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温查汉西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初步分析

它温查汉西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初步分析
它温查汉西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初步分析

广西融水有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

广西融水有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 有富多金属矿与该区的次级构造、断裂破碎带、硅化带、花岗岩、蚀变带等关系密切,通过土壤分析、物探分析、地表轻型工程等探矿工程控制,矿化体赋存于破碎带中石英脉与花岗岩接触部位,围岩为花岗岩、石英岩、千枚岩。 标签:铜金多金属矿区元宝山复式背斜断裂破碎带与硅化带围岩蚀变广西有富铜金多金属 融水有富多金属矿处于元宝山复式背斜北西部,元宝山花岗岩体归属于华南准地台桂北台隆九万大山穹褶带,侵入于中元古代四堡群。出露地层主要是四堡群鱼西组、丹洲群白竹组、合桐组、拱洞组。四堡群是锡、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容矿围岩,岩浆岩与该套地层对本区成矿起着双重作用。 1矿区地质 1.1地层 1.2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活动极为强烈,产出时代从早元古代到晚古生代,岩性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均有分布。 分布最广泛的岩浆岩有三大类,其一为酸性黑云母花岗岩,最具代表的两大岩基:元宝山岩体、摩天岭岩体分别占据了两大复式背斜的核部。其二为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区域南部。其三为基性~~超基性岩,多顺层产出,广泛分布于四堡群地层中,此外,尚有大量的基性~~中酸性火山杂岩呈岩脉、岩墙、岩枝、岩株状散布于区内。(如图1) 分析成果资料表明,雪峰期黑云母花岗岩是本区锡多金属矿床的控矿母岩。区内已知的锡多金属矿床、矿点、矿化点均围绕着此类岩体周边分布。 1.3构造 本区的地壳运动及构造作用表现十分强烈而复杂,元宝山复式背斜是區内最主要的褶皱构造。 矿区位于元宝山复式背斜北西部。由于岩性泥质成分较高,性软,在长期的构造运动中,本区地层已发生了强烈的褶曲形变,矿区内表现为一系列形态复杂的揉皱,小褶皱的轴向以南北为主,构成一总体呈近南北的复式向斜。 矿区内的断裂有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三种,其中东西向断裂为矿区中早期断裂,闭合性较好。北东向断裂在本区较为发育,并显示出为区内主要导矿构

江西省宁都县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4, 4, 294-30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d6549422.html,/journal/ag https://www.360docs.net/doc/9d6549422.html,/10.12677/ag.2014.44036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ules of Wanghuayuan Copper Mine, Ningdu Jiangxi Rensheng Liu1, Dongfeng Zou2, Xi Liu2 1Geological Team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2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Email: 35341114@https://www.360docs.net/doc/9d6549422.html, Received: Jun. 25th, 2014; revised: Jul. 22nd, 2014; accepted: Aug. 1st,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9d654942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l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mining area, located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and the Pacific plate west coast mansion inside the reduction plate, and has experienced Yanshan multi-stage magmatic activity. With combination of the Strati- graphic, structural and magmatic rocks of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it summarizes what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is mainly produced in the Wanghuayuan granite rock and near the contact zone of Sinian metamorphic granite, orebody is controlled by NE trending quartz veins and the near ore greisenized. According to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ore bed mineral generation sequence analysis. There are three stages of mineral generation in the Wanghuayuan mining area: early stage of high and medium temperature, late stage at low tem- perature and the secondary phase. By comparing with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he area, it can be speculated that the scope of prospecting which is about 1.5 square kilometers around the mine lot has good mineralization and discovery pros-pects. Keywords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Wanghuayuan

