸水,淡水中均有出现,广盐性种类 方形臂尾轮虫:广布于各类水体中,该种能适应于碱性水体中 矩形臂尾轮虫: 壶状臂尾轮虫: 裂足臂尾轮虫: 镰状臂尾轮虫:分布于浅水湖泊及沼泽,池塘中 大肚鬚足轮虫:分布广,对酸性,碱性水适应性强 透明鬚足轮虫: 竖琴鬚足轮虫:分布广,沼泽,池塘,浅水湖均有 小鬚足轮虫:分布广,兼营底栖和浮游两种生活习性,唯出现时数量不大 板胸细脊轮虫:分布广,各类水体均有出现,兼营浮游生活方式,出没于沉水植物之间 裂痕龟纹轮虫:分布广,多见于沼泽,池塘等浅水水域 螺形龟甲轮虫 矩形龟甲轮虫 曲腿龟甲轮虫 椎尾水轮虫:分布广,多见于沼泽,浅水池塘,尤以间歇性的夏季干涸的池塘在春夏两季可大量出现 月形腔轮虫:普通常见种类,除大型深水湖泊外,各类水体均有出现 蹄形腔轮虫:分布广阔,沼泽,池塘,浅水湖均有 叶状帆叶轮虫:分布广,冬季常见种类 四齿单趾轮虫:分布广 尖角单趾轮虫:分布广,浅的沼泽至大而深的湖库沿岸带均有出现 尖爪单趾轮虫:分布广, 尖趾单趾轮虫:分布广,除大型深水湖泊外,各类水体均有出现 囊形单趾轮虫:世界性种类,除大型深水湖泊外,均有出现 前节晶囊轮虫 盖氏晶囊轮虫 西氏晶囊轮虫

藻类培养论文 牛浩

吉林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环境生物学设计性实验 院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环境科学与工程1301 姓名:牛浩 指导老师:邹继颖 学号:1310338102

天然藻类培养和应用 (吉林,吉林,吉林化工学院,牛浩,132022) 摘要:藻类植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生物类群,它们不仅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观察藻类不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藻类应用技术在国内外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藻类大量培养技术是一切的基础。本实验重点探讨藻类培养的一般步骤和前景。 关键词:藻类;材料;应用价值;培养;前景 Natural algae cultivation and application (Jilin, Jilin,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NiuHao, 131022) Abstract:the algae is a very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organisms in nature, they are not only us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good material, in food, fine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uch aspects as aquaculture, algae research to observe not only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lso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Alga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a research hot, plenty of alga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things.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general steps of algae cultivation and prospect. Keywords:algae, materials, application value, cultivation,prospects 前言:多数的单细胞藻具有生长繁殖快、环境适应力强、培养周期短等特点。可实现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大量培养获得高产的目[1]的而藻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脂、糖类、色素等可供人类利用,加之藻类本身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繁殖速度快,占地面积小等优势使得藻类在解决资源枯竭、人口压力、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产油藻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成为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一条解决途径;藻类提供的营养物质可以有效的缓解人口和土地方面的压力;在水环境方面,藻类可以用来净化水质,治理水体污染。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用具 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系统、采集瓶、培养瓶、吸管、镊子、刀、标签、记

单细胞藻类

单细胞藻类之--微绿球藻 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或叫眼状微绿球藻。本属还有其它几种培养作为水产动物的活饵料的。在分类上属于绿藻门,绿藻属,四胞藻目,胶球藻科。 一、形态特 征:细胞为 球形,直径 为2—4微 米,单独或 集合,色素 体一个,淡 绿色,侧生, 仅占着周 围的一部 分,眼点圆 形,淡橘红 色。在活泼 生长的情 况下,色素 体颜色很 深,不容易 观察到眼点,在氮缺乏的培养中,色素体变淡,眼点明显。没有蛋白核。有淀粉粒1—3个,明显,侧生。细胞壁极薄,幼年细胞看不到,在分裂之前才变得明显。分裂进行时,细胞壁扩大,与细胞之间形成空隙。 二、繁殖方式:微绿球藻进行二分裂繁殖,细胞分裂成为2个子细胞,细胞分裂后,子细胞由母细胞的细胞壁裂开处脱出,子细胞附着在细胞壁上,互相连结成为一个松散的树枝状群体。 三、生态条件: 1、盐度:微绿球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盐度为4—36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并可保养在2—54的盐度范围内。江西省宜春高新技术专利产品开发中心提供光合细菌培养基配方技术。 2、温度:微绿球藻在10--36℃的温度范围内都能比较迅速的繁殖,最适温度为25--30℃。 3、光照:在适温条件下,最适光照强度为10000勒克斯。 4、酸碱度:适宜的酸碱度范围为:PH7.5—8.5。 微绿球藻在有机质多,特别是氮肥多,氨盐丰富的水体中,生长特别繁茂。 单细胞藻类之--塔胞藻 塔胞藻(Pyramimonas sp.)分类上属于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塔胞藻属。可以用于海湾扇贝幼体的饵料。 一、形态特征:单细胞,不具细胞壁,多数呈梨形、侧卵形,少数呈半球形。细胞长12—16

