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李宝文

仔猪水肿病又称仔猪肠毒血症,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直接发生于断奶仔猪。水肿是本病的特征症状,常于脸部、眼睑、眼结膜、齿龈处见到,并可波及颈部和腹下,声门水肿时叫声嘶哑。病猪早期症状为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吃,步态不稳,起立困难。少数病猪出现尖叫和跳跃等兴奋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神经症状,无目的行走,盲目转圈,如醉酒状,继而瘫痪。有的胸部着地,呈伏卧状,有的侧卧,四肢滑动,全身肌肉震颤,部分仔猪出现空嚼,舌伸出口外,不能缩回,最后昏迷死亡。

1发病原因

1.1致病微生物引起引起仔猪水肿病的病原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某些血清型引起的,是常见的O菌群,与仔猪黄痢基本相同,有O2、O8、O138、O139、O141等群,以O139多见。仔猪水肿病是大肠埃希氏菌的溶血性血清型繁殖,产生一种血管毒素,引起特征性神经综合征。

1.2应激因素仔猪水肿病还与一些应激因素有关,如断奶、环境突变、气候突变、长途运输、饲料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最大的是断奶应激。首先是母子分离给仔猪带来的孤独感和恐惧感造成心理应激。其次是采食方面,母乳和饲料饲喂的衔接形成营养应激。最后是环境改变造成环境应激,短时间内这种较大的应激,常能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造成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使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使仔猪在断奶后短时间内诱发仔猪水肿病,本身仔猪生长过快也是一种应激,一些仔猪采食量大,摄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营养多,对应激作出的反应则更强烈,因此生长快的仔猪更易发病。

1.3消化系统机能仔猪消化器官容积小,发育也不完善,胃不

分泌淀粉酶,小肠和胰脏分泌的消化酶也很少,不能充分消化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质)进肠道后引起的过敏反应,肠绒毛受到损伤,消化功能下降造成消化不良和腹泻,再则未被消化的蛋白质、淀粉及未能被吸收的氨基酸在肠道内又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使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大量增殖并产生毒素形成致病因素,又因仔猪母源抗体来源终止,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力减弱,不能有效抵抗病菌及中和毒素,引起猪水肿病发生。

2预防措施

2.1保持清洁的卫生环境,猪舍要清洁干燥,通风透光良好。对猪舍、用具、料槽进行消毒处理,饮水要保持清洁,并勤换,猪舍设运动场,每天保证仔猪运动3~4 h,经常晒太阳,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

2.2科学饲养管理,减少应激,科学配制饲料。保证仔猪在1 周时便开始诱食,以促进消化器官的发育和消化酶的分泌,使仔猪增强适应性,减轻和杜绝断奶仔猪的过敏反应,断奶要逐步进行,即在断奶前1~5 d 减少喂乳次数,断奶前2~3 d 夜间母仔分居,断奶时采取移母留子的方法以减缓环境突变引起仔猪的应激反应,断奶初期应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限制采食量,最好喂八分饱,严禁暴饮暴食,并且切忌突然更换饲料,以避免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猪水肿病发生。我国断奶仔猪的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粕型饲料,由于仔猪断奶后对蛋白质消化吸收能力弱,所以适当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有效减缓断奶仔猪的腹泻,但同时必须维持多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一般粗蛋白含量不能超过18%~20%,饲料中硒和维生素也要保持一定含量,防止因缺硒和VE而诱发水肿病。

2.3利用饲料添加剂进行预防。

2.3.1饲料酸化剂从仔猪断奶第1 天开始,便在饲料中添加1%~1.5% 的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或一定量醋酸,使胃内保持一定的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并有利于乳酸杆菌的繁殖,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群的繁殖。

2.3.2饲料微生物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能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改变肠道菌群的平衡,使有益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同时又可产生有机酸,胃pH值降低,从而防止水肿病的发生,实践中促菌生、康大宝等微生物制剂,断奶前 3 d 按每头仔猪2 g 饲喂,连喂7 d,以后每隔5 d 喂1 次,对仔猪的保护率可达到80% 以上。

2.3.3添加药物断奶仔猪开食时在饲料中添加喹乙醇、土霉素等抗菌素药物,连用 5 d,停2 d,再连用5 d,可有效抑制或杀死肠道内有害菌群的繁殖,并能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日增重。

2.3.4免疫预防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分子生物研究室协作研制的K88、K99 双价基因工程苗,给妊娠母猪注射,预防仔猪水肿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2.3.5给仔猪注射仔猪水肿疫苗

3治疗因该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毒素被吸收入血,导致本病发生。治疗一般主要的是针对那些还没有表现临床症状而处于潜伏期和发病同窝仔猪进行治疗,一旦发现本病,必须对全窝仔猪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限制采食量,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适当增加饲料中纤维素的含量,添加有机酸并内服抗菌素药物,治疗应在病初,出现精神萎顿,食欲降低,腹泻、拉稀时即开始肌肉注射。

同时对病猪进行药物治疗,用庆福1ML/公斤,蒽诺杀星6-10mg/kg,分别注射,效果十分明显。

4小结

4.1 本病多发生于断奶后体重15~30 kg 的肥壮幼猪,以4~5 月份和9~10 月份较多见,特别是气候突变或阴雨后多发。资料统计显示,猪水肿病多发生在饲料比较单一而缺乏矿物质(主要是硒)和维生素(B族及E)的猪群。其发病率低于30%,而病死率高达80%。

