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

浅谈“起承转合”在诗词创作中的普遍意义

高朝先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全诗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起承转合”理论虽然只到元代才明确提出,但在此前的千百年间,人们却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遵守了这一规律,“起承转合”实际上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尤其对于律、绝,其“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并且形成了人们的共同认识。但是,本文所指的“起承转合”意义是诗词各体的普遍意义,对此,在实践生活中却存在一些异议。下面就几个方面的不同看法作一简要分析。

一、关于律、绝的“起承转合”。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为了叙述的完整,不妨作一点铺垫说明。同时为了表述方便,在此仅以唐·李绅的古绝《悯农》为例。这首五言古绝,全诗四句,可谓每一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的一个层次。“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就是“合”。

上例表现的是绝句(包括七绝)最典型的“起承转合”。律诗(含五言、七言或长律)的结构层次也莫不如此,而且其顺序同绝句一样,不可任意颠倒调换。律诗较之绝句,所不同的是,因为律诗句式有八句(长律则更多),其“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表现在最后的两个单句上。而表现为“承”的句式在诗中则占有较大成份,那就是所谓的“继承”或“承展”。

二、关于词、曲的“起承转合”。同律、绝一样,词、曲写作也必须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而且也一样为其规律所决定。词、曲的“起承转合”与律、绝所不同的,只在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词如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是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寓意花与人同瘦,全诗“伤魂”的主题由此更加深化。

曲,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拱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无可非议是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通过上述二例分析,我们应当确认“起承转合”对于词、曲和古风创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三、关于组诗的“起承转合”。组诗,包括律绝的一题多首、词的双调、多调,以及曲的套数和带过曲等,我们统称为“组诗”。“组诗”一样有着不可排除的“起承转合”规律

和章法要求。它们区别于“单首”所不同的是,凡组诗不仅有其中每一单首的小的“起承转合”,而且有着多首组合的整体意境安排的大的“起承转合”。如果没有这种整体意境的大的“起承转合”,那么其中的单首则有如一盘散沙可以任由拆卸和调动。今人写组诗就多有这种毛病,一个“祖国颂”的标题下,可以从鸦片战争一直写到现在,十首、百首任由安排,但通篇却没有一个整体结构,甚至将某些句子相互调换位置后都丝毫不影响原意,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整体意境的“起承转合”。为了说明这种组合型诗体的整体“起承转合”,我们不妨就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作一示范性分析。该诗共三首,第一首是作者从其妻子的生前写到死后,第二首是从死后回写到生前,第三首是从眼前写到将来。就每一首而言,它们都有各自本首的小的“起承转合”(恕不细分);就三首的整体而言,第一首是“起”,是人之常情的生离死别的感慨;第二首是对第一首悲情未尽的继续表述,只创作手法上改用了倒叙,是“承”;第三首是全诗的主题所在,为了拱托出“不再娶”的主旨,其首联“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就是全诗的“转”,由前两首的悲妻“转”向自悲,由眼前的孤苦“转”向如何活到“百年”,接下来的二联自然是对本首首联“转”的“承”,但末联“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就是以发誓“不再娶”来作为全诗“悲怀”主题的“合”。至于词的双调、多调或曲的套数等,只要将它们看成“组诗”,其道理也就完全一样,同样在一个主题下,除单首必须有本首的“起承转合”外,还必须有为整体意境所需要的大的“起承转合”。

四、有没有不符合“起承转合”章法的好诗。严格地说,没有。也许这是又一突出异议。这里,我们不妨例举被历代尊为“诗圣”的杜甫的两首诗作为例证。

其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可谓千古绝唱,老幼皆知。但这首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没有“起承转合”,除了写景以外,没有表达任何特定意境,全诗四句都很美,却只如将四个制工精美的小碟子整齐地摆在一起供人欣赏,如果是八句,就是八个小碟子,如许多地方的“八景诗”就是这样。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所以作者无法安排作品的标题,只以“绝句”冠之。或许是作者的一时偶得,却又不好补充完整,在不忍弃之之下而以“绝句”存之。严格地说,此诗至少是一首未完成的诗。

其二,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此作可谓是他“生平第一快诗”,无论就其情感表达还是艺术手法,自然是无可挑剔的好诗。但是,有人认为此作的创作手法不符合“起承转合”,并且以此否定“起承转合”对于诗词创作的普遍意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此诗不仅有普遍意义上的“起承转合”,而且在具体运用上独具一格,巧妙惊人。通观全诗,“起”与“承”自不必说,分别是首联与颔联。接下来,许多人都认为是一泻千里的“承”,直至结尾,不仅没有“转”,而且没有“合”。其实,此诗的“转”,是“转”在颈联,“合”在尾联,只不过其“转”“合”的自然性让人几乎不容易发现,这就是作者创作手法的高超之处。分析全诗,主旨是“喜”,但“喜”有二分,前半是喜安史平定,后半是喜还乡有日,因为真正的喜是后半的喜,所以“转”在颈联的“准备起程还乡”,由“静”之喜转为“动”之喜。我们之所以认为尾联是“合”,是因为全诗的“喜”以“还乡到达老家洛阳”收尾。你看,先是水路,后是陆路,以“向洛阳”结束,不是“到家”是什么,这是“喜欲狂”的最高峰。当然,这种“到家”的喜在诗中表达的只是一种想象,这正是诗的妙笔所在,如果等到真的回到了洛阳再来写诗,那还有什么“喜欲狂”呢?综上所述,“起承转合”,诗之尽然也。

