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多边形》知识讲解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多边形》知识讲解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多边形》知识讲解

多边形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理解多边形的概念;

2.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3.灵活运用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有关问题,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养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要点梳理】

要点一、多边形的概念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若干条线段(线段的条数不少于3)首尾顺次相接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相关概念:

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n边形:边数为n的多边形叫n边形(n为正整数,且n≥3).

顶点:多边形每一个内角的顶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内角,一个n边形有n个内角.

外角:多边形的一边的邻边的延长线与相邻的另一边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要点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

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要点诠释:

(1)内角和定理的应用:①已知多边形的边数,求其内角和;②已知多边形内角和求其边数;

(2)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2)180

n

n

°

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3)在一个多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和.n边形的外角和恒等于360°,它与边数的多少无关;

(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所以它的每个外角都相等,都等于360

n

°

(5)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的作用是:①已知各相等外角度数求多边形边数;②已知多边形边数求各相等外角的度数.

【典型例题】

类型一、多边形的概念

1.如图,在六边形ABCDEF中,从顶点A出发,可以画几条对角线?它们将六边形ABCDEF 分成哪几个三角形?

【答案与解析】

解:如图,P从顶点A出发,可以画三条对角线,它们将六边形ABCDEF分成的三角形分别是:△ABC、△ACD、△ADE、△AEF.

【总结升华】从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连的对角线的条数(n-3)条,分成的三角形数是个数(n-2)个.

举一反三:

【变式】过正十二边形的一个顶点有条对角线,一个正十二边形共有条对角线【答案】9,54。

类型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2.证明: 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

【思路点拨】先写出已知、求证,再画图,然后证明.

【答案与解析】

已知:n边形A1A2……A n,

求证:∠A1+∠A2+……+∠A n=180°,

证法一:如图(1)所示,在n边形内任取一点O,连O与各顶点的线段把n边形分成了n个三角形,n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80°,减去以O为公共顶点的n个角的和2×180°(即一个周角)得n边形内角和为n·180°-2×180°-(n-2)·180°.

证法二:如图(2)所示,过顶点A1作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了(n-2)个三角形,这(n-2)个三

角形的内角和恰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即(n-2)·180°.

方法三:如图(3)所示,在多边形边上任取一点P ,连这点与各顶点的线段把n 边形分成了(n-1)个三角形,n 边形内角和为这(n-1)个三角形内角和减去在点P 处的一个平角,即(n-1)·180°-180°=(n-2)·180°.

【总结升华】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关键是构造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证明.

举一反三: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多边形的内角和---练习】

【变式】练习:求下列图中的x 的值.

【答案】

()11409036065+++=∴=x x x

()22150120903180

60

++++=?∴=x x x 3. 如图所示,求∠A+∠B+∠C+∠D+∠E+∠F 的度数.

【思路点拨】由于∠A 、∠B 、∠C 、∠D 、∠E 、∠F 的度数都不能直接求出.因此求∠A+∠B+∠C+∠D+∠E+∠F 的结果只能实施整体求值.

【答案与解析】

解:连接DE ,用对顶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 =∠BED+∠ADE ,

所以∠A+∠B+∠C+∠ADC+∠BEF+∠F

=∠BED+∠ADE+∠C+∠ADC+∠BEF+∠F

=∠C+∠EDC+∠FED+∠F .

因为四边形CDEF 的内角和为360°,

所以∠A+∠B+∠C+∠D+∠E+∠F =360°.

【总结升华】如图所示为对顶三角形.利用∠A+∠B =∠C+∠D “转移”角.

举一反三: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例5(2)(3)】

【变式】(1)如图1,则∠A +∠B +∠C +∠D +∠E +∠F= .

(2)如图2,则∠A +∠B +∠C +∠D +∠E +∠F+∠G= .

【答案】(1)360°;(2)540°

4.(2016?凉山州)一个多边形切去一个角后,形成的另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那么原多边形的边数为( )

A .7

B .7或8

C .8或9

D .7或8或9

【思路点拨】首先求得内角和为1080°的多边形的边数,即可确定原多边形的边数.

