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教研——贯彻新课标,创建高效课堂

10.25教研——贯彻新课标,创建高效课堂

贯彻新课标,创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师生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对教师来讲,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学生观念、教学观念、教师作用观念指导教学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如何转变观念呢?

首先,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突出过程性、探究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倡导亲历并体验探索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其次,作为教师要重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善待学生,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二、改变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智慧,而这种智慧来源于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责任,来源于对教学资源的创生。在40分钟里,以资源创生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他们播洒生命的种子,激发创造的热情,然后,他们将用一生的时间去催生自己的生命之花。这才是我们应该向往的高效课堂:让课堂“高效”在整个人生的路途上,“高效”在每个人的生命宽度、生命深度和生命延展度上。

现在的学生,渴望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出新奇,作为教师,我们要为新课的引入创设情境、为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激发学生兴趣寻求素材,努力尝试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启迪者、合作者和欣赏者,真正确立生本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青春的生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在40分钟里,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播种一种思维,收获一份情感,这就是“高效”。在40分钟里,用资源创生智慧,让智慧点亮人生。让我们的生命在思考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丰富,这就是“高效”。在40分钟里,在资源创生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为他们播撒生命的种子,激发创造的热情,这就是“高效”。

三、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全面发展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的更好更快发展,首先是健康发展。教学效率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其次是主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优质发展。高效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学科素养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以及思想方法。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教授的仅仅是“学科”知识,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去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那么,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总之,高效课堂必须具有良好的效果,而效果则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同时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学习兴趣的高低以及良好习惯的是否养成。在素质教育改革下的高效课堂中,“教”与“学”这两个因素必须有机的结合,才能释放最大的威力。而目前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基础层次分明、学习能力各异的情况下,我们老师都应立足实际,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研究新思路,接受新理念,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扎实工作,持之以恒,全力打造出适合教学实际的“高效大课堂”,并将其作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