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及其作用

景深及其作用

景深及其作用

初学者对景深这个词可能很陌生,可能也有不少人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概念。但是如果你能理解景深的概念,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拍摄中,就能拍出更具独创性的照片来。那我们来看看景深到底是什么吧。简单说来,景深就是对好焦的范围。它能决定是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还是拍出清晰的背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拍摄花,昆虫等的照片中,将背景拍得很模糊。但是在拍摄纪念照或集体照,风景等的照片一般会把背景拍摄得和拍摄对象一样清晰。在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张照片中汽车和背景同样清晰,我们称之为景深深,第二张照片中只有汽车是清晰的,而背景很模糊,我们称之为景深浅。调节景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光圈大小。把光圈弄大,景深会变浅,反之亦然。当然光圈变大,快门速度也相应变快,光圈便小,快门速度则变慢。这样在同一个曝光强度下,我们可以得到景深不同的照片。影响景深深度的不止是光圈一个因素。拍摄距离近,景深会变浅,拍摄距离远,则相反,焦距长(长焦),景深会变浅,焦距短(广角),则相反,所以使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时,很容易对整幅图像对焦,而使用长焦镜头时,因为景深较浅,拍摄时需要注意。还有,以对好焦的点为基准,离它近的点比远的点景深深。利用景深这个概念拍摄的照片中最常见的有Pan focus和移焦照片。移焦是指将背景完全模糊化,从而将拍摄对象突出出来的拍摄方法,经常使用大口径镜头,并完全开放光圈来进行拍摄,或者使用长焦镜头。和移焦相反的拍摄方法叫做Pan focus,常用于强调远近感的照片中。虽然利用景深的拍摄技巧并不是很容易穴道,但是如果想提高一下自己的拍摄水平,很有必要进行一下练习。

调焦主体平面处的景物在胶片上会形成清晰影像,在其前方某处到其后方某处有一个范围,其内的景物都能形成清晰影像,这一范围称为景深。

相机镜头上有一圈左右对称的光圈刻度,这叫景深表。它能指出被摄体前后清晰的距离范围。这景深表告诉我们,当你使用某一光圈值摄影时,在这左右对称的景深标尺中,找到一组相应于你所使用的光圈数字的刻度并与之对应的距离范围,这一段距离范围内景物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从景深表中看出,景深随设定的光圈值变化:大光圈景深短,小光圈景深长。景深还随着被摄体距离而变化,当镜头对近的景物聚焦时,景深短,当对远的物体聚焦时景深长。

如果需要大的景深,就优先选定较小的光圈,用较慢的快门来配合保证曝光适度。反之如需以小景深来突出主题,则用大光圈、快速度。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速度可以定得慢一些,选择较小光圈;拍摄运动物体时,为避免被拍摄影像发虚,应选择快速度、大光圈。

教你一招:如何计算景深

景深的计算 先介绍几个概念: 1、焦点(focus)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一般常用的是: 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x7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30cm。 3、景深(depth of field)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4、景深的计算 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其中: δ——容许弥散圆直径 f——镜头焦距

什么是相机景深

相机景深:当相机的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在镜头中心所对的位置垂直镜头轴线的同一平面的点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相当清晰的图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做相机的景深。 通俗来讲,景深就是被摄主体背景或前景的清晰程度。景深对照片的视觉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其原理、掌握其规律,就可以在摄影活动中把景深作为一种创作元素加以利用,控制其成像特点以达到某种视觉上的预期效果。

1.利用光圈控制景深 光圈大小与景深有着密切的关系。同等摄距下,利用光圈调节景深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需减少景深虚化背景时,应采用大光圈乃至镜头绝对口径即最大光圈:需增加景深时应选择小光圈乃至最小光圈。即

使在同样摄距,采用同样焦距拍摄同一对象,收小光圈后对景深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在选择光圈的同时,注意结合利用变焦镜头做焦距和摄距变化等,对景深的利用则更为灵活和科学。 2.利用摄距控制景深

摄距越近景深越短,摄距越远景深越长。拍摄一般场景时,景深大都以米来计算;拍摄特写时,景深往往以厘米来计算:当用微距镜头或者用便携式数码相机的微距模式做近摄时,景深常常会以毫米计算。可见摄距越近,景深也越短。在利用长焦镜头和大光圈的前提下,如希望再缩短景深,应在不影响构图前提下缩短摄距,如以较短焦距配合小光圈做微距近摄仍然希望增加景深,可稍微退后延长摄距来增加景深。 3.利用主体与背景的距离控制景深

主体与背景的间距近,浅景深效果难以显示:当主体与背景都在无限远处,即使是长焦镜头配合大光圈也难以有效虚化背景。如条件允许,相机应尽可能靠近被摄主体,而被摄主体应尽可能远离背景,如此,虚化背景效果才更明显。有时被摄主体位于较近摄距,而背景处于无限远位置,即使用广角镜头配合大光圈拍摄,也可较有效地虚化背景。

(完整版)常见镜头分类及特点

常见镜头分类及特点 镜头一般按照焦距大小分类: 鱼眼镜头;微距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变焦镜头等 标准镜头:拍摄风景及人物都可以,介于广角与长焦之间 长焦镜头:拍摄远处人物特写及远处物体,如体育比赛 广角镜头:拍摄风景及大场面焦距无限远 鱼眼镜头:视角180度,畸变大,特殊用途 微距镜头:拍摄较小物体近距离拍摄如小蚂蚁等 超长焦镜头:可以拍摄月亮及星星 变焦镜头:焦距可以根据拍摄物体改变的镜头,可以拍出运动效果 1. 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以适用于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交换镜头为例,标准镜头通常是指焦距在40至55毫米之间的摄影镜头,它是所有镜头中最基本的一种摄影镜头。 标准镜头给人以记实性的视觉效果画面,所以在实际的拍摄中,它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标准镜头的画面效果与人眼视觉效果十分相似,故用标准镜头拍摄的画面效果又是十分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平淡”的,它很难获得广角镜头或远摄镜头那种渲染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因此,要用标准镜头拍出生动的画面来又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使是资深的摄影师也认为用好用活标准镜头并不容易。但是,标准镜头所表现的视觉效果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用标准镜头拍摄时与被摄物的距离也较适中,所以在诸如普通风景、普通人像、抓拍等摄影场合使用较多,最常见的纪念照,更是多用标准镜头来拍摄。另外,摄影者往往容易忽略的是,标准镜头还是一种成像质量上佳的镜头,它对于被摄体细节的表现非常的有效。

