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1分子荧光产生的原理

当用紫外或可见光照射某些物质时,这些物质吸收某种波长的光后会发射出波长和

强度各不相同的光线,当停止照射后,这种红光也随之消失,这种光被称为荧光汇1.2〕。对

荧光产生原理和条件直到十世纪中期才弄清楚。GorgeGStokes在1852年详细考察了奎

宁和叶绿素的荧光后,首先确定和报告了他们的荧光波长总比激发波长要长。他还研究

了荧光强度和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发现在高浓度时荧光会淬灭,他也发现荧光可以被

外部物质淬灭,从而建议利用荧光达到检测的目的。由AlexanderJabfonski在1935年提

出的荧光产生的过程图,常被称为Jabfonski图131(见图 1.1)。通常情况下,荧光试剂

分子处于基态,吸收光后,试剂分子的电子被激发而处于激发态,基态和激发态都有单

重态和三重态两种类型。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其数值为O或1。S为O时,

Fig.1.1JalllonskidiagramforaPhotolu刀。刃。eseentsystem

分子内轨道中的所有电子自旋配对,自旋方向相反,此时分子处于单线态,大多数有机

物分子的基态是处于单线态。分子吸收光能后,电子越迁到高能级,电子自旋方向不变,

此时分子处于激发单重态。S。,51,52,.…,表示分子的基态和第一,第二,…,激发

单重态,能量由低到高。如果处于基态单重态的有机物分子的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伴随有

电子自旋方向的变化,在激发态分子轨道中就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此时S=l,表

明分子处于激发态的三重态,用T表示,Tl,T:分别表示三重态的第一第二激发态,分

子中的电子从基态S0跃迁到激发态51,52,比较容易发生,进行很快(10飞),而从基

态单重态到激发三重态不易发生。高能量的单重态激发态分子(如S:)可以与其它同类分子或溶剂分子碰撞通过内转换回到激发态的最低能级51,这一过程为10一,25,处于激发态最低能级的分子寿命一般为10礴一10一ss,它们会放出光子返回基态,这时产生的光就是

荧光。从51到Tl能量转化是系间跨越。从Tl到S。有两种过程:一个事物能量释放;

另一个是放出光子,即磷光,在104一105间完成。

1.2荧光分子探针的定义

荧光探针定义为能和个别组织特异结合而又不干扰其他组织成分自身荧光的那些

荧光化合物,为了和细胞中的自发荧光物质相区别,人们也曾称荧光染料为次级荧光体,

相应地把这种染色过程称为次级染色,把像叶琳这样的自然荧光物质称为初级荧光体。

而现在把所有的荧光探针,不管其染色性能和对天然荧光的影响如何,都统称为荧光探

针〔‘〕。

荧光探针大多是含有共扼双键体系的有机化合物,共辆双键使其容易吸收激发光,

其激发波长多处于近紫外区或可见光区,发射波长多处于可见光区。

作为荧光探针应该具有以下特点〔4]:第一,荧光探针的荧光必须与生物样品的背景

荧光易于区别;第二,荧光探针必须不干扰研究的主体;第三,荧光探针主要用于

生物

活体或在天然生物条件下的体外样品的研究,所以荧光探针的毒性、使用的pH 范围,

生物相容性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目前使用的荧光探针主要有荧光素类、罗丹明类,香豆素类等化合物,它们被称为

“在化学反应中与无荧光的化合物之间形成化学键的物质”〔5〕。

.3荧光分子探针的结构

1切.时.成晚

\‘丫

‘‘一

\、了

尸/\一产

叮/

夕盆;.护,.

.。吃.纽如,.加妙

图1.2荧光探针的结构模型

Fig.1.2AstrUetura】modeloffluoreseentProbe

荧光分子探针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图1.2):(l)识别基团,能选择性地与被分析物结合(一般形成络合物的形式),这使分子探针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2)荧光基团,将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识别基团与被分析物络合所引起的化学环境变化转变为容易观察到的输出信号(如荧

光)。

.4荧光探针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荧光探针的荧光特性首先取决于其自身的分子结构,其次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大量

研究结果表明,荧光探针的性能与探针的共辘体系大小、共辘二键体系的共平面性和刚

性程度、分子母体上取代基的种类及取代基位置和几何构型等因素相关〔6〕。共扼体系越大,离域二电子越易激发,越易产生荧光,荧光强度往往越强。但是芳

香环或共扼体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只是荧光发射波长向长波方向红移,这与共扼二键

体系的共平面性和刚性有关。同一体系的芳香族化合物,线性结构的荧光波长比非线性

的长〔,,。

强的荧光试剂除了具备大的共扼二键体系还必须具备平面性和一定程度的刚性。含

有给电子取代基的荧光化合物,其荧光强度一般都会增强。这类基团如:一NHZ,一NHR,

一RZ,一oH,一OR和一CN。含有吸电子取代基的荧光化合物,其荧光强度一般都会减弱。

属于这类取代基的有一C二O,一COOH,一CHO,一NO:和一=N一。荧光体取代上重原子后,

荧光减弱,而磷光往往相应增强。重原子的取代,一般指的是卤素(Cl,Br和I)的取代。

芳烃取代重原子后,荧光强度一般随卤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减弱,这一效应称为“重原子

"[8]

此外,溶液中的温度、溶剂pH等环境因素对分子荧光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应响效影

5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原理

1.5.1光诱导电子转移

典型的光诱导电子(Photofnducedelectrontransfer,PET)转移体系是由包含电子给体

的受体部分R(rec印tor),通过间隔基S(sPacer,如一CHZ一)和荧光团F(fluorophore)相连而构成

的件川。其中荧光团部分是能吸收光和荧光发射的场所,受体部分则用来结合客体,这

两部分被间隔基隔开,又靠间隔基相连成一个分子,构成了一个在选择性识别课题的同

时又给出信号变化的超分子体系。PET荧光分子探针中,荧光团与受体单元之间存在着

光诱导电子转移,对荧光有非常强的淬灭作用,通常是电子从供体转移到激发态荧光团

(还原型PET)。因此在未结合客体之前,探针分子不发射荧光,或荧光很弱。一旦受

体与客体结合,光诱导电子转移作用受到抑制,甚至被完全阻断,荧光团就会发射荧光

(图1.3)。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心心娜打打

g拍滋/////

眠眠印打打

图1.3PET荧光分子探针识别客体原理图

Fig.1.3The西neiPleofguestreeognitionbyPETfluoreseenimoleeularProbe

PET荧光分子探针的作用机制可由前线轨道能量来说明(图1.4),荧光团受到激发

后,其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上的电子被激发跃迁到最低不占有分子轨道(LUMO)

上,这使得供体(属于受体部分)HoMo轨道上的电子能被光诱导转移到荧光团的HoMo

轨道上,引起荧光团的荧光淬灭。在受体与客体相结合后,供体的氧化还原电位增加,

其HOMO轨道的能级变得比荧光团的HOMO轨道的能级低,结果光诱导电子转移不能

LUMO

HoM。一卜

}Lu。州产UI】

HOM。!以流帕州杰一。、

{’一寸中一HO

MO

任XC打三D

FLUOROpHORE

限EE

R〔C〔内心R

EXCIT住O

FLUOROPHORE

BOUND

R〔CE门心R

图1.4PET机理的前线轨道理论示意图

Fig.1.4FroniierothitalenergydiagramsillustratingthemeehanismofPET

再发生,荧光淬灭被抑制。由于与客体结合前后,荧光强度差别呈明显的“关”、“开”

状态,这类探针又被称作荧光分子开关。

到目前为止,PET机理己被广泛用来设计功能有机分子,有大约6000多篇相关的

化学文献被报道。科学家们通过PET机理设计了很多功能有机分子器件,其中包括分子

器、电化学传感器[’2]、开关[’3]、光电电池[’4]、非线性光学材料[”]、荧光分子探针[‘“]等。

PET是人们在设计荧光分子探针时使用的最为广泛的原理之一,多数荧光分子探

针是以

脂肪氨基、或氮杂冠醚作为受体单元。化合物1是第一个最简单的PET荧光分子探针[’7],

在甲醇中和K+络合后,其荧光量子产率从0.003增加到0.14。吴云扣等[’8]合成的以二(2-

毗陡甲基)胺为识别基团、BoDIPY为荧光团的PET荧光分子探针2,对pH不敏感,其

PKa被降为2.1,它的细胞渗透性很好,在细胞内zn2+的荧光显微成像研究获得了满意

1文献综述

1.1分子荧光产生的原理

当用紫外或可见光照射某些物质时,这些物质吸收某种波长的光后会发射出波长和

强度各不相同的光线,当停止照射后,这种红光也随之消失,这种光被称为荧光汇1.2〕。对

荧光产生原理和条件直到十世纪中期才弄清楚。GorgeGStokes在1852年详细考察了奎

宁和叶绿素的荧光后,首先确定和报告了他们的荧光波长总比激发波长要长。他还研究

了荧光强度和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发现在高浓度时荧光会淬灭,他也发现荧光可以被