【答案】D .

【解析】解:设内角和为1080°的多边形的边数是n ,则(n ﹣2)?180°=1080°, 解得:n=8.

则原多边形的边数为7或8或9.

故选:D .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它的边数可能增加1,可能减少1,或不变.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例2、3】

举一反三:

【变式1】(1)一个凸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它的一个外角的和为2005o,求多边形的边数。

(2)如果一个凸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以外,其它内角的和为2570 ,求这个没有计算在内的内角的度数.

【答案】(1)用2005÷180=11余25,n-2=11,n=13.

(2)用2570÷180=14余50,180o -50o =130o

【变式2】若多边形最多有四个钝角,那么此多边形的边数最多是______.

【答案】七

类型三、多边形的外角和

5.如图所示,五边形公园中,∠1=90°,张老师沿公园边由A 点经B →C →D →E →F 散步,则张老师共转了 ( )

A .440°

B .360°

C .260°

D .270°

【思路点拨】解答该问题中应注意张老师没转过与∠1相邻的这个外角,所以用五边形的外角和减去它即得答案,

【答案】D

【解析】

解:360°-(180°-90°)=270°,所以张老师共转了270°,故应选D .

【总结升华】解决此题的关键同样是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散步之中感悟数学知识.其中蕴含了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的有关知识.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一辆小汽车从P 市出发,先到B 市,再到C 市,再到A 市,最后返回P 市,这辆小汽车共转了多少度角?

【答案】:如图,

当小汽车从P 出发行驶到B 市,由B 市向C 市行驶时转的角是α,由C 市向A 市行驶时转的角是β,由A 市向P 市行驶时转的角是γ.

因此,小汽车从P 市出发,经B 市、C 市、A 市,又回到P 市,共转 360=++γβα.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例1(2)、】

【变式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共2160o,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答案】12

【变式3】(2015?漳州)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2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

A.4

B. 5

C.6

D.7

【答案】C.

解:∵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120°,

∴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180°﹣120°=60°,

∴边数n=360°÷60°=6.

故选:C .

6.科研人员为某机器人编制了一段程序,如果机器人在平地上按照图中的步骤行走,那么该机器人所走的总路程为 ( )

A .6米

B .8米

C .12米

D .不能确定

【答案】C

【解析】

解析:先按照程序的步骤画图(如图所示),发现一次转弯后不能回到出发点,从画出的图形,可以发现要使机器人回到点A 处,那么机器人走过的路径应该是一个多边形,每次转弯的角就是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而30°×12=360°,所以经过12次转弯即可到达点A 处.又因为每次走1米,所以该机器人所走的总路程为12米.

【总结升华】解决此题的关键同样是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散步之中感悟数学知识.其中蕴含了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的有关知识.本例为“设计程序”类考题,读懂程序,画出图形,理解很重要.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是某厂生产的一块模板,已知该模板的边AB ∥CF ,CD ∥AE. 按规定AB 、CD 的延长线相交成80°角,因交点不在模板上,不便测量. 这时师傅告诉徒弟只需测一个角,便知道AB 、CD 的延长线的夹角是否合乎规定,你知道需测那一个角吗?说明理由.

【答案】

解:测∠A 或∠C 的度数,只需∠A=100°或∠C=100°,

A B C

D

E F

即知模板中AB、CD的延长线的夹角是否符合规定.

理由如下:连接AF,∵AB∥CF,

∴∠BAF+∠AFC=180°.

又∵∠EAF+∠E+∠AFE=180°,

∴∠BAE+∠E+∠EFC=360°.

若∠C=100°,

则AB、CD的延长线的夹角=540°- 360°- 100°= 80°,即符合规定.

同理:若连接CE,可得∠AEF+∠F+∠DCF=360°.

若∠A=100°,则也符合规定.

