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教案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不仅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溶解性等基础知识点,还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探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木炭、硫、铁丝等物质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所展现出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这些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设计思路在进入《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包括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以及纯净物、混合物等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对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了初步认识。
因此,学生在学习制取氧气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欲望。
然而,由于制取氧气涉及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实验演示的规范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催化剂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掌握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方法,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保证,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理解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等。
3.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内容1. 氧气的性质:氧气的溶解性、氧化性等。
2. 制取氧气的方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法、加热高锰酸钾法、加热氯酸钾法等。
3. 实验操作步骤:如何正确使用实验用具,如何进行气体收集等。
4. 实验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5. 氧气用途:氧气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和教学内容进行编写。
每个章节都要围绕制取氧气这个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知识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氧气实验,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进而引入制取氧气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规范。
4. 结果分析: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
5. 总结提升:总结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制取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表现。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完成一份关于氧气用途的调查报告。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能够分析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1. 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的氧气制取实验。
【教学难点】1. 分析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气球等。
2. 实验药品:氯酸钾、过氧化铁粉。
3. 实验步骤、操作示意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制取氧气的实验。
二、实验操作1. 将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水(HCl)溶液,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分别用气球盖住两个试管口,并挤压试管底部使得实验物质反应产生氧气。
4. 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并用火柴点燃气球内的氧气。
三、实验分析1. 分析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分别与盐酸反应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解释氧气可以燃烧的原因。
四、小结对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总结,强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1. 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反应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2. 解释氧气可以燃烧的原因是什么?【作业布置】1. 预习制取其他气体的实验方法。
2.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制取氧气的实验内容生动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5.观察日记:
a.观察日常生活中氧气的存在和作用,记录在观察日记中。
b.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1.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准确,确保作业质量。
2.认真思考,积极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3.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检查,确保无误。
3.加热氯酸钾: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
接着,我将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这些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详细解释每个反应的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制取氧气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制取氧气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哪些仪器和试剂?
5.能够正确书写氧气的化学式、电子式,并了解其分子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使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过程:
1.采用实验演示与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氧气的制取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操作要点。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
-从分子层面解释氧气制取的原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生活中常见的氧气应用实例为切入点,如登山、潜水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氧气?怎样制取氧气?”引导学生思考。
2.理论知识讲解:
-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反应方程式。
b.分析制取氧气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制取氧气》教案设计

《制取氧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学会使用实验室常用的制氧设备和技术。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制氧实验。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验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资源:实验室制氧设备:酒精灯、试管、导管、集气瓶等。
实验材料: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等。
教学课件和实验演示视频。
2.2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法等。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视频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3 教学内容安排:氧气性质的介绍和制取方法的讨论。
实验室制氧设备的介绍和操作演示。
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的记录。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氧气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制取氧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2 知识讲解: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如过氧化氢法、氯酸钾法等。
讲解实验室制氧设备的用途和操作方法,如酒精灯的使用、试管的加热等。
3.3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独立完成制氧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3.4 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实验操作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2 学生实验报告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运用。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2.3《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2.3《制取氧气》教案课题制取氧气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制取氧气》是课程标准五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上对氧气的进一步探究,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重点学习制取的两种气体,所以这一节课为以后第六单元学习二氧化碳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一节课包括基本原理探究和装置的选择。
操作步骤两部分内容,而在第一课时对原理的探究又是整个探究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梳理空气、氧气的学习要点,建构物质性质、用途和制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分类方法对学习化学的作用。
科学思维: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探究氧气的制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会倾听、分享。
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难点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医疗、潜水、炼钢需要的大量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呢?讨论思考根据生活情景引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氧气的工业制法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在液态空气分离过程中,氮气、氧气两种气体哪种气体先出来?该过程的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属于什么变化?氮气;根据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交流讨论:倾听分享,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药品:高锰酸钾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反应物:都是固体。
反应条件:加热制取气体收集装置:学生思考讨论,观察实验中注意事项先分析实验装置,然后观看视频动手操作,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以及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3. 通过对制取氧气实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会使用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以及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2. 教学难点:(1)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水槽等。
2. 实验试剂: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等。
3. 安全防护用品: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气体的制取方法?今天我们将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
