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2

卫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2
卫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2

卫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检验教研室编2003083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卫生微生物学(sanitary microbiology)

课程号(代码):50405630

课程类别:

学时:51 学分:3

二、教学目的要求

卫生微生物学是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悉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和动植物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及控制和消除有害微生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及促进健康服务。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生态、生境特征,各种环境微生物的来源、种类,生存条件和特点,指标微生物的确定原则和检测方法,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方法等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科学研究和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在教学过程既要注重理论上的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又要强调联系实验实习和具体案例分析等实践的重要性。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也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进程,适当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基本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卫生微生物学的简史沿革,启蒙时期对病原的认识:四大文明古国的成就。实验卫生微生物学时期,微生物的发现:列文虎克的显微镜。对微生物的卫生学认识,微生物学科的形成:巴斯德的成就。近代与现代的微生物学,疾病预防的卫生学起源:中国种人痘与琴纳的牛痘,梅契尼可夫与艾里希学说的统一。卫生微生物学学科的确立:生物学、化学等学科对微生物和卫生微生物学学科形成的作用。卫生微生物学的定义*,卫生微生物学定义的范畴*。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范畴:各种空间和环境、环境与健康。不同生境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土壤、空气、水及其他环境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方法:现代各种仪器与技术的应用。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学科的发展、环境与健康、标准制订等。卫生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及其研究前景。

第二章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生态基本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在微生物学和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相关概念: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境(habitat)、微小生境(microhabitat)或微小环境;龛(niche)。

不同环境的微生物生态特征:土壤、水、空气、食品。

微生物生态的研究,微生物生态学是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健康的需求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生态的基本规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定律: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综合作用定律。

微生物生态演化的自然选择与适应:变异性,选择性,适应性。

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生态规律: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高等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生态关系。种间共处(neutralism)、偏利共生(commensalism)、互利共生(mutualism)、互惠共生(synergism)、竞争(competition)、拮抗(amensalism)、捕食(predation)和寄生(parasitism)。

微生物生态平衡与失调: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应用:在病因研究、认识疾病本质、疾病防治、环境污染等研究中的作用。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前景。

第三章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环境中常见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不同种类所致疾病。其它常见环境细菌:常见种类。放线菌、鞘细菌、滑动细菌、蓝细菌等一般特征与作用。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环境中常见酵母菌代表属*:酵母、假丝酵母、红酵母等。

环境中常见霉菌代表属*:曲霉、青霉、镰刀霉、毛霉、根霉、木霉等。藻类:形态与生理特征,环境中常见的藻类。

原生动物: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孢子虫纲。

非细胞型微生物:空气中病毒、水中病毒、土壤中病毒、食品中病毒

第四章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方法

卫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及基本原则:样品的采集原则,注意采样的代表性: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采样。采样的注意事项:无菌手续、避免再污染,标记要清楚。样品的运送原则,尽快送检、注意保护待检微生物、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进行完善的样品交接。

实验室检验原则:具有相应的实验室硬件设施:检测的基本设施和条件与检测任务的统一。具有合格的人员和采用标准方法:人员的资质与水平的保证,方法的统一。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实验室内与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根据卫生检验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

卫生指示微生物可分为四种类型:①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②大肠菌群、粪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等*,③其它指示菌,包括某些特定环境不能检出的菌类(如特定菌、某些致病菌、或其它指示性微生物) *;④病毒*。指示微生物的选择,常用的指示

微生物:菌落总数*,粪便污染指示菌,大肠菌群(coliform group)、大肠杆菌(Escherichae coli)、粪链球菌(fecal Strptococcus Fs)、产气荚膜梭菌*(Clostirdia)。

其它指示微生物:沙门菌与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

(coli phage)、脊髓灰质菌、破伤风梭菌、肠道病毒的指标微生物。大肠杆菌噬菌体f

2

炎病毒(polio virus)减毒疫苗株I。

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方法:样品处理,损伤菌的复苏,注意复苏条件。选择性增菌与分离,针对不同样本和微生物选用不同理化方法与技术。定量计数方法:倾注平板计数法、表面涂布计数法、最可能数法(most probable number, MPN) *。其他方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比浊计数法、微菌落快速计数法。分型鉴定的方法,血清学分型、噬菌体分型、细菌素分型、耐药谱分型、质粒图谱分型。

