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散射的基本理论

光散射的基本理论
光散射的基本理论

绪论

(一)电磁散射及吸收的物理基础:

任何系统的电磁散射和吸收都和该系统的特性有关:比如,有关散射分子的大小或分子群的规模等的特性。其实,尽管有这些具体的特性,其中隐藏的物理本质是相同的。物质都是由质子和电子这些分离的电荷所构成。当一个障碍物(其可为一个电子或质子、一个原子或分子、一个固态或液态微粒)被一束电磁波所照射时,障碍物中的电荷都会被入射波的电场激发而定向移动。加速的电荷将向周围辐射电磁能;这种二次辐射正是我们所讨论的“障碍散射”:

散射= 消光+ 再辐射

(其中,“再辐射”、“二次辐射”及“激发辐射”是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称谓)。激发的电荷元除二次辐射电磁能外,还可能会将入射的电磁能转化为诸如热能的其它能量形式,这一过程被称为“吸收”。散射和吸收并非毫不相关的两过程,因此,为了简略起见,我们常只称所讨论的问题为“散射”,而同时在这一概念中暗含“吸收”。

(二)物质波的散射及微粒的散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除真空外任何物质均为非均匀的。即使在我们通常所认为均匀的介质(例如纯净气体、固体或液体)中,仍能通过使用高精度的探针分辨出各处(原子或分子)的不均匀性能。因此,所有的介质均散射电磁波。实际上,好多我们平时并不以“散射”来考察的问题实质上都是散射的结果。例如其中有:(1)粗糙表面的漫反射;(2)尖劈、边缘或光栅的衍射;和(3)光学光滑界面处的反射和折射。此处,我们遇到的是一个电磁的多体问题:散射分子的耦合!这种问题的净结果(依据适当的近似)就是在介质内部次波相互叠加而使得折射波以速度c/n传播。结果介质内部入射波完全消散,即所谓的艾瓦德—欧昔姆消散定理(Ewald-Oseem extinction theorem);介质外部次波叠加而形成反射波。

通常的对波束与光学光滑的界面相互作用的分析中,只是假定折射介质是完全同性均匀的——而实际上,那只可认为是“统计上均匀的”。那即为,对给定体积元,平均分子数是不变的;但对一指定的体积元,在不同的瞬间,其所含的分子数是不同的。其实,正是这种“密物质波”产生光学密介质的散射。虽然,我们很多人为了简化问题,称所研究的问题为“密物质的散射”,并以此角度进行分析;不过,其实这种散射的本质却仍是分子等小粒子对入射波的散射。

此处,物质波散射不在我们研究之列,我们只考察小粒子的散射。其实,物质波散射常常是对粒子散射一种简化和近似的结果,其中之一为瑞利(Rayleigh)散射;不过,读者可以参照杨氏(Young)所写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曾试图找出Rayleigh散射用于处

理并误用的不同情况和方式。

我们首先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波长任意的电磁波与单粒子(即,有限原子或分子的聚集体)的相互作用,而所研究的粒子一般处于一种同性介质中(如图X.1)。所谓的同性,即指这些分子或原子的特性差异相对入射波长来说并不显著。同时忽略物质波散射,因为其相对粒子散射要小得多。尽管实际的粒子形状可能是复杂的,并且还可能是几块均匀部分的组合体,但我们仍不妨假设其为各点均可用宏观术语描述的物质组成的,进而粒子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也便可确定。

我们将只讨论“弹性散射”,也就是说,散射波的频率与入射波是相同的。Mandel’stam-Brillouin散射和Raman散射等非弹性散射不在我们研究之列。弹性散射通常也被称为相干散射,只不过前者侧重物理描述,后者更强调光学上的相位差。

(三)单粒子散射的物理理论:

我们现在不分析任何具体粒子也不进行任何运算,只是先对微粒散射的物理性质进行一下定性的理解。考虑一个任意的粒子,概念上将其分成许多小区(见图X.2)。所加的震荡场(例如,一束入射的电磁波)会使得每个小区都会被极化。形成的极子都将按入射场的频率作震荡,并且向四周辐射次波。在一个特别的方向(即,在粒子的远场区处某点P)处,总的散射场可通过把散射的小波进行叠加而得到,此时要考虑到这些小波的相位差——因为双极子的散射是相干的。一般来讲,在不同方向上相位关系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想到散射场会随散射方向变化。如果所考察的粒子尺寸比波长小,所有的次波将近似同相;对这样的粒子,我们认为散射情况不会随方向有太大不同(而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不过,随着粒子尺寸的增大,散射波束的相互增强和减弱的趋势也将相应明显。进而,粒子尺寸越大,散射图形上的波峰和波谷也就越明显。粒子的形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图X.2的粒子被扭曲,所有的相位关系,进而散射模式都将发生变化。

散射波束的相位关系取决于如下几何因素:散射方向,微粒大小及微粒形状。但是,被激发的极子振动的相位和振幅取决于微粒的物质构成。这样,为了完整理解小粒子的散射和吸收,我们就需要知道物体对电磁场的反应是怎样的。

(四)粒子群(COLLECTIONS OF PARTICLES)对电磁波的散射:

若各粒子随机分布,此时处理方法便可用非相干散射;该方法适用于各粒子的散射在相位上没有系统关系的情况——粒子群散射即为各粒子的散射相加的结果。

第一章 简明电磁场理论

1.1 电磁场矢量及麦克斯韦方程组

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此时物质内部的Maxwell 方程,便可用SI 单位制写作:

????

???????+=??=??=??+??=??,,0,0,t D J H B t B E D f f ρ (1.1) 其中,E 和B 分别为电、磁感应强度。电位移D 和磁场强度H 定义如下:

P E D +=0ε, (1.2) M B H -=0

μ, (1.3) 其中,P 为电极化强度 (单位体积的平均电极矩数目)、M 为磁化强度 (单位体积的平均磁极矩数目)、0ε和0μ分别为真空中的电容率和磁导率。(1)式中的f ρ和f J 分别为自由电荷密度和传导电流密度。

以上这些方程并非完备的,还要加上辅助方程:

E J f σ=, (1.4)

H B μ=, (1.5)

E P χε0=, (1.6)

其中,σ为导电率,μ为介质中的磁导率,χ为介质的极化率。这三个量均与介质有关。但如果在线性介质中,它们将与场的情况无关;如果在均匀介质中,它们将与其位置无关;如果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们将与方向性无关。其中一类特殊的研究对象为没极化的物质,即0 =P 。但当其被置入外场中时,如时谐场,它就会被极化——电磁场会激起净极矩。对一线性、均匀、同性介质,由(1.6) 式可知 χ是物质被极化容易程度的量度;它同时还描述物质的极化对场的反应。χ实际上与频率有一定的关系,而为了所讨论问题的方便,在以后的分析中假定它们均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

1.2 时谐电磁场

时谐电磁场的一般形式为: t B t A F ωωsin cos +=, (1.7) 其中,ω为角频率。实矢量A 和B 是与时间无关的,但却可能与其位置有关。若给出 B i A C t i C F c +=-=),exp(ω,则可将电磁场F 写作:}Re{c F F =。

此时,麦克斯韦方程(1)便可写为如下形式: ???

????-=??=??=??=??,,0,,0)(c c c c c c E i H H H i E E ωεωμε (1.8) 其中,ω

σχεεi ++=)1(0 为复电容率。在自由空间中,即无自由电荷时,0≠ε,这也为横向电磁场的一般情况。

在自由空间中,讨论时谐电磁场时,通常会使用式(1.8) 中的电磁场方程形式。但为了描述和书写方便,将省略下标“c ”,而仍是使用复数形式。

1.3 电磁场的极化

平面电磁波除了频率和辐射的特性外,还有另一特别重要的特性,即极化或偏振状态。考虑在无吸收的介质中,一沿z 轴传播的,角频率为ω、波数为k 的平面波。当讨论极化问题时,通常的做法是重点分析电场E : )sin()cos()}exp()Re{(}Re{t kz B t kz A t i ikz B i A E E c ωωω---=-+== , (1.9)

其中,实矢量A 和B 与位置无关。考虑一特殊的平面,为方便起见可令0=z ,电场的端点便画出一个椭圆: t B t A z E ωωs i n c o s )0( +==。 (1.10) 如果0=A (或 0=B ) ,振动的椭圆即变为一条直线,这种现象为“线极化”(也称“平面极化”);此时矢量B (或A ) 即确定了平面波的极化方向。如果B A =,并且0=?B A ,则振动椭圆变为正圆:此时的平面波被称为“圆极化”。一般情况下,考虑的平面波为椭圆极化的。

当然,对一椭圆偏振光来说,振动椭圆的振动方向可能为顺时针,也可能为逆时针;不过,这种区别并无绝对的界限,而只是与观察方向有关。但这两种观察方法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察系”,而在以后的分析中,将采用 “右手系”,即以B A ?为旋转方向。

我们将主要讨论平面波的极化状态不会在其中改变的介质,尽管其实很多的介质并不具有这种性质。

1.3.1 斯托克斯参量

斯托克斯参量可同样很好地描述偏振光。

任意的一个平面波可表示成互相垂直的两分量的叠加:例如,这两分量可以一个为水平极化另一为垂直极化;也可以为一个右旋圆极化另一左旋圆极化等等。当然这种分解并

非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在物理上也有利于简化分析和计算——只计算出一个线极化,再利用该结果经过适当变换和叠加,而能用来处理任意极化的电磁波。

考虑用一束任意的平面波来照射如下的一套假想的光学装置,其中P 为偏振片 (见图

1.1)。若认为测光器的测量结果与光的偏振状态无关,并且P 为理想偏振片:这样它们便既不会影响入射波的偏振状态,也不会被入射波的偏振状态所影响。

其中电场形式如下:

⊥⊥+=-=e E e E E t i ikz E E ??)exp(||||00 ;ω, ⊥-⊥⊥-==δδi i e a E e a E ;||||||。

为分析问题方便,定义斯托克斯参量 (I , Q , U , V ) 如下:

???