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知识点汇总

a 32a n a n a a a )(121n x x x n x +++=Λ)(212211n f f f n f x f x f x x k k k =++++++=ΛΛ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a x x +='])()()[(1222212x x x x x x n s n -++-+-=Λ2s s = b b =b a ab ?=2a a )0()(2≥=a a a 浙教版 初中数学 中考知识点汇总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像√3,π,???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按正负也可分为: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 2.自然数(0和正整数);奇数2n-1、偶数2n 、质数、合数。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有效数字。 3.(1)倒数积为1;(2)相反数和为0,商为-1;(3)绝对值是距离,非负数。 4.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2)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5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1)常见的非负数有: 6.去绝对值法则: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零的绝对值是零,“0”;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7.实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法则,定律,顺序要熟悉。 8.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分式。有理式,无理式。根式。 9. 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10. 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平方根: 11. (1)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12.因式分解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 13.指数:n 个a 连乘的式子记为 。(其中a 称底数,n 称指数, 称作幂。) 正数的任何次幂为正数;负数的奇次幂为负数,负数的偶次幂为正数。 14.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 a n =a m+n ; ②a m ÷a n =a m-n ; ③(a m )n =a mn ;④( ab )n =a n b n ; ⑤ 15.分式的基本性质 = = (m ≠0);符号法则: 16.乘法公式:(a+b )(a-b )=a 2-b 2; (a+ b)2= a 2+2ab+b 2; a 2-b 2=(a+b )(a-b ); a +2ab+b 2 = (a+ b)2 17.算术根的性质:① = ;② ; ③ (a 0,b ≥0); ④ (a ≥0,b >0) 18.统计初步:通常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所具有的特征。(1).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平均数: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 均数) ① ; ② ③若 , ,… , , ; 则 (3)极差:样本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是刻划样本中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 方差:方差是刻划数据的波动大小的程度。 标准差: (4)调查:普查:具有破坏性、特大工作量的往往不适合普查;抽样调查: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5)频数、频率、频数分布表及频数分布直方图: 19.概率: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学量 (1)P (必然事件)=1;P (不可能事件)=0;0〈P (不确定事件A )〈1。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5章,约需62课时,供八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16章分式(约14课时) 第17章反比例函数(约8课时) 第18章勾股定理(约8课时) 第19章四边形(约18课时) 第20章数据的分析(约14课时) 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一、内容分析 “第16章分式” 本章主要研究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分式方程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16.1节类比着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给出了分式的相对应的概念,这些内容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并学习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最后,教科书结合分式的运算,研究了整数指数幂的问题,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范围,并完善了科学记数法。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其中分式的混合运算也是全章的一个难点。第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即是本章重点又是难点。 “第17章反比例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本章是继“一次函数”后的又一章函数的内容。全章分为两节:第17.1节反比例函数,第17.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全章内容紧紧围绕着实际问题展开,实际问题是贯穿全章的一条主线。 第17.1节主要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分析画出的函数的图象,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第17.2节的内容是利用反比例函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难点。 “第18章勾股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全章分为两节,第18.1节是勾股定理,第18.2节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18.1节中,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从而发现勾股定理,之后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是本章的重点。第18.2节是研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这在数学和实际中有广泛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章的难点是这两个定理的综合应用。 “第19章四边形” 本章主要研究一些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对于特殊的四边形,把它们分成两类:平行四边形,梯形。对于平行四边形,除了研究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外,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019浙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目录及重难点整理

2019浙教版最新初中数学知识点目录及重难点整理书目章节知识点 七上第一章有理数1、从自然数到有理 数 自然数、分数、小数的意义; 自然数、分数、小数的运算;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正数与负数的意义; 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有理数的分类; 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自然数、分数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有理数的实际应用; 正数、负数的探究题 2、数轴 数轴的定义; 数轴的画法; 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相反数; 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求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相反数的应用; 利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3、绝对值绝对值的概念; 求绝对值的法则; 与绝对值有关的计算; 由绝对值求数; 绝对值的非负性的应用;绝对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实际应用;利用绝对值比较两数的大小 七上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与有理数有关的开放性问题 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数轴与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 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 3、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互为倒数; 乘法的运算律; 有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运算; 有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