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核酸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G+C含量测定、基因芯片(gene chips)、蛋白质芯片(protein chips)。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方法的前景。卫生微生物检验和医学微生物检验的区别。

第五章消毒与灭菌

消毒的概念及要求,灭菌的概念及要求*。

一些特殊消毒的概念及要求:医院消毒(disinfection in hospital)*、疫源地消毒(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工业消毒、灭菌,生物消毒(biological disinfection)。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热力,干热与湿热、压力蒸汽。紫外线,紫外线特点与应用。电离辐射,适应范围和条件。滤过除菌,应用范围与条件,基本要求。微波,基本特征与应用的局限性。脉动强光,特点与应用的可能性。等离子体,特点与应用,发展前景。

化学消毒灭菌法:微生物对化学消毒剂的耐受力*,耐受力的顺序与应用。消毒剂的分级,分级的原则与实际应用。常用液体消毒剂及其作用机制: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碘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季胺盐类消毒剂、其他化学消毒

剂。气体消毒剂:种类、应用范围与方法。消毒剂应用剂量的确定:浓度的计算、作用时间,

安全系数,消毒液的污染问题,消毒剂杀菌效果改进的原则、要求与可行性。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处理剂量不同因子剂量确定的原则要求。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温度与湿度及酸碱度,化学拮抗物质。穿透力,穿透的原理与条件、基本要求。

第六章特异性预防免疫

特异性预防免疫的发展简史与现状:特异性预防免疫的分类:特异性预防免疫的分类与特点。人工主动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要点:接种途径、免疫机制等。特异性预防免疫的现状:有效性、局限性和发展要求。特异性预防免疫生物制剂的种类:人工主动免疫生物制剂*:种类与特征。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种类与特征。新疫苗的研制:研制的方法与方向。特异性预防免疫生物制剂应用中的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特异性预防免疫研究与发展前景。

第七章生物危害与生物损伤防护

防生物危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生物战剂,从古至今应用的主要事例,历史与现状。生物战剂与生物恐怖*:生物战剂的发展的潜在威胁:主要事件。警惕和严防生物恐怖:预防为主,有备无患。生物危害战剂的种类与特征:生物战剂类型。生物武器的种类和用途。生物战剂与毒素战剂。对生物战剂的具体要求:基本条件。生物战剂基因技术:发展、前景与防止。生物武器的伤害,侵入多途径性。生物战剂效应:种类与范围。物战剂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地区流行的异常性,生物武器袭击的相关的证据。生物武器伤害的临床表现。生物战剂伤害的防护原则,生物战剂防护的技术。生物危害医学的发展与研究前景。

第八章水微生物

水生境特征。温度、静水压、光照、溶解氧、氢离子浓度、化学物质、营养物质。水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水微生物的来源,水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水中微生物的特点。淡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海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水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水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水微生

物的检测粪便污染指示菌的条件*,生活饮用水卫生细菌学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coliform)*、粪大肠菌群(faecal coliform)*、肠球菌(enterococcus)和产气荚膜梭菌。饮用水卫生细菌学标准*。水中病毒的种类及分布,水中病毒的传播方式,影响水中病毒存活的因素,水中病毒的检验及卫生标准。水中病毒的指标、水中病毒的检测、水中病毒的标准。水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水中病原体的来源水中常见的病原体:沙门菌属(salmonella)*、志贺菌属(shigella)*、大肠埃希菌属(Escherichia coli)*、霍乱弧菌属(vibrio cholerae)*、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气单胞菌(aeromonas)、邻单胞菌属(P.shigelloides)、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结核分枝杆菌、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兰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stiles)、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呼肠孤病毒(reo virus)及轮状病毒(rota virus)。水微生物预防,水体自净,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水中病毒的消除,医院污水处理。水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第九章土壤微生物

土壤生境特征*,土壤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土壤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土壤微生物的检测,土壤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土壤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第十章空气微生物

空气生境特征。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空气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空气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空气微生物污染,传播方式,微生物气溶胶*的定义与意义。空气微生物预防,空气净化与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来源,物理通风法,紫外线照射,负离子发生器,化学消毒剂消毒。空气微生物研究的前景。空气微生物学领域,洁净技术领域,医院感染学领域,实验动物学领域。