外部物质淬灭,从而建议利用荧光达到检测的目的。由AlexanderJabfonski在1935年提

出的荧光产生的过程图,常被称为Jabfonski图131(见图 1.1)。通常情况下,荧光试剂

分子处于基态,吸收光后,试剂分子的电子被激发而处于激发态,基态和激发态都有单

重态和三重态两种类型。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其数值为O或1。S为O时,

口口口

口口口

......尸尸尸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拥陌陌陌陌陌陌陌‘一_毛砂砂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吮吮.明冲目..口目.栩...!!!潺潺「「少.州腼‘.,气产产胜胜胜胜胜胜胜胜胜胜}}}}}的的厂创‘一‘了韶女女

{{{{{{{{{{{{{{{{{{{{{{{{{曰峭柑备卜洲.咐..甲甲甲甲甲’’’’’’’’’’’’’-了口口翻.阅匆们~2。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勺/\气{}{{{口口口口口[[[l!!!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天认卜.户洲目拍扮口自”‘*‘:::口口口口口巨巨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袅Z、4奋奋

口口口口口口口!111口口口口口口月月

图1.1发光系统的Jablonski图

Fig.1.1JalllonskidiagramforaPhotolu刀。刃。eseentsystem

分子内轨道中的所有电子自旋配对,自旋方向相反,此时分子处于单线态,大多数有机

物分子的基态是处于单线态。分子吸收光能后,电子越迁到高能级,电子自旋方向不变,

此时分子处于激发单重态。S。,51,52,.…,表示分子的基态和第一,第二,…,激发

单重态,能量由低到高。如果处于基态单重态的有机物分子的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伴随有

电子自旋方向的变化,在激发态分子轨道中就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此时S=l,表

明分子处于激发态的三重态,用T表示,Tl,T:分别表示三重态的第一第二激发态,分

子中的电子从基态S0跃迁到激发态51,52,比较容易发生,进行很快(10飞),而从基

态单重态到激发三重态不易发生。高能量的单重态激发态分子(如S:)可以与其它同类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结果。G皿川angsson研究小组【’9]设计合成了含氨梭酸基团的化合物3在pH较高的介

质中稳定,并且水溶性好。当PH>3时,其荧光被淬灭,因此,化合物3可用在竞争性

pH介质中,如在生理pH条件下。

忿曝

图1.5四种PET荧光分子探针

Fig.1.5FourPETfiuoreseentProbes

多数PET荧光分子探针是基于受体和客体的结合,抑制了从受体到荧光团的光诱导

电子转移,从而使荧光团发射出强荧光的原理设计的。但是,当与过渡金属作用时,结

果有时会发生变化。由于过渡金属的3d电子的氧化还原行为,可以发生从荧光团到络

合的过渡金属的电子转移,或者从过渡金属向荧光团的电子转移,因此,可以通过无辐

射能量转移使荧光淬灭。化合物4的分子设计也是基于PET过程[20】,但不同的是,当

络合客体后,产生了从荧光团到金属离子的氧化PET过程,导致荧光淬灭。5.2分子内电荷转移

当直接连有供电子基(通常是氨基)的荧光团和一个吸电子基共扼连接时,在光的激发下,分子内就会发生从电子供体到电子受体的电荷转移。典型分子内电荷转移

(intr田刀olecularchargetransfer,IcT)[2‘一24]荧光分子探针就是荧光团上连有强的吸电子基

和供电子基的推一拉电子体系。ICT荧光分子探针的受体往往是推一拉电子体系整体中的

一部分,当荧光团上的受体(如氨基)在供电子基团一端时,和客体结合后会减少这个供

电子基团的供电能力,从而导致体系共扼程度降低,吸收光谱蓝移,并伴随着摩尔消光

系数的减小。相反,当荧光团上的受体在吸电子基团一端,也就是说,在推拉电子体系

中拉电子的一端时,和客体结合后,会增大体系推拉电子的能力,增大电子的流动性,

吸收光谱红移,摩尔消光系数增大(如图1.6所示)。原理上,荧光光谱的位移和吸收光

谱的位移方向一致。除了光谱的变化外,也能观察到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的变化。

所有这些光物理性能的变化决定于客体的大小和电荷多少。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幽以教娜侧味钾翻娜娜卿

率{黔。二

莎莎莎执执‘‘‘‘图1.6金属离子与供电子基或吸电子基结合引起的ICT荧光分子探针荧光光谱的变化趋势

Fig.1.6SPeetraldisPlacementsofICTProbesresultingfrominteractionofaboundeationwit han

Eleetron一donatingoreleetron一withdrawinggr0P

很多ICT荧光分子探针是按照下面的原理设计的:阳离子识别体是一个氮杂冠醚,

氮杂冠醚上的一个氮原子和一个吸电子基共扼。冠醚上的这个氮原子对荧光团和阳离子

都起着电子供体的作用。5是一个D一A一D(供一受一供)型IcT荧光分子探针[25],氮杂冠醚

有着双重身份:既是推拉电子体系中的电子给体,又是探针分子中的识别基团。当冠醚

与C扩+络合时,由于金属离子的拉电子效应,降低了氮杂冠醚中氮原子的供电子能力,

因此其吸收光谱发生较大的蓝移。荧光光谱也发生蓝移,但比吸收光谱蓝移得幅度要小。

这是由于光诱导电荷转移减少了冠醚上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这个氮原子由于极化变为

非配位原子。因此,光激发诱导冠醚上氮原子和金属离子之间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从而

使荧光光谱发生较小的蓝移。

.R叫H,白飞)

图1.7两种ICT荧光分子探针

Fig1.7TwoICTfluoreseentProbes

对于阳离子控制的ICT荧光分子探针来说,其光物理变化现象经常是很复杂的。因

为激发态电荷转移经常伴随着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26l(twistedintraJ叮olecularcharge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ransfer,TICT)态的形成。简单的供受体取代的苯衍生物N,N一二甲基氨基苯睛(DM人BN)

的双荧光发射最早由LPpert[2刀等人于1962年发现。在荧光寿命期间,与发色

团单键相

连的助色团(通常是与发色团相连的氨基)会发生分子内的扭转,使得构像发生了变化;

另有一种是以双键相连的,旋转后构型发生了变化。旋转的动力来源于电子激发后受体

(accePtor)的吸电性,扭转后的电子云分布将更加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这种扭转将有利于

电荷的完全分离。所形成的激发态称为TlcT态,是完全的电荷分离(图 1.8)。TlcT 态

能量要比LE态低得多,因此TICT荧光变长,这样就实现了双波长变化。TICT 激发态

比态

(共平面,部分CT)(扭曲,宪全CT)

图1.8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原理示意图

Fig1.8PrineiPleoftwistedintr田爪olecularchargetransfer,TICT

由于是电荷的完全分离,具有非常高的偶极距,在极性溶剂中更加的稳定,波长也更加

红移。这同时也导致了激发态与三线态和基态的能量接近,增加了非辐射跃迁的几率,

所以,TICT态往往是无荧光或者发射非常弱的长波荧光,少数情况下出现ICT 与TICT

双重荧光现象。由于TICT态的荧光常常很弱,因此利用TICT原理设计的荧光分子探

针并不多。TICT极易受到环境极性、粘度、温度等的影响。6被光激发时TICT 态是无

荧光的[28]。当络合H+和A扩时,这些离子抑制了没有荧光的电荷转移TICT 态的形成,

荧光就被恢复。

1.5.3激基缔合物

如果两个相同的荧光团(主要是多环芳烃)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合适,当其中一个荧光

团被激发以后就会和另外一个处于基态的荧光团形成激基缔合物(excimer),其荧光发射

光谱的特征表现是原来单体的发射峰减弱或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强而宽的、

长波长的无振动精细结构发射峰[29加]。由于形成这种激基缔合物需要激发态分子基态分

子达到“碰撞”距离一 3.5A,因此荧光团间的距离是激基缔合物形成和破坏的关键。利

用各种分子间作用力改变两个荧光团之间的距离和取向,如用结合客体前后单体/激基缔

合物的荧光光谱变化就能够表达客体被识别的信息。蔡[3’]、葱[32〕、毗[30]等荧光团由于

具有较长的激发单线态寿命,易形成激基缔合物,常常用于此类探针的设计中。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6rster,s理论,能量转移效率决定于两个荧光团之间的距离:

①:=1/(l十R/凡)6

式(l.1)中R表示两个荧光团之间的距离。琦表示F6ster临界半径。

离的变化就会导致能量转移效率较大的增加或减少。

(1.1)

两个荧光团之间的距

图1.10荧光共振能量转移Pb2+探针

Fig1.10PbZ+nuoreseeneeprotiebasedonnuoreseeneeresonaneeenergy腼srer

化合物8是按照这个原理设计的Pb2+荧光分子探针[36,37]。两个荧光团(香豆素)由含

氧醚链间隔基连接。在乙睛中探针8络合PbZ+引起了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

变化,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几乎没有干扰。Pb2+离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3.1xlo礴M一’。

能量转移效率在络合Pb2+离子后从0.77增加到0.89。

FRET近年来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酶的活性检测[38],用在研究蛋白的结构[39〕、核

酸的结构[40]、核酸调控[4’]、寡核昔酸从核糖体上释放[42〕等许多方面。

5.5光诱导质子转移

芳香轻基(酚类化合物)在基态和激发态时通常具有不同的质子解离常数,受光激发

质子更加容易脱去,激发态时酸性增大,即这一类化合物激发态的pKa‘要小于基态的

pKa。比如苯酚的pKa和pKa*分别是10.6和3.6,2一蔡酚的分别是9.3和2.8。同样的对

于芳香质子受体(芳胺或芳环氮杂原子),激发态时碱性增大,激发态的pKa*要大于基

态的pKa。t匕如2一蔡胺的pKa和p心’分别是7.1和12.2,叮陡的分别是5.5和10.6。这

样在合适的pH范围内就可以由一个基态得到两个激发态,分别对应于中性和脱质子(酚

类)形式,或者是对应于中性和结合质子(芳胺或芳环氮杂原子)形式。在激发态形成的这

种脱质子或结合质子的转换能够迅速地达到平衡,从而发射出两种波长的荧光l’3]。这一

原理主要用来设计pH荧光分子探针,应用最多的是苯并[c]咕吨类染料〔例。5.6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45湘](excited一stateintr田的olecularprotontransrer,Es理T)是

指当某些有机分子在光、热、电等作用下被激到激发态时,分子中某一基团上的质子转

移到分子内邻近的N、S、O等杂原子上,形成互变异构体的过程。以叫噪类染料为例,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如图1.11。

以》洛黑

|州牛

图1.11.呢}噪类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

Fig1.11.ESIPTmechanismforbenzazoledyes

烯醇式异构体E受光激发跃迁到E*,经过快速的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转变为酮式互

变异构体激发态K*,以发射更长荧光的方式衰减至基态K[49]。这种质子转移反应,在

生物学和化学的许多过程中普遍存在,因此较早受到人们的关注[50]。由于ES 丁T分子的

质子转移荧光效率高,斯托克斯位移大,作为激光染料和闪烁器的工作介质,具有突出

的优点,己为人们所应用。近年来光电子学和信息科学迅速发展的需要,人们广泛寻求

新型的具有光电信息功能的有机材料。ESIPT分子具有光学双稳态、光致变色和光学非

线性等诸多特性,而且反应速度快,可达fs量级,并且是可逆的,可望成为光开关、光

限幅、光波导、实时光存储等光子学器件的优选材料[5’〕。由于Es正T表现出来的良好

的双荧光性能,近年来也被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机制应用到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中152一川。

1.6罗丹明类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罗丹明(R)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荧光探针染料,属于咕吨类碱性染料。由于苯

环间氧桥的存在,分子具有刚性共平面结构,这使其分子结构稳定性增强,在激发光的

作用下能产生强烈的荧光,在红色可见光区(500功rn一700nln)受样品背景干扰相对较少,

是生物分析中经常用到的荧光染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商业价值。因此,国内外的科学

家致力于以罗丹明为母体,通过引入不同的官能团对罗丹明的结构进行设计,来改善罗

丹明类荧光染料的性能,以期望用于不同的研究中。

近年来,罗丹明的内酞胺螺环状结构成为研究的热点:罗丹明的内酞胺螺环状结构,

在长波长处无吸收,无色,无荧光;破坏内酞胺螺环状结构,在长波长处有吸收,有颜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飞自岁岁

1

图1.9阳离子控制的激基缔合物的形成

Fig1.9Exe加erformationbyCationcontrol

化合物7是一个钠离子荧光分子探针133]。它的荧光光谱由单体和激基缔合物的特征带组

成。当逐渐把高氯酸盐加入7的甲醇溶液中时,钠离子就诱导单体荧光发射强度降低,

激基缔合物荧光发射强度增大。钠离子的络合使两个荧光团靠得更近,有利于形成激基

缔合物。

4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eeresonanceenergytransfer,FRET)是指在两个不同的

荧光团中,如果一个荧光团(供体,Doner)的发射光谱和另一个荧光团(受体,Acc

即tor)

的吸收光谱有一定的重叠,当这两个荧光团间的距离合适时(一般小于10心,就可以观

察到荧光能量由供体向受体转移的现象,即用供体的激发波长激发时,可观察到受体的

荧光发射[3’,35]。进一步讲,就是在供体的激发状态下由一对偶极子介导的能量从供体向

受体转移的过程。此过程没有光子的参与,所以是非辐射性的。供体分子被激发后,当

受体分子与供体分子距离合适,且供体和受体的基态及第一电子激发态两者的振动能级

间的能量差相互适应时,处于激发态的供体将把一部分或全部能量转移给受体,使受体

被激发。如果受体荧光量子产率为零,则发生能量转移荧光淬灭;如果接受体也是一种荧

光发射体,则呈现出受体的荧光。由于受体的荧光波长要长于供体的荧光波长,因此,

FRET可以观察到双发射波长,从而满足双信息通道的要求。FRET严格受到供体和受

体距离的影响,如果识别事件能够改变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那么两个波长的荧光强

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可以用它们的比值来表达识别事件。

由含有异原子(氧原子、氮原子和硫原子)的柔性链连接的两个不同荧光团组成的荧

光分子探针,当结合阳离子时,两个荧光团之间的距离会减小,如果供体(D)的荧光发

射光谱和受体(A)的吸收光谱重叠,两部分之间的光诱导能量转移效率将增加。按照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色,强荧光。由于此结构上的优势,罗丹明内酞胺类化合物具有形成“OFF一ON”型荧

光探针的潜能。可以以罗丹明为母体进行设计,使它形成具有酞胺螺环状结构的化合物,

也就是说首先它是在长波长无吸收,无色,无荧光,当它与底物作用的时候,打开内酞

胺螺环状结构,这时它在长波长有吸收,有颜色,强荧光。利用此原理对罗丹明进行设

计己用来检测金属离子。

1.6.1Hg,+离子的检$IJ

2005年,HongZheng[55]等人把罗丹明B酞脐上的。原子换成s原子,成功地实现

了只换一个原子而改变其识别性能,即罗丹明B酞脐选择性的识别铜离子,而罗丹明B

酸阱上的O原子换成S原子可选择性的识别汞离子。

同年,JinsungTae[56〕等人利用汞离子催化氨基硫脉形成 1.3.4一嗯二哇酮的原理合成新

的荧光探针检测汞离子。该荧光探针响应时间快,加入汞离子后,溶液瞬间变成红色,

并产生黄色的荧光。

2006年,chun如ngDuan[57]等人在罗丹明6G酞腆接上毗睫醛实现了选择性检测汞离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chl战由uiHuan若6”等人设计了多种信号的罗丹明探针13,包合了罗丹明和8-

轻基哇琳双荧光团高选择性的识别汞离子,并且能够检测生物细胞中的汞离子。2008年,chUn如ngDuan[62]等人设计合成具有电化学性质的二茂铁基团和罗丹明为荧

光团的多功能荧光探针盯1和RFZ,除了达到国际环保组织规定的Pbb单位,

对H犷+

离子的选择性较高之外,而且能检测出自然界及人类饮用的自来水中无机H犷十离子的含

量是否超标。

同年Maandshi卿和xuetal〔闭分别报道了罗丹明硫代内酷在磷酸盐缓冲溶液,醋酸

盐缓冲溶液中选择性、灵敏度都比较高的识别了汞离子。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2007年,Jongseung幻m【58]等人根据汞离子催化硫脉衍生物与胺反应肌的衍生物设