适马 30mm F1.4 EX DC HSM 镜头 2.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视角在20度以内,焦距可达几十毫米或上百毫米。长焦距镜头又分为普通远摄镜头和超远摄镜头两类。普通远摄镜头的焦距长度接近标准镜头,而超远摄镜头的焦距却远远大于标准镜头。以135照相机为例,其镜头焦距从85mm-300mm的摄影镜头为普通远摄镜头,300mm以上的为超远摄镜头。 长焦镜头的焦距长,视角小,在底片上成像大。所以在同一距离上能拍出比标准镜头更大的影象。适合于拍摄远处的对象。由于它的景深范围比标准镜头小,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虚化背景突出对焦主体,而且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一般相距比较远,在人像的透视方面出现的变形较小,拍出的人像更生动,因此人们常把长焦镜头称为人像镜头。但长焦镜头的镜筒较长,重量重,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贵,而且其景深比较小,在实际使用中较难对准焦点,因此常用于专业摄影。 快门速度:1/500秒光圈:F5.6 适马 APO 50-150mm F2.8 EX DC HSM 镜头官方样张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一般应使用高感光度及快速快门,如使用200mm的长焦距镜头拍摄,其快门速度应在1/250秒以上,以防止手持相机拍摄时照相机震动而造成影像虚糊。在一般情况下拍摄,为了保持照相机的稳定,最好将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无三脚架固定时,尽量寻找依靠物帮助稳定相机。

镜头的景深

一.什么叫作镜头的景深 当镜头聚集于被摄影物的某一点时,称这一点为最佳拍摄距离,既最佳成像点。在这一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拍摄得较为清晰。镜头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在摄像管聚焦成像面前后能记录得“较为清晰”的被摄影物纵深的范围便为景深。当镜头对准被摄景物时,被摄景物前面的清晰范围叫前景深,后面的清晰范围叫后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加在一起,也就是整个成像画面从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叫全景深。 二.决定景深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1.光圈与景深关系: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 深的范围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同款焦距的镜头不同的光圈大小,如F5.6比F2.8的景深范围越大。 2.焦距与景深的关系: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 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比如同样F2.0的光圈,f:1.7mm比f4.35mm的景深范围越大。 3.物距与景深关系: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 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镜头的景深参数,请访问vision-lens。 三.镜头景深计算公式/方法? 景深=(2×弥散圆直径×镜头焦距的平方×光圈值×对焦距离的平方)/(镜头焦距的4次方―弥散圆直径的平方×光圈值的平方×对焦距离的平方)

初学者必读VRay 2.0相机设置(2)——设置景深模糊

初学者必读VRay 2.0相机设置(2) ——设置景深模糊 景深模糊是一种特殊的镜头效果,在设置景深模糊时,首先需要在场景中定义焦点的位置,距焦点越近的对象越清晰,距焦点越远的对象越模糊。利用这一效果,我们可以突出场景中的某个对象,或者增强场景的纵深感。在本训练中,将为大家讲解在VRay 2.0中设置景深模糊的方法。在制作实例之前,大家需要首先下载素材文件。 1. 使用VR-物理相机设置景深模糊效果 使用VR-物理相机可以通过编辑其自身参数直接实现景深模糊效果,在本训练中,将为大家讲解使用VR-物理相机设置景深模糊效果的方法。 (1)运行3ds max 2011,打开素材“VR-物理相机.max”文件,该场景使用了VR-物理相机。

(2)渲染“VR-物理相机001”视图,观察当前场景效果,可以看到,渲染后的图像没有精神模糊效果。

(3)选择“VR-物理相机001”对象,进入“修改”面板,在“采样”卷展栏内选择“景深”复选框,渲染景深。 (4)确定“细分”参数为8,渲染“VR-物理相机001”视图,可以看到出现了景深效果。 (5)当前谨慎模糊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设置焦点位置,展开“基本参数”卷展栏,确定“指定焦点”复选框为选择状态,并设置“焦点距离”参数。 (6)选择“视域”复选框,设置“焦点距离”参数时,镜头不会改变。 (7)设置“视域”参数。

(8)设置“焦点距离”参数,使焦点位于距镜头最远的易拉罐处,渲染“VR-物理相机001”视图,观察景深效果。

(9)设置“焦点距离”参数,使焦点位于距镜头中部的易拉罐处,渲染“VR-物理相机001”视图,观察景深效果。 (10)设置“光圈系数”和“快门速度”参数,渲染“VR-物理相机001”视图,观察景深效果。 提示:“光圈系数”参数越小,景深模糊的效果就越强烈,但是改变“光圈系数”参数会影响场景的亮度,所以需要同时设置其他参数来校正场景亮度。 2. 使用max摄影机设置景深模糊效果 在使用VRay渲染器时,max摄影机设置可以通过设置自身的参数来设置景深模糊效果,但max摄影机使用多重过滤方法来设置景深模糊,即通过在每次渲染之间的轻微摄影机移动,使用相同帧的多重渲染。这样会大大延长渲染时间。 在不使用max摄影机自身参数来设置景深模糊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在“渲染设置”面板中设置相关参数来设置景深模糊,在本训练中,将为大家讲解相关知识。 (1)运行3ds max 2011,打开素材“VR max相机.max”文件,该场景使用了max摄影机。