????=-==+=-=-=+=+=⊥*⊥*⊥⊥*⊥*⊥⊥*⊥⊥*⊥*⊥⊥*,,,,δδsin 2)(cos 2||||||||||||22||||||22||||||a a E E E E i V a a E E E E U a a E E E E Q a a E E E E I (1.11) 其中,相位差 ⊥-=δδδ||。

注意到在(1.11)式中略去了因子 02/ωμk ,这因为在测量或分析该类问题时,通常考虑相对辐射强度而不是绝对辐射强度。

斯托克斯参量和椭圆参量的关系如下:

???

????=====,,

,,ηγηγη2sin 2sin 2cos 2cos 2cos 2222c V c U c Q c I (1.12) 其中,22222)()(半短轴长半长轴长+=+=b a c ,γ为由||

?e 向长轴作顺时针旋转所成的角 (πγ≤≤0),a b =|tan |η (为椭圆率) (4

4πηπ≤≤-)。 V 的符号确定振动椭圆的旋转方向:正号表示右旋,负号表示左旋。还可得到关系式:

,Q U =γ2tan 222t a n U

Q V +=η。

这样,斯托克斯参量就完全具有了椭圆参量的功能,尽管它们没后者直观,但却具有了所有参量均能由直接可测的量表示的形式。Q 和U 与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方向的选取有

关。如果将基矢||?e 和⊥e ? 进行ψ角的旋转(见图1.2),与旋转后的轴'?||e 和'?⊥

e 相对应的斯托克斯参量 (',',','V U Q I ) 与原来的斯托克斯参量的关系如下:

??????

? ????????? ??-=??????? ??V U Q I V U Q I 100002c o s 2s i n 002s i n 2c o s 00001''''ψψψψ。 (1.13)

从(1.12)和(1.13)两式可以看出,斯托克斯参量中,有三个量 (或关系)是不随参考方向的旋转变化的,即:I ,22U Q + 及V 与 γ或ψ角无关。还有,这四个斯托克斯参量也并非是完全线性无关的,它们满足关系:2222V U Q I ++=。一些特殊情况的斯托克斯参量可参见 (表2.1),其中的辐射参量I 已经被归一化。

1.3.2 缪勒(Mueller)矩阵

Mueller 在1948提出的缪勒矩阵正好描述了代表入射的和被作用的电磁波的斯托克斯向量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例子,可考虑理想线性偏振片的缪勒矩阵。当通过这个传输系统时,电磁波的振幅并不会改变,但是只有振动方向平行于偏振片的透光方向(透光轴)的电场才能通过。此时,入射场与透射场的关系为:

???? ?????? ??=???? ??⊥⊥i i t t E E E E ||22||sin cos sin cos sin cos ξξ

ξξξξ,(其中,ξ为||?e 和透光轴所夹的最小角)。通过一些代数运算,可以由上式得到,理想线性偏振片的缪勒矩阵为:

??????? ??000002sin 2cos 2sin 2sin 02sin 2cos 2cos 2cos 02sin 2cos 12122ξξξξξξξξ

ξξ。 (1.14) 该线性偏振片所传递的辐射为:)2sin 2cos (2

1ξξi i i t U Q I I ++=。 这样,当偏振片旋转时,ξ将随着发生变化,进而辐射t I 也将变化。γξ=和2

πγξ+=分别对应于辐射t I 取最大和最小值 (其中,i i Q U /2tan =γ),即: ??

???--=++=,,)2s i n 2c o s (21)2s i n 2

c o s (21m i n m a x γγγγi i i i i i U Q I I U Q I I (1.15) 由 (1.15)式可以得到线极化的程度:min

max min max 2

2I I I I I U Q i i i +-=+。 因此,通过在任意光束中旋转一个线性偏振片,测量出所穿过的辐射的最大和最小值,就可以不经过考虑 V 参量的值而直接得出入射光的线极化程度。

一个理想的线性玻片将会把一个给定的入射波矢量 (电场矢量),分成相互正交的两线极化的分量1E 和2E ,并在该两分量间产生相位差 21δδ-;辐射强度不会改变。于是,入射场各分量与通过该波片的透射场的分量间的关系为:

???? ?????? ?

?-???? ?????? ??-=???? ??⊥⊥i i i i t t E E e e E E ||21||cos sin sin cos 00cos sin sin cos ββββββββδδ, (1.16) 其中,β为 ||

?e 和1?e 之间的夹角 (见图1.3)。通过计算,由 (1.16)式可以得到理想线性玻片的缪勒矩阵为:

??????

? ??-+---+δδδδδδδδδc o s s i n s i n 0s i n c o s )c o s 1(0s i n )c o s 1(c o s 000012222C S C C S SC S SC S C , (1.17) 其中,ββ2sin 2cos ==S C ,,相位减慢 21δδδ-=。

缪勒矩阵为我们提供了考察一束极化方向任意的入射波通过一个光学元件后的极化状态的一种简单的方法。并且,如果置于入射光束中的为一系列光学元件时,这些元件的总合效应便可以通过相乘它们的缪勒矩阵而获得。作为一个例子,考虑如何利用一个线偏振片和一个线性玻片来组合成一个圆偏振片。光束先沿着水平传输轴( 0=ξ)照射到一个线偏振片上,由 (1.14)式 即可得到该情况下的缪勒矩阵为:

??????

? ??000000000011001121。 (1.18) 然后,穿过偏振片(1.18) 的光束再照射到一个 4590==βδ,的玻片上,该玻片的缪勒矩

阵由(1.17)式 可得:??????

? ?

?-0010010010000001。该偏振片和玻片的组合效应即可通过矩阵相乘获得,即: ??????? ??-001001001000000121??????? ??000

000

0000

1100

11=??????? ??001100000000001121。 (1.19) 这样,如果一没有极化的平面波,甚至极化方向任意的平面波照射到一个用(1.19)式描述的光学系统上时,透射波将变为完全(100%) 右旋的圆极化。鉴于矩阵相乘不满足交换率,在进行矩阵相乘时要特别注意它们的组合顺序,否则不免会得不偿失。

第二章 任意单个粒子的吸收和散射

2.1 散射问题的公式化

讨论粒子散射时,要解决的一般问题是:对由极化方向任意的平面电磁波照射的有确定大小、形状和光学特性的粒子,能给出粒子周围均匀介质中任意一点的电磁场及粒子内部任意一点的电磁场。尽管讨论仅限于平面时谐电磁波,不过因为任意的电磁场均可进行傅立叶分解,而分解为平面时谐波的叠加,所以通过一些数学处理可将结论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在本章的分析中,将用 (i i H E ,) 表示入射场,用 (s s H E ,) 表示散射场,用 (11,H E ) 来表示粒子的内场,用 (22,H E ) 来表示粒子周围介质中总的外场。那么,有 (见图2.1):

s i E E E +=2,s i H H H +=2,

其中,)e x p ()e x p (00t i x k i H H t i x k i E E i i ωω-?=-?= ,,k 为介质中的波矢,其大小

)(2为介质中的波长,λλπ

=k 。

这些电磁场矢量满足麦克斯韦方程组,即: ???????-=??=??=??=??,

,,,E i H H i E H E ωεωμ00 (2.1) ε和μ 在任意点均为连续的。由(2.1)式可得

???=??-=????=??=????,

,H E i H E H i E εμωωεεμωωμ22)()( 如果使用矢量的旋度公式:A A A A A 2)()()()(?-???=???-???=????,并考虑到

εμω22=k 及自由空间的电磁场为无源场,就可以得到:

002222

=+?=+?H k H E k E ,, (2.2)。 当然,这并不保证E 的分量均能满足亥姆霍兹方程(标量波动方程);但在正交笛卡儿坐标系下,可以得出E 和H 的分量形式满足标量方程:022=+?ψψk 。这也正是我们通常所使用的坐标系。

2.1.1 边界条件

已知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 ε和μ 在任意点均为连续的,然而当电磁波穿过小球的边界 (即小球与周围介质的交界面) 时,在小球的内外边界处 ε和μ的特性一般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变化是在原子厚度的尺度的交界面上发生的——也就是说,在宏观上讲,边界处的 ε和μ是不连续的。于是,在该类边界点,需要对电磁场方程强加上如下边界条件:

???=?-=?-,

,0?)]()([0?)]()([1212 n x H x H n x E x E 上位于边界S x ,的外向单位矢量为S n ? (2.3)。 此边界条件要求,在边界处E 和H 的切向分量是连续的。

对这类问题,可通过考虑如下图所示的边界分析进行解决。考虑如此一个闭合的小球表面A (对A 周围区域的特性没有限制),它将空间区域分成图示的两部

分,表面A 内外所传播的电磁能可分别写为如下的形式:

????=?A

A dA H E n dA n S )(??111 , (2.4) ????=?A

A dA H E n dA n S )(??222 , (2.5) 如果加上边界条件(2.3),即n E n E ??12 ?=?和n H n H ??12 ?=?,利用混合积公式 )()()(

B A

C A C B C B A ??=??=??,积分式(2.4)和(2.5)可以写作: ?????=??=?A

A A dA E n H dA E n H dA n S )?()?(?21111 , ??????=??=??=?A A

A A dA E n H dA n H E dA n H E dA n S )?()?()?(?2112222 。 可见,在边界A 上没有产生或吸收电磁能的源或沟,即,dA n

S dA n S A A ???=???21 。因此,在穿越不连续边界时,电磁场的切向连续条件就是边界处电磁能保守的充分边界条件。

我们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使用边界条件(2.3)式,根据麦克斯韦方程(2.1)式,求出微粒内

外的合理的解。这一结果的可行性,其实是基于麦克斯韦方程及边界条件均为线性的。至此,我们已较充分认识到,极化方向任意的平面波可表示为任意两相互正交的线极化的叠加。因此,对任意给定传播方向的极化方向任意的平面波,可通过计算两个相互正交的线极化电磁波,得以求解。

