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重难点突破卷(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重难点突破卷(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重难点突破卷(一)

拼后的周长与周长的逆运算

一、用彩笔描出下列图形的周长。(4分)

二、我会填。(每空2分,共18分)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分米,它的边长是()厘米。

2.一个长方形的宽是5厘米,长是宽的2倍,它的周长是()厘米。

3.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如果长方形的长是7米,宽是5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米。

4.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分米,列出算式是()。

5.一个长方形的两条相邻边的和是20分米,它的周长是()分米。6.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边长是8米。

7.2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在一起,拼成的图形是()形,它的周长是()厘米。

三、我会辨。(每题2分,共8分)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3个这样的正方形拼在一起后的图形的周长就列式为2×4×3。()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分米,宽是2分米,求它的长,可以列式是10÷2-2。() 3.用3个相同的正方形去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2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去拼图形,只有一种拼法。()四、我会选。(每题4分,共12分)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米,它的边长是()。

A.1

B.16米

C.16

D.1米

2.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周长最短的长方形()。

A.长12厘米,宽1厘米

B.长6厘米,宽2厘米

C.长4厘米,宽3厘米

3.观察下面两幅图的周长,结论正确的是()。

A.两幅图的周长都一样长

B.两幅图的周长都不一样长

C.只有第一幅图的周长一样长

五、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每题6分,共18分)

六、我会应用。(每题10分,共40分)

1.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长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

(1)聪聪用它们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明明用它们拼成了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3.学校举行“我与可爱的小动物”画展,三年级选出20幅作品,每幅作品都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现在要把这些作品贴在一起,并在四周贴上花边,怎样设计才能使贴的花边最少?

4.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板,若把它剪成4张同样的小长方形纸板。请求出每张小长方形纸板的周长。

答案

一、1.描图略。

二、1.5 【点拨】2分米=20厘米。

2.30【点拨】先求长,列式是5×2=10(厘米)。

3.6【点拨】(7+5)×2=24(米),24÷4=6(米)。

4.28(9+5)×25.406.32

7.长方24

三、1.×2.√3.√

4.×【点拨】有两种不同拼法。一种是长与长“挨一起”,另一种是宽与宽“挨一起”。

四、1.D2.C3.A

五、5×4=20(厘米) 6+14+8×2=36(厘米)

(8+6)×2+2×2=32(厘米)

六、1.8×4÷2-10=6(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2.(1)10+10=20(厘米) (20+5)×2=50(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50厘米。

(2)10×4=40(厘米) 答: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

3.把作品摆成4行,每行5幅,或摆成5行,每行4幅,按这样去贴作品才能使贴的花边最少。

【点拨】因为20=20×1=10×2=5×4,显然以“5×4”的格局去贴作品,所贴花边最少。

4.第一种:8÷4=2(厘米) (12+2)×2=28(厘米)

第二种:12÷4=3(厘米) (8+3)×2=22(厘米)

第三种:12÷2=6(厘米) 8÷2=4(米)

(6+4)×2=20(厘米)

答:每张小长方形纸板的周长为28厘米或22厘米或20厘米。【点拨】从每幅图中能直观看出原长方形的哪条边被平均分了,其邻边不变或也被平均分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难点题易错题集

三年级上册易错题集 第一单元测量 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10毫米=1厘米 10厘米=1分米 10分米=1米 1000米=1千米 ※公交车站,一站路大约有1千米 1000克=1千克 1000千克=1吨 ①一粒药片有1克②两包盐有1千克 ③一头大水牛重一吨 1、(1)3米=()分米70毫米=()厘米8千米=()米 5069米=()千米()米4厘米8毫米=()毫米 6吨=()千克7621克=()千克()克 (2)比一比,然后在○里填上“>”“<”或“=”。 (单位相同直接计算或比较数字大小,单位不同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或比较。) 30分米○13米1999克○2千克9900千克○9吨600米○6千米 37吨-6000千克=()吨4千米+7000米=()千米 600克+2千克=()克8分米-43厘米=()厘米 2、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物品,或者断尺量物品,就用终点刻度减起点刻度。 3、有关路程的问题要注意“往返”、“出门后又返回”的情况。 (1)兰兰家距图书馆800米,她出门前往图书馆借书,走了100米后发现忘了带借书证,连忙回家拿借书证再去图书馆。兰兰这段时间走了多远? (2)小梅家离学校250米,小梅每分钟走50米,如果她步行往返学校,要用多长时间?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列竖式,要牢记,数位要对齐,符号要看清,加法式子里,满10要进1,减法式子里,不够减时向前借1作10 。 1