第十一章食品微生物

食品生境特征,食品的营养组成:水分、氢离子浓度、温度、渗透压、氧化还原电位、天然防御结构和抑菌物质。食品微生物来源、危害及其预防。食品微生物来源及污染途径:土壤、水、空气、人与动植物、生产环境与食品用具*。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食品变败、食源性疾病、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预防。植物性来源、动物性来源、各种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环节。合理采用食品保藏技术,注意烹调过程中的交叉污染,监督做好食品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改变饮食习惯。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肉毒梭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变形杆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李斯特菌。真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真菌及其毒素。常见真菌毒素*,真菌性食物中毒。各类食品中的微生物:肉类微生物,宰前微生物感染,宰后微生物污染。蛋类微生物,产蛋生殖器内污染,禽蛋产后污染。乳类微生物,乳畜体内感染,外环境微生物污染,鱼贝类微生物。罐头食品微生物,加热杀菌不彻底,密封不良,冷却不充分。粮食微生物,蔬菜、水果微生物,其他食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卫生标准。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采样,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测定,致病菌检验。食品卫生真菌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霉菌的分类鉴定,真菌毒素的检测。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标准*。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第十二章药品微生物

药品生境特征,药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微生物污染药品的途径:原辅料,生产环境,水,操作人员,设备容器及包装材料。药品污染的常见微生物及其危害。规定灭菌药物,非规定灭菌药物。药品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药品微生物检测项目。无菌检查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活螨的检验。药品微生物学标准。药品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生产环境,仪器和设备,原辅料的管理,人员卫生。药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第十三章化妆品微生物

化妆品生境特征,化妆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化妆品的一

次污染,化妆品的二次污染,化妆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及对人体的危害,化妆品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的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数的测定,特定菌的检验,化妆品检验的几个特点,化妆品的微生物学标准,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化妆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中微生物

医院环境微生物,医院环境的生境特征。医院病人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普遍降低,医院是病人高度聚集的场所,诊疗手段在医院中应用普遍,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特点,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来源,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种类*: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沙雷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普罗威登斯菌、副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等沙门菌、结核菌、其他细菌、厌氧菌、真菌和病毒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及其卫生标准。医院环境消毒及其效果评价,消毒方法的选择原则,消毒效果指标,消毒方法及其效果评价。医院污水消毒处理。

公共场所微生物,公共场所生境,公共场所的概念,公共场所的生境特征。公共场所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公共场所的卫生微生物检测与卫生标准。公共卫生用具微生物检测,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公共场所卫生微生物学标准*。公共场所微生物的危害及其预防。公共场所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公共场所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微生物学实验室生境特征:研究对象多具有感染性,废弃物多具有感染性,微生物学实验室是具有污染性的危险环境,消毒、灭菌等方法不当的选择性压力。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的检测及其卫生标准。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的污染及其预防:技术操作环节,设施保障,制度保障,免疫接种和应急措施保障。

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生境特征,极端环境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的检测及其卫生学意义。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安全性。特殊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前景。

第十五章医疗、生活和卫生用品微生物

医疗器械及用品微生物。医疗器械及用品生境特征,高度危险性物品(high risk devices) ,中度危险性物品(intermediate risk devices),低度危险性物品(low risk devices) 。疗器械及用品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disposable medical products),无菌检验*。卫生监督抽样,医疗器械和用品的卫生标准。医疗器械及用品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生活及卫生用品微生物。活及卫生用品生境,生活及卫生用品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生活及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检测及卫生标准。样品微生物污染鉴定,产品杀菌性能、抑菌性能及其稳定性鉴定,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产品卫生标准。生活及卫生用品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医疗、生活及卫生用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二〕基本技能部分

1.卫生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技术

1)握菌悬液比浊法计数的方法和技术,完成菌悬液的10倍系列稀释,掌握菌悬液稀释的基本技术要领及及正确的方法。然后,将稀释的菌悬液约含菌101~103的各管进行倾注琼脂平板计数。

2)完成并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显微镜检查。

3)完成并掌握平板划线接种,斜面接种分离细菌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实验强化有菌观念和无菌操作。

2.水中细菌的检测通过对生活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掌握水中细菌指标菌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学会如何查阅和使用最可能数表。