单反相机的原理和结构

一单反相机的原理和结构 銅峰电子刘根 数码单反相机的全称是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缩写为DSLR。数码单反相机专指使用单镜头取景方式对景物进行拍摄的一种照相机,拍摄者使用相机背后的光学取景框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安装在相机前段的镜头所提供的视觉角度的大小进行拍摄。 在单反相机的结构中,作为重要的是照相的反光镜和相机上端圆拱结构内安装的五面镜或五棱镜。拍摄者正是使用这种结构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镜头的影像。由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构造图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拍摄者就可以在取景器中看到外面的景物。这个过程有点像人们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窗户的大小便是人们看到外面景物的范围。

当拍摄者看到自己满意的角度和拍摄内容的时候,既可以按动快门。按动快门的过程就是一个拍摄和成像的过程,术语称为曝光。不管是胶片单反相机还是数码单反相机,曝光原理是完全相同的。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反光镜向上弹起,胶片前面的快门幕帘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投射到感光部件上,使胶片或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曝光。在按下快门的这一瞬间,光学取景器中会出现黑屏的情况(黑屏的时间根据快门的快慢而不同),之后反光镜立即恢复原状,取景器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此时已经完成了一次曝光)。

单反相机的这种构造,决定了镜头在相机的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使用这种相机的最大优势是摄影师在光学取景器中看到的取景范围和感光元件的影像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一致。摄影师使用不同的镜头配置可以达到很好的拍摄效果,从具有冲击力的7.5mm鱼眼镜头到长达1600mm以上的超级远摄远镜头,都可以安装在同一台相机上,从而拍摄出效果迥异的图片。此外,单反相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旁轴相机的取景视觉差异,使摄影师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取景范围,选择最完美的拍摄角度。

镜头与景深关系及其计算

照相机镜头与景深关系及其计算 一、关于照相机镜头得常识 1、焦距 无限远处得景物在胶片感光平面上聚成最清晰得影像时,由感光平面到镜头后节点(通常就是镜头中心)得距离,就就是镜头得焦距。 焦距就是照相机镜头最重要得三个光学特性参数(焦距、相对孔径、视场角)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镜头得视角大小,镜头得焦距越长,拍到底片上得影像范围越小,景深越短;反之,镜头得焦距越短则在底片上得影像范围越大,景深越长,透视越明显。 照相机镜头按焦距得不同可分为: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焦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 (1)超广角镜头视角大于直角(90°)得镜头称超广角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比人眼得视角大1倍之多,拍摄范围广阔。由于视角大,改变了人眼平常得透视关系,所拍摄得照片会形成明显得夸张,可创造特殊得艺术效果。对于35㎜照相机,镜头得焦距在21㎜以下得便就是超广角镜头。 (2)广角镜头视角小于直角、大于60°得镜头称广角镜头。由于它得透视效果不像超广角那么夸张,被普遍用于拍摄近距离得大场面。对35㎜照相机而言,镜头焦距得范围在21~40㎜之间。 (3)标准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与人眼得视角相近,在46°左右。由于这种镜头得透视关系真实,就是照相机最基本得镜头。这种镜头得焦距与其所摄底片得对角线基本相等。35㎜照相机得镜头焦呀为40~70㎜。

(4)中焦镜头视角在35°~20°之间得镜头称为中焦镜头。这种镜头视角比人眼得视角略小,变形不大,适用于拍摄人物特写,所以有些人喜欢把这种镜头称为人像镜头。35㎜照相机,其镜头焦距为70~100㎜。 (5)长焦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介于8°至20°之间,因镜头得焦距比较长,所以被称为长焦镜头。它得视角还不到人眼得一半,所以远处得东西经它拍摄后显得比较大。同等光圈下,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因此,这种镜头利于突出主体,去除杂乱得背景,很适用于远距离抓拍,如体育活动等。对35㎜照相机而言,其镜头焦距为100~300㎜。 (6)超长焦镜头视角小于8°得镜头称为超长焦镜头。它得视角很小,可把远处得实物拍得很大,专用于望远摄影,如野生动物、朝阳落日特写、体育竞赛、人物特写等。这种镜头往往口径大、镜身长、造价高,多为专业人士使用。对35㎜照相机而言,其镜头焦距在300㎜以上。 2、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镜头就是摄影光线得输入口,镜头上用来控制光束大小与形状得装置叫光阑。光阑能使像平面上获得适宜得照度并使成像质量得到改善。光阑按作用分,主要有孔径光阑、现场光阑、消杂光光阑。光圈就是光阑中得一种(孔径光阑),一般由一组光圈叶片组成,这组叶片组成一个光孔,与镜头轴线垂直,光孔中心在轴线上,并可以通过镜头上得光圈调节光孔直径得大小。 当光线通过镜头时,镜筒与光圈都会遮挡光线得通过。不同得镜头结构,即使在相同得光圈直径时,通光能力也并不一样,所以常常用镜头得有效孔径(实际通过镜头得光束直径,用D 表示)更能有效表述镜头得实际通光能力。 为了简明,便于刻制,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如下经圆整得光圈系数: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 二、景深得概念及其计算 介绍几个概念:

摄影的景深原理及计算方法

景深原理及计算 一、在线景深计算器https://www.360docs.net/doc/9d18900211.html,/tools/dofjs.html 二、景深原理及计算 1、焦点(focus) 平行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镜头将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叫做焦点,焦点和镜片光学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过焦点后光线继续以锥状发散开来。

2、弥散圆(Circle of Cnfusion) 又译为:弥散圈、模糊圈等等 在焦点前后,光线从聚集到扩散,点的影象从圆到点(焦点),继而有扩散到圆,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圆就叫做弥散圆。