4、把一个铁丝围成的长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框架,变成一个正方形框架,这个正方形框架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5、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 6、(1)请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2)加一条线段,把方格纸中的图形改成一 个平行四边形 第四单元难点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1、把竖式填写完整。 □ 8 )□7 □□ 3 □ □)□9 7 □ 7 □ □) 2 8 □□ 4 □ □)□8 4 5 3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5< 39 6×()< 23 40>7×() 3、□÷9=3……□余数最大是()。 □÷□=□……6 除数最小是()。 □÷5=4……□被除数最大是()。 □÷□=7……3 被除数最小是()。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

三年级下册数学重点难点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四个季度 1、2、3、月ー第一季度90天(平年)91天(间年) 4、5、6、月-第二季度91天7、8、9、月--第三季度92天10、11、12、月--第四季度92天 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31永不差 四、六、九、十一,30天,只有二月有变化 平年:2月(28天),全年(365天);上半年有(181天)。闰年:2月(29天)全年(366天)上半年有(182天)每年下半年都是184天 公历年份是四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一般的公历年份÷4 ,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的÷400,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钟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经过的天数来计算: 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1=经过的天数 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 现在的年-原来的年份=周年) 经过时间的小时数:结束的时间- 开始的时间=经过的时间 六、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公式:长X宽长=面枳÷宽宽=面积÷长 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边长 2.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计算。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4.(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2)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3)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他们之间的进率) (4)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他们的进率) (5)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各单元重难点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一、克、千克、吨的认识 1、克、千克、吨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2、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 表示。 3、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也叫公斤),克用kg 表示。1000g=1kg 4、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克用t 表示。1000kg=1t 附:1公斤=2斤1000g=1kg=1 公斤 1 斤=500g 1 斤=10两 重要提醒:如果单位不一样时,一定要根据问题的单位进行换算成统一的单位,然后加减。 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1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利用乘法口诀得出结果,然后看乘数后面有几个0 就在结果后面加上几个0。如:20X3即2个十乘3得6个十。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两三位数看成整十或者整百进行乘得出的结果就是估算结果,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如:86X7"630也就是把86看成是90乘7来计算。 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A、用一个数乘因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B用一个数乘因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C、用一个数乘因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 几千向千位进几;D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4、解决问题时方法:首先要读懂题意,其次要弄清已知条件,最后看求的问题是什么?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三、东、南、西、北 1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傍晚面对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2、地图是一般情况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火药。 4、路线问题:从什么出发就以什么为中心画十字标出东南西北。 四、旋转与平移现象 1、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 2、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转动的风车,这些都是旋转现象;玩滑梯、推积木、移动的电梯,这些都是平移现象。 五、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方法: 1)、首先确定商是几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十位比除数小,商就是一位数。商写在个位上。如果被除数的十位比除数大或者相等,商就是两位数。商的第一位写在十位上。 2)、试商。(以前练习过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如果商是两位数,就先用十位数去除得的余数与个位数合起来再除以除数。 4)、得到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中的解决问题 1 、“至少”的问题(也就是把商加1 。余数不管) 2、“最多”的问题(也就是商,余数不管) 3、比较“谁快”的问题(第一步要分别求出每个的效率;第二步就是要进行比较利用大于或小于符号连接) 4、怎样才合算的问题(谁用的钱最少谁就合算。) 5、合理派车的问题 六、周长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长=长方形的周长十2-宽宽二长方形的周长十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边长=正方形的周长* 4 重要提醒:如果长或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一定要先求出长或宽,然后才利用周长公式进行计 2、周长的定义: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汇总