4、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统一成乘法运算;有理数除法的实际应用 5、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科学计数法; 乘方的实际应用; 含有有理数乘方、乘除的混合运算;与乘方有关的规律探究题;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些大数; 与乘方有关的定义新运算题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 有理数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关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新运算;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拓展创新题 7、近似数准确数与近似数; 精确度; 计算器的面板构造与功能简介;运用计算器进行近似数的计算;计算器在实际中的应用; 关于近似数精确度的开放性问题;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测试卷

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第1~10题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只有一个,请将你的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1.斐波那契螺旋线也称为“黄金螺旋线”,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画出来的螺旋曲线,自然界中存在许多斐波那契螺旋线图案.下列斐波那契螺旋线图案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A . B . C . D . 2.2019年被称为“5G 元年”.据媒体报道,5G 网络的理论下载速度为1.25GB/s ,这就意味着我们下载一张2.5M 的照片只需要0.002s ,将0.00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2210-? B .3210-? C .20.210-? D .30.210-? 3.下列运算结果为6a 的是 A .32a a ? B .93a a - C .()3 2a D .183a a ÷ 4.在下列因式分解的过程中,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 .()2 2 242x x x ++=+ B .2 4(4)(4)x x x -=+- C .() 2 2 442x x x -+=- D .()2 2 42x x +=+ 5.如图,经过直线AB 外一点C 作这条直线的垂线,作法如下: (1)任意取一点K ,使点K 和点C 在AB 的两旁. (2)以点C 为圆心,CK 长为半径作弧,交AB 于点D 和E .

(3)分别以点D 和点E 为圆心,大于1 2 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 . (4)作直线CF . 则直线CF 就是所求作的垂线.根据以上尺规作图过程,若将这些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其中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为 A .△CDF B .△CDK C .△CDE D .△DEF 6.有两块总面积相等的场地,左边场地为正方形,由四部分构成,各部分的面积数据如图所示.右边场地为长方形,长为()2 a b +,则宽为 A . 1 2 B .1 C . () 1 2a b + D .a b + 7.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边上的动点(点D 与B ,C 不重合),△ABD 和△ACD 的面积分别表示为S 1和S 2,下列条件不能.. 说明AD 是△ABC 角平分线的是 A .BD =CD B .∠ADB =∠AD C C .S 1=S 2 D .AD = 12 BC 8.如图,左边为参加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的武警摩托车礼宾护卫队,如果将每位队员看成一个点,队形可近似看成由右边所示的若干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其中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是 A .△AEG B .△ADF C .△DFG D .△CEG D C B A 2(a+b ) ab a 2a b b 2 B C F G D E

最新整理初三数学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浙教版).docx

最新整理初三数学教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1.二次函数 1.1.二次函数 把形如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称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1.2.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关于y轴对称,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 函数y=a(x-m)2+k(a≠0)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2的图象先向右(当m》0时)或向左(当m《0时)平移|m|个单位,再向上(当k》0时)或向下(当k 《0时)平移|k|个单位得到,顶点是(m,k),对称轴是直线x=m。 函数y=a(x-m)2+k(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对称轴是直线,顶点坐标是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 1.3.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具有如下性质: 1.4.二次函数的应用 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首先应当求出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然后通过配方变形,或利用公式求它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注

意:由此求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对应的自变量的必须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 2.简单事件的概率 2.1.事件的可能性 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2.2.简单事件的概率 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用P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00%,即P(必然事件)=1; 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不可能事件)=0; 随机事件的概率介于0与1之间,即0《P(随机事件)《1. 如果事件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可能性相同且互相排斥,结果总数为n,事件A 包含其中的结果数为m(m≤n),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 运用公式P(A)=m/n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时,首先应确定所有结果的可能性都相等,然后确定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n和事件A包含其中的结果数m。 2.3.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相同条件下,当重复试验的次数大量增加时,事件发生的概率就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2.4.概率的简单应用 概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帮助我们对许多事件作出判断和决策。 3.圆的基本性质