3.食品中霉菌的检测通过实验学会粮食中霉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和技术。学会真菌涂片、染色和显微镜检测的方法。学会识别青霉、曲霉、毛霉等霉菌的菌落特征和显微镜下的特征。

〔三〕教学时数分配

卫生微生物学,讲习比例约为2:1。见下表。

表卫生微生物学学时分

四、教材

张朝武主编:卫生微生物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年。

五、主要参考资料

1.李影林主编: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2.汪谦主编:现代医学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郁庆福主编:卫生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六、成绩评定

平时考核成绩占10%,实验实习考核成绩占20%,理论考核成绩占70%。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09111130 课程总学时: 40,其中:讲课:38,实验:0,上机:0,实习:2,课外:0 。课程学分:2.5 课程分类:必修 开课学期:春 开课单位: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系教研室 适用专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所需先修课:农业生物环境原理,流体力学、热工基础 课程负责人:马承伟 二、课程内容简介(中英文对照)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工程设计和计算方法。包括农业设施中的采暖、通风和降温等环境调控共性技术的原理、系统设计与设备配置,采暖负荷及通风量等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温室光照环境、 施肥以及湿度环境的调控技术与设备工采暖与保温节能、通风换气与降温、CO 2 程,介绍各类温室以及无土栽培与植物组织培养等现代化设施;畜禽舍的温度环境调控与保温节能、通风换气、光照环境等调控技术与设备工程,各类畜禽舍的特点和环境调控系统的设计配置;畜禽废弃物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废弃物的收集、输送和贮存、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与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得到进行设施环境调控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初步训练,具备解决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实际中有关环境调控工程与科研问题的初步能力。 The basic theory, principles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re taught in the curriculum. It includes the principles, system design and equipment configurations for general environmental control technologies (such as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in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heating load and ventilation rate, etc.). As the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 control technologies to several production fields in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数:108讲课:108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课程的任务: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和建立无菌概念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掌握最基本的无菌操作技能,如接种、纯培养、计数等。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染色技术、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方法、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2. 本实验课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部分。验证性实验主要

通过光学显微镜镜检观察方法进行教学,综合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整记录原始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 (一)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 目的要求 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了解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因其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了解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的要求。 实验内容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 1、试管 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2、容量瓶 主要用于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它是一种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配有磨口塞,瓶颈上刻有标线。 3、量筒 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外壁上有刻度。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5ml、50ml、100ml、250ml等。 4、三角瓶 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5、烧杯 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有些烧杯外壁标有刻度,可以粗略地估计烧杯中液体的体积,这种烧杯叫印标烧杯,也叫刻度烧杯,其分度并不十分精确,允许误差一般在±5%。 6、烧瓶 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璃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理论课教学大纲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学分: 2.5 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4 一、《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以农学(特产)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本科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管理技巧,学会将管理学的原理贯彻和应用于农业企业管理过程之中,并使之掌握和具备关于农业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掌握农业企业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把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架构,二是将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培养学生从现代管理的视角观察、分析和思考农业企业经营中存在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经营形式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农业的内涵、基本特征;明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掌握农业企业经营形式、发展趋势;熟悉农业企业的类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 【主要内容】:农业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现代农业企业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类型;农业企业的概念及发展趋势;农业企业的一般职能及特殊职能;农业企业的类型;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 第二章农业企业制度 【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农业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制度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20102 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英文译名: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课内总学时:72 学分:4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对象:07级三年制高职农产品质量检验专业 执笔人:姚会敏编写日期:2008.4 审核人:批准人: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农业环境学是农产品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农业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地,是食品(农产品)安全的保障。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农业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农用化学物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对农业的影响及防治方法,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环境学的基础理论,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自身对农业环境和农业生物的危害,以及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等农业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使学生对农村环境规划和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有所了解,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1.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环境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分析和研究农业环境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实际的农业环境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严谨求学,务实创新的精神。

