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建筑风格

中国民族建筑风格
中国民族建筑风格

中国民族建筑风格

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

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1、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2、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3、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4、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总的风格是轻盈细腻。

5、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总的风格是自由灵活。其中云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间巨大,装饰富丽,佛塔造型与缅甸类似,民族风格非常鲜明。

6、藏族风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

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嘛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体量高大,色彩强烈,同样使用厚墙、平顶,重点部位突出少量坡顶。总的风格是坚实厚重。

7、蒙古族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剌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它来源于藏族□嘛庙原型,又吸收了临近地区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

8、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内部庭院尺度亲切,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总的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

时代风格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地区间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各地区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生变化。根据这两点,可以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3种典型的时代风格:

1、秦汉风格。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筑也有地区的、时代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篇文章共3页,此页为2页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风格,即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将各国文化集中于关中,汉继承秦文化,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着,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涵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

2、隋唐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教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义的情调。隋唐国内民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宫殿、坛

庙等大组群序列恢阔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采,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3、明清风格。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显着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

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朝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城市仍然规格方整,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又富于人情趣味。

秦汉、隋唐、明清3个时期相距时间基本相等,它们是国家大统一、民族大融合的3个时代,也是封建社会前、中、后3期的代表王朝。作为正面地、综合地反映生活的建筑艺术,这3种时代风格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范围;建筑艺术风格的典型意义和它们的反映功能,显然也远远超过了建筑艺术身。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很成熟的艺术体系,因此也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则,其中包括有视觉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则,也有民族审美心理要求的特殊法则。从现象上看,大体上有以下4方面:

①对称与均衡。环境和大组群(如宫城、名胜风景等),多为立轴型的多向均衡;一般组群多为镜面型的纵轴对称;园林则两者结合。

②序列与节奏。凡是构成序列转换的一般法则,如起承转合,通达屏障,抑扬顿挫,虚实相间等,都有所使用。节奏则单座建筑规则划一,群体变化幅度较大。

③对比与微差。很重视造型中的对比关系,形、色、质都有对比,但对比寓于统一。同时也很重视造型中的微差变化,如屋项的曲线,屋身的侧脚、生起,构件端部的砍削,彩画的退晕等,都有符合视觉心理的细微差别。

④比例与尺度。模数化的程度很高,形式美的比例关系也很成熟,无论城市构图,组群序列,单体建筑,以至某一构件和花饰,都力图取得整齐统一的比例数字。比例又与尺度相结合,规定出若干具体的尺寸,保证建筑形式的各部分和谐有致,符合正常的人的审美心理。

中国民族建筑的近现代阶段,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方文化的东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变迁,20世纪的中国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变异。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间更加曲折多变,装饰更加繁复细丽,且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80年代以后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开放,变革更加迅速,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

感谢您的阅读!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及其屋顶形式的应用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所属系部园林系 专业名称园林技术专业 学制3年 年级2007级 姓名王莎 指导教师_____ 张利香___ ____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屋顶形式的应用 园林系园林技术20075336班13号王莎 指导教师张利香 摘要 园林建筑是园林空间得以完整的要素之一。我国古典园林建筑是我们祖先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改造、创新而形成的优秀建筑艺术作品集,本文的重点是通过讲解与举例分析,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等方面加以解剖屋顶的形式、特点及其在园林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屋顶,形式

目录 1.引言 (1)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及其屋顶 (2) 2.1园林建筑的基本形式及其屋顶形式的应用 (2) 2.2古典园林建筑屋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古典园林建筑屋顶 (4) 2.2.1总结园林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式 (4) 2.2.2总结屋顶的组合形式 (5) 2.3屋面形式特征小论 (6) 3.园林建筑屋顶形式与建筑本身及所处空间的联系 (6) 4.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屋顶特点的南北比较 (7) 4.1南方园林建筑屋顶分析及实例 (7) 4.2北方园林建筑屋顶分析及实例 (8) 4.3分析比较南北方园林建筑屋顶的特点 (8) 5.太原碑林公园建筑总体分析 (9) 5.1分析碑林公园总体建筑分布 (9) 5.2例举分析部分建筑屋顶形式的应用 (9) 结语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传统建筑技术》课程讲义解析