正兴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正兴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正兴铜多金属矿按其成因类型分为两种矿体类型:一类为沉积砂岩型铜矿体;另一类种为地下水淋滤再造型铜多金属矿体。其部分保留有原生沉积的层状矿体特征,而裂隙、解理发育地段则出现淋滤再造作用形成的透镜状、不规则柱状、脉状矿体。 标签:正兴铜多金属矿床云南兰坪思茅盆地无量山普洱中轴断裂带沉积铜矿床淋滤再造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正兴铜多金属矿地处横断山脉无量山西南段,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总地势呈北西高南东底,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151m,最低海拔1000m,相对高度1151m,属中山深切割区。 1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兰坪-思茅陆块思茅中生代坳陷盆地普洱中轴断裂带,位于思茅-勐腊铜铅锌银成矿带,宁洱-白龙厂铜多金属找矿远景区。本区是扬子陆块和印度板块之间的边缘活动带,是一个从古生代末至新生代逐步发展拼合的构造活动区。区域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开阔-紧闭褶皱,大型逆冲及逆冲-推覆构造。断裂纵横交错,相互拼接,并伴随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使本区呈现复杂的构造面貌。区内沉积作用自上古生界至第三系均有发育,沿一些山间断陷盆地或盆地边缘坳陷,沉积了红色河、湖相陆源碎屑建造。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有:二叠系上统羊八寨组,岩性为紫红色、青灰色板岩夹薄层变质石英砂岩;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岩性为紫红色绢云母板岩、灰绿色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局部夹灰色泥质灰岩;侏罗系上统坝注路组,岩性为灰紫色、紫红色板岩夹变质细砂岩;白垩系下统景星组一段,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变质石英砂岩夹灰绿色、紫红板岩;景星组二段,紫红色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 2.2构造 矿区为一轴向北西-南东,东翼倒转,以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为核部的倒转背斜的东翼,地层呈单斜产出。区内褶皱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一级构造单元为早期近南北向无量山-普洱断裂带,是区内导矿构造;二级构造单元为中期北西向的F1、F2断裂,是区内运矿构造;受其影响一组北东、北西向的羽状断裂是本区的储矿构造;晚期近南北向F3、F4断裂为本区的破矿构造。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某铜金属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等方面的介绍,对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质特征;构造;化学成份;控矿因素;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社会对有色金属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有色金属在现代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资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资源矿藏的开发利用。 1.区域地质 某铜矿床区域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地层具有层状构造,基底由晚太古-晚元古宙 变质火山岩系组成。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一般表现为走向断裂,规模大,相对生成时间早,多属韧性剪切滑动或层间走向滑动断裂性质。以糜棱岩带、挤压褶皱带、层间强揉皱带的形式出现。横向断裂除极少数具有区域分布外,一般规模较小,形成较晚。本区岩浆岩活动在元古宙,主要以火山喷(溢)活动方式为主,形成本区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而侵入活动则主要出现在加里东-印支期,岩石从超基性——酸性皆有出露。 2.矿床地质 2.1 矿体地质特征 本次参加储量计算的矿体有12个,现以Ⅰ-9、Ⅰ-4为例重点描述: Ⅰ-9矿体:赋存于闪长岩体接触带中,为一半盲矿体。分布在1~16线之间,标高400~1 285m,长1 700m,延深近900m,控制深度840m,由五层坑道、29个钻孔及探槽控制。矿体呈脉状产于F13断裂旁侧的闪长岩片理化带内,走向近东西,局部变化为北东向,倾向南,倾角变化于45°~85°之间,从倾斜方向看,1 200m标高以上与900m标高以下倾角较陡,其间倾角较缓,说明矿体产状在延长、延深两个方向上均呈舒缓波状。矿体厚度一般在1~3m间,最薄处0.21m,最厚5.76m,总的规律是倾角变缓部位厚度增大。含铜品位一般变化于3%~9%之间,最低0.315%,最高可达20.9%,单脉富铜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局部在富脉的上、下盘有细脉浸染状矿化。 Ⅰ-4矿体:上部产于炭质板岩与闪长岩接触带附近或斜长绿帘岩中,下部产于闪长岩中。矿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倾角50°~60°,在5~6线附近,倾角变缓,故在5线附近矿体厚度增大,品位相对较富。全矿体平均厚度2.06m,平