目录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3)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6) 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0)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13)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 (15)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8)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重难点: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0前面的数去相乘,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 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哪一位乘得的积满了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估算:把两、三位数看作整十数或整百数去和一位数相乘,乘得多少就约等于多少。 5、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不少于几个0。 7、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练习题 一、填空 1、因为3×5=15,所以30×5 得 15 个(),300×5 得15 个()。

2、326×2的积是()百多。150×8的积的末尾有()个0. 3、□02×7的积是四千多,□里最小填(),最大填 () 二、判断 1、3×8的积再加上3,等于3×9的积。() 2、283与9的乘积至少是2700.() 3、小红有8支铅笔,小丽有4支铅笔,小红的铅笔是小丽的4倍。() 4、一辆大客车能坐58人,3辆大客车至少能坐180人。() 5、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结果一定是两位数。() 三、用竖式计算 243×2= 3×312= 5×26= 4×150= 198×3= 6×524= 355×8= 7×602= 四、解决问题 1、2015年有52个星期零1天,2015年有多少天? 2、学校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都放了204本书,借出394本,还剩多少本? 3、小张加工了 102个零件,小李工作了6小时,每小时加工16个零件。 谁加工的多,多多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分析

1.认识10以内的数.会数数、认数,会读会写,还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重点是理解数的含义,初步建立数的概念,能正确、规范、工整地写数,会合理选择“>”“<”或“=”进行数的大小比较.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一个数表示的是几,还是第几. 复习指导: (1)结合实际生活数数、认数、读数,使小朋友充分感受到数就在我们身边.如:数数小区里有几幢房子,认认门牌号,背背家长的电话号码等. (2)写一手漂亮、端正的阿拉伯数字.在小朋友学写数时,要严格参照日字格中数字的结构特点,一开始要把字写得大一些. (3)熟练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会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10以内的数,能够熟练说出有序排列的数列.会正确书写“>”“<”和“=”,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能灵活选择合适的数学符号,尤其是选择“>”或“<”时,要特别注意“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及时进行检查. (4)正确区分“几”和“第几”.“几”一般是指物体的总数量,“第几”一般是指从左数起或从右数起的其中一个物体.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经常会结合着“左”“右”的话题,如:第一排共

有6个小朋友,小红是从左数起的第4个小朋友,那她从右起应该是第()个.像这样的题目,借助画图能清晰分辨. 2.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重点是掌握比较的方法,难点是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特别注意,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推理方法,结合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比较策略. 复习指导: (1)掌握比较方法.在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一般都要使它们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当然有时也会借助格子图,通过数一数来明确谁长谁短.在比轻重时,一般会借助简易天平,当天平平衡时,说明 两端物体一样重;当天平不平衡时,沉下去的一端重,翘起来的一端轻.当有几个物体比较时,我们可以先比其中两个,再和第三个比. (2)注重推理思想.在比较时,除了要仔细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初步学会简单的推理.比如:一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那就可以推想出一个红萝卜肯定比一个胡萝卜要重.发展小朋友的推理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策略,能使比较更为快速、简便. 3.会按一定标准分类.重点是按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分类,难点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重难点课堂练习

第1课时秒的认识 一、比一比。 60分○60秒60分○1时1分○85秒 100秒○1分1时○55分100分○1时 二、判断。 1.倒计时一般以“秒”为单位来数。() 2.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3.在百米赛跑中,小明用了18分钟。() 4.人的脉搏1分钟约跳75次。() 5.秒针走60圈,正好是1小时。() 三、在括号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1.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5( )。 2.小朋友系好红领巾只需要大约20()。 3.我们的睡眠能达到9()。 4.小刚做30道口算题要用4()。 四、做20道口算题,小明用了160秒,小刚用了140秒,谁做得快?快多长时间?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一、看谁填得快。 1. 1分=()秒1时=()分 2. 120分=()时 3. 1分30秒=()秒 4. 1小时15分=()分 5. 95秒=()分()秒 二、我会比一比。 40秒○1分1时○61分2时○90分 140秒○2分1分12秒○80秒4时○240秒 三、小明晚上6:35开始吃晚饭,6:50就吃完了,明明吃饭用了多长时间? 四、小琴早晨7:30到校,中午11:40放学,她上午在校多长时间?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填空。 1.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从()位加起,当个位满(),要向() 位进1。 2.计算36+48时,个位上6加8得(),向()位进() 位上写()。十位上的3加4再加(),得(),此题计算结果是()。 二、算一算。 52+68=49+88=74+39= 25+89=57+49=63+27= 68+53=49+78=92+18= 三、数学门诊(将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76+29=95 59+77=146 7 6 5 9 + 2 19 +7 17 9 5 1 4 6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汇总