4.2大肠杆菌内毒素性休克对本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为用大肠杆菌裂解物可以实验地引起类似的症状和病变。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溶血性埃杀氏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调查, 该病多发生于出生6~15 周龄(断奶1~2 周)的仔和一窝中膘情较好的仔猪,特别是腹泻治愈的仔猪。该病发病率高达5%-8%,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死亡率仍达50%-60%,晚期治疗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因此对本病的控制不容忽视。 1.流行特点 1.1 本病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到3 月龄左右的中猪,百斤以上肥猪即使发病,死亡率较低。 1.2 同窝仔猪中,体质较健壮的、较大的、易发病、先发病,死亡率较高,且死亡较急,急性症一般病程为半天到两天。 1.3 病程后期的,已见有神经症状的猪,很难治愈,有的常出现不注射药物,尚可维持,一旦抓猪,打药,由于心肌功能衰弱,且死亡更快。 1.4 本病具有传染性,一旦有发病猪,会陆续出现,逐渐扩展。 1.5 本病多发生于转群,长途运输,突然断奶,突然换料,或饲料变换频繁,春秋气候变化,温差过大,卫生条件差,饲料单一等。 2.临床症状 其症状表现为:发病初期兴奋、转圈、痉等,行走时摇摆不定,步态不稳,后期卧地不骚动不安,最后嗜睡或昏迷。病猪叫声嘶哑吸急促,四肢下部及两耳发紫。后期常张口吸,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水样腹泻,粪便呈黄体温多数正常。 病理变化为:上下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病猪胃的大弯门部及胃的粘膜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冻样肿;结肠间膜及淋巴结水肿,整个肠间膜呈凉粉样水肿,切开有许多液体流出,粘膜红肿,甚至出血。 水肿病暴发的第一个表现通常是在敏感猪群中一头或几头猪死亡,平常往往观察不到临床症状,被感染的猪大多数很健壮。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发病初期有些猪食欲不振,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皮肤发红,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感觉过敏,触之惊叫。感染猪的体温在出现临床症状前通常在正常范围内,但有个别病例在疾病早期会发热,体温升高到41℃左右,持续时间一般只有2-4 小时,以后降至常温,因此临床上很难见到体温升高的现象。发病仔猪初期便秘,水肿症状出现前2 天腹泻,后期肌肉运动失调,导致蹒跚样步态,可迅速发展到颤抖、痉挛跑动、麻痹和侧卧后作划水运动。出现神经症状后在几分钟或在几天内死亡,大多数猪在24 小时内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变化最特征性病变是水肿, 水肿严重的部位为胃粘膜贲门区,比正常增厚2-3 倍;从水肿切面可以看到水肿液呈血清样胶冻状,偶尔在粘膜附近是血样的;如果严重,水肿可以延伸到基底粘膜下层。结肠系膜水肿比较常见,偶尔也见胆囊水肿、喉水肿、肺水肿、胸腔含有过量的浆液、肠粘膜充血、皮肤有不规则的充血和发绀。多数仔猪胃内充满食物,小肠、结肠内容物较少。有的猪心包腔中有过量的含纤维蛋白的浆液,心脏内、外膜有一些淤血点。 4.控制措施 猪群中一旦有的发病,应以控制全群为主,病猪隔离,单独治疗,圈舍消毒,大群药物预防。普遍注射,疗效更佳,但要坚持更换针头。绝不可发现发病的只治疗病猪,那样会出现,发现病猪即打针治疗,未发病的不采取措施,最后是发病的因病程治愈率低,未发病的陆续发病,结果,几乎全群都发病,都打了针,药钱花了不少,猪也死亡不少。 4.1 加强日常管理 对仔猪逐步进行断奶。断奶后要逐渐改变饲料,喂量逐渐增加,防止喂饲料单一或蛋白质过多的饲料,增加青绿饲料及麦麸等富含无机盐和维生素饲料,适当补充添加富含硒、维生素%的饲料。对常发病的猪圈需定期进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复方新诺明、土霉素、氯霉素、氟哌酸等药物。 4.2 治疗方法 综合防治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 根据水肿病的流行特点, 要采取“消、防、补、治”等一系列措施,即:彻底消毒、预防发病、早期补料、病源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应激因素,增加维生素供给,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较好

仔猪水肿的诊治技术

仔猪水肿病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猪水肿病又称肠毒血症,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其临床特征为组织器官水肿、神经症状、低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剖检胃壁和肠系膜显著水肿。该病主要侵害断奶后5-14天或刚转入肥育群的断奶仔猪。从病源、流行医学、诊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猪水肿病;发病机理;症状;防治 1 前言 仔猪水肿病,又名仔猪肠毒血症,是断奶仔猪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本病是由一定的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多发于1-2周后的仔猪。发病率10%-25%。致死率高达90%以上。病猪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水肿为主要特征。一时发病,很难挽救,是养猪生产中重要的疑难病症之一。 目前,对仔猪水肿病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本病与饲养管理及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致病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在适当诱因的作用下,如断奶或饲料突然改变,以及天气骤然变化,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内正常微生物之间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的增殖,产生大量肠毒素,导致了水肿病的发生。 2 仔猪水肿病病原血清型 血清型E.coli抗原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由菌体(0)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K)抗原组成。按照菌体抗原成分差异,可分为若干血清型,再根据荚膜和鞭毛抗原组成分为若干亚型。迄今,已确定的大肠肝菌O抗原有171种、K抗原80种、H抗原56种。虽然

已知的E.coli血清型可达上万种之多,但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数量却非常有限。引起猪水肿病的血清型只有一部分与仔猪黄痢相同,常见的有O2、O8、O138、O139、O141等群,但表面抗原有所不同,大多数菌株能溶解绵羊红细胞。 3 发病机理 致病菌及其毒素引起猪水肿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是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LTEC),其常见O抗原群以O139最常见,尚包括O8、O138、O139、O141、O149等[5.9-14.37]。 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包括F18ab(F10)菌毛和类志贺氏样毒素n型变异体SLT-IIV、TL、Sta、STb和STx2e致水肿毒素。致水肿大肠杆菌产生的水肿毒素(水肿因子,EDP)是一种血管毒素,EDP是一种热不稳定蛋白,能够引起典型的水肿病的神经症状和动脉管病变及脑水肿。 4 临床症状 在疾病暴发初期,常见不到症状就突然死亡。临床症状主要与神经和血管损坏有关,临床检查可以发现在出现神经症状之前就有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偶尔在临床上可见下领、胸腔、腹腔、会阴部位等皮下水肿,有时可见躯干腹部的皮肤不规则发红。由喉头水肿导致声音嘶哑,濒死其表现出严重呼吸困难,个别猪在疾病早期会发热,被感染猪通常表现便秘,但若大肠杆菌病原株产生肠毒素,在水肿病症状出现之前1-2d会出现腹泻。 4.1 最急型:发病突然,发病初期病猪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共济失调,行走摇摆,很快倒地,四肢呈游泳状态。眼结膜高度充血,叫声嘶哑,心跳加快,一般几小时内死亡。 4.2 急性型:病猪在眼睑、颈部、耳部、鼻部发生水肿,严重的引起全身水肿;最典型的症状是肌肉运动失调,导致蹒跚样步态,它可