单细胞藻类培养

第二章单细胞藻类培养 第二章单细胞藻类培养 * 一、单细胞藻类的种类与生物特性 * (一)单细胞藻类培养的种类 * 常用的饵料微藻主要有: * 牟氏角毛藻:虾、蟹、海参、海胆的幼体; * 三角褐指藻:虾、蟹、海参、海胆的幼体、种贝; * 中肋骨条藻:虾、蟹幼体; * 底栖舟形藻:鲍、海参、海胆、埋栖贝类、舔食螺类的附着幼体; * 底栖卵形藻:同上; * 等鞭金藻:贝、虾、蟹、海参、海胆的幼体; * 亚心形四片藻:轮虫、卤虫、种贝及虾的后期幼体; * 海水小球藻:同上; * 钝顶螺旋藻:虾、蟹幼体及配合饲料的添加剂; (二)单细胞藻类的生物学 * 1、盐度: * 大多数单胞藻盐度适应范围很宽。 * 10-40大多数单胞藻能适应。 * 如扁藻、盐藻、小球藻在10-80的盐度中能正常生长。 2、温度 * ①适温 * 绿色巴夫藻10-35℃; * 扁藻7-30 ℃; * 盐藻4-40 ℃。 * 因此大多数单细胞藻类适合在20-25 ℃下培养。 * 一些单胞藻适合在较高温度下生存;如钝顶螺旋藻生存最适为28-34 ℃。 ②低温 * 单胞藻一般忍耐性较强,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产生的形态和生理变化是可逆的。 * 利用其在低温环境下呈休眠状态的特点,可较长时间保存单细胞藻类。 * 如在-20 ℃温度下,冰冻20d的三角褐指藻浓缩藻液,解冻后,培养2d即可恢复正常生长。 3、光照 * 5000-10000lx,适合大多数单细胞藻类的培养。 * 某些藻类适合在弱光下培养: * 如中肋骨条藻:5000lx较适宜,而10000lx产生抑制作用); * 三角褐指藻:3000-5000lx * 某些单细胞藻适合较强的光照: * 等鞭藻:7000-9000lx * 角毛藻:10000-15000lx * 某些单细胞藻类适合在强光下培养: * 如钝顶螺旋藻:30000-35000lx 4、pH * 7.5-8.5是大多数藻类的适宜范围。

轮虫的培养

第二章轮虫的培养 ? 轮虫的生物学 ? 分类地位 ? 形态构造 ? 繁殖习性 ? 生态习性 ? 轮虫培养 ? 种的来源 ? 培养方法 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 臂尾轮虫(Brachionus) 龟甲轮虫(Keratella)

水轮虫(Epiphanes) 疣毛轮虫(Synchaeta) 旋轮虫(Philodina) 各种轮虫

二、形态构造(雌体) 轮盘部: 由纤毛环、棒状突起组成漏斗状。 躯干部: 披有被甲,前缘有棘刺几对,后端有开口,内部 有各种器官。 足部: 足趾、足腺 雄体形态 雄体小,被甲80-130 μ。 无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排泄系统。 有特别发达的单独精囊。 不吃食物,寿命短,几小时或几天。 平时很难见到。 三种臂尾轮虫的区别 被甲前端被甲后端被甲后端被甲形状被甲长 棘刺(对)棘刺(对)开口(μ) 萼花 2 1 园钝形椭圆形300~350 壶状 3 0 园钝形宽钝形190~240 褶皱 3 0 腹面三角形椭圆形S:80~180 背面正方形L:196~250 三、繁殖习性 雌雄异体。 平时行孤雌生殖。 环境恶劣,行有性生殖。 非需精卵(夏卵): 卵园形,卵壳薄、光滑,长56~130μ,宽48~96 μ,挂在母体上。 休眠卵(冬卵): 弓形,卵壳厚,有空隙,长约130 μ,宽88 μ,不挂卵。 轮虫的生活史

混性雌虫产生的制约因素种群本身产生的有毒物质所致。 食物有关。 高盐度抑制有性结合。 品系有关。 生态习性 盐度:适应范围3.8~43,最适15~25 温度:适应范围5~40℃,最适25~30 ℃。 光照:适应范围全暗~15000Lx,最适4400~10000Lx。 pH:适应范围5~10,最适7.5~8.5。 溶解氧:1.5mg/L以上。 饵料:单细胞藻、酵母、光合细菌等。 第二节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 一、种的来源: 拖网分离 冬卵孵化 种的扩大 二、培养方式: o一级培养 o二级培养 o三级培养 二级培养 三级培养 轮虫培养流程 ?消毒: 培养容器工具消毒: 培养用水消毒: ?接种: 控制条件:水温25 ℃、充气、盐度15~25、 接种密度:0.1~1个/ml ?管理:1)加水或换水2)投饵3)充气4)观察与镜检?收获孔径100 μ的筛绢网框收集。 第三章卤虫的培养 卤虫的生物学 分类地位 形态构造 繁殖习性 生态习性 卤虫卵的孵化 卵的质量 孵化的方法 卤虫的养殖 第一节卤虫(Artemia)的生物学 分类地位:

绿藻栅藻培养

绿藻栅藻培养 藻类,特别是单细胞藻类的营养丰富,含有动物和人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各国学者都试图用藻类这一资源解决人类食物和动物饵料的缺乏问题。另一方面,藻类可直接或间接的作为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 1 藻类的培养方式 藻类的培养方式,以藻类培养的目的要求而各种各样。但可分为密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两大类。 1.1密闭式培养 密闭式培养的目的是不使外界杂藻、菌类及其他有机体混入培养物中。将培养液密封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透明容器中,由此通气,搅拌,输送培养液及调节水温和取样等设备,也都要与外界隔离。培养容器多为管状,也有池状,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聚乙烯所料做成水平管道,直立或斜立在地上,暴露阳光或人工光照下。这种培养方式,成本高,好控制,产量亦稳定。 1.2开放式培养 将藻类培养于敞开的容器(如水泥池、管道、木盆等)中。方法设备较简便,可进行小量或大面积的培养。该法培养物中易发生敌害生物污染,但成本低,使用较普遍,也是今后藻类培养所应采取的方式。开放式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1) 开放循环培养:其特点式培养液借助循环水泵而不断循环流动。培养物能循环,就可省却搅拌工作。 (2) 开放非循环培养:其特点是培养液不循环流动,而定时由小管通入CO2和空气到培养液中;同时也起搅拌作用。此法在大面积培养中使用较普遍。优点是设备简单,无需动力,水泵及大量的CO2及通气设备。 (3) 半开放循环培养:半开放培养是指培养容器或池,槽等场所虽仍敞开,但有些部分密闭,或用塑料布覆盖。这种培养方式,利用管道,依靠动力,使培

养液流动和通入含二氧化碳的空气。该方式设备复杂,但效果较好。 2 藻种的分离 为了要进行某种藻类的科学研究活大量培养,有必要把某种藻类与其他生物分离。分离培养藻种,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单种培养,即藻类虽只有一种,但还混杂细菌。另一为纯培养,即不仅藻类只有一种,亦无其它任何生物。纯培养比较困难,一般的分离培养往往只能做到单种培养。 主要根据培养的目的要求,及某一种类的生物学特征。藻类的分离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2.1 离心法 将混合液用离心机离心,水中不同藻体及细菌就以不同的速度下沉,因此得以分开。这样将不同时间下从导管底的藻体取出,经镜检选定某种藻类最多的沉积物,再加清水,继续离心,如此反复就可得到比较单纯的藻体,在接种相应培养液中培养。该法可消除细菌,并增加纯粹分离的可能性,至少可作为藻种平板培养的准备工作。另外,在水液中藻体含量较少时,可用此法集中藻体。但此法不能做到使不同藻类完全分离。 2.2 稀释法 该方法用已消毒试管5只,在第一管盛蒸馏水10mL,第2~5管都装5mL,用高压蒸汽消毒,待冷却后,第1管用滴管滴入混合藻液1~2滴,充分振荡,使均匀稀释。每次用消毒吸管,从第1管中吸取5mL滴入第二管中如前振荡,使均匀稀释。以后依次同样滴入第3~5 管,并都充分均匀稀释。然后把五个已盛又消毒的琼胶培养基培养皿,加热使之溶解,待冷却而尚未凝固时,分别滴入五个试管的藻液各一滴,用力振荡,使藻液充分混乳培养基中。待冷凝后,把五个培养皿放在受着漫射光窗口,一直到出现藻群时为止,在20℃左右时,约10天即出现藻群。用消过毒的白金丝取些藻群,进行琼胶固体培养基的不通气培养。此过程反复多次,直至得到完全分离的纯藻种群为止。此法稀释要使用较多容器分组培养,比较麻烦,但较易成功。

植物细胞培养

植物细胞培养 一、定义 ●在离体条件下,将愈伤组织或其他易分散的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 荡培养,得到分散成游离的悬浮细胞,通过继代培养使细胞增殖,从而获得大量细胞群体的一种技术。 ●植物中含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次生代谢物质,是各种色素、药物、香精、酶等天然 产物的主要来源。 ●植物细胞培养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产率 2、缩短周期 3、提高产品质量 4、易于管理,减轻劳动强度 因此主要用于生产色素、药物、食品、酶、精细化工产品等次生代谢物。 二、培养基 常用MS培养基,另外还有B5、N6、NT、AA、KM8p等培养基 三、单细胞培养 1、制备方法 (1)机械法(机械磨碎、切割) (2)酶解法(目前最有效的获得单细胞方法) (3)愈伤组织诱导法(高频振动愈伤组织) 2、培养方法 (1)平板法(似微生物平板培养) (2)看护培养与饲养层培养法 看护培养:将单个细胞接种到滤纸上再置于愈伤组织之上进行培养。 饲养层培养:用处理过(如X射线)的无活性的或分裂很慢、不具分裂能力的细胞来饲养细胞。 (3)液体浅层静置培养法:将一定密度的悬浮细胞在培养皿中形成浅薄层,封口静止培养。

(4)细胞同步化:同一悬浮培养体系的所有细胞都同时通过细胞周期的某一特定时期。植物细胞在悬浮培养中的游离性较差,容易团聚进入不同程度的分化状态,因此要达到完全同步化相当困难。 ①低温法:冷处理可提高培养体系中细胞同步化程度。 ②分选法:通过细胞体积大小分级,直接将处于相同周期的细胞进行分选,然后将同一状态的细胞继代培养于同一培养体系中。 ③饥饿法:在一个培养体系中,如果细胞生长的基本成分丧失,则导致细胞因饥饿而分裂受阻,从而停留在某一分裂时期。 ④抑制剂法:通过一些DNA合成抑制剂处理细胞,如尿苷等,使细胞滞留在DNA 合成前期,当解除抑制后,即可获得处于同一细胞周期—G1期的同步化细胞。 3、保存 (1)继代培养(高等植物、海藻等) (2)低温( 5℃~10℃) (3)冷冻( -20℃或液氮) 植物细胞冷冻保存方法: 在冰浴条件下加入预冷的冰冻保护剂,密封,继续冰浴15min,在-40℃停留2h后投入-196℃液氮罐中保存。 植物细胞冷冻保护剂组成: 7.5%二甲基亚砜(DMSO)+0.5mol/L山梨醇+5%甘油+5%蔗糖 四、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1、生产药用植物代谢产物(紫杉醇、苷类等) 2、生产天然食品、食品添加剂(可可碱等) 3、生产杀虫剂、杀菌剂(鱼藤酮、除虫菊脂) 4、生产饲料、精细化工产品(桑叶、橡胶等) 五、植物细胞的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 1、培养特性 (1)细胞本身特性(生长慢、易结团、易损伤、易污染) (2)培养液流变特性(黏度增高) (3)气体传递与影响(O2与CO2需平衡)