一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汇总 1.用2可以拼成一个( ) 2.用4可以拼成一个( )。如图: 3.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如图: 4.用4个相同的,能拼出( )种不同的长方体。如图: 5.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6. 写作:( )

读作:()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1。 (2) 11的十位上是(),表示(); 个位上是(),表示()。 7. 写作:() 读作:() (1)()个十合起来是20。20里面有( )个一。 (2)20的十位上是(),表示()。 8.最小的一位数是(),最大的一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 9.1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0.()个一和()个十合起来是16。 11.1个十和9个一组成()。 12.7个一和1个十组成()。 13.一个数的个位上是2,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14.从右边起,第二位是1,第一位是3,这个数写作(), 读作()。 15.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8,这个数是()。 16.在0到20中,个位上是5的数是( )和( );个位 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大1的数是()。 17.10个一是()个十,1个十是()个一。 18.9和12之间的数有()。 19.5和10之间有()个数,它们分别是()。20.与17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21.9在( )和( )中间。 22.13后面的三个数依次是()。 23.18前面的第五个数是()。 24.9比()多3,6比()少3。 25.两个加数都是8,和是()。 26.两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是12,这两个数都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总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4、北斗星永远在北方,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下午在西方。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2、3、5倍数的特点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比如:462,4+6+2=12,12是3的倍数,所以462是3的倍数。 第三单元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 5、10或更多单位。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 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 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几个特殊数:25×4=100 ,125×8=1000 3、相关公式:因数×因数 = 积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

三年级数学重点难点汇总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东、南、西或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P3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 2.会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知道东与西相对,北与南相对,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 第二课时 课题:认识平面图 教学内容:P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帮助学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2.学生在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在平面图上确定东、南、西、北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方位感,培养空间观念。 3.在看图、填图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并能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一年级上册数学重难点整理

重难点整理 一、数 (一)1、和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18的相邻数是( )和( )。 2、从1数到10,有( )个数,7是第( )个数,第4个数是( )。 3、3和6相比,( )比8小得多。 4、比8多5的数是( ),( )比19少9,10比5多( )。 5、比15大1的数是( ),13比10多( )。 6、把8、2、0、 7、1、4、10、9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2分) □>□>□>□>□>□>□>□ 7、在3、5、8、11、7、20、19、13中,一共有( )个数,从左边起,7排第( ),第4个数是( ),这几个数中,最小的数是( ),最大的数是(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二)1、5的右边是( ),左边是( )。 2、12前面的数是( ),17后面的数是( )。 3、 ①一共有( )只小动物, 从左边数起, 排第( ) ; 前面有( )只小动物, 后面有( )只小动物。 ②从右边起圈出3只小动物。 (三)1、一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8里面有( )个一和( )个十。 2、20里面有( )个十 3、13的“3”在( )位上,表示( )个( ),“1”在( )位上表示( )个( )。 (四)1、在算式15-2=13中,15是( )数,2是( )数,13是( )。 在算式11+6=17中,加数是( )和( ),和是( )。 2、被减数和减数都是9,差是( )。 3、9和7的和是( ),差是( )。 二、钟表问题 1、我会认。 12 6 9 3 12 6 9 3 12 6 9 3 12 6 9 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难点题易错题集

三年级上册数学难点题易错题集 第一单元测量 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10毫米=1厘米 10厘米=1分米 10分米=1米 1000米=1千米 ※公交车站.一站路大约有1千米 1000克=1千克 1000千克=1吨 ①一粒药片有1克②两包盐有1千克 ③一头大水牛重一吨 1、(1)3米=()分米70毫米=()厘米8千米=()米 5069米=()千米()米4厘米8毫米=()毫米 6吨=()千克7621克=()千克()克 (2)比一比.然后在○里填上“>”“<”或“=”. (单位相同直接计算或比较数字大小.单位不同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或比较.)30分米○13米1999克○2千克9900千克○9吨600米○6千米 37吨-6000千克=()吨4千米+7000米=()千米 600克+2千克=()克8分米-43厘米=()厘米 2、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物品.或者断尺量物品.就用终点刻度减起点刻度.