探讨哀牢山南段铁、铜多金属矿成矿特征

探讨哀牢山南段铁、铜多金属矿成矿特征 哀牢山多金属矿集区是指以传统的哀牢山成矿带为中心,包括与其相邻的矿田、矿区在内的多金属矿床分布密集区,地处由哀牢山复合造山作用为纽带而发生相互联系的多个不同性质的古大地构造单元结合地带。 标签:哀牢山复合造山多金属 1研究的背景 哀牢山南段铁、铜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选区项目工作范围:东起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勐桥乡腊哈迷,西至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大羊街乡底勐坝一带,北以红河(红河断裂)为界,南抵哀牢山断裂,为一近北西走向的狭长地带,长约123米,平均宽约15千米,工作区面积约1931平方千米。横跨红河、元阳、金平三县地界,主体上沿哀牢山山脉呈偏西北方向展布。地理坐标:东经102°19′00″—103°24′00″,北纬22°52′00″—23°25′00″。 工作区内交通较为便利,从省城昆明或红河州所在地通往各县城的道路均有二级公路相连,通往各矿床、矿点的道路有乡村级公路相通,仅少数矿床、点不通公路或雨季时不能通车,总体上交通、运输条件较为方便。 哀牢山地体地处特提斯构造域与环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复合部位,划属持提斯成矿域三江成矿带南段,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原特提斯(Pt3—Pz1),古特提斯(D—T3)和中特提斯洋(T3—E1)的3次打开和闭合,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的2次强烈碰撞造山作用及盆山(或洋陆)与壳幔的2种转换的复杂演化过程,造成了区内地球各圈层物质的大循环、大混杂、大汇聚(李兴振,刘文均,1981),为三江地区形成得天独厚的成矿地质背景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早元古代(2500-1800Ma),扬子板块康滇古陆核西部及其以西的西扬子海槽构造活动强烈,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和陆源沉积,并有超基性、基性和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在该区产出大量的与海相中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海相火山气液型铁铜矿床,造就了东川—易门—元江大型—超大型铁铜成矿带,此成矿带习称“昆阳裂谷带”,裂谷作用是广泛的全球事件(龚琳等,1996),可视为特提斯洋早期打开的直接证据,并对哀牢山南段铁、铜矿床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特提斯的分化起始于新元古代(1000-570Ma)形成于早古生代(Pz1)。古特提斯则从晚古生代(D)初期延续至中生代三叠世,形成于三叠世晚期(T3)。中新特提斯从三叠世未期开始下陷,到侏罗纪进一步扩张形成中生代洋盆,以蛇绿岩套为代表的洋壳开始形成,侏罗纪中、晚期至早白垩世,洋区普遍强烈沉降,大洋扩张,洋盆内部构造分异和岩相厚度变化明显,原有的碳酸盐台地崩塌,洋壳继续形成。白垩纪中期,由于大西洋扩张和印度陆块向北漂移,特提斯洋开始萎缩。早第三纪(E1)特提斯洋大部封闭逐渐上升为高峻的山系,局部残留了一些内海(黑海、地中海和里海西部)直至现代。其结果是直接导致印度大陆(南

浅谈红旗山铁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

浅谈红旗山铁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 红旗山铁多金属矿区位于兴安-内蒙地槽褶皱区,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五星-关松镇中间隆起带北缘。该区的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矿体特征,认为该区矿床成因属接触变质热液交代-矽卡岩型矿床,并总结其找矿标志。 标签:铁多金属矿;矿体特征;矿床成因 1 区域地质背景 红旗山铁多金属矿区位于兴安-内蒙地槽褶皱区,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五星-关松镇中间隆起带北缘。区域地层由老到新有古生界寒武系下统铅山组(∈1q)、中生界上二迭统-下三叠统五道岭组[(P2-T1)w]、中生界三叠系上统风山屯组(T3f)、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光华组(K1gh)、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2)区内侵入岩比较发育,主要有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2b)岩组、碱长花岗岩(χγ43-2b)岩组;印支晚期二长花岗岩(ηγ51)岩组、正长花岗岩(ξγ51)岩组、碱长花岗岩(χγ51)岩组,碱长花岗岩(χγ51)大面积分布在矿区西侧,是该矿床矿体的底板与成矿关系密切;区内脉岩主要为闪长玢岩,其它为花岗斑岩、细晶闪长岩、斜长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正长斑岩等。 区域上断裂构造主要为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褶皱较发育,表现为复背斜。 2 矿区地质简述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统西林群铅山组沉积岩(∈1q)及二叠系上统-三叠系下统五道岭组火山岩{P3w},地层总体走向近南北向,呈带状零星分布,铅山组被五道岭组不整合覆盖。 根据岩石特征将铅山组划分为三段,即下部粉砂岩夹钙质砂岩、石英砂岩段;中部白云质大理岩夹粉砂岩段;上部粉砂岩夹板岩段。总厚度大于340米。 五道岭组划分为两段,即下部中性火山岩段,上部酸性火山岩段。总厚度大于120米。 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分布广泛,深成至浅成岩均较发育。出露侵入岩为印支期斜长花岗岩(γο51)、白岗质花岗岩(χγ51),燕山早期石英正长斑岩(ξοπ52)、正长斑岩(ξπ52)。 控矿构造为早期形成的北东向压扭性构造,与此同时产生了北北西向与东西向两组张扭性断裂,尤其以北北西向断裂为本区主要控矿构造。 围岩蚀变发育,主要蚀变类型有矽卡岩化、角岩化、硅化、蛇纹石化、碳酸