如果此圆形足够小,肉眼依然可被视为点的成像。这个可以被接受的最大直径被称为容许弥散圆直径δ (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人眼将感觉是清晰的。这时的弥散圆的大小就称为容许弥散圆。 人眼在明视距离(眼睛正前方30厘米)能够分辨的最小的物体的尺寸大约为0.125mm。蔡斯公司制定的标准时,选用了常用尺寸7吋照片(175×125mm)为依据计算,要求弥散圆只能在0.125mm以内,按此计算得到是图像对角线长度的1/1730左右。所以蔡斯公司制定的标准就是弥散圆直径δ=1/1730 底片对角线长度。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底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要求。各厂家对于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的取值并不统一(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7吋的大小,观察距离为25~30cm)一般取值范围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在这里可以看出:景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和弥散圆直径δ的取值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可看出:弥散圆直径δ 的取值的大小和镜头生产厂商的技术能力有关。 一般常用的数值是:

电影里那种,景别基本不变,但景深改变的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

电影里那种,景别基本不变,但景深改变的镜头,是怎么拍 出来的? 学名Dolly Zoom,dolly原指摄影小车车,zoom就是变焦,中文学名应该就是推拉变焦了 【Martin的回答(24票)】: · 谢邀。 这个技法很常见,俺不是科班出身,就管它叫『推拉加变焦』,不知术语叫啥。下面的回答可能也有术语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各位知友指正。 知友@易一帆补充: 学名Dolly Zoom,dolly原指摄影小车车,zoom就是变焦,中文学名应该就是推拉变焦了 这个技法的原理是,变焦镜头和推拉镜头都能改变景别。变焦(zoom),也就是Zoom in 或Zoom out,能改变焦距,放大画面,如果机位不变,则不改变原有的透视关系;推拉,也就是向前或向后移动摄影机,改变机位,不改变焦距,则原有的透视关系改变。 操作方法就是变焦距,同时推拉摄影机。注意,这种技法里变焦和推拉一定是反向的,而且推拉要和变焦速度配合好,

否则就无法保持景别不变,为了保持稳定多数会用轨道。具体而言,就是向前推同时zoom out,景别不变,景深变深;向后拉同时zoom in,景别不变,景深变浅。 ↓点击下面视频观看网友拍摄的镜头↓ 【阿杰的回答(0票)】: 我记得上回在知乎看到过类似的问题,从前后的对比图可以看出来,前景是有变化的,镜头的焦点由前景挪到后景,为了减少前景的虚化,镜头稍微有些向侧面偏移,以改变前后景的位置关系,由直线上的前后关系变成斜线上的前后关系,至少看上去是这样。当然了,这是单镜头摄像机的效果。 多镜头摄像机的效果又有不同。 知乎用户的回答(24票): 叫希区柯克变焦 关于来历,上边有知友说了一遍,。 本人科班出身,电影行业工作,现在在剧组躺在床上偷懒,其他兄弟们在加班,心情好给你叨叨两句: 希区柯克变焦 补充一下,通常情况下是正面轨道直推,画面心点对演员两眼之间,摄影机需要上变焦镜头,轨道快速推缩小景别,焦距环迅速拉,缩短焦距,放大景别。在焦距和机位变化中找

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摄影新手必学光圈是什么? 这篇会讲解甚么是光圈、光圈的用途及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什么是光圈 光圈的大小我们会用数字表达,数字愈细,代表光圈愈大,数字愈大,光圈相对地较小。像上图,f/2.8是大光圈,f/22便是小光圈,我们会说f/2.8比f/4的光圈为大,f/16比f/11的光圈为小。 光圈对照片的影响主要有两大项,一是镜头的进光量,二是相片的景深。 光圈如何控制进光量? 我们可以把光圈想像成瞳孔,当光线强烈时,瞳孔会自动收细,当光线变弱时,瞳孔便会放大,等于相机的「光圈」——当我们把光圈调大,自然可以让更多光线进入相机,反之亦然。 但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光圈拍照,则取决于你想拍出什么效果。例如拍照时环境光源不足,我们会使用较大光圈来获取更多进光量,减低手震令相片蒙糊的状况出现。 而光圈亦会影响照片锐利度及对比度,每支镜头都有自己的最佳光圈值,在这个光圈值拍摄,可以拍到最锐利的最佳影象,一般而言是落在f/4 至f/8 左右。

人眼构造和光圈相似,在光线不足的时候,瞳孔会自动放大吸进更多光线,相反在光线充足时,会自动缩细,减少让光线进入眼睛。 光圈与景深 很多初接触摄影的朋友,都会对拍出「前清后朦」的照片感到疑惑,常嚷着为什么别人可以拍得出来,自己用同样的机子跟镜头却拍不出来,所谓「前清后朦」,在摄影中我们称为「景深」,景深和光圈有着直接关系。

浅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短) 深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阔) 「景深」是指在一幅相片中「清晰」的范围(也就是上图的「清晰部份」),在我们肉眼看起来清晰的部份,我们会称之为景深范围。 「前清后朦」的照片主要是因为「浅景深」,即比较短的景深深度,景深的深浅主要取决于以下元素: 1.镜头的光圈大小 2.镜头的焦距长短 3.摄影主体的远近 4.感光元件的大小* 景深并不会一下子突然由锐利变成模糊,而是逐渐趋向模糊。事实上,由焦点(中间的白色棋子)开始,前面或后面的部份已渐渐开始模糊,只是我们的肉眼,要去到一定模糊程度才能够察觉到有关变化。 * 关于第4 点涉及较复杂的模糊圈等概念,在此不赘,有兴趣可参考冼镜光的撰文 我们这篇集中说光圈和景深之间的关系。 光圈如何影响景深?