计了一个类似的含有硫脉衍生物和有胺的罗丹明衍生物,在该衍生物的乙醇和水混合溶

剂中加入汞离子,发生了同样的反应,随着汞离子的加入,溶液变红,荧光增强。H

ee.l,,J.,.厅.J呀月,..‘f口‘l,.1

伪la山.,No卜n.。加鹅.ni

2

尸加瓦S加顶」V月

,嘴八_广了台

二些1一一l乞护、击巴气—、扩、产、‘尹、甲尹

同年,Jongseung儿m[59]等人又成功的设计了用两个甲苯黄酞基为识别基团的罗丹

明衍生物,成功实现了选择性识别汞离子。

中0..5.0小0..5一0

O

_l端尸、一胜、一夕O

r10瑰,e.址一O叮.几二。了.,e.地e一O万

2007年,Yoon〔60j等人设计合成尿素基团的罗丹明衍生物9和10,在乙睛溶液中成功的

选择性识别了H犷+离子。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AijunTong[67l等人合成水杨醛罗丹明B酞踪,可以可逆性的荧光增强识

别铜离子。也就是说,在缓冲溶液中,当加入铜离子时,内酞胺螺环状结构被打开,吸

收和荧光增强,当加入络合剂EDTA时,化合物表现出没有吸收和荧光,而在此时再加

入铜离子,荧光恢复。

gC矛+

即助ladam

1+C价+

nng一叩巴eda血de伪IIn

2007年,Yas创比roShiraishil68]等人,合成了乙二胺乙酞乙酸罗丹明B衍生物,当该

探针与铜离子发生作用的时候,会产生绿色的荧光,并发生蓝移(45nln),其它离子如

汞离子也可引起荧光增强,但最大发射波长不会移动。

产、尸、了

、入。ooH:N、NH,丫弋礼了’曰,

洲口《众夏孟丽几六反天玖,,2一‘,,、

6.3Fe3+离子的检测

2006年,Tonsleg]等人利用二乙基三胺将两个罗丹明B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无色,没有荧光的罗丹明B的衍生物,三价铁离子的加入,导致其内酞胺结构的开环,荧光增

强,从而实现了对三价铁离子的检测。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4其它离子的检测

2005年,Yoon[73]等人合成了以罗丹明B为荧光基团,以DPA为识别基团的罗

检测锌离子的荧光探针

检测锌离子的荧光探针 姓名:徐英学号:51007008 专业:应用化学 摘要: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锌的过量与不足都会导致人体代谢异常,产生疾病,因此,Zn2+含量的测定在临床、医药、食品、环境监测及科研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综述了测定细胞内游离锌离子荧光探针物质的化学规律、性质和优缺点。 关键词:Zn2+、荧光探针、定量检测 1、前言 在自然界元素的丰度顺序中,锌排在第25位,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波动于0.004-0.02%之间。锌是位于元素周期表第II副族的过渡金属元素,具有3d104s2的价电子结构,通常只失去s电子而成+2氧化态。Zn2+的原子半径较小,且因其带两个正电荷,所以它对电子的亲和力很高,是一个强的质子受体[1]。 1940 年Eggleton首先提出人类需要锌[2]。Prasad和Sandstead 等研究明确了锌是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3]。Zn2+是人体内第二富集的过渡金属,广泛分布于人体内部。 据研究表明,锌在许多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锌离子是组成三百多种生物酶活性催化中心的重要金属离子之一;它可作为金属蛋白酶的结构因子或转录因子;可以和许多调控酶相互作用,作为第二信使触发或阻断诸如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具有调控大量离子通道的能力,参与神经传导的过程;同时,锌离子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近研究还表明,锌离子的浓度大小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紧密相关[4]。 缺锌对机体有重要影响: 一是对生长发育和组织再生的影响;二是对性器官和性功能的影响;三是锌依赖酶(含锌酶)的活性降低;四是缺锌可使胰岛素降解加剧,引起血中胰岛素水平下降及对葡萄糖利用率减少,葡萄糖耐量下降;五是缺锌可引起血液内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浓度降低,影响组织对维生素A 的利用,使人的暗适应能力下降,还有对皮肤及味觉等的影响[5]。虽然缺锌给人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人体内锌含量的超标也会造成同样大的伤害,如:补锌过量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可诱发人体的铜缺乏;过量补锌可降低机体内血液、肾和肝内的铁含量,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生存期缩短,肝脏及心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酶活性下降 (6) 因此,若能实时跟踪、监测生物体中的锌离子,就有可能使人们在细胞层次或者组织层次上进行锌离子的生理、生化行为的研究。这对揭开生物体系中锌离子与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生理、生化功能之间的关系之谜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自1987年第一个锌离子荧光探针(TsQ)诞生以来,陆续研制开发了几种锌离子荧光探针,如Zinquin,Zinpyr-l,ACF-l,ACF-2,NewportGreen等。人类利用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检测Zn2+,为研究生物体内Zn2+的功能和性质以及它的结合方式,探索锌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7]。但在测定生物活体内的游离Zn2+的浓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2、荧光离子探针识别机理及影响因素 在锌离子的荧光检测中,最关键的是荧光选择性配体的设计。目前报道的荧光选择性配体的基本结构可分为:荧光发色团—间质—识别基团三部分(如图1所示) [4],其设计大多基于光致电荷迁移(PCT)和电子迁移(PET)两种荧光机理。也有将两种机理结合起来设计的荧光配体。但无论基于何种机理,荧光配体中的荧光发色团和识别基团的选择均极为重要。

荧光比率探针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7 前 言 荧光比率技术是荧光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该技术在生物染色剂中,可被紫外线或蓝紫光(短波长光)激发而发射荧光的染料,称为荧光染料(荧光色素)。可被长波长光激发,这些荧光色素常称为荧光探针。荧光探针通常用于固定组织和细胞的染色,以及或活细胞中的应用, 此外还包括应用于体内荧光探针。 分子荧光探针按用途分类包括离子探针、极性探针、粘度探针、PH值探针、膜荧光探针、细胞活性探针、细胞器探针、位点特异性荧光探针等等。探针通过与分析物(如生命金属离子)进行结合后,引起荧光特性发生变化,通过测定荧光的激发波长、发射波长、荧光强度、峰位、荧光寿命、荧光量子产率和各向异性等,获得相关信息。 荧光方法测定中,荧光探针在与反应物结合后,出现激发或发射光谱移位的探针,可使用在两个不同波长测定的荧光强度比率进行测定,称为比率测量。因为通过二个选择性的波长的荧光强度变化可作为定量的依据, 通常指在波长范围内有荧光强度明显的变化。同普通荧光探针相比,比率测量探针可以被分为两部分。 一种是荧光比率效果是通过原来荧光谱的迁移。通常,这些迁移的背景是荧光探针激发态的电子转移。它被激发通过改变发色团同周围分子或原子交互作用的能量改变(溶剂化显色迁移),同外部电场的交互作用(电致显色迁移)和在发色团中的双电弛豫(双电弛豫迁移)。 另外一种结合探针,荧光谱包括2个或更多的谱带。通常,是这些谱带相对强度的改变,激发态同荧光探针发色团反应。这些反应在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荧光比率探针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杨柳* ,郭成海,张国胜 (防化研究院第四研究所,北京 1022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荧光比率探针,包括阳离子探针、阴离子探针、pH值探针、极性探针、氧化性和分子的比率测量探针的应用及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荧光分析,比率测量 *作者简介:杨柳(1975-),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E-mail:yangliujinjin@sina.com 所以在初始和产物状态都随着能量转移而发射荧光。 荧光比率测定法可消除光漂白和探针负载和留存及设备因素(照明稳定性)引起的数据的失真。如阴离子探针可通过有机离子载体从细胞排除,如AM酯可被P糖蛋白多药载体排出荧光比率测定法可减少探针渗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探针与离子结合后,出现激发或发射光谱移位的探针可使用在两个不同波长测定的荧光强度比率校准,可克服由于离子浓度的变化而造成的荧光信号人工假象。 Bright等(1989)发现比率测量减少或消除几种决定因素的变化对测量荧光强度的影响,包括探针浓度、激发光的光路长度、激发强度、和检测效率。消除的人工假象包括光漂白、探针渗漏、细胞厚度、探针在细胞内(区室化作用引起)或不同细胞群之间(负载效率差异造成)的不均匀分布。 比率测量探针已经应用于不同的测量领域:离子探针(阳离子探针Ca2+、Mg2+,Zn2+,Ag+等)阴离子探针(Cl-,CN-,F-等),膜探针、活性氧和一氧化氮探针,极性探针、PH值探针等等。 1应用比率测量的阳离子探针: 各种各样的阳离子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 如构成细胞和生物体某些结构的重要成分,参与并调节生物体的代谢活动等,荧光方法通常用来测定阳离子在生物体不同组织的含量和分布。阳离子比率测量探针也在不断发展。 1.1 Ca2+检测的比率测量探针: 探针与Ca2+结合后出现光谱移位的探针可进行比率测量。主要包括:Fura-2、双- Fura-2、Fura-4F、Fura-5F、Fura-6F、 indo-1、indo-5F、mag-Fura-2