繁殖轮虫

繁殖轮虫的资料 轮虫是一种在鱼、虾、蟹等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近几年来,随着虾、蟹育苗业及养殖业的发展,轮虫作为优质活饵料用量越来越大。因此,培养轮虫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不少养殖户或育苗场家也把目光投到轮虫培养上来,但在轮虫培养过程中常遇到不仅养殖成本高且培养产量不够稳定的问题。现介绍一些养殖经验。 一、前期准备工作 1.池塘条件 培养池应建在靠近育苗场、交通便利、水源(淡水或海水)方便、避风向阳之处。最好是选择地势高一点的地方,以便施工和排水。土池面积以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为宜,池深80厘米~120厘米,池形长方形,土质应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和池壁不渗漏。土池数量一般3个~5个或更多,便于同时分池,分批进水培养,交替收获。 2.清池进水 新开挖池可直接进水;若为旧池应将积水排出,并对剩余积水施用药物,杀死其中鱼类和甲壳动物。可用清池药物有:(1)漂白粉使用前需检测含氯量,含氯量30%的漂白粉用量为25克/平方米~30克/平方米,一般药效3天~5天消失。(2)“鱼藤精”用量2克/立方米。清塘后即可进过滤后的海水,滤网用160目~200目筛绢,防止敌害生物混入。初期进水40厘米~60厘米,调节盐度为10~20,并随之施肥,使水富营养化。 3.肥水 常用肥类分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量根据池水情况而定,应少量、勤施。化肥用量一般过磷酸钙为3克/立方米、尿素为15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人尿用量为200克/立方米。鸡、鸭粪类因其肥效大且持久性强,用量为200克/立方米,使用前应先发酵。可在池边挖一小坑,把粪便倒人其中,经发酵后可于每天中午前后,泼入池中。 施肥后,在一般光温条件下,通常3天~5天后水色由清变淡绿或浅褐色。为尽快肥水,也可从科研单位或其他场购买经过培养的复合藻液泼入池中,用量为3升/立方米~5升/立方米。随着水色加深可适时添加水量。 二、接种轮虫 当自然水温达到10℃左右,池水较肥时可适时接种轮虫,若土池上一年培养过轮虫可用铁链拉动底泥,把休眠卵搅起来即可。接种轮虫也可从附近温室大棚中购买活轮虫,但要求带卵率要高。接种时选择晴天下午水温最高时进行。接种密度:一般活轮虫10个/升或根据情况高密度接种。 三、培养管理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