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贵州省谭长坤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贵州省清镇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的特征进行研究,在本次研究中完成了对贵州省清镇市地层、构造及岩浆的研究。并且对区域地层、玄武岩和花岗岩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分析了玄武岩、花岗岩以及矿产特征,岩石的微量元素是地球中常见的化学元素,其特征在贵州省清镇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中被很多地质专家勘测出来,这些微量元素是很多地质科学家研究的对象,运用这些岩石的特征来分析贵州省清镇市矿区地质构造的情况和演化情况有着重要帮助,比如成矿时代、矿床地球化的成因、成矿大地构造演化的具体情况,对各个矿体的形态产生原因分析的比较透彻,并给出了矿体产生的具体位置和矿床的特征。指出在贵州省清镇市矿区进行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不仅可以取得矿床成因理论上的突破,而且对于指导矿山的矿勘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绪言 1.1区域位置、交通、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贵州省清镇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贵州省的南部,从整个中国地形来看,位于云贵高原南部、滇中湖盆高原的南部,贵州“山”字型构造弧顶端的东南部。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多系喀斯特溶岩地貌,多暗河、溶洞,地面缺水。清镇面积较大达到一千多平方公里,据2014年人口普查清镇市人口达到40万之多,清镇生产锡量较大,是中外闻名的"锡都"。开采锡

矿历史源远流长,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产锡基地。 清镇市境内共有276条公路,形成了一张很大的交通网。有高等级公路和窄轨铁路直达贵阳,南至紧邻越南的边境重镇河口。但清镇市的交通总体还不发达,有些地方地势偏僻、公路等级较低、交通条件差。 清镇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有色金属储量在600万吨以上,其中锡储量在90万吨以上,占中国锡储量的33%左右。另外稀贵金属如铍、铋、镓、锗、镉、银、金等,霞石储量在30亿吨以上,为全国霞石储量之冠。清镇不仅锡矿储量丰富,其它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清镇的已探明资源种类达到28种之多。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清镇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在困难中实现了稳中有进;消费市场平稳运行,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随着城乡消费力增长,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平稳运行;矿产资源为财政收入作了极大贡献。但当前资源情况吃紧,能够满足开采的矿产山不断减少,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出新的方法、采用先进技术才能不断探明深部矿资源才能拉动经济增长。 2区域矿区地质背景 清镇锡矿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已探明的大型锡矿之冠,包括老厂、松树脚、卡房等几大著名的矿田。 2.1大地构造位置 清镇锡矿位于我国华南地槽褶皱区,处于东南亚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三大板块交接处附近。 根据已有的区域资料,已探明滇东南地区的莫霍面等深线大致呈北东向状平行分布, 其北西以师宗一弥勒深大断裂为界,与扬子克拉通的石屏一曲靖台褶带相接;其南西以红河断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通过分析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产出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矿体产出特征入手,对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矿区的进一步找矿方向。 标签:成矿规律找矿方向铜多金属矿床宝山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逊克县。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矿床今后的找矿方向,以期对矿床进一步勘查有所帮助。 1区域地质背景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加里东中期地槽褶皱系,茂林—木兰地槽褶皱带北段乌底河断陷盆地中库尔滨凹陷与宝山隆起衔接地带。区域内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额头山组(Pt32e),古生界铅山组(C1q)和红山组(P2h),中生界龙江组(K1l)、宁远村组(K1n)、九峰山组(K1j)及甘河组(K1g),新生界第三系孙吴组及第四系。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其中加里东中期和印支晚期侵入岩多呈岩基状产出,少部分呈岩株状产出,燕山晚期侵入岩规模小,多呈小岩株状或岩墙状产出,与火山作用有成因联系,常与同时代的中—酸性火山岩相伴出现。 区内断陷盆地中隆起和凹陷发育。受岩浆活动影响,前寒武纪及古生代地层多呈残留体分布,褶皱残缺不全,难以恢复。 2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地层较为简单,为寒武系下统铅山组,岩性组合为:砂岩夹角岩、粉砂质板岩夹薄层状灰白色条带状大理岩、灰—灰白色厚层状大理岩,夹薄层状变质砂岩。为区内有色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赋矿围岩之一。 2.2 侵入岩 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中奥陶世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是铜矿内铜多金属矿体的主要围岩,与成矿有密切的关系。 2.3 构造