写作技巧之30:小说的起承转合

写作技巧之三十:小说的起承转合 古典的小说写作方式来说,包含了「起、承、转、合」四个部份。 一、起:就是文章的开头,也就是这个故事是怎么开始的。 二、承:就是顺着开头,接下来的发展。 三、转:就是发生突然的改变和转变。 四、合:就是综合前文,最后的结局。 有了这基本四段,文章的感觉就很完整了,例如: 「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一时好奇买了一张公益彩券,想不到竟然中了五百万的头奖。」(这是起。) 「于是,我拿了这意外的五百万,开了一家书局,这也是我从小的梦想。」(这是承) 「没想到,真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一月,不仅亏损连连,甚至还遭了几次抢劫,真是太不顺利了。」(这是转) 「最后,几经思考,我决定把店顶让,回到学校去多读一些书;这剩余的钱,就当作将来发展的基金吧!」(这是合) 这样是不是比较有头有尾的感觉,当然这是一篇示范,在每一段之中,你还可以加入:「人物、口白、动作、音效、五官感受、成语、俗语、诗词、比喻、形容」来丰富你的文章。而一个故事中,人物是文章的灵魂,因此让人物鲜活有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在人物的安排上,要注意: 一、不要加入太多不相关的人名、名词或地名。 二、人物引用要有一般性,不要只考虑地区性。 三、加入人物要有前因后果,不要加入一些只有看过某些文章的读者,才会看得懂的人物和名词。 四、人物的加入,要选定主角,选定之后,主角说话、动作的机会和场合要最多;其它的配角要少一些。 五、人物要藉由说话和动作,才会有生命,而说话和动作都要有个性。例如: 小明说:「我真高兴认识你!」然后就走了。 不如改成: 小明顽皮的眨眨眼,开心的说:「哈!真高兴认认你!」然后,蹦蹦跳跳的沿着人行砖,没一刻好静的走了。

范文起承转合实例结构完美示范

范文“起承转合”实例解构—— “中华骨髓” 加入中华骨髓库捐造干细胞的志愿者行列的篮球巨星姚明,日前接受了央视《新闻会客厅》的节目采访。记者问姚明“现在你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是真的捐还是只作为一个形象代言人?”姚明回答:“我已经签过意向书了,一旦匹配成功的话,马上就捐。”记者接着追问:“如果是正在举行一场重要的比赛呢?”姚明毫不迟疑地反问: “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起) 好一句掷地有声的“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与美国火箭队续约五年的姚明身价尽管高达7600万美元,但他并没有走进“生命诚可贵,篮球价更高”的误区。为病人作出牺牲,他甚至可以“放弃这几场比赛的收人马上捐骨髓”。明星力量和榜样力量都是无穷的。姚明平民化的表白绝对没有“大腕”的大气,也没有“大话”的铺垫,但绝对像他高超的灌篮技术那样,就连普通观众也能够被他的真诚所征服。(正承) “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这句引人深思的反问,倒真应该像银针一样深入骨髓,疗治那些为了金钱和效益漠视生命的行为。一电视连续剧的拍摄现场,当一位群众演员不幸落人黄浦江后,剧组却非常冷漠地继续拍摄。一工作人员甚至还称,这件意外事故是让人非常痛心的,但感情代替不了现实,与其在河边等待打捞结果,还不如抓紧拍戏,拍摄每推迟一天就意味着几十万元的

损失。解读此工作人员的话,分明有着“有什么比拍戏更重要吗?”的潜台词。(反转) 有些人打着“事业、效益、制度、管理”的大旗奋勇向“钱”,一些行业更是以“钱”为本,毫不尊重弱势群体的生命。如果只用金钱的杠杆来衡量,没有地位没有金钱没有名声的人的生命,势必要被一部分人不屑一顾,如此又该怎样构建和谐社会?而篮球巨星姚明这句“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的话,无疑是当今另一种最可贵最紧缺的“中华骨髓”。(进转) “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这种宝贵的“中华骨髓”,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拯救社会道德的“造血干细胞”呵! (合) 题目:“中华骨髓” “近墨”:是“迁”,还是“治”?

写作文要注意起承转合

写作文要注意起承转合 作文的材料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通过“我”的眼睛所观察到的、通过“我”亲自体验所获得的材料为直接材料;通过报刊、书本、电影电视、网络等间接手段所获得的材料为间接材料。 那么,有了材料怎么办呢?那就要学会组装,通过你的一双巧手把它组装成一件完美的作品,这个组装的过程也就是文章结构的过程。文章的结构要做到完整、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这跟思维的明晰相关。有些同学把很多精力花在写作并列式、层进式等形式的训练上,这并无不可,因为这也是训练议论文结构的一种方法,但作者认为,文章形式和内容就如同酒瓶和酒,瓶子我们能够任意选用,关键还是里面装的什么酒。换句话说,就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来探讨,有了内容,我们该采取怎样的形式把它给表现出来。作者认为,起承转合四字在文章架构中非常重要。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我们写作文,也能够学着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就拿我们颇为熟悉的鲁迅的《拿来主义》来说吧,作者先从“送去主义”写起,说“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就是破题,也就是“起”。 接着分析“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提出“拿来主义”的鲜明主张,这是“承”。 那么,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呢?作者提出要使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原则是先占有,后挑选,这是“转”。 最后说:“总来说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不过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便是“合”了。 起承转合实际上是我们思维的逻辑规律,符合这样的逻辑规律,我们写的文章便自然会做到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了。 现以一篇优秀作文来谈如何起承转合。 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精彩演讲]起承转合