荧光探针汇总

1.Fluo-3 AM (钙离子荧光探针) 原理Fluo-3 AM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Fluo-3 AM的荧光非常弱,进入细胞后可以被细胞内的酯酶剪切形成Fluo-3,从而被滞留在细胞内,和细胞内游离 的钙离子结合,结合钙离子后可以产生较强的荧光。 生理意义细胞内钙离子增多是细胞损伤的结果,因此此探针能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506nm 发射波长526nm (绿色) 备注推荐使用 2.Mag-fura-2 AM(钙离子荧光探针) 原理Fura-2 AM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Fura-2 AM进入细胞后可以被细胞内的酯酶剪切形成Fura-2,从而被滞留在细胞内。Fura-2可以和钙离子结合,结合 钙离子后在330-350nm激发光下可以产生较强的荧光,而在380nm激发光下则会 导致荧光减弱。这样就可以使用340nm和380nm这两个荧光的比值来检测细胞内 的钙离子浓度,可以消除不同细胞样品间荧光探针装载效率的差异,荧光探针的渗 漏,细胞厚度差异等一些误差因素。 生理意义细胞内钙离子增多是细胞损伤的结果,因此此探针能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为340nm和380nm 发射波长510nm (蓝色) 备注仪器滤光片不适用 3Fluo-4-AM (钙离子荧光探针) 原理Fluo 4 是一种将Fluo 3结构中的Cl替换成F的钙荧光探针。由于将Cl替换成了电子吸引力更强的F,它的最大激发波长会向短波长处偏离10 nm左右。所以用氩 激光器激发时,Fluo 4的荧光强度比Fluo 3强1倍。由于Fluo 4与钙离子的亲和力 和Fluo 3近似,所以使用上和Fluo 3也基本相同 生理意义细胞内钙离子增多是细胞损伤的结果,因此此探针能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494nm 发射波长516nm (绿色) 备注用激光器激发时荧光强度强,因此不推荐 4.DCFH-DA (活性氧荧光探针) 原理DCFH-DA本身没有荧光,可以自由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后,被细胞内的酯酶水解生成DCFH。而DCFH不能通透细胞膜,从而使探针很容易被装载到细胞内。细胞内的活性氧可以氧化无荧光的DCFH生成有荧光的DCF。 生理意义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485nm 发射波长520nm (绿色) 备注推荐使用 5.DHR 123 (活性氧荧光探针) 原理本身无荧光, 在超氧化酶存在时可被过氧化氢(H2O2)氧化, 转变成发射绿色荧光的罗丹明123 (Rhodamine 123), 因此广泛应用于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 如过氧化物, 次氯酸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等。 生理意义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507nm 发射波长529nm (绿色) 备注氧化后成罗丹明123,荧光强度可能受到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6.RhodamineI23 (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 原理细胞膜通透的阴离子绿色荧光染料, 能够迅速被活线粒体摄取, 而无细胞毒性。 生理意义标记线粒体膜电位 激发波长488nm 发射波长515 ~ 575nm (绿色) 生理意义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研究进展_吴豪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吴豪,袁文兵*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近年来罗丹明衍生物在分子探针方面研究的一些新进展,系统阐述了该类探针分子在离子和小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罗丹明;荧光探针;离子检测 [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1)06-0265-01 Recent Progress in Rhodamine-Based Fluorescence Chemosensor Wu Hao, Yuan Wenbing* (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Abstract: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n rhodamines-based fluorescent probes was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Rhodamine chemosensors in ions and small molecules sense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words: rhodamine;fluorescent sensor;ions sense 罗丹明B是重要的荧光探针材料,属于呫吨类染料。罗丹明B具有高的消光系数,较好的荧光量子产率,水溶性好,无毒,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它是一类较好的荧光探针母体,极具广泛的应用价值。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罗丹明B内酰胺化合物以螺环状结构存在,体现紫外区吸收,无色,荧光减弱至消失。在酸性条件下以醌式结构存在,内酰胺结构开环,有荧光,体现长波吸收,成紫红色。 罗丹明基荧光染料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结构及相应的结构特性,使其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和生命科学领域。目前的研究焦点多集中于通过不断修饰、优化罗丹明荧光分子探针的结构片段,以实现对小分子及离子的特异性识别,并进一步应用于生物活体及自然环境监测领域。 1 铜离子探针 铜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机体内铜缺失会导致代谢紊乱和诸多疾病,如胆固醇升高,动脉弹性降低,血压升高。一直以来,铜离子生物荧光探针的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 1997年,Czarinik等[1]合成了罗丹明B酰肼,其可以选择性识别铜离子,该荧光探针是基于铜离子催化罗丹明B酰肼水解生成强荧光的罗丹明B分子的。 2006年,AijunTong等[2]合成水杨醛罗丹明B酰腙,可以可逆性的荧光增强识别铜离子。也就是说,在缓冲溶液中,当加入铜离子时,内酰胺螺环状结构被打开,吸收和荧光增强,当加入络合剂EDTA时,化合物表现出没有吸收和荧光,而在此时再加入铜离子,荧光恢复。 Yang等[3]通过在酸性条件下罗丹明B-酰肼与硫氰酸甲间的一步反应合成了一种Cu2+荧光探针。向该探针的乙腈/水溶液中添加Cu2+后,会造成荧光分子内酰胺键断裂,从而引起体系的荧光和紫外吸收明显增强。利用该探针实现了水相中Cu2+荧光和紫外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0.4和0.5~10 μmol/L。他们将该方法应用于自来水中Cu2+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方法测定结果一致。 Zhao等[4]在2009年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罗丹明内酰胺衍生物5,并将其应用于水溶液和活体细胞中Cu2+的检测。这种比色探针对铜离子的反应是瞬时可逆的,并且在其它金属离子浓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会对铜离子的比色和荧光信号产生干扰,这一特征使其很好地满足了生物医学和环境监测方面的特殊要求。目前,该类探针已广泛应用于环境体系中铜离子浓度的检测和生物活细胞铜离子分布成像实验,其优异的综合性能预示了极好的应用前景。 2 铁离子探针 铁是人体中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它在人体中主要以络离子的形式存在,与血红素、蛋白质等形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在机体中起到运输和贮存氧的作用。由于Fe3+的顺磁性,一般的Fe3+荧光探针都是荧光熄灭型,不利于在牛物体内Fe3+的荧光成像及原位检测。因此利用罗丹明分子的闭环一开环间转换机理设计荧光增强型Fe3+荧光探针逐步受到重视。 2006年,Tong等[5]利用二乙基三胺将两个罗丹明B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无色,没有荧光的罗丹明B的衍生物,三价铁离子的加入,导致其内酰胺结构的开环,荧光增强,从而实现了对三价铁离子的检测。 2007年,Tae和Bae[6]利用肟酸作为Fe3+识别点的功能团,将氧肟酸引入罗丹明内酰胺和开环结构的平衡中。得到了一种新型的Fe3+探针。这种具有氧肟酸结构片段的罗丹明基荧光探针,在甲醇一乙腈(V∶V=1∶1)溶液中能很好的识别Fe3+,产生明显的荧光增强和颜色变化。 Peng等[7]通过乙二胺将2-羟基苯甲醛与罗丹明6G相连接,合成了一种Fe3+荧光探针。内酰胺的羰基氧原子、2-羟基苯甲醛上的羟基氧原子以及乙二胺上的氮原子同时参与了 Fe3+的螯合作用,导致了内酰胺键断裂,体系的荧光性增强。其他重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无类似现象发生。 3 汞离子探针 汞是具有很高毒性的金属。汞单质及汞离子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人体长期接触并摄入后会产生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以及肾功能损伤等病症,危害极大。由于人们对汞毒性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对Hg2+荧光探针的研究日益增多。 Saresh等[8]以罗丹明6G为母体合成的Hg2+的荧光探针L1在水和甲醇(1∶1,φ)混合溶液中与Hg2+形成Hg (L1)2型复合物,荧光强度提高了90倍,利用L1测定Hg2+的检测线打到1 μg/L。25倍Hg2+浓度的Co2+,Fe2+,Ni2+,Zn2+,Pb2+,Cd2+,Mg2+,Ca2+,Ba2+,Li+,K+和Na+等离子对荧光信号基本无干扰。因而L1是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Hg2+荧光探针。 Xu等[9]设计合成了一种罗丹明硫酰肼用于紫外和荧光检测水相中Hg2+,探针与Hg2+结合的化学计量比为2∶1.Qian等[10]设计合成的高选择性的罗丹明类Hg2+荧光探针不仅可以实现对Hg2+的荧光检测,而且利用显色反应可以对Hg2+的存在进行初步判断。该探针具有可逆性,当向显色的平衡体系中加入EDTA后,体系的紫红色变为无色。另外,荧光响应速度快是该探针的另一特点,Hg2+加入后立即产生稳定的强烈荧光,与同类的探针需要一定的平衡时间相比,该探针更适合于环境或者生物样品的实时分析。 2005年,Tae等[11]报道了一种十分精妙的罗丹明6G衍生物12,它可用于水溶液中Hg2+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即可以检测水溶液中低于2 μmol/L的Hg2+。 重金属与过渡金属离子的检测一般在水相中进行,尤其是生物体内的该类离子的原位检测对探针的水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探针的实用性,尽量引入具有一定水溶性的辅助基团。Huang等[16]将葡萄糖与罗丹明6G酰肼共价连接,合成了一种水溶性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Hg2+荧光探针RGl。在纯水中,Hg2+的检测限达到1 μg/L,满足美国EPA规定。该探针可以在pH在5.5~10范围内使用,而且不受环境和生物样品中常见的其他金属离子的影响。因此,RGl可以应用在环境和生物体系,如细胞膜中汞离子的检测。另外,RGl与汞离子的结合是可逆的。向RGl和Hg2+共存的稳定体系中加入Na2S后,可以降低该体系的荧光强度,而再添加Hg2+时,体系的荧光则恢复。 (下转第243页) 新工艺新技术 [收稿日期] 2011-05-05 [作者简介] 吴豪(1988-),男,河南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罗丹明类荧光探针。*为通讯作者。