分析河南灵宝硫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分析河南灵宝硫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豫西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南缘,夹持于黑沟-栾川-维摩寺-羊册断裂、潘河-马超营-拐河-沙河店断裂之间;该区的硫铁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于豫西卢氏和栾川一带,以银家沟、后瑶峪、骆驼山矿床为代表。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处于灵宝县南64km处的朱阳乡,自1958年发现以来,经过几次勘查工作,目前为大型硫铁矿矿床,伴/共生的铁、钼、铜、铅、锌、银、金等有用组分均达到中-小型矿床规模。 标签:硫铁多金属矿床热液交代型矿床花岗斑岩硫铁矿成矿模式 1成矿地质背景 (1)区域地层。豫西地区沉积了中新元古界熊耳群、官道口群、栾川群等地层,以含火山岩、富镁、高硅、多碳沉积为特征。中元古代熊耳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使海水中聚集了大量金属物质,这些物质在火山期后沉积下来,成为后期成矿的有利矿源层。 (2)区域侵入岩。区域燕山期中酸性斑岩体较为发育,斑岩多为小型岩株,其岩石化学特点为:ω(SiO2)=60%~70%,ω(K2O)=3%~6%,K2O/Na2O=2,ω(Al2O3)>15%,ω(Fe2O3)>1.6%,ω(CaO)>1%,ω(MnO )=0.05%;岩体中富Pb,Ag等成矿元素。这类小岩株与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为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岩体。 (3)区域构造。黑沟—栾川大断裂为区域性的主干断裂,并派生出一系列近EW 向次级断裂,同时区域的NE-NNE向断裂也很发育,并与近EW 向断裂构造交汇,在断裂交汇处形成众多中酸性小岩体。这些小岩体往往具有等距性,各带间距7~8km,岩体间距5~6km。近EW 向和NE-NNE向断裂构造成为区域的控岩控矿构造。 2矿区地质特征 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区位于杜关向斜南翼近轴部,地层为向N倾的单斜岩层。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龙家园组和巡检司组底部的黄绿色页岩,地层产状340°~350°∠18°~20°。矿区断裂可分为近EW 向、NNE向、NWW 向和NNW 向4组。 矿区位于吉家坡—十三亩地和庄科—大村2条EW 向断裂之间和银家沟一夜长坪NNE向断裂带的北段。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破碎带)是硫-铁-锌矿体产出的主要部位。岩体内的构造裂隙对钼矿体起控制作用;外接触带白云岩中的断裂构造,特别是产状平缓的层间裂隙,是铅、锌、银多金属矿的重要赋存场所。几种不同类型的控矿构造在空间上连接交错,时间上往往叠加,使矿化富集程度增强,多种成矿元素累积,同时又造成矿体形态、产状的复杂多样。

最新省石屏县分水岭铁多金属矿详查实施方案

目录 1 绪言 (1) 1.1 项目概况 (1) 1.2 目的和任务 (3) 1.3 地理位臵、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 (3) 2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5) 3 地质情况 (6) 3.1 区域地质背景 (6) 3.2 勘查区地质特征 (6) 3.2.1 地层 (6) 3.2.2 构造 (7) 3.2.3 岩浆岩 (8) 3.2.4 矿体特征 (8) 3.2.5 矿区远景预测 (9) 3.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特征 (10) 3.3.1 水文地质 (10) 3.3.2 工程地质 (12) 3.3.3 环境地质 (13) 3.4 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及评价 (14) 4 勘查工作部署 (14) 4.1 总体工作部署 (14) 4.2 主要工作内容及工作部署 (16)

4.3 工作安排及实物工作量 (19) 4.3.1 总体工作安排 (19) 4.3.2 年度工作安排 (20) 4.3.3 实物工作量 (21) 5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22) 5.1 地形测量 (22) 5.2 地质测量 (22) 5.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量 (23) 5.4 槽、井探工程 (24) 5.5 坑、钻探工程 (25) 5.6 取样及样品分析测试 (26) 5.7 矿石选(冶)性能试验与评价 (27) 5.8 地质编录 (27) 5.9 综合整理 (28) 6 经费预算 (28) 6.1 预算编制说明 (28) 6.2 项目经费预算 (31) 7 预期成果 (31) 7.1 资源量预算 (31) 7.1.1 工业指标 (31) 7.1.2资源量估算方法及估算公式 (36) 7.1.3资源量估算各参数的确定 (37)

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摘要:在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寻找矿产资源已成为资源勘查的首要任务,而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研究成为矿床勘查的热点问题,并对勘探隐伏矿床有重要指导意义。有色金属工业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的基础性行业,能否科学合理、有效地探测和开采有色金属,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基于此,研究分析有色金属成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的前景,以期为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有色金属;地质环境状况;成矿特征;找矿前景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需求有色金属的量逐渐增大,但是有色金属又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勘探开采中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矿产的开产率切实提高,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出露地表和地球浅部易识别的矿床已非常少,而地球深部矿床的找矿难度又非常大,如果没有有效的找矿方法和先进的成矿模式理论及成矿预测理论,寻找新矿床将成为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成矿模式是对同一类矿床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其它基本特征进行概括,是反映对矿床规律的认识。成矿预测则是在成矿模式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成矿地质理论、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对潜在的矿床做出推断、解释和评价并提出矿床发现的途径,从而对矿床进行定量评价的过程。在当前找矿难度大的形势下,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理论和科学方法做指导来建立成矿模式指导找矿工作,不仅能克服以前找矿的盲目性还能提高找矿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成矿模式的研究和预测利于成矿理论、矿床分类、矿床成因规律的研究发展,使矿床研究方法理论化、系统化,并且对寻找地球深部隐伏的矿产资源有非常重要。 鉴于复杂的地质条件,笔者就某地的有色金属成矿,在以往的找矿实践经验和地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区域成矿的特征和矿区分布,以期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依据,从而促进在新的区域勘察发现新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1 有色金属的广义概念 有色金属广义的概念是指除黑色金属矿产以外的所有金属矿产,它包括铜、铅、锌、镍、钴、钨、锡、铋、钼、锑、汞等重金属矿产,铝、镁等轻金属矿产,金、银、铂族等贵金属矿产以及稀有金属矿产、稀土金属矿产、分散金属矿产等金属矿产。 2 成矿模式的内容及发展 成矿模式是在四维空间内对形成矿床的成矿作用的高度概括,最终用不同的