[精彩演讲]起承转合 刺耳的铃声划破考场的寂静,我坐在教室第二排,放下笔,深吸了一口气,终于交上了一份未必完美,但起码完整的答卷。走出考场,今年杭州的冬天出奇的晴朗。我微笑着婉拒了邀请我通宵玩耍的研友们,此时此刻,有人会去狂欢,有人会想大哭一场来宣泄,而我选择了另一种释怀方式,那就是把这一切付之以文字,记录下曾经感动自己的点点滴滴。 考研这个概念,自从它诞生以来,似乎就和寒窗苦读、通宵达旦这些词分不开,这一点我相信每一位经历过的人都不会否认。用“诗意”来形容我的考研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这里说的诗意,并不是琴棋书画、雪月风花,而是一种心路历程。这篇文章构思了很久,起初打算按时间先后,将考研之路分成春夏秋冬四个阶段,自然可以。但在这基础上,我还想加上自己思想心态的变化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写作结构——起承转合,有着惊人的相似。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我也是在这个时候决定考研的。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客观上研究生招生形式逐年严峻,即便是在已经自费的大环境下,报录比不增反降;主观上,我是一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包括文学创作、演讲朗诵和游泳,同时还任职了学生会的宣传部长,所以总感到分身乏术,起码在上半年不可能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备考中。即使如此,我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道路,虽然当时还不知道考研的辛苦和压力远超自己的想象;还不知道一旦选择就不能回头;更不知道与高考的最大不同是必须在保研和找工作的同学们注视下孤身奋战,但是近一年以后,我依然对这个决定满怀感激,具体留在后面说。 总之,这半个多学期,我还是主要应付学校是事务,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考研的书,但不是浅尝辄止,就是一曝十寒。等到了五六月份,才算真正开始全面的复习,那时候时间也还算充裕,但我却常常感到迷茫,因为感觉自己找不到方向。我不是个学霸,仅有的资本就是想要检验自己实力的决心,和对专业课的兴趣。这种感觉就像是写诗的时候大气磅礴的开了个头,第二句却不知从何下笔。 将夏天作为第二个时期“承”,不仅是时间上的过渡,更因为在个时间段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承载梦想的力量。众所周知,单词是英语的根基,再高明的英语老师都会承认,一切的技巧离开了词汇量,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背单词往往也是中国学生最头疼的问题,我也不在例外,以前总喜欢把问题归到自己没有英语天赋或者英语太难上,买过几本单词书,但都是死记硬背,没有质的提高。走过一些弯路之后,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很奇妙的是,有些背英语单词的方法,竟然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联想记忆法,根据

【2020中考语文】作文结构思路点拨(起承转合、五笔写作)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 好的结构,能让写作者行文有序、张弛有度地写人叙事,深入细腻地表达情感,有条有理地发表见解,有效地防止写作时信马由缰的现象,从而使文章不枝不蔓,中心突出。好的结构,能带领阅读者踏雪寻踪,快速踩准文章的节拍,理清行文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领略作者的感情,接受作者的见解,从而充分体味文章的美感,享受阅读的快乐。 二、复习预习 列提纲:1拟定题目 2、写主题句 3、简述内容(包括主题、材料、段意、层意等) 4、选择结构 5、正文: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五笔写作法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详写一笔——优美、生动细节化)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注意:五笔不一定是五段,它是文章的骨架,可以细化出更多的内容 秘诀: 1、将小小的生活细节放大化,小中见大。 2、将平静的故事写出波澜。 3、将一般的感受进行升华。 知识点2 起承转合写作法: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和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1、起主要指起领全篇的开头,讲究“新”“活”“深”,既要引人入胜、不落窠臼,又要紧密切题、恰当引篇。记叙文的开头方式很多,如触景生情式、渲染烘托式、提挈全篇式、平中见奇式、引用点题式等。具体采用哪种开头的方法,应根据记叙文的具体实际需要来定。例如,写回忆性的记叙文,可以采用触景生情式,由眼前的现象,触发隐藏在内心的情感,不能自己,引起回忆。 起,还包括每段的开头。每段的开头也不是随意而为的,一方面要与上文恰当连接,另一方面要注意本段的中心以及与其他句子的逻辑关系。 2、承指文章上下段的承接、联系。记叙文各部分之间必须气血贯通,脉络分明,造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行文中,不但要安排好句与句的衔接,而且更需要安排好段与段之间的合理承应,准确反映所记叙的事件的内部条理。 记叙文的承要自然、流畅。主体部分,材料可分别以时间或空间顺序成文,