《中国营造法式》课程讲义 教学提纲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营造技术 类别:非学位课程 学分:2 考核方式:论文 适用专业:建筑历史及理论、建筑设计及理论以及城市规划、园林等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 预修课程:中国建筑史(本科) 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及其理论水平: 了解本课程及其相关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古建筑木构架体系的发展、宋代以来的大木作制度有初步认识,为调查、测绘、修缮、设计和历史研究提供基础。

书目 一、目录与文献检索类 1 《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镇华《中国建筑参考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0(3,4) 3 黄健敏《中国建筑研究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1(10) 4 王其明《中国建筑图书书目初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古建专业讲义)注:2-4见《古建园林技术》合订本四附录《中国建筑文献的三个书目》 5 刘敦桢郭湖生等辑《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书目(初稿)》 注:https://www.360docs.net/doc/9f13653549.html,/ 二、通史、综合类书目 1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3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 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5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 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 7中国民族建筑(一-五) 8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 三、重要的连续出版物书目 1《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七卷) 2《建筑历史研究》(1-3辑)(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 3《建筑史论文集》(1-14辑)(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4《建筑历史与理论》(1-7辑)(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 5《建苑拾英》(一-三辑) 四、文集书目 1《梁思成文集》(一-四) 2《刘敦祯文集》(一-四) 3《梁思成全集》(一-九) 4《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 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 7《罗哲文建筑史论文集》 8《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东南大学建筑学系) 9《建筑史研究论文集1946-1996》(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10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 11《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12《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