成矿规律(摘抄)

1、断裂性质和规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首先要查明控矿断裂的性质、规模、产状要素等等。 就力学性质而言,可将断裂分为张性、压性和扭性三大类。三类断裂不同的成矿特点如下: 张性:围岩受力处于膨胀状态,孔隙度较高。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不规则状、延伸较小,矿液易于通过。温度下降快,形成相对开放系统,以充填成矿为主。主要发生在浅部,受控的矿成脉状或向下尖灭的透镜状居多。 压性:围岩受力处于压缩状态,孔隙度渗透率都小。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舒缓波状,走向、倾向延伸大,有尖灭再现的特点,温压下降慢,形成相对封闭系统,以交代成矿为主,完全压性断裂,对成矿不利。 扭性:兼具张性和扭性的特点(压扭接近压性,张扭接近张性),孔隙度渗透率也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面产状平直,延伸大,有次级断层与主断裂共生,对成矿有利,充填交代作用均可成矿。 在实际工作中,从断层结构面特点和伴生构造岩的性质,可以对断裂主要力学性质作出判断。有时有的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出现力学性质的改变,产生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要具体分析。 张性、压性断裂活动过程中,常常都伴有扭应力活动,形成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结构面常常是不透水面,在成矿过程起着“屏蔽”作用。 一般纯张性断裂中矿化不是最好的,而张扭性断裂中矿化意义较

大。 不同力学性质断裂的派生构造也有不同特点,有助于查明受控矿脉的尖灭再现、侧现、侧伏等规律。断裂构造的规模,包括断距大小,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距离,下切深度大小等。有的断裂深切下地幔,且长期活动,常称为深大断裂。它们往往是类生矿化,特别是壳下源矿化的控制构造,值得重视。 2、断裂活动的时间和期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在一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时期的断裂构造,而矿化只与其中某一时期或几期断裂构造有关,至于成矿后的断裂对矿体主要是改造和破坏。同一条断裂的不同活动期,其力学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前期构造与后期构造互相影响。构造的多期活动,可以导致多期矿化的叠加,这些情况在各个矿区极为常见。矿床划分成矿段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矿区构造活动期次。一些层控矿床,断裂构造在成矿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断裂构造的研究、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断裂构造的有利成矿部位 断裂构造现象极为常见,但是成矿只是在断裂中某些局部地段。从断裂控矿角度出发,广大地质工作者积累了不少实际资料。 下列有利的成矿部位,对预测选区选点极为重要。 (1)不同断裂交叉处,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处; (2)在断裂产状变化处,在平面上断层走向发生扭曲转弯处,在剖面上张性断层倾角由缓变陡处,压性断层由陡变缓处。 (3)断裂中局部圈闭好的部位,如压扭性断层的下盘,断层泥和蚀变构造岩起圈闭作用; (4)断裂构造与有利岩层交汇或其他构造交切处等。