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仔猪水肿病,又名仔猪肠毒血症,是由大肠杆菌引发的一种烈性、急性传染病。该病多发于春秋季节断奶1~2周后的仔猪,发病率达10%~25%,致死率高达90%以上。该病虽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发病,通常是致死性的,很难挽救。病猪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水肿为主要特征。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危害,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1.1 病原因素 本病的病原为溶血性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显阴性,无芽胞,无荚膜,有鞭毛。此类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于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在适当诱因(如断奶、饲料突变、天气变化等)的作用下,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肠内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体内积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 1.2 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因素 仔猪出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以母乳而获得,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7—35天,所以断奶后易发病。 1.3消化功能不健全 在仔猪阶段,猪胃肠内缺乏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难以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如饲料中添加过多的豆粕,由于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血素,后者会损伤小肠绒毛,一旦绒毛被损伤便会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前者则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蛋白质分解吸收,一般情况下初喂这些饲料还不至于发病,到中后期,由于蛋白质不能彻底分解,使肠内容物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腹泻、消不良。继而发生水肿病,因营养过剩而引起的水肿病多数归于死亡。 1.4 断奶应激因素 随着日龄的增长,仔猪肠胃内的消化酶不断增加,但由于断奶应激,各种消化酶的活性有所下降。从而使消化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肠道菌落失调。而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的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从而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 1.5 饲料因素

仔猪水肿病综合防治措施

仔猪水肿病综合防治措施 仔猪水肿病又称肠毒血症,是由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断奶后仔猪急性高度致死性、散发性传染病。猪只以突然发病,头部水肿,胃壁后肠系膜水肿为特征。该病发病率高达15%~35%,致死率达50%~80%,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因此,及时确诊本病并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仔猪,以断奶后1周~3周内发病率最高,低营养水平少发。发病规律一般是中等以上体况,同窝仔猪生长发育良好的容易发病。发病时间多集中在3月~5月和9月~11月。不同品种和性别的仔猪都可感染。发病急、死亡快,散发性传染,病程短,致死率高。气温变化大时多发,气温平稳时少发;饲料中添加了维生素B和亚硒酸钠的少发。 二、发病原因 1、管理不善,卫生不良,消毒不严,营养缺乏,引起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促进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繁殖,导致发病。 2、断奶后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蛋白质饲料,引起仔猪胃肠机能紊乱,有利于致病菌繁殖并产生毒素,诱发本病。 3、仔猪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母乳而获得,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7天~35天。 4、仔猪消化机能不全,胃底腺不发达,体内缺乏淀粉酶和胃酸,影响植物蛋白和淀粉的消化,特别是在肠道内腐败分解,产生毒素,致使肠道功能异常。 5、过早断乳,饲料骤换,饲养方式不当,气候变化,阴雨潮湿,以及防疫和阉割等诸多外部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三、临床表现 急性型:患猪突然发病,步态不稳,走路蹒跚,倒地后肌肉震颤,严重的全身抽搐。眼