中国民族建筑概况

中国民族建筑概况 (由于选题的限制,只列举一部分的民族建筑情况,且多以民居为主) 1、藏族 分布区域: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 社会状况:以农牧业为主; 建筑概况:村寨多建于平坝或山坡近水处,农区民居以石块或夯土为墙,平顶,形如碉方,上层住人,下层为厩或作库,有院落;牧区民居为帐篷,用牦牛毛织成,色黑,冬暖夏凉,迁移方便;寺院主殿宽敞,兼作经堂,寺前砌修大小佛塔,周围多置经纶。整体上,藏族建筑别具风格,石叠高台,层楼重叠,整齐壮观,代表建筑有布达拉宫,铁索桥等。 2、羌族 分布区域:四川西北部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藩、丹巴、北川等地区亦有分布; 社会状况: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 建筑概况:建筑独特而精湛,除民居碉楼、溜索、索桥外,还能在陡崖上修筑栈道,其又有木栈与石栈之分。村寨多建于高山或半山台地上,传统民居是用碎石片和黄泥砌成的平顶方形民居,如是三层民居,一般中层住人,上为仓库,下为畜厩,二层民居则下层住人,另建畜厩于宅旁。另又砌有平顶碉楼建筑,呈多角形,下宽上窄,多层,甚至十三四层,平整光滑。 3、彝族 分布区域:云南内地及其接壤的川西南、黔西和黔西北、桂西北等地; 社会状况: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事牧业; 建筑概况:多建于缓山坡上,也有建于平坝和河谷区,特点:川西南凉山等地一般为泥土墙,双坡面屋顶,屋面盖木板,木板上再压石块的石板房,也有以竹蔑为墙,上盖草或树皮或蔑席的棚屋;滇西北小凉山等地多为井干式木楞房,平面有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及一字形等,也有棚屋;滇中南新平、元江等地多为密楞上铺柴草抹泥的平顶掌式的土掌房,并分为楼房和平房两部分,楼房为正房,下层住人,上层为存粮间,有门通向平房屋顶,屋顶亦可晾晒农作物;滇南红河南岸等地多为与当地哈尼族基本相同的汉式房和土掌房相结合的房屋;滇东南和桂西北多为与当地壮族等民族相差无几的干栏式房,其他地区多为汉式房。 4、白族 分布区域: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其附近; 社会状况:以农业生产为主,手工业发达; 建筑概况:多建于平坝近水处,也有筑在半山缓坡上。坝区民居多为汉式房,大理以三合院居多,特点是采用当地石料为建材,木构架的连接多用串枋和扣榫,,具有整体性,而且还用硬山石板挑檐的处理方式来防风,另又注重门窗、门楼、照壁的装饰。山区民居多为干栏式,又分木片的“闪片房”和竹蔑的“竹蔑房”,高寒山区多为井干式木楞房。 5、傣族 分布区域:云南南部边疆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边疆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路径 ——以布依族为例 姓名:王超飞班级:11新闻1班学号:111505427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2011年10月18日通过。决定中首先提到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自然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繁荣也应顺应媒介的变化而寻求新的路径。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的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操第二、第三土语的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该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它虽偏居我国西南一角,但新媒介的发展对其文化的传播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依托传统媒体打造精品,提高新媒体传播内容质量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 可见,随着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用户大幅增长,新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范围不可小觑。新媒体的优势在传播手段丰富、传播技术先进,但是其传播内容,目前在相当程度上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媒体提供。新媒体自己打造的传播内容因人力物力的限制,质量普遍较低。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在新媒介环境下,依托传统媒体打造精品,提高传播内容质量是关键。如当地媒体拍摄一些质量高、传播效果好,可以充分展现保护布依族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制作《布依族文化展播》专题节目,介绍当地布依族的建筑、歌舞、饮食等民族文化,深度挖掘当地民族文化,依托电视打造精品文化栏目,依托报纸开设精品文化专栏,将精品化节目做成常态化节目,为新媒体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素材,能有效充实新媒体传播内容,提高新媒体传播效果。 细分传播内容,凸显民族文化特色 我国民族类网站经过近期内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过去闭塞的乡村传播开始向更大的国内和国际舞台进军,过去的简单的民族知识传播已经开始向介绍更广泛的民族文化传播转变,很多网站已建立了相应的外文网站,更具时代感和国际化的特点,并且具备了全球文化传播的可能。这类网站资源包括几块:一是相关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开设的网站或分站点。二是专业网站的分站点开设的少数民族内容。三是从事民族经济文化开发的企业的站点。四是网络爱好者建设的个人主页。比如:“中国民族建筑网”是一个介绍、发掘和保护民族地区风情建筑的网站,其中专门开设了国外建筑专栏,在这些个人网站中,建站比较早的有雪域风情、天山之子等。 民族报道方面,一要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二要重视外界的各种信息,增加相互了解,决不能因强调民族性而轻视,排斥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和信息。 当地门户网站,是地方新闻综合报道的网络平台。其内容设置中应该有专门涉及布依族文化的部分,新闻报道应当多涉及布依族文化,依托布依族文化活动进行报道。传播内容不应杂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古建学习之用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

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3653549.html,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古代建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语义规则驱动的中国古代建筑造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10期.刘华.华炜.周栋.鲍虎军. [2].“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技术特点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 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6期.朱清.杨国忠.杨春春. [3].交互式中国古代建筑构造三维虚拟应用系统研究. 《价值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36期.秦洪现.刘临安.薛明. [5].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学的相关性研究综述. 《新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6期.常延聚.戴秋思.程艳. [6].中国古代建筑的政治文化意涵析论. 《东岳论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5期.逯鹰. [7].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形象及其文化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王东涛. [8].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性探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9期.赵海青. [9].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分析. 《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8期.彭昱杰. [10].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态价值理念.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刘婉华. 二、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榫卯加固抗震试验研究.被引次数:56 作者:葛鸿鹏.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学位年度)