(3)具有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三)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1、绪论 教学内容 1.1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概念 1.2环境问题 1.3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4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 教学要求 1)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2)掌握农业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科学)。 2、生态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环境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2.1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2.2生态农业 2.3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 2)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 3、大气污染与农业 教学内容 3.1大气污染概述 3.2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一般规律 3.3大气硫氧化物对植物的影响与危害 3.4大气氟化物对农业生物的危害及防治 3.5其它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3.6大气复合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3.7大气污染危害农业生物的调查鉴定方法 教学要求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编码:0431030706 英文名称: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学时:36学分:2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微生物学 参考教材:杜连祥,路福平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 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实际教学学时制定的,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在不妨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包括前后实验内容的衔接关系),主讲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教学情况或经验,适当地将某些内容的次序加以变更或调整。 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 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与微生物学理论课同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微生物材料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微生物学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与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进行常规常见微生物检测的实验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具备利用微生物学手段分析和解决发酵生产过

程中有关实际问题和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布置以及实验室的规则;使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并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及保养方法;学会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的使用;具有选择和制备培养基的能力;掌握基本染色原理和方法以及制片技术;熟悉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血清学特性,具有菌种初步鉴定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无菌操作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育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 五、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实验一细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1.实验内容与要求: (1)了解加热灭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室常用的几种加热灭菌技术 (2)了解配制培养基的基本材料,学习配制肉汤培养基的方法并掌握其要点。 2.实验材料: (1)培养基组成牛肉膏0.5%,蛋白胨1%,NaCl0.5%,pH值7.2,固体时加琼脂2%。(2)试剂 6mol/lHCl、10%NaOH。 (3)其它工具:台秤、量筒、试管、三角瓶、烧杯、分装架等。 实验二细菌的接种与培养 1.实验内容与要求: (1)掌握无菌操作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技术; (2)了解细菌常用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 (3)了解平板划线分离菌种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2.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八叠球菌(Sarcina sp.)。 (2)培养基:肉汤固体斜面(2个/菌),肉汤液体试管(2管/菌),平板划线接种肉汤固体培养基(10-15ml/皿,2块/菌),平板点接肉汤固体培养基(10-15ml/皿,3支菌用1块),穿刺用肉汤半固体培养基(2管/菌)。 (3)其它工具: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消毒酒精棉球,镊子,试管架,标签纸,培养箱(37℃)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生物实用技术》教学大纲