起承转合的记叙文

“起承转合”在心中行文如水更轻松一、活动一:识“特点”1、《泊秦淮》《紫藤萝瀑布》《荷叶母亲》2、《紫藤萝瀑布》(有删节)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 ) 我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 3、特点:引出话题、铺陈话题、宕开话题、结束话题二、活动二:悟“思路” 那个秋日让了一次道 那个秋日,好多时日了,我总也无法忘记,虽然我曾努力的试着忘记。 那天,秋高气爽,绝对是一个适合游玩的日子,连这个小小的县城都挤满了人。 “若知道这么多人,倒不如在家里呆着。”我边自言自语,边用双手捂住被噪音刺痛了的耳朵。 这里是最繁忙的十字路口,红绿灯在忙碌的转换着,那位交警早已忙得手忙脚乱,一个劲地吹着嘴里的口哨。着急的人们边抱怨边艰难地挪动着身躯。 又是红灯。我停了下来,对面的行人也停了下来。 一阵竹竿击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不由自主地扭转头看去。我惊呆了,一根破旧的竹竿,一头是一个盲人,另一头还是一个盲人,一对穿着破烂的盲人要过马路!那男人另一只手握着又一根竹竿,在地面上敲打着。 “喂,你们不可以的。”我喊道。 他们听不到。 他们知不知道这是最拥挤的十字路口?他们知不知道此刻正是红灯? 竹竿仍在急切地敲打着地面,他们已经走过了警戒线。 一声惊呼,一辆轿车猛地刹住,仅仅相差几公分!又一辆车刹住,一辆,又一辆……没有谁按喇叭,红灯变成了绿灯,整个世界忽然静了下来。那对盲人仍在安然地走着。他们不知道整个世界都在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注视着他们相依为命地走过这个城市最繁忙的十字路口。 我的眼睛湿润了,为这伟大的一幕;我的心灵震颤了,为这至极的温情。我想,我永远都无法忘记这伟大的一幕:在那个秋日的上午,整个世界为一对盲人让了一次道。 三、活动三:学“写法” 那一次,我懂了 母亲病了,是多年的关节炎,憔悴的脸毫无生气的样子,不时的疼痛总牵伴着嘴角来回抽搐。(起) 我仍不以为然地“稳坐泰山”,怡然自得地看着动画片,巨大的音响使我将母亲的关节痛抛置脑后。“小彦!”在广告阶段,我终于模糊地听到了母亲有气无力的呼喊。我不耐烦地走到母亲

如何用起承转合构思故事

如何用起承转合构思故事 大家好,对不起我又来了OTZ 最近感冒吃药都昏昏沉沉的,所以打开文件档脑袋都一片空白,盯了半个小时一个字都没进展,所以改来写教学文转换心情(也太随便了吗) 今天想来分享的是一种大纲的思考方式。从前不知道该怎么写大纲构思故事的时候,都是一个人乱想,后来经过高人指点此秘笈,简直平添一甲子功力啊啊(虽然道行不够深还在修行中,但这并不影响葵花宝典的威能!!) 至于这秘笈的名字呢?它就是起、承、转、合四字真言啊啊啊!! 是滴,它就是默默隐藏在国小国中作文课中的基本常识,但孰不知高人总是隐居在深山中的,最至高无上的真理反而是最人尽皆知的啊! :废话太多啦!!快点进入正题!! (爬回来)现在马上说正题。 各位同学请不要小看起承转合四个字,任何故事剧情,不管你是小说创作、漫画创作、戏剧、电影,所有的剧情编排,都一定和这四个字脱不了干系,无论长篇小说也好、短篇小说也好,只要有它,就不用担心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的故事没有高低起伏、为什么中间的剧情总是那么难想、以及为什么故事越写越长没个结尾这个坑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填完啊啊!!! 先请各位看一下示范图~ 这个很像算盘的奇妙东西,就是基本大纲的思考模型。 写小说这件事情,一直都是很讲究逻辑的东西,尤其写得越长,逻辑思考越要清晰、剧情编排越要合理,这样子你的故事才会脉络清晰,读者也才能进入你的故

事之中。 但如何才能让故事环环相扣、架构严谨呢?起承转合这四个字绝对是必备的概念。 任何故事都要有起源、都要有承接、都要有转折、也都要有结局。 不管你要写多长的故事,一开始一定会有个开头,比如说主角要离开家里去冒险,而你可能也设定好了结局,就是主角要成为一个名动天下的屠龙英雄(咦?太老梗?嘛~反正是示范不要太在意) 那么首先,就先帮你的故事依起承转合设定四步骤。「起」当然就是主角离家,到大陆上去历练。「合」也从一开始就想好了,主角要为爱(炸)屠龙。 那么「承」的部份,当然就是主角在冒险中结识了一堆朋友一起冒险,而「转」的部份,既然是为爱(?)屠龙,那么当然是队中有喜欢的女孩子被龙抓走啰~这样子,要如何让没没无闻的主角,从冒险开始踏上屠龙之路的故事基本路线雏形就已经定下来了。 那么每一个起承转合下面,都还可以细分起承转合。 如同主角离家这个故事最大的起源,就还可以分成四个起承转合。 比如说主角为什么会离家? 「起」一开始是失踪了好几年的父亲终于回家,并带回许多有趣的见闻,让主角萌生外出探险的想法。 接着承接这个想法的「承」主角开始缠着父亲听他说外面的见闻,并强调也想和父亲一起出外旅行,但母亲和家里亲戚都反对。 那么主角就离不成家了吗?当然不是,因为还有个「转」,父亲似乎保有某个秘密物品,这个东西为全家招来了杀身之祸,只有主角带着父亲给他的东西逃跑成功,侥幸躲过一劫。 最后的「合」就是主角决心带着这个东西踏上寻找它的主人,以及为家人报仇的旅途。 而这样就完了吗?不一定喔~ 像是一开始的主角父亲回家的「起」,就又可以再分为起承转合四个步骤。「起」:家里突然来了陌生人,听母亲说起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主角震惊之余,不愿意接受此事实。 「承」:父亲很努力想和主角打好关系,但主角压根不认这个抛下年幼的自己的父亲。