浙教版 初中数学 中考知识点汇总

a n n n b a b a =)(p p b a a b )()(=-32a n a n a am bm a b a b a b a b -=-=-)(121n x x x n x +++= )(212211n f f f n f x f x f x x k k k =++++++= 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a x x +='])()()[(1222212x x x x x x n s n -++-+-= 2s s =b a b a =b a ab ?=2a a )0()(2≥=a a a 浙教版 初中数学 中考知识点汇总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像√3,π,0.101001???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按正负也可分为: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 2.自然数(0和正整数);奇数2n-1、偶数2n 、质数、合数。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有效数字。 3.(1)倒数积为1;(2)相反数和为0,商为-1;(3)绝对值是距离,非负数。 4.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2)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5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1)常见的非负数有: 6.去绝对值法则: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零的绝对值是零,“0”;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7.实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法则,定律,顺序要熟悉。 8.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分式。有理式,无理式。根式。 9. 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10. 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平方根: 11. (1)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12.因式分解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 13.指数:n 个a 连乘的式子记为 。(其中a 称底数,n 称指数, 称作幂。) 正数的任何次幂为正数;负数的奇次幂为负数,负数的偶次幂为正数。 14.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 a n =a m+n ; ②a m ÷a n =a m-n ; ③(a m )n =a mn ;④( ab )n =a n b n ; ⑤ 15.分式的基本性质 = = (m ≠0);符号法则: 16.乘法公式:(a+b )(a-b )=a 2-b 2; (a+ b)2= a 2+2ab+b 2; a 2-b 2=(a+b )(a-b ); a 2+2ab+b 2 = (a+ b)2 17.算术根的性质:① = ;② ; ③ (a ≥0,b ≥0); ④ (a ≥0,b >0) 18.统计初步:通常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所具有的特征。(1).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平均数:平均数是刻划 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 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① ; ② ③若 , ,… , , ; 则 (3)极差:样本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是刻划样本中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 方差:方差是刻划数据的波动大小的程度。 标准差: (4)调查:普查:具有破坏性、特大工作量的往往不适合普查;抽样调查:抽

(完整)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摘自:《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有:实数、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勾股定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位置的确定;数据的代表。 其中无理数的发现、实数系统的建立和函数概念是本学段知识的重点也是和难点,实数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函数以及函数思想与其他知识的广泛联系也是重心之一。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初等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通过拼、摆或图形的割、补,使得这一重要几何事实得以确认。由于发现及证实它成立的方式非常多且富于变化,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把静止的图形看成是基本图形经过位移而得到,提供了对复杂图形进行分析的新视角,还可以对“几何变换”有直观的感受。《位置的确定》从源头上突出了坐标法产生的思想,直角坐标系是实现坐标法的一种选择,建立坐标系把数轴拓展到平面,是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桥梁。“变化的鱼”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加强了几何变换与坐标表示及坐标变化联系起来,从数与形两个方面感受图形变化的数学内涵。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提供了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三种量度,力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更好地处理数据。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无理数的发现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引发,出现在勾股定理之前。教科书遵循了人类认识数学的历史顺序,把勾股定理放在实数学习的前面,成为发现无理数的直观背景,自然地表明无理数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对无理数研究的必要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实数集中的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容易被学生接受,说服的办法也是借助几何解释和理性思考。这样处理须注意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边长的数据应暂时在有理数范围内选取,在此两章学完之后,可以回过头来在实数范围内重新讨论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在我们讨论一个平方等于2的数时,发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进一步引出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概念的产生,同时也是对有理数概念的强调,应重视在现实背景中对实数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估算的要求。 (2)先研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再进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这样几何变换就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且作为一个工具去研究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增加了一个考察问题的视角。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章中,通过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变换的概念;通过操作和思考,探索出变换的相关性质;通过作图和图案设计体察复杂图形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下一章中通过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加深对变换自身的理解,逐步形成结构性认识。教学中突出其方法特性,充分发挥其数学教育价值。 (3)一次函数的学习放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面,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使得学生有机会尝试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特征的过程,以加深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其次,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和考察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给出方程的一种直观解释,而且从方法的角度更具有一般性和启发性,也体现了函数的运用。教材中介绍了二元一次方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最新浙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 知识点:1.定义:形如y =x k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说明:1)y 的取值范围是一切非零的实数。 2)反比例函数可以理解为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个不为0的常数,因此其解析式也可以 写成xy=k ;1-=kx y ;x k y 1 =(k 为常数,k ≠0) 3)反比例函数y =x k (k 为常数,k ≠0)的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分母为自变量x 的分式,也就 是说,分母不能是多项式,只能是x 的一次单项式,如x y 1= ,x y 2 13=等都是反比例函数, 但2 1 += x y 就不是关于x 的反比例函数。 2. 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由于反比例函数y =x k 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知道一组对应值,就可以求出k 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3. 反比例函数的画法: 1)列表;2)描点;3)连线 注:(1)列表取值时,x ≠0,因为x =0函数无意义,为了使描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可以“0” 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式取值,即正、负数各一半,且互为相反数,这样也便于求y 值 (2)由于函数图象的特征还不清楚,所以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便于连线, 使画出的图象更精确