2.2 振幅散射矩阵

考虑一个被平面波照射的任意粒子(见图2.3),定义入射波的传播方向为z 轴(或者说,研究入射方向沿z 轴的入射波);那么z 轴方向即为通常所说的“前向”。

原则上,粒子上的任意点均可被定义为笛卡儿正交坐标系的原点O ;散射方向r e ? 和入射方向z e ? 所构成的平面称为“散射平面”。除了r e ? 平行于z e ? 外,散射平面均可以由方位角?唯一决定。而在这两个特例(r e ? =±z

e ? )时,包含z 轴的任意平面均可被认为是合理的散射面:因为此时散射结果为关于z 轴完全对称的。这时可以并不对入射波的极化方向进行特殊化,仍可以方便地将i E 分解为i E || 和i E ⊥ ——分别表示平行和垂直与散射面:即,

i i i i i i i e E e E t i i k z e E e E E ⊥⊥⊥⊥+=-+=??)e x p ()??(||||0||||0 ω,(其中,λπ/22N k =),

2N 为周围介质的折射率,)(0λλ即为入射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正交基矢i e ||? 和i

e ⊥? 为 y x i y x i e e e e e e ?sin ?cos ??cos ?sin ?|| ????+=-=⊥,,它们构成一个右手系:z

i i e e e ???|| =?⊥。同时,还有?e e i ?? -=⊥,θ

θθe e e r i ?cos ?sin ?|| +=。此时可得到: yi xi i yi xi i E E E E E E ????cos sin sin cos ||-=+=⊥,。

在远场区域(即,1>>kr )时,A ikr e E ikr s )]/([~-,(0?=?A e r ),所以此时,散射场可以

写作:

s s s s s e E e E E ⊥⊥+=??|||| ,(r

s s s s e e e e e e e ???????|||| =?-==⊥⊥,,?θ)。 (2.6) 其中,基矢s

e ||? 和s e ⊥? 分别表示平行和垂直与散射平面。尽管散射场s E 和入射场i E 是用不同形式的基矢表示的,但是基于边界条件为线性的,可以证明我们仍可把它们之间的振幅关系简写作如下矩阵形式:

???

? ?????? ??-=???? ??⊥-⊥i i z r ik s s E E S S S S ikr e E E ||1432)(||, (2.7) 一般来说,振幅散射矩阵中的矩阵元)4321(,,,,=i S i ,取决于散射角θ 及方位角?。

上述四个矩阵元的实、虚部,很少有人严格对θ及?的所有值进行完全的测量。因为那样需要使用两个极化方向互相正交的线极化平面入射波,对所有散射方向的振幅和相位都要求进行测量——而后一个量会以一种难懂的方式妨碍测量,并且其测量方法也还有待合理解决。哈特(Hart)和格瑞(Gray)在1964年时,曾经描述了相位可以通过光散射的干涉特性进行测定的理论方法。但是,仍是几乎没人具体进行该类的严格实验;不过,振幅散射矩阵的矩阵元的量值测量带来的实验问题其实比相位要小的多,所以我们将在后继两节中进行探讨。

2.3 散射矩阵

一旦我们获得了粒子内部和被粒子散射的电磁场,我们就可以计算空间中任意一点的波印廷矢量(Poynting vector )了.不过,我们通常关心的只是粒子外部的波印廷矢量.粒子周围介质中时均的波印廷矢量S 可以写为三部分的和,即:

??????????+?=?=?=++=?=*****。,,,}R e {21}R e {21}R e {21}R e {2122i s s i e x t s s s i i i e x t s i H E H E S H E S H E S S S S H E

S (2.8) 我们可以把ext S 理解为入射波和散射波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在粒子和探测器之间插入不同的偏振片,并对于同一个平面波纪录每次的辐射结果,我们就可以得到单粒子散射的斯托克斯参量为:

???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E E E E i V E E E E U E E E E Q E E E E I |||||||||||||||| (2.9) 其中,我们略去了乘数因子ωμ2/k 。入射和散射的斯托克斯参量之间的关系可由振幅散射矩阵(2.7) 获得,即

??????? ????????? ??=??????? ??i i i i s s s s V U Q I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r k V U Q I 444342

41343332312423222114131211221 (2.10) 其中,)(212423222111S S S S S +++=,)(2

12324212212S S S S S -+-=,

}Im{}Re{413214413213****-=+=S S S S S S S S S S ,,

)(212324212221S S S S S +--=,)(2

12324212222S S S S S --+=, }Im{}Re{413224413223****+=-=S S S S S S S S S S ,,

}Re{}Re{314232314231****-=+=S S S S S S S S S S ,,

}Im{}Re{341234432133****+=+=S S S S S S S S S S ,,

}Im{}Im{312442243141****-=+=S S S S S S S S S S ,,

}Re{}Im{432144432143****-=-=S S S S S S S S S S ,。

(2.10)式中这一44?的矩阵(散射矩阵)即为单粒子散射的缪勒矩阵,有时也被称为“相位矩阵(phase matrix )”——尽管这一称谓其实有其不当。其中单粒子散射的16个散射矩阵元并非全部独立的;这是与四个i S (4321,,,

=i )及它们中的三个相位差相关的。于是,这16个散射矩阵元中只有9个为独立的(这些已被阿伯罕克(Abhyankar)和法曼特(Fymat)在1969年所给出)。

2.4 消光、散射和吸收

我们考虑如图3.4所示的在无吸收的介质中单粒子对平面波的消光问题。我们可以假设围绕粒子有一个半径为r 的闭合的高斯积分球面,则穿过表面A 的净电磁能为:

??-=A

r a dA e S W ? 。 如果0>a W ,则说明能量在积分球内被吸收了。而因为小球周围介质对能量不会有吸收,则必然是该能量被小球所吸收了。基于式(2.8),a W 可以写为如下三项的和:

ext s i a W W W W +-=, 其中,??-=A r i i dA e S W ? ,??=A r s s dA e S W ? ,??-=A

r ext ext dA e S W ? 。 对无吸收介质,0=i W ;s W 为穿过球面A 的能量散射率。此时,ext W 为能量吸收率和散射率的和,即:s a ext W W W +=。

为讨论问题方便,我们可以入射电场形式选为x 轴极化,即x

i e E E ? =。因为介质为无吸收的,a W 就与假想球面A 的半径r 无关。因此,我们就可以把r 选的足够大,以至于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可以运用远场近似条件,从而得到此时的电磁场为:

s r s z r ik s E e k H E X ikr e E ?--?)/(~)]/([~)(ωμ,, (2.11)

为了标示入射波为x 轴极化的,我们选用了X 作为矢量散射振幅的表示符号——它与标量

振幅散射矩阵元i S 的关系为: s

s e S S e S S X ⊥+++=?)sin cos (?)sin cos (14||22 ????。 (2.12) 经过一些数学处理,可以得到:

}?cos sin )/( ?cos )/(?)/Re{(]2/[2???*--*-?+?-?-=A

x ikz ikr A x ikz ikr A x ikz ikr ext dA X e e ikr e dA X e e ikr e dA X e e ikr e E k W ?θθωμ, 其中包含了如下形式的积分?-1

1)(μμμd f e ikr 。如果认为μd df /为阶跃性的,它可以通过分部积分积得:

)1()1()1(22r

k O ikr f e f e ikr ikr +---。 因此,当∞→kr 时,ext W 的极值为: })?Re{()/4(0

2=?=θπx i ext e X k I W ,(其中,i I 为入射波的辐射强度)。 此时,我们定义消光截面:})?Re{()/4(/02

=?==θπx i ext ext e X k I W C 。由以上分析可得ext C 可以写为两部分和的形式,即sca abs ext C C C +=,其中,abs C 称为吸收截面;sca C 为散射截面。由以上分析及(2.11)得???Ω==π

π

π?θθ42220022)/(sin )/(d k X d d k X C sca ,其中22/k X 有时被称为“分离散射截面(differential scattering cross section )”(原子物理和核物理上常用的术语),并且被用符号表示为Ωd dC sca /。不过,这并不表示sca C 为Ω的函数;在物理上,Ωd dC sca /确定了散射波的角分布。在电磁散射理论中,人们还常会遇到“相位函数(phase

function )”这一称谓,并且把其定义为sca C k X 22/ ,并用符号p 来进行表示,此时我们有,

14=?Ωπpd 。

我们还可以定义消光、散射和吸收的“效率”(或称“效率因子(efficiency factors )”):G C Q G C Q G C Q abs abs sca sca ext ext ///===,,,其中,G 为粒子垂直于入射方向的截面面积(例如,对一半径为a 的球形粒子,2a G π=)。

此处,要顺便指出的是,这些“效率”对于小粒子来说,常常是大于1的(更一次表明几何光学只是一种宏观的近似结果)。

2.5 推广

尽管以上章节中的散射截面和消光截面是在x 轴极化这一假定的前提下导出的,并且我们知道X 依赖于极化方向x

e ? ,不过可以放心的是这些表达式的形式对任意的线极化电磁波来说都是相同的。

如果入射场任意极化,即y y x x i e E e E E ?? +=,则散射和消光截面为:

?Ω=?==*π

θπ4222022)/(})Re{()/4(d E k T C T E E k C i sca i i ext ,(Y E X E T y x +=)。(2.13) 对无极化的电磁波(0>=>=<<>>=<<****y x y x y y x x E E E E E E E E ,),有关系:

))(2/1())(2/1(,,,,y sca x sca sca y ext x ext ext C C C C C C +=+=,,(下标x 和y 分别表示x 轴和y 轴极化)。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消光强度只取决于入射方向( 0=θ)上的散射振幅,但它是粒子对电磁波的吸收及在所有方向上的散射的总的结果。而这一结果的物理解释可参见哈欧斯特(van de Hulst)在1949年对光学定理的详细推导,也可以参考本文所用参考文献]1[。

现在,我们已经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单粒子散射和消光的处理问题和物理实质。不过,现实中更多的消光装置和消光测量处理的却是“粒子簇”或“粒子块”,那当然不免要更远为复杂;所以,我们还只好耐下心来,再把我们扎实一下为是。

第三章单球对平面电磁波的散射及数值处理

可能在小球的吸收和散射理论中最重要的并可完全求解的问题,即为任意半径和折射率的单球的散射。尽管对该问题的正规解法已在好多年前得以解决,不过直至有大存储量、高数据处理速度的计算机的出现,详细精密的计算才成为可能。1908年,盖斯韬?密(Gustow Mie)为了弄明白水中的悬浮胶质小金粒吸收和散射不同颜色的光的机理,而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几乎同时,彼特?德拜(Peter Debye)也考察了空间中受压小粒子的辐射问题。德拜的工作——其博士论文的主题——是最早将该理论用于解决天文物理问题的应用之一。但密(Mie)及德拜(Debye)均非构建单球散射解法的先锋;尽管劳瑞兹(Lorenz)被很多人认为最可能是该享此荣誉者,不过想要严格弄清楚谁第一个解决此问题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所以在此,我们也将不煞费苦心来讨论这一问题;用以代之的是,我们将直接采用研究球形粒子散射最常用的处理方法——密(Mie)理论。