睑苍白、水肿如鱼肉状,口吐白沫。通常是在敏感猪群中一头或几头见不到明显症状,几小时即死亡,被感染的猪只大多很健壮,吃得饱长得快。 亚急性型: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大多正常。眼睑、鼻、耳、下颌、颈部、胸腹部等水肿,其中耳朵水肿最为明显。皮肤发亮,指压有窝,重症猪水肿时上下眼睑仅剩一小缝隙。但65日龄病猪水肿不明显。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左右摇摆,站立不稳,形态如醉,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倒地后四肢呈游泳状。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跑。很快出现后肢麻痹、瘫痪,卧地不起。有的病猪出现便秘或腹泻。触诊皮肤异常敏感,叫声嘶哑,皮肤发绀,体温降到常温以下,心跳加快,最后因间歇性痉挛和呼吸极度困难衰竭而死亡。 四、病理变化 剖检死猪,最突出的变化是胃、结肠系膜、眼睑、喉部、皮下、腹部,尤其是胃壁大弯部和贲门部粘膜下层水肿最明显。切开水肿部,流出透明无色至黄色的渗出液,或呈胶冻状,位于粘膜下至粘膜肌层。全身淋巴结水肿,有的可见肺水肿、大脑水肿及直肠周围水肿。心包、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或腹水。胆囊水肿,肝脏脆易碎。多数仔猪胃内充满食物,小肠和结肠内容物较少。 五、预防措施 1、每批仔猪转入前和转出后,应把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用水冲干净,再用2.5%的氢氧化钠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天,用0.5%的高锰酸钾或者1:6 00百毒杀喷洒消毒。母猪产仔后应每天清理一次粪尿,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每隔2天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一次,有利于杀灭圈舍及周围环境的致病菌。 2、在母猪临产前40天和15天,分别肌肉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每次每头2毫升,以增强母猪血清和初乳中大肠杆菌的抗体。怀孕母猪临产前第7天和第2天,分别肌肉注射猪水肿抗毒注射液10毫升,可确保所产仔猪85.71%得到保护。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并在饲料中添加0.2%的金霉素饲喂。仔猪断奶前后皮下注射K88和K99基因工程苗三分之一头份,可明显降低腹泻及水肿发病率。 3、仔猪生后哺乳之前,给仔猪口服0.1%的高锰酸钾2毫升~3毫升,以后每隔5天再喂饮一次。在仔猪3日龄~4日龄肌肉注射富铁力1毫升或牲血素1毫升,0.1%亚硒酸钠2毫升,能有效补充铁和硒的不足。3日龄~5日龄饮用淡盐水,7日龄补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料,以促进器官发育,适量增加粗纤维饲料。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与预防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防治 春季气温变化大,易滋生致病性细菌、病毒、支原体。以猪而论,常发疾病有猪瘟、副伤寒、仔猪水肿病、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感冒、仔猪低血糖症和疥癣等病。 1 猪瘟 贯彻免疫程序,常发地区仔猪可进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2头份/头,1~2 h 后再喂初乳),35日龄进行二次免疫(4头份/头),6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6头份/头)。安全区35日龄首免(4头份/头),65日龄二免(6头份/头)。 种母猪春、秋季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配种前20 d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发生猪瘟的猪场应紧急“超”剂量接种猪瘟疫苗。 早期发病猪只根据临床症状应用抗病毒药品和抗菌素类药物标本同治,主要措施是用相应的抗病毒药品增强猪只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和杀灭病毒,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具体处方如下:增强机体抵抗力,用抗病毒中药复方制剂,同时用氨苄西林钠配合长维舒和维生素C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 d。重症病例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维生素C,将氨苄西林、5%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如果病猪开始吃食,每头猪可喂1~2个生鸡蛋和适量奶粉,以增加机体能量,增强抵抗力。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2 仔猪大肠杆菌病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谈谈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谈谈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0-06-11T15:11:37.140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桑新华 [导读] 仔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溶血性埃杀氏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谈谈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桑新华 (河南省扶沟县练寺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461300) 【摘要】仔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溶血性埃杀氏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调查, 该病多发生于出生6-15 周龄(断奶1-2 周)的仔和一窝中膘情较好的仔猪,特别是腹泻治愈的仔猪。该病发病率高达5%-8%,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死亡率仍达50%-60%,晚期治疗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因此对本病的控制不容忽视。本文谈谈仔猪水肿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仔猪;水肿病;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1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40-01 1.流行特点 1.1本病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到3 月龄左右的中猪,百斤以上肥猪即使发病,死亡率较低。 1.2同窝仔猪中,体质较健壮的、较大的、易发病、先发病,死亡率较高,且死亡较急,急性症一般病程为半天到两天。 1.3病程后期的,已见有神经症状的猪,很难治愈,有的常出现不注射药物,尚可维持,一旦抓猪,打药,由于心肌功能衰弱,且死亡更快。 1.4本病具有传染性,一旦有发病猪,会陆续出现,逐渐扩展。 1.5本病多发生于转群,长途运输,突然断奶,突然换料,或饲料变换频繁,春秋气候变化,温差过大,卫生条件差,饲料单一等。 2.临床症状 其症状表现为:发病初期兴奋、转圈、痉等,行走时摇摆不定,步态不稳,后期卧地不骚动不安,最后嗜睡或昏迷。病猪叫声嘶哑吸急促,四肢下部及两耳发紫。后期常张口吸,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水样腹泻,粪便呈黄体温多数正常。 病理变化为:上下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病猪胃的大弯门部及胃的粘膜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冻样肿;结肠间膜及淋巴结水肿,整个肠间膜呈凉粉样水肿,切开有许多液体流出,粘膜红肿,甚至出血。 水肿病暴发的第一个表现通常是在敏感猪群中一头或几头猪死亡,平常往往观察不到临床症状,被感染的猪大多数很健壮。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发病初期有些猪食欲不振,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皮肤发红,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感觉过敏,触之惊叫。感染猪的体温在出现临床症状前通常在正常范围内,但有个别病例在疾病早期会发热,体温升高到41℃左右,持续时间一般只有2-4 小时,以后降至常温,因此临床上很难见到体温升高的现象。发病仔猪初期便秘,水肿症状出现前2 天腹泻,后期肌肉运动失调,导致蹒跚样步态,可迅速发展到颤抖、痉挛跑动、麻痹和侧卧后作划水运动。出现神经症状后在几分钟或在几天内死亡,大多数猪在24小时内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变化最特征性病变是水肿, 水肿严重的部位为胃粘膜贲门区,比正常增厚2-3 倍;从水肿切面可以看到水肿液呈血清样胶冻状,偶尔在粘膜附近是血样的;如果严重,水肿可以延伸到基底粘膜下层。结肠系膜水肿比较常见,偶尔也见胆囊水肿、喉水肿、肺水肿、胸腔含有过量的浆液、肠粘膜充血、皮肤有不规则的充血和发绀。多数仔猪胃内充满食物,小肠、结肠内容物较少。有的猪心包腔中有过量的含纤维蛋白的浆液,心脏内、外膜有一些淤血点。 4.控制措施 猪群中一旦有的发病,应以控制全群为主,病猪隔离,单独治疗,圈舍消毒,大群药物预防。普遍注射,疗效更佳,但要坚持更换针头。绝不可发现发病的只治疗病猪,那样会出现,发现病猪即打针治疗,未发病的不采取措施,最后是发病的因病程治愈率低,未发病的陆续发病,结果,几乎全群都发病,都打了针,药钱花了不少,猪也死亡不少。 4.1加强日常管理。对仔猪逐步进行断奶。断奶后要逐渐改变饲料,喂量逐渐增加,防止喂饲料单一或蛋白质过多的饲料,增加青绿饲料及麦麸等富含无机盐和维生素饲料,适当补充添加富含硒、维生素%的饲料。对常发病的猪圈需定期进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复方新诺明、土霉素、氯霉素、氟哌酸等药物。 4.2治疗方法。综合防治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 根据水肿病的流行特点, 要采取“消、防、补、治”等一系列措施,即:彻底消毒、预防发病、早期补料、病源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应激因素,增加维生素供给,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较好的作用。 (1)彻底消毒,尽量减少母、仔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每批仔猪转入前、转出后,应把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先用水冲干净,再用2.5%的火碱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 天,用0.5%的高锰酸钾喷洒消毒,也可用1∶600 百毒杀喷洒消毒,以尽可能地杀灭母、仔猪周围环境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母猪产仔后,应每天清理一次粪尿,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每2 天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一次,以防止周围环境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 (2)给母猪注射疫苗,给仔猪补铁、补硒,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在母猪临产前40 天和15 天,分别肌肉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每次每头2毫升,以增加母猪血清和初乳中抗大肠杆菌的抗体。同时应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使之能够均匀地分泌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以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在仔猪3-4 日龄,肌肉注射富铁力1 毫升(每毫升含络合铁150 毫克,含硒化合物1 毫克),可有效增强仔猪体质,提高仔猪抗病能力。也可在仔猪3 日龄内注射牲血素1 毫升、0 1%亚硒酸钠2 毫升来预防铁、硒的不足;在仔猪3-5 日龄补水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人工盐,供仔猪自由饮用;7日龄起给仔猪补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饲料,以促进器官发育。仔猪断奶一周内只