建筑网站大全

建筑网站大全 建筑设计 ABBS建筑论坛自由建筑报导建设部筑龙网 建筑无忧中国建筑艺术网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 中国工程建设信息服务中国城市建设信息网北京建设网建筑网络世界 2008年北京奥运官方网站中国建造师网建筑2000鲁班网(注册考试) 上海工程建设资质与资格建筑未来中国砌体网中国建设科技网 建筑设计网钢材信息网中国拟在建项目网中国工程建设网 中国工程咨询网天辰建设网中华建材网中国土木 浙江土木土木在线建筑标识网鲁班网络 筑意设计空间论坛中国建材价格在线中国水泥网北京建设网 国家建材网中国建造师网上海建设网中国工程咨询网 中国建筑装饰网中国木业信息网中国工程师黄页网中国建筑技术资料网 中国建筑装饰网长城脚下的公社中国科普博览-建筑馆中国民族建筑网 世纪建筑世界六度空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网清华大学建筑声学网architectureasia C-Channel 回到顶部规划设计 中国城市规划网规划在线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北京规划委员会中国城市网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长春规划网 成都规划杭州规划局上海城市规划网武汉规划网 深圳市规划网三亚市规划信息网合肥规划局福州市城乡规划局 厦门规划南京城市规划哈尔滨城市规划湖南城乡规划信息港 回到顶部室内设计 中国室内设计网国际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协会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 香港室内设计协会老火装饰网七十二家室内活_室内设计资源网 E家家居中国设计选材网支点室内设计网我爱我家 室内设计网中国室内设计联盟浙江装饰网统易设计师总部 家网家装在线深圳室内设计网山东室内设计网 福建室内设计网浙江装饰网江南国际装饰网南京装饰网 自由设计新家园室内人论坛 回到顶部

中国民族建筑风格

中国民族建筑风格 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 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1、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2、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3、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4、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总的风格是轻盈细腻。 5、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总的风格是自由灵活。其中云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间巨大,装饰富丽,佛塔造型与缅甸类似,民族风格非常鲜明。 6、藏族风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

民俗风情旅游

第1章:民俗风情旅游概述 一、什么是旅游? (1)从游客的立场上说: 旅游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也就是离开自己惯常居住的环境到异地他乡旅行、逗留的全过程。 (2)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来看: 旅游是一种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元收入; 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4.2个社会就业机会; 旅游业产出每增加1万元,社会总产出可相应增加3万元。 旅游业每投资8万元,可提供5个就业岗位,高出工业就业率2~5倍。 二、什么是民俗?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招待客人,为什么忌分梨吃? 沙特阿拉伯妇女带面纱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 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三、民俗的基本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集体性和社会性。 第二个特点是地域性和民族性。 第三个特点是传承性和传播性。 第四个特点是稳定性和变异性。 四、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1)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所谓旅游资源,就是令游人感兴趣、能够把游人吸引来的各种因素。 土家族姑娘哭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2)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 在旅游的过程中,既带来了游客所在社区的某些风俗习惯,同时也认识了目的地的一些民俗内容,游客充当了民俗文化交流的使者。 (3)了解民俗是做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旅游接待者一方面要熟悉本地的民俗,以便回答游客随时可能提出的有关问题。 另一方面要了解主要客源地的有关民俗。 尼泊尔旅游民俗禁忌 1、尼泊尔的问候语是“那马斯特(namaste)”,相应动作是双手合十; 2、进入尼泊尔寺庙、住宅之前要脱掉鞋子; 3、注意不要用自己使用过的刀、叉、勺子或用手去接触别人的食品或餐具; 4、不要用脚去碰尼泊尔人的物品,这被认为是一种不严肃的冒犯行为; 5、注重着装,尤其是女性旅行者不要穿着暴露; 6、进入印度教寺庙前务必征得同意,因为寺庙是不向非教徒开放的; 7、皮毛物品严禁带入寺庙范围内; 8、围绕寺庙或佛塔行走应依顺时针方向;