景深与景浅

景深就是对好焦的范围。它能决定是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还是拍出清晰的背景。 物体和背景同样清晰,称之为景深深 物体是清晰的,而背景很模糊,称之为景深浅。 调节景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光圈大小。把光圈弄大,景深会变浅,反之亦然。当然光圈变大,快门速度也相应变快,光圈便小,快门速度则变慢。这样在同一个曝光强度下,我们可以得到景深不同的照片。影响景深深度的不止是光圈一个因素。拍摄距离近,景深会变浅,拍摄距离远,则相反,焦距长(长焦),景深会变浅,焦距短(广角),则相反,所以使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时,很容易对整幅图像对焦,而使用长焦镜头时,因为景深较浅,拍摄时需要注意。还有,以对好焦的点为基准,离它近的点比远的点景深深。光圈数,也叫F数。影像(在感光元件上的成像)的照度除了与景物本身的亮度和像的防大(或缩小)倍率有关系,还与镜头光圈的直径D的平方成正比;与镜头的焦距F成反比,D/F的值称之为镜头“相对通光孔径”,为方便把相对通光孔径的倒数F/D.该比值越小,则光圈越大,在单位时间内的通光量越大。 景深与光圈,焦距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光圈与景深:光圈增大,景深就越小。例如,在同等光圈下,300mm的景深要比125mm的景深要浅。 焦距与景深:焦距增大,景深就越小。例如,同等焦距下,F1.0的光圈指数要大于F22。F1.0的景深要比F22的要浅。 物距与景深:物距增大,景深也怎大。 一张照片上,焦点处是最清楚的,离开焦点往前或着往后一段距离相对也是清楚的,这段距离就是景深了。以上三个应素都是综合作用的,如果你想获得最大的景深,那就用“超焦距”吧:在光圈和焦距一定的情况下,把焦点放到景深的近界上。比如景深的范围是A到B 焦点是C 相机到A点的距离是D,A离相机近,B离相机远。此时焦距和光圈不变,把焦点放到A点上,那景深就扩大成D/2到B 。 回答:2006-06-12 23:14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感谢。

《景深》之照片分析品评

is2is 色廊摄影交流园地- 摄影知识系列讲座- 第 三章《景深》 第三章《景深》第一节照片分析品评 在讲“景深”原理之前,我想让各位学员先看看下面两组照片。然后思考最下面的问题!

以上图片鸣谢星光临时模特、阿宽的器材。问题 1、你喜欢哪张照片? 2、说说你喜欢那张的原因? 景深原理 1、景深的认识你在拍摄的时候是否遇到这样的问题: 怎么大家都是拍摄同一朵花,为什么别人拍摄的会这么清晰,而自己拍的只是花的某一点清晰?

为什么我在取景器看到的图像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清晰,而拍摄出来的图像效果不一样?…… 那是因为你没有了解到相机在拍摄时光圈的变化使得景深发生变化给图片带来的效果变化。 我们先通过了解镜头表面的数字显示来了解景深。 镜头景深标志(以旧款定焦镜头为例,现在新的自动准焦镜头已经简化了很多,有的甚至取消了景深标尺) 在图中,我们看到靠近蓝色线的那是“光圈数值”;绿色线的就是景深标尺;而红色线的就是对焦距离标尺。 那么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图解:

首先,我们现在物体的准焦距离是≈0.75m,如果光圈值定在f /22时,最近有效拍摄距离的物体清晰距离为0.4m,而最远的有效拍摄距离的物体清晰距离为无穷远(红色标记);如果光圈值定在f/8时,最近有效拍摄距离的物体清晰距离为≈0.56m,而最远的有效拍摄距离的物体清晰距离≈1.2m(绿色标记)。如此运用,我们就可以在对物体准焦之后,定下了要拍摄的曝光光圈值,我们就可以通过景深标尺来知道我们将要拍摄的照片其清晰范围大概会在哪里了。 这个一定要通过多实践拍摄来理解,因为这对如何合理运用景深来拍摄到一幅物象清晰合理的照片有好处。 2、什么叫做景深