2. 知识讲解(1)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以及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原理。
(2)讲解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防护措施。
3. 实验演示(1)演示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实验。
(2)演示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实验。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取氧气的实验。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拓展知识。
初中生物制取氧气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制取氧气教案设计目标:让学生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在实验中亲自进行制取氧气的操作。
教学内容:1. 氧气的重要性2. 制取氧气的原理3. 制取氧气的方法教学准备:1. 试验器材:试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火柴、点燃棉花2. 实验操作区:安全操作区域,保证学生操作时的安全性教学流程:1. 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重要性,并引出制取氧气的原理。
2. 介绍制取氧气的方法: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倒入试管中,点燃一根棉花后,将其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3. 学生亲自操作制取氧气:每组学生按照实验步骤,一起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4.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带领他们进行讨论:观察试管内的气体变化,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5. 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和讨论,让学生总结出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反馈:1.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确认学生是否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分享。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制取氧气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或改进生产工艺。
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检查他们是否能够按照实验步骤正确进行操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评估他们对制取氧气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教学要点:1. 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3. 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操作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实验步骤不当导致不正确的实验结果。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培养其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氧气的制取教案(通用11篇)

氧气的制取教案氧气的制取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氧气的制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氧气的制取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
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
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
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我们将会学习到许多有趣且有用的知识。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风格,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篇1)说教材《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说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说教具准备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小木条、火柴。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空气中约有1体积的氧气,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较纯净的O2,如何获得的呢?(二)新课1、【投影出示图片】1: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
【投影出示图片】2:工业上用的氧气钢瓶。
《制取氧气》参考教案1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就是《课程标准•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得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作为教材得一个初步认识化学得篇章,就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得角度出发,学习与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得开始。
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得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得知识;同时本课题也就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得开始,就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得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得制备”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得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得反应原理,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得步骤,与收集氧气及验满得方法。
理解催化剂与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得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得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与运用比较学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得兴趣与探究得欲望,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得制法与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得概念、作用与实验装置。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试管、药匙、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集气瓶、火柴、小木条;5%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
三、教学过程。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第1课时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氧气的工业制法1.核心素养(1)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2)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3)通过制取氧气的过程,初步学习通过化学实验制取物质的一般方法。
(4)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3.教学难点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语:潜水员在潜水时总是在身后背着一个集气瓶。
你知道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制取的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①实验室制取氧气【讲述】实验室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方法制取氧气。
【提问】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在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演示】P43实验2-5。
【小结】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投影】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归纳总结】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①“检”——制取氧气前应先将仪器组装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将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然后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③“扣”——预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在水槽里;④“热”——加热试管(先预热,用酒精灯外焰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然后再用酒精灯外焰集中加热盛放固体的部位),待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即可收集;⑤“集”——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深入思考1】1.如何选择仪器装置?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刚开始产生气泡时能立即收集吗?为什么?4.实验最后应怎样操作?最后两步能颠倒吗?为什么?【归纳总结】(1)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仪器装置。
(2)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排气处,以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来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不是氧气。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学会使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导管等实验室仪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学会使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导管等实验室仪器。
2. 教学难点:(1)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操作技巧。
(2)收集氧气的正确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等。
2.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棉花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氧气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制取氧气。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原理。
(2)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学会使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导管等实验室仪器。
4. 收集氧气(1)学生学会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了解收集氧气的正确方法。
(2)教师检查各组收集氧气的效果,并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氧气制取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教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等进行评估。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原理;2.学会操作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安全进行氧气制备实验;3.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氧气的制取方法:a.热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b.加热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实验仪器和试剂准备:a.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b.实验仪器:分液漏斗、减压漏斗、试管、导管、酒精灯等。