密理论的数学基础即为本部分的主题。吸收和散射的截面部分及有散射角倚赖的散射函数之计算公式也将在此被导出;在附录A中还提供了参考程序——在程序中,给出了计算上述量的具体方法。在应用科学领域,这些详细的推导一般是没有的,不过其中的结论等可参照本人所用的主要参考书]3.1[。当然,这些与物理现象似乎相分离的数学计算,可能确实有些烦人。鉴于这种原因,我们在推导时,会将重要的公式编号,并将尽可能举出一些实例。这些例子虽然只相当于一些调味剂或开胃品;不过,大家若肯随我坚持下去,相信最终定能吃到一份满意的套餐。

然而,密矩阵理论推导中所用的数学方法是直接的,即使有些烦人,也可从电磁波与单球作用的复杂物理机理处得以谅解。把电磁场在空间任意点展开成无限项级数,是一个相对容易的问题。在今天,把用密理论计算出的所有项进行计算机输出,已是一更简单的问题。然而,更难的一个问题是,形象化地描述散射场和对球内、球外的电磁波模式的严格归类,更有对给定大小和光学特性的球体对电磁波散射和吸收情况的直觉感知。

密矩阵理论,虽然可能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其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粒子散射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并且它也的确正确描述了许多不易感知的小粒子散射效应。因此,我们可充分利用其

中合理并有用的部分;不过同时,我们也要抱一种谨慎的态度——对其所不能处理的非球粒子散射等问题,还要审思、慎行为是。

3.1 波矢方程的数值处理

我们已从电动力学得知,物理上有意义的时谐电磁场(E ,H ),在线性、均匀介质中必须满足如下波方程——矢量的亥姆霍兹(Helmhot’z)方程:

▽2E + k 2E = 0,▽2H + k 2H = 0,其中εμω22=k , 并且为无散场(无源和沟),即:0=??E ,0=??H 。还有,E 和H 也有如下关系: H i E ωμ=??,E i H ωε-=??。 考虑到, 给出一个标量函数ψ并且给出一个任意的常矢c 。我们便可以构建一矢量函数M :) c ( ψ ??=M 。考虑到任何矢量旋度的散度为零:0=??M 。如果我们运用如下矢量关系: B A A B A B B A B A )()()()()(??-??+??-??=???, B A A B A B B A B A )()()()()(??+??+???+???=??,

我们将得到:▽2M + k 2 M = ▽×[c (ψψ22k +?)]。

因此,如若ψ 是亥姆霍兹(Helmhot’z)方程022=+?ψψk 的解,则M 满足与E ,H 等完全相同的亥姆霍兹(Helmhot’z)方程。我们还常写作ψ??-=c M ,此式表明M 垂直于矢量c 。我们还可由M 构建出另一矢量函数N = ▽×M /k ——对于无散场,N 也满足波矢方程:▽2N + k 2 N = 0。我们还可得到:▽×N = k M 。因此,M 和N 具有电磁场要求的所有特性:它们满足同样的波矢方程,它们均基于无散场,M 的旋度正比于N ,且N 的旋度正比于M 。这样,寻找电磁场解的方法的问题,便转化为寻找标量波方程解的这一相对简单的问题。我们将把标量波函数ψ称为谐波振子M 和N 的生成函数(或母函数);矢量c 有时被称为“方向矢量”或“导航矢量”。

母函数的选取应依据所求解问题的对称性。此处,我们只对单球散射感兴趣;因此,我们便可选取满足球坐标系(r ,θ,φ)的波方程。矢量c 的选取,相比较来说,就不太明显和严格。然而,如果我们令 )(ψr M ??=,(其中,r 为径向矢量) (3.1) 那么,M 就会是球坐标系中波矢方程的一个解。所以,在有着球对称性的问题中,我们就可把M 选为(3.1)式中的形式,加上相关的N 便构成了待求的电磁场问题的基础解系。求解时,我们要时刻注意M 总是垂直于任意的同心圆|r |=常量(即,0=?M r )。

球坐标系中的标量波方程为:

(1∕r 2 )r ??( r 2r ??ψ) + (1∕r 2sin θ)θ??( sin θθψ??) + (1∕r 2 sin 2θ)22φ

ψ?? + k 2ψ=0。 (3.2) 我们用分离变量法对方程(3.2)进行求解,令ψ (r,θ,φ)=R(r)Θ(θ)Φ(φ),将其代入方程(3.2)经过一些简单运算即可得到如下方程组:

22φ

d d Φ+ m 2Φ= 0, (3.3)

θθd d s i n 1(sin θθd d Θ) + [n(n+1) – θ

22

sin m ]Θ= 0, (3.4) dr

d (r 2dr dR ) + [k 2r 2 – n(n+1)]R = 0, (3.5) 其中,待定常量m 和n 由ψ必须满足的附加边界条件决定。我们首先注意到,对一给定的m ,若m Φ为方程(3.3)的解,则m -Φ为一与m Φ线性相关的解。于是,方程(3.3)的基础解系为:

??m m o e sin cos =Φ=Φ,,

其中,下标e 和o 分别表示偶函数和奇函数。我们要求ψ是“极角”φ的“单值函数”:

)()(l i m 2?ψυ?ψπ

υ=+→, (3.6) 对不同介质分界的边界上的点,φ可能有所例外。但是,我们可以先不讨论这类边界上的点;我们此时只对同性均匀区域的内点处的波方程的解感兴趣。于是,条件(3.6)便要求m 要为整数(当然,包括零);又因“m ±”所对应的解是线性相关的,所以非负的m 便足够构成方程(3.3)线性无关的完全解。

方程(3.4)的解,在θ = 0和θ = π处是有限的,即为第一类的连带勒让德函数(associated Legendre functions )m n P (cos θ),其中n = m, m+1, m+2, ……。这些函数是正交的,即:

?-11')()(μμμd P P m n m n = 'nn δ)!

()!(122m n m n n -++, (3.7) 其中μ = cos θ,'nn δ为科洛尼克(Kronecker)符号,它的值在n ='n 时等于1,其余情况下均为0。当m = 0时,连带勒让德函数便转化为勒让德多项式,即n P 。

如果我们引入无量纲的变量ρ =kr ,并定义函数Z = R ρ,方程(3.5)便可化为: ρρd d (ρρ

d dZ ) + [ρ2 – (n+1/2)2]Z = 0。 (3.8) 方程(3.8)的线性无关的解为第一和第二类的贝塞耳函数(Bessel functions )J ν和Y ν(其实,符号N ν比Y ν更常用),其中,次数ν= n +1/2为半整数。因此,方程(3.5)的线性无关的解为球贝塞耳函数:

n j (ρ) =

ρπ2/2/1+n J (ρ), (3.9) n y (ρ) = ρπ2/2/1+n Y (ρ), (3.10) 常数因子2/π的引入只是为了方便。球贝塞耳函数满足如下递推关系:

)(1

2)()(11ρρρρn n n z n z z +=++-, (3.11)

)()1()()()1(2n 11ρρρρ

+-+-=+n n n z n nz z d d , (3.12)

其中n z 为n j 或n y 。从最低次的两项:

ρ

ρρρρρρρc o s s i n )(,s i n )(210-==j j ; ρρρρρρρρs i n c o s

)(,c o s

)(210--=-=y y ,

可通过运用递推关系,导出高次项的球贝塞耳函数。注意对所有的次数n ,当r 逼近源点时,)(kr y n 将变得无限大。

鉴于n j 及n y 的任意线性组合,也是方程(3.5)的解。所以,我们可以只用它们的组合形式,即第三类球贝塞耳函数(有时也称汉克耳球函数(spherical Hankel Functions )):

)()()()1(ρρρn n n iy j h +=, (3.13)

)()()()2(ρρρn n n iy j h -=, (3.14)

来表示方程(3.5)的解。

到现在,我们已做了足够工作,构建出了满足球坐标系中标量波方程的解的母函数,即:

)()z (cos P cos n m n kr m em n θ?ψ=, (3.15)

)()z (cos P sin n m n kr m om n θ?ψ=, (3.16)

其中,n z 为四类球贝塞耳函数n j ,n y ,)1(n h 和)2(n h 中的任意一个。并且,基于函数

?m cos ,?m sin ,)(cos θm n P ,)(z n kr 的完备性,所以任意满足球坐标系中标量波方程的此类函数均可用式(3.15)和式(3.16)进行展开。从而,矢量球谐因子便可从emn ψ及omn ψ得出:

e m n M = ▽×(r emn ψ),omn M = ▽×(r omn ψ);

e m n N = ▽×emn M / k ,omn N =

▽×omn M / k , 通过计算,即根据球坐标系中,?