荧光探针研究新进展

《生物工程进展》2000,Vol.20,No.2 荧光探针研究新进展 章晓波 徐 洵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 摘要 自从Southern(1975)首次进行DNA探针杂交后,至今核酸分子杂交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的最基本方法。Matthews和Kricka[1]总结了各种杂交方法,将其归为两大类:一是异相杂交(hetero2 geneous assay)即固相杂交,目的核酸结合于不溶性支持物上;二是同相杂交(homogeneous assay)即液相杂交,一般同时使用两个探针。为了检测杂交,寡核苷酸探针需要标记,探针的标记物有放射性同位素和非放射性标记物。固相杂交常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素是一种非放射性标记物,它能检测到的DNA浓度比吸收减色测定方法所需DNA浓度低100-1000倍[2],在同相杂交中广泛用于探针的标记。最近,荧光探针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Tyagi和Krammer(1996)建立了一种新的荧光探针-分子信标探针,并得到许多应用,我们实验室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分子信标探针 荧光PCR 1 常规荧光探针 固相杂交中,探针非特异结合于支持物表面,降低了灵敏度。Heller等(1982)以及Heller和Morri2 son(1985)[3]最早进行了同相杂交试验,同相杂交不需支持物,减少了固定目的DNA及除去未杂交探针等操作。他们的试验中使用了两个探针,这两个探针分别与目标DNA的两个相邻区域互补,第1探针在3′末端标记,第2探针在5′末端标记,根据标记物的光谱特性,使第1标记物为第2标记物的能量供体。当探针与目标DNA杂交时,二探针彼此靠近,光吸收或化学反应激发供体标记物,通过能量转移引起受体标记物的激发,这样,第1标记物发射光的减少以及(或)第2标记物发射光的增加标志着目标DNA的存在。 后来Morris on等[3]扩展了这一方法,他们使用的两个探针互补且相应于目标DNA上同一碱基序列,一个探针在5′末端标记荧光素,另一互补探针在3′末端标记荧光素发射的淬灭剂芘丁酸(pyrenebutyrate)或磺基若丹明101(sulforhodamine101)。无目标DNA 时,两探针结合,荧光素的能量转移至淬灭剂,不产生荧光。存在目标DNA时,探针与目标DNA之间竞争杂交,由于探针与目标DNA的结合,在494-496nm 光照下,产生荧光,目标DNA浓度越高,荧光信号越强,最低可检测到4pM的目标DNA,此方法得到一些应用[2,4,5]。Cardullo等[4]在应用Morris on方法的同时,提出在两个互补探针的5′末端分别标记荧光素和四甲若丹明(T etramethylrhodamine),因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 onance energy trans ferr FRET)的效率随供体和受体之间距离的-6次方而减少,当两者相距20个核苷酸(70!)即产生不明显的能量转移,因此此方法中所使用的探针长度较短,特异性降低。 2 分子信标探针 同相杂交一般同时采用两个标记探针,Tyagi 和Kramer(1996)[6]首次建立了分子信标探针(molecular beacon probe),在同一寡核苷酸探针的5′末端标记荧光素、3′末端标记淬灭剂(DABCY L)。分子信标探针能形成发夹结构,探针的噜扑环与目的DNA碱基互补,噜扑环两侧为与目的DNA无关的碱基互补的臂。无目的DNA时,探针形成发夹结构,荧光素靠近淬灭剂,荧光素接受的能量通过共振能量转移至淬灭剂,DABCY L吸收能量后以热量形式消失,结果不产生荧光。当探针遇到目的DNA 分子时,形成一个比两臂杂交更长也更稳定的杂交,探针自发进行构型变化,便两臂分开,荧光素和淬灭剂随之分开,此时在紫外照射下,荧光素产生荧光。 影响分子信标探针构型变化的参数主要有[6]:臂长、臂序列GC含量、噜扑环长度和溶液盐浓度,尤其是二价阳离子如Mg2+对两臂形成的杂交茎有较强的稳定作用,在Mg2+存在条件下,4~12个核 41

阳离子荧光探针--咪唑鎓盐的大环四胺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阳离子荧光探针- 咪唑鎓盐的大环四胺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李强林1 黄方千2 吴江3余孝其3 黄俊3 刘妙丽1 伏宏彬1 阳建斌1 蒋学军1 (1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染化系 四川 成都 611737) (2咸阳师范学院化学系 陕西 咸阳 712000) (3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通讯联系人:E-mail: liqianglin1010@https://www.360docs.net/doc/9d11381318.html,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种含有大环四胺的咪唑鎓盐配体在吡啶/水为溶剂的条件下对Cu(II), Zn(II), Co(II)三种离子不同的荧光响应:在同种浓度下Cu 2+配合物存在明显的荧光增强, Co 2+、 Zn 2+配合物存在较强的荧光翠灭,而Zn 2+比Co 2+荧光响应减弱得更多。 关键词:大环四胺;荧光探针; 配合物 1.引言 生物传感器是当今化学生物学中发展迅猛、富有挑战性的新领域之一。大环多胺金属配合物有许多特殊性质,如DNA 切割催化剂[1];阳离子荧光探针[2,3]; 小分子探针[4]等。本文致力于用咪唑鎓盐基修饰的大环多胺(cyclen)对金属阳离子的荧光超分子识别,报道了一种含有大环四胺的咪唑鎓盐配体在吡啶/水为溶剂的条件下对Cu(II), Zn(II), Co(II)三种离子不同的荧光响应:在同种浓度下Cu 2+配合物存在明显的荧光增强,Co 2+、 Zn 2+配合物存在较强的荧光翠灭(Zn 2+比Co 2+减弱得更多)。这种配合物在金属阳离子荧光探针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 F-4500荧光分光光度计,pHS-4CT 型酸度计 2.2 配体的合成 配体L 及其Cu 2+、Zn 2+、Co 2+配合物(Scheme 1)按照文献[5]合成。 N N N N H H M H 2C CH 2N N Br (NO 3)n .mH 2O .H 2C M =Zn 2+,CO 2+,Cu 2+n=1,3 or 4, m=0,1 or 3 Scheme 1. 2.3 电位pH 滴定 待测溶液的配制:将配合物溶解在溶剂(水/吡啶=1/1)中配制成2mM 的溶液50ml 。电极系统分别用邻苯二甲酸氢钾(0.05M )缓冲液(pH=4.003)和混合磷酸盐(0.025M )缓冲液 *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2006C0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71038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1381318.html,