第六章单细胞藻类的培养 一、名词解释 1,生物饵料2,纯培养3,单种培养4,混合培养5,开放式培养 6,封闭式培养7,饱和光照强度8,补偿光照强度 9,一次性培养10,半连续培养11,连续培养 12,一级培养13,二级培养14,三级培养 15,倍增时间 二,选择题 1,下列哪种藻的最佳培养条件为高温、强光和强碱性? A.钝顶螺旋藻B.湛江等鞭金藻C.中肋骨条藻D.小球藻 2,下列哪种藻是目前单细胞藻类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微藻? A.微绿球藻B.等鞭金藻C.三角褐指藻D.钝顶螺旋藻 3,下列哪些金属元素为藻类生长繁殖必须的常量元素? A.K,Mg,Zn B.K,Mg,Fe C.Mg,Fe,Cu D.K,Cu,Zn 4,实验室小型培养单胞藻,海水的消毒通常采用下列哪种方法?(C) A.烘箱干燥消毒B.有效氯消毒C.煮沸消毒D.高锰酸钾消毒 5,下列哪种藻类具有厚的细胞壁,一般不直接作为饵料投喂? A.小球藻B.湛江等鞭金藻C.角毛藻D.微绿球藻 6,下列哪种藻类的形态随培养条件的改变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A.小球藻B.三角褐指藻C.中肋骨条藻D.巴夫藻 7,下列哪种藻类的最佳培养生态和应用途径与三角褐指藻相似? A.亚心形扁藻B.等鞭金藻C.小新月菱形藻D.巴夫藻 8,下列哪种藻类主要用作鲍鱼育苗中匍匐幼虫和稚鲍的饵料? A.亚心形扁藻B.等鞭金藻C.小新月菱形藻D.舟形藻 9,藻类培养过程中,一般选择在什么时间接种? A.清晨5~8点B.上午8~10点C.下午4~6点D.晚上 10,按接种后藻液中藻细胞浓度算,金藻和硅藻的接种密度最好应控制在什么浓度? A.在500万细胞/毫升以上B.在10万细胞/毫升以上 C.在100万细胞/毫升以上D.在50万细胞/毫升以上 11,标准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后,一个中央大格所在区域的体积是 A.1mm3B.10mm3C.0.1mm3D.0.1mL 12,单细胞藻类培养池的设计上要求: A.面积相对小,池子浅,光照充足,最好内壁贴白色瓷砖 B.面积相对大,池子深,光照充足,最好内壁贴白色瓷砖 C.面积相对小,池子深,光照充足,最好内壁贴白色瓷砖 D.面积相对大,池子浅,光照充足,最好内壁贴白色瓷砖 13,下列哪种藻类在南方甲壳动物育苗中广泛应用? A.亚心形扁藻B.中肋骨条藻C.小新月菱形藻D.三角褐指藻 14,在藻类培养中,充气可促进藻类生长。但为了预防敌害生物通过空气污染藻液,空气在注入藻液之前最好经过洗气装置,下列哪种溶液最适宜作为洗液? A.氢氧化钠溶液B.次氯酸钠溶液C.硫酸铜溶液D.盐酸溶液 15,不同的光波长,对同一种藻类的生长效能的影响不同。三角褐指藻在哪种色光下生长最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不易污染水质,是河蟹蚤状幼体最佳的基础生物饵料,在河蟹土池育苗中应用广泛。轮虫培育的数量是否满足蟹苗生长需求,将直接影响蟹苗的质量,决定蟹苗培育的成败,2012年由于轮虫培育量不能满足蟹苗培育所需,导致大部分蟹苗育苗户后期无法投喂足够的轮虫满足蟹苗摄食,而以失败告终。笔者在渔业科技入户指导中发现轮虫数量不足除了蟹苗培育池鱼轮虫培育池比例失调外,许多轮虫培育户培育技术差异也影响了产量。示范户吴广其具有多年的轮虫培育经验,连续多年稳住高产,现将他的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培育池准备 1、池塘条件培育池在遥望港河蟹育苗基地附近,靠近海水纳水沟,培育池共48亩,分6口池,便于同时分池,分批进水培育,交替收获,每口面积5~10亩,池型为长方形,土质为泥质,池塘深度1.5米,池型为锅底式,池底平坦,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塘埂坚固,不渗漏,斜坡坡比1:2.5。池塘安置3台罗茨鼓风机,用pvc管道连接每口池塘,池塘中每10平方米投放1个气泡石。 2、清池进水在河蟹育苗前半个月开始清理池塘,然后翻耕,暴晒至龟裂状。然后加水进行全池消毒,依次加入敌百虫3mg/L,漂白粉20mg/L。待药性消失后开始进水,用20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防止敌害生物混入,初期进水50厘米,调节池水盐度为15‰—20‰。 3、肥水常用肥料分有机肥和无机肥,在清整池塘后每亩加施500公斤发酵鸡粪,与池底一起翻耕,无机肥一般过磷酸钙每亩用1.5公斤,尿素每亩用7公斤。另外,在池边开挖一小坑,把粪便倒入其中,经发酵后视池塘水质肥瘦程度,择量泼入池中以调节池水,随着水色加深而适时添加水量。 二、接种轮虫 当水温回升到10℃以上,池水较肥时开始接种轮虫,由于所有池塘去年养殖过轮虫,池底具有较多休眠卵,用铁链来回在池底搅动数次,可以把休眠卵搅起,让卵逐渐孵化成幼虫后培育。 三、培育期管理 1、水质调控培育池盐度控制在15‰—20‰,前期一般以添水为主,随着藻类的繁

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实用技术—生物饵料责任编辑 李振龙 单细胞藻中含有大量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s)、EPA和DHA,而且多数的单细胞藻具有生长繁殖快、环境适应力强、培养周期短等特点。可实现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大量培养获得高产的目的,是鱼、虾、贝类等海产品的理想鲜活饵料,藻类培养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海产品育苗的成败,因此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技术是育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技术。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成熟,单细胞藻类在贝类、虾蟹类、鱼类人工育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简述一下藻类培养的注意问题: 一、培养方式 根据藻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单细胞藻的培养方式也有多种。根据藻的纯度一般分为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培养方法主要分为保种室培养和生产性培养。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培养是直接在自然水域中培养单细胞藻。经过滤的海水或淡水里有硅藻、绿藻等各种单细胞藻;有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各种浮游动物;有多种小型底栖动物等,利用繁殖自然水体里本身就有的单细胞藻,促进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基础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而随着土池育苗的发展以及藻类在毒理学科研的需要,也可使用封闭或半封闭方式定向培养纯种单细胞藻。 二、扩种 目前的生产性培养主要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培养。一级是藻种活化培养,一般在单细胞藻的保种室里进行,多采用250mL~5000mL的三角烧瓶,逐渐扩大培养;二级是藻种扩大培养,采用40L或50L的塑料桶、塑料袋充气培养单细胞藻;三级是在土池里投喂饵料的培养。 刚买回来的藻种一般进行一级扩种,扩种过程要求严格的无菌环境,最好每天早上7∶30左右,时间不易过早,待藻种上浮后扩种,取上层活跃藻体转接。不宜在晚上接种,因为晚上不少藻类沉在底部,而白天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趋光上浮,便于观察其运动能力,还可起到选种的作用;刚买回的藻种第一次转接时不易全部转接,转接其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即可,并放在温度较低、光线较弱的地方培养,待藻适应光照条件后再调至其生长所需正常温度、光照条件进行培养,20天左右转接一次。 陈爱华等对等鞭金藻培养密度和接种时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密度越低,生长速度越快,生长倍率越高。接种比率也是在藻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一级培养为种源的二级培养接种比例为1∶10,以二级培养为种源的扩种比例为1∶5。扩种一般选在上午8∶00到10∶00进行。 当二级培养的藻种经5天~6天培养后,临近对数生长期时,可进行生产性扩种。扩种比例为1∶40左右,扩种时间一般在上午9∶00到10∶00。 三、管理 藻类培养过程中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对藻类生长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接种后加强培养池的管理是提高产量的重要环节。生产性培养要用网捞出池面的污物,保持池水的洁净;为使藻处于悬浮的状态,不沉入池底,使其进行光合、呼吸作用且营养分布均匀,每天搅拌池水6次~8次;一级培养也要每天人工摇动3次~4次,以使藻类生长均匀,防止藻类出现沉淀与附壁现象。 1.对藻类生长状况的日常检查 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全面检查,观察藻类的颜色、透明度、附壁、沉淀和充气状况,必要时可配合显微镜检查。扩种后的藻种颜色很明显的由浅变深,若颜色变化不明显或出现其他颜色转变,就要及时查找原因;藻类对生长环境变化敏感,当出现环境不适应时就会出现沉淀和附壁现象;藻种一旦出现浑浊现象一般就要考虑是否存在敌害生物的污染,基于以上每天对藻种做日常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2.镜检 显微镜检查是藻类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一般7天~10天需进行一次全面的镜检,主要目的是检查有无敌害生物的污染,鉴定敌害生物的种类,从而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当培养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镜检。 3.培养条件控制 不同的单细胞藻类品种有不同的生长最适温度,培养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繁殖速度。过大的温差对单胞藻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冬季,在向培养池补充水分或接种时,应尽量将水温调至所培养藻种的适温范围之内。当培养水温达到29℃以上时,对藻类生长不利,藻体老化快、易污染。在夏季控温的最好办法是将门窗打开,通风降温。 光照是影响单胞藻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夏季,不要把藻类培养物放在直射太阳光下,而要放在凉爽的场所。在秋、冬季节,如希望藻类保持积极的生活活动状态,就要把培养物移到有人工光照处。而生产性培养、规模化培养需要较强的光照,可以人工补充光源强度。 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田程 崔建升 刘杰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050018 42《中国水产》2011年第5期