3、有关路程的问题要注意“往返”、“出门后又返回”的情况. (1)兰兰家距图书馆800米.她出门前往图书馆借书.走了100米后发现忘了带借书证.连忙回家拿借书证再去图书馆.兰兰这段时间走了多远? (2)小梅家离学校250米.小梅每分钟走50米.如果她步行往返学校.要用多长时间?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列竖式.要牢记.数位要对齐.符号要看清.加法式子里.满10要进1.减法式子里.不够减时向前借1作10 . 3、小迷糊计算517加一个数时.不小心把十位的9看成6.算出的结果是582.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4、小迷糊计算287加一个数时.又不小心把这个数末尾的“0”看丢了.算出的结果是294.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注意列竖式计算203-48=500-137=这类题目在列竖式计算时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请老师们参考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内容整理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计算方面,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总建议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 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具体说明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一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分析

1.认识10以内的数。会数数、认数,会读会写,还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重点是理解数的含义,初步建立数的概念,能正确、规范、工整地写数,会合理选择“>”“<”或“=”进行数的大小比较。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一个数表示的是几,还是第几。 复习指导: (1)结合实际生活数数、认数、读数,使小朋友充分感受到数就在我们身边。如:数数小区里有几幢房子,认认门牌号,背背家长的电话号码等。 (2)写一手漂亮、端正的阿拉伯数字。在小朋友学写数时,要严格参照日字格中数字的结构特点,一开始要把字写得大一些。 (3)熟练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会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10以内的数,能够熟练说出有序排列的数列。会正确书写“>”“<”和“=”,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能灵活选择合适的数学符号,尤其是选择“>”或“<”时,要特别注意“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及时进行检查。 (4)正确区分“几”和“第几”。“几”一般是指物体的总数量,“第几”一般是指从左数起或从右数起的其中一个物体。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经常会结合着“左”“右”的话题,如:第一排共

有6个小朋友,小红是从左数起的第4个小朋友,那她从右起应该是第()个。像这样的题目,借助画图能清晰分辨。 2.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重点是掌握比较的方法,难点是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特别注意,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推理方法,结合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比较策略。 复习指导: (1)掌握比较方法。在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一般都要使它们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当然有时也会借助格子图,通过数一数来明确谁长谁短。在比轻重时,一般会借助简易天平,当天平平衡时,说明两端物体一样重;当天平不平衡时,沉下去的一端重,翘起来的一端轻。当有几个物体比较时,我们可以先比其中两个,再和第三个比。 (2)注重推理思想。在比较时,除了要仔细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初步学会简单的推理。比如:一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那就可以推想出一个红萝卜肯定比一个胡萝卜要重。发展小朋友的推理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策略,能使比较更为快速、简便。 3.会按一定标准分类。重点是按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分类,难点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重难点突破卷(三)

较难应用题的综合应用 一、我会填。(每空3分,共45分) 1.一列火车本应7:25到达,现在要晚点35分钟,火车到达的时间是()。 2.小红家、小方家和学校都在永宁大道的一旁,小红家距学校280米,小方家距学校350米,小红家到小方家可能有()米,也可能有()米。 3.把一根3米长的木料锯成相等的几段,一共锯了5次,每段长()分米。 4. (1)上半场2队领先()分。 (2)下半场1队得了()分。 5.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画植物或动物,全班每人都画了,其中画植物的有21人,画动物的有18人,两种都画的有3人,全班有()人,列式是()。 6.小林今年5岁,爸爸的岁数正好是他的8倍,爸爸今年()岁。 两年后,爸爸的岁数是小林的()倍。 7.爸爸、妈妈为乐乐过生日,全家每人都吃了蛋糕的,他们三人共吃了这块蛋糕的