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_王登红

第8 8卷 第1  2期2 0 1 4年1 2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 l.88 No.12Dec. 2 0 1  4 注:本文为中国地质大调查“我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212010633903)和“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编号1212011220369)、“中国分矿种(组)矿产地质总结研究”项目(编号12120114039601)、“中国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总结”项目(编号12120114039701)等联合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2014-08-30;改回日期:2014-11- 21;责任编辑:周健。作者简介:王登红,男,196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成矿规律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百万庄路26号;电话:010-68999048;Email:wangdenghong @sina.com。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 王登红1),徐志刚1),盛继福1),朱明玉2),徐珏1),袁忠信1),白鸽1),屈文俊3), 李华芹4),陈郑辉1),王成辉1),黄凡1),张长青1),王永磊1),应立娟1),李厚民1),高兰1), 孙涛1),付勇1),李建康1),武广1),唐菊兴1),丰成友2),赵正1),张大权5)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3)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 4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武汉,430205;5)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 对重要矿产开展全国性的资源潜力评价,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又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自2006~2013年的8年间,通过对400多个典型矿床的野外调查,开展了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全面研究,编制了成矿规律研究的技术要求,组织了全国性的技术培训,指导了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完成了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了全国单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同位素定年的方法和成矿规律编图方法,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扎实了理论基础,有效地指导了潜力评价和地质找矿工作,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显著地提升了我国成矿学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矿种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潜力评价;成矿预测;研究进展 作为“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项目旨在根据现有资料、系统总结全国重要矿种、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并以此指导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勘查。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为:通过开展全国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编制成矿规律研究技术要求,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负责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成矿规律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和完成全国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及其数据库建设;组织开展全国典型矿床野外调查。自2006~2013年,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为首的研究集体野外调查矿产地共453处,采集各类样品数千件,新测定同位素年龄数据400多个,编制了16个矿种的1∶500万全国性图件4类64种, 建设分矿种的数据库16个,汇总数据库1个,发表论文16 8篇,已出版专著8部、全国性成矿规律图1套,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1 研究方法方面的新进展 成矿规律的研究是一项主观能动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研究人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千差万别,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至关重要(王登红,2011)。以往没有一套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来表达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如何编制成矿规律图,学者们认识各异,编出的图件也各不相同,影响到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和表达。在项目实施之初,项目负责人就认识到编制统一技术规范的重要性,组织相关人员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技术要求(陈毓川等,2010a),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例如,为编好省级的、大区的和全国的单矿种成矿规律图和综合矿种成矿规律图,项目有关人员研读并吸取了国内外的一些成矿(规律)图和“国标GB958-99”之长处,设计出了一套新的图例(图1、2、3) 。该套图例

青海省都兰地区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 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第47卷 第6期2011年11月 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 Vol.47 No.6 November ,2011 [收稿日期]2011-04-15;[修订日期]2011-07-06;[责任编辑]郝情情三[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881636)资助三 [第一作者]张占玉(1969年-),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勘查工作三E-mail:qh? szhzy@https://www.360docs.net/doc/9d6549422.html,三 青海省都兰地区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张占玉1,2, 张永胜2, 李 华2, 钟良燕2, 于德利3, 刘光莲2, 石天成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 810008 3.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 810008) [摘 要]青海省都兰地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二祁漫塔格-都兰构造岩浆带中,发育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三本文基于详细的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描述,总结了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二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提出主要找矿标志三认为该类矿床大多产于中酸性花岗质侵入岩与寒武系-奥陶系滩间山群和石炭系地层接触带及外接触带部位,中-晚三叠世是主要成矿期,滩间山群或石炭 系碳酸盐岩或含钙二镁质成分较高的泥砂质沉积建造二印支期中酸性花岗岩二磁异常二NW 或NE 向断裂构造是区域上最佳的矿产预测要素组合,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三 [关键词]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 矿床地质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青海都兰地区[中图分类号]P6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11)06-994-8 Zhang Zhan-yu ,Zhang Yong-sheng ,Li Hua ,Zhong Liang-yan ,Yu De-li ,Liu Guang-lian ,Shi Tian-cheng.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of the skarn iron 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the Dulan area ,Qinghai Province [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11,47(6):994-1001. 青海省都兰地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二NWW 向布尔汉布达山和NNW 向鄂拉山之间三近年来, 随着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实施和地质找矿工作的深入开展,该区陆续发现并勘查出多处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铁铜多金属矿二造山型金矿和VMS 型铜钴 矿,如五龙沟金矿(张德全等,2001;李厚民等,2001;丰成友等,2003,2004a二b;张廷斌等,2009)二果洛陇洼金矿(杨小斌等,2006;杨宝荣等,2007)二托克妥铜金矿(李东生,2001)二督冷沟铜钴矿(潘彤等,2004)二赛钦铜钴矿等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二矿点更是密集分布,总体上,目前对这些矿床勘查和研究程度还比较低,区域上,丰成友等(2010,2011)二吴健辉等(2010)在对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成矿规律和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地质研究时有所涉及三本文借助于在该区开展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对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指导该类型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三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青海省都兰地区位于青海省的西部,是中央造 山带的西部成员-秦祁昆造山系的一部分,经历了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复合造山作用,发育多期(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潘裕生等, 1996;殷鸿福等,1997;姜春发等,2000;张德全等,2001;张雪亭等,2007)三区域上自北向南可划分出6个次级构造岩浆带,即Ⅰ-柴北缘(3 -S)二Ⅱ-柴 达木地块(Pt 1)/盆地(J -N)二Ⅲ-祁漫塔格-都兰 ( 3 -T)二Ⅳ-东昆仑北坡(O -T)二Ⅴ-东昆仑南坡 (O-T)二Ⅵ-宗务隆山-鄂拉山(C-T 3)(图1),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位于祁漫塔格-都兰构造岩浆带中, 隶属于东昆仑弧盆系(也称东昆仑造山带)(潘桂棠等,2009),其在前寒武纪基底上,经历了早古生代洋盆开合和加里东期褶皱造山,以及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特提斯洋盆开合和晚华力西期-印支期的褶皱造山作用三 4 99