公民凯恩深焦距和景深镜头运用

《公民凯恩》中大量使用景深镜头使得电影层次感增强,景深镜头的运用有利于通过画面而不是语言交代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景深镜头的运用,使得这部大部分在摄影棚内完成的影片产生立体效果。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凯恩童年时期母亲签约的那场戏。镜头首先对准的是在外面打雪仗的小凯恩,然后镜头缓缓向后拉,我们又看到了父亲,最后看到的是母亲和撒切尔。整个景深镜头完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极有层次感的画面。前景是母亲和撒切尔,中景是父亲,后景是在窗外玩耍的小凯恩。这时的人物关系较为微妙。母亲此时已经是一个有钱人,她不希望儿子跟着土里土气的父亲在远离城市的乡村生活,因此决定通过委托人把小凯恩送到大城市去。父亲当然不愿看到儿子离开,但是他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处在中景位置的父亲更像一个孤独人,即将失去最重要的儿子。处于远景的小凯恩,正在开心的玩雪,他是无忧无虑的,天真的他不曾想过人生即将会有重大的改变。演员的走位改变了最初的位置,打破了原有的景深镜头状态,却产生了新的戏剧冲突。凯恩母亲等三人走出屋子,镜头转过去,跟拍,再拉出。下面是一个长镜头:凯恩知道自己要离开这儿,问妈妈能不能一起去,当得到否定等答案时,一滴泪出现在他的脸上。他用雪橇打撒切尔,父亲训斥凯恩而母亲将他抱在怀里。母亲特写――凯恩特写,联系整个影片,可以感受童年亲情的缺失对凯恩一生的影响。一般的电影拍摄一场戏,通常是先用一个全景来交代大体环境,然后通过对白或者人物之间的动作特写作为过渡,最后再来个大全景总结下。而《公》完全抛弃了这种手法,反其道行之。例如,片子开头用了山庄铁门的特写,然后一步一步推进,不断地叠化画面把我们引到下一个场景去,再用一个长镜头过渡,出现整座山庄。紧接着一个特写镜头,凯恩躺在病床上手握玻璃球装饰物。看到后面愈加发觉,它经常在开头就用一个特写镜头,当中穿插一些长镜头加以变化,最后再用一个大特写打上个完美的句号。 另外一些超低角度镜头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十分深刻。办公室中的两人对话。那个角度根据任课老师解释,原来是将地板砍了,把摄影机埋在地中构成了一个仰视的感觉。因为人对于平时视角看地到的东西,通常都会不以为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像这样超越视眼范围的视觉角度,会带来一种震撼力。而仰视的手法会提升人物的高大伟岸形象。的确,凯恩有着和常人不同的一面,但他的过人之处中却又搀杂着很多的负面因素。于是从我们的视角中看到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凯恩,但这个画面给我头脑带来的信息不是昂首向上的感觉,反而是种压迫感,给人一股透不了气十分压抑的感觉。从后面的戏份我们越来越能了解凯恩这个人,他和普通大众相比的确非比平凡,然而他的晚年是个悲剧,他被自己的天才和极度膨胀的自我意识抛进了孤独的、高高在上的位置。而这种摄影手法好比神来之笔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导演想给观众带来的感受。 长镜头在这部片子中承担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长镜头的大调度,不管怎么说,都是高难度,得加上一堆轨道和特殊器械,是非常不自然的高强度、高难度作业。但,出来的效果,却是一镜到底,流水舒畅,行云流水般的感觉。苏珊的第一次演出,绝对是个精彩的长镜头。苏珊在舞台中央唱歌,镜头往上拉,移过幕布进入顶上,最后到舞台上的最顶端的天桥,再一个拉入又回来看见两个工作人员站在天桥上。在真正的舞台上是不可能拍到这样的镜头的,怪不得它给我的印象又是如此深刻。看过资料后才发现,当中的那一段原来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加入一个拉入到后台吊索的缩微模型,真是另人赞叹不已。毫不夸张的说《公民凯恩》的每一个片段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分析,它不经意的一个包袱常常

关于景深的基础知识

关于景深的基础知识 景深,是摄影艺术中最奇妙的东西之一,也是初学摄影的朋友最难以掌握的。我们曾经发表过多篇介绍景深的文章,本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初学者的好教材,对于资深影友,也是很好的复习。 一、景深的概念 摄影时,必须对好焦点,景物才能结成清晰的影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拍摄位于不同距离上的多种景物时,片样选择调焦目标,焦点对在哪,哪才能把全部景物拍清楚,就是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动体摄影,主体的位置不断移动,调整尤为困难。遇到这种情形,片样才能不失时机而又有把握地拍出清晰的照片呢?这些都是需要应用景深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把一架装有后部磨砂玻璃调焦设备的照相机,或具有景深预测装置的单镜头反光镜箱放在三角架上,以45°左右的角度对向一排成行的白杨树,从中选择一棵距离适中的作为调焦目标目标然后一边转动光圈环,一边仔细观察。这时就会发现,随着光圈的开大和缩小,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在不断地变化。光圈放大时,景物的清晰区就缩小;光圈收小时,景物的清晰区就扩大。这个清晰范围在摄影上就叫做景深。不论我们向任何物体调焦,在该

物体的前后都会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清晰区,因此景深又称为区域对光,凡是位于这个区域内的所有景物,皆能结成清晰的实像,其它景物则留下一片模糊的虚影。 根据镜头成像的理论,焦点只有一个,即唯有调焦目标才能在感光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在调焦目标前后会出现一个清晰区--即景深。 二、制定景深的标准 什么叫清晰,什么叫模糊,这些字眼相当含混,各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对景物的清晰度定出一个客观的标准,作为衡量景深的依据。这个标准规定: 第一,物体分散圈的直径在四分之一毫米以内。 第二,观看照片的距离为25厘米(明视距离)。 例如,有一幅照片,在明视距离上观看,影像清晰的部分,说明其分散圈的细度合乎标准,没有超过规定的四分之一毫米时,在眼睛看来几乎是一个“点”,并不感到是一个斑,也就是说其清晰度是符合要求的。照片上影像模糊的部分,就说明分散圈超过了规定的限度。根据这个标准,摄影时凡是位于景深范围以内的景物像的清晰度都能达到要求,看起来不会有模糊的感觉。 分散圈与镜头焦距有关;各种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对分散圈直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长焦距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对分散圈直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长焦距镜头可以放宽一些,对短焦距镜头就严格一些。一般规定,分散圈直径都限制在镜头焦距的千分之一以内。按照这个标准,一只250毫米的镜头,其分散圈直径为250毫米/1000,也就是1/4毫米。用这种镜头拍摄的照片在明视距离上观看,像的清晰度是够标准的。如果镜头焦距为500毫米,分散圈直径则为1/2毫米,比规定的大了一倍,看起来就成为模糊的了。问题不是500毫米镜头的清晰度不够标准,而是观看照片的距离没有相应地拉开。由于焦距增加到原来的两倍,所以观看照片的距离也必须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即放在500毫米处观看,则分散圈就不是一个圈而是与“点”无异,影像仍然是清晰的。观看照片应以焦距作为观看的距离,因此以明视距离作为标准,就只能以250毫米镜头拍的原版照片为限。如果镜头焦距小于250毫米,比如是50毫米,分散圈直径为1/20毫米,把照片放大五倍,观看距离也增加五倍,分散圈直径还是够标准的。

