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的中各个关键节点、重要着作、重要概念;学习重点:世界史的背景,黑格尔的思想来源,市民社会;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一、马克思的终其一生的理论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1、历史的转折

a、古典时代与现代

b、世界史的诞生

现代(Morden)是一个与古典时代彻底区分的时代,它体现在经济、文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自身要求着与以往的时代相区别,这尤其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

现代历史降临的最大特征是,世界的历史由民族区域史变成为了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2、被历史遗弃的人们

在新的历史诞生之际,有一大部分人既诞生于这段历史,但又被它所抛弃

对遗弃问题的解释

现象上的简要描述,现实与应该的分裂

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

1、辩证法

a、连续性(生长、整体性、扬弃)

b、有限性(矛盾、虚无、向对立面转化)

c、历史作为连续发展的过程

2、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观

a、历史生长的自然节律(目的与矛盾、直线与螺旋)

b、绝对精神与世界史的到来

c、历史的终结

3、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理解

异化、贫穷与贱民

黑格尔早已看到,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切灾难的根源,无论它是正常运行还是处于崩溃之中

贫穷是市民社会不可克服的困难

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两个关键概念:自我意识、类存在

1、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根本特点。从最简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即是一种自觉地自配自身的意识,并且能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意识。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理解:

第一,在过程和具体的结构中,在生活中,人才能获得自我意识;

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能追求自由;

最后,它对马克思的启示则在于,他们认为,自由(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在社会的实践整体中实现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类存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强调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实现的,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的,即作为类活动。只是,费尔巴哈将这种类活动做了抽象的理解,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类活动,也将类活动理解成为了一种超历史的活动。

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转变

1、青年时期(1835-1841)

重要结论:第一、哲学需要走入现实;第二、原子与自由意志,原子的“偏斜”运动

2、莱茵报时期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

(1)树立的信念:a、宗教作为幻象

b、资本主义社会作为颠倒的社会

c、黑格尔理论的颠倒性

d、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a、写作目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解决当前历史发展的基础问题,即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

b、探讨结果:市民社会,作为基本的经济领域,决定着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与法。(为什么要争论优先性政治立场)

(3)概念介绍,市民社会:

第一,市民社会的概念——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

第二,从社会(society)开始理解,由血缘自发到需求自发

国家:总是建立在自发性上的政治建筑

(4)讨论:

争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优先性,从根本上讲是在争论什么问题

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

对国家权力来源问题探讨的范例——以霍布斯为例

“人对人是狼”、权力的转让(消极)

黑格尔的观点:国家是实现人的自由存在的最高场所(积极)

(5)在《批判》中,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立

第一,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奠基关系;

第二,君主立宪制与社会民主主义;

第三,贫穷问题的解决方案:福利、国家干预、慈善、海外殖民—所有制的转变(6)结论与意义

结论:第一,市民社会先于国家;第二,对上层建筑的理解应从它的外部出发

意义:奠定转变基础,唯物史观的第一块基石(问题,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7)《论犹太人问题》和《法批导言》

得到结论:

第一,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第二,区分人的解放和政治解放

(8)“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辩证性)

宗教世界观的根源——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消灭宗教世界观的途径——消灭阶级社会

(9)人的解放和政治解放

人的解放的概念: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的解放的途径

六、恩格斯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本书的内容与意义

对于马克思来讲,恩格斯的本文的主要意义可能在于,本书为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切入资

本主义批判的视角

七、马克思对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1844手稿》的意义

异化概念的含义,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

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八、《手稿》中的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内容

第一,首次得到资本家的权力源于资本的占有的观点

第二,揭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

第三,私有制的灭亡源于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达到极端

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主要内容

实证与理论推导相结合,指明无产阶级的双重身份

十、《神圣家族》

(1)内容和意义

内容:1、批判思辨哲学;

2、批判唯心史观;

3、批判英雄史观。

意义:奠定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

(2)本书中,马恩在观点的推进:

第一,“市民社会”到生产关系

第二,肯定劳动价值论

意义:奠定唯物史观。

疑问:历史上阶级的斗争都是围绕物质利益展开的吗

十一、清算费尔巴哈哲学和“新唯物主义”纲领的提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的意义,提出了实践的观点