比较动植物细胞培养条件

动植物细胞培养条件的比较

动植物细胞培养条件的比较 动植物细胞的培养是细胞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动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培养条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特殊的地方。下面,先就培养条件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一、培养基 植物细胞培养基一般为合成培养基,多为固体培养基,成分主要有无机营养、碳源、维生素、植物生长物质和有机附加物等。

动物细胞培养基包括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可为固态,也可为液态,成分主要是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动物血清等,此外,动物细胞培养还需要各种培养液。

二、营养要求 根据动植物细胞培养基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动植物细胞对培养基的营养要求有所不同。 植物细胞培养基根据无机盐成分可分为: (1)富盐平衡培养基(MS、LS、BL、BM):无机盐浓度高,离子平衡性好,具较强缓冲性;营养丰富,无需额外添加复杂有机成分;微量元素种类多,浓度高。 (2)高硝态氮培养基(B5、N6):硝酸钾含量高;铵态氮含量低;含有较高的VB1。 (3)中盐培养基(H、Nitsch):大量元素为MS的一半;微量元素种类减少而含量增高;维生素种类比MS多(生物素、叶酸等)。 (4)低盐培养基(White、WS):无机盐含量低;有机成分含量低。 对植物细胞的营养要求:生长代谢需要大量无机盐,需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激素,要求的N源一般为无机N源,一般以蔗糖为C 源,细胞培养基要有缓冲性、等渗性。

动物细胞培养基可分为:基本培养基、通用培养基(能满足多种类型细胞生存)、完全培养基、生长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加入血清)、无血清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加入取代血清的成分)。 并且动物细胞培养基中都要加入血清或可代替血清的物质来提 供必须生长因子,以保证动物细胞的正常生长。 三、特殊条件 在所有的细胞离体培养中,最困难的是动物细胞培养。下面是它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1)血清:动物细胞离体培养常常需要血清。最常用的是小牛血清。血清提供生长必需因子,如激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脂肪,血清等于是动物细胞离体培养的天然营养液。 (2)支持物:大多数动物细胞有贴壁生长的习惯。离体培养常用玻璃,高速冷冻离心机塑料等作为支持物。 (3)气体交换: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要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调节,不断维持所需要的气体条件,每一次开箱操作后的快速恢复对设备的要求很高,由此决定了动物细胞离体培养设备要求高、投资大。 植物细胞由于其特殊性,其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特殊条件: (1)光照: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对光照条件不甚严格,因为细胞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主要是靠培养基供给的。但光照不但与光合作用有关,而且与细胞分化有关,例如光周期可对性细胞分化和开花调控作用,所以以获得植株为目的的早期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光照条件特别重

轮虫培养

轮虫培养

轮虫培养 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 ?轮虫(Rotifer)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的是半咸水种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褶皱臂尾轮虫是鱼类、甲壳类育苗的优良饵料。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的特点。 非需精卵(夏卵、非混交卵): ?卵形,长径:56-130μm,短径:48-96μm。?卵壳薄而光滑,成熟后无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成二倍体非混交雌体。 ?一个雌虫产卵的频度和一生所能产夏卵的数目因种类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 ?褶皱臂尾轮虫:初孵化的非混交雌体在最适条件下,大约4h可产卵一次,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 ?随着日数的增加,产卵的间隔也延长,最终

