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登高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高中《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1.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4.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5.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6.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7.万里:指远离故乡。
8.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1.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1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3.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4.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

登 高
写作背景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 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 旷世之作。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 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 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 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 伤、悲哀、绝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此联意境。 无边无际的黄叶啊,纷纷落下, 浩浩荡荡的长江啊,滚滚而来。
颔联
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 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 想。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 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 “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 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 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杜甫《登高》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登高》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杜甫《登高》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登高》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登高》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是说,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惹恨添愁。
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穷愁潦倒的根源,更加显现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出自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
飞回:回旋。
3.落木:落叶。
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5.繁霜鬓:白发日多。
6.潦倒:衰颓、失意。
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登高古诗词

登高古诗词以下是五首登高古诗词及其意思、出处和赏析:1.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思: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暮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忧虑。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意思: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在战场旁开放了。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作品,通过描绘行军途中的登高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首诗简洁明快,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整首诗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4.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登高唐杜甫古诗全文

登高唐杜甫古诗全文
《登高》是唐朝杜甫的诗作。
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高》这首诗啊,那可是杜甫的经典之作!咱们先来看看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一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就给咱们展现了一幅特别凄凉的画面。
风呼呼地吹着,天又那么高,猿猴的叫声听起来都特别悲哀。
江边那小块陆地清清的,沙子白白的,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这画面就好像是我有一次在秋天去江边散步的时候看到的一样。
那天风也挺大,吹得我头发都乱了。
我望着江面上,鸟儿一会儿飞起来,一会儿又落下,心里就莫名地涌起一股伤感。
再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漫天飞舞的落叶,萧萧地往下落,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流淌着。
这场景多壮观,又多让人感慨啊!我记得有一回,我站在山上往下看,漫山遍野的树,叶子一片一片地飘下来,那种感觉就像是时间在不停地流逝,怎么抓也抓不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这是在感叹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在这悲凉的秋天,拖着病弱的身体独自登上高台。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外地出差,生病了也没人照顾,那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真的是不好受。
最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生活的艰难和愁苦让他头发都白了,潦倒穷困到连酒都喝不了啦。
就像咱们有时候遇到一堆烦心事,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想借酒消愁还不行。
下面咱们来翻译一下这首诗: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双鬓长满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整首诗啊,把秋天的那种萧瑟、凄凉,还有杜甫自己的愁苦、孤独都写得淋漓尽致。
每一句都好像是一幅画,让人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沉重和无奈。
杜甫通过这首诗,把他的身世之悲、家国之痛都融在了一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杜甫真正的伟大之处,是对悲苦的正 视和担荷。在他的诗歌里面能够传达 一种感发、激励的生命,那个生命一 定是他最真实的、最纯真的、用自己 的一生去实践的生命。
——叶嘉莹
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 在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 呼,唱得越急切,节奏越神秘,最 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 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诗读到这一层还不够,这首诗留给 我们的印象难道就是悲伤和悲伤吗? 在悲伤之上,我们还读出了什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既然已经年老多病,又无亲朋陪伴,杜甫
为什么还要拖着老迈病躯独自登台呢?
一是为抒怀,表明诗人对现实的正视与 担当; 二是表明诗人不甘寂寞,不甘沉溺,表 达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三是忠君爱国思想的真情显露。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 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 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 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而对偶又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 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此时又是 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 五可悲;亲朋亡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悲;孤零零的独自 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悲”, 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悲意?
永泰元年( 765 ) 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遂 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 秋, 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 766 ) 春,自云安至夔州,居之。秋,寓西阁。 大历二年( 767 ) 公在夔州。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
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
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
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
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
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
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
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
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
鸟,正是没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
体味诗句,我们似乎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
《登高》全文与赏析