十二、对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b、《形态》写作的目的、内容

目的:反驳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彻底建立唯物史观

内容:考察的视点的变更(方法论改变)

对历史的自在推进的部分的重新判断

历史发展规律的构造——自在部分和自为部分

d、对历史的自在推进的部分的重新判断

(1)唯物主义式对自在进行的历史的解答:

第一,分工史作为基础

第二,渐进积累的历史观

(2)生产力发展作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部分

人与历史的积淀;首要的积淀是是物质性的、外在于精神的存在,不是金字塔、

长城、艺术品、书籍等等,而是工具、技术、社会关系。

(3)堆积的生产力,将导致分工的发展,人类历史的形态史应表现为分工形态的推进稳定积累的底部-偶然变动的顶部

(4)生产力的堆积

分工发展史:

一般模式:脑体分工-

特殊模式:脑体分工-手工业独立-商业独立

e、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发展规律

注意两点:第一,分工发展(脑体、农牧、手工、商业)

第二,随分工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化,所有制、即社会形态变

f.意识形态的历史

意识形态意味着一种颠倒的世界观,从抽象的、观念的视角来理解世界、理解历史

第一,脑体分工是世界观颠倒可能发生的根源

第二,世界观理论中的颠倒,是历史发展的常态

第三,不同的地域,颠倒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拓扑学的理论模式)十三、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重大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标志

唯物史观在哲学上的意义

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意义

唯物史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十四、题目: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一,考察方法的变更,从观念视角到物质视角。(书上第一点)

第二,对人类历史发展基础的重新规定,从观念作为基础,到物质性存在作为基础。生产力必定积累,分工必定发展,生产关系必定会随之变革,人类社会必定会进展

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书上第二、三、四点)

第三,对人类历史形态更替的重新规定。(书上第五点)

总的来讲,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生命存在。

十五、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的初次公开阐述(《哲学的贫困》)

(1)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阐述与批判:

首先,丰富唯物史观。三个概念的丰富:物质生产发展史、生产关系以及社会机体,这三个概念提出。

其次,批判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方法。(机械地理解辩证法中的对立关系)

(2)批判蒲鲁东的经济理论,初步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主导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

首先,对价值起源的虚构批判

其次,对“构成价值”的批判(不把劳动者理解成商品);对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分析

(3)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十六、《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四点阐述:

第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二,阐述阶级斗争理论第三,阐述共产主义社会

第四,阐明无产阶级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

第二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后半时期:(主要是《1857-58手稿》)

第一,明确四个基本概念的相互作用

第二,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分析

第三、明确《资本论》研究的对象: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a、四个概念的辩证关系,不是分裂以及并列的关系;目的是,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中的诸要素作为辩证连续的整体

b、生产是四个概念中基本概念,使这四个概念辩证统一,成为分环节的整体:

生产就是消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限定交换方式;消费生成生产;

生产生产消费

三、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

(1)商品价值形式,即作为货币表现出来的产品价值形式,是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得到的。

劳动时间表示商品价值,且一个商品的劳动时间由别的商品的劳动时间表示出来。

商品劳动时间表示的各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其余商品的劳动时间-由货币表示

(2)四个阶段的价值发展:偶然的、简单的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五、商品拜物教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劳动,在劳动中结成的人和人之间关系),以商品的社会关系为中介表现出来。商品结成了现实的帷幕。

六、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七、资本积累的实质

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必然加剧两极分化: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无产阶级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

八、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一般性质的分析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实际上,马克思本人做的不多,他拒绝为未来社会开出现成的“菜单”。但是,我们可以结合恩格斯的论述,提出几点:

第一,未来社会的所有制理论

第二,未来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

第三,未来社会按劳分配理论

九、《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第一,是马克思实现经济学科学革命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重要标志。第二,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向结合的典范,使剩余价值理论成为唯物史观的展开,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础。

第三,经受来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压力,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第四,历经社会发展实践的挑战和考验,具有历史发展的穿透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威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与无政府主义的三次斗争

1845-46,麦克斯·斯蒂纳

1847,蒲鲁东(蒲鲁东主义:50—60年代广泛流行于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的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因其创始人蒲鲁东(1809-1865)而得名。)

1844-1875,巴枯宁(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中叶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巴枯宁为主要代表。

宣扬绝对的个人自由,否认任何权威,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建立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二、《法兰西内战》中的总结内容:

第一,分析了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二,深化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第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第四,进一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相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

三、《反杜林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作了系统的连贯的阐述,特别是对三个部分的关系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标志性着作。它是一部论战性着作。

四、《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

《反杜林论》由引论、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和社会主义编四个部分组成。

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批判了杜林主义,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它与古典哲学的根本区别:不再凌驾于其余一切学科之上;而只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4)、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观(5)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五、马克思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1、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1)文艺的社会本质

(2)文学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3)文艺术内部的内部的特殊规律

(4)文学艺术的创作原则

2 、马克主义的军事理论

(1)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暴力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2)揭示军国主义的前途与命运

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一,“两种生产”理论

第二,家庭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第三,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过程

第四,国家的起源、演变和消亡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

(1)主要着作,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859,《物种起源》出版

1870年开始写作,最终未完成;

未完成原因:党内斗争,人类学研究,遗稿整理,等等

(2)写作目的

写作内容:

第一,揭示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第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科学观;重新体统阐释三大规律;依赖科学最新成果,描述自然界无限发展的辩证图景

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晚年的夙愿,回顾、总结近代哲学

三个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做了明确表述

第三,深刻论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点和基本内容,以及发现社会历史规律的方法

十、系统考点:

一、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转变

青年时期(1835-1841);莱茵报时期(1842-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1843-1844)

1.“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论断:体现马克思“反对一切天上和地上的神”的革命主义和彻底无神论的倾向,反映了他反对因循守旧的保守观点,力图超过黑格尔哲学的独创精神。

2.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3.市民社会不是国家理念的派生物,而是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和法。

4.市民社会是物质关系的总和,从社会学角度理解,是由血缘自发到需求自发的,总是建立在自发性上的政治建筑。

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重要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两个转变的基本完成。

1844《德法年鉴》

1.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并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抽象地谈论人的解放的错误。

2.明确地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二、恩格斯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

1844年初,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文章,标志着他的“两个转变”的完成。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质,批判了资产阶级私有制的不合理性。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根源,经济危机和工人陷入贫困和饥饿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是生产的因素,是财富的源泉。

“两个和解”的思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恩格斯)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1、马恩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重大意义:马克思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并在对以往的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为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做了准备。

B异化: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其主要含义就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

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对主体自身。

C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2、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朝着从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为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以及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揭示开辟了道路;通过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分析,阐明了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初步揭示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从而为马克思后来科学的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3、1845《神圣家族》

A内容:揭露了思辨哲学的秘密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意义:实现了从否定劳动价值理论到肯定劳动价值理论的初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

注意:生产关系的概念

4、184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意义: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的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注意: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基本和首要的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析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次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表述了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基本观点(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所有制)意义:

对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将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了出去。

对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牢固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使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对共产主义的深刻论证,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尖锐对立。

6、1847《哲学的贫困》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丰富了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本质上来说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批判蒲鲁东经济理论,初步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构成”价值)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四、马克思主哲学的历史分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科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第二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性历史成就(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第三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中经受挑战并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

《1857-1858经济学手稿》《1861-1863经济学手稿》《资本论》标志着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第四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低潮中重新奋起(20世纪90年代至今)

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为基础,马恩撰写发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推荐名单

专业教科书 1、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 专业基础著作 1、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2、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苏】纳尔斯基等:《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马绍孟等:《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侯惠勤:《准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 1、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版。

