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译文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译文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译文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选录)》译文

有人问:施耐庵寻求这一题目,写出了他自己的构思精巧、词藻美丽的作品,何苦来一定要选定水浒这一事情?回答:(作者)只是贪爱这三十六个人,就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种性格,这中间便能结构编撰得出来。

提示:此则论述施耐庵为什么要写《水浒》这一题目,认为施氏之所以写这一题目是因为这一题材容易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三十六个人就有三十六种面孔、三十六种性格,这正是《水浒传》的艺术高超之处。

《水浒传》的方法,都是从《史记》中学得来的,却又有许多胜过《史记》的地方。像《史记》里的许多妙处,《水浒》是件件都有的。

提示:此则论述《水浒》对于《史记》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水浒传》不是轻易下笔的,(我们)只看宋江名字,一直到第十七回才出现,就可以知道作者心中已经计划过无数遍。如果是轻易下笔,必定要在第一回就写宋江,那么文字就是一个直接的流水帐,就没有收纵开阖的技巧了。

提示:此则以宋江出场为例,论述《水浒》是经过认真仔细经营策划的大手笔。

我曾经说《水浒》胜过《史记》,别人都不肯相信。(他们)绝不知我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用文辞来安排事实,《水浒》是凭借文辞来虚构事件。用文辞来安排事实,是先有如此如此的事实,却要(根据这些事实)计算策划出一篇文字来,即使是司马迁的高才,也毕竟是出力吃苦的工作。凭借文辞来虚构事件则不是这样,只是顺笔写去,删削和补充都决定于作者本人。

提示:此则对《水浒》和《史记》进行比较,提出“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的观点,实则肯定了文学创作的虚构问题,这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似应是一个新观点。而且在比较中,金氏更推重这种虚构的文学。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的性格,真正是一百八个样子。如果是别的一本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个样子,既便只写两个人,也只会是一个样子。

提示:此则肯定《水浒传》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是《水浒传》人物性格描写的特点,也是它的人物性格描写的优点。

《大宋宣和遗事》这本书,具体记载了三十六个人姓名,可见这三十六个人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只是应该知道,七十回《水浒》中的许多事迹都是作者凭空虚构出来的,如今我们读这七十回《水浒》

反而把这三十六个人都认识了,任凭提起其中的一个人,都似乎是旧时相识的人,《水浒》的文字就是有如此感人的气力啊!

提示:此则仍论述《水浒传》人物性格描写的多样性特点。三十六个人虽记载于史册,但人们熟识其性格面貌特征,不是通过史册的《大宋宣和遗事》,而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水浒传》,可见文学比史籍更具感染力。

《水浒传》仅是写人物的粗鲁性格之处,就有许多不同的写法:如鲁智深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性,李逵的粗鲁是蛮横,武松的粗鲁是豪杰不愿受羁束,阮小七的粗鲁是悲愤无处诉说(引起的),焦挺的粗鲁是气质不好。

提示:此则具体举例论述《水浒传》人物性格描写的高妙之处,仅粗鲁这一性格就有许多不同写法,就不必论其他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