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韩国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韩国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韩国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摘要]韩国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注重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实践、历史文化教育、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考查和分析韩国学校德育的特色,对更好地开展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韩国道德教育德育改革[作者简介]刘成荣(1973- ),江苏建湖人,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盐城224001)[中图分类号]G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9-0090-02 韩国是亚洲地区后发展型国家德育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受中华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韩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并将其作为立国兴国之本,富国强国之根。更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而今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亚洲四小龙”成员,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后指出,韩国的崛起同其“家族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归功于韩国成功的德育。韩国学校德育在推动本国社会发展的长期进程中,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在兼容东西方古今德育特别是儒家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进而形成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民族特色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这些特色对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一、

韩国道德教育的特色 1.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韩国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国民精神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把传统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根本。20世纪上半叶,韩国虽然饱受日本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但始终没有丢失其民族性。儒学中的社稷、仁等观念与韩国苦难、屈辱的民族历程相交织,形成了韩国人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珍视传统,突出民族性成为韩国道德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并且在韩国法律中明确的加以规定和体现。韩国的《教育法》有7项基本方针,其中有2项是直接讲民族精神的。例如,第2项规定,教育要培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精神,为维护和发展国家的自主独立进而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将这种宝贵民族特质提升为“国民精神”加以大力推广。所谓“国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主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主理想。为使国民精神教育得到全面、真正的落实,韩国教育部门提出从纵、横两个方面实施。纵的方面,编写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套国民精神教育的教材,使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横的方面,在学校教育的每门课程教材中都要反映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韩国在推行国民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作为载体,即通过传播儒家伦理来铸造韩国的民族精神。因此,韩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忠报国的有文化的韩国人,而且为韩国的崛起奠定了精神基础。 2.注重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目前,

韩国学校德育已形成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的德育内容。国民伦理教育课程体系由纵、横两方面构成。纵的方面,按照学生的年龄、知识、心理、身体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国民伦理教育体系。从德育目标来看,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为主;中学阶段以内化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主;大学阶段则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自律。就德育内容而言,注重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横的方面,不仅要求道德课、社会课和国民伦理教育课要直接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国文、文学等课程也要间接地反映道德教育的内容。另外,在数学、自然、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实验和劳动技能等课程中,也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构成了所有国民伦理教育教材的主干。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教育的着重点是不同的。从中小学道德课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价值与道德”“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与道德”“现代社会与道德”以及“民族统一与北韩”四个部分。到了大学阶段,国民伦理教育更为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系统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除了正规的国民教育之外,在各种社会教育和考试中,都有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和要求。道德教育渗透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共同发挥德育的合力作用。 3.通过校内外互动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实践。韩国学校很注重围绕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广泛地开展课外活动,

以期取得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学校不断增加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做法有:把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使许多教学在活动中完成,让学生在生活中扮演角色,接受相应的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韩国学校德育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个人生活礼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家庭生活礼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学校生活礼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社会生活礼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国家生活礼节,对国旗、对国歌的礼节等。正是通过这些日常化、生活化的德育,使得韩国青少年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成为懂礼节,有礼貌,品学兼优的学生。 4.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加强历史文化教育。韩国道德教育的成功在于突出体现历史教育,突出韩国强烈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主要的做法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历史上爱国主义英雄的事迹,政府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场所建立爱国主义英雄的塑像,把他们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或搬上银幕;提倡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要使用和消费国货,在现代的韩国社会生活中,“身土不二”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其核心是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与自己国土的内在不可分离性。在韩国生产、制造的

产品包装上,尤其是在农副产品的包装上都印有“身土不二”的标语,号召人们使用和消费民族产业的产品,支持民族产业的发展。另外,韩国的中小学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访问历史名流的故居遗址。韩国为抗日英雄们竖立纪念碑、雕塑像、建陵园庙宇等。韩国的道德课中传统道德部分也一直占着重要比重。韩国人视传统为珍宝,认为通过传统道德教育,可以培养青年一代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热爱人民的优秀品德。这种传统教育的内在精神是为本民族的发展服务的,有助于大韩民族走向世界。同时,韩国学校重视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也为世界所赞叹。可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非常突出的特征。二、韩国德育的成功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我国高校德育应把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确定为核心目标。爱国是所有国家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而民族精神则体现着人类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应把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和灵魂。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点。重视教育,强调以德为先、以德为本,是中国历代教育的一大共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延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奇观。毋庸置疑,千百年来深深融入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

柱。中国历代的德育目标十分丰富,政治上,要求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君爱国、精忠报国。品德上,提倡重义轻利、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品德修养上,强调内省与实践,“一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之,见不贤内省也”。行动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这些既是做人的道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育人目标。今天,在我们学习国外道德教育实践的同时,也应该大力挖掘、继承和弘扬这些目标。唯有这样,德育教育才有根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才能得到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