《生物实用技术》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生物实用技术》的课程性质: 生物学实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实践课程。侧重生物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及其在教学、科研及实践中应用。在本课程中,重点介绍生物基础学科技术,如生物学上常用仪器的使用、标本制作、组织培养技术、食用菌技术等,也介绍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这门实践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 教材: 高贵珍等著. 生物实用技术.内蒙古出版社.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生物科学 (三)《生物实用技术》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生物基本技术操作及技能,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生物学实用技术综合性较强,涉及面广、实践性强,除生物学知识外,还涉及化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需要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学好。要敢于创新,不断进步。 (四)《生物实用技术》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 由于这门课程实践操作性强,建议教学紧紧结合实际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并到实践中观察和动手体验。 (六)考核要求: 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期未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二、正文 第一章生物学常用仪器及使用 主要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生物学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对于生物学上常用的仪器及方法要熟悉,如:一些重要显微镜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采取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到实验室参观一些主要仪器,加强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些生物学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生物显微镜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相差显微镜 三、暗视野显微镜 四、荧光显微镜 五、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其他常用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36个学时的教学,努力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基本技术体系,了解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研究工作中的用途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在微生物检验检测方面能够提高认识,并对技术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以适应就业后在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微生物检验检测业务的需要,也能适应学生今后在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研究性检测业务。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我国粮食生产、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和微生物的关系。 重点介绍我国粮食生产的趋势和供需关系,使学生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无难点 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作用和特征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特征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分布的普遍性和检测特定的微生物的难点 无难点 了解技术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 第二章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社会 第一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植物检疫 第二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食品安全 第三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研究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资源开发以及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无难点 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作用范围 第三章微生物检测技术概述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第三节其它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针对本课程以各项技术为中心展开,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本章首先给各种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概述,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观和一些关键技术的信息。 难点在于理解VBNC的检测 理解各种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方法 第四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一节气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二节液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三节固体的采样和处理 从实际出发,本课程设置了采样技术,对用于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样品的采集进行细致的介绍。 难点在于理解各种采样设备和工具(缺乏实物) 使学生注意到采样行为对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带来的误差,并培养学生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尽量减少采样造成的误差的意识。 第五章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以国标为蓝本,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学生实验中有一定的基础,应无难点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测的国家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国标。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以最新的研究或最经典的研究例子为蓝本,介绍VBNC检测的各种方法 难点在于理解检测的理论原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了解VBNC的检测的方法及其特征,在必要的时候能选择使用。 第六章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 介绍可培养以及难培养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着重介绍菌根菌的分离 难点在于对于微生物的分离效果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分离方法 第二节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 1 病原物的培养 2 非病原物的培养 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着重介绍病原菌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难点在于对于如何传达培养病原微生物时的临场感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完整版)生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生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Bioengineering 课程编码: 学分: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 适用专业:非生物类本科专业 执笔人: 审核人: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生物工程概论是生物类院校一些非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20 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林业、工业、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本课程介绍各项生物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使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工程的基本知识框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关注,为他们了解生物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提供平台,对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高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及择业机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关系。掌握五大生物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并对生物工程的学科发展情况有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生物工程的概念、学科发展情况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了解本学科学习的大致内容。 重点: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2. 生物技术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3. 传统生物技术与现代生 物技术的区别。 难点: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基因工程的概念、主要步骤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基因工程诞生的三大理论 和三大技术) 。了解常用工具酶的催化反应机制及主要用途,三种常用基因克隆载体(质粒、λ 噬菌体和粘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其应用,目的基因的制备方法,重组体的构建及导 入受体细胞的方法,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方法。通过学习为进一步掌握生物技术相关知识和从 事基因工程工作打下基础,并对基因工程的发展动态有初步的了解。 重点: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工具酶的催化机理和用途,三类常用载体的特点和 主要用途,目的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重组 DNA 的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 定方法。 难点:目的基因的克隆策略,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策略和方法,重组克隆筛选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 DNA 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含义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产生 一、传统生物技术 二、近代生物技术 三、现代生物技术 第三节 生物工程的基本内容 一、基因工程 二、细胞工程 三、酶工程 四、发酵工程 五、蛋白质工程 六、五大生物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 第 四节 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及其技术 第 五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 一、 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应用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及其基本特 征 第六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0.25 学时 0.25 学时 0.5 学时 0.25 学时 0.25 学时 0.25 学时 第七节 现代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社会生存的重要影响 第二章 基因工程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概念 第二节 DNA 的结构与功0.5 0.5 学时 学时 0.25 学时 4 学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编号: 课程组长: 总学分值:1分 总学时数:16学时 适用专业:酿酒工程 一、实验教学课程性质和目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课是与微生物学理论课同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微生物材料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够正确制备显微试片,并能独立操作显微镜进行微生物的显微分析; 2.能够通过固体培养的菌落特征,区分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 3.能在独立进行各种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器皿、培养基的灭菌; 4.能够正确选择符合要求的目的菌株,并进行纯培养和简单的种类鉴定。 5.熟悉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微生物、鉴定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配套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四、实验项目内容和要求