摄影景深四要素

摄影景深四要素(技术修正篇) 控制景深对于摄影是有重要意义的,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都知道,景深与这三个因素有关: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控制景深就是通过控制这三个因素来达到想要的景深。 粗略地可以说,对于中远距离的摄影(非微距近摄),景深与这三个因素的关系大致为: 一、景深与光圈值成正比,光圈值越大(光圈孔径越小),景深也就越大,比如光圈16就比光圈4的景深大4倍; 二、景深与拍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而且是以平方比例增长,比如16米处的景深就比4米处大16倍; 三、景深与镜头焦距的平方成反比,焦距越小,景深越大,而且是以平方比例增长,比如50mm 镜头的景深就比100mm镜头大4倍;当然,在进行以上对比时,不要忘记是在其中一个条件变化、其他的条件均不变的前提之下,如果各个条件都在变化,要进行综合考察。 在这三个众所周知的因素之外,景深还与一个参数C成正比,这个C叫“最大允许弥散斑直径”,它是一个常数,又不是一个常数。说它是常数,因为在F时代,约定对于一定的画幅,C取一个固定值。 当大家统一用135胶片时,景深只需要考虑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没人关心这个C。说它不是常数,因为当画幅变化时,C的取值也要变化,画幅越大, C也越大。 知道了影响景深的全部因素不外乎这四个:光圈、焦距、拍摄距离、弥散斑直径,我们来讨论一些实际的例子。 追本溯源,先从F时代开始,F时代有个特征,要在照片上考察景深,是将照片都印为10英寸大小,拿在手里看。(这个标准也并不绝对,不过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I.66画幅的标头是80mm,135的标头是50mm,这两个镜头同一位置同样光圈拍摄,得到的画面范围(视角)差不多,但景深却是120的略浅一点。 分析:四要素中,拍摄距离、光圈一样,80mm的焦距长1.6倍,并成平方反比影响景深变得更浅(1/2.56);至于弥散斑直径C,66画幅约比135大一倍,正比影响景深,最

景深立体感文字制作

景深立体感文字制作 1、新建文件“景深立体感文字”,设置宽为8厘米,高为6厘米,分辨率为350. 2、设置前景色为绿色(#0d600d),背景色为白色单击文字工具,在图像窗口中 输入TANK,字体参数如图: 3、栅格化文字图层后,对TANK图层执行“滤镜>素描>撕边”命令,对文字图 层设置撕边效果,参数:图像平衡25,平滑度10,对比度22. 4、继续对该图层执行“滤镜>扭曲>玻璃”命令,参数:扭曲度1,平滑度2, 纹理是磨砂,缩放100%。 5、对背景图层填充黑色,选择TANK图层,执行“选择>色彩范围”命令,用 吸管工具把文字的白边处理掉,完成后单击确定,自动创建选区。 6、保持选区,按crtl+shift+I快捷键,反选区域,然后按delete键删除多余的图 像,完成后取消选区,再对背景图层填充绿色(#229200)。 7、选择TANK图层,执行“滤镜>杂色>添加杂色”命令,参数设置:数量10%, 高斯分布。 8、双击TANK图层,设置图层样式,选择投影和斜面和浮雕,具体参数设置如 图:

9、对背景图层应用与步骤8中相同参数的添加杂色命令。 10、新建一个图层,执行“视图>显示>网络”命令,显示网络,网络大小是 默认的25mm,执行“编辑>预设>参考线和网格”,命令,如图 11、单击矩形选框工具,单击属性栏上的“添加到选区”按钮,利用网格来 创建选区。 12、保持选取,反选选取,对选区填充与文字颜色相同的绿色,然后应用与 文字效果相同的图层样式和滤镜效果。 13、为草地添加景深效果,使用矩形选框工具在图像中心创建一个矩形选区, 对其进行羽化处理,羽化半径为30像素。 14、反选选区后执行“滤镜>模糊>径向模糊”命令,参数如图:

景深实验报告

班级:广告0901 姓名:学号: 经过一年的摄影学习,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加上实际的操作训练.基本上已经对 基础的摄影有了一定的掌握,经过多次实际操作,针对一些实际问题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涵 盖六个方面,以下是我这一年的学习心得: 一.影棚所需的设备,工具: 相机 (1)数码单反相机 1. 小型135型相机 2. 中型120单反相机 (2)大型技术相机------可拍摄的胶片规格: 1. 4英寸×5英寸(9cm×12cm) 2. 5 英寸×7英寸(13cm×18cm) 3. 8英寸× 10英寸(18cm×24cm)镜头(定焦镜头,变焦 镜头) 各种照明的灯具,静物台,柔光棚,柔光箱,柔光板,反光板光纤灯,同步线,遥控器, 触发器,专业背景纸架子,灵活调校角度的臂架各类背景: 铝塑板,地转,壁纸,a4纸,美国背景纸,蜡染背景布,防火板,木板,瓦楼板,窗帘, 各种颜色的复印纸各种小工具,小道具: 进口黏蜡,卷尺,直尺,放大镜,金属气球及小毛刷,双面胶,注射器,手电,剪刀, 激光指示笔,喷雾器,绳子,粮食,床,电话机,马灯,石头,铁丝,沙子,酒瓶,假冰块, 杯子,假雪,假烟,水珠,小夹子,竹镊子 二.吸光体拍摄实验 一. 实验设备:佳能550d相机,18—200mm镜头,静物台,金鹰闪光灯等,书包,毛绒 娃娃,线团,竹篓子。二. 实验目的:通过拍摄各种不同的吸光体,半吸光体,掌握用光和 构图,很好地表现吸光体的结构和质感,能够拍摄一些商业产品。 三. 作品分析图片一:背包 数据:光圈:f/11 感光度:100 快门速度:1/200秒 创意:这是给网点老板拍的照片,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产品的外形和质感,所以选择 了最普通的拍摄方法。 作品分析:这张图片从左前侧方打光,用侧光照明,左侧亮,右侧暗,很好地实现了亮 暗的过渡,很好地表现了书包的造型,纹理和质感。图片二:玩具店内的小熊 作品分析:这张图片完全是利用自然光和室内光拍摄的,太阳光从小熊的右后方照过来, 小熊的右侧较亮,轮廓清晰,同时室内的照明灯照在小熊的眼睛上,小熊的眼炯炯有神。 侧逆光很 好地表现出小熊毛料的质感。 数据:光圈:f/5 快门速度:1/30秒感光度:3200 创意:其实这是在商店偷拍 的一张照片,当时觉得这只完全由毛线构成的小熊很有意思,于是就以其他熊作为背景拍了 这张照片。 布光图 图片三:首饰盒—海枯石烂篇二:《人物风光摄影》实验报告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人物风光摄影 院系教育学院 班级 2009教育技术学 学号 20092299 姓名李进辉