仔猪水肿病的综合防治_

动物医学毕业论文 题目:仔猪水肿病的综合防治_ 班级: 1 1 0 3 级 专业:动物医学 姓名:___龙慧_______

仔猪水肿病的综合分析用防治 摘要:仔猪水肿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又称仔猪肠毒血症.该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剖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膜的水肿.每年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时,进入了该病的高发期,令养猪户非常头痛,这不仅是因为其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是由于引起其的病因错综复杂,目前还没有良好的治疗办法,极大地制约了养猪业的发展,因此,预防和控制仔猪水肿病的发生是每一个畜牧兽医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从病源、流行医学、诊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猪水肿病;血清型;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流行特点;防治

目录 前言 (1) 1、仔猪水肿病病原血清型 (1) 2、发病机理 (1) 3、临床症状 (2) 4、病理变化 (3) 5、流行医学 (3) 5.1传染源 (3) 5.2易感动物 (3) 5.3传播途径 (4) 5.4流行特点 (4) 6、预防措施 (4) 7、治疗方法 (5)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前言 仔猪水肿病(又名仔猪肠毒血症),是断奶仔猪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本病是由一定的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急 性肠毒血症。多发于1-2周后的仔猪。发病率10%-30%。致死率高达80%以上。病猪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水肿为主要特征。一时发病,很难挽救,是养猪生产中重要的凝难病症之一。目前,对仔猪水肿病的病理机制尚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本病与饲养管理及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致病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在适当诱因的作用下,如断奶或饲料突然改变,以及天气骤然变化,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内正常微生物之间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的增殖,产生大量肠毒素,导致了水肿病的发生。 一、仔猪水肿病病原血清型

猪水肿病及其防治

猪水肿病及其防治 2004-12-20 猪水肿病是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性肠毒血症,这些大肠杆菌可产生一种侵入血流并破坏血管壁的外毒素,因为胃黏膜下和结肠系膜的水肿是此病的主要特点,因此将该病称为水肿病,该病是危害仔猪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腹泻病。 一、流行病学 本病从发病季节上看,一般3~5月为发病高峰,以后逐渐减少,9~10月又有回升,即春秋季节易发。从发病年龄和体况上看,主要发生断奶前后,体重在8~15k g,以断奶后的仔猪发病率较高,而且同窝生长健壮的仔猪易发。本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低于30%,但病死率却高达80%~90%。 二、发病原因 1、溶血性大肠杆菌 溶血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病菌在仔猪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体内积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 2、仔猪不健全的消化系统 刚刚断乳的仔猪,由于消化功能不健全,消化酶活性低,胃酸分泌少,这就使仔猪消化生理功能容易失调,导致肠道内菌群失去平衡,也就容易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而产生毒素,由肠道吸收,引发了水肿病的发生。 3、日粮蛋白质水平过高 当前,在饲料界有的厂家追求高蛋白质的精饲料,致使饲料蛋白质居高不下。但是,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的饲料蛋白质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对消化器官组织发生伤害,肠道绒毛缩短,消化酶活性下降,肠吸收功能降低,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肠道后,会破坏肠道内微生素菌群,使其失调,给致病性大肠杆菌创造了良好的增殖环境,致使产生的毒素被肠道吸收,造成水肿病的发生。 4、应激反应 断奶、环境改变、疫苗接种、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饲养管理及饲料改变等,这些应激原刺激仔猪机体,根据应激反应原理,机体在受刺激后,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继而血液中皮质酮升高,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一系列变化,处于应激状态机体的淋巴系统功能退化和淋巴细胞减少,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也就引发了消化不良和腹泻,致使肠道正常菌群体系失调,也就导致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增殖,造成水肿病的发生。 5、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 硒和维生素E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 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肝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机能,消化过程生理失调,肠道正常P H值和菌群体系发生变化,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