(3)连线时要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4)由于x ≠0,k ≠0,所以y ≠0,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x 轴、y 轴相交,只是无限 靠近两坐标轴 4. 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 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 和 y= -x ;对称中心是:原点 5. 性质: 反比例函数 y = x k (k 为常数,k ≠0) k 的取值 k <0 k >0 图像 性质 a) x 的取值范围是x ≠0;y 的取值范围是y ≠0; b) 函数的图像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a) x 的取值范围是x ≠0;y 的取 值范围是y ≠0; b) 函数的图像两支分别位于第 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说明:1)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不连续,在讨论函数增减问题时,必须有“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 2)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两个分只可以无限地接近x 轴、y 轴,但与x 轴、y 轴没有交点。 3)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 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 4)对称性: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 ,b )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在 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 ,b )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和( ,) 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汇总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一章 平行线 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l 1 , l 2 被直线l 3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1. 观察∠ 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 3 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 1 , l 2 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2. 观察∠ 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 3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l 1 , l 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3. 观察∠ 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 3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l 1 , l 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想一想 问题1.你觉得应该按怎样的步骤在“三线八角”中确定关系角? 确定前提(三线) 寻找构成的角(八角) 确定构成角中的关系角 问题2:在上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看看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 结论:两个角的在同一直线上的边所在直线就是前提中的第三线。 1.2 平行线的判定(1)

复习画两条平行线的方法: 提问:(1)怎样用语言叙述上面的图形? (直线l 1,l 2被AB 所截) (2)画图过程中,什么角始终保持相等? (同位角相等,即∠1=∠2) (3)直线l 1,l 2位置关系如何? ( l 1∥l 2) (4)可以叙述为: ∵∠1=∠2 ∴l 1∥l 2 ( ? ) 语言叙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几何叙述:∵∠1=∠2 ∴l 1∥l 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 o o A B L 1 L 2 (图形的平移变换) 抽象成几何图形 A B 2 1 L 1 L 2 1 2 a c b 若a⊥b,b⊥c 则a c

最新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12.3.1.1 等腰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A C A B I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公式.doc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 凡能写成q 0)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 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 (p,q为整数且 p p 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 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 +a 也不一定是正数;pai 不是有理数;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正分数整数零 (2) 有理数的分类 : ① 有理数零②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 分数 正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 的相反数还是0; (2) 相反数的和为 0 a+b=0 a、 b 互为相反数 . 4.绝对值: (1)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0 的绝对值是 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 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a (a 0) (a 0) a (2) 绝对值可表示为:a0 (a 0) 或 a a (a 0)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a (a 0)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 0 大,负数永远比0 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 数大;( 6)大数 -小数> 0,小数 -大数<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 没有倒数;若 a≠0,那么a的倒数是1 ;若 ab=1 a、a b 互为倒数;若 ab=-1 a、 b 互为负倒数 .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1