贝聿铭建筑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论文 贝聿铭建筑中传统与现代 的结合

摘要:本文通过对贝聿铭先生在中国设计的两部建筑作品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在当今建筑的设计中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表明了将中国的一些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会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不影响对现代建筑审美要求的同时,又能深深地体会到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因此当代的中国建筑设计规划中需要有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关键词:传统与现代特色苏州博物馆新馆香山饭店建筑 引言:当今的中国城市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 的背景下,正面临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文 化问题,尤其是千城一面、丧失个性的严峻问 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因此研究如何保护 和重塑中国城市特色已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 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 聿铭先生在中国设计的若干作品中,恰恰满足 了这个方面上的要求,既保留了建筑设计传统的古典文化风格,又不失在现代技术上的创新,因此他设计的这些作品,都彰显出了中国建筑的特色,甚至将来还会成为“世界遗产”。 贝聿铭最具特色的两部中国作品分析 1、苏州博物馆新馆 (1)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 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 省苏州市东北街,面积8000 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 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 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 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 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被称为是最具中国民族精神的现代建筑。

(2)苏博新馆的总体外部环境以及其屋顶的造型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设计构思上力求建筑与外部环境布局得到统一,它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将博物馆 置于院落之间,这些新建院落又 成为忠王府和拙政园建筑风格 的延伸与现代版的诠释。在贝聿 铭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 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 最高的位置,建筑和环境就好比 房子和其内外的庭院一样。高墙在视觉上将博物馆的主题花园与毗邻的古典花园区隔开来,同时一条涓流将行人天桥与两个花园链接起来。建筑沿袭了苏州传统民居的粉墙,坡屋顶以灰色花岗岩取代普通瓦片,既保留了与邻近建筑的统一色彩,又拥有更好的纹理和坚固度,造景设计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 屋顶的设计源于苏州传统的坡屋顶,而此屋顶却已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因此新轻型钢架和混凝土墙体以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亦被大量使用。“让光线来做设计”,这是贝老的经典名 言。因此建筑构造中的玻 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 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 使自然光线进入到活动区 或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 向,又使参观者有心旷神 怡之感。所以,苏博屋顶的设计虽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外部形体,但现代建筑材料的大量运用又克服了其在采光方面上的束缚。 (3)苏博新馆的整体造型艺术 从苏博新馆的整体造型上看,贝聿铭试图想让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精神而非传统的形式,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着第三条路线。在传统建筑中,屋顶是建筑造型的重要内容,贝聿铭在苏博新馆设计中抓住并强调了这一特征,几何形体组织