《登高》全文与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以其深沉的情感、雄浑的气势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诗的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图景。
风是那样的急,天是那样的高,猿猴的啼叫声在山谷中回荡,充满了悲哀之情。
清清的江渚,白白的沙滩,鸟儿在空中盘旋飞舞,却又似乎找不到栖息之所。
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更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堪称千古名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纷纷飘落,萧萧之声不绝于耳,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凋零的景象所笼罩。
而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去,永不停歇。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出了秋天的肃杀与悲凉,又蕴含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易逝。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则将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感慨融入到了秋景之中。
诗人远离家乡,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里,常常做客他乡。
而且,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却独自登上高台。
这里的“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词语,无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漂泊和愁苦。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此时登高远望,心中的悲苦更是难以言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结尾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愁苦之情。
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愤恨,以至于头发都变得花白如霜。
而如今,穷困潦倒,又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停止饮酒。
这最后的无奈之举,更是让诗人的痛苦达到了极点。
整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悲哀。
同时,诗中的对仗极为工整,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杜甫诗三首 登高

8、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创作背景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
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
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
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等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 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
•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 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 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少大 陵哉 不太 出白 ,, 谁诗 与坛 争称 锋雄 ?;
杜 甫 诗 三 首
古第杜 今一集 律 七 诗 言 之 律 冠 诗
登 高
标示《登高》的平仄
1、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2、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3、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4、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5、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6、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7、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登台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风急——凄寒
• 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 ,渚清沙白鸟飞回 [2] 。
无边落木萧萧下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4] 。
万里悲秋常作客 [5] ,百年多病独登台 [6] 。
艰难苦恨繁霜鬓 [7] ,潦倒新停浊酒杯 [8] 。
【注释】[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3]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叶动之声。
[4]滚滚:相继不绝,奔腾不息。
杜甫诗三首登高

3
民众劳苦
诗中描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普通人民生活的艰难,表达了对民众处境的担忧。
第三首登高诗:《登高》
《登高》是杜甫在寄居峡山时创作的作品,通过登高来抒发对天地间万物的感触和人生的感悟。
诗中题材 山水 自然景象 自我反思
表达主题
描绘山水之美,并通过对山水的感悟表达人生 哲理。
以自然景象之变幻抒发作者对处境之变幻的感 慨。
诗歌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而激昂的语言展 现了人生历程中的艰辛和追求 卓越的信念。
第二首登高诗:《登高》
《登高》是杜甫在忧国忧民之时创作的作品,通过登高来抒发对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的不满与担忧。
1
社会动荡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末年,国家政治形势动荡不安,他深感时局的不稳定。
2
政治批判
《登高》中揭示了社会弊端和不公,暗示了对当时政治不公的不满和愤慨。
杜甫以婉约的风格和深刻的见 解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篇,被 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之一。
登高诗的背景与意义
游山背景
登高是唐代文人雅事之一, 他们通过登高游山来净化 心灵,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思想意义
登高诗向读者展现了杜甫 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表达 了对逝去的岁月和自然力 量的敬畏和思考。
文学价值
作者通过登高来找寻自我,反省人生,思考生 命的价值和目标。
诗歌分析与赏析
1 自然描写
杜甫善于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2 情感抒发
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关切。
3 哲理思考
登高诗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探讨了关于人生、理想和人情的哲学问题。
结语
杜甫诗三首登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登山抒发情感,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永远不失为值 得品味的经典之作。
杜甫《登高》赏析:秋景与情怀交融