θθθ??+??+??=?sin ???r e r e r e z r ,利用以上两式及(3.15)、(3.16)式,并按照矢量旋度的运算公式:

▽×A =?θθ?θ?θ

?θ?θθθe A r r rA r e rA r r A r e A A r r r r ?]1)(1[?)](1sin 1[?)])(sin (sin 1[ ??-??+??-??+??-??, 经过简单的运算,这些因子,便可以用分量形式写作:

?θρθ

θ?ρθ?θe z d dP m e z P m m M n m n n m n emn ?)()(cos cos ?)()(cos sin sin --=, (3.17) ?θρθθ?ρθ?θe z d dP m e z P m m M n m n n m n omn ?)()(cos sin ?)()(cos cos sin -=, (3.18) 又通过使用式子emn N = ▽×emn M / k ,omn N = ▽×omn M / k ,及ρ = kr ,利用方程(3.4),

便可得到:

1平面光波导技术

光波导是集成光学重要的基础性部件,它能将光波束缚在光波长量级尺寸的介质中,长距离无辐射的传输。平面波导型光器件,又称为光子集成器件。其技术核心是采用集成光学工艺根据功能要求制成各种平面光波导,有的还要在一定的位置上沉积电极,然后光波导再与光纤或光纤阵列耦合,是多类光器件的研究热点. 按材料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铌酸锂镀钛光波导、硅基沉积二氧化硅光波导、InG aAsP/InP光波导和聚合物(Polymer)光波导。 LiNbO3晶体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材料,它有极好的压电、电光和波导性质。除了不能做光源和探测器外,适合制作光的各种控制、耦合和传输元件。铌酸锂镀钛光波导开发较早,其主要工艺过程是:首先在铌酸锂基体上用蒸发沉积或溅射沉积的方法镀上钛膜,然后进行光刻,形成所需要的光波导图形,再进行扩散,可以采用外扩散、内扩散、质子交换和离子注入等方法来实现。并沉积上二氧化硅保护层,制成平面光波导。该波导的损耗一般为0.2-0.5dB/cm。调制器和开关的驱动电压一般为10V左右;一般的调制器带宽为几个GHz,采用行波电极的LiNbO3光波导调制器,带宽已达50GHz以上。 硅基沉积二氧化硅光波导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主要有氮氧化硅和掺锗的硅材料,国外已比较成熟。其制造工艺有:火焰水解法(FHD)、化学气相淀积法(CVD,日本NEC公司开发)、等离子增强CVD法(美国Lucent公司开发)、反应离子蚀刻技术RIE多孔硅氧化法和熔胶-凝胶法(Sol-gel)。该波导的损耗很小,约为0.02dB/cm。 基于磷化铟(InP)的InGaAsP/InP光波导的研究也比较成熟,它可与InP基的有源与无源光器件及InP基微电子回路集成在同一基片上,但其与光纤的耦合损耗较大。

第六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第七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光通过物质,其传播情况发生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光强随光深入物质而减弱:光能或被物质吸收,或向各个方向散射所造 成。 二、物质中光的传速度小于真空中的,且随频率变化,光的色散。 这都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实质上是光和原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的。 §1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折射现象的解释 一、电偶极子模型(理想模型) 用一组简谐振子来代替实际物质的分子,每一振子可认为是一个电偶极子,由两个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带电粒子组成,电偶极子之间有准弹性力作用,能作简谐振动。 两种振子: 原子内部电荷的运动(电子振子):核假定不参加运动,准弹力的中心 分子或原子电荷的振动和整个分子的转动(分子振子): 质量较大的一个粒子可认为不参加运动 经典解释模型 :P 电偶极子,向外辐射电磁波 t A Z eZ P ωcos == :Z 离开原点的距离

电动力学证明,电偶极子辐射电磁波矢 )(cos sin 42 20c R t R e eA E -= ωθωπε c E H 0μ= R :观察点与偶极子的距离 2 01E c EH H E S μ==?= θπωμμ2 2 242202sin 321 CR A e E c I S o === 由上面式子,光在半径为R 的球面上各点的位相相等(球面波)落后原点 C R 。但振幅则随θ角度,即波的强度I (能流密度)在同一波面上。 分布不均匀,见图I ,2 πθ= 最大(赤道面上)在两极即偶极子轴线方向上 0 ,0==I Q 。 二、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初步解释 原子、分子:cm 810- 光波长:cm 510- 在固或液物中,可认为在一个光波长范围,分子的排列非常有规律,非常密集,或可以认为是连续的。

光波导

西安邮电大学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书 院系名称:电子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刘寒 学号05103073 专业名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光信息1003 实习时间:2013年4月22日至2013年5月3日

课程设计题目:直波导和弯曲波导的耦合 一.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1. 学习使用OptiBPM软件 2. 运用BPM仿真直波导和弯曲波导的耦合 二.设计步骤 1.阅读OptiBPM提供的操作指南,了解和学习光波导的参数设置,以及各种波 导的画法。 2.先尝试画一条直波导,观察光在光波导中的能量分布,模拟出古斯汉欣位移 效应,并做出分析,选取不同的折射率观察对光能量有何影响。分析讨论古斯汉欣位移距离的量级。 3.做直波导与弯曲波导的耦合,改变波导的折射率、波导间距离、波导宽度等 参数,观察光波的传播规律。 三.仿真结果分析 1.直波导通入光后,古斯-汉欣位移效应,光波导宽度40um,纤芯折射率:3.3, 包层折射率:3.27.仿真图(图1-1)如下: 图1-1 光在波导中的光强度在波导中,从中心处向两边缘逐渐减小,可是光强的分布范围很明显大于40um的光波导宽度,多余出来的距离就是古斯-汉欣位移。所谓的古斯-汉欣位移,即就是实际的反射点与理想的反射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D,可用公式表示为:

() 212 22 1 22 sin n n cn D -= θλ 式中,c 为常数,n1=3.3,n2=3.27,则C=0.03,λ为光波长。这个现象出现是基于实际光线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谱宽,也即实际的光线由一光速构成,它们指向同一入射点,但入射角有一定的宽度?? 。接着在其他参数不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光波导的纤芯或者包层的折射率,然后再次观察古斯-汉欣位移的变化,如下 图1-2 虽然变化量很小,但依然可以看见,当包层折射率减小到3.15,古斯-汉欣位移减小了。之后再次改变纤芯的折射率到4.0,再次观察其位移的变化,与前两次 的进行比较,如图1-3 图1-3 这三次仿真结果对比,可以看出,无论纤芯的折射率还是包层的折射率的减小都会导致古斯-汉欣位移的减小。而且可以从图中看出古斯-汉欣位移的大小是um

光波导理论与技术 大学课件

光波导理论与技术大学课件 06 年复习题 x E y x t Ay cos t1. 已知一平面电磁波的电场表达式为 c , 写出与之相联系的磁场表达式。(提示:利用麦克斯韦尔方程,注意平面波的特点) 2E 1 2E2. 证明平面电磁波公式 E A cost kx 是波动微分方程 0 的解。 x 2 v 2 t 23. 在直角坐标系任意方向上以角频率传播的平面波为 E A exp j t k r ,根据波动方程 2 2E ,导出用角频率、电容率、导磁率0 表示平面波的传 E 0 2 0 播常数 k。 t4. ?璧ド矫娌ㄓ?E A exp j t kz 表示,求用电容率、导磁率0 表 示的该平面波传播速度。(提示:考虑等相位面的传播速度)5. 用文字和公式说明电磁场的边界条件。6. 设时变电磁场为 A xt A x sin ωt ,写出该电磁场的复振 幅表示式,它是时间的函数还是空间的函数,7. 分别写出麦克斯韦尔方程组和波动方程的时域与频域的表达式。8. 说明平面波的特点和产生的条件。9. 写出平面波在下列情况下的传播常数或传播速度表示式: 1 沿任意方向的传播速度; 2 在折射率为 n 的介质中的传播常数; 3 波矢方向与直角坐标系 z 轴一致的传播常数。10. 平面波波动方程的解如下式,说明等式右边两项中正负号和参数 k 的物理意义。 E x z , t E e j t kz E e j t kz11. 说明制成波片材料的结构特点,如何使波片成为 1/4 波片和 1/2 波片12. 如果要将偏光轴偏离 x 轴度的线偏振光转变 成 x 偏振光,应将/2 波片的主轴设定为偏离 x 轴多大角度13. 什么是布儒斯特 起偏角,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4. 光波在界面反射时,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半波损失15. 如何利用全反射使线偏振光变成园偏振光,16. 什么是消逝波,产生消逝波的条件是什么,17. 什么是相位梯度,它与光波的传输方向以及介质折射率是什么关系,18. 在非均匀介质中如何表示折射率与光线传播方向的关系,19. 光纤的数值孔径表示 什么,如何确定它的大小20. 在下列情况下,计算光纤数值孔径和允许的最大入射 角(光纤端面外介质折射率n1.00): 1 阶跃折射率塑料光纤,其纤芯折射率 n1

光波导的一些基本概念

平面光波导,英文缩写PLC是英文Planar Lightwave Circuit的缩写,翻译成中文为: 平面光波导(技术)。所谓平面光波导,也就是说光波导位于一个平面内。正如大家所熟悉的单层电路板,所有电路都位于基板的一个平面内一样。因此,PLC是一种技术,它不是泛指某类产品,更不是分路器!我们最常见的PLC分路器是用二氧化硅(SiO2)做的,其实PLC技术所涉及的材料非常广泛,如玻璃/二氧化硅(Quartz/Silica/SiO2)、铌酸锂(LiNbO3)、III-V族半导体化合物(如InP, GaAs等)、绝缘体上的硅 (Silicon-on-Insulator, SOI/SIMOX)、氮氧化硅(SiON)、高分子聚合物(Polymer)等。 基于平面光波导技术解决方案的器件包括:分路器(Splitter)、星形耦合器(Star coupler)、可调光衰减器(Variable Optical Attenuator, VOA)、光开关(Optical switch)、光梳(Interleaver)和阵列波导光栅(Array Waveguide Grating, AWG)等。根据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如响应时间、环境温度等),这些器件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体系以及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器件都是光无源器件,并且是独立的。他们之间可以相互组合,或者和其他有源器件相互组合,能构成各种不同功能的高端器件,如:VMUX = VOA + AWG、WSS = Switch + AWG等(图2)。这种组合就是PLC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光子集成(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 PIC

光波导的理论以及制备方法介绍

光波导的理论以及制备方法介绍 摘要 由光透明介质(如石英玻璃)构成的传输光频电磁波的导行结构。光波导的传输原理是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分界面上,电磁波的全反射现象使光波局限在波导及其周围有限区域内传播。 光波导的研究条件与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制备方法不断产生,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制备方法,如离子注入法、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淀法、溅射法、溶胶凝胶法等。重点介绍离子注入法。 光波导简介如图所示为光波导结构 图表1光波导结构 如图中共有三层平面相层叠的光学介质,其对应折射率n0,n1,n2。其中白色曲折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形式。可以看出,这是依靠全反射原理使光线限制在一层薄薄的介质中传播,这就是光波导的基本原理。为了形成全反射,图中要求n1>n0,n2。 一般来讲,被限制的方向微米量级的尺度。 图表2光波导模型 如图2所示,选择适当的角度θ(为了有更好的选择空间,一般可以通过调整三层介质的折射率来取得合适的取值),则可以将光线限制在波导区域传播。 光波导具有的特点光波导可以用于限制光线传播光路,由于本身其尺寸在微米量级,就使得其有很多较好的特点: (1)光密度大大增强 光波导的尺寸量级是微米量级,这样就使得光斑从平方毫米尺度到平方微米尺度光密度增大104—106倍。 (2)光的衍射被限制 从前面可以看出,图示的光波导已经将光波限制在平面区域内,后面会提到稍微变动一下技