4、[英]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5、[加]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叶卫平:《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7、孙伯鍨等:《西方“马克思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陈先达等:《被肢解的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0、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1、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周凡、李惠斌主编:《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3、复旦大学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2007》,人民出版社,2007。 14、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 1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 16、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 17、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 1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 19、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 五、传记: 1、梅林:《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65。 2、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Ⅰ、Ⅱ、Ⅲ册,三联书店,1965. 3、费多谢耶夫等:《卡尔·马克思》,三联书店,1980. 4、格姆科夫等:《恩格斯传》,三联书店,1980. 5、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所造成的生产下降和经济衰退。根本原因:就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1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在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群众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三次革命运动:a:1831年11月在里昂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b:1834年4月在里昂爆 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它是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是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资产阶级的起义c:1836年起,英国工人发动力全国性的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并成立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 党宪章党。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起义是德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具有理论性和自觉 性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1它第一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在地租利润和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4对资本主义社会 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1他们从抽象的永恒的理论原则出发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做是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从而否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和历史性2斯密认为商品 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错误结论,李嘉图只是从量的方面来考察价值并把价值看做是非历史的东西3将利润和剩余价值混同起来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性质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奠基者。1他从各种劳动形式中抽象出了一般劳动从而正确地将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的社会劳动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得 出了一般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科学结论,但由于不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性质因此当他进一步考察究竟什么是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就陷入了混乱和矛盾中了,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 成的错误结论。2从劳动决定价值和工资是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出发,明确指出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物的扣除部分3地租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所 创造的剩余生产物中的余额,但他将剩余价值和利润混为一谈还认为除了工资和利润外地租也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样就将土地所有制与劳动一样视为价值的源泉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 性质4首次通过对社会收入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作为土地和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可分解为地租工资和利润三部分于此相应以地租收入为生的地主以工资收入为 生的工人以利润为生的资本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划分:1圣西蒙: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一系列发展阶段所构成的过程,他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人类开化时期即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从15世纪开始的破坏神学和封建体系的时代以及未来的实业制度的社会等若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由封建制度向实业制度即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短暂时期2傅里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童年、成年、衰落、凋谢四个阶段32个时期。合理的内容:1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2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 私有制3看到并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和作用4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中包含着许多天才的设想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和答案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在

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2015年09月18日18:08卢婷婷点击:[308]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编码:S0305202 学分:2总学时:36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建屯(副教授)、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课程的主要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和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博复习方法参考笔记-育明考博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报考分析-育明教育 一、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年份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人数/录取人数(不含硕博连读) 2013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20人/12人2014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18人/11人

2015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20人/13人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 1、各教研部(所)由导师组集体协商讨论,按招生计划150%左右的比例确定复试人选。招生计划名额较少的专业,如果生源质量好,可适当增加复试人数,但最多不超过200%。 2、我校非定向培养博士生和定向培养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 3、同等学历的考生,加试科目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报考非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至入学时未满45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年龄不限。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参考书(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怀超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中共中央党校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2016中共中央党校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二、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

2015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030502目录及考试科目真题内部资料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育明教育天津分校20152015年天津地区年天津地区年天津地区151515所高校考研辅导必备 所高校考研辅导必备天津分校地址南京路新天地大厦天津分校地址南京路新天地大厦2007 2007专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注考研专业课辅导8 8年天津地区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天津分校李老师与大家分享资料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天津分校李老师。 2015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030502 目录及考试科目真题内部资料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人数考试科目 备注 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 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 74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89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_01马克思主义创立与早期发展史 _02列宁主义思想史 _03 马克思主义传播史(重点在中国)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2 考研政治每年平均分在4,50分,不是很高,政治取得高分除了靠记忆力还要有一定的技巧,今天我就考研政治中的一些答题技巧,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选择题分值为50分。其中单选题16道,满分16分;多选题17道,满分34分。选择题由于考查范围广,涉及的知识点零散,这种题型很需要考生对教材和大纲有系统而熟练的掌握。选择题中,多选题的难度较大,它是拉开政治分数的一个题型之一。 单项选择题 政治单选是属于必得的高分题型。而应 对单选这种题型,考生在记忆相关概念时一 定要明晰,不能模棱两可,尤其是容易混淆 的概念,一定要注意区分。而最能帮助考生 区分的方法是适度的习题训练,通过练习来 加强记忆和理解。在得分方面,单选题总分 值在16分,考生最好拿12分以上的分数。 解答单项选择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掌 握技巧的前提是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是读懂题,审好题,准确把握题 干的规定性。即题干所要求回答的是什么问 题,在什么范围、方面、角度和条件下回答 这一问题; 第二步是鉴别和判断选择题肢项。题肢选项分两类,一类是不符合题意的应排除掉。这又分三种: ①第一种是题肢选项本身观点错误和含有错误成份,试题要求又是正确的; ②第二种是题肢选项本身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要求无关的;第三种题肢选项中概念和判断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的外延要求; ③另一类是最符合题意的该选出的题肢选项。在解题中可先用排除法,把所有与题干要求不符合的,不论是正向、逆向思维设问,还是题肢选项本身的错误,统统排除,然后再比较余下的题肢,用所学的概念、观点、原理判断其是否正确,并确定哪个选项最符合题意,即该选项能否按试题所反映的客观现象的方向、范围和意义进行解答。 多项选择题 选择题中较难的题型是多选题。它也是政治试题种最难最容易拉开考分距离的题型,因此这部分要求考生高度重视。应对这类题型除了需要对考纲要求的知识点熟练理解外,适度的练习必不可少,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各个知识点内涵外延。在得分方面,多选题总分值在34分,考生最好拿24 分以上的分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B及答案