最完整(完整word)(完整word版)浙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七年级上册 第 1 章有理数 1.1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正数负数整数分数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有理数 1.2 数轴 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数轴相反数 1.3 绝对值 1.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第 2 章有理数的运算 2.1 有理数的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有理数的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2 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为零 互为倒数乘法交换 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率:a*(b+c)=a*b+a*c 2.3 有理数的除法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 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 的数都得0 2.4 除以一个数(不等于0),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有理数的乘方 2.5 幂底数指数科学记数法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6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2.7 近似数 准确数近似数 第 3 章实数 3.1 平方根 平方根开平方算数平方根 3.2 实数 无理数 3.3 立方根 3.4 实数的运算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遇到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第 4 章代数式 4.1 用字母表示数 4.2 代数式 4.3 代数式的值 4.4 整式 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常数项 4.5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6 整式的加减 第 5 章一元一次方程 5.1 一元一次方程 等式的基本性质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5.4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1 1 1 1 1 1 1 1 11/2 1/2 1/2 1/2 2 1 §2-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1) 教学目标: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会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一个数不是有理数。 教学重点:借助图形判断一条线段是否是有理数线段。 教学难点:寻找有理数线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有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 (2)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3)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一个简单的动手活动引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是有理数的数。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进行思考、交流,并适时给予引导:“12=1,22=4,32=9,...越 来越大,所以a不可能是整数”“ 2 1 ? 2 1 = 4 1 , 9 4 3 2 3 2 = ?,…结果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两个相同的最简分数的乘积仍然是分数“等。 结论: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 二、做一做 (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数a、b确实存在,但都不是有理数。 进一步丰富无理数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无理数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举一些类似的无理数的例子。 三、随堂练习 1、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 分数吗?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全集

1.1二次根式 目标: 1.理解二次根式的含义,掌握二次根式中根号内字母取值氛围的求法。2.能运用二次根式的概念解决有关问题。3.体会数学知识的不断拓广是为了工作、生活的需要,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1的第(2)(3)题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1)4的平方根是 ; (2)0的平方根是 ; (3)-16的平方根是 ; (4)9的算术平方根是 ; (5)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 答案:(1)2±;(2)0;(3)没有;(4)3; (5)5. 师:(5)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生1:2.5。 生2:2.5的平方等于6.25,生1把2 5.2算成5.25.2?了。 师:生2分析得非常不错,那么哪个正数的平方等于5呢? 生(部分):找不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1.1二次根式,象“5”一样找不到一个数的平方为5时,我们就用符号“”来表示。“5”的算术平方根用“5”表示。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填空,回忆起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5)的主要设计意图是为符号“ ”的引入埋下伏笔(当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无法用学过的数表示时,必须引 进新的知识)。 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数的正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算术平根。用)0(≥a a 表示。 合作学习: 根据下图所示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完成以下填空: 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是: ; 正方形的边长是: ; 即课本P 4 的填空:s 2。 师:你认为所得的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 (b – 3)cm2 ) (2cm s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反比例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反比例函数:形如y =x k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1-=kx y x k y 1=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 和 y=-x 。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比之前所学习的一次函数启发学生进行对比性学习。在做题时,培养和养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 二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二次函数:一般地,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一般式:y=ax^2+bx+c(a≠0,a 、b 、c 为常数),则称y 为x 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三种形式。 一般式 y=ax 2 +bx+c(a ≠0) 顶点式 2 ()y a x h k =-+ 2 24()24b ac b y a x a a -=-+ 交点式 12()()y a x x x x =-- 3.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 轴:2b x a =- 对称标:2 4(,)24b ac b a a -- 顶点坐与y 轴交点坐标(0,c ) 4.增减性:当a>0时,对称轴左边,y 随x 增大而减小;对称轴右边,y 随x 增大而增大 当a<0时,对称轴左边,y 随x 增大而增大;对称轴右边,y 随x 增大而减小 5.二次函数图像画法: 勾画草图关键点:○1开口方向 ○2对称轴 ○3顶点 ○4与x 轴交点 ○5与y 轴交点 6.图像平移步骤 (1)配方 2()y a x h k =-+,确定顶点(h,k ) (2)对x 轴 左加右减;对y 轴 上加下减 7.二次函数的对称性 二次函数是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一个结论:当横坐标为x 1, x 2 其对应的纵坐标相等那么对称轴122 x x x += 8.根据图像判断a,b,c 的符号 (1)a ——开口方向 (2)b ——对称轴与a 左同右异 9.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抛物线y=ax 2 +bx+c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x 1, x 2 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 ≠0)的根。 抛物线y=ax 2 +bx+c ,当y=0时,抛物线便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 24b 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 24b 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有一个交点; y x O