?到幼体的孵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前期:又称幼体阶段或胚后发育,指幼 体孵出到其产出第一个卵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期:指第一个卵产出到最后一个卵产出 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后期:又称衰老期,指从轮虫最后一个 卵产出到其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褶皱臂尾轮虫的雌体,生长至背甲长达140 μm时,即开始产卵繁殖,即生物学最小型。?夏卵产出时较小,随着卵的发育,短径膨大。 卵产出到幼体孵化出所经历的时间,受温度 影响很大:15℃为1-2d,30℃为6-18h。 ?刚孵出的仔虫形态即和成虫相似。平均背甲 长96 μm,宽72 μm。 ?孵化出的仔虫生长发育至成虫所需的时间, 受温度、饵料、水质等条件的影响。15℃为 2-3d,25℃为0.5-1.5d。 轮虫的寿命 ?自然环境中轮虫的寿命变化很大:从几天到

单细胞代谢组学:分析和生物学观点

单细胞代谢组学:分析和生物学观点 影响因子 37.205 38.062 近年来,单细胞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发展和应用激增。代谢组被定义为在特定的细胞,器官或生物体中发现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完整补体。单细胞代谢组学最有意义的潜在应用可能在于癌症领域- 例如,识别导致转移的循环癌细胞。预计单细胞代谢组学将受到影响的其他领域包括系统生物学,干细胞研究,衰老和耐药性的发展;更一般地说,它可以用来发现细胞应对化学或环境压力的化学策略。相对于其他单细胞“组合”测量,代谢组学提供了细胞功能(即表型)的更直接和动态的图像,但也可以说是最难测量的。这是因为代谢组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范围(几秒或更短时间)内对环境做出动态反应,因为代谢物的结构多样性和巨大的动态范围很大,因为不可能扩增代谢物,并且因为用荧光标签会扭曲它们的正常功能。 进展 尽管尚未获得基于单细胞代谢组学的深入生物学见解,但为实现这一目标已经采取了重要步骤。质谱(MS),质谱成像,毛细管电泳,光学光谱和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现在允许同时测定单个细胞中数百种代谢物,并具有对阿托咪隆范围的敏感性。现代阵列格式,特别是微流体平台,有助于我们快速且高吞吐量地执行此类测量的能力。最近的几项研究显示了如何从单细胞代谢组学中提取新的生物学见解。已经发现不同蜗牛神经元的代谢组的实质差异,例如在B1和B2型神经元中,在分离它们之后和过夜培养后立即发现。鞘糖脂可以用荧光标记标记,并且在与这样的缀合物孵育的神经元的裂解物中,来自它们的所有代谢产物都是荧光的并且可以被鉴定。用癌症药物治疗后,可以在淋巴瘤细胞和实体瘤中磷酸化3'-脱氧-3'-氟胸苷。可以遵循用2-脱氧-D-葡萄糖(2DG)处理酵母细胞对代谢组的生物学效应。单细胞测量显示代谢物浓度的扩散比群体测量大得多的事实被用于确定许多代谢物- 代谢物相关性,其在2DG处理的酵母细胞中相对于对照改变。 外表 代谢组是表型异质性的极好指标,当人群遭受重大化学或环境挑战时,已被公认为稀有细胞存活的关键因素。然而,单细胞水平的代谢组学仅仅是成熟的。预期改进导致代谢组更完整的覆盖,更好和更快的代谢物鉴定以及无损测量。 摘要 目前对单细胞的广泛分子谱分析非常感兴趣;细胞的代谢组- 它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全部补充- 是单细胞表型多样性的直接指标,并且几乎立即读出细胞如何对环境影响作出反应。然而,由于快速的代谢动力学,分子的结构多样性以及无法扩增或标记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在单细胞水平上很难测量。测量技术包括质谱,毛细管电泳,以及光谱学和荧光检测的较小程度,已经在单细胞代谢组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尽管目前这些方法都不能完全,快速和无损地测量单个细胞的代谢组学,但进展已足以使该领域正在目睹从可行性研究转向产生新的生物学见解的研究。特别有趣的应用领域是癌症生物学,干细胞研究以及单细胞水平组织切片中异生素和药物的监测。 科学文献包含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大量的细胞被打开并均化以制备用于生物化学表征的样品,当然,从这些研究中已经学到了很多。但最近,已经有可能监测单个细胞中的事件,因此允许研究人员测试来自传统大规模分析的许多细胞状态的现有“平均”读数是否准确地代表了正在研究的各个细胞的行为。这种单细胞测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有时是无法预料的,而且往往是先前被模糊的- 关于细胞如何响应干扰或信号。在这个特刊中,三篇评论提供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法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法 周德山1 胡希亮1 李茂才2 (1.连云港市海洋环境检测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042;2.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江苏连云港 222100) 单细胞藻类与我们的水产养殖息息相关,不同的单细胞藻类品种及组成使养殖水体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单细胞藻类是鱼、虾、蟹、贝类等的直接或间接饵料;水体中单细胞藻类的优劣决定了鱼、虾、蟹、贝类等生态环境的好坏。在水体中培养单细胞藻类有多种方法,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1 培养单细胞藻采用不同的接种方式 1.1 在自然水域中直接培养单细胞藻 在目前的大部分池塘养成及部分鱼、虾、蟹、贝类等育苗过程中,直接利用自然淡水或海水培养单细胞藻。经过滤的海水或淡水里有硅藻、绿藻等各种单细胞藻;有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各种浮游动物;有多种小型底栖动物等,利用繁殖自然水体里本身就有的单细胞藻,促进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基础 ,是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基础饵料生物的培养方法。 自然繁殖单细胞藻的时间要根据生产需要而定,其标准为鱼、虾、蟹、贝类等动物育苗开始后,或者其苗种投放池塘后,育苗幼体或投放的苗种要有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要有充足的生物饵料吃。虾、蟹、鱼、贝类等的池塘养成,一般在放养苗种半个月前,开始施肥繁殖单细胞藻,根据水色、透明度调节施肥量及施肥次数,一般将水色调节为黄色或黄褐色,透明度为30~50cm。水色及透明度不同,单细胞藻的品种组成及密度不同,不同的养殖品种及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水色及透明度的要求不一样。在虾、蟹、鱼、贝类等的养殖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使虾、蟹、鱼、贝类等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1.2 使用封闭或半封闭方式定向培养单细胞藻 在大部分的海产动物育苗及一些生态高效养成过程中,使用封闭或半封闭的纯种单细胞藻的三级培养。如近几年,河蟹土池育苗已兴起热潮,海水的鱼类、贝类、虾类等各种土池育苗也已开始,土池育苗的关键,就是在池塘里繁殖优质的充足的单细胞藻,促使以单细胞藻作为饵料的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基础饵料生物的大量生长繁殖。要想使池塘里的单细胞藻优质、稳产,目前最好的培养方法就是采用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单细胞藻的三级培养,一级培养在单细胞藻的保种室里进行,多采用250~5000m L的三角烧瓶培养单细胞藻;二级培养采用塑料桶、塑料袋充气培养单细胞藻;三级培养在土池里培养单细胞藻。常用的单细胞藻品种有三角褐指藻、小球藻、扁藻、小硅藻、骨条藻等。 1.3 利用自然海水筛选培养生产性纯藻液 1.3.1 藻种的来源及品种特点 在自然海水12℃以下时,自然海水塘里原生动物少,单细胞藻纯度大,在海水塘里选择生产需要的、品种比较单一的藻液,进行筛选培养。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的单细胞藻对当地的水环境适应性强,抗污染,培养技术容易掌握。这种培养方式是江苏沿海地区虾蟹育苗过程中,海洋单细胞藻培养经常使用的方式。 1.3.2 筛选培养生产性纯藻液的理论根据及方法 根据所培养的单细胞藻的生活习性,设法形成一个适宜海洋单细胞藻生长繁殖的水环境,快速培养单细胞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而又复杂的生态平衡系统,海洋单细胞藻作为优势种通过营养竞争和空间竞争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当培养的藻液达到一定浓度时,某些微生物分泌抗生素或细菌素达到一定浓度,杀死某些有害微生物如一些原生动物等,以及微生物之间的寄生作用,消灭病原微生物如纤毛虫、丝状菌等;利用优势藻的拮抗作用,抑制优势单细胞藻中的其他单细胞藻的生长繁殖。通过停气,清理下沉池底的其它单细胞藻、受抑制单细胞藻、动物尸体。 - 54 -