材料作文“起承转合”结构作文范例详例解说

材料作文“起承转合”结构作文范例详例解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 【作文题目】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瓦缸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样的联想和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范文及点评】 1.瓦碎难全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过去的终无法回头,回头亦无神力使之改变。【起,引用名言,略加阐述,开头简洁明了】 过去的我们如同死人,失去的东西也早成死物。我们通过照片回忆过去,却怎么也不能与曾经的自己说上一句话,过去不过存在在我们脑海中。摔破了瓦缸,我们的回头是为了得到什么?只为拾起碎瓦,割痛自己的手也扎痛自己的心,换来瓦碎难全的结果?【起,就第一段深入阐述,点明材料和题旨“瓦碎难全”】每个人都渴求完美。于是我们害怕伤害,也害怕遇到不顺心之事。我们敏感地掂量着,像不忍见月之阴残只想视其晴圆。但如亡羊后,我们一直寻找失羊,惊觉时圈已无一羊,何其悲哉!【承,从人性入手论述,两个精彩的比喻论证】什么是智者?不困于己,勇往直前之人。鲁滨逊到了孤岛就不怀念旧时的日子了吗?高尔泰一直都在寻找家园,只有宁静才是他所向往的。好时光由时间带走,不好的时光给他带来的伤口会被时间舔净。只有我们肯放下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只有舍弃才有空间装下我们新的获得。哈姆雷特一生只为复仇,我不知道最后他的心有多愉快,但他就像肉身活于现在,而灵魂早已被过去给勾走。每日只顾复仇,成功后他能做什么?完成了过去的使命,他已失去了将来。【承,自然晓畅的语言,正面论证,三个事例正反对比论证】 话说得轻巧,过去如真易舍弃,何致人于死地?碎瓦仍可为我们向前的动力。“叭”的一声,实为新生活开启征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停滞的我们只是在选择逃避。风筝不断线,无法奔向蓝天,我们也不会握紧手中绳。社会时常上演飞机失事、行人丧命的惨剧。若因此禁锢自己的双脚,这样的我们只是回避。为什么不经一事长一智,更重视来给人安全感。过去并不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借口,更不是我们恐惧未来的理由。碎瓦难全,但小心地保存不至于一触即碎。不回头望

起承转合作文结构

“起承转合”在心中行文如水更轻松 一、活动一:识“特点” 1、《泊秦淮》《紫藤萝瀑布》《荷叶母亲》 2、《紫藤萝瀑布》(有删节)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 ) 我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 3、特点:引出话题、铺陈话题、宕开话题、结束话题 二、活动二:悟“思路” 那个秋日让了一次道 那个秋日,好多时日了,我总也无法忘记,虽然我曾努力的试着忘记。 那天,秋高气爽,绝对是一个适合游玩的日子,连这个小小的县城都挤满了人。 “若知道这么多人,倒不如在家里呆着。”我边自言自语,边用双手捂住被噪音刺痛了的耳朵。 这里是最繁忙的十字路口,红绿灯在忙碌的转换着,那位交警早已忙得手忙脚乱,一个劲地吹着嘴里的口哨。着急的人们边抱怨边艰难地挪动着身躯。 又是红灯。我停了下来,对面的行人也停了下来。 一阵竹竿击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不由自主地扭转头看去。我惊呆了,一根破旧的竹竿,一头是一个盲人,另一头还是一个盲人,一对穿着破烂的盲人要过马路!那男人另一只手握着又一根竹竿,在地面上敲打着。 “喂,你们不可以的。”我喊道。 他们听不到。 他们知不知道这是最拥挤的十字路口?他们知不知道此刻正是红灯? 竹竿仍在急切地敲打着地面,他们已经走过了警戒线。 一声惊呼,一辆轿车猛地刹住,仅仅相差几公分!又一辆车刹住,一辆,又一辆……没有谁按喇叭,红灯变成了绿灯,整个世界忽然静了下来。那对盲人仍在安然地走着。他们不知道整个世界都在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注视着他们相依为命地走过这个城市最繁忙的十字路口。 我的眼睛湿润了,为这伟大的一幕;我的心灵震颤了,为这至极的温情。我想,我永远都无法忘记这伟大的一幕:在那个秋日的上午,整个世界为一对盲人让了一次道。

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之法 一.近体诗起承转合的关系 “起承转合”是一种经典的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技巧。了解这种章法技巧,有利于我们写诗作文,也有利于我们对诗文结构内容的理解。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求格律章法,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近体诗、鉴赏近体诗,不可不讲“起承转合”。 绝句四句、律诗四联,往往与“起承转合”依次一一对应,虽有例外,也不多见。所谓“起承转合”,一般认为是这样的: 起:破题开启全篇,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起句往往以写景为主,也有写情或议论的。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以“空山”“晚来秋”点题总起,概写秋天傍晚时山中雨后之景,同时也奠定全诗闲适清幽的基调。 承:紧承起句,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颔联对上一联作进一步的表述,使读者有听下回分解的感觉。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承接首联,继续写傍晚山中雨后之景,也是对首联进行延续和具体补充。“明月”扣住首联“晚”字,“清泉石上流”则是“新雨后”的结果。 转:结构和内容的转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等思路上的转换,当然同时也是内容上的转换,要求开拓新意。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两联写景,此联则转向写人物活动,与前两联形成一静一动的相互映衬,让山林不再死寂,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生气和活力。诗境要开阔,意蕴要深厚,转句就必须合理、恰当。特别是在绝句中,一首诗的优劣,往往与转得好不好直接相关。比如传说唐伯虎写的这首诗:“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前两句极其平淡无味,然而第三句一转,写登高远眺之景,诗歌顿时境界开阔,诗味十足。 合:合句是全诗的结尾,往往具有收束全篇,点出主旨的作用。在律诗中,合句一般是前三联诗意的最后合成,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大意是“任凭那些春天的花草凋谢枯萎,我这隐居山中的人自可留居”。潜台词是:此时的山中虽然不像春天那样芳草鲜美百花娇艳,却有着春天没有的独特秋景,正是这些动人的秋景让我留恋留居。一二联写景,第三联写人:都是写秋天傍晚时山中的场景。正是看着这样的景象,诗人才生发出留恋山中不愿离去的想法: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