术就可以做成条形光波导了,这样就把光波限制在一维条形区域传播,这就限制了光波的衍射,有一维限制(一个方向),二维限制(两个方向)区分(注:此处“一维”与“二维”的说法并不是专业术语,仅仅指光的传播方向的空间自由度,不与此研究专业领域的说法相混同)。 (3)微型元件集成化 微米量级的尺寸集成度高,相应的成本降低 (4)某些特性最优化 非线性倍频阈值降低,波导激光阈值降低 综上所述,光波导本身的尺寸优势使得其有很好的研究前景以及广泛的应用范围。 光波导的分类一般来讲,光波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别: 图表3平面波导(planar) 图表4光纤(fiber)

第6章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习题及解答

第六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6.1.一固体有两个吸收带,宽度都是30nm 。一带处在蓝光区(450nm 附近),另一带处在黄色区(450nm 附近)。设第一带的吸收系数为501cm -,第二带的吸收系数为2501cm -。试描绘出白光分别透过0.1mm 及5mm 的该物质后在吸收带附近光强分布的情况。 解:根据朗伯定理 0a d I I e α-= 白光透过0.1mm 的该物质后在吸收带附近光强分布 500.010000.6065a d I I e I e I α--?==≈蓝 2500.010000.0821a d I I e I e I α--?==≈黄 白光透过5mm 的该物质后在吸收带附近光强分布 500.5110001.388810a d I I e I e I α--?-===?蓝 2500.55500050166410a d I I e I e I α--?-===?黄 6.2.某种介质的吸收系数a α为0.321cm -,求透射光强为入射光强的0.1、0.2、0.5及0.8倍时,该介质的厚度各为多少? 解:根据朗伯定理 0a d I I e α-=得: 0 1 ln a I d I α=- 1010.1ln 0.17.1960.32 I d cm I ==-=当时,; 2010.2ln 0.2 5.030.32 I d cm I ==-=当时,; 3010.5ln 0.5 2.1660.32I d cm I ==-=当 时,;

4010.8ln 0.80.6970.32 I d cm I ==-=当时,. 6.3.如果同时考虑到吸收和散射都将使透射光强度减弱,则透射光表达式中的α可看做是由两部分合成,一部分a α是由于真正的吸收(变为物质分子运动),另一部 分s α(称为散射系数)是由于散射,于是该式可写作()0a s d I I e αα-+=。如果光通过一定厚度的某种物质后,只有0020的光强通过。已知该物质的散射系数等于吸收系数的12 ,假定不考虑散射,则透射光强可增加多少? 解:根据朗伯定理 ()0a s d I I e αα-+= 011()ln ln 0.2a s I d I d +=-=-αα 2a s αα=又根据得: 21(ln 0.2)3a d =-α 所以,不考虑散射时 '2/300000 (0.2)34.2a d I I e I I -===α 光强增加的百分比 '00000000 14.214.2I I I I I I I ?-=== 6.4.计算波长为253.6nm 和456.1nm 的两条谱线瑞利散射的强度之比。 解:瑞利散射的散射强度为 4()I f λλ-= 44 253.61144456.122()(253.6)21.5()(456.1) I f I f ----=≈≈λλλλ 6.5.太阳光束由小孔射入暗室,室内的人沿着与光束垂直及与之成045的方向观察这束光时,见到瑞利散射的散射强度之比等于多少? 解:散射光的强度为 20(1cos )I I αα=+

光波导原理及器件简介

包层n 2 芯区n 1 图1. 三层平面介质波导 图2. 矩形波导 图3. 圆光波导 图4. 椭圆光波导 光波导原理及器件简介 摘要: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的出现,导致了半导体电子学、导波光学、非线性光学等一系列新学科的涌现。20世纪70年代,由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技术的重要突破,导致了以光导纤维通信、光信息处理、光纤传感、光信息存储与显示等为代表的光信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导波光学理论是光通信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集成光学、光纤传感等学科的基础。本文简述了光波导的原理,并着重介绍光波导开关。 关键词:光波导,波导光学,平面光波导,光波导开光 1.引言 1.1光波导的概念 波导光学是一门研究光波导中光传输特性及其应用的学科。以光的电磁理论和介质光学特性的理论为基础,研究光波导的传光理论、调制技术及光波导器件的制作与应用技术。导波光学系统是由光源、光波导器件、耦合器、光调制器及光探测器等组成的光路系统。 光波导是将光波限制在特定介质内部或其表面附近进行传输的导光通道。简单的说就是约束光波传输的媒介,又称介质光波导。介质光波导的三要素是:“芯/包”结构,凸形折射率分布(n1>n2),低传输损耗。光波导常用材料有:LiNbO3、Si 基(SiO2、SOI )、Ⅲ-Ⅴ族半导体、聚合物等。 1.2光波导的分类 按几何结构分类,光波导可分为:平面(平板)介质波导,矩形(条形)介质波导,圆和非圆介质波导。

按波导折射率在空间的分布分类,光波导可分为:非线性光波导(n=n(x,y,z,E)),线性光波导(n=n(x,y,z))。线性光波导又可分为:纵向均匀(正规)光波导 (n=n(x,y)),纵向均匀(正规)光波导(n=n(x,y))。 2.光波导的原理简介 一种为大家所熟知的介质光波导就是通常具有圆形截面的光导纤维,简称为光纤。然而,集成光学所注重的光波导往往是平面薄膜所构成的平板波导和条形波导,这里,我只讨论平面光波导。 最简单的平板波导由三层材料所构成,中间一层是折射率为 n1的波导薄膜,它沉积在折射率为 n2的基底上,薄膜上面是折射率为 n3的覆盖层,一般都为空气。薄膜的厚度一般在微米数量级,可与光的波长相比较。薄膜和基底的折射率之差一般在10-1和10-3之间。为了构成真正的光波导,要求n1必须大于 n2和 n3,即 n1>n2>=n3。这样,光能限制在薄膜之中传播。 假定导波光是相干单色光,并假定光波导由无损耗,各向同性,非磁性的无源介质构成。 光在平板波导中的传播可以看作是光线在薄膜—基底和薄膜—覆盖层分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在薄膜中沿 Z 字形路径传播。光在波导中以锯齿形沿Z 方向传播,光在x 方向受到约束,而在y 方向不受约束。 在平板波导中,n1>n2且 n1>n3,当入射光的入射角θ1超过临界角θ0时: 入射光发生全反射,此时,在反射点产生一定的位相跃变。我们从菲涅耳反射公式: 出发,推导出反射点的位相跃变φTM 、φTE 为:

光的散射和吸收

光通过某种物体时,光的强度降低,其原因是散射和吸收。 吸收分为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光通过物体时,不论何种波长,都被同等程度地吸收,称为一般吸收。如果白光通过一般吸收介质时,白光只会变暗,颜色不会发生变化,绝对的一般吸收介质是不存在的。选择吸收是指介质对某个频段范围内的光吸收的特别多,对于其他波长的光吸收得很少,例如绿玻璃,是因为玻璃对白光中的红光、蓝光等吸收特别多,对于绿光吸收得很少,所以玻璃就显示为绿色。 体色和表面色是有区别的,对于显示体色的物体,光需要透射进入介质一定深度,然后发射反射或散射,脱离介质表面。光透射进入介质一定深度时,其中某些波长的光被选择吸收,介质显示为未被吸收波长的光。表面色是由于被表面反射的原因,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反射程度不同,如黄金对黄光反射能力非常强,但对其他颜色的光反射能力很弱,因而黄金显示为金黄色,透过黄金的光为蓝绿色。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770~390纳米之间。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770~622nm,感觉为红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黄色;577~492nm,绿色;492~455nm,蓝靛色;455~390nm,紫色。1666 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他用实验说明太阳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光,并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波长。烟颗粒的直径小于0.1微米。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纳米,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纳米,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纳米,水分子直径为0.4纳米。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按照分散剂可以分为三类: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分散系中依据分散相的微粒大小不同,系统具有不同性质,依据颗粒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三类:溶液(分散质颗粒直径小于1纳米)、胶体(分散质颗粒直径为1-100纳米)、浊液(分散质颗粒直径大于100纳米)。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液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 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大小在1~100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几乎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注意:当有光线通过悬浊液时有时也会出现光路,但是由于悬浊液中的颗粒对光线的阻碍过大,使得产生的光路很短。 可见光的波长约在400~700nm之间,当光线射入分散体系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可能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体系,由于分散质的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使体系呈现混浊。 (2)当光线通过胶体溶液,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半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小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出现丁达尔现象。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分子直径小于1纳米),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 1869年,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发现了丁达尔现象。丁达尔现象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它在实验室里可用于胶体与溶液的鉴别。光射到微粒上可以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当微粒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时,发生光的反射;二是微粒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散射出来的光称为乳光。 散射光的强度,随着颗粒半径增加而变化。悬(乳)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太大,对于入射光只有反射而不散射;溶液里溶质微粒太小,对于入射光散射很微弱,观察不到丁达尔现象;只有溶胶才有比较明显的乳光,这时微粒好像一个发光体,无数发光体散射结果,就形成了光的通路。 散射光的强度,还随着微粒浓度增大而增加,因此进行实验时,胶体浓度不要太稀 在暗室中,让一束平行光线通过肉眼看来完全透明的胶体,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可以观察到有