2011学年春季学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卷B 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 分数: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自由人 2.异化 3. 实践 4. 市民社会 5.价值 6.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 和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3. 是马克思一生科学研究中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4.随着生产的发展,婚姻、家庭关系经历了如下几种依次更替的主要形式,分别是、、和。 5.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和。 6.列宁认为,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同一,是指唯物辩证法是、认识辩证法和的统一。 7.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各个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代表着,代表着。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和开放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42分) 1.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什么是异化劳动?

3.简述剩余价值理论伟大发现的意义。 4.简述交换的四种形式。 5.简述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14分) 1. 试论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B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自由人 自由人,是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于1842年在柏林成立的一个小团体(1分)。所谓自由人的典型特征是不加区别的抽象的批判一切(1分),鼓吹彻底的否定,在毫不相干的场合高喊共产主义和无神论的极端激进的词句(1分),提不出任何积极的纲领和办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分)。 2.异化 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2分),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2分)。 3.实践 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感性活动(2分),体现了客观性与主体性(1分)、物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1分)。 4.市民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分),并沿袭传统社会学的术语将其称为“市民社会”,即社会的经济基础(2分)。 5.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4分)。 6.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是指把本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2分),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主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好战情绪(2分),是机会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产物和表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与时俱进 2.生产力生产关系 3.剩余价值理论 4.血缘普那路亚对偶一夫一妻制 5.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6.客观辩证法思维辩证法 7.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内容的科学性和一脉相承性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42分) 1.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内

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名词解释(4*5=20)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实践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2、论述题(25*2=50)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 3、论证题(30*1=30)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 2003年 1、名词解释(5*5=25)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经验批判主义 2、简述题(15*5=7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3、论述题(25*2=50)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及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启示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2004年 1、名词解释(5*5=2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主义 2、理论综述题(15*5=7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讨综述 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 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评述 3、综合分析题(25*2=5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 举出马恩著作中至少两个观点的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005年 1、名词解释(4*5=20)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超帝国主义论垄断资本学派 《“论俄国社会问题”跋》《哥达纲领批判》 2、原著理解(10*3=30) 马克思指出:“品二重的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既一方面作为一定的产品而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的包含着(潜在的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原理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一共有3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6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考试科目为: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三、导师介绍 王伟光(兼岗),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职务:常务副院长。 韩庆祥,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央党校,职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牛先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

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四、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怀超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讲座 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 学 分:2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部 开课教师:张志忠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二、讲授提纲与内容 第一部分 (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困惑 2、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及其伟大意义 2、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3、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和多方面的展开 1、《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2、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文艺观、伦理观、宗教观、军事观 3、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4、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与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探索 5、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四)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1、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2、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4、法国、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五)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1、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斗争 2、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3、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4、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5、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六)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4、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 (七)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 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2、关于毛泽东思想 3、关于邓小平理论 4、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关于科学发展观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1、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3、苏东剧变以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 第三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三、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明确开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意义的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理论素养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学习本课必须做到: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真题-考博笔记-内部资料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真题-考博笔记-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薛广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下设贾建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人的学说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下设胡振良的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设戴焰军的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及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张晓燕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宋福范的执政党意识形态研究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李俊伟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以及政治教化与社会认同研究。 一共有10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19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考试科目为: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6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发展史③316国外马克思主义。复试加试科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2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原著③302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料.