荧光探针汇总

精心整理 1. Fluo-3AM (钙离子荧光探针) 原理Fluo-3AM 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Fluo-3AM 的荧光非常弱,进入细胞后可以 被细胞内的酯酶剪切形成Fluo-3,从而被滞留在细胞内,和细胞内游离的钙离子结合,结合钙离子后可以产生较强的荧光。 生理意义细胞内钙离子增多是细胞损伤的结果,因此此探针能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506nm 发射波长526nm (绿色) 备注推荐使用 2. Mag-fura-2AM (钙离子荧光探针) 原理Fura-2AM 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Fura-2 AM 进入细胞后可以被细胞内的酯 3 4. 成5. 原理本身无荧光,在超氧化酶存在时可被过氧化氢(H2O2)氧化,转变成发射绿色荧光的罗丹明 123(Rhodamine123),因此广泛应用于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如过氧化物,次氯酸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等。 生理意义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507nm 发射波长529nm (绿色) 备注氧化后成罗丹明123,荧光强度可能受到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6. RhodamineI23(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 原理细胞膜通透的阴离子绿色荧光染料,能够迅速被活线粒体摄取,而无细胞毒性。 生理意义标记线粒体膜电位 激发波长488nm 发射波长515~575nm (绿色) 生理意义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备注正在使用 7.Hoechst33342(DNA荧光探针) 原理Hoechst33342是一种可对DNA染色的细胞核染色试剂,常用于细胞凋亡检测。Hoechst 染料可透过细胞膜在聚AT序列的富集区域的小沟处与DNA结合并对DNA染色而发出强 烈的蓝色荧光。 生理意义标记双链DNA 激发波长355nm发射波长465nm(蓝色) 备注正在使用 8.FDA 原理FDA可透过细胞膜并作为荧光素积蓄在活细胞内。 生理意义反映细胞膜完整性和细胞活力 9.PI( 倍。 10.EB 11.DAPI 20 12.CalceinAM 原理Calcein-AM由于在Calcein(钙黄绿素)的基础上加强了疏水性,因此能够轻易穿透活细胞膜。当其进入到细胞质后,酯酶会将其水解为Calcein(钙黄绿素)留在细胞内,发出强绿色 荧光,且细胞毒性很低,适合用于活细胞染色。 生理意义检测细胞膜完整性 激发波长494nm发射波长517nm(绿色) 备注跟FDA功能类似,细胞毒性很低,可以长时间标记细胞,但价格比较贵 13.BCECF-AM(pH荧光探针) 原理BCECF-AM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BCECF-AM没有荧光,进入细胞后被细胞内的酯酶水解成BCECF,从而被滞留在细胞内。BCECF在适当的pH值情况下可以被激发 形成绿色荧光。 生理意义检测细胞内pH

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荧光化学传感器是建立在光谱化学和化学波导与量测技术基础上的将分析对象的化学信息以荧光信号表达的传感装置。其主要组成部件有三个(图1.1):1.识别结合基团(R ),能选择性地与被分析物结合,并使传感器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这种结合可以通过配位键,氢键等作用实现。2.信号报告基团(发色团, F ),把识别基团与被分析物结合引起的化学环境变化转变为容易观察到的输出信号。信号报告基团起到了信息传输的作用,它把分子水平上发生的化学信息转换成能够为人感知(颜色变化)或仪器检测的信号(荧光等)。3.连接基团(S ),将信号报告基团和识别结合基团连接起来,根据设计的不同连接基团可有多种选择,一般用做连接基团的是亚甲基等短链烷基。连接基团的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是否有输出信号的产生。信号表达可以是荧光的增强或减弱、光谱的移动、荧光寿命的变化等。 图 荧光探针的结构 1.1.1 荧光探针的一般设计原理 (1) 结合型荧光探针[21] + Analyte Signalling subunit Space Binding subunit Output signal 图 共价连接型荧光探针

结合型荧光探针是利用化学共价键将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连接起来的一类荧光探针,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荧光探针。该类探针通过对比加入分析物前后荧光强度的变化、光谱位置的移动或荧光寿命的改变等实现对分析物的检测。在该类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下列三个方面的因素。(a) 受体分子的荧光基团设计、合成:考虑到用于复杂环境体系的荧光检测,要求荧光基团要有强的荧光(高荧光量子产率,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性),Stokes 位移要大(可有效消除常规荧光化合物如荧光素等具有的自猝灭现象),荧光发射最好要在长波长区(最好位于500 nm 以上,可避免复杂体系的常位于短波长区的背景荧光的干扰,另外由于长波长区发射的荧光能量的降低可减少荧光漂白现象的发生而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b) 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设计以软硬酸碱理论、配位作用以及超分子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等)作为理论指导,多选择含氮、硫、磷杂环化合物作为识别分子。(c) 荧光超分子受体的组装:组装荧光超分子受体就是利用一个连接基将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要充分考虑到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之间能通过连接基进行信号传递,对识别对象的识别信息(如荧光的增强或减弱、光谱的移动、荧光寿命的变化等)可以及时传递出去。

Fluo-3 AM_钙离子荧光探针_

Fluo-3 AM (钙离子荧光探针) 产品简介: Fluo-3 AM是最常用的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荧光探针之一。分子式为C51H50Cl2N2O23,分子量为1129.85。 Fluo-3和Fura-2相比,其优点是:一方面可以被氩离子激光(argon-ion laser)的488nm激发光激发,便于检测;另一方面,Fluo-3和钙离子结合后荧光变化更强,即对钙离子浓度变化的检测更加灵敏;同时,Fluo-3和钙离子的结合能力较弱,这样可以比Fura-2检测到细胞内更高浓度的钙离子水平;此外,对于细胞内的钙离子的即时变化反应得更加准确,减小了因为和钙离子解离速度慢而导致的荧光变化滞后。 本Fluo-3 AM (钙离子荧光探针) 是配制于无水DMSO (anhydrous DMSO)中的储存液,浓度为5mM。 Fluo-3 AM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Fluo-3 AM的荧光非常弱,其荧光不会随钙离子浓度升高而增强。 Fluo-3 AM进入细胞后可以被细胞内的酯酶剪切形成Fluo-3,从而被滞留在细胞内。Fluo-3可以和钙离子结合,结合钙离子后可以产生较强的荧光,最大激发波长为506nm,最大发射波长为526nm。实际检测时推荐使用的激发波长为488nm左右,发射波长为525-530nm。Fluo-3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参考下图。 用于细胞内钙离子检测时,Fluo-3 AM的常用浓度为0.5-5μM。通常用含有0.5-5μM的Fluo-3 AM的适当溶液和细胞一起在20-37℃孵育15-60分钟进行荧光探针装载,随后适当洗涤,洗涤后可以考虑适当再孵育20-30分钟以确保Fluo-3 AM在细胞内完全转变成Fluo-3。 保存条件: -20℃避光保存,6个月有效。 注意事项: 本Fluo-3 AM在4℃、冰浴等较低温度情况下会凝固而粘在离心管管底、管壁或管盖内,可以20-25℃水浴温育片刻至全部融解后使用。 荧光染料均存在淬灭问题,请尽量注意避光,以减缓荧光淬灭。 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使用本产品的文献: 1. Li H, Wang L, Ye L, Mao Y, Xie X, Xia C, Chen J, Lu Z, Song J. Influe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quorum sensing signal molecule N-(3-oxododecanoyl) homoserine lactone on mast cells.