第六章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第六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1.一固体有两个吸收带,宽度都是30nm 。一带处在蓝光区(450nm 附近),另一带处在黄色区(450nm 附近)。设第一带的吸收系数为501cm -,第二带的吸收系数为2501cm -。试描绘出白光分别透过0.1mm 及5mm 的该物质后在吸收带附近光强分布的情况。 解:根据朗伯定理 0a d I I e α-= 白光透过0.1mm 的该物质后在吸收带附近光强分布 500.010000.6065a d I I e I e I α--?==≈蓝 2500.010000.0821a d I I e I e I α--?==≈黄 白光透过5mm 的该物质后在吸收带附近光强分布 500.5110001.388810a d I I e I e I α--?-===?蓝 2500.55500050166410a d I I e I e I α--?-===?黄 2.某种介质的吸收系数a α为0.321cm -,求透射光强为入射光强的0.1、0.2、0.5及0.8倍时,该介质的厚度各为多少? 解:根据朗伯定理 0a d I I e α-=得: 0 1 ln a I d I α=- 1010.1ln 0.17.1960.32 I d cm I ==-=当时,; 2010.2ln 0.2 5.030.32 I d cm I ==-=当时,; 3010.5ln 0.5 2.1660.32I d cm I ==-=当 时,;

4010.8ln 0.80.6970.32I d cm I ==-=当时,. 3.如果同时考虑到吸收和散射都将使透射光强度减弱,则透射光表达式中的α可看做是由两部分合成,一部分a α是由于真正的吸收(变为物质分子运动),另一部分s α(称为散射系数)是由于散射,于是该式可写作()0a s d I I e αα-+=。如果光通过一定厚度的某种物质后,只有0020的光强通过。已知该物质的散射系数等于吸收系数的12,假定不考虑散射,则透射光强可增加多少? 解:根据朗伯定理 ()0a s d I I e αα-+= 011()ln ln 0.2a s I d I d +=-=-αα 2a s αα=又根据得: 21(ln 0.2)3a d =-α 所以,不考虑散射时 '2/300000 (0.2)34.2a d I I e I I -===α 光强增加的百分比 '00000000 14.214.2I I I I I I I ?-=== 4.计算波长为253.6nm 和456.1nm 的两条谱线瑞利散射的强度之比。 解:瑞利散射的散射强度为 4()I f λλ-= 44 253.61144 456.122()(253.6)21.5()(456.1)I f I f ----=≈≈λλλλ 5.太阳光束由小孔射入暗室,室内的人沿着与光束垂直及与之成045的方向观察这束光时,见到瑞利散射的散射强度之比等于多少? 解:散射光的强度为 20(1cos )I I αα=+

《光波导理论与技术 李玉权版》第一、二章

——自学《光波导理论与技术李玉权版》笔记 第1章绪论 (2) 1.1 光通信技术 (2) 1.2 光通信的发展过程 (2) 1.3 光通信关键技术 (3) 1.3.1 光纤 (3) 1.3.2 光源和光发送机 (5) 第2章电磁场理论基础 (7) 2.1 电磁场基本方程 (7)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7) 2.1.2 电磁场边界条件 (8) 2.1.3 波动方程和亥姆霍兹方程 (10) 2.1.4 柱型波导中的场方程 (11) 2.2 各向同性媒质中的平面电磁波 (13) 2.2.1 无界均匀媒质中的均匀电磁波 (13) 2.2.2 平面电磁波的偏振状态 (13) 2.2.3 平面波的反射和折射 (15) 2.2.4 非理想媒质中的平面电磁波 (16) 2.3 各向异性媒质中的平面电磁波 (18) 2.3.1 电各向异性媒质 (18) 2.3.2 电各向异性媒质中的平面波 (18) 2.4 电磁波理论的短波长极限——几何光学理论 (22) 2.4.1 几何光学的基本方程——eikonal方程 (22) 2.4.2 光线传播的路径方程 (24) 2.4.3 路径方程解的两个特例 (25) 2.4.4 折射定律与反射定律 (28)

第1章 绪论 1.1 光通信技术 光通信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巨大的传输带宽 石英光纤的工作频率为0.8~1.65m μ ,单根光纤的可用频带几乎达到了200THz 。即便是在1.55m μ 附近的低损耗窗口,其带宽也超过了15THz 。 (2) 极低的传输损耗 目前工业制造的光纤载1.3m μ 附近,其损耗在0.3~0.4dB/km 范围以内,在 1.55m μ波段已降至0.2/dB km 以下。 (3) 光纤通信可抗强电磁干扰,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就提高了这种通信手 段的保密性,同时也不会产生电磁污染。 1.2 光通信的发展过程

第六章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第七章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光通过物质,其传播情况发生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光强随光深入物质而减弱:光能或被物质吸收,或向各个方向散射所造成。 二、物质中光的传速度小于真空中的,且随频率变化,光的色散。 这都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实质上是光和原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的。 § 1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折射现象的解释 、电偶极子模型(理想模型) 用一组简谐振子来代替实际物质的分子,每一振子可认为是一个电偶极子,由两个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带电粒子组成,电偶极子之间有准弹性力作用,能作简谐振动。 两种振子: 原子内部电荷的运动(电子振子):核假定不参加运动,准弹力的中心分子或原子电荷的振动和整个分子的转动(分子振子): 质量较大的一个粒子可认为不参加运动经典解释模型 P:电偶极子,向外辐射电磁波 电动力学证明,电偶极子辐射电磁波矢P eZ Z Acos t Z:离开原点的距离

E o C R:观察点与偶极子的距离 S E H EH o C 由上面式子,光在半径为R的球面上各点的位相相等(球面波)落后原点R C 但振幅则随角度,即波的强度I (能流密度)在同一波面上 分布不均匀,见图一,1最大(赤道面上)在两极即偶极子轴线方向上 2 Q 0, I 0 。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初步解释 原子、分子:10 8cm 光波长:10 5 cm 在固或液物中,可认为在一个光波长范围,分子的排列非常有规律,非常密集,或可以认为是连续的。 总说明:光通过物质,各分子将依次按入射光到达该分子时的位相作受迫振动,在一分了的不同部分,入射光的位相差忽略不计。各分子受迫振动,依次发出电磁波, 所有这些次波保持一定位相关系(同惠一原理中次波) eA 4 °e2R 2 sin cos (t R) c -E2 o c 2 2 4 o e A 32 2CR2 .2 sin

6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1.一固体有两个吸收带,宽度都是30nm,一带处在蓝光区(450nm 附近),另一带处在黄光区(580nm 附近)。设第一带吸收系数为50cm -1 ,第二带的吸收系数为250cm -1 .试绘出白光分别透过0.1mm 及5mm 的该物质后在吸收带附近光强分步的情况。 解:当白光通过0.1mm 后的光强I b =I 0e -ad =I 0e –50 x 0.01 =0.606 I 0 I y =I 0e –250 x 0.01=0.082I 0 当白光通过5mm 后,光强I y =I 0e –a d =I 0e –250 x 0.5=5.167x10 –55 I 0=0 I b =I 0e –a d =I 0e –50 x .0.5 =1.389 x10 –11 I 0 两种情况下颜色不同。 2.某种介质a α为0.32cm –1.求投射光强为入射光强的0.1、0.2、0.5、及0.8倍时,该介 质的厚度各多少? 解:由朗伯定律 I=I 0e –a x d ? d = – ㏑ I I / a a d 1= - ㏑0.1/0.32 =7.196 cm d 2=-㏑0.2/0.32=5.03 cm d 3=-㏑0.5/0.32 =2.166 cm d4=-㏑0.8/0.32=0697 cm 3.如果同时考虑到吸收和散射都将使透射光强减弱,则透射光表达式中的 a 可看作是由两部分和成, 一部分a a 是由于真正的吸收(变为物质分子的热运动),另一部分a a (称为散射系数)是由于散射,于是该式可写作I=I 0e – ( a a +a s )l .如果光通过一定厚度的某种物质后,只有20%的光强通过。已知该物质的散射系数等于吸收系数的1/2。假定不考虑散射,则透射光强可增加多少? 解:由已知列方程 I 0e -(a a +1 2a a )l =I 0 ×20% 解得:a a l =-2 3㏑0.2 当不考虑散射时,a s =0 则I= I 0e –al =I 0e - 2 3 ㏑0.2 =0.342 I 0 I -0.2 I 0 =0.142I 0 故 p = 0.2I I I - =14.2即透射光增加14.2% 4.计算波长为253.6nm 和 546.1 nm 的两谱线 瑞利散射的强度比。 解:由瑞利散射定律,散射光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12 I I = 42 4 1 λλ= 44 (546.1) (253.6) =21.5 5.太阳光由小孔入射到暗室,室内的人沿与光线垂直及与之成45o 的方向观察这 束光线 时,见到瑞利散射的光强之比等于多少?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第六章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当光波在媒质中传播时,由于光波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一般呈现两种效应,一种是速度减慢引起的折射和双折射现象;另一种是光能减弱的消光(extinction)现象。消光现象中,将光能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是吸收(absorption)现象;而有部分光波沿其它方向传播,是散射(scattering)现象。对于沿原方向传播的光波来说,这两种现象都使光能减弱,起消光作用。 §6.1 吸收现象 在一个波长范围内,若某种媒质对于通过它的各种波长的光波都作等量(指能量)吸收,且吸收量很小,则称这种媒质具有一般吸收(general absorption)性。若媒质吸收某种波长的光能比较显著,则称它具有选择吸收(selective absorption)性。如果不把光局限于可见光范围以内,可以说一切物质都具有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两种特性。 从媒质的吸收光谱中,可知媒质对那些波长的光具有选择吸收性。一般地讲,固体和液体选择吸收的波长范围较宽,称之为吸收带;而稀薄气体选择吸收的波长范围很窄,表现为吸收线。 选择吸收性是物体呈现颜色的主要原因。带色物体一般有体色和表面色区分。 光谱中的每一种颜色都是纯色在。纯色是很少看到的,绝大多数物体的颜色通常是混合色。 §6.2吸收定律 返回〉〉1729年,Bouguer根抿实验建立一个吸收定律,

或 (6.1)吸收定律可写成 (6.2)出消光定律 (6.3) §6.3色散现象 返回〉〉 光进入媒质后,光的传播速度要发生变化,因而光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要发生折射。实验还表明,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媒介中的波速 也是不同的,或者说折射率是波长的函数,即。因而各色光在折射时将折向不同的方向,这是色散现象。白色光入射棱镜时,就能看到色散现象。 称曲线为色散曲线,图6-14示出几种制作棱镜的材料的色散 曲线,这些曲线的形状大致相同,它们都满足Cauchy方程,且都小于零。所有不带色透明物质,在可见光区内都显示出这样的色散曲线。 通常把叫做物质的色散关系。若色散满足,则称之为正常色散,满足Cauchy方程的媒介都属于正常色散。