1.考核的内容 ①实验的基本操作; ②实验报告,注重考察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实验纪律与实验卫生; ④实验出勤。 2.对实验报告评阅,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能按实验的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撰写是否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考核评分,总分100分。 七、实验开出率 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50% 八、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刘素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 参考资料: [1] 沈萍,范秀荣,李广武主编.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2]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 林稚兰,黄秀梨主编. 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周阜棣,俞子牛,何绍江主编.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徐孝华主编.普通微生物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6]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编.微生物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7] 徐岩,等译.James M.Jay 编著.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7 [8] 赵斌,何绍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2。 执笔人:朱玲审核人: 2017年2月22日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 09003011 课程归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了解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制片、染色和观察技术。 (2)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 (4)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适用专业和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总学时数81,其中理论学时数为54,实验学时数为27。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一)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沈萍等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二)参考书 (1)沈萍著《普通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J. Nicklin etc《Microbiology》,科学出版社,1999。 5、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课要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理论教学部分54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农业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农业生物技术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5 学分:2 适用对象: 农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论文,平时成绩各占70%,20%,10%) 先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 二、课程简介 “生物技术概论”是农科类的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主要有“英语、专业英语、植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本学科综合上述学科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通过讲述“现代事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生物工程各项技术”、“基因克隆、转化、调空及其表达”、以及在“农业、环境、健康和能源”方面的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为今后开展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和学习提供基础。 Biotechnology is a rapidly-developing 21st century techn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that has already made an impact on commercial and non-commercial aspects of human life, such as stem cell research, cloning, pharmaceuticals, food and agriculture, bioenerge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course, appropriate for novices in the biology fields and also for engineering and genetic students, covers all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se modern topics. In addi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standard topics, such as cel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genetic principles (mapping, DNA, etc), protein structure, plant and animal cell cultures, and applications, the course includes up-to-date discussions of modern topics, ., medical advances, quality control, stem cell technology, genetic manipulation, patents, bioethic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一种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国计民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正不断发展,因此让高等院校学生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相应对策,对拓展知识面、提高现代科技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编号:22010000实验课性质:专业基础 课程负责人:姚苹、宋艳艳开放实验项目数:13 大纲主撰人:宋艳艳大纲审核人:王志玉 一、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80 实验学时:40 课程总学分:4 实验学分:1.5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预防医学四年级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 要求每个同学掌握各种临床标本的处理和接种技巧、常见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常规药敏实验方法等;要求每个同学操作规范、基本操作熟练,并能自己设计完成一个完整检验。 四、主要仪器设备 生化培养箱、CO2培养箱、电冰箱、电冰柜、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微波炉、多媒体幻灯机 五、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六、考核方式 (1)试验报告:要求内容完整,书写认真,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讨论。 (2)考核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笔试。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七、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一)教科书 1.张卓然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2.洪秀华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微生物检验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二)参考书: 1.李影林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年 2.黄贞祥主编.《病毒学基本原理与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3.巫向前主编.《临床检验结果的评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4.王庸晋主编.《现代临床检验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年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学时数:72 讲课:72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实验部分另有教学大纲)。理论课教学主要讲授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和代谢特征、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是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许多课程关系密切,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绪论 一、本学期的教学安排

二、微生物和你 三、微生物学 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 六、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状况、研究意义等等。本章要求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一、细菌和古菌 二、真菌 三、藻类 四、原生动物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熟悉显微观察样品制备的一般流程和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细菌和真菌)。了解显微镜种类和原理、藻类、原生动物的形态。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无菌技术、获得纯培养的方法及其比较、菌种保藏技术以及各类显微镜的应用。

《微生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各种代谢活动规律和代谢调节,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分化的规律,了解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目前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微生物生命活动特点、基本规律及其本质,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生理活动的一些基本技术与方法,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微生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微生物生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微生物生理学中常用技术与方法 习题要点: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微生物生理学常用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微生物生理学研究常用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微生物生理学常用方法。 第一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壁 第二节原生质膜 第三节基因组

第四节微生物细胞表面附属物 第五节核糖体 第六节细胞内膜系统 第七节特殊内含体与贮存物质颗粒 习题要点:各类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基因组的不同,以及鞭毛等表面附属物的组成,及作用机制。本章重点、难点:各类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基因组及鞭毛的组成和功能。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基因组,以及鞭毛等表面附属物的组成 理解这些细胞结构的特性和功能,并根据这些特性, 掌握一些限制或利用微生物的简单方法。 第二章微生物营养 第一节营养物质及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营养物质吸收与运输 1.简单扩散 2.协同扩散 3.主动运输 4.基团转运 习题要点:四种运输方式的代表(注意原核与真核的异同) 第三节大分子营养物质的运输 1.蛋白质定向转运 2.蛋白质的分泌 习题要点:蛋白质的转运及分泌方式。 本章重点、难点:营养物质的运输,蛋白质的转运及分泌。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的多种运输方式,蛋白质的跨膜运输 理解微生物特有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掌握微生物中一些重要的运输途径。 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新陈代谢的概念 1.微生物代谢的特点 2.微生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习题要点: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1.发酵 2.有氧呼吸 3.无氧呼吸 习题要点:微生物的特殊发酵途径,无氧呼吸及意义。 第三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1.基质水平磷酸化 2.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习题要点:循环式光合磷酸化与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的异同 第四节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1.二氧化碳的固定 2.脂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3.生物固氮 习题要点:共生固氮的调控,固氮酶的作用机制,防氧保护机制 本章重点、难点:各种发酵途径,无氧呼吸,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生物固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