安子山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安子山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摘要]安子山铜多金属矿位于在池州市梅街镇,通过对安子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总结矿床的矿化规律和主要控矿因素,探讨矿床的成因,用以指导以后找矿工作。 [关键词]安子山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5-29-1 1地质特征 1.1地层 查区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下统仑山组、中统汤山组、宝塔组、上统汤头组、五峰组、志留系高家边组(表1)。 1.2构造 查区大地构造单元隶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皱带。矿区位于七都复背斜内三岗尖一杨美桥背斜之中部,区域构造线北东―北东东。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地层组成背斜轴部,谭山岩体和青阳岩体沿轴部侵入,其北紧临贵池背向斜带的葛仙欧家―许家坦向斜,由上古生界和三迭系地层组成向斜轴部。

矿床所在的牛形山背斜,为三岗尖―杨美桥背斜北部的一个小分枝,向西南方向倾伏,东部被青阳岩体吞蚀。牛形山背斜:在太平陈―牛形山一线,南北两翼分别被F1、F2断层破坏,地层出露不全,北翼又可分出次一级的西山向斜和太平曹背斜。F1逆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部分破坏牛形山背斜北翼地层,志留系、高家边组被逆掩在下奥陶仑山组―上奥陶统汤头组之上。F2断层走向东西,破坏背斜南翼地层,断层面南倾。F3为平推断层兼有顺时针扭动性质,走向北西,倾向南西,沿青阳岩体西接触带向北西沿伸,安子山背斜轴部的仑山组下段白云岩被推到甲山吴以南,水平错距达2公里。该断层在汪家以北表现不明显。 1.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共有二期:青阳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属于印支期。石英闪长玢岩岩枝属燕山早期(第一次)是矿区内主要岩体,位于青阳岩体花岗闪长岩西侧。 1.4矿体数量和赋矿层位 矿床属于高~中温热液交代广义矽卡岩型铜钼矿,普查工作中发现全区共有大小铜矿体149个,其中主要矿体六个(1号至6号都有单钼矿体伴生),次

青海省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青海省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位于西藏高原的东北方向,其地质构造属于特提斯和古亚洲超构造的结合体,笔者在文中首先对青海省的矿藏形成的背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具体分析了青海省的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并对其成矿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预测,以期为人们对青海省的金属矿的分布以及开发和利用提供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和意见。 标签:金属矿成矿规律预测 青海省是我国西部的大省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矿藏储备条件,其矿藏的储备主要以西南方向的三江北段、东部的昆仑山以及柴达木北部和祁连山为多,这几个地方蕴含着大量各种丰富的能源资源、盐类资源以及稀有贵金属和普通金属矿。 1青海省成矿背景分析 青海省出露的地层以中新生代的时期的岩石最多,昆仑山南部的断层区域将青海省省内的地层一分为二,南部区域包含西倾山以及兴海一共和盆地在内的区域,并以可可西里、唐古拉山为主体山脉,中一新生界是其主要特点,从对地层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对中生代之后的地层演变历史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了解;北部区域则包括柴达木盆地和阿尔金山脉以南的区域在内,主要由昆仑山东部和祁连山组成,记录的是晚古生代之前的地层的演变进程,表现出了古生界的特点。 青海省内的岩浆的发育过程中,主要出露有各个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岩性表现为酸性、碱性、中性、基性以及超基性几种,省内区域中侵入岩的分布相对较广,尤其是在青海北部,分布了大量的中性和酸性的侵入岩,另外,出于青海的火山爆发非常频繁的历史特点,从远古时期到早新生代一直有火山喷发,逐渐的由海相喷发发展为海相和陆相共同喷发,到最后的陆相喷发,每一个时期的火山的喷发都各具特色,不论是规模还是轻度都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与差异。 2青海省金属矿成矿规律分析 对于青海省的金属矿的成矿规律的分析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 2.1从时间角度分析金属矿的成矿规律 青海的黑色金属自古元古代开始就一直有比较广泛的分布和较大的存储量,在古元时代有关于铁矿的存在报告,不过大规模的成矿作用还是在早古生代形成沉积岩铁矿开始,在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型的铁矿比较广,相对铁矿,锰矿的分布就不是特别多,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黑色金属的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二叠纪、晚奥陶纪以及寒武纪时期,而且明显的收到了火山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