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 要:猪水肿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而诱发的肠毒血症,此病目前以仔猪多见,尤其长势较好的仔猪感染性更大。此病典型症状:头部水肿、眼睑水肿。而且,伴发典型的神经症状,共济失调、惊厥、麻痹等等,春秋季节发病率会高些。本着科学防病的理念,笔者就此病的流行、发生、诊治要点做系统阐述,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肿病;流行;发生 1 前言 猪水肿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而诱发以仔猪多见的一种肠毒血症,此病的流行,除与突然更换饲喂方式、喂料营养不足等等相关外,卫生管理不达标、消毒管理不严、舍内外温度不稳定等各种应激的出现,同样可加重此病的流行和发生。重视此病的防控,降低此病的易感性,对健康养殖提升养殖效益效果显著。 2 猪水肿病流行及诊断 2.1 流行特点 此病发病突然,为断奶仔猪多见常发病。典型症状:头部水肿、眼睑水肿。而且,伴发典型的神经症状,共济失调、惊厥、麻痹等等。在感染病例中,长势良好、体格健硕,缺硒元素的地区,此病有高发病率。此病目前多为地方性流行,而致死率高。就流行季节而言,此病四季可发。但是,春秋季节发病率会高些。特别是,在气候骤变、阴雨季节等情况,此病的发病率更高些。 2.2 临床症状 发病突然,精神萎靡,食欲废绝,体重变化不大。病猪肌肉震颤,四肢呈划水状,触动时敏感,有嘶叫声或呻吟声,口吐白沫。此病典型症状:水肿,眼睑、眼结膜、齿龈等处,都可见明显的水肿症状。个别没有水肿,病情较短,3d内可死亡或耐过,致死率达90%以上。 2.3 剖检病理 典型病变是水肿,眼睑、面部、上下颌、头部等等,都可见水肿症状。水肿部切开皮肤,可见灰白色凉粉状的水肿液。胃的大弯或贲门部水肿,切开后在胃的粘膜层和肌层之间成胶冻样水肿,结肠肠系膜及其淋巴结水肿,整个肠系膜呈凉粉样,切开有多量液体流出,肠黏膜红肿,有肠炎变化。肺水肿,心包、胸腔、腹腔积液,呈无色或淡黄色。 2.4 诊断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等,是初步诊断此病的重要依据。而确诊,需结合细菌学检查。 流行病学,多见仔猪断奶前后,发病突然,死亡较快,病程较短。而且,多见营养良好、体格健硕的仔猪。 剖检病理,脸部、眼睑水肿。病情严重时,水肿延伸到头颈部,甚至,肠、胃、淋巴等多数有水肿。 病原分离,取心、肝、脾、肾、大肠、小肠及淋巴结的病料分离培养,经镜检发现有大肠杆菌可确诊。 3 猪水肿病的预防和治疗 3.1 预防 此病的高发流行,与仔猪管理不善相关。为此,做好此病的防控工作,应注意加强仔猪养殖管理,适时安排补料,增强猪体消化吸收能力。同时,注意用料的营养全价,严格控制蛋白质的用量。断奶后,切忌饲喂过饱,禁止突然更换饲料。生猪养殖地区,有缺硒比较严重的,在饲料中酌情加适量的硒元素、维生素E,对控制此病的流行和发生效果要好些。注意场地环境的卫生搞好圈舍卫生,定期清洁圈舍,严格消毒管理制度,减少各类应激刺激,营造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是控制此病的前提保障。此病流行期,规范接种流程,做好接种防疫,适时用水肿病灭活苗注射,增强抗病抗体,同样有不错的预控效果。 此外,做好此病流行病学调查,可尝试用下列药物提前预防: 胺球蛋白,仔猪断奶前1周,断奶后2周,每次用2ml,每周用1次,肌肉注射,预防效果不错。 二甲基嘧啶,仔猪断奶前1周,断奶后3周,内服,每次1.5g,预防效果不错。 或者,在流行季节,用磺胺、大蒜等药物预防,效果同样不错。 本地尝试用这样的预防措施,在降低水肿病感染病例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用硫酸镁,内服,每次15~25g。暂时控制过渡补料量,准备断奶时,控制补料每头在0.5kg。待1周后,逐渐恢复 补充饲料量,能起到不错的预防效果。 3.2 治疗 对此病的治疗,原则上,注意:抗炎抗过敏、消水肿抑菌协同进行。用药方法可尝试中西药组合,同时积极对症用药,能起到缓解病情的目的。但是,切记:注意早用药、适时安排用药。 药敏试验中,磺胺嘧啶钠、6-甲氧磺胺嘧啶、恩诺沙星、氯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等等,在此病的治疗中效果均不错。 浓度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30~50ml。浓度1%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0~15ml。浓度1%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0~15ml。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30万国际单位。 上述为每次注射用量,可任选其一用要,每天1~2次,连续用3~4d。期间,配用亚硒酸钠VE针剂治疗,对康复治疗的效果更好些。对症治疗,用盐类缓泻剂通便,对降低对毒素的吸收,促进康复治疗效果不错。或者,早期用多价高免血清治疗,同样效果要比后期好很多。 除西药疗法外,一些土方中药近些年同样被得到推广应用。 方法一:赤小豆500g、商陆25g、大蒜6瓣、生姜10片,煎汁灌服。 方法二:苍术、白术、猪苓、泽泻各5~10g,煎汁内服。 方法三:茯苓皮、大腹皮、猪苓、泽泻各5~10g,煎汁内服。 方法四:玉米芯、半边莲各15~20g,煎汁内服。 方法五:鱼腥草(鲜全草)2份、野荞麦根1份,洗净捣烂,敷于肚脐上,用布包扎好,敷1天1夜,连服2次。 参考文献 [1] 李勇,桂刚.一例仔猪水肿病诊治的报告[J].现代畜牧科技, 2014,(2):189. [2] 陈东.一例仔猪水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中兽医医药杂 志,2015,(5):59. [3] 周荣.一例仔猪水肿病的诊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 348. 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 方观向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安徽潜口 245902) 153

猪水肿病病症及治疗方案

猪水肿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素引起小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常发于断奶前后,小至数日龄,大至3、5月龄也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剖检以头部皮下、胃壁和肠系膜显著水肿为特征。在猪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35%,其致死率可达80~100%。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多见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发生,病程短,迅速死亡。发病往往与断奶、改变环境、分群、运输、驱虫、防疫注射、气候突变、改变饲料等应激因素有关系。另外,本病是传染病,但是发病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中,并不广泛传播。 (2)临诊症状最早通常突然发现1-2头体壮的小猪死亡,未见到症状。细检查则发现有些猪先累度腹泻(后便秘),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快而浅表,心跳加快。多数病猪先后在眼睑、结膜、齿龈、脸部、颈部和腹部皮下出现水肿,此为本病特征症状。有的病猪突然发病,作圆圈运动或盲目运动,共济失调。有时侧卧,四肢游泳状抽搐,触之敏感,发出呻吟声或嘶哑的叫声。站立时拱背发抖,有的前肢或后肢麻痹,不能站立。 (3)剖检病变主要是水肿,可见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胃的大弯、贲门部水肿、胃的粘膜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冻样水肿;结肠肠系膜及其淋巴结水肿,肠粘膜水肿。(4)实验室检查从肠内容物和肠系膜系膜淋巴结分离溶血性大肠杆菌,并进行血清学鉴定。 治疗方案: 饮水:优舒克500克+黄芪多糖500克+免疫肽400克/吨 严重的打针:10ml芪泰素1支+比肟求1支打120斤猪 也可单独打:痢米欣10ml 100斤猪 预防方案:1、应加强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防止饲料单一化,断奶时不要突然改变饲养条件,在哺乳母猪饲料中添加免疫肽和常源舒,能显著降低猪水肿病的发病率。 2、小猪断奶当天饲料中添加: 优舒克250克+菌痢速康500克+免疫肽400克/500斤连喂5~7天。(本方案出自迅达康兽药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出处)