杜甫《登高》赏析:秋景与情怀交融杜甫的《登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被誉为“七律之冠”,以其深邃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而著称。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远离故乡长期漂泊,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至极,愁苦繁多,苍白鬓发如霜雪;生活潦倒失意,刚停下手里装着浊酒的酒杯。
2、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三、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
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杜甫诗三首登高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沉郁
高昂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品味语言
下
来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登 高
杜 甫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醉里眉攒万国愁
杜甫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杜甫小传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登高[唐]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③,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⑦。
〔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
②渚(zhu煮),水中小块陆地,沙洲。
清,冷落。
飞回,回旋往返地飞。
③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④万里,离家万里。
悲秋,秋天感到的悲凉。
作客,指不在故乡。
⑤百年,一生,此指老年。
⑥艰难,指身世艰难,不顺利。
苦恨,深恨。
繁,多。
霜鬓,白发。
⑦潦倒,衰颓、不振作。
新停酒杯,指杜甫因病戒酒。
〔解析〕此诗作于杜甫晚年。
公元765年春,杜甫好友严武突然死去。
就在这一年的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乘舟东下,向夔州进发。
在夔州,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不时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
这一天,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一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一名越椒)囊,据说可以避灾除祸(见《续齐谐记》)。
大约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诗人在夔州独自登高,百感交集。
《登高》诗就是他当时心境的记录。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是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
一、二两句细处着笔,写具体的景物。
在这两句诗里,选择了六件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每种景物又只用一个字来形容:秋天多风,登高风就大,对于一个老年多病的人来说,就更觉得风大,所以用了一个“急”字;秋季天清气爽,天显得格外“高”;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荆州记》)所以说猿啸“哀”;秋天景物萧瑟,从上向下看,小沙洲显得孤零冷落,因此用了一个“清”字;沙的特点是“白”;鸟飞的特点是“回”,回旋地飞。
把景物写得各有特点,这样具体、这样细致、这样准确。
三、四两句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
因为风急,所以叶落纷纷,萧萧有声。
《杜甫诗三首》-登高

•
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
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 《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 “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 “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
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乱不禁涕泪满巾。
•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
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Fra bibliotek。草堂前有几棵
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
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
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
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 本诗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 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 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 民的苦难。“艰难” “潦倒”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 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 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登高
--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言:译诗风颈急天高远,猿猴啼声悲哀,水清浅沙白亮,鸟儿翻飞盘旋。 象(景)→境→意(情)
景: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 清、白、飞
境: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 意:急风——冷(心灵的)
唐杜甫《登高》翻译及赏析

唐杜甫《登高》翻译及赏析原文: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回旋。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赏析:《登高》可能是《九日五首》中的一首,只因写得格外成功,远胜其余四首,故尔为编诗者独立出来。
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一、品味首联语言
风急
天高 猿 啸哀 渚清
孤独无依 意境 漂泊痛苦 凄凉
沙白
鸟 飞回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 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 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流落 在外又有阔大胸襟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 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 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落木 长江
品味语言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沉郁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高昂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 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品味语言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 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
比 喻 时长 间江 的 流 逝一 。泻
千 里 ,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 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 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 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 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相同: 景相同——秋景图
悲情
情不同 豪情 不同: 境不同 悲凉肃杀
生机勃勃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象,诗人 的诗句却给人不同的感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处在唐 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 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 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 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 苦难,其诗有强烈的社会现实 意义,誉其诗为“诗史”。在 诗歌艺术上,他形成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 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 最为出色。
自读诗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 对比阅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说 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两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诗 的 异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同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 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 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 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 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 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 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登高
仰观 云天秋风
首联 俯察 江水洲渚
写景
仰观 无边的落木
颔联 俯察 不尽的江水
悲秋作客
颈联 多病登台
抒情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计其数的落叶萧萧飘落,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 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 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
孤旋 独, 无说 依明飞 。它鸟
无 处 停 息在 ,空 比中 喻盘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不同的经历使人即使面对同 样的景物所引发的感情不同
情感
至于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再现 人的丰富的情感那就由艺术家的 艺术表现能力来决定了。
艺术表现能力
表达
《登高》被誉为“古 今七言律第一”
诵读指导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默写诗句
(“1)今人无常边用落杜木甫萧《萧登高下》,一不诗尽中长的江名句滚滚来。 。”
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杜甫(登高》一诗中集中表现了要州秋天狼鸣鸟飞的典型 特征的句子是: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 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 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 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 “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 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在《登高》一诗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诗从时空
两方面写出了杜甫的悲愁和孤独。
(4)表现杜甫备尝艰难潦倒、国难家愁之苦,又因病停酒,愁 绪无处排遣,抑郁至极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