水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溯源

第45卷第2期f h丨芝讨V〇1.45,N〇.2 2019 年2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February, 2019水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溯源 汪梓烨,王雪松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 摘要:有关水族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文字和风俗习 惯等方面,对于水族建筑文化的探究甚少。本文在实地调研 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以贵 州省三都县怎雷村的水族传统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平面 形制、结构特征和装饰装修等三个方面探究水族建筑文化,发现水族传统民居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能展现“干栏式”建筑 原始面貌的建筑。首先,水族民居“左-中-右”的平面布局 呼应了我国春秋时期“一明两暗”的建筑平面形制;其次,水 族民居的“干栏式”结构保持了较为原始的“栅居”特征;最 后,水族民居的横向装板体系又展现出“仓廪建筑”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水族民族文化、迁徙历史、政经背 景、图腾崇拜等的分析与讨论,追溯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水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平面形制;干栏式建筑;仓廪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4011 (2019)02 -0047 -03 DOI:10.3969/j.issn. 1672 -4011. 2019. 02. 022 1研究背景 水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相传水族源于古代“百越”族 中的“骆越”一支,现今水族主要聚居于黔贵交界的龙江、都 柳江上游地带,即今贵州黔南、黔东南及广西河池地区[1]。在此区域内,水族又与侗族、苗族、瑶族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 古越人巣居于栏,居住的房屋大多属于“人楼居,梯而 上” [2]的“干栏式”建筑。至今大多数的水族村寨仍然保留 着“干栏式”建筑的特征。同时,又呈现出与其他民族“干栏 式”建筑不同的特色。总体而言,水族民居较为简单质朴,是 现存为数不多的能展现“干栏式”建筑原始面貌的建筑。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和技术的一体化正在蚕食着民族 文化的多样性。在此过程中,水族民居建筑相较于周边侗 族、苗族的民族建筑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因而,对水族民居 建筑文化的研究在完善我国少数民族建筑谱系、追溯我国传 统建筑文化根源以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等方面都 具有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2水族民居特色及文化溯源 2.1 “左-中-右”的平面形制 贵州省三都县怎雷村保留有14栋百年以上的传统水族 民居,怎雷村古建筑群被称为“中国民族建筑活化石”[3]。水族典型传统民居(见图1)开间多为3间或5间,2层平面, 收稿日期:2018 -07 -30 作者简介:汪梓烨(1994 -),女,水族,贵州榕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通信作者:王雪松(1973 -),男,重庆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 究方向:传统民居建筑文化。2层作为居住空间,底层用来饲养牲畜、堆放农具,保留了传 统干栏建筑的功能特征。 民族建筑的平面布局能真实地反映民族文化习俗与日 常生活习惯。水族传统民居底层的布局各家不尽相同,通常 设置猪牛圈、鸡圈、石碓房等,有些民居在底层局部架空,不 施围隔,放置织布机等供妇女织布或放置柴火杂物等。 底层与2层大多通过木楼梯连接,通常木楼梯会与底部 架空形成“灰空间”,这样的空间组合对人口空间起到了强调 作用,根据地形的不同也有通过石台阶进入2层的形式。楼 梯到2层直接连接堂屋,2层以堂屋为中心,5间中3间都作 为堂屋,若为3间则将当心间作为堂屋,堂屋一侧会设置火 塘,火塘是日常待客、议事、敬神的场所,也是日常饮食的地 方,生活中大多数的活动都会围绕着火塘进行,火塘在人们 心中占据着神圣地位,传统的水族民居一般不设神龛,只是 逢年过节在堂屋中央摆上供桌祭奠祖先。2层两端进间则 作为卧室,卧室顶上封楼板可作为储物空间,堂屋上面则通 高不设天花,房屋梁架结构与瓦片在室内都能清晰可见,通 髙的大空间一方面是功能所需,作为水族人民招待客人与举 行各项活动的场地,另一方面则是在精神层面,水族人民认 为通髙的空间更加接近神灵,容易获得神灵的庇佑。 水族与侗族基本杂居于同一地域,长期的杂居使一些地 区的水族受到侗族建筑的影响,平面布局趋同,但现存百年 以上的水族传统民居在平面上跟個族有着完全不同的形制。以三都县怎雷村典型百年水族民居平面为例与典型侗族民 居平面布局进行对比(见图2),水居强调“左-中-右”的空 间序列,中间的堂屋成为空间序列的起点辐射整个生活层,侗居为“前廊_中堂-后寝”的格局[4],以前面半开敞的宽 廊为起始点,两个空间分别是两个民族休息、待客与各种日 常活动进行的地方。两个同样热情好客的民族,在待客空间 的设计中,一个封闭,一个开敞。并且水居在居住层甚至没 有任何半开敞空间,这一方面体现了水族的民族性格更加内 敛,另一方面从族源上来看,水族与侗族虽然都是从“百越”中的“骆越”分支出来的,但对于水族最初的来源,较为一致 的观点是水族先民发祥于中原,殷商时期才南迁融人“百 ? 47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