仔猪水肿

仔猪水肿 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以头部水肿、运动失调、惊厥、麻痹及剖检时胃壁、肠系膜等水肿为特征。临床治疗较困难,宜抗菌、强心、利尿、解毒。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剖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膜的水肿。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发生,病程短,迅速死亡,致死率高;发病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多见于春季和秋季,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饲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浓厚的精饲料等有关。 临诊症状 主要是突然发病,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作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突然猛身前跃;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似游泳状;病猪常见脸部、眼睑水肿,重者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水肿。上下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胃的大弯、贲门部水肿,在胃的粘膜层和肌肉层间呈胶冻样水肿;结肠肠间膜及其淋巴结水肿,整个肠间膜凉粉样,切开有多量液体流出,肠粘膜红肿,甚至出血。 鉴别诊断 注意与营养不良性水肿区分。 防治方法 加强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提早补料,训练采食,使断奶后能适应独立生活;断奶不要太突然,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饲料喂量逐渐增加,防止饲料单一或过于浓厚,增加维生素丰富的饲料;病初投服适量缓泻盐类泻剂,促进胃肠蠕动和分泌,以排出肠内容物,常用的抗菌药物也可应用。对此病治疗主要是综合、对症疗法,尚无成功的治疗经验。 防治措施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李宝文 仔猪水肿病又称仔猪肠毒血症,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直接发生于断奶仔猪。水肿是本病的特征症状,常于脸部、眼睑、眼结膜、齿龈处见到,并可波及颈部和腹下,声门水肿时叫声嘶哑。病猪早期症状为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吃,步态不稳,起立困难。少数病猪出现尖叫和跳跃等兴奋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神经症状,无目的行走,盲目转圈,如醉酒状,继而瘫痪。有的胸部着地,呈伏卧状,有的侧卧,四肢滑动,全身肌肉震颤,部分仔猪出现空嚼,舌伸出口外,不能缩回,最后昏迷死亡。 1发病原因 1.1致病微生物引起引起仔猪水肿病的病原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某些血清型引起的,是常见的O菌群,与仔猪黄痢基本相同,有O2、O8、O138、O139、O141等群,以O139多见。仔猪水肿病是大肠埃希氏菌的溶血性血清型繁殖,产生一种血管毒素,引起特征性神经综合征。 1.2应激因素仔猪水肿病还与一些应激因素有关,如断奶、环境突变、气候突变、长途运输、饲料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最大的是断奶应激。首先是母子分离给仔猪带来的孤独感和恐惧感造成心理应激。其次是采食方面,母乳和饲料饲喂的衔接形成营养应激。最后是环境改变造成环境应激,短时间内这种较大的应激,常能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造成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使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使仔猪在断奶后短时间内诱发仔猪水肿病,本身仔猪生长过快也是一种应激,一些仔猪采食量大,摄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营养多,对应激作出的反应则更强烈,因此生长快的仔猪更易发病。 1.3消化系统机能仔猪消化器官容积小,发育也不完善,胃不

分泌淀粉酶,小肠和胰脏分泌的消化酶也很少,不能充分消化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质)进肠道后引起的过敏反应,肠绒毛受到损伤,消化功能下降造成消化不良和腹泻,再则未被消化的蛋白质、淀粉及未能被吸收的氨基酸在肠道内又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使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大量增殖并产生毒素形成致病因素,又因仔猪母源抗体来源终止,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力减弱,不能有效抵抗病菌及中和毒素,引起猪水肿病发生。 2预防措施 2.1保持清洁的卫生环境,猪舍要清洁干燥,通风透光良好。对猪舍、用具、料槽进行消毒处理,饮水要保持清洁,并勤换,猪舍设运动场,每天保证仔猪运动3~4 h,经常晒太阳,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 2.2科学饲养管理,减少应激,科学配制饲料。保证仔猪在1 周时便开始诱食,以促进消化器官的发育和消化酶的分泌,使仔猪增强适应性,减轻和杜绝断奶仔猪的过敏反应,断奶要逐步进行,即在断奶前1~5 d 减少喂乳次数,断奶前2~3 d 夜间母仔分居,断奶时采取移母留子的方法以减缓环境突变引起仔猪的应激反应,断奶初期应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限制采食量,最好喂八分饱,严禁暴饮暴食,并且切忌突然更换饲料,以避免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猪水肿病发生。我国断奶仔猪的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粕型饲料,由于仔猪断奶后对蛋白质消化吸收能力弱,所以适当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有效减缓断奶仔猪的腹泻,但同时必须维持多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一般粗蛋白含量不能超过18%~20%,饲料中硒和维生素也要保持一定含量,防止因缺硒和VE而诱发水肿病。