摄影常用全参数分析报告解析汇报

光圈越大,画面越亮。而且光圈的数字越小代表光圈越大。比如2.8的光圈比5.6的光圈大,画面更亮。 室内、室外不能简单的这样区分,只要画面亮度够用就行。还有就是光圈越大,拍出来的照片越扁(没有立体感),光圈越小,画面越有立体感。一般拍人4-5.6就行,拍景5-8就行。 所谓景深,就是当焦距对准某一点时,其前后都仍可清晰的范围。它能决定是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还是拍出清晰的背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拍摄花、昆虫等的照片中,将背景拍得很模糊(称之为小景深)。但是在拍摄纪念照或集体照,风景等的照片一般会把背景拍摄得和拍摄对象一样清晰(称之为大景深)。 详细解释:当相机的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在镜头中心所对的位置垂直镜头轴线的同一平面的点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相当清晰的图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做相机的景深。 景深相机 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

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的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编辑本段三要素 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 1,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2,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反之景深越深。 3,主体越近,景深越浅,主体越远,景深越深。 景深的计算公式:见图 从公式可以看出,后景深> 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镜头光圈: 景深的计算公式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2)、镜头焦距

景深在拍摄中的运用

景深在拍摄中的运用 所谓“景深”,书上的定义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简单的说,在相片上景深就是景物清晰的前后范围。 景深的运用在摄影中是一个重要的技巧。一幅摄影作品中,以清不清晰为划分标准的话,那么他的画面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清晰范围和模糊背景两部分。景深的主要主用就是将这两部分景象强化,即让清晰的变得更加清晰突出,模糊的更加不清楚,从而呢形成强烈的清晰与不清晰的对比效果,突出主题。具体在摄影中运用的话就是,对于不同的影象内容,需要用不同的景深(焦距范围)来表达所要要突出的主题,在拍摄需要突出主体的照片时,为了突出主题景物的需要,只把主体景物设置在焦距范围之内,其它景物尽可能的设置在焦距范围以外,这样就可以只使主题景物清晰,非主题景物呈模糊状态,以此来更加突出主体景物。 一般的情况下,一般的摄影拍摄都会涉及到景深,而且景深在摄影中表达突出主体作用方面非常突出。特别是在拍摄较小的物体,或者要突出小景观中的某个微小物体时,小景深所发挥的作用就非常明显。而在拍摄人群中的某个需要突出的人,比如大会主席台上的重要人物时,景深也能发挥出很好的效果。能够使作品给人带来比较强烈的视觉艺术冲击力。再如,如果在拍摄时也可以运用景深来虚化部分拍摄物体,这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构图的优化,创造更有效的图片背景。因此懂得灵活运用好景深,能在摄影中顺利的达到主题表达的目的,排出让人“有感觉”的作品出来。 景深按照其景深范围的分类可以分为大景深和小景深。大小景深的分类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是两者的运用运用得当与否除了与主题表达的具体情况有关,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由三个: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摄影是其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门技术,任何一个参数的变动都会引起所得景象的变化。因此,运用景深就必须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光圈和焦距对景深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运用中要重点运用这两个变量调节景深。 大景深的拍摄运用 大景深是指照片的纵向清晰范围大。在摄影中,要想使所有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上都能较为清晰地现现,则需要尽可能大的景深,景深越大,被摄景物的清晰度也就越高。对于拍摄所表现的主体具有很大的体积时,或者要表现环境的特点,交代主体活动背景方面都需要用到大景深。例如,要拍一张以图书馆为主题的图片时就需要用到大景深才能将其表现的完整。而在拍摄诸如广西大学校园这样背景很大的作品时大景深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当然大景深的具体获得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要获得大景深的三个要素是:短焦距、小光圈和较远的拍摄距离。也就是说,镜头的焦距越短,所用光圈越小,相机距离拍摄主体越远,拍出的照片景深越大,照片的前景、远景和中景都是清晰的。如果光线太暗,当使用最小光圈曝光就会不足,如果是手动聚焦,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曝光补偿或者把快门调的慢一点,对于单反相机而言还可以通过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实现快门和光圈的优化组合。 但是大景深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因为过多的拍摄对象清楚,有时候就导致画面过于平衡与中庸,并不利于主题的表达。 小景深拍摄运用 小景深也是相对而言的,指相片的纵深范围较小。在拍摄人像特别是人物特写,或者一些细小的物体如一些女孩子喜欢的花花草草时,就特别需要用小景深了,小景深就可以把背景处理的很简单,而作为拍摄主体就会进一步被突出。 获取小景深的方法是,尽可能长的焦距、尽可能大的光圈和较短的拍摄距离。当然与大景深的拍摄一样,光圈的变化会影响到摄影光线,影响到光的采集,因此光圈变小,在具体拍摄中还要根据光线相应的调快快门才行。具体还可以通过光圈优先的模式实现光圈与快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