3.操作步骤:a.热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1)将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2)将分液漏斗接入减压漏斗;(3)将减压漏斗中的氢气排除干净;(4)点燃酒精灯,将试管对准酒精灯火焰;(5)当试管内的氧气排出后,迅速将试管倒立。
b.加热二氧化锰制取氧气:(1)将适量的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2)点燃酒精灯,在试管底部加热;(3)当试管内的氧气排出后,迅速将试管倒立。
三、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要佩戴安全眼镜和实验服,保证安全;2.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要准备充分,并按要求进行正确操作;3.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现象变化和记录实验数据;4.进行实验时要保持实验台面干净整洁,避免杂物干扰实验结果。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特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结合教科书内容,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步骤,重点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3.演示:老师进行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4.实验操作:学生按组进行实验操作,老师一对一辅导和指导,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5.总结:学生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归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实验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流程是否正确、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操作的程度等进行评价。
2.实验结果评价: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变化的观察和解释能力,以及对氧气制取方法和原理的理解。
3.总结评价:学生进行实验总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思路。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_2114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及操作步骤3. 氧气的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项4. 实验安全常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氧气的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安全常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
2. 采用演示法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学过的制取气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
2. 讲解: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
3. 演示: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分享实验心得。
6. 总结:总结实验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 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安全文明地完成实验。
3. 学生能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
4. 学生能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有深入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取氧气初中化学教案

制取氧气初中化学教案
主题:制取氧气
学段: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3. 学会在实验中注意安全,并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
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制取氧气的方法;
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集气瓶、试管、斜颈瓶、酸性过氧化钠溶液、火星棉等;
2.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等;
3. 实验安全措施:戴护目镜、穿实验衣、避免接触实验药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二、理论讲解:介绍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步骤;
三、实验演示:老师进行制取氧气实验,并讲解实验过程;
四、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制取氧气实验;
五、总结讨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问题。
教学反馈:
1.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实验表现、回答问题等;
2. 学生评价:听取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反馈和意见。
延伸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制取氧气的方法,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演示。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成果、讨论表现等,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制取氧气”课题是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
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案
[名师导学]
1.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
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
所起作用叫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反应条件,要求“一变二不变”。
2.氧气有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变化)
①、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氧气+水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②、氯酸钾−−−→−二氧化锰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③、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3.化学反应中,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梯度导练]
1.下列与催化剂有关的说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发生了变化
B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C .能加快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D .在化学反应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2. “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 2O 4将航天员呼出的CO 2转化为O 2,而NiFe 2O 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则NiFe 2O 4在该过程中是( )
A .反应物
B .生成物
C .催化剂
D .消毒剂
3.加热氯酸钾能缓慢地放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等量的
加热
氯酸钾固体,其中向b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能正确表示两管放出氧气的量(纵坐标)
与反应时间(横坐标)关系的图示是()
4.用二氧化锰和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所用二氧化锰的量偏多,所制得的氧气质
量。
5.实验室中常采用常温下分解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为:
⑴
⑵;
在这两个反应中都有二氧化锰,在反应⑴中,它是,其质量,在反
应⑵中,它是,其质量。
[能力提高]
1.下列说确的是()
A.高锰酸钾是一种白色固体
B.为了便于运输和保存,把氧气液化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只有二氧化锰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必须使用催化剂 B.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
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D.必须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是否收集满
3.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加热高锰酸钾 C.用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D.蜡烛燃烧
4.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下表是不同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时氯酸
氧化物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铜氧化镁
剧烈反应的温度/℃490 540 350 546
A.氧化铁 B.氧化铝 C.氧化铜 D.氧化镁
5.下列制取氧气的方法,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加热氧化汞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6.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7.暗紫色固体A受热分解可生产固体B、C和无色气体D,其中D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淡黄色
固体E在D中燃烧可产生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固体C与另一种白色
固体G混合加热,也可以产生气体D。
试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 B C D
E D G
写出C和G混合加热发过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8.为了保证能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置氧气再生装置,有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①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加热
②加热分解氧化汞:氧化汞—→汞+氧气
③在常温下用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通电
④电解水:水—→氢气+氧气。
⑴你认为最适合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填序号)
⑵与其他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最适合的方法显著的优点是:
①
②。
9.某学生学习了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后,想起自己家里也有一瓶消毒用双氧水,由于标签已部分受损无法判断其是否变质,所以他将该瓶溶液带到学校,取少量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进行研究。
试回答:
⑴放入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⑵如果该溶液未变质,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若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说明该瓶双氧水已经变质成。
⑶将未过期的这种双氧水滴在伤口上,会迅速出沉大量气泡,你认为该气体可能是。
10.制备气体,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操作步骤是:先把导管一端,用手掌紧握,如果导管口有,再把手移开,过一会儿导管形成
说明此装置不漏气。
[科学探究]
请你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试从操作的方法,产生的现象,实验的结论说说如何来区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教学中带着学生做实验,依据探究模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是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兴趣很大,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达成学习目标。
2. 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不具备,分组独立探究条件还不具备,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教师示、学生模仿,侧重训练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3.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动手实践不多,在第二课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