猪水肿病的症状与防治

猪水肿病的症状与临床防治 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口流白沫,体温无明显变化,病前1~2天有轻度腹泻,后便秘。心跳疾速,呼吸初快而浅,后来慢而深。喜卧地、肌肉震颤,不时抽搐, 四肢动作游泳状,呻吟,站立时拱腰,发抖。前肢如发生麻痹,则站立不稳,后肢麻痹,则不能站立。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步态摇摆不稳,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水肿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常见于脸部、眼睑、结膜、齿龈、颈部、腹部的皮下。有的病猪没有水肿的变化。病程短的仅仅数小时,一般为1~2天,也有长达7天以上的。病死率约90% [1]主要是突然发病,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作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突然猛身前跃;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似游泳状;病猪常见脸部、眼睑水肿,重者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 急性型: 患猪突然发病,步态不稳,走路蹒跚,倒地后肌肉震颤,严重的全身抽搐。眼睑苍白、水肿如鱼肉状,口吐白沫;通常是在敏感猪群中一头或几头见不到明显症状,几小时即死亡,被感染的猪只大多很健壮,吃得饱长得快。 亚急性型: 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大多正常。眼睑、鼻、耳、下颌、颈部、胸腹部等水肿,其中耳朵水肿最为明显。皮肤发亮,指压有窝,重症猪水肿时上下眼睑仅剩一小缝隙。 但65日龄病猪水肿不明显。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左右摇摆,站立不稳,形态如醉,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倒地后四肢呈游泳状。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跑。很快出现后肢麻痹、瘫痪,卧地不起。有的病猪出现便秘或腹泻。触诊皮肤异常敏感,叫声嘶哑,皮肤发绀,体温降到常温以下,心跳加快,最后因间歇性痉挛和呼吸极度困难衰竭而死亡。 病理变化: 征性的病变是胃壁,结肠肠系膜,眼睑和脸部及颌下淋巴结水肿。胃内充满食物,粘膜潮红,有时出血,胃底区粘膜下有厚层的透明水肿,有带血的胶冻样水肿浸润,使粘膜与肌层分离,水肿严重的可达2~3厘米,严重的可波及贲门区和幽门区。大肠系膜、胆囊、喉头、直肠周围也常有水肿,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空气则凝成胶冻状。肾包膜水肿,膀胱粘膜轻度出血,出血性肠炎变化常见。 防治: 预防本病关键在于改善饲养管理,饲料营养要全面,蛋白质不能过高。药物治疗早期效果好,后期一般无效。 1、在没有本病的地区,不要由病区购进新猪,邻近猪场发生本病,应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在有本病的猪群内,对断乳仔猪,在饲料中添加适宜的抗菌药物例如:汇丰达鸢城泻痢一日灵。切忌突然断乳和突然更换饲料,断乳时防止突然改变饲养条件,断乳后的仔猪不要饲喂过饱。猪舍清洁、干燥、卫生,定期冲洗消毒。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疫 病 防 控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 32卷 第1期 注射接种10ml,通过母源抗体保护仔猪。接种仔猪主动免疫,分别于仔猪20日龄、50日龄,接种注射用3ml、7ml,提升仔猪体内抗体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海贤.猪链球菌病防治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 (5):165-166. [2] 赵惠梅,龙建成,王学林,等.一起猪链球菌病的诊治体会[J].养 殖技术顾问,2012,(3):202. [3] 陶得和,漆晶晶,白文丽,等.仔猪链球菌病的诊疗[J].兽医导 刊,2010,(11):62. 仔猪水肿病,是断奶仔猪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本病与饲养管理及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如断奶或饲料突然改变,以及天气骤然变化,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内正常微生物之间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的增殖,产生大量肠毒素,导致了水肿病的发生。 1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有时小至数日龄,大至4月龄也偶有发生,常突然发生,病程短,迅速死亡,致死率高;发病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多见于春季和秋季,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饲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浓厚的精饲料等有关。 2 临床症状 主要是突然发病,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共济失调,后躯无力,摇摆;有的病猪作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突然猛身前跃等;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似游泳状;病猪常见脸部、眼睑水肿,重者延至颜面、颈部。 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水肿。上下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胃的大弯、贲门部水肿,在胃的黏膜层和肌肉层间呈胶冻样水肿;结肠肠间膜及其淋巴结水肿,整个肠系膜凉粉样,切开有多量液体流出,肠黏膜红肿,甚至出血。 急性病例常未见任何症状即溘然猝死,尸体营养良好。头顶部下领间隙颈部、前肢下部内侧皮下炎性水肿,其病变为皮下积留水肿液或透明胶冻样浸润物,水肿部皮肤青紫。 胃内常充盈食品,黏膜潮红,有时胃底部弥漫性出血;胃底区黏膜下有厚层的透明有时带血的胶冻样水肿物浸润,使黏膜层和肌层分离,水肿层有时可达2-3cm厚,严峻的可波及到贲门区和幽门区,但轻症病例则呈局部性水肿,需在多处切开胃壁才能发现。小肠黏膜水肿,十二指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大肠系膜水肿,结肠系膜、直肠壁显著水肿;结肠袢的肠系膜呈透明胶冻样水肿,布满于肠袢间隙。腹腔常见有儿束纤维蛋白,结肠散在多量红色雀斑,小肠血管充血。 心包、胸腹腔有较多的淡黄积液,心冠脂肪针尖状出,心肌变性与出血,左心室心肌壁小米状出血;会厌软骨、气管小点状出血;肺水肿,粟粒状出血,呈休克肺病变;肝与肾瘀血和营养不良,肝有散在出血雀斑,肾包膜增厚、水肿,纵切面皮质贫血,髓质充血,膀胱黏膜针尖状出血。 4 预防措施 (1)加强生产管理。仔猪出生7日诱食,断奶后少食多餐,环境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8℃~25 ℃,保证空气新鲜,减少应激。断奶后一个月内,每 100 kg饮水或饲料中加 1~2kg食醋或柠檬酸,以提高胃内酸度。定期给予金霉素、土霉素、呋喃唑酮、喹乙醇、磺胺类、亚硒酸钠、维生素 B 粉等药物,对防治仔猪腹泻和水肿病有明显效果。 (2)做好消毒灭源工作。每批仔猪转入前和转出后做好消毒工作,清洗干净后用2.5%的氢氧化钠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母猪产仔后每天清理一次粪尿,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每隔2d 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一次,杀灭圈舍及周围环境的致病菌。 (3)免疫预防。仔猪出生7~10日龄注射水肿病灭活菌苗,可使发病率降低10~20个百分点。 (4)药物预防。可使用复方氟苯尼考粉(肠肺宁粉)或者复方林可霉素粉(菌炎宁)拌料预防,200g/t饲粮,连用3~5日。 5 治疗方法 预防是防治本病的首要任务,加强平时猪场的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卫生,定期进行带猪消毒和饮水净化,以防止受污染饮水引发此病,不要突然断奶和突然换料。仔猪水肿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早期注射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发病后期治疗效果不佳。 用以下方法治疗: 5.1 方法1 (1)20%葡萄糖注射液20ml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30万IU地塞米松注射液1mg维生素C注射液2ml 用法:一次静脉推注,连用1~2次。 (2)安钠咖注射液1~2ml 用法:一次皮下注射,视情况可第二日再注射1次。 (3)呋喃苯胺酸注射液 1~2ml 用法:一次肌肉注射,可于第二日酌情再注射1次。 (4)大蒜泥10g 用法:分两次喂服,每日2次,连用3d。 5.2 方法 2 强力水肿消注射液,0.5 ml/kg,肌注,每天 2 次,连用 2~3 d。 5.3 方法3 5%恩诺沙星注射液,按10ml/kg,肌注,每天 2 次,连用 2~3d。病重者用 5%葡萄糖盐水 300~500 ml,维生素 C10 ml,一次静注。 5.4 方法 4 50%葡萄糖液 20~50 ml,氯霉素 250 万国际单位,地塞米松 4 ml,5%维生素 C 和 0.1%亚硒酸钠各 2 ml,一次腹腔注射。 5.5 方法5 中药治疗:白术9g,木通6g,茯苓9g,陈皮6g,石斛6g,冬瓜皮9g,猪苓6g,泽泻6g。水煎分2次喂服,每日一剂,连用2剂。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王凤云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姚桥新区畜牧兽医站,四川雅安 625000) [摘 要]仔猪水肿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主要特征是胃壁和结肠系膜、头部和眼睑水肿,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主要侵害断奶后10~45d的断奶仔猪,发病率10%~35%不等。致死率高达90%以上。 [关键词] 仔猪 水肿病 防治 ·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