8.一个长方形的宽是6分米,长比宽的2倍少3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分米。 9.有5元和1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如果要买一个33元的书包,1元付()张,5元付()张。 二、我会解决问题。(2题7分,其余每题8分,共55分) 1.节目预告: (1)10:58正在播放什么节目? (2)《宝葫芦俱乐部》播放了多长时间? 2.博物馆上午有游客928人,中午有563人离去,下午又来了635人,这时馆内有多少位游客?馆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3. (1)爸爸买这三样东西大约应准备多少钱? (2)付给收银员700元,应找回多少钱? 4. (1)计算器的价钱是钢笔的几倍? (2)水彩笔的价钱是钢笔的5倍,一盒水彩笔多少钱?

5.3条小船坐18人。 (1)照这样计算,6条小船可以坐多少人? (2)共有48人,需要几条小船? 6.一根铁丝刚好围成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7.一本书30页,小红看了全书的,小华看了全书的,谁看的页数多? 多多少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习题

三年级(上)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专题: 1、钟面上时针走过7,分针从12起走了30小格,这一时刻是()时()分。 2、在钟面上秒针走了3个数字,走了()秒,走了8个数字是走了()秒 3、时针在9和10之间,分针指着7,是()时()分 4、1时30分到2时30分,经过了()小时 5、1时30分=()分120分=()时180秒=()分 6、判断: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7、时间比较:60分()1时1分30秒()90秒 100秒()秒180秒()分 200分()2时1时20分()120分 8、根据已给时间在钟面上表示: 3:30分8:40分 9、(1)一列火车本应早上7:35到达,现在要晚点18分。它什么时候到达? (2)一列火车18:20开车,小敏的爸爸乘车到火车站需要45分,小敏的爸爸至少需要什么时候从家里出发? (3)玩具厂的王师傅1小时可以做8个玩具,他从8:30到11:30可以做多少个玩具? (4)同学们进行钉扣子比赛。小凡3分钟钉了6粒,小林4分钟钉了12粒。他们两人谁的速度快,为什么? (5)工人张师傅6分钟做了54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比张师傅多做2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做几件零件?