写作技巧:小说的起承转合

写作技巧:小说的起承转合 写作技巧:小说的起承转合 古典的小说写作方式来说,包含了「起、承、转、合」四个部份。一、起:就是文章的开头,也就是这个故事是怎么开始的。二、承:就是顺着开头,接下来的发展。三、转:就是发生突然的改变和转变。四、合:就是综合前文,最后的结局。 有了这基本四段,文章的感觉就很完整了,例如:「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一时好奇买了一张公益彩券,想不到竟然中了五百万的头奖。」(这是起。)「于是,我拿了这意外的五百万,开了一家书局,这也是我从小的梦想。」(这是承)「没想到,真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一月,不仅亏损连连,甚至还遭了几次抢劫,真是太不顺利了。」(这是转)「最后,几经思考,我决定把店顶让,回到学校去多读一些书;这剩余的钱,就当作将来发展的基金吧!」(这是合)这样是不是比较有头有尾的感觉,当然这是一篇示范,在每一段之中,你还可以加入:「人物、口白、动作、音效、五官感受、成语、俗语、诗词、比喻、形容」来丰富你的文章。而一个故事中,人物是文章的灵魂,因此让人物鲜活有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在人物的安排上,要注意:一、不要加入太多不相关的人名、名词或地名。二、人物

引用要有一般性,不要只考虑地区性。三、加入人物要有前因后果,不要加入一些只有看过某些文章的读者,才会看得懂的人物和名词。四、人物的加入,要选定主角,选定之后,主角说话、动作的机会和场合要最多;其它的配角要少一些。五、人物要藉由说话和动作,才会有生命,而说话和动作都要有个性。例如:小明说:「我真高兴认识你!」然后就走了。不如改成:小明顽皮的眨眨眼,开心的说:「哈!真高兴认认你!」然后,蹦蹦跳跳的沿着人行砖,没一刻好静的走了。关注更文网想要成神,每天更文微信号:gengwen8你~

“起承转合”式结构写作训练的探索

“起承转合”式结构写作训练的探索 为了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不知写什么的老大难问题。近六年来,我以形式结构为中心作了一些写作训练的尝试,品出一些甘苦。现在,我作一个阶段性的盘点,理一理思路.以便更好地进行今后的教学,故作文以记之。 一、关于“起承转合” 何谓“起承转合”?《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这种行文顺序往往也是我们平常的思维顺序和表达顺序。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一面到多面,由外在到内涵,逐渐深入,逐渐清晰的。这一过程.有深有浅.有曲有折,有阶段性,其间已蕴藏着“起承转合”这一法则。启功先生认为,大到三小时的报告小到酒席间评论一项菜肴的做法,恐怕并不少了。“破承起讲”“提比后比”之类。“因为文体来自语言次序,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实践中选择出来的,选择的标准又常是由效果好而定的,用久用多了,成了传统,成了套子,沿用的人也忘了它的所以然。”(《说八股》)可以说,“起承转合”是自然的、带普遍性的语言次序,这可供我们造句作文时作为规则来遵循。 “起承转合”因为与有着“陈词滥调”恶谥的八股文有密切关系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一个贬义词。然而,当我们舍弃了其中“代圣人立言”、“提比后比”之类繁琐而苛刻的清规戒律,简化为一种遵循人的思维规律和语言次序,由四部分组成的文体结构后,作为 一种中学生作文训练的形式,不无可取之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样子”,按照这个“样子”进行作文构思的训练,学生对谋篇布局的把握自然胸有成竹。 我们承认。作文是用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认识的。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形式。如何表情达意?张志公先生强调,“定出公式和框子是不对的;但是要求初学者热悉并且掌握作文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还是需要的,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也是有益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何况,学生作文并不完全“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而更多的则是一种日常教学的“训练”。犹如军人每天的军事操练,并不真的战场杀敌。张中行先生说得好:“课堂作文是写作练功的场所,是‘备用’不是‘应用’。”(《作文杂谈》) 我们课堂作文训练。就如数学做几何、代数练习,并不是要用它来解决真正的问题。只是为了将来解决问题作个熟能生巧的训练。当学生真正面对问题时,就能有个较为明确的思路。按部就班地着手解决而不至于手足无措。 在国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意识到“作文危机”后,2001年美国布什政府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十分重视写作教学。促使美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写作的指导更是具体、细致。如小学五年级的描写要求是: 开头交代要描写的内容. 中间要形象化地描述让读者想象它看起来、听起来、闻起来、尝一尝、摸一摸是怎样的,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心里产生清晰的画面。 按照时间、空间或重要程度的顺序安排细节。 结尾总结全文。(摘自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 这些要求与起承转合的做法不谋而合。的确,经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逐渐 形成写作有时是一套程序一种结构训练的意识。 二、训练操作 l、训练内容: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逐渐形成并充实了“起承转合”各部分的作用、特征、思路、方法。如下表:

2017议论文起承转合结构作文训练

议论文写作之“起承转合”的分析及其例文: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术语。清朝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云:“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

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起”:即开篇,常见的方法有: ?1、开门见山,亮出中心论点。 ?2、简叙一个故事或引用典故,由事到理,引出中心论点。 ?3.简短、形象化描写后“秀”出中心论 点,由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4、提出一个问题,在自问自答中“逼” 出中心论点。 注意: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简洁,文字一般不要超过全文的八分之一;非议论语言更要控制,叙述或描写不应喧宾夺主,即必须为提出论点服务。

“承”:即“承接”开篇的论点进入分析论证,它既由上文引出,又是进入“转”之前的必要一步。“承”得好,才能文脉顺畅,流转自如。 ?常见方法: ?1举出典型事例,进入事例论证; ?2引用名人名言,或是阐发观点,进入 道理论证; ?3从正面或反面说起,为对比论证做好 准备; ?4先论浅表一层或是揭出若干表象,造 成深追待发之势。 注意:

议论文写作之“起承转合”的分析及其例文

议论文写作之“起承转合”的分析及例文 一、解说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术语。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提出一个问题,或用排比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在自问自答中,“逼”出中心论点;定向地叙述一个故事,由事到理,引出中心论点;简短、形象化描写后“秀”出中心论点。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进入分析论证,它既是由上文引出,又是进入“转”之前的必要一步。 所谓“转”,就是转而说开,“转”是议论文充分展开论证、体现思想深刻性、新颖性的重要部分。如果只有“承”而缺少必要的“转”,文章势必显得单薄,缺乏深度。“转”必须避免同一层次上相同类型的事例或名人名句的简单重复。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论说类文章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结构,由来已久。古代有相当多的作品如律诗、绝句、散文等常常采用这种结构,八股文也惯用这种结构。八股文被贬斥(主要是因为其内容空虚、乏味),这种结构也受到牵连。但是,作为写作规律的一种客观反映,这种结构依然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今天依然在论说类文章中被大量地应用着,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训练自己文章的构思方法,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看看自己哪个部分做不到位,就必须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很多同学起题太慢,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承题不明显,没有针对材料或者话题进行议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转题最重要,可是几乎没有,老是在就事论事,没有引申联想,也没有借题发挥,更没有亮出对比性的材料或者例子以证明话题之是与非——好象在传东西,你从上一个人手中接过来,也没有看清楚,就马上传给下一位了,我们看不出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结题虽有,但不精练,不深刻,没有起到应有的强调的作用。 因此,高中生有必要认真了解一下起承转合式的文章结构。 起承转合式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起”有不同的“起”法: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有的只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心论点不在开头的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有作为“起”与“转”之间过渡的“短承”,也有作为全文重要论证部分的“长承”。 “转”也有不同的“转”法。“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是“反承”下文则“正转”。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转”,重在下文;上文是“长转”,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合”也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重在理论,或重在实践。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

古诗文的起承转合

诗文的起承转合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起春日凝妆上翠楼。——承忽见陌头杨柳色,——转悔教夫婿觅封侯。——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起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承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转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合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起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承 而今惟有鹧鸪飞。——转、合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承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转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起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承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转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合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起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承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