第6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第六章 光的吸收 散射和色散 1.一固体有两个吸收带,宽度都是30nm,一带处在蓝光区(450nm 附近),另一带处在黄光区(580nm 附近)。设第一带吸收系数为50cm -1,第二带的吸收系数为250cm -1.试绘出白光分别透过0.1mm 及5mm 的该物质后在吸收带附近光强分步的情况。 解:当白光通过0.1mm 后的光强I b =I 0e -ad =I 0e –50 x 0.01=0.606 I 0 I y =I 0e –250 x 0.01=0.082I 0 当白光通过5mm 后,光强I y =I 0e –a d =I 0e –250 x 0.5=5.167x10 –55I 0=0 I b =I 0e –a d =I 0e –50 x .0.5 =1.389 x10 –11I 0 两种情况下颜色不同。 2.某种介质 a α为0.32cm –1.求投射光强为入射光强的0.1、0.2、0.5、及0.8倍时,该介质的 厚度各多少? 解:由朗伯定律 I=I 0e –a x d ? d = – ㏑ I I / a a d 1= - ㏑0.1/0.32 =7.196 cm d 2=-㏑0.2/0.32=5.03 cm d 3=-㏑0.5/0.32 =2.166 cm d4=-㏑0.8/0.32=0697 cm 3.如果同时考虑到吸收和散射都将使透射光强减弱,则透射光表达式中的 a 可看作是由两部分和成, 一部分a a 是由于真正的吸收(变为物质分子的热运动),另一部分a a (称为散射系数)是由于散射,于是该式可写作I=I 0e – (a a +a s )l .如果光通过一定厚度的某种物质后,只有20%的光强通过。已知该物质的散射系数等于吸收系数的1/2。假定不考虑散射,则透射光强可增加多少? 解:由已知列方程 I 0e - (a a +12a a )l =I 0 ×20% 解得:a a l =-2 3㏑0.2 当不考虑散射时,a s =0 则I= I 0e –al =I 0e - 23 ㏑0.2 =0.342 I 0 I -0.2 I 0 =0.142I 0 故 p = 0 0.2I I I - =14.2即透射光增加14.2% 4.计算波长为253.6nm 和 546.1 nm 的两谱线 瑞利散射的强度比。 解:由瑞利散射定律,散射光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第6章非线性光散射

第6章 非线性光散射 主要内容: ● 本章介绍两种主动三阶非线性光学现象:受激拉曼散射和受激布里渊散射。 主要采用经典理论模型,讨论两种非线性散射的物理机制和规律。 ● 前言中综述几种线性光散射现象;指出非线性光散射与线性光散射的区别。 6.1 前言 光散射是光通过介质后发生能量按频率重新分布的现象。 光散射起因于介质折射率的不均匀分布。 按引起介质光学非均匀性的原因的不同,自发辐射光散射可分成以下几类: a) 瑞利散射: 起因于原子、分子空间分布的随机起伏,散射中心的尺度远小于波长。 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关系为4 .1/scatt I λ∝,即波长越短,散射光越强。散射光的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相同,属于弹性散射。 b) 瑞利翼散射: 起因于各向异性分子的取向起伏。 散射光的光谱向入射光波长的两侧连续展宽,属于非弹性散射。 c) 拉曼散射: 起因于介质内原子、分子的振动或转动所引起。也是一种非弹性散射。 散射光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不同,频移量较大,相应于振动能级差。 散射光频率红移者,称为斯托克斯散射光; 散射光频率兰移者,称为反斯托克斯散射光。 d) 布里渊散射: 起因于介质密度随时间周期性起伏形成的声波。也是一种非弹性散射。 散射光的频移量较小,相应于声子能量。 也有斯托克斯和反斯托克斯两种散射光。 图6.1.1给出以上几种自发辐射光散射的光谱图。

图6.1.1几种自发辐射光散射的光谱图比较 自发辐射光散射(如普通拉曼散射与布里渊散射),因入射光较弱,入射光并不改变介质的光学特性,散射光仍是非相干的自发辐射光。 受激辐射光散射(如受激拉曼散射与受激布里渊散射),入射激光会改变介质的光学性质,散射光也是相干的受激辐射光。属于三阶非线性效应。 两种受激散射光具有如下新的特性: (1) 高输出强度。受激辐射的输出光可达到与入射光同数量级的强度,甚至更强(具放大作用)。受激散射光可把入射激光能量耗尽。 (2)高定向性。前向和后向受激散射光的发散角可达到与入射激光相近的发散角。如达到毫弧度,甚至衍射极限。 (3)高单色性。散射光谱的宽度明显变窄,可达到与入射激光相当或更窄的单色光。 (4)脉宽压缩性。受激散射光脉冲宽度远小于入射激光脉冲宽度。 (5)阈值性。入射激光的强度大于某一阈值光强后,散射光的相干性、方向性和散射光强才有明显提高。 (6)高阶散射特性。在加强输入光强或增加介质长度时,可出现较多高阶斯托克斯散射光和反斯托克斯散射光。 (7)相位共轭特性。所产生的受激散射光的相位特性与入射激光的相位特性有共轭关系。 6.2 受激拉曼散射 6.2.1 受激拉曼与自发拉曼 之外,Raman在1928年发现自发拉曼散射。在散射光谱中除了原频率成分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光通过物质,其传播情况发生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光强随光深入物质而减弱:光能或被物质吸收,或向各个方向散射所造 成。 二、物质中光的传速度小于真空中的,且随频率变化,光的色散。 这都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实质上是光和原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的。 §1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折射现象的解释 一、电偶极子模型(理想模型) 用一组简谐振子来代替实际物质的分子,每一振子可认为是一个电偶极子,由两个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带电粒子组成,电偶极子之间有准弹性力作用,能作简谐振动。 两种振子: 原子内部电荷的运动(电子振子):核假定不参加运动,准弹力的中心 分子或原子电荷的振动和整个分子的转动(分子振子): 质量较大的一个粒子可认为不参加运动 经典解释模型 :P 电偶极子,向外辐射电磁波 t A Z eZ P cos :Z 离开原点的距离 电动力学证明,电偶极子辐射电磁波矢 )(cos sin 42 20c R t R e eA E c E H 0

R :观察点与偶极子的距离 2 01E c EH H E S 2 2 242202sin 321 CR A e E c I S o 由上面式子,光在半径为R 的球面上各点的位相相等(球面波)落后原点C R 。 但振幅则随 角度,即波的强度I (能流密度)在同一波面上。 分布不均匀,见图I ,2 最大(赤道面上)在两极即偶极子轴线方向上 0 ,0 I Q 。 二、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初步解释 原子、分子:cm 810 光波长:cm 510 在固或液物中,可认为在一个光波长范围,分子的排列非常有规律,非常密集,或可以认为是连续的。 总说明:光通过物质,各分子将依次按入射光到达该分子时的位相作受迫振 动,在一分了的不同部分,入射光的位相差忽略不计。各分子受迫振动,依次发出电磁波,所有这些次波保持一定位相关系(同惠一原理中次波) 说明1:各向同性均匀物质中的直线传播 所有分子振子在各方向有相同的图有频率,分子受迫振动发出次级电磁波将与入射光波迭加,从而改变合成波位相,改变了它的传播速度(位相速度)

第6章非线性光散射

第6章 非线性光散射 主要内容: 本章介绍两种主动三阶非线性光学现象:受激拉曼散射和受激 布里渊散射。主要采用经典理论模型,讨论两种非线性散射的 物理机制和规律。 前言中综述几种线性光散射现象;指出非线性光散射与线性光 散射的区别。 6.1 前言 光散射是光通过介质后发生能量按频率重新分布的现象。 光散射起因于介质折射率的不均匀分布。 按引起介质光学非均匀性的原因的不同,自发辐射光散射可分成以下几类: a) 瑞利散射: 起因于原子、分子空间分布的随机起伏,散射中心的尺度远小于波长。 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关系为,即波长越短,散射光越强。散射光的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相同,属于弹性散射。 b) 瑞利翼散射: 起因于各向异性分子的取向起伏。 散射光的光谱向入射光波长的两侧连续展宽,属于非弹性散射。 c) 拉曼散射: 起因于介质内原子、分子的振动或转动所引起。也是一种非弹性散射。 散射光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不同,频移量较大,相应于振动能级差。 散射光频率红移者,称为斯托克斯散射光; 散射光频率兰移者,称为反斯托克斯散射光。

d) 布里渊散射: 起因于介质密度随时间周期性起伏形成的声波。也是一种非弹性散射。 散射光的频移量较小,相应于声子能量。 也有斯托克斯和反斯托克斯两种散射光。 图6.1.1给出以上几种自发辐射光散射的光谱图。 图6.1.1几种自发辐射光散射的光谱图比较 自发辐射光散射(如普通拉曼散射与布里渊散射),因入射光较弱,入射光并不改变介质的光学特性,散射光仍是非相干的自发辐射光。 受激辐射光散射(如受激拉曼散射与受激布里渊散射),入射激光会改变介质的光学性质,散射光也是相干的受激辐射光。属于三阶非线性效应。 两种受激散射光具有如下新的特性: (1) 高输出强度。受激辐射的输出光可达到与入射光同数量级的强度,甚至更强(具放大作用)。受激散射光可把入射激光能量耗尽。 (2)高定向性。前向和后向受激散射光的发散角可达到与入射激光相近的发散角。如达到毫弧度,甚至衍射极限。 (3)高单色性。散射光谱的宽度明显变窄,可达到与入射激光相当或更窄的单色光。 (4)脉宽压缩性。受激散射光脉冲宽度远小于入射激光脉冲宽度。 (5)阈值性。入射激光的强度大于某一阈值光强后,散射光的相干性、方向性和散射光强才有明显提高。 (6)高阶散射特性。在加强输入光强或增加介质长度时,可出现较多高阶斯托克斯散射光和反斯托克斯散射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