轮虫养殖技术要点

轮虫是一种在鱼、虾、蟹等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近几年来,随着虾、蟹育苗业及养殖业的发展,轮虫作为优质活饵料用量越来越大。因此,培养轮虫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不少养殖户或育苗场家也把目光投到轮虫培养上来,但在轮虫培养过程中常遇到不仅养殖成本高且培养产量不够稳定的问题。现介绍一些养殖经验。 一、前期准备工作 1.池塘条件 培养池应建在靠近育苗场、交通便利、水源(淡水或海水)方便、避风向阳之处。最好是选择地势高一点的地方,以便施工和排水。土池面积以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为宜,池深80厘米~120厘米,池形长方形,土质应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和池壁不渗漏。土池数量一般3个~5个或更多,便于同时分池,分批进水培养,交替收获。 2.清池进水 新开挖池可直接进水;若为旧池应将积水排出,并对剩余积水施用药物,杀死其中鱼类和甲壳动物。可用清池药物有:(1)漂白粉使用前需检测含氯量,含氯量30%的漂白粉用量为25克/平方米~30克/平方米,一般药效3天~5天消失。(2)“鱼藤精”用量2克/立方米。清塘后即可进过滤后的海水,滤网用160目~200目筛绢,防止敌害生物混入。初期进水40厘米~60厘米,调节盐度为10~20,并随之施肥,使水富营养化。 3.肥水 常用肥类分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量根据池水情况而定,应少量、勤施。化肥用量一般过磷酸钙为3克/立方米、尿素为15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人尿用量为200克/立方米。鸡、鸭粪类因其肥效大且持久性强,用量为200克/立方米,使用前应先发酵。可在池边挖一小坑,把粪便倒人其中,经发酵后可于每天中午前后,泼入池中。 施肥后,在一般光温条件下,通常3天~5天后水色由清变淡绿或浅褐色。为尽快肥水,也可从科研单位或其他场购买经过培养的复合藻液泼入池中,用量为3升/立方米~5升/立方米。随着水色加深可适时添加水量。 二、接种轮虫 当自然水温达到10℃左右,池水较肥时可适时接种轮虫,若土池上一年培养过轮虫可用铁链拉动底泥,把休眠卵搅起来即可。接种轮虫也可从附近温室大棚中购买活轮虫,但要求带卵率要高。接种时选择晴天下午水温最高时进行。接种密度:一般活轮虫10个/升或根据情况高密度接种。 三、培养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