浙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也称为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用数学语言表述为: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即a b =-,反之也成立。数a 的相反数是-a 。 2、倒数:若a 、b (a 、b 均不为0)互为倒数,则ab=1即1a b = ,反之也成立。a 的倒数是1a 。0没有倒数,1和-1的倒数是它们本身。 3、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也可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它们均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可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又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又分为正分数、负分数。无理数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它们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5、π是无理数,227 是分数是小数是有理数,0是自然数。 6、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数a 的绝对值记为“|a|”。代数定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 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于是,|a|=a 0a ←?→≥;|a|=-a ←?→a≤0。 7、 任何一个实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即|a|≥0。 (0)0(0)(0)a a a a a a >??==??-?=?-≤? 8、 若|x|=a(a≥0),则x=±a ,即绝对值的原数的双值性。 9、 数轴上两点A (A x )、B (B x )之间的距离为|AB|=|A x -B x |,其中点所表示的数为2 A B x x +。坐标平面内两点A (A x ,A y )、B (B x ,B y )的距离为: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实验版(上)

年级数学实验版(上) 第13章测评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2.如图所示,是一块三角形的草坪,现要在草坪上建一凉亭供大家休息,要使凉亭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凉亭的位置应选在() A.△ABC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B.△ABC三边的中垂线的交点 C.△AB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ABC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 3. 下列图案中有且只有在条对称轴的是() 4.已知点P(2,1),那么点P关于x轴对称的P'的坐标是() A. P'(-2,-1) B . P'(-2,-1) C. P'(-,2) D. P'(2,1) 5.下列两个三角形中,一定是全等的是() A. 有一个角是40°,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B. 两个等边三角形 C. 有一个角是100°,底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D.有一条边相等,有一个内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6.如图△ABC中,AB=AC=10,BC=8,AD平分∠BAC交BC于D,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则△CDE的周长为() A. .20 B. 12 C. 14 D. 13 A B C D A B C D E C B D A

7. 如图△ABC中,AB=AC,以AB、AC为边在△ABC的外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E和△ACD,且∠EDC=40°,则∠ABC的度数为() A. 75° B. 80° C. 70° D. 85° 8.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在y轴上确定一点定P,使△AOP为等边三角形,则 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5个 9.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50°,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A. 25° B. 40° C. 25°或40° D.不能确定 10.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中线AD、BE交于F, 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共有()xK b1.C om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11.如图,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B=3,AC=4,D为斜边BC中 点,第1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 P1;设P1D的中点为D1,第2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1重 合,折痕与AD交于点P2;设P2D1的中点为D2,第3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2重合,折 痕与AD交于点P3;…;设P n-1D n-2的中点为D n-1,第n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 n-1重合, 折痕与AD交于点P n(n>2),则AP6的长为() A. 5 ×35 212 B. 36 5×212 C. 5 ×36 214 D. 37 5×211 12.如图,等边△ABC中,AB=2,D为△ABC内一点,且DA=DB, E为△ABC外一点,且∠EBD=∠CBD,连接DE、CE则下列结论: ①∠DAC=∠DBC;②BE⊥AC;③∠DEB=30°;④若EC∥AD,则 S△EBC=1,其中正确的有()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如图,若△ACD的周长为7cm,DE为AB的垂直平分线,则AC +BC=. 1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则它的底角 是°. 15. 如图,在△ABC中,∠B与∠C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DE∥BC,分别交AB、AC 于点D、E.若AB=5,AC=4,则△ADE的周长是. A B D C E A B E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