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诗歌鉴赏考点分析高考语文《考试讲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并且做出两点具体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
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
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要紧体如今常见表达技巧上。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
【高考预测】2017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以及观点评价也会间或浮现在试卷中。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别失为一大热点。
4.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明白,各考点综合考查。
为习惯这一考查动向,小论文性质的答案预计将在将来的考试中应运而生。
如此的答案可以非常好地体现考生诗歌阅读的审美素质,字数也许在100字左右。
5.立脚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明白,从前后顺序或照顾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对于同一题材的别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重点剖析】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制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日子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别仅是现实日子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因此又称为“意象”。
意象是寄予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个儿的心里世界,把客观的物象通过挑选、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关雎》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关雎》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关雎》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关雎》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原文翻译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
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关雎》诗歌赏析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
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
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
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
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鉴赏》,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题临安邸》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韵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题临安邸》注释⑴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旅店。
⑵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⑶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⑷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题临安邸》鉴赏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燕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燕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燕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燕歌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燕歌行》原文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燕歌行》原文翻译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
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
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
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
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燕歌行》诗歌赏析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
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
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
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
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
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1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语文网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诗歌分类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方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
主要写法: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方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读诗时要"想诗"。
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古典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非常重要的题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也有所变化,在题目形式、诗歌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篇1: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8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
《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6、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7、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8、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翻译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歌赏析齐明帝建武二年(495)的春天,谢朓外任宣城太守,从建康乘船,逆长江西行,这首诗是五言古诗就是在乘船途中船靠三山作的。
题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人们点明了登三山的时间、地点、事情和所望的对象。
从山上回望京邑,诗中表现山自已对往昔欢会的留念和去国怀还的忧思之情。
全诗十四句分三层。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
作者以古人的“望京”来比自己的“望京”: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以王粲、潘岳比自己。
汉末王粲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七哀诗三首其一)》和潘岳有“引领望京邑,南路在伐珂”(《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之诗句。
语文知识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方法

免费范文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免费范文。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方法诗歌鉴赏技巧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鉴赏技巧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方法诗歌鉴赏技巧三: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技巧四:炼字型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完整版)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解析】14.BE【试题分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十五从军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十五从军征》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望:远远地望去。
松柏:松树、柏树。
冢: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即野葵。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做。
羹: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贻:送,赠送。
沾:渗入。
《十五从军征》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总之-古诗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目录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1)(2017.山东卷) (1)(2017.浙江) (2)(2017.天津) (3)(2017 新课标Ⅲ) (4)(2017.新课标Ⅱ) (4)(2017 .江苏卷) (5)(2017.上海) (6)(2017北京) (7)(2017 新课标Ⅰ) (8)(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①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鉴赏诗歌的话言——炼字,一般遵循以下步骤: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意思是“江水回旋,两边的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乌云笼罩,太阳隐去,群峰攒聚”。
“斗”字生动地描写了崖石耸峙对立的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刻画了光线不明,群蜂好像连在一起的密集、重叠之态。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青不开对整首诗的理解。
而理解诗歌需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由首联中“旷然”和尾联中“此行为知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题不是表达蜀道的艰险,而是诗人把自己将要见到知己的愉悦之情赋予蜀道的崇山峻岭之间。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垓下歌》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垓下歌》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垓下歌》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垓下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垓下歌》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原文翻译我力可拔山啊,豪气可盖世。
时运不济啊,我的乌骓马也不走了。
乌骓马不走了,我能怎么办啊?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啊?《垓下歌》注释1.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2.奈何:怎么办3.奈何:怎样;怎么办4.若:你《垓下歌》创作背景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
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秦亡以后,长达五年的时间内项羽与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战争。
但由于坑杀20万秦国降卒,迸咸阳后又再烧杀抢掠,项羽早已失去民心,就只他分封诸侯的作法,就完全背离了黎民百姓渴望安定统一的愿望。
项羽终于在垓下陷入刘邦的重重包围之中,损兵折将,粮草吃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一个黑沉沉的夜里,项羽忽然听到从四面刘邦的军营中传来一阵阵楚国的歌声,项羽大吃一惊,误认为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全占领了,他慌张地从床上爬起来,饮酒消愁。
项羽身边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十分宠爱,多年来一直跟随左右,与他形影不离;还有一匹毛色青白相间的骏马,项羽经常骑着它行军打仗。
项羽看着即将永别的美人,看着心爱的骏马,忍不住唱出了这首慷慨悲凉的《垓下歌》。
作诗之后,项羽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
《垓下歌》诗歌赏析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基本知识点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基本知识点高考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考试,语文这一科也是占有很大的比分,其中诗歌鉴赏是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基本知识点1鉴赏手法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一、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点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算是贬抑,对事物举行否定、贬低;“扬”算是褒扬,对事物举行确信、赞赏。
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具方面,另一具方面起衬托作用。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个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别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定的联系,但经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观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
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群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举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不的事物突出要紧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别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算是打比方;“兴”,算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办法技巧】1.解题思路(1)要了解要紧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后要仔细阅读[相关资料链接]的内容。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
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
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所以,关于有点诗歌要经过背景材料才干读知道诗的主旨。
(4)观赏诗歌别能离开诗歌整体。
所以别要忘了最终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1)明确运用了啥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是怎么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语文知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龟虽寿》原文翻译及鉴赏

免费范文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龟虽寿》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免费范文。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龟虽寿》原文翻译及鉴赏》,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龟虽寿》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龟虽寿》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腾一作: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原文翻译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庆幸,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龟虽寿》注释1.该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
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这首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此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寿,长寿。
3.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4.“螣(téng)蛇”二句: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诗歌分类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常用鉴赏术语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常考意境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表现手法鉴赏(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2017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小结归纳

①考查诗歌标题在诗中的作用; ②考查关键字词、句子在诗中的作用;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qióng:此代指竹杖。塍 chéng:田埂子。(06年四川)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 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 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 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
直接 表达
内容 情感 间接 表达 表达 技巧
修辞 手法 表达 方式 形 象
描写、记叙、 说明、议论、 抒情 语言风格
1、把握诗歌情感 ①把握诗歌情感的时候,要注意整合命 题者所给的信息,如标题、序言、注释, 题干中隐含的信息; ②知人论世,根据作者的有关时代、诗 歌风格等来增加自己对诗歌理解的信息量。 ③要注意整体感知全诗,不得断章取义; 要尊重作者思想和命题者的意图。
第一、如何分析语言风格
1、从诗歌题材角度分析; 2、从表达技巧角度分析; 3、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 4、从语言角度分析。
5、鉴赏标题、诗句在诗中的作用 ①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 容主要从表达技巧、塑造形象、表达情感、 表达效果四个方面。 ②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一般根据题干要 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一般先总说,然 后分说。
2、赏析表达技巧 ①有多种称谓,被称为手法、表达技巧、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 ②鉴赏诗歌手法应遵循如下原则:整体 手法优于局部手法,特殊手法优于一般手 法,主要手法优于次要手法。总而言之, 要选择最符合题意的手法。
2、赏析表达技巧 ③回答表达技巧时,应先总说手法,然 后结合诗句对手法具体分析,再揭示手法 所借助的形象背后的感情,并对表达效果 做一个小结。 ④技巧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 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方式议论、描写、 说明、描写、抒情。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登金陵凤凰台》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
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
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