起承转合的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一般结构方式: “起承转合”的结构 一 所谓“起承转合”,《诗法家数》(元?杨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合,三致意焉,则工致矣。”“起”,即开头;“承”,接开头加以论述;“转”,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合”,即收束全文。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奇,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 生风云变幻,有太多事情的结果并非人力所能主宰 这种文章不但能将观点阐述的全面、充分,而且能使文章严密、深刻;同时,因为其形式相对固定,容易学习掌握,在中学作文,尤其是高考应试中仍然有可取之处。 下面以“要学会放弃”为例,来说明如何用“起承转合”四步法去快速构思论证。 第一步:起。即提出论点,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是什么”的问题。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说理议论时,首先提出要说的道理(即摆出论点或分论点),接着对所提出的论点进行解释或阐述。所以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便于别人把握。而有些议论文的观点太笼统、太概括,必须加以阐释,以便后文展开论述。二是便于后文展开议论。议论文的观点越明确具体,越便于围绕展开论述。所以,如要讲清“要学会放弃”的道理,提出这个论点以后,接着就要对论点进行解释阐述,讲明“什么是放弃”,“要放弃的是什么”的道理,使观点正确、鲜明。在这一点上,要学会将话题或题目进行分解。仍然以“要学会放弃”为例,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①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我们离开家乡宁静的生活来到都市是为了能更好地发展出自我;我们放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来到偏僻的山村教书,是为了奉献自我;不收取贿赂是为了清白为官,不卑躬屈膝是为了一身正气…… ②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放弃的,如虚名、小利,但有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放弃,比如尊严、责任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放弃了它们,我们就会沦落为社会的渣滓。 ③通过一个人放弃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一位老模范工人每每把自己应得的荣誉让给年青的一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护青年、无悔奉献的高尚品质。 第二步:承。即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从正面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论点阐述清楚后,接着就可以从事理上对论点进行论证,就是运用马列主义的原理,社会生活的规律,公认的公理等从理论上证明论点的正确性,最后还可以举出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证,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如要论证“要学会放弃”的道理,可以以自然界的生物为例: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也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史实和故事中提取事例:居里夫人放弃荣誉与名利,赢得事业地进一步辉煌;感动中国人物陈健放弃回城的机会,赢得了良心道德的坚守与世人的感动。 但举例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选择的事例,要能很好地与观点吻合;二是对事例的叙述要简洁明了,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讲出来就行,不必从头叙述故事的原委;三是举完事例后,一定要对事例进行分析,把事例蕴含的道理揭示出来,使之与论点挂上钩,从而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四是举例要讲顺序,或从古到今,或从中到外,或从大到小,排列越有序,越能给人以雄辩的气势和力量。 第三步:转。即从反面论证,也就是从反面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在正面讲完道理,摆了事实以后,为了把道理论证得全面完整,无懈可击(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仅仅证明一个方面就会使文章出现漏洞),我们再从反面论证,转到事物的反面或侧面去,论证它的错误,从而从反面证明观点的正确。 还以论证“要学会放弃”这个论点来说,就是先分析人们对待放弃的几种态度,找出正确对待放弃的反面和侧面,再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不懂得放弃的错误与后果。上面“承”的时候我们已经论证了“懂得放弃”的正确,现在只要证明不会“放弃”错误,我们就能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正确,从而全面而深刻地论证论点。这一部分的论证是对前一部分的深入与升华。 第四步:合。即结尾时,与文章开头形成照应,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怎么办”的问题。 正反两方面论证后,文章结尾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重申文章的论点,这样既可照应开头使结构完整,又可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最后根据情况或提出解决的方法,或发出号召,或作劝勉等。 上述所讲论述型议论文构思论证的方法,只是快速构思论证的基本方法,不是议论文成篇的公式。因为写文章有法而无定法,形式是根据具体内容而变化的。当然,作文应该是“先规矩而后巧”的,懂得了基本的规矩,也只有懂得了入门的规矩,才能游刃有余的写出灵活多变的文章。 生命的等待 人,看天明,望日落,风起云涌间是无尽的希望与期待。把握生命,面对未来,我们能做应该做的是

起承转合结构示例教案.docx

脚踏实地,让梦想起航(范文) 每个人都会有绚丽的梦想,但是只有一些人让它变成幸福的现实,而梦想花开璀璨。而另一些人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上,因而梦想成为了空想。于是,它永远只是梦想,逐渐变得遥不可及。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梦想,只有脚踏实地地去践行,让梦想起航,寻梦,撑一支长篙,才会让梦想花开璀璨。 脚踏实地,是通往梦想路径。实现梦想没有捷径,只要脚踏实地,方能辟出蹊径来。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是个地地道道的黑人,出生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她有个梦想,要进白宫工作。她没有停留在空想的层面上,而是脚踏实地地让自我变得更好。经过多年的打拼,她终于以过人的资质与才干,进入了万众仰慕的白宫,成为了第一位黑人国务卿。如果当初,她只是想想,并没有付出具体的行动,那么,她还会成为如此出色的国务卿吗?当然不会,也许她还在哪个贫民窟中苟且生存着。因此,用脚踏实地,行走在通往梦想的路径,就能达到光辉的彼岸。 脚踏实地,是追梦路上灯塔。在追梦的路上,也许会迷茫,会失去方向。这时,只需要远望前面的灯塔航行,就能脚踏实地地,向既定的目标前进,而不会迷失方向,终有一天会达到梦想的彼岸。30年前,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从提出到实践,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迈得坚实。即使遇到瓶颈,受到过挫折,但始终是在前行的路上,没有半途而废,仍然脚踏实地,不断地修正航向,终于取得了建国以来,最伟大最辉煌的成就。假如,在前行中遇到迷雾,分辨不了方向,假如意志不坚定,摇摆不定……在小平面前,没有这样的假如,没有任何阻挡了的脚步。因此,我们今天才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脚踏实地,给梦想插上翅膀。追梦,就应该像新东方的俞敏洪[微博]。作为新东方创始人,从小补习班,贴小广告一步步发展成遍及全国各地的新东方学校,他付出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一个曾家境贫寒却有梦想的人。梦想是支撑他的力量,脚踏实地,为他梦想插上比翼的翅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那么就让我们脚踏实地吧,让梦想起航。春天,我们了播撒一颗种子,施肥除草;夏天,我们辛勤耕耘;秋天,我们就会收获金灿灿的果实,将梦想,改变为现实。 青年朋友们,追逐梦想是要靠努力和拼搏的。如果当初赖斯只是空想而没有行动,还会有令人称道的国务卿吗?如果当初俞敏洪不脚踏实地地追求,那么还会有今天的新东方吗?如果邓小平的伟大构想只是构想,那么还会有今日强大的中国吗?坚定自己的梦想吧,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让我们脚踏实地,让梦想起航,乘风破浪。 修改与点评】1.题目“脚踏实地,让梦想起航”拟题精准,准确揭示了材料和文章的中心。 2.文章开头,引用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并撑长篙寻梦,充满浪漫情怀。中间部分,运用三个分论点,运用并列式的论述结构,从三个方面,列举事例,论述中心。详实而充分,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3.结尾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号召激励,憧憬未来,震撼人心。(冠华作文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