双光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有机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随着以光电子学为中心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具有特殊信息处理功能和超快响应的光电材料将成为未来信息材料发展的主体,而非线性光学材料就是其中发展较为迅猛的一种。非线性光学是强光光学,研究的是物质在强光作用下产生的输出光强度与原入射光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光学材料在强光作用下,反映介质性质的物理量(如极化强度P等)不仅与场强E的一次方有关,而且还决定于E的更高幂次项,从而导致许多在线性光学中不能解释的新现象,表现出独特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双光子吸收属于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一种,有着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效益,使得双光子技术在未来光电子集成、生物分子探测、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前景[1]。 一、双光子吸收的基本概念 双光子吸收属于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该理论最早是由Goeppert- Mayer于1931年首次提出的。它是指在强激光激发下,利用近两倍于样品的线性吸收波长的光源激发该样品,使其通过一个虚中间态(virtue state)直接吸收两个光子跃迁至高能态的过程,所吸收的两个光子的能量可以相同(ω1=ω2,简并吸收),也可以不同(ω1≠ω2,非简并吸收),其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单、双光子吸收和发射机理示意图 和单光子吸收和发射相比,双光子吸收和发射有以下本征特点: (1)在材料中高的穿透深度。单光子荧光过程是短波激发长波发射,吸收和发射所涉及的基元光物理过程服从Stark-Einstein定律。而双光子荧光是长波激发短波发射,所用激发光的波长红移近一倍,一般位于600-900nm,远远低于单光子过程紫外辐照光(波长为250-400nm)的光子能量。这一波段的光具有很好的穿透性,Rayleigh散射小,背景光干扰小,便于观测,并且光损伤、光漂白、光毒性都较小。

用于金属离子识别的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用于金属离子识别的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一章:介绍了荧光分析法检测痕量金属离子的原理,综述了利用荧光分析法检测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在蒽醌荧光团上修饰乙醇胺分子合成了用于铁离子识别检测的新的荧光探针。实验结果表明,在乙醇/水=4:1,pH7.20的条件下,Fe3+的加入使体系荧光猝灭,荧光强度和Fe3+浓度在4.0×10-5-3.0×10-4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由此可以实现乙醇-水体系中对Fe3+离子的高选择性检测。检测限为 3.8×10-7mol/L。第三章:以吖啶为荧光团,亚氨基二乙酸为配体,合成了水溶性较好的吖啶荧光探针ATA,利用红外、核磁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在中性的缓冲水溶液中,考察了金属离子对荧光离子体ATA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7.4(0.01MHEPES)的条件下,铜离子的加入使体系荧光猝灭,体系的荧光强度和Cu2+浓度在0.8-3μM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2=0.9952),检测限为1.24×10-7M。由此可以实现水体系中对Cu2+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荧光离子体和铜离子的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3.58×10-5M-1。第四章:以便宜易得的茜素氟蓝AC作为探针,建立了一种在水体系中识别检测铝离子的比色荧光传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乙醇/水=4:1,pH4.6的条件下,AC与铝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且络合铝离子后溶液发生了颜色的变化并伴随荧光发射峰的红移。从而可作为一种变色荧光探针用于弱酸性的乙醇-水溶液中铝离子的检测。检测限为 5.19×10-77mol/L。精密度为0.32%。实验结果表明AC和铝离子的结合比为1:2,结合常数为

谷胱甘肽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第46卷第7期2018年4月广 州 化 工 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Vol.46No.7Apr.2018 谷胱甘肽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石 磊1,2,黄 玲3,龚盛昭1,2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2广东省绿色日用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300;3佛山市安安美容保健品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099) 摘 要:谷胱甘肽在生物体的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的检测对细胞功能研究和病理分 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以荧光探针为基础的荧光分析法因其操作简便二灵敏度高和专一性强等优点而备受大家关注,并且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还可以应用于活体细胞和生物体的成像技术三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谷胱甘肽荧光探针的研究现状,并按照谷胱甘肽与探针识别基团的识别机理分类阐述,同时对谷胱甘肽荧光探针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三 关键词:谷胱甘肽二荧光探针二识别机理二检测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677(2018)07-0023-06 * 基金项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才类项目(项目编号:KYRC2017-0031)三第一作者:石磊(1985-),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三通讯作者:龚盛昭三 Research Progress on Fluorescent Probes for Glutathione * SHI Lei 1,2,HUANG Ling 3,GONG Sheng -zhao 1,2 (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Guangdong Guangzhou 510300;2Guangdong Engineering Tech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reen Household Chemicals,Guangdong Guangzhou 510300; 3Foshan Anan beauty &Health products Co,Ltd,Guangdong Foshan 528099,China)Abstract :Glutathi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f life system,and the detection of glutathione in cell is significant for the research of cell function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Fluor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fluorescent probe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its advantages,such as simple operation,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Moreover,the organic fluorescent probes could also be applied to bioimaging technology for living cells and organisms.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glutathione fluorescent probes was introduced and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recognition mechanism between glutathione and recognition groups of probes,and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fluorescent probes for glutathione were prospected. Key words :glutathione;fluorescence probe;recognition mechanism;detection 谷胱甘肽(Glutathione,缩写GSH)是一种含有巯基二氨基和γ-酰胺键的三肽,主要由谷氨酸二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三谷胱甘肽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调节代谢物质;它不仅能够清除体内的过氧化物及其他自由基,促进肝脏酶活性二解毒和维持红细胞膜完整性等作用,同时还具有维持DNA 的生物合成和细胞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1-2]因此,检测生物体中的GSH 含量对于一些疾病的预防二研究和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引起了诸多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3-4]三 相比于分光光度法二色谱法二毛细管电泳法二电化学法等传统检测方法,以荧光探针为基础的荧光分析法具有测试简单二选择性高二响应时间短等优点三更重要的是,荧光探针还能应用于生物体内的实时监测和生物成像研究,故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二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5-6]三 近年来,基于谷胱甘肽的荧光探针得到了迅猛发展;若按照谷胱甘肽与荧光探针识别基团的识别机理进行分类,可以将 其分为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还原反应三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谷胱甘肽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进展,并分类阐述如下三 1 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是利用GSH 中具有亲核性的巯基与不饱和双键(主要是碳碳双键)发生加成反应,使得探针的荧光发射光谱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检测对象的识别与检测三 1.1 马来酰亚胺类 自Kanaoka [7]首次报道了以马来酰亚胺作为生物硫醇识别基团的荧光探针以来,基于马来酰亚胺的香豆素二BODIPY二喹啉二萘酐等[8-10]荧光探针陆续涌现出来,并成功应用于生物体内GSH 的选择性识别(图1)三然而,按此原理构建的大部分荧光探针对半胱氨酸(Cys)二同型半胱氨酸(Hcy)和GSH 均有响应,很难对这三者进行区分;仅少许报道是例外三其中,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1分子荧光产生的原理 当用紫外或可见光照射某些物质时,这些物质吸收某种波长的光后会发射出波长和 强度各不相同的光线,当停止照射后,这种红光也随之消失,这种光被称为荧光汇1.2〕。对 荧光产生原理和条件直到十世纪中期才弄清楚。GorgeGStokes在1852年详细考察了奎 宁和叶绿素的荧光后,首先确定和报告了他们的荧光波长总比激发波长要长。他还研究 了荧光强度和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发现在高浓度时荧光会淬灭,他也发现荧光可以被 外部物质淬灭,从而建议利用荧光达到检测的目的。由AlexanderJabfonski在1935年提 出的荧光产生的过程图,常被称为Jabfonski图131(见图 1.1)。通常情况下,荧光试剂 分子处于基态,吸收光后,试剂分子的电子被激发而处于激发态,基态和激发态都有单 重态和三重态两种类型。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其数值为O或1。S为O时, Fig.1.1JalllonskidiagramforaPhotolu刀。刃。eseentsystem 分子内轨道中的所有电子自旋配对,自旋方向相反,此时分子处于单线态,大多数有机 物分子的基态是处于单线态。分子吸收光能后,电子越迁到高能级,电子自旋方向不变, 此时分子处于激发单重态。S。,51,52,.…,表示分子的基态和第一,第二,…,激发 单重态,能量由低到高。如果处于基态单重态的有机物分子的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伴随有

电子自旋方向的变化,在激发态分子轨道中就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此时S=l,表 明分子处于激发态的三重态,用T表示,Tl,T:分别表示三重态的第一第二激发态,分 子中的电子从基态S0跃迁到激发态51,52,比较容易发生,进行很快(10飞),而从基 态单重态到激发三重态不易发生。高能量的单重态激发态分子(如S:)可以与其它同类分子或溶剂分子碰撞通过内转换回到激发态的最低能级51,这一过程为10一,25,处于激发态最低能级的分子寿命一般为10礴一10一ss,它们会放出光子返回基态,这时产生的光就是 荧光。从51到Tl能量转化是系间跨越。从Tl到S。有两种过程:一个事物能量释放; 另一个是放出光子,即磷光,在104一105间完成。 1.2荧光分子探针的定义 荧光探针定义为能和个别组织特异结合而又不干扰其他组织成分自身荧光的那些 荧光化合物,为了和细胞中的自发荧光物质相区别,人们也曾称荧光染料为次级荧光体, 相应地把这种染色过程称为次级染色,把像叶琳这样的自然荧光物质称为初级荧光体。 而现在把所有的荧光探针,不管其染色性能和对天然荧光的影响如何,都统称为荧光探 针〔‘〕。 荧光探针大多是含有共扼双键体系的有机化合物,共辆双键使其容易吸收激发光, 其激发波长多处于近紫外区或可见光区,发射波长多处于可见光区。 作为荧光探针应该具有以下特点〔4]:第一,荧光探针的荧光必须与生物样品的背景 荧光易于区别;第二,荧光探针必须不干扰研究的主体;第三,荧光探针主要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