兰州大学 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 >>是马克思在 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劳动发生了异化, 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 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 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 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 浪漫主义(理想主义)1835以前 理性理想主义1835-1836 理性现实主义1837-1842 感性现实主义1843-1844 实践唯物主义1845以后 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章1837-1843年 事件: 1835-1836波恩大学 1836-1841柏林大学 1841夏,波恩谋求教职,后放弃 1842头几个月,为《德意志年鉴》写稿:《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 1842年4月为《莱茵报》写稿;1842年10月,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查封前马克思辞职。随后马克思与卢格商定到巴黎办《德法年鉴》1843年6月至10月,克罗茨纳赫笔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笔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评论文章 1843年10月,去巴黎 著作: 《中学作文》1835 《给父亲的信》1837 《博士论文》1838-1841 《为〈莱茵报〉写的文章》184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为《博士论文》所做的笔记: “有一条心理规律是这样的:一旦理论理性在自身内达到自由,就转变成实践能量,并任意从冥国的阴影里显现出来,面对世界的外部现实……但是哲学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正是这种批判以其本质衡量个别的事物,以思想衡量特殊的现实。但是哲学的这种直接实现,在其最内在的本质中是充满矛盾的,而且正是其本质显现于现象中并在现象中留下印迹。”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基本批判是,正如在宗教中人创造了创造者上帝而人又依赖于他一样,黑格尔从国家观念出发,并让所有其他东西——家庭和各种社会群体——依赖于这种观念。马克思说:“思想被彻底主观化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被理解为它们的内在虚构活动。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下下是积极的形式;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可是由于思想被主观化了,所以现实的主体——市民社会、家庭等等——就变成思想的非现实客观环节,指的是别的东西。”① 马克思手稿的其余部分讨论黑格尔的三个特定问题:民主、官僚政治和选举权。 在对民主的评论中,马克思所概述的观点,是人道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社会的基本因素;是自由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因为人被说成是一种公共的存在;最后,马克思通过预言国家的灭亡而超越了共和主义。马克思说:“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的人;……最近,法国人以这样的方式构想了这一点:政治国家消失于真正的民主制。只有这样的政治国家,即作为制度的政治国家,不再适用于整体时,那么这一点才是真的。”② 黑格尔宣布,官僚政治拥有国家和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调解功能。然而,马克思认为,官僚政治促进政治分裂(对于它自身的存在来说,这是基本的),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了社会:“国家的目的变成了行政办事机构的目的,反过来也一样。官僚政治是无人能逃脱的圈子。它的等级制是信息的等级制。上级认为下级洞察了详细情况,而下级认为上级洞察了普遍的东西,他们就这样互相欺骗。”③黑格尔过于重视进入官僚政治的竞争本质,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说:“……在真正的国家中,问题不在于每个市民是否有可能献身于作为特殊等级的普遍等级,而在于这一等级是否有能力成为真正普遍的等级,即成为一切市民的地位。”④在手稿的结尾处,马克思解释了他是如何思考关于克服社会分裂的问题的,答案在普遍选择权里可以发现:“这里并不涉及:市民社会应该通过议员行使立法权,还是全体人员都应该单个地行使立法权。这里涉及的倒是:扩大选举并尽可能普及选举,即扩大并尽可能普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无论在法国或在英国,这都是围绕着政治改革进行的争论焦点。”⑤马克思继续用他复杂的语言,描述普遍选举权如何通过将人作为公共存在的社会本质带回到社会,来造成市民社会的改革。人的社会本质被窃取,而转交给制度领域,从而对人的真正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在不受限制的选举中(选举和被选举),市民社会才第一次真正上升到自身的抽象,上升到政治存在,作为自己真正普遍的和基本的存在。但是,这种抽象之完成同时也就是抽象之扬弃。市民社会使自己的政治存在成为现实的存在,成为真正的存在,它也就使自己的市民存在成为非根本的存在,从而与自己的政治存在相对立。随着一方的分离,另一方,即它的对立面也就垮台了。在抽象的政治国家中,选举改革就是市民社会的瓦解。”⑥ 第二章1843-1844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1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7页。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6页。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笔记-内部资料-考博参考书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笔记-内部资料-考博参考书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薛广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下设贾建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人的学说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下设胡振良的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设戴焰军的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及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张晓燕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宋福范的执政党意识形态研究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李俊伟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以及政治教化与社会认同研究。 一共有10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19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导师介绍 王伟光(兼岗),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职务:常务副院长。

韩庆祥,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央党校,职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牛先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薛广洲,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贾建芳,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中国化教研室主任。 胡振良,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职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主任。 戴焰军,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 张晓燕,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 宋福范,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 李俊伟,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副主任。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