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8届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40题,60分)

1、(2010·山东卷).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2、(2010·北京卷)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3、(2010·新课标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011·全国卷)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1·江苏卷)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 (2011·全国卷)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2011·天津卷)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8、 (2011·福建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2012·山东卷)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10、(2012·四川卷)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表达一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

11.(2012·四川卷)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事物不断出现,“微时代”带来大变革。顺应“网络微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就能顺手晚上几分钟。目前该游戏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时间里赚进500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 根据上题材料,该游戏的成功开发体现了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②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③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2·课标全国卷)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13、(2012·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2012·福建卷)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15、(2012·安徽卷)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16、(2012·安徽卷)“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下图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7、(2012·江苏卷)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18、(2013·四川卷)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2013·新课标II卷)20.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题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4浙江卷)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2014北京卷)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2014新课标Ⅱ)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据此回答问题。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2014新课标Ⅰ)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2014江苏卷)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2014大纲卷)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6.(2014大纲卷)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7.(2014大纲卷)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8、(2015全国卷Ⅱ)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29、(2015重庆卷)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琴者的情感体验

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0、(2015江苏卷)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2016全国2卷)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32、(2016全国2卷)《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2016全国3卷)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4.【2017全国卷Ⅰ】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学科.网创业发展得益于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5.【2017全国卷Ⅰ】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6.【2017全国卷Ⅱ】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7.【2017全国卷Ⅲ】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8.【2017海南卷】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一位农民看了这幅画却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觉得纳闷,上前虚心请教。那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绳子把头羊牵好就行了。”这个故事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缺乏直接经验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②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具有实践价值

③来自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才是正确认识

④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9.【2017海南卷】 2016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从认识论看,这是因为

①发挥想象力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

②科技创新是用新获得的认识取代已有的认识的过程

③科技创新是一个基于实践的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

④科技创新充满偶然性,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0. 【2017海南卷】污染严重是造纸业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某省根据当地造纸业发展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在环保高标准的倒逼下,该省制造业摆脱了脏、乱、叁的局面,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兼顾、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这说明

①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②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

③事物能否发展,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相结合是成功之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40分)

41、材料一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为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因此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结合材料一,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合理性。(10分)

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4分)②准则是根据我党执政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需要而制定的,是对过去党内法规的深化和发展。(3分)③准则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巩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3分) 42、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计中的文化层面。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紧迫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到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 -2020年)》等文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速推进。随着文化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老百姓在精神文化上的“获得感”也不断增强。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文化小康工作“短板”不断补齐。

结合材料和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改善文化民生、补齐文化小康工作“短板”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12分)

答、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保障人民权益。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4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只有补齐文化小康工作“短板”,才能实现文化小康。(4分)③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补齐文化小康工作“短板”,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4分)

43、近年来,一些电视台、互联网和直播平台为了获得高收视率、高点击率,节目内容泛娱乐化,宫斗戏、翻拍的武侠剧、抗日神剧、颇具魔幻色彩的网剧等轮番上演,部分观众也趋之如骛。据此,有人认为“电视剧作品有意思即可赢得市场,不需要有意义。”

2017年3月,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该剧取材于现实,把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反腐败斗争如实呈现在公众面前。在中央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它回应着民众对反腐题材文艺作品的渴求。该剧大规模起用演技高超的老戏骨,让观众产生较理想的观剧体验。无论是人物设定、北京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都有重大突破,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警示了官员、振奋了精神。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就连“90后” “00后”也从由小鲜肉主导的玄幻IP剧、时装剧转移“战场”加入了追剧大军。” 《人民的名义》能够实力圈粉,从热播发展到表情包大战,更是明确表明:观众心中有杆秤,创作不失准星,分量就不会轻。

“电视剧作品有意思即可赢得市场,不需要有意义。”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此加以评析。(10分)

答、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分)②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分)有意思的电视剧作品会有一定的市场,但电视

剧的创作应该做到既“有意思”也“有意义”。(1分)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我们要分清主流与支流,(2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分)电视剧创作要努力实现“有意义”“有意思”无缝对接,既要在观赏性上吸引观众,但更需要有深度、有内涵,对社会有意义。(1分)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泥古,也不是盲目排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之所以能够深植人心,恰恰在于它的时空兼容性,在于它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它总能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总能指引我们向着至善至美进发。

古典诗歌的热潮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我们今天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必须继承这一优秀传统,激活传统基因,赋予时代内涵,循序渐进地在融合中传承,在扬弃中发展,顺应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继而才能实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认同升级。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的否定观知识,探究应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认同升级。(12分)

答、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3分)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要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赋予其时代内涵。(3分)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复古泥古,也不能盲目排外,要坚持在融合中传承,在扬弃中发展。(3分)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要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创新。(3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