三年级(上)第一、二、三单元测试卷 距离、重量换算专题: 1、3米=()分米7千米=()米 13毫米+17毫米=()厘米20厘米—1分米=()分米 9000米+7000米=()千米5千米—2000米=()千米 2、比较大小:2吨()3千克600克()5千克 15吨—500千克()10吨40吨()5600千克 3、填单位:一棵大树高14() 4、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5、农场有45吨粮食,算一算,一辆载重5000千克的卡车能否9次将这些粮食运完? 6、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9只重200千克的箱子,超载了吗? 7、张大爷有一块长1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要在菜地的周围上篱笆,购买40米篱笆够了吗? 有余数的除法: 1、十月份有31天,共有()个星期;如果10月1日正好是星期一,那么31日应该是星期() 2、一个数除以7的商和余数相同,这个数可能是() 3、判断:1吨—400千克=9600千克() 两个数的和一定大于这两个数() 4、(1)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 (2)橡皮擦厚约10()填单位 5、列式计算 (1)60里面最多有几个7?还多几? (2)比9的5倍还多11的数是多少? (3)被除数是73,除数是8,商和余数分别是多少? 6、小红摘来21朵花,送给朋友5朵,剩下的每2朵扎成一束,可以扎成多少束? 7、一条绳子剪成3米一段的,可剪4段,还余2米,这条绳子有多长? 8、用2米长的铁丝做长为2分米,宽为1分米的长方形,最多能做几个?还剩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重难点突破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重难点突破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部分重难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部分重难点 (一)数与代数 1.乘法 重点与难点的说明: 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运算的基础,是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一位数乘整十数、一位数乘整百数、0乘任何数的乘法运算,以及多位数的加法运算。其中,一位数乘整十数与0乘任何数的乘法运算是必须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内容,能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运算,通过迁移原理也就能掌握一位数乘整百数的乘法运算。 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是理解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的基础和关键。其算理就是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转化为求两个部分“积”(一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和”。算法是多样的,但算理不会改变。这个算理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在没有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之前,它已经作为思维对象存在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之中)。 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的运算,目的有二:一要突破“进位”这个难点,过好“进位”这个关;二要把这种形式运算的方法迁移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情形。由于后续学习乘法与除法的需要,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会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所以,一位数乘两位数要淡化笔算,加强口算。 2.除法 重点与难点的说明: 教学重点: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余数是怎样产生的,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就是除法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义。 学习除法也必须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 重点与难点的说明: 体验1毫米、1分米和1千米有多远,1千克有多重是重点。能例举日常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1分米、1千米长的物体,举例1吨、1千克和1克重的物体,就能使这些质量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具体、有意义。其次是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重难点突破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能够正确识别这几种图形。突破建议: (一)让学生展现真实想法,教师有重点的指导 学生对生活中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真实的暴露想法,教师再进行重点的引导。例如,让学生为准备的学具进行分类,学生会有很多想法,出现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分类结果。有的学生会将球和圆柱分为一类;将正方体和长方体分为一类;还可能将球分为一类;圆柱分为一类;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一类。 在调整分类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它们分为一类,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吗?(突出图形的共同特点)思考:球和圆柱都有滚动的功能,为什么不把他们放在一起?(从中分离出球和圆柱不同之处)在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分辨中和不断的自我更正中,逐步认识立体图形。 (二)根据图形的特征能够辨别不同的图形,并了解他们的名称 当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就要通过不断的辨析来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可以设计各种小游戏,使学生手、耳、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图形的辨认活动。如:摸一摸的活动,教师将各种立体图形放在一个密闭的袋子里,让学生按照要求摸出相应的图形。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摸出图形的特征来辨认是什么图形。再如:猜一猜的活动,让一个学生在密闭的袋子里摸出一个图形,描述这个图形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这是什么图形,说出它的名称。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突破建议: (一)用大量实物丰满学生的认知 在学生认识了各种立体图形之后,教师还要准备一些非教材内的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六棱柱等让学生辨认,说一说它们为什么不是长方体、正方体。还可以准备一些易错易混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辨认。例如辨认腰鼓和纸杯是不是圆柱,并要说明理由。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和橄榄球它们都是“球类运动”的工具,是否属于今天学习的球类?并让学生畅所欲言表明自己的观点。 (二)让实物与图形名称建立起联系 在辨认中,让学生不断地用图形的特征,证实自己判断的观点是否正确,形成思维的自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内容及重难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内容及重难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内容及重难点 一、本册计算方面涉及单元: 第 2 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4 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 6 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 7 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重点掌握: 1 、万以内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理解算理,熟练进行口算,笔算,验算,估算。 2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口算,笔算。 3 、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过程及方法,估算。 4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及加减法。 易出现问题方面: 1 、计算的速度及准确性。 2 、竖式计算时的具体要求。 3 、估算时近似值的取值规律及书写要求。 4 、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竖式的意义及书写。 5 、分数意义的理解及简单的比较计算。 二、应用题涉及单元: 各单元中均有出现。

重点掌握: 1 、涉及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换算,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题目。 2 、应用进位加,退位减进行的较大数的加减运算。 3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4 、简单分数加减应用题。 5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应用题。 6 、有关倍数问题的应用题。 易出现问题方面: 1 、读题理解,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写答。 2 、分步列式时每步的单位名称。列综合式时的递等式解题步骤。 3 、有关单位名称的换算要求,是先统一单位,还是完成计算后进行单位换算。 4 、学习利用线段图解应用题。 5 、数量关系中出现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分析标准量(单位一)是谁,已知还是未知,判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题。 6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文字公式。 三、操作部分涉及单元: 第 1 单元——测量 第 3 单元——四边形 第 5 单元——时分秒 第 7 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 下册重难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并且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看懂平面图、地图的方向 3、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实际生活中和平面图中的其他的方向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 2、掌握估算的方法。 3、商的中间、末尾有零的一位数除法。 4、估算的方法。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复式统计表 2、能正确分析复式统计表中的有关数据 3、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第五单元面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4、正确区分和使用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 第六单元年、月、日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1时刻。 2、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及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